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1 22:45: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英语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关于开设进程
目前,本地区共有63所小学,其中完全小学58所,不完全小学5所。本地区共有小学生38087名。
目前,本地区小学已经全面开设英语课程,其基本进程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起步较早。在当地党政的领导和重视下,本地区小学英语课程开设起步较早。90年代末,首先在实验小学进行试点。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开始后,本地区虽然不是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但是,英语课程实验与国家课改实验区基本同步,于年开始开设英语课程,比大市其它县市要早得多。据了解,目前大市其他县、市只有市(县)城区少数有条件的实验小学开设英语课。
二是分步实施。按照教育厅文件要求,吸取省内外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经验,我们制定了英语课程开设方案。按照方案,本地区从年秋季开始,城区3所小学和乡镇所有中心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从年秋季开始,本地区所有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全面开设英语课。年年,政府有关领导亲自关心小学英语课程开设工作,本地区10所省级实验小学从一年级起开设英语,年本地区所有小学的一、二年级,全面开设英语课程。按照计划,今年秋季,英语课程覆盖所有学校、所有年级。在教学内容上,为防止英语教学与汉语母语学习相互干扰,各学校一年级英语字母教学皆在语文汉语拼音教学任务完成并得到充分巩固的基础上进行。
三是步履稳健。专门召开了开设英语课程动员会。制定了《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实施方案》。每年安排师范英语毕业生选聘计划,陆续补充师资。不断由教师进修学校进行英语师资转岗培训以及在职进修培训。开展小学英语教学研究活动,形成校本研修制度。
2.关于教材使用
1-6年级目前使用的教材为江苏译林出版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联合编写的《牛津小学英语》。该教材词汇量较大,内容丰富。
按照省教育厅、财政厅有关文件(苏教基〔2010〕6号)规定,3-6年级英语教材,属于义务教育免费教材,其费用由省级财政统筹中央补助经费统一承担并实行国库支付;1-2年级英语教材,属于地区教学实验教科书,其费用由本地区财政负担。
3.关于师资状况
本地区英语任课教师共360名,其中,英语专业130名,非英语专业256名。为保证英语课程的开设,近年来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解决师资缺乏问题:
一是招考。每年新教师招考时,向小学英语倾斜。尽管每年所下达的新分配的聘用人数指标很紧,但对小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在聘用人数上都给予最大限度的倾斜。学年—年期间,政府下达的总指标575人,其中小学英语教师共招考109人,占总指标的20%。年年,为启动小学低年级英语课程的开设,安排小学英语指标30名,占当年中小学进人指标的26%,比上年度增加50%。
二是培训。对非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自年以来,依托教师进修学校举办了7期培训班和一期提高班。迄今为止,参加培训转岗英语教师有269名。
三是委培。从年年起,采取定向委培的办法,解决师资来源问题。年年共委培小学师资23人,其中小学英语14人;年共委培小学师资29人,其中小学英语师资11人,年委培30人,其中小学英语8人。
4.关于课程设置
3-6年级,按照国家课程计划,每周安排3课时。
1-2年级每周安排4课时,每节课20分钟;由于国家课程计划中低年级没有英语课时,目前,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中安排低年级英语课时。
二、存在问题
1.在教材方面,词汇量大、内容多,课程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同时,教师普遍感到课时不够,备课的要求高,一些转岗改教的老师似乎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师研修要求很高。
2.在师资方面,一是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通过转岗培训从事英语教学的269名教师中,有些教师语音和听说能力等基本功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负担较重,小学英语教师一般都跨年级上课,任课班级多,备课量大,教师工作负荷较重,无暇花费更多的精力更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三是职称评定有障碍,大多转岗培训的教师所拿文凭都不是英语专业,职称评定的时候所教科目与文凭对不上号,按照目前市职称评定的要求,似乎或多或少地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称评定。
三、应对措施
1.招聘专业师资。今后,本地区小学事业将基本稳定在现有规模:学生35000-38000人,班级900个左右。从人数上看,现有英语教师规模,能基本符合要求,但是,对照高标准要求,专业合格人数太少,很多是通过培训临时转岗的。现有222名专职英语教师中,有62名专业学历有待进一步对口;现有138名兼职英语教师中,有135名专业有待进一步对口。因此,请求今后陆续招聘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加快英语教师专业学历的合格化进程。
2.实施科研兴师。以科研兴教为抓手,以打造优质资源为契机,以编精练题、易错题,写教学案等为手段,通过磨题、研题,磨课、研课等过程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加强专业培训。需要对部分转岗教师进行2次培训。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综合英语;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106
在2010―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到2020年,我国的教育要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统筹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中可以看到,国家将职业教育已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因此,中职教育如何与高职教育相互衔接,是专家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败。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资企业不断涌入,我国企业也纷纷走出国门,不同文化的交际面越来越广,英语在国际上业已成为运用最广泛的语言。因此,在职业教育中,英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综合英语在所有的英语课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中高职综合英语的教学实际情况堪忧,衔接不当成为主因之一。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了中高职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很多问题,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系列解决对策。
1中高职综合英语实际教学中的问题
1.1教学计划与目标不衔接
在职业院校中,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分管于不同的管理部门,造成了中高职综合英语的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相互断层。中职教育的管理部门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时考虑到了中职生的实际英语水平,但是没有考虑到有很大一部分中职生会升入高职阶段进一步的深造,甚至升本的需要,英语的基本技能缺乏。在中职的教学过程中,非英语专业过分强调专业操作,忽视公共课特别是英语课程的教学,从教师到学生,综合英语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考试时为了及格率,考试题目都是复习过的原题,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学生在考听力的时候,听力内容还没开始播放,学生的听力测试就已经做完了。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多方面的原因,除了学生基础薄弱之外,学校为了增加专业课的实训课时,而删减综合英语的课时,完全没有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教学效果差,综合素质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1.2教学内容的难度不衔接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目前,从职业院校的反馈情况来看,中职的英语教材与高职的综合英语教材在难度上衔接不当。中职的英语教材太简单,甚至只有初中低年级的水平。而高职的英语教材难度较大,有的老师一学期下来才上三个单元(三课内容),学生反映学习难度大,老师抱怨学生很难教。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高职学生特别是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英语完全跟不上,英语水平是处于退步的阶段。
