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法治课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31 16:0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讲法治课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0年10月29日,哈尔滨市首届“十大法治人物”评选活动顺利落下帷幕。在当选者中,有伸张正义的律师、辛勤普法的园丁、还有奋战在公检法第一线的公职人员。与这些人相比,一位八旬老人的入选理由很特别,因为他已在法治战线上坚守与奉献了60年。他就是黑龙江省法治战线上的常青树、哈尔滨市南岗区老科协理事——卢连基。
1990年,卢连基从哈尔滨市南岗区检察院检察长的岗位上离休了。“离休第一天,一大早他就夹着包出去了。等他回来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去做普法讲座去了。打那以后他就一天也没闲过。”卢老的老伴吴承黎老人评说卢老的离休生活。
离休后的卢连基反倒比上班时更忙了。法学研究、法制宣传、法理讲座,各种公益性的社会活动占满了卢老的日程表。为了普法,他查资料、做笔记、写讲义,费时又费力,为了普法他放弃了那些能为自己带来不菲收入的法律顾问工作。卢老有多年的老胃病,可是为了普法,他却常常来不及吃上一口热乎饭。卢老的女儿告诉记者,一次卢老犯了胃病却还坚持在一天之内跑了两个单位做普法讲座,虽然他在台上眉飞色舞的讲法条、说法理,可在后台的女儿却看到他的手一直紧紧地捂在胃上……说到这儿,卢老的女儿不禁潸然泪下。
普法“不老松”
为了把枯燥乏味的法律条文讲的生动易懂,卢老可是下了不少功夫。他会针对不同的讲课对象把法律条文融入不同的生活实例中进行讲解,还会把一些道理编成对仗工整的小短句,便于人们记忆。“人之初,性本善,受教育,是关键。人不学,不知义,学习法,要努力……”这是卢老花费数个月自编自创的《学法三字经》,不但分类清晰、朗朗上口,而且言简意赅、好读好记。“给孩子们讲法,他们问我法律有什么用,我就告诉他法律天天保护你,你却不知道。就像你们每天吃冰混、喝汽水。冰棍卫不卫生?汽水干不干净?都有法律来规定。我的责任就是让人们明白法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一说起他钟爱的普法事业,卢老立刻变得神采飞扬。
在全省各地的学校和部队里留下了卢老坚毅挺拔的普法身影,一家家工矿企业里留下了卢老铿锵有力的普法声音。这位政法战线上的老兵,年逾花甲却退而不休,在普法道路上一干又是20年,成为了“二五”、“三五”、“四五”普法教育工作中连续三次获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称号的龙江第一人。20年间,他向干部、师生、居民等宣讲法律教育课400多场,听众达12万余人。光是讲义就写了113本,累计达200多万字。而他创作的普法歌曲、诗歌、案例连环画,编写的《未成年人“两法”图解》、《“二五”普法习题与题解》等多种普法资料和涉及各个方面的经验总结论文和评论更是达到了45万字。每次演讲完,都有人围着他问这问那,久久不肯离去。有一次卢老连续讲了三四个小时后,嗓子哑得再也说不出话来,他还是坚持着用手写的方式一一回答了听讲群众法律方面的疑难问题。
执着精神感染身边人
在卢老生活的哈尔滨市北安社区,居民张大娘告诉记者:“我们社区人人都是法律专家,为什么啊?因为有卢老啊!他一有时间就给我们讲法律,从《宪法》、《刑法》到《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凡是我们用得着的或是有疑问的法律知识和法律问题卢老都会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解。他的努力让我们每个居民都学会了依法办事,以理服人。整个社区也变得更加和谐了。”卢老正是用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付出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篇2
2005年上半年,我所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积极落实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坚持高标准、全面上水平”的工作基调,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所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进步、新的发展和新的突破,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推进依法治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
一、是“四五”普法工作深入推进。
2005年元至6月,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五年总体规划,按照规划的目标要求,突出普法和依法治理的重心,不断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力度,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1、加强干部学法力度,通过全镇的大小会议宣传教育,开展以《行政许可法》、《土地承包法》为重点法律的干部普法培训。2、强化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力度。通过全镇各中小学法制课教师,利用上法制课的形式,进一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积极拓展法制教育渠道,开辟第二课堂,共同构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基地。协调兼职法制副校长进校园讲法,全面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治氛围。
3、强化宣传,创新普法形式。我所以全镇的治安中心户长建设为契机,认真搞好普法宣传工作。
二、是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规范。
全镇村(居)调委会基本达到了“六有”、“四落实”的工作目标;开创了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新局面。目前,全镇共建有各级调委会40个,全镇各级调解组织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上半年调解纠纷件,调解成功件,调解成功率达%以上,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3件8人,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三、是安置帮教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目前,全镇设有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60个,镇、街安置帮教领导小组28个,两级帮教组织的建设保障了安置帮教工作效果,全镇落实帮教措施率100%,上半年的重新犯罪率为0,同是与被帮教人签订帮教协议书,从而完善了安帮工作向规范化发展。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为实现帮教社会化,镇安置帮教办公室注重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发挥成员单位、基层和社会有关方面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形成了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四、是司法所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今年上半年,我所在县司法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办公场所及办公条件明显改善。
五、是加强监督指导,法律服务工作有序开展
1、是强化法律服务工作管理。加大了对法律服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执业纪律情况的监督,规范投诉接待程序。
2、是法律服务效果显著。今年上半年,走马法律服务所各类案件19件;其中协办公证10件,担任法律顾问家,非诉讼2件,代书2件,咨询302人次。
篇3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科学制定规划。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调整充实了领导机构,建立了以区级分管领导为正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街道,区直机关和单位也普遍调整充实了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成员,形成了组织领导有力,普法机构健全,办事人员精干的良好局面。区政府在认真总结前四个五年普法工作经验和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关于在全区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明确了工作目标,分解细化了任务,落实了责任措施。各乡镇街道,区直机关和单位也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订了普法实施方案。层层召开了动员大会。
(二)注重队伍建设,发挥骨干作用。为全面落实《规划》,提升法制宣传教育水平,区政府高度重视发挥普法骨干的作用,在树立服务理念,建设一支服务型法制宣传教育队伍上狠下功夫。整合充实了普法讲师团、普法宣传员、普法志愿者和法制副校长等普法队伍。分期分批对区56名普法讲师团成员、68名乡镇街道普法辅导员、102名区直局级单位普法辅导员、村(街)600名宣传员和56名普法志愿者进行了培训,组织他们深入学习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调把服务意识、服务理念自觉地融入普法工作实践中,会宣讲,会答疑解难,会调处矛盾纠纷,把单一的法制宣传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据不完全统计,普法讲师团为机关、社区、乡村、学校、企业宣讲相关法律法规80场,听讲人员达到177690人次。乡镇街道、区直单位普法辅导员共宣讲法律法规362场,使293200人次受到了法制教育。
(三)创新形式,增强实际效果。一是搞好“三项建设”。第一加强法制宣传阵地建设。全区731个村(街)全部设立了法制宣传栏,每个乡镇街道1-2个村(街)建立了法制图书角,全区编印《农民常用法律知识问答》10000余册,订购《农民法律知识读本》20000余册,村民学习法律有了方便的场所和书籍。部分村(街)还开办了“每周一法或举案说法”广播,法制宣传服务台(站)在农村成为一大亮点。第二推进民主法制村建设。以“法律进乡村”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村民自治机制得到进一步落实,使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得到有力的保障。全区已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52个。第三注重社区、村街业余文艺队伍建设。目前,全区有业余综合文艺演出队38个,业余文化协会8个,基本覆盖全区社区、村(街)。各级普法部门与文化部门密切合作,加强了对农村业余文艺队伍的管理,加大对演出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农闲时节举办文艺演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了趣味性和吸引力。二是积极开展跟进式法制宣传工作。区内成立了由律师、公证员、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组成的法制宣传教育跟进服务小分队,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法律咨询,参与合同的草拟、审查,培训工作人员,从源头上把关,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项目建设中的失误。先后50余人次深入到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配合乡镇政府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答疑解难,保证了征地、拆迁等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开展重点时段、期间的法制宣传工作。首先是借助农村土地调整、重大项目建设时段,向群众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选择群众易于接受方式,因地制宜,因事而宜,因人施教,把集中讲解与个别解释相结合、与现场提供法律服务相结合,大大增强了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其次是借助农村集市、各种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专项宣传活动开展宣传服务,效果十分显著。
二、取得的成效
(一)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主要体现在:区委、区政府始终把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放在重要位置,定期研究。“xx区领导干部讲法报告团”经常深入基层,带头宣讲法律。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法制讲座、法律考试等制度得到很好落实。2006年和2007年度分别有1200名和1462名领导干部参加法制讲座和法律知识考核。全区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法制理论水平、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公务员法制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区组织了公务员《公共管理(mpa)知识精华读本》、《物权法》、《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并进行了考试,取得了良好成绩。全区1390名行政执法人员集中进行了职业道德、行政执法实务、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行政法律知识培训,全部通过考试持证上岗。司法人员通过学习培训,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不断提高。
