陶艺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8 04:5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陶艺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雕塑专业的陶艺课程经过几年的调整,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合理,已开设陶艺通识、陶艺基础、陶瓷装饰、现代陶艺、生活陶艺等课程。课程体系在强调造型原理和制作技巧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及艺术理念。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设置了产、学、研相结合“第二课堂”。在不同知识的合作中引导雕塑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出更加全面的陶艺方向人才。 【关键词】陶艺实践课程;合理;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15-02雕塑专业的陶艺课程经过几年的调整,现在在大二开设理论课程陶艺通识,大三开设实践课程陶艺基础、陶瓷装饰、现代陶艺,大四开设总结性课程生活陶艺。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陶艺的基本概念,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陶艺成型方式,装饰方法、烧成的技巧。在陶艺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陶艺教学的一个重点,实践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实践中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尝试着解决问题,并进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陶艺教育的实践,正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点。陶艺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老师的职责主要是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创作的经验及技巧,为学生提供指导,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创作,并在实践中检测自己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与程度,从而加以针对性的学习与提高。学生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陶艺有更深刻的体验和了解,通过创作陶艺作品,对学生设计思维,基本操作技能的综合训练,强调开阔的设计思路、反复训练、学会技能、形成技巧,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一、实践课程需要艺术理念针对陶艺的特殊性,雕塑专业开设了陶艺通识课程,此课程为理论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传统陶艺、近当代陶艺与陶艺技法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陶瓷概述、百花齐放的中国传统陶艺、博采众长的西方传统陶艺等;第二部分包括现代陶艺分类及风格流派、中国近当代陶艺;第三部分包括陶艺的成型技法、装饰技法、烧成技法。此课程使学生了解陶瓷艺术在中国美术历史上的发展,以及各个时期陶瓷艺术在世界发展的状态,了解不同艺术形态的变化,制作手法的进步以及装饰手法的发展。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日后的陶艺创作有一个铺垫,结合传统的艺术理论从而更好地理顺自己的创作思路。所有的实践课程都离不开理论方面的学习,而理论的学习必须规范化,整体化,即可指导实践又可与现代的艺术思潮发展水平接轨,同时弥补作者的创作修养的不足。因此,实践课程需要渗透理论学习,需要有生命力的艺术理念的介入。二、实践课程的合理设置好的实验课程需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我学院雕塑专业的陶艺课程内容涵盖了理论与实践,从设计到成型制作,到装饰再到烧成全方位的学习,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得学生们能综合运用陶艺的基本成型技法(诸如泥板成型,手捏成型,拉坯成型,泥条盘筑等)进行作品的创作,完成好基本坯体后再运用刻、划、画等各种坯体装饰手法以及运用釉色进行装饰,最后装窑进行烧制。陶艺方向课程的学习从大二开设理论课程陶艺通识为起始,而实践类课程为大三开设的陶艺基础、陶瓷装饰、现代陶艺,生活陶艺为大四开设总结性课程,为毕业设计做准备。各门实践课程层层递进,并各有侧重点。(一)陶艺基础陶艺基础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陶艺的基本概念,掌握最基本的陶艺成型方式,如泥板成型、泥条盘筑、拉坯成型等几种基本成型技法,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熟悉泥性,并解决立体的造型能力。(二)陶瓷装饰陶瓷装饰是陶艺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装饰课程现有设置主要包括彩绘装饰、雕塑性装饰、原料的装饰与火的装饰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釉上彩绘、釉下彩绘等;第二部分包括刻划、镂雕、堆雕、压印和粘贴;第三部分包括绞胎、色釉、泥浆;第四部分包括素烧、乐烧、盐烧及柴烧。通过对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实践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每一种装饰方法的魅力,进而使学生学会自由运用并形成综合装饰的能力。(三)现代陶艺现代陶艺课程在学生掌握陶艺的基本成型技法之后,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各种成型技法以及装饰方法,并且加以创作。创作是最能体现学生素质的关键,并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专业只有在设置好课程,预想所能达到的效果,有步骤地实践,才能摸索出科学的教学规律,逐步提高教学的内在质量。三、设置产、学、研相结合的“第二课堂”在现代创新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合理利用多媒体和实践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现代陶艺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创作和生产工艺为主线,设置了产、学、研相的结合“第二课堂”。安排开放性的课程内容和开放性的实践过程,使学生以工学结合的方式主动地建构自己的审美情感、审美认知和创作与生产技能。(一)校外实践基地窑炉烧制等一直是陶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考虑到安全和场地等因素,我专业于校外设立“东崖柴窑”。校外实践基地的设立主要是方便学生对于陶瓷烧制部分的学习,实践基地现有大小两个柴窑以及一个中型电窑,陶艺作品完成后,学生可以参与其中进行烧制的学习和实践,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趣味性。实践基地的设置同时方便了学生与陶瓷手工艺人的交流,我们经常会邀请当地的土陶艺人进行技艺传授,比如拉坯制作大缸花盆等等。同时也常邀请各地的陶艺爱好者来基地进行交流讲学,使得学生能集各家所长,更好地将学校与社会进行有效的链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二)“第三学期”的设置学校把每年暑期定为“第三学期”,设立了1―3年级学生每年为期一个月的暑期实习,以及大四学生的毕业实习。大三的“第三学期”为现代陶艺方向对的实习,通过暑期实习,利用暑期时间,由老师带领学生进入江西景德镇,深入产区进行教学实践,坚持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教学与生产技术结合起来,把学生放到社会生产、技术应用中去培养,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出了解社会,了解技术应用状况,能够服务社会经济第一线所需要的人才,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陶艺课程的积极性。四、总结在实践课程的学习中要注重全面发展,综合学习。陶艺本就是一个综合的,知识交叉的学科,在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上需要集聚艺术理论、材料、设计、雕塑等领域人才的智慧,以及综合的实力来完成陶艺创作。在实践课程中就更力体会到陶艺需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实践课程学习中培养的是综合创作能力,这就需要将不同课程的知识融合到行起,通过老师的指导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理念,新的创造,最终通过实践活动以淘艺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综合学习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实践学习,在不同知识的合作中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出务实、全面的陶艺人才。参考文献:[1]竹内雄敏.艺术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91.[2]曾成平.教育实践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210.[3]杨永善.国陶瓷艺术教育回顾[J].装饰,2000,(3):125.