1.3课堂组织形式不衔接
中职课堂的组织形式基本上还属于传统模式,老师讲单词、讲语法、翻译课文、老师领读等,基本上沿用了初中的教学模式。而到了高职院校后,老师的上课形式多样,更加注重口语交流,上课会经常组织话题讨论,听、说、读、写、译等全面发展。中职生升入高职后,不适应高职英语课堂的组织形式,基本上处于听不懂、说不出的状态。久而久之,学生一上英语课就犯困,打不起精神,毫无学习兴趣可言,教学效果差。
2中高职综合英语不衔接的原因
2.1分管于不同部门,沟通不畅
上到国家教育部门(中职属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管辖,而高职属于高等教育司管辖),下到职业院校(很多职业院校单独设立中专部),中职与高职分管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导致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材编写与选用等方面都缺乏良好的衔接,这种状态是由于不同管理部门沟通不畅所致。
2.2生源素质水平差异大,难于平衡
高职生源来源多样,有中职的三校生、高中毕业生、社会考生等。又由于扩招,高中毕业生与社会考生考高职只要200分(总分为750分)左右,三校生考高职分数更低,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非常薄弱,英语教学难度大。三校生、高中毕业生与社会考生所接触的英语基础也不同,水平差异太大,难于平衡。这对于高职英语课程的组织带来极大地挑战。
2.3中高职英语教师分属于不同部门,缺乏交流
部分中职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缺乏长远眼光,过分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对英语的学习认为可有可无。部分中职院校制定英语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时,没有排出教师与高职院校的相关部门交流沟通,而是闭门造车。部分高职院校既有中职教育又有高职教育,但教师之间也缺乏沟通,“两张皮”现象严重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是导致中职与高职综合英语教育教学不衔接的重要原因。
3解决中高职综合英语不衔接的对策
3.1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
职业教育体系在我国逐渐得到完善,不仅中职可以升入高职,高职生亦可以升入本科,甚至升入研究生深造。因此,中高职的管理部门之间需要加强沟通交流,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定、授课计划等等都要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对接。对于高职院校里面设置的中职教育,相关部门具备更多的交流机会,应定期召开教研会议,讨论课程的教学重难点和授课方法。
3.2中职教师与高职教师共同编写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从目前中高职教学情况来看,中职教材偏简单,而高职教材则偏难。为了使中高职教学内容能够很好地衔接,应鼓励中职教师与高职教师一起编写难度适中的优秀教材。教材编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做到难度循序渐进,教学内容与形式多样,图画插图恰当,兼顾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
3.3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并用
中职英语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多采用传统的应试授课方法,基本上还是用中文授课,讲解单词、讲解语法和翻译课文是英语课堂的主要构成;而高职英语教师授课多采用全英文授课,不再注重单词和语法的讲解,更多地注重口语交流、话题讨论等内容,中职生升入高职后完全不适应这样的英语课堂,往往手足无措,自卑感强烈,不利于英语的进一步学习。所以,中职英语教师在授课方法上要慢慢地与高职英语教师接轨,由中文授课向中英结合授课,最后向全英文授课转变。另外,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多采用语音教室、微格教室授课,采用多媒体辅助,由单一的授课方式向多种授课方式转变。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大有裨益。
3.4实行分层教学
职业教育近几年蓬勃发展,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然而,由于生源素质不高,职业院校的教师在授课时普遍感觉很困难。中职录取的基本上是考不上高中的学生,部分学生平时就贪玩惯了,对英语基本一无所知,初中英语根本不过关。高职录取的生源分数较低,部分生源只有200分左右,文化课特别是英语课基础知识非常欠缺。因此,针对职业教育现状,英语实行分层教学势在必行。在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录取新生时可以将高考分数稍高的生源分在一个或几个班级,分数较低的生源分在一起,实行生源特点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成。对条件不成熟的职业院校,不同生源虽然分在了一个班,授课教师也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摸底,针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布置难度不一样的任务,照顾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利于调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基础薄弱的同学向基础好的同学看齐,使整个班级的英语水平都有一个上升的空间。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是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不管中职还是高职,综合英语课程在基础课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中高职综合英语课程的衔接,有利于促使中职学生向高职院校甚至应用性本科迈进,不断使自己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就业;课程体系
1.引言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各学科课程与教学改革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作为基础课的大学英语也不例外,在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提出了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等。以就业为导向,坚定立足于这个方向,不断推动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使研究成果与实践紧密结合。因此,探索高职英语教育的革新是时代的呼唤和就业的需要。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从职业岗位的微观角度把握人才的培养规格,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的角度,分类、总结、提炼出不同岗位群对英语能力的需求和要求,以此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整体的英语课程设置。这符合新形势下国家对高职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思路与途径探索
2.1 改革思路探索
(1)以就业为导向,分析和研究现状,从职业岗位的微观角度把握人才的培养规格,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的角度,分类、总结、提炼出不同岗位群对英语能力的需求和要求,以此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整体的英语课程设置。构建合理的、规范的、趣味的以及实效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和教学新模式。