(三)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得到了强化。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日益加强,全区235所各级各类学校配备了专兼职法制课教师,聘请了237名兼职法制副校长,全部实现了教材、课时、师资、大纲、考核、法制副校长“六落实”。开展了教师法律知识竞赛活动,举办了中小学生法律知识讲座。组织法律专题讲座362场,听课学生达28万余人次,举办法制报告会110余场,法治实践活动300余次,直接接受教育和参加法治实践活动的学生达5万余人次。教师依法执教水平、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以及遵纪守法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
(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学习得到了广泛开展。先后组织企业法人代表、经营管理人员参加的法律知识培训536场,24341人次接受法制教育,全区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诚信守法的理念和意识不断增强,职工的法律素质不断提高。
(五)农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扎实推进。全区以“法律进乡村”为载体,以“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坚持贴近农民思想观念,贴近农民法制水平,贴近农民行为表现,贴近农民实际需要开展普法依法治理活动。以各种形式集中开展普法活动100余次。先后对2000余名村街干部进行了轮训。村干部依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家庭法律明白人”在农户中的比例日趋增多,农民的权利义务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有了新的提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工作不到位。少数单位及领导干部对普法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普法是软任务、软指标,积极性不高,重视不够,有的甚至产生厌烦情绪。有的单位虽然制订了普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但抓落实力度不够。普法工作缺乏广度和深度,重部门法、轻公共法学习的现象比较突出。阶段性的活动较多,经常性的宣传教育较少。相关档案资料积累不全,个别单位的档案资料还是一片空白。
2、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区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偏少,其指导、协调、检查、监督等职能作用发挥不够。有些部门和单位存在普法工作人员缺、设备差、经费少的问题。有的单位普法联络员兼职过多,普法工作精力难以到位。一些部门和企业还没有普法联络员。全区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普法大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普法考核机制、督查机制有待完善。
3、重点对象的普法还存在薄弱环节。一是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不够系统、全面。二是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力度不够,存在着“盲区”,法律宣传教育手段单一,形式不活。三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还要进一步强化。一些企业普法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普法宣传员和联络员,工作难以开展。
4、工作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不够。表现为视野还不够开阔,思路还不够宽,破解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招法不多。
四、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确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入手,采取必要措施,切实提高全社会对法制宣传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今年是“五五”普法中期评估之年,应对照《规划》要求,认真总结,对好的做法和经验,要继续坚持,巩固提高。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分析原因,研究相应的解决办法。要研究制定深化法制宣传教育的具体措施,强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推动普法工作整体上水平。
(二)进一步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区普法《规划》明确了此次普法的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要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特点,确定宣传教育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保证对普法重点对象宣传教育目标的实现。特别是,《规划》首次把农民作为了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要把提高农民法律素质作为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环节来抓。目前看,农村部分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发生矛盾纠纷时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上访,造成基层问题突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应着力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宣传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土地承包流转、基层民主自治、治安管理等法律法规,使广大农民准确了解和掌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解决矛盾纠纷的法律知识和法律途径,自觉遵纪守法,自觉履行法定责任和义务,依法化解矛盾和纠纷,依法参与村民自治活动和村务管理。加强村级“两委”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他们依法管理水平和依法处理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篇4
近几年来,我校紧紧围绕打造“地方性、海洋性、国际性”办学特色,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办学理念,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并在实施过程中能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创新方法,狠抓落实,从而使我校法制教育工作有了新提高,学校的民主管理和制度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持续、稳步地向前迈进,提升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圆满地完成了“六五”普法各项目标任务。学校先后荣获广西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广西卫生优秀学校、广西文明单位、广西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院校、***市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加强领导,精心筹划
我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副书记、副校长为副组长,各职能部门领导、各二级学院负责人为成员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六五”普法办公室,制定了年度普法工作计划。完善了普法工作制度、学习教育制度、检查评比制度等,落实了教学计划、教育内容、教学时间、辅导老师,活动经费,明确了工作职责和具体要求,推行了“以练代学、以考代学”制度,实行了与月绩效考核挂钩的方法,初步形成了适合我校特点的多元化、立体化、网络化的法制教育体系,确保了学校普法工作有序开展。
二、多措并举,强化教育。
1、征订教材,强化学习。在加强“六五”普法工作的领导和整体规划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师生的法律学习需求,学校先后为教师购买了《“六五”普法常用法律知识学习读本》、《“六五”普法青少年常用法律知识学习读本》,方便了师生的法律学习,充实了法律知识的宣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我校突出“六个”结合,即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与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相结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与学校常规管理工作相结合,与知法、守法、用法相结合,与教育教学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扎扎实实地抓好师生的法制理论和专业法规的学习。
2、多渠道宣传 拓宽普法工作广度。在强化学法的前提下,加强了法律知识的宣传。学校每学期通过宣传橱窗、校报、板报、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班队会、法制教育课、图片展、手抄报等途径和形式,定期做好禁毒、反、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学校法制办、各个二级学院、处室定期检查,作为班级考核、评优的主要条件。
3、学考结合,夯实学习内容。每学年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参加上级司法部门组织的法律知识考试,对全校师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测试。对师生的学法、用法、法律考核成绩依次登记。每学年都要对全体师生的学法、守法情况进行总结评比,确保法制教育不走过场,不搞形式,确保学法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4、以案讲法、提升普法工作深度。在加强全校师生学法、用法、守法的宣传教育的同时,我们每学期都要深入班级、深入社区,接近家长,接近学生,与司法、公安部门保持联系,家校携手,警校共建,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排查、梳理青少年中违法违纪的典型案例,定期邀请司法部门来校进行以案说法的法制讲座、禁毒宣传和图片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教育效果。
三、依法管理,规范行为
1、落实制度,管理有章可循。进一步将校内常规管理已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经验上升为配套制度,不断进行完善,不断进行细化,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促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有章可循,逐步步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2、校务公开,深化民主管理。校务公开是依法治校的重要部分,我们对校务公开工作做到:规范操作,严格管理,形成制度。
篇5
学校是普法教育的主阵地,青少年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对象。多年来,我校按照上级普法规划的要求,把普法教育纳入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持不懈地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我校今年以来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抓好在校学生法制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树立起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意识,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教育强县的顺利实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继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因此,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紧迫的、长期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求各校要站在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教育强县的宏伟目标,从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出发,在总结以前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法制教育工作纳入重要工作的议事日程,做好总体规划和分年度计划,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做到法制教育始终不断线,抓紧抓好,精心组织实施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定期研究、检查,针对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措施。