篇2
深入陶艺双语教学改革
随着陶艺双语教学的系统化,目前其在实践中逐步暴露出一些教学上的薄弱点。这主要表现为如何引导学生利用英语的思维和英文的直译来解决创作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怎样提高学生在陶艺制作、交流中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因为每种语言都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方面知识的独特优势,教师不应只让学生记一些专业单词,或简单地照本宣读。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在改进双语教学的组织形式方面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提升陶艺双语教学的效果。
1.加强学生对于“Research”的重视
在国外院校中,“Research”是指学生对于所学课题的调查、研究以及自我的分析。通常在国外教育体系里,学生的学业成绩中“Research”这一项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在陶艺双语教学中,要求学生提前对于课程主题作英语方面的调研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地预习、更有广度地分析理解,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意。
如,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会在开课之前发下所授课程的中英文讲义,使学生明白课程涉及的内容,并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个4开速写本作为资料收集册,把收集到的关于本课题的中、英文资料(包括图片和文字信息)都收藏在本子里,并使用英文概括、总结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通过在课程中加强对调查研究的重视,可以使学生更主动地了解国内外陶艺发展的最新动态,丰富创作灵感,使其创作思路更加多样化,解决了教学中学生艺术创作放不开手脚、艺术风格过于雷同的弊端。从英语学习的角度来看,这种强调自主学习的做法激发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切切实实地锻炼了学生英文读写的能力,帮助学生从始至终自觉地融入英语学习环境。
2.主动创造课内课外语言环境
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学习外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课内的语言氛围培养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例如课堂上以问和答的方法,加强理解的完整性。对于强调“以技入道”的陶艺教育形式来说,最直观的方式就是在示范或帮学生修改作业的过程中,使用英语反复强调关键词句。比如,教师在示范拉坯的时候配合动作反复强调陶艺拉坯方面的英语专业名词和动作要领。学生通过这样言传身教的学习形式,能在学到陶艺技能的同时提升英语听说能力。课外语言环境的创造就必须根据各自院校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实行。
以笔者所在的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陶艺专业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和教师搭建的实践平台,鼓励和组织学生在课外积极参加学习交流活动,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研讨会、展览会以及教师的横向课题项目。通过定期邀请常驻景德镇当地的国内外艺术家以言传身教的形式达到创作和语言教学同步实现的目的,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陶艺技法的理解与应用,让其有针对性地解决课程中的难点,强化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如,由受邀陶艺家或艺人现场演示“羊头”“”等多种不同手型的揉泥技法和粉彩“洗染”技法,教师用英语同步讲解。这些课外双语教学的组织形式往往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只要学生愿意开口用英语交流,就能在应用中提高听说能力。
在课程的考评中强调“Presentation”的能力
“Presentation”即专业陈述。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陈述是介绍、认知、评价自己作品创作各个阶段的创意、观念、技能等,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不同于一般的课堂发言,它要求陈述者运用专业的知识和双语陈述对工艺技术的实践和理解,需要陈述者不仅对所学的专业英文的语言表达流利、准确,也需要研究作品的创作理念,对创作的作品有自我认知。
在陶艺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如果能全部使用英语或中文结合英语作一次关于自己作品的专业陈述,不仅能提升专业学术研究分析能力,更能在英语的语言组织和使用英语进行专业答辩等方面获得锻炼和提高。这种对语言灵活运用的形式达到创作和语言教学的同步实现,开阔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陶艺技法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篇3
【关键词】装饰艺术设计;陶艺课程;项目化教学
中国陶艺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现代陶艺教育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结合高职高专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院校非专业陶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陶艺课程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装饰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陶艺不仅仅是传统的“道器并存”以实用形式存在的精神产物,同时也更多融入到环境艺术之中,成为环境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成为了专业必修课。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相对保守,教学理念相对陈旧。笔者经过多年的陶艺教学,不断实践与研究,进行陶艺课程的改革,以装饰艺术设计为载体,以陶艺创作为手段,在提高学生艺术文化素养的同时,锻炼了学生对整体装饰空间的氛围营造以及风格把控能力。
一、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的设置背景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人们的审美也在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要求较之以往也有所不同,不仅要满足其功能性,同时还要具备精神意味的满足。比如自身的居住空间,以及除了自身居住空间之外的其他空间环境,如购物空间环境、休闲空间环境、娱乐休闲环境等,人们对这些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就担负着去创造美好空间环境的重任。
(一)教学对象。
陶艺课程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教学对象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均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对于绘画,电脑设计等都具有一定的基础。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立体造型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教学师资与设备。
相对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陶艺教师队伍相对薄弱,很多陶艺教师甚至都是由雕塑专业的教师担任,或者是其他艺术专业的教师来兼职,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陶艺教学设备具有相对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一般非专业艺术院校在教学设备上都只是具有完成相应教学成果的一些简单设备,例如一些拉坯机,手动转盘,电窑等。像球磨机、练泥机、泥片机、吹釉机等都还达不到专业院校的水平。基于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开设陶艺课程无论从教学受众群体还是教学主体上,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高职院校装饰艺术专业陶艺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的以培养陶艺设计人才为目的,而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养与审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并且能够设计与制作出符合环境空间风格的陶艺作品,以陶瓷为材料最终创造出更好的环境空间装饰效果为最根本目的。