(2)以人才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法为主线,从课程设计: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自然衔接,课程模块的比重调整以及网络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实践教学环节,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突出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3)实施课程教学体系的依据和基础,构建创新型高职英语人才的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等,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高就业率,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2.2 途径的探索
(1)以就业为导向,深入市场调研,以专业为基础,个性化设计高职英语课程体系。整合教材,科学调整模块比重,使基础英语向专业(行业)英语自然过渡。
(2)根据各专业的就业去向,合理细化课程设置。打破将“听、说、读、写、译”于一本书的“综合教程”。
(3)教学中引入“人机互动”的交互式英语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根据各自英语基础有选择地进行自助式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4)课业考试与职业资格考试并重,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资格证书。
(5)创新“多媒体网络”教育平台,设计个性化的网络课程教学。
3.总结
构建合理的、规范的、实用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以人才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法为主线,从课程设计: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自然衔接,课程模块的比重调整以及网络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并结合实践教学环节,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突出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以此作为实施课程教学体系的依据和基础,构建创新型高职英语人才的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等,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高就业率。
创新高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的改革与创新,高职学生才会有出路,高职院校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坚定立足于这个方向,不断推动高职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使研究成果与实践紧密结合。总结出一套适应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模式,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竞争力和就业率,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川子.中国高等教育:直面入世冲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2-3).
[2]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4(5).
[3]贾方.关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1).
[4]周晓敏.对高职教材建设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3.
篇4
关键词: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近几年来我院在英语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学生入口英语基础良莠不齐为教学设置的障碍;现行英语课程体系沿袭了本科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英语教学方法落后,“费时低效”的问题明显。为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实现英语教学内容能够真正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活所用这一目的,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分析企业调研结果和我院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基础上,本文提出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课程改革的有关思路和对策。
一、 高职英语课程定位
2006年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类教指委制定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高职英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因此,高职英语教育应该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英语教育,旨在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语言交际能力。这也成为高职英语教育区别与本科大学英语教育的独特性。英语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定位于面向行业,为专业服务,体现课程的时效性和实践性,以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英语技能的岗位适应能力为目标。
二、 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对策
(一) 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教指委明确指出,高职英语教学应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和行业阶段。而目前我院的英语课程体系中,由于包括师资、教材、教学硬件设施等各种因素所限,还没有形成与专业配套和符合学生需求的行业英语课程。同时,在基础英语阶段,忽略听说能力培养,教学内容枯燥,几乎与行业内容无关联。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大学英语课程与中学英语课程无太大差别,自己的英语技能没有得到明显提升。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含义如下:平台课即是基础英语部分,突出听说能力训练,以日常生活和简单工作场景为主题,巩固并提升学生基本英语语言技能。模块课即是行业英语部分。模块课又分为两部分:大一阶段,在基础英语学习之外,依据不同专业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基础专业英语内容。如制造专业,增加机床基础词汇;旅游专业,增加旅游英语简单工作场景。相关内容由教辅资料支撑。大二阶段,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需开设行业英语课程。行业英语内容尽量按照真实工作场景设计。
(二)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模式
首先,高职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应是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本科英语教育以考级、过级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已不太适合高职英语教育。为过关考试的教学课程,注重了应试技能,却忽视了实践环节。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改变。教师要钻研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将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课堂”。教师应该转变角色从“主导者”到“引导者”,将一节课的更多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可根据文章涉及到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勤思,深思,大胆提问。使教学达到“互动,交流,合作”的教学情境,以教导学,以教促学,以教助学。第三,分层教学与课外培养相结合。现阶段高职学生构成比较复杂、参差不齐。按照学生入口成绩和所学专业的英语需求进行分层教学,使用不同的教材,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方式。