二、突出重点,普遍开展
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我校紧密结合全县“四五”普法近期目标,把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摆上重要位置,突出“三个”重点,提出“六项要求”,全方位展开工作。
“三个重点”。一是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县有关加强法制建设的指示精神、“四五”普法规划要求,以开展法制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为重点,积极主动的密切配合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检法司等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和作用,按照《若干意见》的主要内容,深入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宣传教育。二是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懂得并掌握公民应知必会的基本法律常识。 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关法律基本知识为基础,充分利用“四五”普法专用的《中学生法制教育读本》等普法教材,重点普及《宪法》、《国旗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刑法》,侧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娱乐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交通法规、治安条例、禁毒(烟)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法规等与青少年学生生活、成长密切相的关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同时,经常开展《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礼仪常规》的行为教育。三是系统内行政干部、教师,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学法,不断增强法制观念,着力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治校方式和治教方式的转变,深入学习、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做到灵活自如的学法、用法、教法,自觉维护法制的统一与权威。
“六项要求”。一是各校必须将法制教育课程纳入德育教学和必修课计划,每周必须安排一课时法律专门课,挑选具备较高法律意识和自律品质、有较扎实和较全面的法律知识的教师任课,为确保教材的严肃性、准确性、针对性,还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征订由教育部负责组织编写的普法专用教材《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中学生法制教育读本》,真正做到教学有计划、学习有教材、课时有保证、任课有教师。二是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在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准以思想品德课、政治课取代法律专门课,在相关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避免成人化和公式化。三是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依托课外活动基地开展法制教育,利用少年法庭、法律援助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社会资源加强指导与交流。四是在抓好法制教育的基础上认真制定并实施年度依法治理工作计划,落实依法治校、依法治教。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实行工作责任制目标管理,围绕普法、教法、执法、用法、法律监督、法律服务等环节逐步实现;依法治教,保证学校有一个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切实把学校工作纳入法治管理轨道;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落实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各项措施,主动协调有关部门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深入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切实保证师生有一个和谐、安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五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法制课教师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法制课教师的授课水平。“四五”普法期间我们力争将所有法制课, 思想品德课老师轮训一遍。同时,高度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普法教育,要求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宪法、基本法律知识及教育专业法,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成为学生的榜样,除学校日常法制教育外,各科教师还应结合教学进行相关的辅助教育。并把法制教育作为广大教师培训、进修或继续教育的必修课和考核的主要内容,要使全体教师在学法、守法、用法、教法等各方面都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六是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实施了“一校一个法律明白人计划”。各校从实际需求出发,从政法机关聘请政治觉悟高、有责任感、业务精、宣讲能力强的政法干部到校兼任法制副校长和“法律明白人”,协助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和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1〗
篇6
[关键词] 企业普法教育 存在问题 创新形式
一、中央企业在“五五”普法中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中央企业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国资委提出的国有重点企业法制建设三年目标,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基本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初步形成,在中央企业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强化管理、控制风险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央企业法制建设三年目标基本实现。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明显增强,企业法律顾问组织体系基本建立,企业合规文化初步形成。二是企业依法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法律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企业规章制度逐步依法健全和规范,企业合同管理进一步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企业各项经营业务初步实现了法律顾问机构全过程参与,企业法律纠纷案件的管理和处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三是企业法制在规范和推进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企业法制工作在规范企业改制上市和调整重组中的服务支撑作用进一步发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工作迈出了新步伐,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的法律论证工作得到加强。
二、企业普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到当前企业法制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在客观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
企业普法教育活动要想取得实效,就必须符合认识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必须使内因和外因完美结合。多年以来,在普法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概括起来有外部因素的制约,也有内部因素的制约。外在客观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结为:
1.企业对普法教育工作的认识不高,缺乏足够的重视。
由于受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认为在中国的现实社会,“权大于法”、“政策大于法”,学法用法无用,只要学好政策看领导眼色行事就足够了。另一方面认为:学法用法、依法治理是公检法司政法机关的事情,与己无关,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些不良思潮的存在,客观上制约了普法教育活动和依法治理活动的深入开展。
2.职工遵法守法意识不强。
部分职工包括党员干部、甚至党员领导干部等,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素质不高,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不高。在具体事务的操作过程中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社会效应。
3.普法宣传教育机构建设没有完全落实。
普法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保障机制等不健全,客观上发个文件应付检查,实际上人员没有落实,制约了普法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有效的开展。
(二)内在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
1.侧重义务方面的教育,忽视了权利方面的教育
用现代法律理念去审视我们现行的法制宣传教育,就不难发现,不论是教育内容的设定、还是教育对象的选择及教育目的的追求上,无不是把教育职工如何履行法律义务、不得违法犯罪放在首位。正是在这种传统理念指引下,普法的目标只能定位于职工的知法、守法上,普法也就必然是单纯的、单向的法律知识“灌输”,只是授之以鱼,而忽视了如何授之以渔。也就使全体企业职工无法树立现代法律理念,更无法实现法治的目的,甚至会成为法治的障碍,普法就失去了本意。
2.侧重法律条文的单向灌输,忽视了法律素质的养成。
有企业认为普法就是对法律条文的传授,所以在历次的普法活动中只是注重企业职工学到多少部法律,记住了多少法律条文,而忽视法律理念的植入。例如:我国全民普法教育从“一五规划”到“五五规划”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的学习内容。毋庸置疑,这种自上而下的“把法律交给人民”的工作重心之确定完全基于我国企业职工法律知识贫乏和法律意识荒芜的现实,大规模的普法“造势”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对“法”感到陌生的普通中国人的观念,让他们初步领悟到了法在自己生活里的重要性。然而,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法律条文再背的滚瓜乱熟,而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理解,对企业职工法律意识的树立和法律素质的提高还是于事无补。
3.侧重企业内部职工的普法,忽视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需求
在企业普法对象中,往往侧重企业职工,而忽视了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近年来,普法不断深入,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犯罪率还是不断攀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首先,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往往都没受过良好教育。由于不懂法,导致法制意识淡薄,甚至漠视法律意识的尊严。其次,缺少懂法人引导。外来人员大多数是跟着与其一样、也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亲戚同乡一起出来打工的。虽然他们已经自食其力,但因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面对社会的各种诱惑,不少外来人员沾上了不良嗜好。在身边缺少懂法人来提醒他们的情况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尤其是那些外来未成年人。最后,外来务工人员自身受到侵害时,无法获得有效的法律援助。所以,外来务工人员的普法也应该是企业需要关注的人群之一。
三、新时期企业普法的指导思想、目的和原则
