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08:34: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大学毕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大学毕业论文

篇1

股票金融分析论文1:

短线操作攻略法则

1、大盘是否处于上升周期的初期。

2、宏观经济政策、舆论导向有利于哪一个板块,该板块的代表性股票是哪几个,成交量是否明显大于其它板块。确定5-10个目标个股。

3、收集目标个股的全部资料,包括公司地域、流通盘、经营动向、年报、中报,股东大会(董事会)公告、市场评论以及其它相关报道。剔除流通盘太大,股性呆滞或经营中出现重大问题暂时又无重组希望的品种。

法则二:中线地量法则

1、选择(10、20、30)MA经6个月稳定向上之个股,其间大盘下跌均表现抗跌,一般只短暂跌破30MA。

2、OBV稳定向上不断创出新高。

3、在大盘见底时地量出现,以3000万流通盘日成交10万股为标准。

4、在地量出现当日收盘前10分钟逢低分批介入。

5、短线以5%-10%为获利出局点。

6、中线以50%为出货点。

7、以10MA为止损点。

法则三:短线天量法则

1、选择近日底部放出天量之个股,日换手率连续大于5%-10%,跟踪观察。

2、(5、10、20)MA出现多头排列。

3、60分钟MACD高位死叉后缩量回调,15分钟OBV稳定上升,股价在20MA之上走稳。

4、在60分钟 MACD再度金叉的第二个小时逢低分批进场。

5、短线获利5%以上逢急拉派发。

6、一旦大盘突变立即保本出局,以利再战。

法则四:强势新股法则

1、选择基本面良好、具成长性、流通盘6000万以下新股观察。

2、上市首日换手70%以上。或当日大盘暴跌,次日跌势减缓立即收较大阳线,收复首日阴线2/3以上。

3、创新高买入或选择天量法则买点介入。

4、获利5%-10%出局。

5、止损设为保本价。

法则五:成交量法则

1、成交量有助于研判趋势何时反转:高位放量长阴线是顶部的迹象,而极度萎缩的成交量说明抛压已经消失,往往是底部的信号。口诀:价稳量缩才是底。

2、个股成交量持续超过5%,是主力活跃其中的明显标志。短线成交量大,股价具有良好弹性,可寻求短线交易机会。

3、个股经放量拉升、横盘整理后无量上升,是主力筹码高度集中,控盘拉升的标志,此时成交极其稀少,是中线买入良机。

4、如遇突发性高位巨量长阴线,情况不明,要立即出局,以防重大利空导致崩溃性下跌。例如,(000508 ***,行情,资讯,主力买卖)琼民源,停牌前一天放量下跌,次日遭停牌,长达三年。

法则六:不买下降通道的股票

1、猜测下降通道股票的底部是危险的,因为他可能根本没有底。

篇2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策略;问卷调查

自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高等院校的经管类专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科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全国600多所本科院校中有500多所开设了经管类本科专业,形成了“校校办财经”的新格局,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仍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1]。本科毕业论文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可以说其实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也是其获得学位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毕业论文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毕业论文质量体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2]。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专业的发展始于1979年,业已形成以工商管理学为主体,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经济学三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近5080人。近年来,我校经管类专业在如何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我校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仍存在总体质量不高、抄袭现象屡禁不止、内容空洞、论文过程管理不平衡等诸多问题,为此,亟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予以应对。

一、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概念的界定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质量问题日益成为各行各业生死攸关的关键课题。那么质量的含义是什么呢?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比认为质量就是“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根据这一定义,笔者认为所谓本科论文质量其实质就是指毕业论文写作和论文文本所达到某些衡量标准的水平和程度[3]。同时赵英才认为毕业论文质量的衡量标准应包含的评价要素有专业性、创新性、学术性、规范性、科学性等[4]。毕业论文质量不仅涉及到学生的撰写、教师的指导、培养的目标、学科的科研水平等诸多因素,同时高等院校主管部门的管理绩效对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毕业论文质量就是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教师指导能力、学科科研水平和高校主管部门管理能力等诸多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的有机统一的过程和结果。所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应以质量为中心,构建全员参与、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对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撰写、答辩等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和保障,并借助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使毕业论文质量得以持续改进。基于此,笔者认为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价标准应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论文的静态质量,在此主要关涉到对论文的结果进行质量管理,具体涵盖的内容有形式质量、内在质量和答辩质量。其中形式质量是对论文的结构层次、语言文字以及规范性、标准性、可读性方面所作的具体要求。[5]论文的内在质量则主要是指论文的选题价值及成果价值。而所谓答辩质量则体现在大学生的答辩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同时答辩质量的高低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对于论文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另一个方面,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价标准还应包括论文的动态质量,所谓毕业论文的动态质量在此主要是指对论文教学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对毕业论文的前期、中期和后期进行质量监控,并通过有效的奖惩机制,从而使得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监控和结果评价得到切实的贯彻。

二、影响湖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

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专业主要包括有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学类,涉及的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财务管理及金融工程等若干专业,其中由于投资学是2015年新增的专业,目前还没有毕业的学生,所以此次未有统计。本次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调研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跟踪调查等方法,其中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访谈法则主要是针对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专业毕业论文管理部门负责人及部分参加毕业论文撰写的学生,而跟踪调查则主要对2016届和2017届经管类毕业生的整个毕业论文写作过程进行跟踪调查,并将相关信息搜集整理。从质量管理系统的角度并结合本次调研的数据,课题组发现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管理主体、指导教师、学生、质量保障激励机制及其他外部因素等。

(一)管理主体

管理主体是承担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责任,决定毕业论文工作管理方向和进程的有关组织和人员,由相关的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所构成。这里主要由学校及学院等毕业论文管理者和学校教务处、学院教务办及教研室所组成。从此次调查的情况来看,近年来,湖南工业大学从学校层面颁布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台对于学校的毕业论文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宏观指导作用,然而由于学校未颁布对该项工作具体的操作规范和实施细则,而学院本身又未出台更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相关管理细则,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论文)在论文选题、教师指导、成绩评定等关键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激励约束机制,其后果是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总体水平欠佳,另一方面是导致学校各层级之间职责不清、管理效果欠佳,也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

(二)指导教师

众所周知,指导教师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适当的引导、启发对论文质量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从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整理,还是论文的框架结构,直至论文的定稿,都需要指导教师2017年第11期下旬刊(总第679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11,2017(CumulativetyNO.679)细心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否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在调查中发现,有近92%的学生将自己毕业论文通过及取得优异成绩归结于指导教师的严格监督、主动指导,还有73%的学生认为是教师在论文选题上的科学指导,另外还有80%认为是教师在资料收集上的帮助及研究方法上的指导等,然而同时由于学校生师比偏高、本身科研教学压力较大,以及部分教师在思想认识上的不重视等缘由,仍有约9%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论文指导过程中不太负责任,对论文的选题、资料的收集及研究方法的指导等方面倾注精力不够,其结果就是导致其论文成绩不理想甚至未通过。