(三) “学中做,做中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为了在操作层面落实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样适用英语课程。为了强化英语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教学结合起来。课内教学广泛采用情景模拟和项目教学法,以小组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外有效利用晨读,自习时间,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对话情景;校内建设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英语活动,如:英语角,英语戏剧比赛,英语面试情景比赛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校外扩大英语竞赛的影响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内,全国的各类英语竞赛,学校给予获奖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实现“以赛促教”。
(四)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我院学生调查问卷中一项名为英语学习动机的调查显示,23%的学生是为了应付学校考试不得已学习英语。“一卷定成绩,一卷定能力” 的传统考核评价已经不适合高职英语教育。建立全面,系统,有效的多元评价体系可以推动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强化形成性考核;注重考核内容的多角度和多层面。在学期过程中,老师为班级的每一位学生建立档案表。档案表的内容包括学生的爱好、平时学习情况、出勤情况、对英语学习预期达到的目标等,形式可以多样化。每一次团队项目的成果评价和课堂技能考核的成绩也纳入学生的档案表中。档案表作为学生形成性成绩的重要参考。终结性考核包括口试和笔试两部分,口试可采取学生间对话和讨论、朗读短文并回答问题、命题演讲、描述图片、英文辩论赛等形式进行。笔试中加入行业英语知识选做题,体现专业差异化。
三、 总结
以上是笔者根据所在院校英语课程的具体情况,提出的关于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一些想法和对策。高职英语课程应突出职业特色,突出应用能力,兼顾层次差别,做到“因材施教”,“因校制宜”,从而使高职英语课程真正实现“服务于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向前进、曹佩升、刘文平,《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
[2]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5
物流英语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尤其是对于国际物流方向的高职学生来说,就业方向是国际贸易的物流岗位,物流英语课程就尤为重要。如何提高学生对物流英语课程的兴趣,使学生爱上这门课,能听进去学到知识,掌握使用英语解决物流问题的技能,情境化教学成为物流英语课程的教改重点。
【关键词】
物流英语;情境化教学;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化
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开设物流英语课程,而目前的物流英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老师讲的内容学生听不进去,看不懂物流专业词汇,对整篇的物流文章感到头疼等等,进而不听课甚至不上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对专业英语有抵触心理;
(2)专业性强,英语词汇和文章相对难度较大;
(3)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相对较弱;
(4)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物流英语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尤其是对于国际物流方向的高职学生来说,就业方向是国际贸易的物流岗位,物流英语课程就尤为重要。如何提高学生对物流英语课程的兴趣,使学生爱上这门课,能听进去学到知识,掌握使用英语解决物流问题的技能,情境化教学成为物流英语课程的教改重点。新课程改革下的物流英语教学应该与行业结合紧密,充分体现了高职英语教育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理念。
1 物流英语课程情境化教学的研究思路
情境化教学就是以工作任务情境驱动教学和学习。针对物流英语课程的情境化教学即按照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真实流程中涉及的物流工作,设计任务情境,进而形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
1.1 改革教学内容,把枯燥的长篇文章变成实际的工作任务。把专业英语知识糅合在实际工作任务中,加强训练,举一反三
以在出口业务中的租船订舱这一环节为例:任务情境是出口方已经备货完毕,着手与船公司联系,安排租船订舱事宜;教学任务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租船订舱这一环节的主要专业英语词汇和英语表达方法,学习任务是学生要掌握用英语缮制相关的单据,如商业发票、装箱单、订舱委托书、托运单等,掌握单据中各项目的基本知识和专业词汇的使用,并能灵活运用到其他单据中。如在托运单中的Shipper、Consignee、Notify Party,这是在很多的运输单据中都涉及到,如海运提单等,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掌握和运用。
1.2创新教学组织模式,实施6P教学法
6P教学法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组织模式。第一个P代表Project,表示教师根据要完成的工作布置任务;第二个P代表Problem,表示学生尝试完成任务,在其过程中会有很多的问题和疑惑;第三个P代表Process,表示教师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思路示范完成任务的必要知识点和基本的专业词汇;第四个P代表Play,表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入岗位角色,自己动手在模拟情境中学习;第五个P代表Practice,表示学生独立操作练习;第六个P代表Purify,表示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使用6P教学法,学生在掌握了业务程序后,对物流英语课程内容有基本的了解,找出自己看不懂的专业词汇和句子;教师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学会方法和技能后实现独立完成简单的专业英语操作,直至复杂的文章,达到独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既体现了教学做的密切结合,又反应出教师指导由详至简,而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由低到高,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学习物流英语的兴趣,进而在听说读写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2 物流英语课程情境化教学的实践
本人在连续三年的物流英语课程中,坚持把情境化教学融入课堂,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力争使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物流英语的兴趣,加强对专业术语词汇的掌握和对专业文章的阅读,以及物流工作岗位的日常对话沟通能力。总结以下几点:
2.1以小组教学的方式,改变学生以往的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与互动的内容,实施奖惩措施。任务驱动的教学内容,小组完成任务则与奖励,未完成则与惩罚。以学生可接受的奖惩方式,寓教于乐,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气氛中培养学习兴趣,逐步提高专业英语的学习和应用能力。
2.2改革考试方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率,把考试的重点放在日常课上的听说读写的表现上,分别把物流英语的听说读写给固定比例的成绩,以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全面进步。
2.3遵循“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原则,以实用为基础,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物流英语课程内容的调整和完善,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自助式学习为主,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使学生充分体验物流英语学习的魅力和乐趣。