法制宣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社会传播活动,它既包括静态意义上的法制,也包括动态意义上的法治。是通过各种法律知识、法制信息与观念的传播,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最终实现全社会整体法律素质的提高,树立法治精神,实现法治社会。
(一)指导思想
企业在现实的普法工作中,特别是对基层普法工作的指导以及评价体系的建立上仍具有强烈的“知识灌输”的烙印。企业应顺应时代的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全新的普法理念,重新认识普法内涵,进而对普法的目的、任务及方法手段进行重新定位。紧紧围绕“十二五”时期“依法治企上新水平、企业发展上新台阶”的核心目标,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企业领导干部法制意识,加强法制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企业普通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推进企业合规文化建设,为企业发展奠定扎实的法制基础。
(二)主要目标
通过扎实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进一步增强企业领导干部法制意识,提高依法决策和管理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职工法律素养,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进一步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
(二)工作原则
1.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建筑企业“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结合企业经营实际,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建设。
2.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职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广大干部职工服务的宗旨,从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着眼职工的实际法律需求,着力解决职工关心的热的难点问题,在法制宣传中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用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实践,在实践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企业依法治理。
4.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企业建设发展面临的新形式、新任务,准确把握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的工作规律,积极创新工作形式、方法、途径,将“六五”普法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四、企业普法的重点对象
企业普法的对象应该是广大干部职工及外来务工人员,重点是各级企业负责人和中层经营管理人员。
(一)切实加强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学法守法用法。普法不只是员工守法,企业领导干部和高级管理人员更应率先垂范。只有领导干部依法治企的意识增强了,才能有效的带动企业员工普法的积极性。
一般可以要求做到以下几点:企业总部及各子企业、分企业中层以上经营管理人员每年集中学法时间不能少于40小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学法时间。企业应将法制工作考核结果作为二级单位主要领导年度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制度。领导干部学法制度由企业党委理论中心组负责组织和监督落实,并将学习情况认真记录,以备检查考核。
(二)大力提高法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根据法律顾问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履职能力现状分析,加强对企业法务人员专业培训,进一步发挥其在企业依法治理、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中的专业岗位职责。
(三)积极开展经营管理人员法制宣传教育。企业有针对性地组织各层级经营管理人员参加专业法律知识培训,要制定完善法律培训计划,定期督促检查法律培训计划的落实情况。要加强对法律培训的考核力度,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学法守法用法积极性。
(四)不断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学法用法。为了促进企业协调发展,各单位要积极探索依法治理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制教育新路子,按照“长效机制为基础,教育管理为抓手、维权服务为保障”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教育,形成了浓厚的企业法制文化氛围。五、创新普法宣传形式
普法形式创新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创新的实现手段,是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现实目标的保障。在以往的普法活动中,传统的“摆(摆摊法律咨询)、讲(讲法制课)、赛(法律知识竞赛)、考(法律知识考试)”等方式在一定的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企业职工对普法形式的需求多样化,普法不应该是单向灌输,不是由一群人灌输给另一群人,应是受众面对主体和过程的一种体会和理解,是一种交流和感染,应根据受众的需要和心理特点开展普法,善于开发新颖的形式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同时,法制宣传教育的最终目的也要求将“静态”的普法有机地融入企业职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动态”普法中。惟其如此,普法才能赢得广大企业职工的主动参与,把普法的单向灌输关系变为双向互动关系。企业职工才会在接纳法律知识的过程中理解传授者的用意、理解法治活动、理解法治的对象、理解法律与自身及与未来的关系,受到法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感染,逐渐地拥有法治精神,逐渐地使法治精神融入到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中,改善社会的法治文化氛围。因此,企业必须突破惯性思维,改变法制宣传教育形式的格式化,要在继承和充分运用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方式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变化、新要求,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
(一)利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普法宣传。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进入了数字和网络时代,影视、网络等传媒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以其快速、直观和容量大、覆盖广的优势占领了新的领域和阵地,也越来越凸显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优势和作用。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优势和作用,鼓励、引导、支持有关传媒办好法制栏目(网页)、节目,围绕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以案释法、文艺作品等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宣传法治精神,做到入耳入脑。
(二)日常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利用各种纪念日进行大规模的宣教活动易于产生影响,营造氛围。但是,法制宣传教育更需潜移默化和点滴渗透,因而要注重日常宣传教育,法治历史较长的西方国家也是如此。如英国,在不同的场所,选择最适当的形式,设置不同的法律警语、告示,使人们能切身感悟到法律的真谛,比我们“送法下乡”、送法进社区送去一套套法律全书或一本本法律读本效果会更直接。
(三)普法理论和实践要相结合。普法实践证明,法制宣传教育仅仅靠说教、灌输来培育企业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是不够的,要让人们从法治活动体验中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精神。法制宣传教育不仅是让人们知道法律的内容,最终的目的是运用法律、参与社会法治实践。所以,要引导和指导企业职工积极参与民主活动,领悟法律的本意;强化和规范各类法律服务,把维权和排解纠纷的过程作为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的过程,使法制宣传教育根治于法治实践中。
六、结语
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支持和参与,需要整合社会资源,走社会化道路。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法治要求更高,法制宣传教育的目标更高。企业法制宣传教育协调组织者,要重新认识和思考新形势下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不断探索、创新、实践,为建设法治企业,有效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志,邵先海,龚鹤强. 构建基于企业战略的企业法治文化――浅论企业“五五”普法的目标与任务[J]. 中国司法, 2006, (02) .
[2] 刘道龙. 新形势下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J]. 中国司法, 2009, (02) .
[3] 田应雨,田果.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深化“五五”普法教育的探索和思考[J]. 中国司法, 2009, (02) .
篇7
一是律师工作在服务经济转型升级中谋求新发展。全市执业律师总数已经达到54名、律师事务所6家,律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律师工作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广大执业律师积极参与法律服务“四万”工程,通过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广大律师积极参政议政,反映社会诉求,促进民主政治建设。今年我市从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选派了9名执业经验丰富的法律工作者组建“市巾帼维权人才库”,参与妇联处理的婚姻家庭案件;组织律师积极参与到下基层“三解三促”、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事业中,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奉献精神。2012年全市律师办理刑事案件104件、民事案件394件、非诉讼法律事务29件、担任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286家。
二是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在差异性发展中谋求新突破。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引导基层法律服务所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方向,今年我们将重点放在满足乡村、社区法律服务需求上,在服务乡镇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提升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中,成为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的法律助手。开展法律服务执业行为检查和案卷评查工作,重点调查有无基层法服人员充当社会咨询机构人员出庭“”现象,帮助完善法律服务所内部管理规定,加大法律服务投诉查处惩戒力度,净化全市法律服务市场环境。2012年全市基层法律工作者共诉讼事务1223件、非诉讼事务16件、担任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134家。
二、以深入推进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为重点,在深化法治平安建设上有更大作为
一是全面深化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切实履行对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的管理和指导职能,按照市、镇和有条件的村(社区)5:2:1的比例及专业人民调解组织配备2-4名专职人民调解员的要求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成立以圆桌谈心对话为调解模式的“圆桌纠纷调解室”,建立针对婚姻、赡养、抚养以及遗产继承等涉及家庭内部矛盾纠纷的案件的“家事纠纷调解室”;成立全市首个以调解员个人名字命名的“老葛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市物业纠纷调委会共受理物业纠纷113件,调解率、调解成功率均为100%;市医患纠纷调委会共受理医患纠纷16件,成功调解12件。市劳动争议纠纷调解委员会共受理纠纷511件,调解成功率97.7%。全市两级调处中心组织共接待群众583批次1363人,受理矛盾纠纷372件,调解纠纷370件,调解成功369件,调解成功率99.2%。健全人民调解组织备案制度,本市内已设立8家镇级人民调解委员会、172家村(居)调委会、5家专业性调委会、2家行业调委会、11家其他性质的调委会和8家刚调整设立的500人以上企业调委会,已全部备案在册。