二、当前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育“单向化”显著,学生创新能力缺失。
高职院校的教育,不仅是要教授学生学习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应该注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多数学生仍然保留着初高中时期的教师单一的传授式的学习方法,学习被动,对学习缺乏主动性以及缺乏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设计本身就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学习的主动性、研究性、创造性是决定设计成败的关键。这种“单向化”教育直接导致学生创造力的缺失。大多数学生在陶艺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缺乏创新能力,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陶艺作品赏析,不但不能用来借鉴与激发创作灵感,反倒是成了学生们直接拿来进行抄袭的样本。这种抄袭性、模仿性设计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体系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教学模式。
相对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的设置时间较短,一般都只有60学时到80学时左右。陶瓷制作是一个复杂的工艺,一是要让学生了解陶瓷的历史以及陶瓷的制作工艺,二是在对陶艺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陶艺作品的设计,三是在以上工作完成的基础上进行陶艺作品的成型、烧制。陶艺作品的制作要经历这样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然而作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下的陶艺课程,不可能给我们足够长的时间去完成一件陶艺作品。当前我们的陶艺课程,大多时候都是顾头顾不了尾,时间短,任务重,制作工艺又相对复杂,很多工作例如上釉、烧窑等,在安排的教学时间内都无法完成,只能占用教师和学生的业余时间去进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无形中对下面的课程造成了影响。依据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陶艺课程教学目标,制订出一套适合本专业的完善的教学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三、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传授技能与改变思维模式并重。
教学改革的重点不仅在于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同时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与思维模式的改变,从设计模仿,改良,转向创意理念的提升和原创性设计理念的开发。作为高职院校,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如同社会上电脑速成班里的学生,只是单单掌握熟练的电脑操作技能,同时我们的任务在于传授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让他们具备一定的审美和艺术修养,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这样我们的学生才更具有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等问题。
(二)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突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特色。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下的陶艺课程设置,要突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要有别于陶艺专业的陶艺课程,以及其他专业范畴内的陶艺课程。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强调环境空间的设计,在这样的前提下,陶艺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环境空间而展开,以空间环境为主体,进行相应的陶艺作品。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课程中更加明确陶艺作品的创作目标,同时也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一个东南亚风格的休闲会所设计中,需要设计一件陶瓷香薰器皿。这时,我们所设计的陶艺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它一定是要与东南亚风格会所相融合的,无论是它的造型、装饰都要与大的环境空间相统一。这样很好地避免了学生盲目进行陶艺创作,节省了大量的前期构思的时间。同时,制作的陶艺作品还能够很好地运用到整个项目教学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语
陶艺课程在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重视,是因为陶艺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立体造型能力,同时让装饰艺术设计变得更加丰富且具有趣味性。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的改革,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可以通过陶瓷这种特殊的材料,结合自己设计的空间风格去创作相应的陈设元素与摆件,在提高了学生们艺术修养的同时,使他们的设计作品更具有原创性,进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参考文献】
[1]陈淞贤.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J].现代陶艺,1995
篇4
陶艺项目作为校外教育活动课程菜单中的经典项目之一常见于广大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综合实践基地,并且不少单位将该项目作为精品课程打造,得到了师生、家长的广泛认可。
在多年的陶艺教学f中,我们发现,陶艺项目作为传统工艺项目的实施要想出新意并不容易,加上该项目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中都有分年段的教学要求,校外教育机构如果没有专业的师资和不同于普通美术教室的专业制陶场地,要想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也非易事。
而作为实践基地,陶艺项目不可能长期分段实施,更不可能根据知识点逐层递进。我们所能做的是项目开设的时间、人数、活动形式方面的设计。
鉴于以上的实情,我们考虑将原有陶艺项目进行改良,尝试植入新的“团队拓展训练”的课程理念,挖掘项目的实施价值,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初见成效。
下面,将该项目的尝试过程作如下小结:
第一,我们将该项目的名称改为“合力制罐”,理由是,原来的“陶艺”仅限于陶瓷工艺,局限于工艺领域,属于一项劳动技术。学生在初步掌握陶艺制作的技术后,拼的是工艺手法和创意。现在,我们以团队合作理念操作该项目,讲求的是团队协作。
第二,我们将该项目的活动目标设计为:
1.了解陶土的特点,掌握和泥、揉泥及盘条法、泥板法的制作技巧。
2.通过分组协作、趣味制陶的设计组织体会通力协作创造集体智慧的乐趣。
3.培养协作精神、在集体中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
第三,我们将该项目参与对象定位在初二年级学生,根据我们基地活动场所的特点,参与人数定为60~120人,总活动时长160分钟。
该项目所需的工具材料有:
1.陶土若干(确保每组一盆,其余备用);2.制陶工具、塑料刮板、擀泥杖、转盘(大号,每桌两个)。
第四,该项目的操作步骤如下:
1.分组(每桌10-12人,5-6人一组)
2.了解学生玩陶的基础(重点了解泥条法的掌握情况);
3.简要说明本节课的活动内;