(三)学生

学生是毕业论文工作的主体,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角色。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结构、科研素养等方面都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根据这次的调查结果来看,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不太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其中有近80%的学生是在4周以内完成其毕业论文,而在两周以内完成的比例也高达51%,由此可见,学生在毕业论文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同时由于学生缺乏科研的训练,而其自身在自主获取知识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使其根本无法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的撰写,而只能依靠东拼西凑来完成任务。

(四)质量保障激励机制

近年来,为促进湖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学校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然而却疏于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监督保障方法,特别是对于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更是如此,毕业论文的中期管理往往流于形式,而为保障毕业论文质量所制定的诸多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也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教师的毕业论文工作职责划分不清,使得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再加之,学校、学院等各级部门对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出色的教师和毕业论文优秀的学生也缺少物质与精神上的激励,而对于那些不合格的教师和毕业论文不及格的学生也缺乏有力的惩戒措施,以上诸多因素的存在都直接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对于毕业论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三、湖南工业大学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

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顾名思义就是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管理的体系,它主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将组织内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组织。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为此首先应科学构建从学校、学院到系部的三级组织管理体系,明确界定不同管理层级之间的工作职责,制定更为具体和详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细则,其次要强化毕业论文质量控制流程的管理,实施全程质量监控。毕业论文的撰写历经始于选题、经过开题、教师指导、中期检查到最后的成绩评定的全过程,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与完成质量息息相关,并都会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鉴于此,为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对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

(二)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指导教师在本科毕业论文中作用的真正发挥有赖于其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责任意识的强化、指导能力的提高、指导方法的改进与自身修养的加强[7]。由于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全程指导,因此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一定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同时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还要求有好的选题和创新,而好的选题和创新主要来自于教师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对学术前沿动态有敏锐的洞察力。可以说,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毕业论文的的质量,为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大力提升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指导水平。

(三)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本科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加强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性,有利于学校综合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针对目前湖南工业大学学生现状,学校应该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在培养方案中增设社会调研、论文撰写、课程设计、学年论文、企业参观实习等环节,逐步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另外,还可以通过使学生了解和参与科学研究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塑造其严谨的科研态度,使得学生们在思想上、行动上能投入到毕业论文工作中去,继而形成良好毕业论文工作氛围,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

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机制是评价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优劣的尺度和标准,对毕业论文质量有深刻的影响。基于此,湖南工业大学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机制的建设,应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适合我校实际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机制。所谓全方位、多层次的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机制,不仅涉及参与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而且还涵盖评价的角度与方法,也就是说质量评价既应该有结果评价,还应该有论文撰写过程、相关环节的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内容[6]。同时还要建立毕业论文奖惩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对抄袭现象的处罚力度。当然事后的惩处,震慑作用是暂时的,难有长效,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实地调查能力和习惯,让学术诚信内化为学生稳固的信念,逐步培养起求真务实的作风。

参考文献

[1]刘彬让.高等学校教学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2).

[2]安静,李风娟,兰海鹏.高校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现状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6(26):31-32.

[3]宋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模式研究[D].安徽:安徽医科大学,2009.

[4]赵英才著.学位论文创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许骏.本科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静态与动态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2007.

篇3

对于许多已经在瑞士生活了一段时间的外国大学生来说,在学习期间找工作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大学生找工作分为三类:一些学校要求学生做一段实习;有些学生想利用假期打工挣点生活费或零用钱还有些学生想在瑞士找到一份固定工作留下来。许多工作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在搜索引擎上找到。SWISSINFO将就业市场上的用人广告及主要提供单位在此做了一个总结。

“普通”职业网站

“普通”职业网站提供瑞士及国外各行业的工作职位。一般情况下,此网页还另设一些附加服务,例如:刊登个人简历、投递与个人要求相符的职位信息、进入公司专页及提供有关就业市场的各种信息。如下列网站:JOBPILOT, JOBSCOUT24.CH,MONSTER,JOBUP.CH, JOBS。CH。EMPLOI.CH及NETJOBS.CH还另外提供所谓“META-CRAWLER”,服务搜索引擎可以搜索全瑞士范围内网上刊登的所有职位空缺。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职业介绍所设置的传统网页,例如:ADECCO、MANPOWER或KELLYSERVICES。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包括递交求职信及浏览所有用人广告。与其它就业市场不同的是,这里所有事宜都由职业介绍所的工作人员出面交涉,在适当情况下为求职者及用人单位进行接洽。

“特殊”职业网站

对于那些已明确自己要找什么样工作的人来说,可以直接进入下列网站找寻。例如:AJILON专门提供电脑方面及电讯方面的工作信息。MATH-JOBS为金融人士、科学工作者及受过大学教育人士提供工作信息。KELLYSCIENTIFIC是为科学工作者提供信息的网站。ESTARTER.CH提供新兴企业(STARTUP)方面的工作信息。TOPJOBS.CH和TALENTS.CH两个网页,主要为专家和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供职位消息。

另外一种可能性是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的网站寻找就业机会。很多情况下这些单位在他们的网站上同时刊登用人启示。某些网站甚至提供直接递交求职书的可能。SWISSF,RMS网站提供所有瑞士公司和经济领域的职位信息。

“报刊杂志”寻职网站

JOBCLICK或JOBWINNER这样的网站,不仅在报纸上刊登职位广告,同时将它们上网。他们同时还提供附加服务,如:在线个人简历、咨询服务及有关就业市场的详细信息。

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寻职网站

瑞士只有少数网站为大学生提供假期工作、实习工作或毕业后首份工作的信息。

DIPLOM.CH为大学生毕业后寻找第一份工作提供信息。这里不仅提供工作、实习职位,还可以找到与毕业论文有关的内容。SWISS-SCIENCE是一个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职业信息的网站,在此可以刊登个人简历并可以浏览网上刊登的用人广告。

实习工作和第一份工作在普通栏目中不易找到,但是在JOBPILOT网页中专门设置实习工作栏目。SWISS OCCIDENTALLEONARDO是一个促进欧盟教育体系的地方网页,提供瑞士及外国的实习工作信息。

篇4

关键词: 科研项目 食品专业 就业素质与能力

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虽然各类经济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2008年我国食品行业全年运行仍然呈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改善、效益提高”的格局,全年全国食品工业生产增加值增长14.80%,高出全国工业增速1.9个百分点。2009年食品工业总产值预测总产值4.9万亿,相比2008年可能增长17%左右。从各方数据可以发现,近几年,我国的食品工业在扩大内需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而且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到2020年,食品行业将成为我国的第一大产业。

而我国高等院校食品专业的办学宗旨应是培养出一大批具备创新和创业能力、懂技术、会管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让学生在求学期间参与科研,培养他们的科学创新能力。科研是高校的主旋律,食品专业更是存在大量的科研合作或者项目申报的机会。如何将广泛存在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与食品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就业能力提升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较强竞争力,是一条高效有益的思路。