二是全面加强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两所一庭”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要求,确保乡镇司法所机构单列、编制不减、工作不乱。今年年初我局制订下发《二0一二年度司法所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以及司法所2012年工作要点,制定司法所基础工作、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及法制宣传百分考核表,将司法所的各项工作细化量化,并以此为依据,部署开展“五好司法所”创建活动,带动司法所组织机构、干部队伍、业务能力、所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规范化,全面推动司法所的各项工作向规范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巩固司法所建设成果,提升基层工作水平,夯实司法行政基层基础。
三、以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为重点,在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上有更大作为
一是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控矫正。深入开展“规范化建设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创新教育载体和矫正方法,健全教育矫正中心软硬件建设水平和功能设置,逐步推进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与中心的衔接融合,提升管理的整体合力和成效。与电信等部门合作建立移动定位系统,运用科技手段强化监管力度,将有暴力犯罪前科、重新犯罪风险较高、监管难度较大的重点人员全部纳入定位监控系统,预计年底前将投入使用。截止2012年12月底,全市已经累计接收各类社区服刑人员1028名,期满解矫658名,移交公安36名剥权人员,其中今年接受248名,解矫196名,移交36名,现有在册社区服刑人员334名,其中缓刑279名,假释47名,暂予监外执行8名,所有人员中无一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
二是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全面拓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渠道,完善定期排查分析制度,推进安置帮教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加强帮扶服务,为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强司法所、劳教所、监狱及有关部门的衔接配合,理顺工作流程,防止脱管漏管。严格按照上级部署,完成帮教工作管理软件安装调试工作,实现对刑释解教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推进安置帮教信息化建设,提高衔接信息录入率及服刑在教人员基本信息核实率,确保不发生脱管漏管。加强基层帮教组织建设,认真落实各项帮教安置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不断提高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率,使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市已累计接受刑释解教人员204名,其中刑满释放160名,解除劳教44人。衔接率、帮教率和安置率均达到100%,当年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以下。
四、以加强法制宣传工作的时代性和实效性为重点,在加快推进法治平安建设上有更大作为
一是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抓全民普法。紧扣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实现全市经济“三年翻番”发展目标,把法制宣传教育有机融合于经济转型升级、融合于社会管理创新、融合于服务保障民生。抓好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会同相关部门出台非人大任命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考试制度。组织女干警、女律师、女公证员等法律工作者走进市永坛时装厂,开展“送法进企业”法律咨询活动。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金沙中学、金城镇中心小学等12所中小学校的法制副校长,走进学校为学生们上法制课,公布“12348法律咨询平台热线”,并接受师生现场法律咨询。
二是围绕创新社会管理水平抓法治文化建设。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多样化、系列化、规模化建设,开通法制宣传教育微博,在《金沙周刊》开辟法制宣传专版,在广播电台《89关注》栏目中开辟法制宣传小专栏,通过全新的视角介绍我市法制宣传教育情况和成果,为普法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将法治文化建设与我市民间文化、基层文化相结合,丰富法治文化建设的内涵。依托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优势,把法律知识通俗化,把法律规范直观化,把法律历史形象化。金城镇以学校校本教育课程为载体,将刻纸创作融入法治文化建设;朱林镇以唐王故事会为依托,开展“举案说法”故事会;开发区将法治文化建设与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以身边人、身边事写法治、演法治、唱法治、讲法治、画法治,增强法制宣传的感染力。
五、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为重点,在增进民生幸福上有更大作为
一是围绕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提高法律援助工作水平。今年是司法部统一部署的“法律援助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年”,也是省司法厅确定的法律援助基础建设年。我市进一步扩大了法律援助覆盖面,降低门槛,逐步将法律援助覆盖人群从低保群体拓展至低收入群体,突出重点服务对象,做好困难群众法律援助工作。加强法律援助网络队伍建设,在8个镇区增设各镇残疾人和少数民族法律援助联络点,实现“十五分钟法律援助服务圈”的新格局,2012年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320件,接待来访、来电咨询1971人次(其中,来访642、来电1319、来信4件、网上咨询6件)。选聘18名具备相应条件的专职律师具体承办本年度法律援助案件,逐步向法律援助案件办理专业化过渡。聘请172名村居联络点联络员,94名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挂靠村居联络点联络员,8名残疾人和少数民族法律援助联络点联络员,组建起一支较为完善的法律援助工作联络员队伍。
二是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高公证工作水平。认真部署开展“四万工程”法律服务专项活动,以“促进转型升级、服务民生幸福”为重点,主动介入全市重点工程,为企业融资引资、兼并重组、公司上市及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公证法律服务。进一步加强公证服务窗口规范化建设,开展公证服务进社区、进乡村,减免相关服务收费,满足困难群众的公证法律服务需求。稳步推进公证机构事业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市人社局、市编办统一安排下,对公证机构的组织类别、岗位设置、绩效工资、经费管理等进行清理规范并出台新的“三定”方案。2012年我处共办理各类公证4484件,其中:国内民事类公证1381件、国内经济类公证1176件、涉外民事公证1859件、涉外经济公证27件、涉港澳台公证合计41件。
六、以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在打造堪当时代重任的司法行政队伍上有更大作为
一是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带领有关科室负责人,围绕“三解三促”和新一轮争当排头兵活动要求,对挂钩扶贫村(薛埠镇塔山村)和全市司法行政工作进行了大调研。定期与驻点单位研究帮困措施,定期分析、研判驻点单位的民情民意、发展难题,帮助驻点单位破解发展中的难题,集中梳理一批群众反映强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点疑难矛盾纠纷,依法依规依理引导当地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解决民生权益和合理诉求,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当场办理接案受理手续,并实行领导包案结跟踪制,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帮助基层排忧解难。
二是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学书记有关重要讲话,学习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准确把握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组织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对照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认真查摆问题,逐条梳理,集中整改执法思想、执法行为、执法作风中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问题。同时把创先争优活动、争当排头兵活动、深化法律六进、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专项活动、法律援助服务为民创先争优年活动等作为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有机融合,增强活动实效性。
三是不断完善干部队伍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提高领导班子凝聚力、创新力和战斗力。组织开展“警示教育月”系列活动,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通过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考等方式配齐配强全系统干部队伍力量,把原则性强、专业性强、综合素质强的人才选拔到司法行政队伍中来。实施人才兴业战略,组建了“优秀调解能手人才库”,参与涉法及“大接访”活动,选拔培育了2名市应急工作人才库专家、2名市人民陪审员、1名省级调解能手专家库候选人,积极打造司法行政人才高地。
七、明年工作思路
2013年,我局将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司法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关心下,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统筹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司法行政工作重心,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方法,着力为全市加快转型升级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质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法治环境。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以“六五”普法为契机,着力服务中心大局工作。
通过对“六五”普法开展以来的经验总结,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学法用法的热情,为新一轮法制宣传教育的顺利开展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集中开展“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提升市民法律素养”主题宣传活动,突出对《国有土地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条例》、《食品安全法》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强化人民群众依法解决矛盾纠纷、依法表达诉求的意识。打造一批有品位、有特点的法治文化阵地,做精做优《司法》、《与法同行》等广播电视普法栏目,通过以案说法、市民互动等环节,提高市民参与度。积极拓宽法制宣传教育的功能效应,把普法教育与提供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使法制宣传成为引导群众崇尚法律精神、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的过程,成为钝化各类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稳定的过程。