4.体验热身游戏:“协力搓条”,让学生初步感受团队的力量以及协作的难点。
游戏步骤:
(1)以小组为单位;
(2)集体站在桌子一边,每人伸出一只手;
(3)用等量泥土搓出粗细均匀不断开的泥条;
(4)最长的组为胜利者。
5.明确本课的主任务:“合力制罐”
(1)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2)用泥条法或泥板法制作;
(3)罐体直径必须有10cm、15cm、25cm三个尺寸;
(4)高度不低于40cm;
(5)罐壁的厚薄均匀、罐体结实稳定;
(6)罐体造型、罐壁装饰有创意;
(7)完成时间:80分钟。
6.学生体验过程中,教师巡回观察记录,不做过多提示。让各合作组顺其自然地产生失败、重建的过程,加深活动感受。
7.最后,根据学生的合作情况进行分享、总结、评价。
本次活动的评价标准设计为以下六点:
(1)学习态度端正,遵守活动纪律;
(2)爱护制作工具,节约材料;
(3)能积极主动为小组任务达成献计出力,并得到小组成员的认可;
(4)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并符合基本要求;
(5)作品有创意,好评率高;
(6)做好工具收集整理工作,卫生打扫到位。
基于以上实践,我们发现,在“协力搓条”游戏体验阶段,部分小组不能很好地完成合作,导致泥条搓不长,总是断裂,最终不得不选择放弃。也会有善于协作的小组会找到多人同时搓条取得成功的窍门,即“节奏一致,用力均匀,位置恰当”。而在这一环节失败的小组,教师应要求其认真分析,总结经验,虚心向成功组学习,为接下来的主任务做准备。
在“合力制罐”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会更多。第一,罐壁太薄导致罐体坍塌;第二,罐体粗细无法控制导致高度难达标;第三,制作方法的不知如何选择导致制作速度受限;此外,还有分工协作、时间把握等等问题的困扰。而事实上,一堂课如果能够给学生设置诸多难题,给他们足够思考的空间,并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选择恰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教训,正是我们校外教育所需要的。
“小陶壶”演变成“大陶罐”,不仅仅是体积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验过程由原来的“单兵作战”变成了“团队协作”。从个人到集体,每个人思考的出发点发生了变化,其间会有积极动脑、出谋划策、不遗余力者,也会出现处处依赖、无所事事、偷工减料者。整个合作过程就是一个集体运作的过程,而无论出现何种现象,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符合要求的陶罐。一个健康运转的小组,他们必然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齐心协力的合作,这样的小组即使因为失误出现一些曲折,也会不折不挠、坚持到底。而相反,如果小组中总是夹杂着抱怨、放弃的声音,且声音越来越大,势必影响团队士气,到最后出现半途而非的情况也就成为必然了。
拓展理念植入陶艺课堂的初衷是让陶艺课堂舍弃纯粹的工艺取向,渗透道德教育价值。孩子们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不单感受到制陶带来的乐趣、收获小组合作获得成功的喜悦,更是见证了团队的成长和集体的力量。
篇5
一学期的工作转眼已接近尾声,俗语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回顾一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我们有着几分充实,几分感慨。本学期,我们美术教研组全体教师以课程教材改革为中心,以推广实施工作为重心,以教育教学工作为抓手,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真正做到立足岗位,团结协作,求真求实,教书育人,顺利圆满的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以“加强美术教研组建设”为重点
教研组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核心基地,因此,加强对教研组的建设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平时教研组活动必须做到“四个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在教研组活动中,我们不断总结,积极探索,《美术教学评价应有“美术味”》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以此确保教研组活动能扎实、有序、有效的开展。
1、备课。
1)有整体计划,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本学期的教学参考,区级各年级的教材分析,清楚知道所任学科在本学期学生必须培养的学习习惯,必须掌握的知识,必须训练的能力。期初,第一、二周定出学期教学计划,整体架构,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2)规范备课,在平时的教学和教研活动中不断进行细读,细化各环节商讨最佳教学策略,对教学课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完善。
2、上课,切实做到充分准备,钻研教材。
二、以教学展示为契机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落实,本学期我们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宗旨,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在我的带领下研究教材,老师们相互切磋,共同探讨。本学期教研内开展随堂听课活动(第11周、15周教研组研讨课2节),得到听课领导、老师的好评。
三、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根本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线,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的根本,所以我们美术组2位老师从抓课堂教学入手,全面提高35分钟的教学质量。
1、作业与辅导质量,课堂作业规范,教师批阅学生课堂作业并实时记载,期末综合评定学生学业。
2、规范备课,教后感想,教后感想就集中针对上述研究课题进行总结(结合教研组专题研究)集体商讨。
3、各年级教学质量落到实处。每学期学生成绩考察,均做好详细记载,及时反馈,老师们从中了解自己教学中长处与不足使自己今后的教学有目标。
四、丰富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提高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使学优生有更多的表现和锻炼的机会,我们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各类市,区级美术竞赛活动,绘画、陶艺等项目,还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作辅导,在师生双方的努力下,我们在集体与个人上都获得许多奖项。
2017学年度担任美术组长,认真钻研教材,撰写教育教学文章,每学期举办校绘画竞赛活动,参加区级绘画、陶艺大赛,获得可喜的成绩。2018年4月“帕丁顿”奉贤区第四届学生活动节绘画比赛吴云翔、赵阅、沈紫嫣参赛。同月,奉贤区第四届学生活动节陶艺创作评比韩广一、吴云翔、徐传恩、孟子轩、张立晨等五人参赛,徐传恩入选作品。2018年7月将参加上海市中小学陶艺创作大赛评比。2018年5月举办青村小学第四届艺术节少儿美术绘画大赛,评选出各年级一二三等共54人获奖。2018年5月举办青村小学第四届艺术节“校园泥巴”学生陶艺作品展示100多件。2018年5月迎接区督导室美育教育督导检查。2018年5月青村小学“校园泥巴”项目组获得第四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特等奖。
篇6
(江苏省无锡市江南中学,#214021)
摘要:初中劳动与技术项目式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制作、操作,获取新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的一种学习活动。通过开展劳动与技术项目驱动式探究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字:劳动与技术 项目式学习 实践探索
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 以项目为驱动,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制作出作品,经过探究操作,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劳动与技术项目式学习的优势
项目式学习让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动机、兴趣亲身参与、体验和研究,所涉及的问题贴近生活,实践方式多种多样。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参与复杂的新问题解决过程, 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