一、食品专业学生就业基本情况

1.从食品专业本科学生就业角度分析

根据2008年麦可斯调查,全国工学本科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率为76%,食品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生前五大职业流向为:食物科学技术人员、生产和经营工作者的一线主管、产品安全工程师、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化学技术员;主要行业流向为:食品制品业、化学及相关产品制造业、各级党政机关、农业生产畜牧类行业、为农民服务类行业、司法/公安/安全政府机构;企业流向按照降序排列为:民营企业/个体、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国有企业、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非政府的非营利性组织(NGO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稍有不同);专业就业流向最多的五个城市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北京、广州、上海、深圳、哈尔滨)/食品质量与安全(广州、北京、东莞、上海、无锡)[3]。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由于食品专业专业性较强,入职门槛相对较高,本专业学生在熟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专业对口就业程度较高;我国大部分的食品企业为民营个体或外资企业,分布在北京、广州等几大城市,于是食品专业学生就业具有趋同的集中表现,人才流动方向是相对合理的。

食品专业的本科生就业难也存在自身的一些原因。由于现在学校教的知识与企业实践联系不紧密,再加上高校扩招造成学生人均占有实验资源减少、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直接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然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应用型极强的专业,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动手型人才”;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对就业期望值太高,定位不准确,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因而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工作、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不愿意到不发达地区和外省发展。太多的“不愿意”是造成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另外,没有把握正确的求职途径。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

2.从食品行业和企业角度分析

在“中国本科毕业生需求量最大的50个热门行业”中,食品制品业排在19名,工作需要的与专业的相关率为71%,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2140元,毕业前的月薪期待值底线为1415元,雇主愿意提供的月薪上线为2258元。另外,食品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有变化。食品生产型企业需要研发检验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相对较多;研发检验型人才企业侧重于考虑硕士研究生,因为他们更加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工程技术型人才企业侧重于大专生,因为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同时,他们所要求的条件却比本科生要低;而管理型人才企业则更加愿意选择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5]。这样,留给食品专业本科生的就只有残酷的社会竞争。但部分食品企业也遭遇尴尬,由于降低成本等原因,厂区较为偏远,企业生产条件较差、生活设施不够健全、起薪较低等原因无法吸引到合适的人才。另外,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全国食品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长。与此同时,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导致就业压力的增大和人才竞争的残酷。

二、食品行业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

根据2008年《麦可斯――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本科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能力需求排名(按照工作要求达到的水平由高到低)为:积极学习、学习方法、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聆听、理解他人、协调安排、理解性阅读、疑难排解、服务他人等。由此可以看出,能力需求排名靠前的是基本技能、社交技能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离雇主要求最远的是理解性阅读、疑难排解、服务他人三项。

食品行业在对学生能力要求方面和其他行业有共通之处,但也有特殊之处。由于食品行业的产品是提供食品的,从而对卫生标准的要求高,对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也有相应要求。同时也正因为食品安全关系到万千顾客的健康,职业道德也就变得非常重要,员工的诚信意识、责任心是最宝贵的品质。另外,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包装、保鲜、易食、营养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食品行业从业者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也就非常重要。

三、在科研项目中培养就业能力的思路

1.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培养的能力

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从阅读课题指南、写课题申请书,到严密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到最后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和提炼等,全面体现了研究团队成员的理解性阅读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协调安排能力、疑难排解能力、有效沟通能力等。并且,现阶段由于学生的专业划分过细,知识结构较为单一,造成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深度、广度和精度明显不足。而从事科研是一种综合运用多学科进行知识整合的过程,这必然要求学生对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所涉猎,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这些能力与食品行业就业能力正好吻合。所以,以科研项目为平台,全面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可行的。

食品类科研项目中横向课题大多是与食品行业中的企业合作,这些企业可以提供参观、实习、调研等。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的同时也可以深入行业一线去了解现实的工作环境,增强实际工作能力。

2.在科研项目中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系统思路

对于广大的学生群体,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建立科研兴趣小组,由专业老师作为小组指导老师。一方面,由于是自愿行为,学生将更具有自身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科研工作也是“挑人”的工作,真正愿意做这方面工作的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能力不断提高。小组由专业老师管理,一是有利于师生专业领域知识交流,二是有利于项目分工管理,三是有利于学生能力较快提高。团队建立起来之后,按照年级进行分工,在老师的指导下高年级带低年级,到一定程度后,高年级的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低年级的学生也成长起来了,再继续带新人,如此循环。具体培养思路如下:

(1)大一阶段:了解课题组大的研究方向、研究背景以及熟悉课题组的老师;观察高年级学生做实验,熟悉各种玻璃器皿;学习清洗试管、烧杯等设备仪器;整理试剂柜,认识各种药品。并且要积极的与高年级同学或者老师沟通,不懂就问,这样既可以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可以锻炼与人交往交流的能力。这些工作可以使其对科研和实验有直观的认识,增强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兴趣;同时在观察和参与简单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培养了其耐心、细致、责任心等素质与能力。

(2)大二阶段: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基本成分检测等;学习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实验图表的绘制还有实验报告的撰写。负责指导的是专业老师、研究生和大四学生。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大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练就扎实基本功,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同时也让大四学生锻炼了组织管理的能力。高低年级的学生直接交流也让低年级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到专业素养培养的过程与掌握的程度,进一步地提高了彼此之间的社交与沟通能力。

(3)大三阶段:进行课题的简单设计;结合教师课题,组队参加相关学术竞赛(如挑战杯赛等),全面提升研究能力。在参加比赛中就要求学生善于动手动脑,善于找准研究的切入点,选题新颖。根据选题,自己确定实验方案,方法和实验器材,并制定出合理的进度安排,这一个过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提升。另外,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学会了相互协作与分工,这对个人的组织协调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也是个很好的锻炼。

(4)大四阶段:由指导老师给出专门课题或者学生自选题目做毕业论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由老师和研究生指导修改后,独立完成课题相关研究。一方面学生在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对科研课题的选题和申报、科研论文的写作、投稿和发表等一些有关科研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和完成课题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思路,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查找文献、翻译资料、处理数据及撰写报告,学生这个过程中需要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突破常规,不拘泥于实验中的老套路,有助于提高学生试验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相关项目联系的企业或者科研部门实习中,能够积累工作经验。在实习的过程中也能全面接触社会,了解相关岗位的职责与工作内容,积累社会资本并且得到展现自己的机会。这个阶段学生的适应能力、独立性、创新研究、解惑能力等得到综合锻炼与显现。

四、结语

现今食品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在数量、品质和知识结构等方面要与不断发展变化的食品行业相适应。而结合科研项目来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确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个过程贯穿大学四年,需要高校指导老师和同学一起努力,才能真正取得效果,从而使食品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许诘.试论当前食品行业现状与对策.科教文汇,2008,(6):156.

[2]程建军,王辉,江连洲,宋丽华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就业研究课题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42-126.