(二)以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为重点,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对高危人员实行实时监控,全面实施审前调查和假释前评价。大力推进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推行分类教育和心理矫正,探索建立社区矫正需求和效果评估体系,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以内。建立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风险评估机制,落实重点帮教对象的无缝对接,全市刑释解教人员衔接率达100%。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及社会保障相关政策,促进刑释解教人员顺利融入社会,最大限度地消除不稳定因素。举办全市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培训班,切实落实“首要任务”和“禁止令”制度要求,提高基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法律知识和专业水平,增强矫正教育效果。树立“以有为争有位”的思想,积极主动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用工作成效彰显社区矫正工作在推进基层和谐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以政法三项重点工作为龙头,着力促进矛盾纠纷化解。
组织开展“社会矛盾化解、法制宣传先行”、“社会管理创新、法制建设奠基”和“公正廉洁执法、教育监督保证”等专项活动,加大经常性和集中性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力度,推行网络化排查新模式,强化对重大政治活动、节假日、敏感时期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着力调处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劳动争议等发展类、民生类矛盾纠纷。加强社情民意分析和研判,突出抓好矛盾排查预警工作,对排查出的敏感、热点问题和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纠纷,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民众不满情绪积累,防止矛盾问题叠加,防止由此引发新的热点、敏感性矛盾。进一步强化对突发性、群体性矛盾纠纷的应急反应和管控处置,健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细化预案,提高突况的应急处置能力。深化大调解机制建设,加强与矛盾纠纷多发领域、部门的有效配合,进一步健全“大调解”格局。
(四)以强化法律服务意识为抓手,着力推进公正廉洁执法。
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抓好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签订诚信执业责任状,不断规范完善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行为。在公证队伍中树立多做一份公证,减少一份矛盾,多一份和谐的理念,下大力抓好政治业务建设,不断拓展公证业务工作领域,积极跟进农村土地流转、企业转制,做好公证保障服务。进一步加大民生类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力度,适当降低经济困难审查条件与标准,畅通申请渠道,重点加强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完善法律援助案件质量评估体系,加强“12348”法律援助服务专线平台建设和窗口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行法律援助电话申请制,尝试开展法律援助心理咨询服务,人民群众对法律援助的满意度达98%以上。
篇8
均衡优质,湘桥教育内涵发展之基
2015年11月,湘桥区创建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区教育公平得到质的提升; 2016年1月,该区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区”,全区教育面貌焕然一新;2016年12月,全面启动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工作,湘桥教育迈上新起点。
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实现优质均衡,这就需要立足于每一所学校的内涵建设,提升每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
为了促进学校的优质化发展,韩山实验中学注重教学模式创新,积极构建高效课堂理念。高效课堂就是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的师生共同发展的生态性课堂。简言之,高效课堂就是追求效果、效益、有序的教学,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核心建构、形成自主发展力。榇锏秸飧瞿勘辏不但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做指导,还要不断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由此,韩山实验中学总结提出了“六步教学法”,即“目标导学、自学研讨、展示交流、解疑释难、拓展提升、巩固练习”;形成了高效教学的“五个三”策略,即“三全――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心――信心、恒心、决心;三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三习――预习、练习、复习;三清――节节清、天天清、周周清”;逐步形成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优质化。
韩山实验中学以高效课堂建构为核心来提升教育质量,湘桥区城西中学则通过法治文化建设这一突破口来提升办学品位和丰富教育内涵,探索教育治理方式的现代化,开辟立德树人的新途径。学校依托设在校内的“潮州市青少年禁毒(法制)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禁毒基地,参加市、区在学校举行的“6・26”国际禁毒日拒绝签名、宣誓活动,通过有关部门组织吸毒人员到学校为学生现身说法,制作禁毒教育微电影《等你回来》,开展主题班会、手抄报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禁毒教育活动。在教育基地的引领下,学校的法治文化建设逐步走上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同时,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展“法官进校园”活动,学校先后聘任了六批近百名潮州市中级法院青年法官担任法制辅导员,开展“一带一”活动,即一名法官与一个班级结成对子,法官定期为结对班级学生上法制课。活动中,青年法官进入课堂,走上讲台,围绕“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与预防”“未成年人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网络诱惑”“慎重交友”“做文明守法的中学生”等话题,从学生生活、学习中涉及和需要防范的法纪问题入手,把严谨的法律条文和生动的具体案例有机结合,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并解答学生提出的法律问题。青年法官还通过与学生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及时与存在困惑的学生交心、对话,协助班主任教师转化问题学生。“法官进校园”活动,站在专业法律的高度,既有权威性、严肃性,又以鲜活的形式向学生宣讲法律知识,敲响警钟,很具实效性。
更值得一提的是,湘桥实验学校大力推行走班制校本课程改革,开了潮州市小学系统走班制教学改革的先例。为了保证各个项目的平衡发展,学校专门开发了网上校本课程选课报名系统,在2-6年级中分别开设诗歌、书法、歌咏、国画、器乐、舞蹈、田径、乒乓球、泥塑、纸艺、棋类、魔方、摄影、科技、礼仪、行业实践等54个班级社团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自行选报,并编入课程表,两节连堂开展活动。为了解决特长师资不足问题,学校除了选定有特长或综合素质好的教师任课外,还引进韩山师范学院的师生资源、聘请综合素质高的热心家长担任辅导教师或客座辅导员,为走班制校本课程的顺利、有效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正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实现优质均衡与内涵提升的根本所在。不管是德育创新还是文化传承,不管是课堂建构还是课程开发,不管是教学相长还是家校合作,都离不开教师这一根本主体。基于此,湘桥区注重引导各学校积极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大力培养造就一支立德树人的现代化教师队伍。
比如,韩山实验中学倡导“教师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理念,致力于打造育人的精锐之师。学校主要通过校本培训来提高教师的共识,形成强有力的执行力。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低效是由教师对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不足所造成的,而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又影响和制约了其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又反过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为解决上述问题,该校制定了多项措施。一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分散学习、集中研讨等方式来培训教师。通过聘请高校的教育专家、教授来校作“教师专业成长”“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教师行为研究”“改革教学模式,创新高效课堂”等专题报告,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二是开展以“学课标、钻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学校要求教师每天自学10分钟,写100字的读书笔记,每个教师每年都会积累1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有效提高了教师个体的综合素质。学校还特聘高校教授和退休专家为学校顾问,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和师资培训工作。
又如,湘桥区城基中学注重研修一体,培养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水平。一是通过网络研修,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学校不仅组织教师参加校内的一系列校本研修活动,还组织全校200多位教师集体参加了广东省网络研修班的学习,通过网上资源共享、在线视频学习、协作组活动、视频互动等形式,交流了彼此的教学心得、教学成果以及教学困惑,大大提升了科研能力。二是推行首席教师制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制定了《城基中学首席教师评选方案》及《首席教师工作职责》,要求当选的首席教师要通过开公开课、开专题讲座、帮扶青年教师、撰写论文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首席教师制度的确立,发挥了首席教师引领作用,打造了名师团队,促进了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为学校的教育教研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三是搭建青年教师交流研讨平台。为了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学校通过课题实验研究这个平台,利用“培训――交流――反思――展现”四大环节,采取教学竞赛、教学能手评比等多种形式,给教师提供成长的机会。近几年来,学校开展的《潮州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其教育研究》《校本教研与提升教师学习力的研究》《提高中学教师学习力策略的研究》《初中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中学班级“软文化”建设的研究》等省、市、区级课题均已通过专家评审,顺利结题,各课题的研究成果也以论文集、教学札记等形式进行推广;近5年,学校教师参加省级、市级及区级各类教学比赛并获奖的有289人次,发表在省、市、区级相关教育刊物的教师论文有70多篇,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及区级各类比赛并获奖的有580多人次。
特色发展,湘桥教育内涵发展之核
湘桥实验学校在2016年6月举行的“牵手成长,紫荆印象”亲子同庆的雅实感恩教育毕业礼中,以“感恩・成L・荣校”为主题,以“感恩祖国”“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家长”“感恩同学”为主线,以“让每一颗种子都能发芽成长,让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成就不一样的自己”为活动宗旨,坚持“不落下一个”的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上台表达情感,展示“阳光、自信、优雅”的个性风采。通过别开生面的毕业典礼,使师生、亲子、生生之间在“一敬礼、一拥抱、一握手、一承诺”的互动演出中增进感情,学会感恩,增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为即将告别母校的450多名毕业生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课,给450多名家长带来了一次温馨动人的感恩盛典。参加毕业典礼的领导、嘉宾由衷地称赞说:“原以为来看看孩子们的表演节目,没想到却被深深地感动,被台上老师们的倾情朗诵所打动,被家长与孩子亲子同台同唱的深情演绎所感动,被所有毕业生台上的自信、激情所感动。”家长们参加毕业典礼后这样说道:“节目演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与释放,感恩教育如此深入人心,这是值得孩子们铭记一生的精彩的毕业盛典!”“受教育的不仅仅是孩子们,也有我们家长!”