在使用以上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还应结合物流岗位的实际特点,加强对岗位职责和内容的理解,使其在掌握物流岗位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物流英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改变学生以往的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培养学生参与活动、团队合作、相互竞争等现代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永悦,刘宏宇.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改进物流管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3(2)
篇6
商务英语课程一方面着眼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另一方面着力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商务知识及相关商务英语术语,使其在商务电话、商务谈判、营销等各类商务场景中较熟练地使用所学语言知识和商务技能进行沟通,从而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商务英语课程结合商务知识的传授与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这对广大教师提出较高的教学要求,任务教学、交际教学法等教学理论也在商务英语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得以应用。本文拟就高校商务英语课程中任务教学法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任务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对于任务教学法中的任务,语言学家David Nunan将其定义为“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理解、操练、产出与互动的任一课堂活动,而且学习者主要关注意义而不是形式。任务应该具备完整性,其本身就是一项交际行为”(Nunan 1993)。Peter Skehan 也对“任务”总结了五点定义:①以意义为主;②需要通过语言交际解决任务中的问题;③任务与真实世界的活动有相似之处;④首先需要完成任务;⑤需要根据结果对任务进行评估。可以看出,任务教学法中的“任务”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交际性,侧重的是语言的意义和目的。任务教学法强调依据学习内容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不断互动并最终完成任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教学法通常分为前期任务、执行任务和后续任务三个阶段。前期任务包括新的语言点的引入、相关知识上的准备,以及任务的导入及介绍;执行任务阶段包括任务的具体设计与执行、相关活动的组织,以及任务难度的把握;而后续任务阶段则需要对完成的任务进行审视和回顾,并进一步巩固强化对重要语言点的掌握。这三个阶段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步步推进,三者缺一不可。
二、商务英语课程的特点及教学难点
商务英语课程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融入具体的商务语境中,其教学目的一方面在于让学生了解商业组织、营销策略、管理、电子商务等与商务活动相关的知识与信息,另一方面则着力于锻炼学生的商务听说能力,掌握专业英文术语及常用语言结构,熟悉相关的商务题材的写作,如商务邮件、商务报告、商务信函等,培养学生组织商务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由于其实用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商务英语课程,但在高校商务英语课程的授课实践中,也碰到一些较实际的问题。一是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并不具备专业的商务知识背景,没有深入接触过真实的商务工作环境,教学不能深入,且教学中仍较多地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语言点为主的模式,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最终效果可能只是让学生单纯地记忆孤立的英文术语及句式,不能完全消化并应用所学知识。另一个问题则是学生很少能够接触真实的商务场合,尤其缺少进行听说练习的商务环境。如果教师面对的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若其英语语言基础薄弱的话,要求他们将所学英语语言知识与实践结合并进行商务环境下的听说读写练习,也是有较大难度的。
三、任务教学法与商务英语教学的结合
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听、说、写、案例分析等练习经常采用小组练习的形式,模拟真实商务场景,提高学生彼此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与任务教学法强调的“做中学及学中做”不谋而合,两者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下文拟结合实例对任务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作探讨。
1.前期任务阶段。这一阶段以教师为中心,首先对学生进行基础语言知识的输入,再结合教学目的及学生的语言水平设计与导入任务,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把控任务的难度。如在教授商务谈判部分时,需要先行介绍商务谈判的原则,让学生熟悉并掌握相关英文术语及常用谈判句式,了解如何用英文表达立场和观点、进行讨价还价,同时也能熟练使用各种表达赞同、部分赞同、否定、部分否定的英文谈判句式。必要时,可给学生提供范例,使其进一步了解并掌握所学商务知识及商务用语。在有了基础语言知识的铺垫之后,可以设计并导入任务,如让学生分组,就某一具体商务案例分甲方乙方进行谈判,注意让学生明确任务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
2.执行任务阶段。这一阶段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讨论,最终完成任务。教师在此期间需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确任务要达到的商业目的,强调任务的意义及完成任务的时间。学生在组内协调分配好各自所负责的部分或担任的角色,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活动等形式完成任务。整个任务过程强调交际性,着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商务谈判为例,在这一阶段,各组学生可以自行分工,明确各自具体的谈判任务,模拟真实的谈判情景,使用所学的谈判术语及句式,用目的语完成具体的谈判任务,达成协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意掌控进度及难度,做好引导并提供帮助。
3.后续任务阶段。这一阶段重点是对完成任务的评估与审视。教师可要求学生提交报告进行自评,学生彼此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指出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不足,对重要知识点、语言点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如上述的商务谈判,在最后阶段可对谈判原则的应用、谈判语言及句型、谈判语气等进行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熟悉并应对整个商务谈判的流程。
四、结语
如何教好商务英语课程,对于广大教师而言具有较高的挑战性。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深入拓展自己的商务知识,力求做到专业性,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各类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任务教学法强调在做中学,力求创造尽量真实的语言环境,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无疑是符合商务英语课程的特点的。但如何将其与具体的课堂教学相结合,针对学生的兴趣、水平及特点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任务,仍是广大教学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17.