篇5

“五大”教学改革、进行特色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扎实、系统的举措,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统筹城乡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作者简介]张祖荣(1966-),男,重庆人,重庆文理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程华

(1971-),女,重庆人,重庆文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重庆402160)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项目“实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加强大学生素质教

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027-03

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实质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了严峻的挑战。新农村建设需要掌握改造、创新农业、农村经济

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变为现代化社会的一元的才能和实践技能的、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品质的现代高技

结构。而解决好‘三农’问题就是要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为重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各地高校要切实承担统筹城乡改革发展

点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认真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的智力、人才资源库的任务,急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为发展农

政策,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新农村建设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长效机制。统筹城乡改革发展,需要经济杠杠对工农业产值的干得好”的大学毕业生。

调节,需要政府对工农业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需要政策对农业一、地方本科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统筹城乡改革

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倾斜,以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强有力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所在地方的最高学由于受传统精英教育模式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

府,集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于一身,理应承养模式上倾向于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只注重学生的基础

担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智力、人才资源库地位和作用。理论学习,忽视实践能力训练;强调理论型人才培养,忽视实践

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现实,向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观提出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注重知识传承,忽视创业精神和创新

能力训练;注重专业素质提高,忽视综合素质形成①。忽视生源

知识能力差异,忽视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立体考察即忽视大学

生个体知识结构受社会需求、岗位变化的影响,忽视对大学生个

体之间知识结构的错位培养和特色发展,构建与学术型、研究型

大学一样的课程结构体系,统一采用“推荐教材”进

“规划教材”,

而造成大学生知识结构与外部社会环境系统的严重偏离,造成

大学生个体之间知识结构的高度重叠。

地方本科院校的这种传统做法导致其在人才培养规格、人

才培养类型、人才培养层次等方面存在与老牌本科院校严重同

质化问题,导致其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适应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导致毕业生就业期望

的严重同质化问题。毕业生蜂拥而至大城市寻找学术性、研究

性工作且不说他们将以理想的就业单位、工资水平、福利标准和

工作舒适度等作为择业标准。他们看不起也根本不能适应基

层一线的岗位。调查显示当前大学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往往盯住

大城市的公务员和高薪白领等职位,“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

成为就业首选……而去农村的仅占

4.0%,学校培养的人才在大

城市明显过剩②。由此可见高校要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培养“下

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为其提供强大的人才和

智力支持还十分困难。

二、以服务重庆城乡统筹为目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

标,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重庆文理学院是经历了由升本之初简单模仿传统本科院校

的人才培养模式,到艰难探寻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终

于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08年学校接受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

项目《实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以此为契

机,以学校办学理念“教育即服务学生即顾客质量即生命”为指

导,确定了以推动项目试点进展为抓手,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服务重庆城乡统筹为指导,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提升学

校内涵,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办学思路。

1.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选择了与成熟本科院校

进行错位发展的创新之路,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

任务,以提高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和重庆城乡统筹的能力和水

平。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

练,培养其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

在某一领域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具有各种专门职业技术的实践工作者,如

技术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技术师、教师、律师和管理干部等简称

“师化”人才。理工类专业毕业生可在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装

配、维修保养、质量检验与控制、营销、管理中从事多环节工作。

这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才,强调的

是实践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革新专业申报制度。学校传统是一个师范专科学校,

教师教育类专业是学校的主要专业,这不利于学校进行应用型

人才培养,不利于学校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重庆城

乡统筹的能力。针对此学校改革新专业申报制度,按照“需求导

向、新兴交叉、应用优先、结构优化”原则,积极推进新专业申报

工作,鼓励交叉学科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重庆高新技术

产业专业……进行新专业申报;按照“停、拓、限”原则对传统专

业进行改造,严格控制传统的、在全市乃至全国布点较多的专业

进行新专业申报,有效降低了师范类专业比重,逐步增大了应用

型专业比例。近三年,学校成功申报的

13个新专业中工学占了

8个,理学

1个,约占成功申报总数的

70%。专业类型结构发生

明显变化,改变了过去以文学、理学、教育学为主的局面,这从专

业类型上根本改变了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见图能力训练;注重专业素质提高,忽视综合素质形成①。忽视生源

知识能力差异,忽视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立体考察即忽视大学

生个体知识结构受社会需求、岗位变化的影响,忽视对大学生个

体之间知识结构的错位培养和特色发展,构建与学术型、研究型

大学一样的课程结构体系,统一采用“推荐教材”进

“规划教材”,

而造成大学生知识结构与外部社会环境系统的严重偏离,造成

大学生个体之间知识结构的高度重叠。

地方本科院校的这种传统做法导致其在人才培养规格、人

才培养类型、人才培养层次等方面存在与老牌本科院校严重同

质化问题,导致其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适应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导致毕业生就业期望

的严重同质化问题。毕业生蜂拥而至大城市寻找学术性、研究

性工作且不说他们将以理想的就业单位、工资水平、福利标准和

工作舒适度等作为择业标准。他们看不起也根本不能适应基

层一线的岗位。调查显示当前大学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往往盯住

大城市的公务员和高薪白领等职位,“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

成为就业首选……而去农村的仅占

4.0%,学校培养的人才在大

城市明显过剩②。由此可见高校要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培养“下

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为其提供强大的人才和

智力支持还十分困难。

二、以服务重庆城乡统筹为目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

标,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重庆文理学院是经历了由升本之初简单模仿传统本科院校

的人才培养模式,到艰难探寻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后终

于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08年学校接受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试点

项目《实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以此为契

机,以学校办学理念“教育即服务学生即顾客质量即生命”为指

导,确定了以推动项目试点进展为抓手,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服务重庆城乡统筹为指导,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提升学

校内涵,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办学思路。

1.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选择了与成熟本科院校

进行错位发展的创新之路,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

任务,以提高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和重庆城乡统筹的能力和水

平。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

练,培养其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

在某一领域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具有各种专门职业技术的实践工作者,如

技术工程师、现场工程师、技术师、教师、律师和管理干部等简称

“师化”人才。理工类专业毕业生可在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装

配、维修保养、质量检验与控制、营销、管理中从事多环节工作。

这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才,强调的

是实践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革新专业申报制度。学校传统是一个师范专科学校,

教师教育类专业是学校的主要专业,这不利于学校进行应用型

人才培养,不利于学校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重庆城

乡统筹的能力。针对此学校改革新专业申报制度,按照“需求导

向、新兴交叉、应用优先、结构优化”原则,积极推进新专业申报

工作,鼓励交叉学科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重庆高新技术

产业专业……进行新专业申报;按照“停、拓、限”原则对传统专

业进行改造,严格控制传统的、在全市乃至全国布点较多的专业

进行新专业申报,有效降低了师范类专业比重,逐步增大了应用

型专业比例。近三年,学校成功申报的

13个新专业中工学占了

8个,理学

1个,约占成功申报总数的

70%。专业类型结构发生

明显变化,改变了过去以文学、理学、教育学为主的局面,这从专

业类型上根本改变了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见图1、图2)。

3.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重新制订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新人才培养方案的