(一)重组教材
江苏省初中劳动与技术教材有《木工》《园艺》《营养与烹饪》《蔬菜栽培》《农作物栽培》《食用菌栽培》《养殖》《金工》《布艺》《工艺制作》《电子电工》和《现代办公技术》等。这套教材充分吸取了德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先进经验,我们以项目式学习来重组这些教材和课程,就能产生一个全新的课程开发模式。根据实际需要重组或选取课程,它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也体现了项目引导的课程理念,使学生更系统更全面的发展。
(二)打破各学科界线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让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制作出作品的活动,强调探索式学习,这正是当前学生最需要的。
项目活动主题来源于现实生活,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思想。学生选定项目以后,他们就是课程设计者和参与者,以小组的形式在校内外一起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单纯地依靠某一门学科知识是无法完成活动任务的。这种项目式活动,是最高层次的项目课程,它更具挑战性。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项目学习的共同体中, 师生和生生之间通过任务建立起合作关系, 为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创设了重要条件。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 最优化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意识正是在项目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交往中获得发展并得到提高的。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过程中的相互理解支持、合作互助,平等、宽容地与他人交往,形成合作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劳动与技术项目式学习的方案设计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把课程重新安排,将项目式学习渗透到课堂教学、课堂设计、课内外活动及课后反思评价等环节中,建立了三年一贯制学习方案。
初一年级学习简单的工艺制作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选题、收集资料、写总结等,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队合作的能力;初二年级则以较为复杂的木工、陶艺为开发项目,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意,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及创造能力; 初三年级以电子电工为基础,让学生创新设计,围绕项目主题,开发有价值的电子产品,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项目设计及制作,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为高中通用技术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各年级部分参考项目内容如表1 所示。
三、劳动与技术项目式学习的步骤
(一)项目的选题要有可操作性
选择项目时可根据教材做好项目的选题、设计及准备工作。选定的项目应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新颖性、创造性,能面向学生现实生活等, 学生可自主选择可行的项目,然后分组设计。例如,教学初中劳动与技术教材《木工》时,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小项目,如制作便笺夹,在项目活动过程中学习木工的相关知识,避免了按照教材单纯练习锉削的枯燥。练习了小项目,才可以让学生制作稍显复杂的木工项目,如实用性较强的电脑桌, 学生可以设计成不同形状、功能齐全的小桌子。通过设计与制作这个项目,学生能掌握木工的基本技能,包括用途、方法、要领等,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项目的启动要能提出驱动问题
项目启动形式可以多样,如陶艺课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视频等,激起学习兴趣;也可以用一个驱动问题来激发学生参与,把项目主题和学习目标整合成一个重要的、有意义的问题,好的驱动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项目的好奇心, 使项目更具挑战性。一般课堂上都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但在项目学习中,驱动问题一般是师生共同提出,并在完成多项任务,综合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料之后,才能得到答案。
(三)创设理想的项目学习氛围
项目组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创设和完善理想的学习氛围,是增强学生创作兴趣的一种很好的策略。比如,在陶艺创作时,可以将陶艺教室划分成几个不同区域,给不同小组提供专用空间,增强学生的项目主人翁意识。此外,可以建立校内外多种联系,带学生向校外经验丰富的手工艺人学习,这就超越了本班本组成员的合作关系,体现了项目学习的作用。
(四)项目的评估不能单一
课程评价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评估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项目小组,还可以邀请合作对象、专家、社会人士、家长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评估关注学习,建立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而评价关注教学,建立在衡量教学的基础上。有两种常用的评价形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的任何时候都能发生的持续过程, 通常被用作反馈。形成性评价可能影响着怎样设计后续课程和设计些什么,总结性评价通常凝聚课程学习要点,常常在课程结束时使用。
基于项目的学习不仅关注活动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更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过程表现,无论成功与失败、错误与经验,都值得认真反思和总结, 因为本身评估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也是他们发展的过程。所以,首先要重过程,轻结果,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形成性评价,同时重视个性化表现。其次,要科学综合评估结果,即总结性评价。科学的评价能对教育产生良好的正面促进作用, 项目式学习不像传统的课堂以考试试卷进行评价,放弃了“分数唯一”,更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和感悟,所以涉及学生态度、团队合作都是评价内容;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辩论、演讲等都是评估学生发展水平的综合性依据。我们要采用更真实合理、更多样性、更综合的方法来评估。
参考文献:
[1]谢春风,时俊卿.新课程下的教育研究方法与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老师指南———21 世纪的中学教学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器皿;发展;展望
一、现代器皿陶艺兴起发展的概述
(一)现代陶艺的兴起
说到现代器皿陶艺的兴起,不得不从现代陶艺的问题说起。现代陶艺是随着西方现代艺术大潮的兴起而产生的,其特征包括:以陶土和瓷土为材料,但绝不拘泥于传统陶艺的古老创作规范,在造型、用釉、烧成、展示方式等方面大胆创新;不仅仅追求符合大众审美观念,强调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贯注自由的主体精神;彻底抛弃传统陶瓷产品必须"实用"的观念。总之,"现代陶艺"并非泛指现当代所有陶瓷艺术,纹饰一种在艺术追求上具有明确指向性和 相对独立性,以陶瓷材料为媒材进行实验性探索的艺术样式。