[2]赵君仡.商务英语教学方法的“温故知新”[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篇7
【分析】文章的主题是“动物和环境保护”。在考查词汇的综合运用时从三个层面设题:一是句子层面,如第73题,“feel so sorry for”结构是一个固定搭配;第二个层面是段落层面,如第75题,本段的主题是“保护大熊猫”,该句是对前面几句内容的总结,答案为prevent;第三个层面是语篇层面,如第72题,本句是文章的主题句,也点明了写作目的,答案为what。
二、词汇运用题命题趋势
(一)依据《英语课程标准》,贴近生活
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五级目标对初中毕业应达到的五级技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考英语词汇运用题的命题会依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通过提供语境丰富的单句、对话或语篇,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处理特别是对词汇的处理和输出能力。选材通常会考虑交际的真实性、语言的趣味性、富有教育意义等,努力通过试题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心社会,同时,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体验到语言学习的现实作用。
(二)突出实词,侧重语用
原则上讲,凡是《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课文中学到的词汇和结构都可能是考试的范围,各种词类和习惯用法也会有涉及。但是,从《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近年各地试题来看,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信息词的考查比例要远远大于连词、介词等非信息类词汇。其中,动词形式的变化是考查的重点,包括动词短语的运用。另外,可数名词的单复数变化、名词所有格、不可数名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基数词变序数词、形容词的比较级、形容词和副词之间的相互转换等也较多涉及。
(三)体现差异,关注文化
词汇运用题不是单纯地测试单词拼写,而是在句子或语篇中考查学生灵活运用词汇的能力。因此,中英文表达中的语言差异、一词多义、固定表达等文化差异常常成为命题的关注点,也成了学生得高分的瓶颈。
三、词汇运用题备考策略
(一)系统过好词汇关
考前要对《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作反复的研读,了解考试的基本能力要求和语言知识构架,在系统复习教材内容的同时,要仔细梳理《英语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全部词汇,一定要牢牢掌握《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1500~1600个单词及200~300个短语。仅仅记住单词的拼写和词义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记住它的词性、发音以及固定搭配等用法,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判断所填单词的词性和词形。还可以根据首字母将词汇依据词性或用法分类,对其用法了然于心。例如,以字母“g”开头的、表示人物的名词有gentleman,Germany,grandmother,grand-son等;以字母“k”开头的动词有kick,kill,kiss,knock,know等。熟练掌握这些单词后,才有可能快速提取信息,并准确作答。
(二)扎实过好语法关
语法是语言使用的规则,正确理解语法可以减少语言运用的盲目性,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复习阶段一定要扎实过好语法关,理清各项语法的基本概念,掌握其规则,要特别重视时态语态、情态动词、非谓语动词、从句、简单句的各种句式、功能性用语、主谓一致、名词的数与格、形容词与副词的等级运用,以及代词、连词的用法等。
(三)侧重语篇层面的训练
尽管并非所有中考试题都采用了语篇层面的考查题型,但即使是单句层面的考查,各地区在设题时也逐渐突出词汇和语法知识考查的语境化,注重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非常好的导向作用。建议同学们平时将做过的阅读理解试题用作词汇运用题的素材,将阅读与词汇训练结合起来,长期坚持,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篇8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调整依据
众所周知,课程设置在整个人才专业培养方案中处在重要核心地位,其可以直接反映一所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办学水平,也将决定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应该是在不断调整中更贴近市场需求,并受到学生所欢迎的课程设置。这里,我们所说的合理科学其实只是相对于某个特定时期或特定范围内较适用的一次课程设置而已;而一个相对合适的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是集各开设的课程一个统筹而又能相得益彰的课程体系的总和。科学合适的课程设置总是在不断改革和调整当中的。在此,我们就关于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英语课程设置的调整依据作一初步研究和探讨。
要想了解关于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调整的依据,我们必须先要了解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依据和要求。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首先是以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于2000年颁布的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为基本依据来制定的。在《基本要求》里对高职护理学生的英语能力、英语教学的基本课时等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其次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应该是综合考虑到这个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教学规划,并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知识目标而制定的;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是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对象的层次以及各院校的教学环境及师资力量等因素息息相关的。
由上所述,我们在对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要依据以下几方面来作相应的调整。
一、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调整要以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颁布的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依据。在《基本要求》里明确规定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其中对于高职高专生的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分为A、B两级,实行分级指导。A级是标准要求,B级是过渡要求。”我们在高职英语课程设置中和调整中都必须始终遵循着这个基本要求。就此,笔者了解到安徽三联学院在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和调整中灵活把握了“必须”和“够用”这两条原则。“必须”原则具体体现在英语课程课时设置满足了上述《基本要求》中的最低学时数180学时,从而在学时上更好地保证了其他专业课的开展;理论学时也从原先的150学时调整为130学时而相应地增加了听说读写等实践课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既遵循了《基本要求》,也顺应了医护国际化的趋势;基础英语课程也根据需要调整到高职阶段中第一、二、三学期进行,从时间上为高职护生从第四学期起完成至少不低于8个月的临床实习提供了保证。
二、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调整要以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重要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从根本上决定着课程体系的设置,而课程设置是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1]通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是将重点放在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上面,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是让学生最终能胜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和保健护理工作,而英语课程则属于素质文化公共基础模块范畴,相对于护理医学的专业模块,英语课程这门公共课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是在为专业服务。换句话说,英语课程在整个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中的定位便是为专业服务的,其课程设置应该紧紧围绕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目标来制定。其实在前文提到的“够用”原则中,已经体现了这一主旨。如何既能做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又能让学生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护理人才,这便是我们研究一个动态调整高职护理英语课程设置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调整要以国内外的护理教育和护理行业的现状为导向。随着护理行业越来越呈现出市场化、国际化、社区化等多种趋势,尤其在中国加入到WTO后,全球的经济、文化不断交流和融合的背景下,国内的护理教育必将受到很大影响和冲击。我们在调整课程设置时务必要适应这种新形势,以就业为导向,借鉴国内外护理教育的先进经验,适时适度地调整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很显然,护理课程设置中的英语课程也包含在人才培养方案其中。