目标是重点强化“实践教育”分类,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形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体系。

制订新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两个“往回找”思路,一是坚持从

毕业生的出口往回找,从用人单位对需求人才的要求返回来制

订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坚持从行业岗位、城乡统筹发展所需人才

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返回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因此,每个专

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前要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

研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关注区域经

济社会和本专业领域科技的发展趋势;要根据各行各业的职业

标准和实际需求确定能力标准,再根据能力标准确定课程模

块,选择教学内容,突出应用科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

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实践教育的地位,以“应用为导向”加

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实践教育,形成技能过硬、实践能力

强、综合素质良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新的人才培养方

案充分体现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的办学定位。该方案中课程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实践教育得到

明显强化,实践教学比例上升至

38.11%;选修课比例达到

18%。这大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学生

综合素质的发展。

4.推行“五大”教学改革。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

才,就必须实施应用性本科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

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与技术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推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本科教学向应用

型教学的转变,学校围绕本科教学的几大要素——课程教学内

容、教学方式、公共课教学、课程考核方式、毕业论文(设计)等,

展开了全校范围内的“五大教学改革”。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组织全校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和

职业能力要求重组课程单元、重新编写课程教学大纲。根据应

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各专业中大力增加实践(实训)课程和课时

量;广泛采用探究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

实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目的,努力提高学生在城乡统筹发展

中所需的素质和能力。

改革公共课教学。公共课程教学是一条培养学生人文与科

学素养、批判与独立思考能力,加强学生的价值观、道德、情操的

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公共课教学改革。思政课改革采取讲座、

红色文化体验、周末思想政治教育课等教学形式,提高思政课的

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服务城乡统筹、服务家乡的素质提

升。大学英语采取分类分层教学,努力提高各类各层次学生的

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大学体育采取大学体育俱乐部制,在提高

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项目某方面的体育

特长和“终身体育”意识。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引导课程考核方式向多元化转变,考

核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通

过考核方式改革,建立一套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各专业

特点的考核体系,注重过程考核,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

用能力。通过增强考核的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体

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建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

知识与技能考核并重的考核模式。采取操作、项目训练、口试等

重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

改革毕业论文(设计)。学校鼓励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特

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创新。鼓励学生以问

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把毕业论文(设计)做到社会组织和企

事业中去,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毕业论文

(设计)不仅能真正体现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且能真正

接触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问题。

5.搭建特色人才培养平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充分认识到

只有通过办学特色建设,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模式和发展

方式,发挥自身优势,主动顺应不同社会需要,通过局部率先突

破,才能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增强办学实力,扩大社会影响,实

现可持续发展。

第一,设置特色学院。学校设置了服务外包学院、文化遗产

学院等特色学院,搭建特色人才培养平台,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培养特色人才。服务外包学院瞄准了重庆三大服务外包园区以

及学校毗邻的永川服务外包园区对软件工程(英语、日语)、英语

(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外包)、计算机动画(服务外包)等服务外

包人才的需求,本着“开放性、国际化”的办学思想和“来源于产

业、根植于产业、服务于产业”的教育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紧密结合产业需求行业标准,不断引进企业教育资源和工程实

践资源,实行嵌入式教学。文化遗产学院以植根地方为发展战

略,致力于对本土文化遗产的发掘、传承、转化的研究、实践与人

才培养。在研究对象上,立足重庆,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为

研究重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以教育传承为自身特色;

在自然遗产范畴,以四面山生物多样性为研究支点,突出自身

地域特色。在人才培养方面,致力于构建核心课程、专业方向、

实践教育、创新教育四个层级的合作教育模式。几年来,文化遗

产学院已完成了对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状况的田野调

查,获取了大量第一手研究资料,并在调查、整理的基础上初步

完成了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简明图集的编撰,提出了重

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带的划分及其与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

梳理;通过对重庆的分析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经济理论。

第二,设立特色人才辅修项目。学校设立特色人才辅修项

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培养现

有专业不能满足需要而社会又急需的、在相关行业中具有驾驭

能力的领军人才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特色

人才辅修项目坚持培养社会紧缺人才、学生个性发展、理论与实

践一体化、特色办学、交叉复合、鼓励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原

则。目前已开设了礼仪(礼宾)、服饰形象设计与表演、非物质文

化遗产管理教育传承、数字摄影师、导游技术与艺术等八个项

目,其教学实践促成了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为学生跨学

科跨专业修读辅修课程、拓展就业空间搭建了新的平台。

三、结语

几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城乡统筹

为指导,通过发展应用型专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五大”

教学改革、进行特色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扎实、系统的举措,开展

应用型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提高学生服务统筹城乡协调发

展所需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和基础,

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城乡统筹需

求,增设了一批面向地方支柱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应用型专业(方向),如食品科学与工程、电气

工程与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

程与工艺、金属材料工程、会展经济与管理、物流管理方向、酒店

管理方向、财务管理、生物技术(检验检疫方向)、社会体育(保健

康复方向),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探索了以

辅修项目教学为支撑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交叉专业为方

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学与工业园区互动的服务外包人

才培养模式等。

[注释]

①林伟连,伍醒,许为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同质化”的反思[J].中国高

篇6

社交网站将来在互联网上将更为分散,可能成为近乎所有网站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是内容网站也不会例外。

回想我创办MySpace的渊源,要从我的父亲说起。

我生于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我的父亲是当地一所大学的历史老师,他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方法并不相同,很多年来极少照本宣科,而是利用约翰・福特或黑泽明等电影导演大师的作品教授历史。我的父亲是第一个迫使我跳出窠臼思考的人。

我在10岁或11岁的时候,得到一份在当地棒球场售卖花生米和爆米花的工作。AA级球队波特兰海狸队曾在那里打球。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球场通道前后奔波后怀揣现金回家的情形,我当时为每晚能赚20美元或25美元而兴奋不已。

高中一年级时,我的篮球和网球都不错,但后来我的水平停滞不前,在二年级时差点被所在球队淘汰。为了准备接下来的赛季,那年夏天我一直在家附近的公园和其他不同种族聚居的地区练习投篮,并在晚上健身。第二年,我所在的球队成为俄勒冈州第二,这种精神后来被我带到了大学和现在的工作中。

当我从大学毕业后,我知道我想去创业,但我不认为有自行创办公司的条件。我也希望可以探索其他领域的业务,但我也需要几年时间来认真思考,所以我参加了南加州大学的MBA课程,这是一种让自己周围聚集一批才华横溢的人和多种创意的绝佳方式。

第一年,我选修了MBA课程中首次设立的数字互联网课程,并让我走上了今天的道路。我的毕业论文是关于如何调整网络上人与人之间联系以提高效率的课题,其中有些想法在MySpace上得以实现。