雅实感恩教育毕业礼是湘桥实验学校雅实德育特色教育的一次集中展示。在雅实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湘桥实验学校已逐渐形成了“雅实节日文化、雅实礼学文化、雅实三自文化、雅实廉洁文化、雅实诗书文化、雅实家风文化、雅实传播文化、雅实评价文化”文化体系。尤其是其中的“亲子八同行”活动,让学校雅实德育真正走向了生活化、常态化。一是“同扬优秀家风”:学校印发《倡议书》,广泛宣传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好家风”的文化建设活动的意义,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与“家风文化教育活动”相结合,实施育人资源一体化、育人过程同心化,通过“共读、微播、同行、同台”等专题系列化活动,树立“我爱我家乐融融”的新榜样,让家长和孩子在日常学习教育活动汲取优秀家风文化,家家共创好家风,家校同心育新苗。二是“同守成长箴言”: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把“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力学笃行;见善思及,见贤思齐,尚美立品”的“湘桥实验学校成长箴言”发送给每位家长和学生,倡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箴言,规范自身的言行;编印精美的《古训格言亲子读写》校本教材,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并与家长共读共赏共用。三是“同筑阳光心园”: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韩山师范学院教科院携手,组织开展“共筑家校成长心园,放飞雅实健康童梦”心理健康教育节活动,搭建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和谐校园和家庭。四是“同献爱心公益”:学校以少先队为主阵地,以家委会为主渠道,家校携手,整合社会资源,成立亲子“雅实七色花义工志愿队”,倡导义工接力“服务一小时”,从爱心、文明、书香、廉洁、环保、安全、推普等方面培养学生和家长规范、责任、服务的义工意识。五是“同沐诗书文明”:学校持之以恒办好“紫荆诗书社”,每学期每个年级出版一期《紫荆花苑》,引领师生、家长参与诗书和格言创作活动,培养师生、家长的诗书情怀;确定每周星期三晚上为“经典书香飘万家,快乐亲子读书夜”,倡导家长选择一本好书,开展亲子共读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书香家庭文化。六是“同进廉洁学堂”:学校立足“小课堂”,组织四年级按教材上好廉洁教育课、各年级上好“崇尚廉洁,勤俭养德,明礼守信”的主题班会课;拓宽“大课堂”,定期举办主题鲜明的“道德讲堂,亲子宣讲”活动,通过邀请名誉校长、纪检干部到校为师生、家长讲学,让荣获“书香文明家庭”的亲子家庭代表交流分享“传承文明,勤廉齐家”的经验收获,举行亲子道德实践承诺签名仪式,让廉洁教育生根开花。七是“同练健身体操”:学校充分利用每天下午放学后时间开展“国学雅实特色操”训练活动,组织一二年级学生练习“国学弟子规操”,三年级学生练习“童趣五步拳”,四年级练习“活力健美操”,五六年级学生练习“快乐跆拳道”;还开发了一套适合亲子、师生同练的“古典体操八段锦”,在全校掀起“携手闲暇健康行”的健身热潮。八是“同受礼学教育”:学校将入学礼、入队礼、尊师礼、孝亲礼、毕业礼等“礼学活动”的育人目标分解到具体的文化教育典礼中,给师生、家长以庄重的仪式感,在深刻体验中达到无痕育人的目的。
湘桥实验学校雅实德育特色教育是湘桥区教育品牌建构中“一校一特色”的典型代表,以武术、龙狮、足球为特色的湘桥区意溪中学则是“一校多特色”的代表。自1997年开始,意溪中学结合地方武术传统文化,发挥学校优势,开创武术特色教育,在常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注重融入“德”与“礼”的培养,既让学生强身健体,又让学生明礼修德;学校积极推动发展龙狮运动,大力传承弘扬龙狮文化,打造了一批舞龙舞狮特色项目,有地面狮、板凳狮、高桩狮,学校舞龙舞狮运动队经常受邀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重大活动的表演,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还代表潮州市参加广东省龙狮锦标赛和省级的各类龙狮比赛,获多个前六名奖项,为潮州市争得了荣誉;学校还是潮州市足球传统学校,除三支专业队伍常规训练外,学校还增设每两周一次的开放式足球比赛观摩课,开设足球知识讲座,充分发挥足球趣味性和观赏性的特点,激发学生的足球热情。
篇9
【关键词】高校 思修课 教师 对策
本文系西安邮电大学2012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的发展策略”的初步成果。
21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正经历从大国迈向强国的转变。社会思想日渐多元化,贫富差距突出,民众仇富仇官心理隐现,不断见诸报端。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影响着象牙塔内的教师与学生。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的精英,其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一直是政府与社会关注的对象。培养合格的当代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加强自身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增强法律意识和树立法治精神,这是各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纵观当达资本主义各国,皆在大学设置思想政治课程或类似课程。目前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放松教育,这事关青年一代的健康发展,也影响着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作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思修课)的授课教师,必然面对诸多现实问题,遭遇全新挑战。面对复杂而多变的现实环境,传统思修课教师的思维方式与授课手段已经难以适应,应当作出相应调整。
传统思修课教师素养及授课方式的不足
1.授课手段单一,枯燥无味
部分思修课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脱离实践,从理论到理论,缺乏说服力,自说自话,索然寡味。理论联系实际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原则,也是一项教学原则。一部分思修课教师热衷于局限在象牙塔,忙于上课与科研,接触社会不多,对社会缺乏深入、具体的认识。在讲授思修课时难以紧密联系实际,从理论到理论,很难使学生信服。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心智已趋成熟,社会参与较多,已经形成对具体事物的独立判断力。他们会对脱离实践的授课方式产生看法,往往会认为其“大而空”,与自身关系不大,产生不信任甚至逆反心理,影响教学效果。课堂上学生主体角色不清,传统填鸭式教学仍占主要地位。目前部分高校缺乏对授课教师具有实质性影响的学生评教制度,部分思修课教师没有压力,得过且过。
2.思修课教师使命感不强
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目前思修课教师承担着独特的、无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承担着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崇高使命。部分思修课教师虽有作为教师的基本责任感,但并未上升到党和国家要求的高度。他们将上思修课视作课程教学任务,将这本教材教给学生,学生考试成绩良好,就成功完成任务。存在如此思想,在教课活动中自然或多或少敷衍了事,蒙混过关。备课不下功夫,上课手段单一,枯燥乏味。只管自己讲授,不与学生互动,照本宣科,得过且过。对大学生要求不高,本着互相容忍、互相照顾的原则,按照教学计划将课上完,不去关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追求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不关心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一言以蔽之,这部分思修课教师缺乏强烈的使命感。思修课教师要对工作有激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随时随地搜集相关资料,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及时总结生活的经历和感悟,这样才能使课讲得更透彻、更生动、更吸引人。
3.思修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单一
在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主要依赖卷面测试,而忽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具体考核,这种评价体系的实质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考核,并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考核。有的大学生思修课考试能考高分,但其实际的思想政治水平却差强人意。实践中各高校对思修课设有30—40分的平时成绩,但这部分分数主要考核日常上课时大学生迟到、旷课、作业完成等情况,并无其他内容。学期末思修课成绩评定,只需结合确定比例的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那么大学生的思修课成绩就跃然纸上。但问题是,成绩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党和国家需要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实际提高,并不需要合格考试成绩。高校辅导员经常接触学生,较为了解学生,但思修课教师与学生辅导员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许多思修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仅局限于课堂,不主动接近学生,不与学生交朋友,课后从不联系。由于相互了解不深,所以对学生正确思想的形成难以有实质性影响。
4.重道德轻法律
目前大学生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2005年国家教育改革后设置的新课程,其取代了之前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将法律依附于道德之中,法律内容仅占不足三分之一,并且列于最后部分。受总学时限制,一些教师往往讲完思政部分内容还没来得及讲法律,学时已满。学习该课程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与法律意识,但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思想政治方面,而忽视了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近年大学生犯罪人数约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17%。违法犯罪只是对待法律的一种极端表现,此外还有许多大学生对法律无知、冷漠,其中部分成为潜在的违法犯罪者。这种现象当然有许多原因,但部分原因或为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我们认为,道德与法律从来就高度融合,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密不可分,不可偏废。不讲授法律内容,不仅影响学生道德素质培养,而且对于本课程教学目标而言,也不符合基本的教学目标。
传统思修课教师素养及授课方式不足的原因
有果必有因,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高校思修课教师素养及授课方式不足的原因多且复杂,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于教师本身或者高校都失于客观。我们认为,其原因有:
1.教育体制的局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在保持乐观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暴露出的问题,如体制比较僵化,缺乏创新,政府干预过多,教师相对学生主体地位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存在多年,在短时间难以根本解决,这都影响到思修课教师水平的发挥。
2.现有评价机制的不足
目前各高校日益重视科研,考核教师主要以科研为主,教学虽也有考核,但难有硬性标准。大部分思修课教师为完成科研任务疲于奔命,难以抽出大量时间进行可提高教学效果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思政课在高校属于公共课,每个思修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还要进行科研,的确缺乏充足时间钻研教学技巧。各高校应当逐步完善教师评价制度,对思修课教师个体的德、勤、能、绩进行综合评估,合理分配教学与科研任务,促进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的整体优化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3.对思修课不重视
教育行政部门今年逐渐开始重视大学思修课,但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专项资金投入仍然不足。高校在职称评审、评优等活动中没有明显照顾思修课教师。为数不少的大学生长期花大量时间学习专业课,而不重视思修课,认为该课程是“副课”,对其考研或就业意义不大,但又是必修课,不学又不行,于是混混学分,得过且过,不愿在这门课上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厌屋及乌”,伴随着对课程的偏见,也对思修课教师产生偏见。再加上个别思修课教师水平不高,更加深了大学生的这种偏见。
对高校思修课教师素养及授课方式的改进策略
目前高校思修课教师问题虽然不少,但有改进的希望。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寄予厚望,对新时期的思修课同样寄予厚望。我们认为,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师的素养与改进教师的授课方式。
1.切实重视思修课
重视思修课要有实际行动,不能停留于口号。思修课是高校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载体,是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将思修课考核作为各高校考核的一项基本内容。各高校应当统一认识,充分落实思修课的重要地位。应当进一步增加思修课的学时,加大对该课程的资金投入与人员投入。高校思修课教师承担着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的重要任务,切实起着塑造大学生灵魂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作用,其重要性也应进一步加以肯定。在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其经济待遇的同时,应当在其评优、职称评审时予以适当照顾。
2.加强思修课教师队伍建设
大学要有大师,思修课也需要大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所以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出色的专业素养。应当逐步提高思修课教师的入门门槛,打造一支受过正规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思修课教师队伍。授课教师要有高度的政治使命感,洞悉社会状况,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作风正派,勤于钻研。思修课队伍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并且在以后逐步减少兼职教师数量。激励思修课教师通过进修等方式提高专业素养,鼓励思修课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促进其教学与科研的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3.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应当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围绕提高大学生道德和法律意识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关注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和学生关系密切的事物。普及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举行辩论会、模拟审判等活动。教育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应定期邀请警察、法官、刑释人员等作报告或讲座。要求任课教师经常联系辅导员,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关注问题学生。针对问题学生,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个别辅导、重点教育。教师应坚持“表扬为主”的评价理念,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高校应与地方看守所、革命纪念馆等单位合作,建立思修课教育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密切联系现实。