四、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调整要以高职护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为参照依据。在研究调整课程设置方案中,我们不能忽视学生这个关键的主体。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对英语的接受能力和要求不尽一样。同样的护理专业,高职生和本科生能力和水平总体上必定有差距;高职护理专业里也同样存在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因材施教则要对不同层次的高职院校,不同类别的专业,不同能力的学生要区别开来,就要全方位地对英语课程设置进行综合的调整及至创新。例如,我们可以在保证课程设置相对是稳定的情况下,我们不妨适当地为底子薄能力差的学生增加英语选修课的学时等举措。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高职生总体层次呈现下降的趋势的背景下,在专业方案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如果在同类别同层次的护理院校中英语各方面的考核仍能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那么这种调整方案仍不失为一次成功的调整方案。
五、高职护理英语课程设置调整还应该考虑到师资队伍的力量,教学条件等其他因素。有力的师资队伍是调整英语课程设置的保证,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设施等教学条件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保障。反过来,英语课程设置的调整也依据这些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的是否完全胜任或具备。如果没有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提供的保障来谈调整,那也只是空谈而已。
这里,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安徽三联学院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至少到目前为止应该认定是一次成功的范例,当然包括英语这门课程的设置调整。学院为更好地适应对高职护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曾数次开展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整的工作会议和论证报告,不断结合依据实际情况,适当及时调整了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在高职生总体层次呈现下降的趋势的背景下,三联学院2010级与2011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实用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中一次通过率分别为96.5%和88.5%,远远超过全省实用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的平均通过率。同时,在不久前公布的2013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中,三联学院护理系2010级189名学生全部考试合格,合格率达100%,这是很难能可贵的。由此可见,三联学院护理专业的英语课程设置在改革调整的过程中总体来说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
总之,高职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调整必须在既有的课程设置实施一定阶段的基础上,以同样不断调整中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为导向,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深入地总结、探讨和论证,力争使这门课程调整越来越趋向合理实用。
参考文献:
[1]彭玉高,秦索娜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 中华护理教育 2006.12.(3)
篇9
【关键词】高职 英语 校本课程 因素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15-02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在课程决策权力分配方面改革的逐步深入,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探讨已引起越来越多课程理论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的关注,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满足区域、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区域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目前,国内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改革还在不停的探索之中,影响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校本化的因素有很多。那么,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有哪些影响因素呢?
一 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学校为本位
校本课程开发,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开发。以学校为本位既是其基本内涵,也是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基本要求。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特色,学校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得不在课程开发上下工夫。特别是英语作为基础课程,不仅要提高自身质量,更要服务于各个专业。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要紧密联系学校的实际,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灵活地设置课程。
首先,高职英语课程的定位要紧紧围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任务。高职院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要强调职业性、应用性、实用性,要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准则。
其次,高职英语课程的定位要紧紧围绕服务专业。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作为必修课开设。但有很多学校没有将英语与专业结合在一起,甚至有学校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放到一起上英语课。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谈不上为专业服务。高职院校培育的学生应是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在英语的教学中更应突出实际涉外业务应用。在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针对不同专业对英语的具体需求,结合英语教学的特点精心选择英语素材。
二 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学生为中心
目前,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英语课程的开设千差万别。就教材而言,有的曾经沿用本科教材,有的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有的使用地方自编教材。这些英语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即没有紧贴本校学生的实际。我们不仅要选择与学生结合最为紧密的教材,在设置英语课程时还要尽量以学生为中心,力争做到量体裁衣、紧密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整体水平怎么样,具体欠缺在哪里等,只有兼顾到这些因素的课程才是真正针对本校学生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更要摸清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那么,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是什么呢?