这听上去像是老生常谈,但商业合作就如同婚姻,两个人有不同的性格,需要多年的磨合。MySpace总裁汤姆・安德森和我成功地结成合作伙伴,我们两个人共同讨论重大决策,但却职责分明。我主要负责公司的战略发展和全球商业战略的落实。

我们的最大挑战之一是,自2005年7月被新闻集团收购后,MyspaCe从几年前6名员工的小网站发展成为有1600名员工的大公司。而多数创业者最终将公司出售或者宣告失败后重新开始,我们却能在全公司都保持完整价值体系的情况下,让MySpace发展壮大。

目前,公司在包括中国、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以及一些拉美国家在内的30个国家有本地化的MySpace社区。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人们互相沟通并表达自己,而社交网站满足了这种需求。这种沟通活动在不同的国家都不尽相同,所以我们在全球不同的领域都关注不同的事情。

社交网站将来在互联网上将更为分散,可能成为近乎所有网站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使是内容网站也不会例外。用户不想在20个不同的网站上维护20个不同的个人资料,他们一定希望自己支配个人资料的应用,使他们的网络体验更为社会化和个性化。

所有的创业公司都必须在增长的同时持续创新,有几种办法可以实现创新,其中之一就是关注所提品的创新,另外就是收购或创办新的公司。

由于经济前景日益恶化,互联网和媒体分析师下调了2009年网络广告支出预期。因此,MySpace已经开始在主页上放置品牌广告。我们没有跟谷歌竞争,他们拥有2万名员工,但是我们已经具有能够与MSN和雅虎这些以显示广告为主的公司相竞争的能力。经济的崩溃导致其他Web2.0公司的压力大增,我们现在只能把全部的重点放在盈利能力上,

因此,最近我们通过第三种方式――“创办新的公司”进行了扩展,我们建议新闻集团创办一个名为Slingshot Labs的独立公司,希望在大公司框架下孵化纯粹的创业公司,我们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对外宣布此事。

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师资水平;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5日

独立学院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经教育部批准开始发展起来的,至2013年6月,经教育部核准的独立学院为291所。独立学院一般被界定为“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2008年独立学院的官方概念被确定为“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它作为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在专业设置上,逐渐向公办高等教育学府看齐。国贸专业作为当前经济社会中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为多数独立学院所认可,大都设立了该专业,它的发展也受到了独立学院的重视,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逐渐修正。

一、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发展现状

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一)较为优秀的师资队伍。独立学院在出现之后的这些年,正是我国硕士研究生毕业数量猛增的年份,大多数独立学院在招聘教师的时候,都要求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而国贸专业与其他经济类专业不完全一样,它除要求学历外,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或者是实践教学能力,很多独立学院在招聘的时候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这就使得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师资队伍较为优良,高学历年轻教师比例较高;有实践经验或实践教学经验教师比重较大;本科和硕士阶段均为国贸专业的教师较多。这样的师资队伍和结构对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院校有明显区别。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多数独立学院都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在专业的培养目标上都较为明确,突出应用型,突出学生素质的培养,如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对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与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一本、二本院校培养学术型人才有实质性地区别。

(三)课程设置较为合理。与多数公办院校一样,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总体框架上也是包括了五部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作为一个专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独立学院在设置国贸专业这些课程的时候多是参考其他公办院校的做法,如开设《国际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外贸函电》、《经贸专业英语》、《国际结算》、《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等,选修课主要开设《国际商事仲裁与诉讼》、《世界经济概论》、《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电子商务》等课程,实践环节包括课间实习(实验)、国际经济与贸易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因为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所以独立学院在实践课程设置上相对公办院校较多,这样的课时分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尚未完全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多数都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但很多学院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并没有充分地为培养目标服务,虽然也设置了一些实践类的课程,但数量远远不够,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远远没有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还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并且开课时间都是在入学第二年甚至第三年,在实践内容和要求上较为随意,这都使得实践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多数独立学院的国贸专业培养方向不具体,缺乏特色。因为国贸专业涉及贸易、金融、商务、物流等多个方向,综合性比较强,而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对方向进行细分,学生学得知识面面俱到,但是缺乏针对性,全而不专,专业技能缺乏,专业特色不突出。

(二)师资队伍实践经验薄弱。教师是学院的教学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独立学院在招聘教师的时候考虑到了实践和学历的要求,但因为独立学院存在的历史短暂,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师资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构成。专职教师中,年轻教师比例较大,没有想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梯队,且这些年轻教师大多是没有在外贸部门工作过的应届毕业生,实践教学能力较差,讲课偏重于理论;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于所依托的校本部的老师,或者是周边公办院校的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对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把握不准确,上课随意性较强,与独立学院的要求不一致,往往导致学生意见较大。

篇8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障碍

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走出低谷,显示出企稳回升的迹象,全球正在进入一个经济复苏性增长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但金融危机仍难言结束,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据统计,2010年我国有应届高校毕业生630万人,2011年预计突破660万人,而高校的毛入学率已从原来不足3%到现在增加了20%以上。“十二五”期间大学毕业生都将保持在每年660万—670万人的水平。虽然国家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考研、参军等政策在短期内可以缓解上述形势,但这种权宜之策很可能导致数年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集中爆发。因此,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应积极响应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仓U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思路,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观念、创业技能的培养,重塑大学生成才的教育模式,适应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新的教育思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与创新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出发,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表述,这一表述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对高校创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一种培养学生从事工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从而使其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开创性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其核心知识能力主要包括:通过产生新想法和组合必需资源来寻找和辨别机遇的能力;对新企业的管理能力;富有远见和具备批判思维的能力。总的来说,创新教育使创业教育融人了知识、技能的要求,创业教育则使创新教育变得更具体、更实在。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价值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人才不足,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高等教育还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更应以新的目标、新的视野、新的理念、新的举措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善于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从1988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强调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所以,全面推进高职学生创业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和必然趋势。通过在高职院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使大学生在观察、思考、想象力等智力因素方面得到锻炼,同时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如理想、信念、意志、毅力等,为其成功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具体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开发和提高他们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长期以来,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一种被动的就业教育模式上,而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综合能力的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高校通过消除教学制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制约因素,采用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模拟训练、讲座等强调实践和体验的教育形式,达到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就业尝试的培训,使学生真正具备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发展中自主调整,适应社会生存,成为创新型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是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需要。自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得到迅猛发展,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升之势,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1万,步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缓解这种逐年增长的就业压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战略。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下,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创业的政策措施,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这是现阶段缓解和解决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让更多的毕业生走上成功创业之路,既可解决大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问题,又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有利于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障碍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性障碍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成熟程度不高。虽然创新创业教育正在高职教育中轰轰烈烈地开展,但高校管理者大都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仅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视其为就业指导的一项内容,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使之边缘化,并且关注的也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在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而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却表现得异常冷淡。一些接受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以其功利性的价值观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能立即带来经济效益的商业活动,不注重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以及职业品格的塑造,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结果不理想,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项“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学生本身成为“被创新创业”的群体,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种口号。