现代陶艺的兴起,与众多的艺术大师的参与和推动都密不可分。这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大师们的创作,例如法国雕塑大师罗丹,印象派绘画大师德加,雷诺阿,以及之后的马蒂斯,毕加索和米罗等等。如图1.1,这件毕加索的作品很好的把握了陶瓷的材料特性和工艺特点,贯注了个性的艺术理念和追求,并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对当时以及后来的器皿陶艺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图1.1 毕加索 壶
总的来说,早期的器皿陶艺创作主要还是在吸收民间资源和借鉴国外艺术家作品,而处在思考和探索的艺术家们,不但对现代陶艺的观念有隔膜,而且也走过一些误区,并且由于陶瓷材料的特殊工艺难度使先锋艺术家们不敢问津,导致中国现代陶艺有了长达10年的断层。但这并不能阻挡中国陶艺家们前进的脚步,"脱离实用"的思想已渐入人心,使得一些优秀的青年陶艺家们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二)现代器皿陶艺的发展
在世界的许多发达国家和地方,现代陶艺已经超越普通工艺品的层次,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并越来越被人关注和喜爱,这是陶瓷工艺美术的发展和丰富。但在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陶艺固有的审美意识、观赏模式、实用加玩赏的功能早已根深蒂固,如何延伸与发展现代器皿陶艺,成为了海内外有志之士共同关注的问题。
而要想发展现代器皿陶艺,首先得弄清现代器皿陶艺与传统器皿陶艺到底有何区别。从形态的角度上看,传统的器皿形态简单实用,趋于平面化,视觉效果单一,而现代的器皿形态在传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造型更加复杂,趋于立体化,不仅视觉效果大大增强,同时也增加了器皿更多的实用性。
从烧成的角度上看,因为科技的限制,传统的器皿烧成较为单一,无非就是青瓷、青花、白瓷、粉彩,变化丰富的釉色少之又少,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的器皿烧成方式多样化,不仅局限传统的烧成方式,更是引进国外先进的烧成技术,在釉色上也达到了惊人的变化,颜色之丰富,变化之莫测,真是让人难以言喻。
从装饰的角度上看,受古代传统文化及皇权的影响,传统的装饰风格及样式多以吉祥寓意为主,或是其他的寓意,而受现代设计的影响,现代的装饰风格品类繁多,样式多以几何纹样为主,与传统相比,更加注重视觉的效果。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学校、学院的力量,他们在教学、科研、创新的过程中对现代器皿陶艺有着不小的贡献。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如图1.2,他们在该次的器皿创作课程中,先让学生临摹古代传统器皿,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发展创新,使学生的作品不仅具有传统的内容又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为器皿陶艺的创新注入新的营养。
图1.2 王乾 花器
二、现代器皿陶艺的展望
(一)现代生活方式中的新实用性和新装饰性的结合
随着科学的进步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陶瓷作品的技术与艺术要求已经是越来越高,陶瓷作品的实用性与装饰性的矛盾也越来越显出得突出。同时,艺术的实用性目的也要求陶瓷艺术家不断思考探求新的艺术表现方式,陶瓷品的实用性与陶瓷艺术作品的被消费性在形式上、在最终目的上是统一的(如图2.1)。为此,如何构建陶瓷器皿的实用性与艺术装饰性的结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1) 研究关照现当代社会发展态势,了解社会民生、民趣,把握时代脉搏;
(2) 吸收借鉴传统艺术技法,发扬传承华夏优秀文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3) 艺术创作与生活紧密结合,陶瓷为百姓生活服务,应当以百姓生活与审美观为出发点,张扬东方艺术风格,减少盲目效仿西方抽象现代艺术;
(4) 陶瓷艺术家应多参加社会实践,多加入百姓生活行列,以感人的情感、创造性的形象造型装饰陶瓷器皿,杜绝抄袭模仿之为;
(5) 结合陶瓷的实用功能将实用性消化、隐身在陶瓷作品的装饰形式上,使得陶瓷产品更为妙趣横生;
(6) 将生活器皿融入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使得艺术作品更为贴切生活,欣赏者更易理解艺术、理解艺术品;
(7) 淡化生存实用观,将美学观的理解纳入陶瓷实用范畴,进一步提升陶瓷作品的品位,提升陶瓷艺术家的审美水准。只有审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之必需,艺术的追求也就水到渠成。
在近几次的全国陶瓷双年展上,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器皿陶艺给我们带来的可喜变化,出现了自由表现风格、新古典风格和新设计风格等新兴的风格。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吴光荣老师的"捏壶"系列作品,这件作品不仅能够使用,而且颇具独特的装饰性,令人耳目一新。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许群老师的作品,该作品不仅具有古典的风韵,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感受到在传统之上的新的变化。以上这些作品都充分的使器皿的实用性和装饰性得到了有效结合,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使现代器皿陶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图2.1 王乾 彩绘陶碗
总而言之,陶瓷艺术是一门颇具特色魅力的美术学科,其创作只有勇于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模式,艺术家思考、分析现象,善于总结历史、现实规律,不断推陈出新,陶瓷艺术作品将会更好的把实用与装饰融合,社会才会出现更多的新品、精品。
(二) 茶文化对现代器皿陶艺的影响
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时间也变得越来越少,饮茶可以使人获得片刻安详、和平、轻松、愉悦的享受。而随着人们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精神需求也随之出现,城市里相应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茶楼,成为人们消遣、休闲、聚会的好去处,使茶文化空前兴旺。茶文化的兴盛,带动了陶瓷茶具设计审美领域的革新。现代陶艺主张个性张扬与观念的表达,艺术效果也力求新颖独特。这种制作思想给陶瓷茶具的制作开辟了更大的空间。陶瓷茶具的设计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新的元素,文人茶具的出现也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色。文人们将饮茶活动与陶瓷茶具设计结合起来,融入自己的生活,反映了在浮躁、功利的现实世界文人回归自然的愿望。如图2.2,这件作品就清晰的反映了这种文人境界,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总之,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茶具也顺应其时代的需求从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图2.2 刘浪清 涟漪系列
纵观中国历代陶瓷茶具的发展,我们可以了解各时代的文化背景,古往今来,人们对陶瓷茶具的选择和使用,不仅与时代的饮茶方式,而且同地域饮茶习俗有密切的关系,陶瓷茶具的发展,也反映了人们对茶学、茶性、茶文化的认识与理解。饮茶是一种物质活动,更是精神艺术活动,由此可 见,中国历代饮茶习俗的演变促进了陶瓷茶具的不断发展。茶文化发展过程就是陶瓷茶具日臻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
(三)个人创作体会
通过我对器皿的创作研究,我也渐渐有了一些个人的创作体会。我认为,器皿的创作,不仅要在传统器皿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而且还要适应快速发展的多元化社会,满足人们更高的精神需求,不能一味的迎合市场消费,还要站在文化的高度上,为器皿的发展做出创造性的改变。如图2.3,这是我的一件毕业创作作品《缶盘》,它不仅在古代器皿"缶"的基础上加以改变,又结合了盘的功能性,使该作品的实用性大大提高,能盛食,能饮茶,并且它的造型厚重,简约朴素,亦可当做家居陈设,符合当代人的
审美要求。所以这件作品不仅使文化得到了延续,又使文化得到了进步和发展,而这就是我对现代器皿陶艺的思考。
图2.3 王乾 缶盘 2013年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
[2]李正安.陶瓷设计[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3]程金诚.中国陶瓷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4]杭间.中国"当代陶艺"[J].文艺研究,2003,(1).