2000年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总结10年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制定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要让学生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从《基本要求》来看,高职学生英语课程的最大学习需求就是“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需求。因此,在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需求,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三 高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要以教师为基础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对高职院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每一位老师对校本课程开发有足够的认识,对其理论框架要相当熟悉。其次,要求老师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包括英语水平、学习需求、兴趣爱好等。再次,老师要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那么我们实施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有些老师没有真正理解校本课程的精神实质,盲目地追求趣味性、生活化,忽视了教育性和科学性。虽然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参与度较高,但缺乏对语言文化的深层次认识、对课程资源开发不够,从而带来了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华而不实,校本课程方案的实施流于形式,不能有效落实。
篇10
关键词:大学英语;内容依托;通识教育;学术英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122―02
一、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
对于大学英语课程定位问题,中国教育语言学研究会会长俞理明教授指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存在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一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为出发点的语言驱动模式;二是以通过英语获取所需信息、表达专业思想为出发点的内容驱动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在改革开放之后几经修改。1986年的《大纲》把“培养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作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1999年修订的《大纲》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2004年试行、2007年正式确定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把“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虽然三个教学大纲强调的大学英语要培养的语言技能不尽相同,从以培养阅读能力为重点逐渐转化到以听说能力为重点,但它们都是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基本完成教学模式转变的任务后,英语专家学者和教师普遍认为,大学英语下一步深化改革应该跳出语言技能本身,而转向学习内容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要朝着以内容为依托的方向发展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教学是以内容驱动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学科知识和提高语言技能,也就是学习课程内容和提高语言水平的有机结合,学生的语言提高是学习内容的自然结果,是学习语言的隐性途径。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语言形式驱动为主,内容是学习的素材,学习的目标是掌握语言知识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学习的内容主要以教学大纲规定的词汇、语法和知识点为原则,学习的内容和素材可以多种多样,是学习语言显性的途径。
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是指将某个主题或某个学科学术内容与语言教学目的相结合,学科知识教学和语言教学同时进行,使学生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语言技能的一种教学理念。它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Krashen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为理论基础,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在加拿大的浸入式语言教学,后来被引入到二语和外语教学中,逐渐演变成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依托的内容既可以是学科知识,也可以是知识体系中的任意话题,而语言技能的提高则被看作“内容”的自然结果。成功的内容依托式教学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术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大学英语课程应该定位于内容依托式的教学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但对以何种内容为依托尚存争议。
二、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
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通识教育内容为依托。2010年10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暨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拉开了国内关于大学英语未来走向观点争鸣的序幕。与会者普遍认为,应该以通识教育为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大学英语与通识教育课程整合为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这一整合既可以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教学模式到教学内容的转变,又可以实现大学英语教师从语言技能教师到通识教育实践者的转型。王哲、李军军、吴鼎民、柴改英、韩雅君等学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通识教育内容,不仅可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推动素质教育。
1999年,教育部为了改变高校过于功利化的趋势,提倡在大学引入“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国内一些知名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相继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强调文理兼修、注重专业横向拓宽和纵向拓展,注重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加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培养受教育者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就是给英语语言功底深厚的大学生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开设的一批高质量的以文化为内容的英语课程,是以培养国际视野下的跨文化素养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为根本的培养目标。
2.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学术英语为依托。另一种内容依托的观点是,大学英语应以学术英语为依托,实行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学术英语是为帮助学习者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或进行专业研究的英语教学活动。学术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分支,是以教授学术英语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是与特定职业和学科相关的。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大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学术英语的开设,一方面,为学生打好用英语学习专业的语言和学科内容的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已不是一般的听说读写基本语言能力,而是专门英语的能力。
质疑大学英语课程独立承担通识教育,而主张大学英语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学术英语的学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蔡基刚教授。蔡基刚教授认为,大学英语定位在基础英语上是我国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主要原因。培养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应该是中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由于双语课程以及毕业后就业市场的需求,大学生不仅要有一般的听说读写的英语综合能力,还要有专门英语的能力。以学术英语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内容依托,最大的顾虑莫过于教师知识背景和学术水平。对此,蔡基刚教授指出,学术英语不同于专业英语,主要还是侧重于语言能力的训练,其教学所需专业知识背景要比专业英语低得多,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只要经过一定的培训就能胜任。
三、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依托通识教育,还是依托学术英语,二者虽然不尽相同,但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以内容为依托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它们与大学通用英语一起,构成实现育目标的三个层面。上海理工大学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为目标,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通用英语、通识教育英语和学术英语等三个模块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块设计方案。史光孝提出的通用英语份额逐渐减少,通识教育课程和学术英语课程份额逐渐增多的课程设置方式,对各高校在新的教育环境下设计适合自己学校情况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各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类型、学生水平和需求等因素,制定个性化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模式。
本课题组在综合分析各专家学者观点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设计了以通用英语为基础、以通识教育英语为途径、以学术英语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即通用英语课程+通识教育英语课程+学术英语课程。在大学第一个学期和第二个学期开设大学英语通用英语课程,教学模式采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的形式,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技能为培养目标。在第三个学期和第四个学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习英语通识教育课程,同时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培养目标。课题组设计开设的英语通识教育课程有三类:语言技能类课程、文化提高类课程和文学赏析类课程。语言技能类课程包括商务英语、高级口语、雅思听说、雅思读写;文化提高类课程包括美国社会与文化、英国社会与文化、中国文化英语、跨文化交际;文学赏析类课程包括美国文学赏析、英国文学赏析、英美原声电影赏析。同时,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创新人才班,针对创新人才班的学生开设学术英语写作、学术英语听说、学术英语翻译课程,以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各个专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可选择学习工程英语、计算机英语、法律英语、科技英语等专业性较强的英语课程。
实施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但并不是说通用英语就没有了开设的必要,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内容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并根据具体学生和师资情况,因校制宜,适当设计通用英语、通识教育英语和学术英语所占的份额,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参考文献:
[1]Hyland K.English for acadernic purposes 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M].London:Routledge Taylor&Francis Group.2006.
[2]王哲,李军军.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J].外语电化教学,2010(5):84.
[3]吴鼎民,韩雅君.通识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英语“三套车”框架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10(5):9-13.
[4]田振江.从内容驱动和形式驱动看ESP课程特征[J].林区教学,2012(4):69-71.
[5]杨亚丽,杨帆.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框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0):155-157.
[6]韩建侠,俞理明.内容驱动还是语言驱动――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一点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1-4.
[7]黄芳.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的改革实践为例[J].外语电话教学,2011(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