(二)创新创业教育制度性障碍

目前,高校尚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并未作为高校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且没有和专业教育有机联系起来形成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时间上也缺乏有效保障,使之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教育。我国的创业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创业学科建设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单调,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多停留在指导学生参加创业计划竞赛的层面上,未开设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因此,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很难得到全面的提升。从形式上看,为了帮助学生缓解就业压力,绝大多数高校采取开办讲座,组织创业计划竞赛等临时性活动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很少院校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纳人到课程体系中,采取规范的课堂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少数学生,带有极强的精英化痕迹,不能覆盖全体学生。高校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业梦想。

(三)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性障碍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师资、教材、资金和场地等基本条件仍有所欠缺。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自然对师资要求就相对较高。师资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既要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又耍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及实践经验。但是,现在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不论是在数量还是知识结构方面都未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多学科结构的要求。绝大多数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都是兼职教师,他们往往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业教育中。另外,由于创业教育还没有建立健全的体系,大多数教师不具有对创业教育过程的良好掌控能力,特别是在一些具体的实际操作方面。虽然相关部门对这部分教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但远远没有达到社会需要的深度和广度。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这门课尚处在研究摸索阶段,其教材选用较为随意,明显缺乏学科的系统性和严谨性,需要教师积极地投身于研究中。另外,由于缺乏基础性的实施机构,创新创业教育也很难获得专项资金和工作的场地。

四、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思考

(一)理论和实践:构建以创新创业过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依据,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构建科学系统的理论课程体系,同时也要构建知识结构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学科课程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理论性课程的同时,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毕业后后续发展的能力。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可采用基础知识教育、职业基础理论教育、职业专业知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四段式教育结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旨在完善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参与度,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技能。学生应从市场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身兴趣及客观条件,选择不同项目,置身于创立企业、发展企业的动态过程中,感知创新创业规律,把握创新创业活动的程序和方法,从中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学生的社会实践过程与结果是评价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标准。高校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把与创业密切相关的一些课程组合在一起,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二)“走出去”和“引进来”:建立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师资是高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十分缺乏,且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有的是行政干部,也有的是辅导员兼职,专家型的师资很少。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同时注重理论型师资和实践型师资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可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不定期地派教师参加一系列的教师培训活动来提高教师的素质;定期地让教师到企业中蹲点实践;鼓励教师和企业人员合作创业项目;邀请企业等各界专家来学校讲学,传授最前沿的信息和最成功的经验;聘请一些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为学院兼职教授,形成创业导师团队。通过一进一出,进出结合的方式建立起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三)校内和校外: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篇9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能力;行政职业能力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历届大学毕业生未就业这一现实问题的累积,使大学生总体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为此,国家推行一系列措施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其中公务员考试就深受毕业生欢迎。但公务员考试参加人数庞大,竞争激烈,如何从每年上百万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潮中脱颖而出便成为最重要问题。只有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智力素质才有可能成为公务员,而大学生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拓展专业以外的知识,这在公务员考试中表现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大学生行政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们在公务员考试中的成绩,关系到是否被录用。但是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所能考上的比例都不是很高,因此,高校应该通过各种科学方法,加强对大学生行政职业能力的培养,推进大学教育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行政职业能力。

一、大学生行政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目前各高校教育发展的核心,为了适应当今人才市场的需要,高等教育比以往更加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但是,“提升人才的行政职业能力,为政府培养行政人才的教育还没能打破专业界限,还仅仅局限在行政管理专业上,没有拓展到其他的非行政管理专业上。”①至今还很少有高校针对大学生进行行政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大学生对行政职业能力的认知不足

目前大学生对行政职业能力的认知还大多局限在从事政府机关工作时公务员的行政能力,或者说是针对从事政府机关工作时某个职位的职业能力,还没有从全局的角度把握行政职业能力。行政职业能力更侧重指灵活应对实际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大学生认为只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即可,可是现实中的工作能力低下,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却无力解决。行政职业能力就是指一个人在经受一定量的学习和适当的训练之后,具备了在政府机关中完成一定任务或工作的能力或潜力,这种能力是需要长期积累形成的,还要不断实践从而转化为现实中的工作能力,而大学生只是把行政职业能力当作一种显在能力,还没有从潜力的角度去认识。当前大学生对行政职业能力的认识模糊,日常的行政职业能力培养,是不能从全局的角度去把握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

(二)教育结构错位导致对大学生行政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不够

现如今行政职业能力的培养内容还没有被纳入到高校教学的整体目标中来,高校日常教学中只有对专业知识的课程安排,没有出现或者很少出现针对行政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这就使很多教师只教授专业知识,而对行政职业能力培养的意识模糊,责任心不强,不能从根本上构建完整的行政职业能力教学模式,没有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行政职业能力的目的和效果。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可以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但是其他能力却相对低下,即出现了社会上普遍流行的“学历高,能力低”的现象,大学生缺乏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仅仅凭借部分教师的自觉意识来采取行政职业能力培养的措施是远远不够的。

高校目前所进行的考试只是对专业知识的考察,设置的题目通常能够在书本上找到正确答案,且题目类型死板,这样的考试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集中背诵记忆,不能主动的带有问题的去学习。这种考试考查的不是综合的判断、分析能力,而是倾向于知识的再现,而公务员考试主要考查应试者的行政职业能力是否达到所报职位要求的标准以及达到标准的程度,并对不同的应试者达到这项标准上的差别进行鉴别,择优录用。

二、大学生行政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措施

对大学生进行行政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大学生行政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大学生对行政职业能力的认知不足、高校日常教学中缺乏行政职业能力的内容、考试不足以对行政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进行准确评价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行政职业能力培养。

(一)拓展教育平台,丰富大学生行政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式

大学生行政职业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还应当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从而寻求新的突破,得到新的发展。当前的大学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文娱活动、讨论会、学术报告、讲座、公关活动等等。大学生要在保证自身学习的情况下,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一些业余活动,如旅行、剪贴、垂钓等;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团活动,如辩论赛、唱歌、跳舞等,这样可以增添大学生活情趣,使大学生活充实丰富。通过这些,可以使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为行政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完善教学结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不是一般意义的社会实践,而是以教育的目的和要求为基础,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着眼于培养人的教学活动。高校需要科学界定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安排,要培养学生认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人民团体等不同组织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培养他们的职业理想和服务精神。另外可以安排项目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动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整个大学四年期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双管齐下,同步推进,贯穿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如图1所示:

据此,针对大学生行政职业能力培养,高校要强化实践教学,更新教育理念,立足现实条件,利用内外机制,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努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三)强化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对行政职业能力的认知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今天,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大学生就业指导是指高校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及社会需求现状,帮助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协调学生个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实施的有计划的科学教育活动。③针对大学生行政职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必须转变传统思路,树立科学的就业指导观念,注重向大学生介绍公务员这种职业,使大学生对行政职业能力培养形成正确的观念,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更为主动的接触各方面的就业信息,现代社会,信息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要正确理解公务员这个职业,并清楚了解公务员所需技能,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采取有效行动,行政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日常积累的,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像对待专业知识考试一样培养行政职业能力。通过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指导和大学生本身的重视,进一步强化对行政职业能力的认识,可以为培养职业能力开启良好的开端。