篇8
关键词:装饰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184-01
一、装饰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装饰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发展现状
本校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设置美术学专业(装饰艺术方向)近5年,学院重视该专业方向发展。装饰艺术方向硬件设施配套逐步在完善中,先后建立了陶艺、雕塑、漆画、壁画、图形等实训室,另有壁画实训室在申报中。装饰艺术方向的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主专业课程教师均为专业美术院校毕业,任教后学院派出进行各种形式的专业能力培训。该方向学生生源稳定,固定在两个自然班级约50-60人。在发展过程中,结合我校自身特点和学科优势,本院对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等不断地进行调整,总结得出建立适合市场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装饰艺术类实践教学体系发展模式。
(二)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由于专业培养方案过分强调“厚基础、大平台”,致使专业培养计划中基础课学时过大,专业课学时相应偏少,造成实践环节学时缺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由于校内实验设备、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不足,使得目前装饰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实验实习的教学需求,实践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3.没有建立较为规范的实践教学的终极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较低,考核流于形式,使教师对实践教学动力不足。
4.个别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实践操作技能较差,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已成为制约实践教学提高的瓶颈。
二、装饰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重新修订培养方案,优化实践环节的设置。在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同时,本院对装饰艺术类课程教学大纲进行研讨和修订,学科内组织专业必修课教师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研讨。根据装饰艺术行业发展的需要,将专业理论教学时数适当削减,把一些相关课程缩减合并为综合性课程。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实现课程结构的合理化。例如在壁画课程设计中可以根据当地实际位置来设计制作壁画效果图,并形成图形与文字,进行讲述与说明。
2.通过实践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意识与能力。首先,加强教师的实践意识,让本专业的教师参与工作室的建设,系统地了解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从而指导和带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其次,假期时间内学院可以派出专业教师到装饰艺术相关的工厂、企业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交流培训。如有关雕塑工厂、漆艺作坊的培训、兄弟院校组织的短期专业培训等,提高教师的的综合实践能力;另外,积极组织年轻教师参与学校组织的实验实训教学比赛,展示并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积极申请学校财政支持,构建一流水平实训室。拥有一流水平的实验室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学校不断加强装饰艺术类课程实验室建设,加大经费投入,现已先后建立了陶艺、雕塑、漆画、壁画、图形等实训室,另有壁画实训室在申报中。但现在的工作室设备还不能满足做出高、精、尖的作品,有待加强和改善。
4.关注课程建设与发展,推出精品课程。装饰艺术类主干课课程如漆艺、壁画、岩彩、陶瓷、雕塑,可选择其中某项作为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的来建设。
5.在现有的实习模式上有所变化,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进行校外实习之前,可以先在校内进行课程的训练,拓宽学生的思维。在改革实习模式的同时,加强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已先后与中国铜官国际陶艺村、佛山市南海雕塑艺术工艺厂 、深圳市自在广告策划有限公司等单位签定了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及联合培养基地。
6.加强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培养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项目等竞赛和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和专业实践能力。
7.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学中最后一项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加强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管理,对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毕业设计选题、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方面作了相应规定并严格实施。近年来,本院装饰艺术方向的毕业设计环节、管理制度健全、过程管理严格、毕业设计题目围绕专业实际应用,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三、结语
篇9
在美术学习中,兴趣的培养与创新能力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传统的美术教材对美术作用于历史、文化地位、艺术发展史讲述得很全面,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热爱文化艺术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又恰恰是美术学习中最最重要的一点。
新课改的美术课程是模块教学,在几大模块的分段学习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激励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喜欢并感兴趣的学科。建立“小组式合作教学”就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合作――必然的方式
“合作式学习”分为两方面:一种是“师生合作”,教师积极地创设学习环境,与学生交流合作,互通有无,互相学习。由“讲授者”变为“合作者”,这样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体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探究和兴趣,把学习变为一种体验研究的过程。把“讲授者”变为“合作者”共同探索、体验,达到美的教育要求。
另一种是“生生合作”,即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式学习,组成小组式兴趣小组学习。所谓“独学而无有,则孤陋而寡闻”。在学习中,学生之间互相研究、互相启发、彼此交流能够提高学习质量,达到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绘画教学中,把五十人的班级分为五组,每组十人,设定每隔一段时间,停下来,互相看看彼此的作品,彼此找出对方的优点和缺点,总结出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再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合作讨论解决办法。这样,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更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体验――学习的过程
体验性是新课改学习方式的一个特点。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即实践、体验和探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但应该动眼睛看,而且还要用手做,脑子想,达到亲身体验,心灵感悟。
以学生为主体,用感受做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我们还以绘画课为例,传统授课都是在室内临摹、记忆、想象或是写生,早已摆好规定好的物品,学生难免会有一些逆反心理。我们更应该以写生,为手段,把教室开到室外去,进行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写生活动,让学生亲身地体验、感受大自然的美,自由选择、自由取景、随意取材,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美术课程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创造了发现自己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空间。