4.完善高校思修课教师考核机制
篇10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模式;工商管理类专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于各类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经济法律知识的教育,使之能运用经济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工商管理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是实现工商管理活动法治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高素质、宽基础、懂经济、知法律、会管理、善创造、能应变”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1]。正因为如此,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多设置了经济法这门课程,都趋向于将经济法课程确定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
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多只是简单地将法学类专业同名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移植,很少有人研究基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的经济法课程体系、教育手段和方法,导致目前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主要存在经济法总论与经济法部门法律制度脱节,经济法具体法律制度与案例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师生联系不紧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普遍存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制约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与法学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相比较,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有其独特性,本文拟从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等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进行探讨。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点
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是讲述这一部门法的理论、制度以及规范的法学学科,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与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课程的性质和设置目的不同,教学要求和基本内容也不相同。通过与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比较,明确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程内容涉及法律范围更广泛和综合
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基本内容涵盖经济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部门以及国际民商法等知识。具体来说,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论,介绍法理学基本知识、民法基本知识、经济法基本知识。第二,市场主体部分,介绍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企业破产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三,市场行为规制部分,介绍合同法、证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知识产权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四,宏观调控部分,介绍财政法、税法、价格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范围上看,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内容要远远大于法学经济法课程所包含的具体子部门法。因此,相对而言,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即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单一的学科,而是包括多门法学学科专业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2.教学重点偏重法律知识的实践应用性
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课程设计必然根据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法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其学习本身强调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相较于法学经济法对理论性的高度关注,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特别注意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课程不宜也没有必要过深地介绍法学专业理论,而是侧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必须的法学基础知识和常用的经济法律法规。
3.教学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和通俗易懂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启发式教学,在介绍必要的教学内容的同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来示范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注重分析方法的传授,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和法学视角,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建构知识与拓展能力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自己学习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经济法在教学中要注意适当补充作为非法学专业学习法律所必需的知识,适当介绍各种法律制度制定的理论依据及其意义,并注意避免使用生硬难懂的法律术语。要尽可能将复杂问题使用通俗易懂的一般性语言作深人浅出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而言,应该着重研究经济法课程建设如何与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相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应该以配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导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
1.课程内容设置要体现出实用性和包容性,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是作为学科基础课设置的,考虑到工商管理类人才未来参与社会工商管理活动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经济法课开设前并没有学习相应基础法律知识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打破纯粹法学意义上的学科分类,体现课程的实用性与包容性。既要学习法学专业体系中的“经济法”、“商法”,还要学习“民法”中的法人制度、法律行为制度、制度、所有权制度、时效制度等基本法律制度。另外考虑到上述法律知识的实际运用,与之相关的程序法律制度在经济法课程内容范畴中也是不能缺少的。
在课程学习内容安排上,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应当以商法制度为主要内容,全面讲解商事主体、商事行为等商法制度;考虑到学生的法律知识状况,有必要先行介绍部分民法知识为学生提供应当具备的基础法律知识,最后再辅之以民事、行政及仲裁等法律知识;同时设置相应的经济法内容,讲解宏观调控法律制度。这几个方面制度内容的设置于内容本身而言彼此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是可以彼此相容的;于学生而言应当具有的法律知识体系也是实用的、相对完备的。内容设计上更加丰富,也充分体现了课程开设的目的,完全能够满足相关专业人员对经济法律知识的需要,由此其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
2.教学方法应该以范例教学法为主,注意知识讲授的通俗易懂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应避免采用,要让学生从原有专业思维方式中跳出来适应法学的理性思维,准确理解掌握法律知识,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2]。要改变学生对法学类课程死板枯燥的固有印象,惟有“范例教学法”才是首选的教学方法。经济法范例教学即是将精选出来的示范性、典型性的经济法重点法律制度和案例材料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个别来说明一般,使学生能由点到面,从部分到整体来理解和推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能够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3]。这种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和热情,鼓励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去检测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能引导学生从重点知识的学习入手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特点和方法,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其他经济法知识奠定基础。应说明的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引入范例教学法,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专题讨论、多媒体教学等,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地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则性的、典型性的东西,借助这些东西理解并解决一些结构相同或类似的单个现象。
另外还应当注意,要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与法学专业经济法的教学区分开来,不仅仅是在内容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在讲授难度、方法上的区别。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讲授,必须立足使学生掌握在未来工商管理活动中应当具备的经济法律知识为教学中心,注重知识点的讲授、注意知识的难易度、讲究讲授知识的通俗性。因此,经济法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具备相应的经济法律常识,而非成为法学专业人才。
3.教学手段的丰富化和现代化是提高经济法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发挥范例教学方法的实际教学效果,必须配合采用丰富多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体,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双方平等式、对话式、探讨式、互动式教学场所,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手段如下:
(1)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研究。以案说法、以案讲法,形象、生动、深刻地讲授经济法律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准确理解与掌握,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提供保证。当然,案例教学必须以大量典型的案例为依托,由此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文件,除了课程体系下的实用教材外,相应的教学案例库或者案例教辅材料也是必备的。
(2)专题讨论:组织学生对经济法中的重点、焦点问题迸行讨论。程序是教师事先拟订讨论题目并将其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撰写发言稿,讨论时要求学生登台发言,在学生各自表述完他们的观点及论据后,教师再作点评和总结性发言。专题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逻辑思维、文章写作、法律论证等能力,更有利于加深其对经济法律法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多媒体教学:经济法课程应该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购买教学光盘、制作教学课件、录制电视台播放的“今日说法”、“经济与法”、“庭审现场”等法制节目,编辑整理制作成与课程教学目的相适应的教学视听资料等方式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直接再现社会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明了法律和现实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明确学习法律的意义,坚定法律信仰和社会使命感。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注重案件的发展过程,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法官、学者、律师“以案说法”中将使其所学的法律知识融会贯通,增长法律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法律逻辑思维能力、法律逻辑判断能力、运用经济法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普通高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