三、创造――我们的目的
古往今来,中外美术史上的艺术大师,无论是工艺、绘画还是雕塑、设计方面,都无疑是创造的大师,创新的典范。
创造是学习成果的实现。“合作”是学习方式,“体验”是学习过程,“创造”才是学习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一定创造性的引导和制造让学生创造的氛围。
如开设一些陶艺课,不止用眼睛看图片,用耳朵听教师的讲述,还要动手体验。在分组合作学习的同时,亲身体验陶艺的艺术魅力。自己设计形状、图案、用途。可以做一些实用器皿,比如,杯子、花瓶等等,体现自己的心思和心意。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来体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感。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陶艺的魅力所在,明白民间艺术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底蕴。
与时俱进是新时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大量汲取新生事物和多元化的知识来源,打破原有传统的教学理念,开拓思维,用“合作―体验―创造”即“方式―过程―目的”三步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以达到最后对创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
篇10
在机械化工业生产时代,设计从生产中分离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设计实践可以完全脱离工艺与材料单独进行。很多设计在图纸上看起来很好,但是在做成实物的过程中可能就会存在许多问题。设计者对生产工艺与材料方面的前期了解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设计的成败。强调重视工艺与材料课程的建设并非要求高校在教学中涉及所有生产门类(实际上也没有哪一个学校能够达到这样的条件),而是应重点引导学生建立全面的设计观,养成对设计对象有关的各项要素进行必要了解的习惯。
由于大部分诞生于民间的工艺美术对生产场所和设备条件要求并不高,其中一些种类的工艺品基础生产流程完全可以在校内工作室或实验室中实现。增加手工艺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明确设计、材料、工艺技术等要素之间的密切关系,更加全面地认识产品生产的全过程。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并结合地域特色进行工作室建设,诸如陶艺、琉璃、漆艺、木刻这样的实践性课程可以以专业课或选修课的形式面向不同专业开放,这样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打破单一的课程授课模式,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对中国传统器具的设计智慧进行提炼,进而从中得到灵感来启迪新的设计。传统工艺美术里的很多东西可能在材料和形式方面是落后的,但它反映出来的造物理念却是巧妙和经典的。工业设计、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现代设计门类都可以从传统器物中汲取创作元素,丰富作品的造型语言、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因此高校中的民间工艺课程不应只停留在临摹和复制的层面上,而是要面向市场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产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纳入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之中。
相关院系应通过开展科学调查,在学生与市场之间、工艺美术与产业发展之间、传统元素与产品创新之间寻求切入点,从局限于校园的小范围进入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大系统中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明确发展方向。要使今后高校工艺美术教育事业得到正常有序的开展,还需要着力加强切合手工技艺传承要求的师资队伍建设。从目前情况来看,实现这一目标仅靠高校内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各地高校应积极与社会上的工艺美术大师或艺人建立合作关系,将民间工艺传习与创造活动引入高校,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作坊教学方式可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
经过高校系统的综合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以及基础课程的学习,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对于工艺美术的感悟能力和总结创新能力会得到快速提升,其中一些表现优异的学生不但有可能成为新一代的手工技艺传承人,还可以作为高校未来的教师人才储备。在基于教师对工艺美术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各种设计材料学和工艺学的教学和研究才会更好地与形态设计相结合,更加有利于完整的现代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从目前国内总体情况来看,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普遍存在课程体系同质化的问题。各地高校的设计专业课程内容相似,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个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中国设计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几乎完全统一的标准专业课程设置带来的弊端逐渐显现,缺乏个性创新的教学体系不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祖国各地优秀的民间艺术知识,更制约了学生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实践。如果设计教育本身都无法体现积极创新的探索精神,那么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走差异化的道路是建立自身特色的基础,只有立足本土文化和产业优势打造精品课程,地方高校设计教育才有可能上升到更高层次,也只有在各地高校建立起自己的优势设计专业的基础上,中国设计教育水平才能获得整体性的提高。
“设计”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实践的行业,它是经济的、产业的,但又是文化和艺术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应具有民族性、国际性和时代感,如果脱离了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与时代精神,缺少艺术内涵、文化底蕴和地域风格的设计教育是没有前途的。挖掘地方性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并将其融入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对于打造地方高校设计专业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一些地方性高校很早就意识到打造特色精品课程的重要性,并积极尝试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教育相结合,突出地域办学优势。比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陶艺设计方向、闽江学院的漆艺设计方向、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紫砂工艺设计方向、大学艺术系的唐卡设计方向、新疆职业大学的玉雕工艺设计方向等,通过将地方传统优势与现代教育的有效结合,这些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都已在国内形成了品牌效应。尽管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有差异,但地方高校建设设计教育特色课程是有共性规律可循的。要使设计学科特色明显,不必都要模仿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办学模式,地方院校不论是本科或高职教育都可以尝试突出地域工艺美术优势,按照市场需求而发展,因市场变化而调整,根据各自不同的优势和条件制定教学目标,在实践中对高校艺术设计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当建设水平达到较高程度时就可以进一步升格成为重点特色课程或方向。
要明确一个地区具有怎样的设计资源优势可以通过两种方法,第一是挖掘当地已有的文化艺术遗产;第二是考察能与艺术设计结合发展的区域特色产业。区域民族工艺美术资源和古代艺术遗存,为当代中国设计教育提供了充足而宝贵的素材,此外,确立地方高校设计专业特色还可以联系当前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哪些本土优势产业可以与艺术设计结合发展。对于民间文化艺术来说,最好的保护应该是使它在当代社会发挥新的作用,并成为与当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而地方特色工艺美术与高等教育之间是可以相互促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