(四)完善质量评估,建立有效的行政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对大学生的行政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是要经过客观、科学的评价,才能对此真正了解。现行的行政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缺乏对培养过程的反馈。考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行政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考试是重要环节,完善质量评估,需要以此为突破点,在考试方面多下功夫。对行政职业能力的评估,要求建立一支专业的考试分析队伍,贯穿从试题的设计到阅卷的全过程,加强对行政职业能力培养过程的反馈。更改考试时间,对每位大学生的培养效果作出科学的、恰当的评判,从评判中发现问题,找出对策,引导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成长。创新思维,寻找行政职业能力开发培养的有效途径,进而建立有效的行政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注释:

①侯丽岩,胡振江.大学生行政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171-173.

②杨述厚,李百齐,刘东渤.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0).157-160.

③李宁.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9-23.

参考文献:

[1]侯丽岩.大学生行政职业能力的考核方式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6).

篇10

【关键词】会计人才需求 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 培养目标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会计教育的状况,成绩很大,最突出的表现是会计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同时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至今几乎达到“全民办会计”的地步。但现在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会计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所面临经济环境变化和发展的需要。我国会计人才队伍的总体现状是:“发展数量较多,发展质量还不够”,“少数个体较强,整体均衡还不够”(王军,2008)。在此背景下,分析会计人才需求状况,研究基于多样化人才需求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 河北省会计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1.岗位人才需求分析

据调查河北省现有各类企业28万余家,按年均增长5%计算,未来三年河北省将新增各类企业近4.5万家,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类中介机构的逐渐壮大,由此带来的新增会计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到18万人。这说明河北省在经济发展中需要大量的会计人员,特别是那些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业会计人员,因此,会计人才的培养大有前途。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涉外的生产型企业、业务性公司发展很快,急需学历高、阅历丰富、管理能力强的高层次会计人才。另外,与大行业配套发展的一些小型民营私企公司需要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基层会计人员,而现有的会计从业人员面临着老龄化,职称、学历层次偏低、会计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近90% 的企业需要适应出纳与会计基层岗位操作的技能操作型人才。

2.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分析,发现河北省会计人才需求存在以下特征:

(1)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呈两极化,初级人才求职难度大,高级人才则是一将难求。一方面,低端会计人才供过于求,即传统核算型会计人才相对过剩,需求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高级人才供不应求,即能为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提供精准市场信息的高端财务管理人员严重短缺。企业招聘高级财会人才一般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有注册会计资格证书;三年以上企业会计工作经验,熟悉该行业会计管理经验;有较全面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熟悉会计相关法规、投资、企业财务制度和流程。由于人才难找,有需求的企业纷纷开出了高薪和优厚的福利待遇来招揽贤才。

(2)实践经验对会计人员非常重要。从调查资料可以看出,企业招聘会计人员基本都要求具有实践工作经验,基本核算岗位需要2~3年的工作经验,中高层次会计人员需要3~5年的工作经验,不需要实践工作经验的岗位招聘低于总招聘岗位的10%。

(3)重视综合能力的选拔。财务核算能力即“记账、算账、报账”的能力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除此之外企业更重视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包括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需要与税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银行部门等企业外部相关机构进行良好的沟通,为企业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在企业内部,财务涉及各个部门的利益,财务目标的实现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因此,财务人员需要与企业各个部门沟通协调,以顺利开展财务工作、实现财务目标。而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迅速发展的时代,不断有新技术、新的交易手段创造出来,会计人员必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创新能力。这表明会计人才的能力比学历更重要,单纯注重文凭的时代已过去了。

二 目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会计学是一门有效的应用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各大高校大部分都开设会计学及财务管理专业,向国家输送了大批会计专业技术人才。但是目前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各大高校会计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1.会计人才培养落后于经济发展需要

从我国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可以看出,我国会计教育发展相对缓慢,作为培养未来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主要方式的高校教育已经滞后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多高等院校仍然以培养传统核算型会计人才为目标,忽略了当前越来越多企业进行的有效经营管理尤其重视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在会计上也表现了对这种管理方式的偏好,即能实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的管理型会计。传统的会计工作正面临着重大的改变,简单的“计账、算账、报账”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2.会计教育模式问题较突出

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会计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是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且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计算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得不到重视;教学中过分追求对会计技能、制度准则和数据的掌握,忽略了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传授。

3.课程体系不完善,不利于培养复合型和开放型会计人才

国外对于会计培养模式的研究非常重视,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一直致力于会计教育研究,其所倡议的课程模式包括三个部分:技巧、知识和专业操守,这个模式已为北美很多学校所采纳。在会计教育较发达的香港,当地提出建立

一套最低的共同知识体系CBOK(Commen body of knowledge)。CBOK包括五个部分:一是必修工商管理科目;二是必修会计科目;三是选修会计科目;四是通识教育科目;五是自由选修科目。目前我国会计专业培养计划较侧重会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的资源有限,如英语、国际金融、财政学、管理学、市场营销、法律等,无法弥补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上的不足,影响学生拓宽知识面,不利于培养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和相应的高能力的综合型会计人才,不利于提高我国会计人才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4.实践教学水平相对较低

在就业压力下,绝大多数学校注意到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绝大多数高校教师都是从校园进校园,没有在实践中从事会计工作的经验,教学生也是从理论到理论,这就难免造成授课时照本宣科、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再有,学校缺乏实习实践基地。随着企业改制的完成,大多数企业不像原来愿意接受会计学生实习,高校会计专业虽想加强实践教学,苦于找不到实习单位,只能改为实验室的模拟实习,效果相对较差。

三 3+1会计培养模式的探索

目前,我国工科高等教育的学制大多为四年。一般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安排在前七个学期(3.5学年),最后一个学期(0.5学年)用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即传统的“3.5+0.5”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强烈的应试特色,培养的学生念书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弱。毕业后,学生需要较长的适应期。而用人单位愿意要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而不是应届毕业生。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强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开始了“3+1”模式的探索,即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安排在本科教育前三年,着重加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锻炼和培养,第四年用于学生的毕业实习、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岗前基层岗位技能操作、行业会计培训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目标的界定

从会计供需角度看,市场是需求方,而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是供给方。在当今供求双方严重失衡前提下,高校更应关注市场反应。美国会计学会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美国的会计毕业生待遇不如从前,究其原因发现,主要在于用人单位对会计毕业生能否满足企业需求质疑。可以说,将“满足市场需求”界定为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目前较为理性的选择。具体培养目标应分为初级目标和终极目标两种,初级目标定位在培养出纳与会计基层岗位操作的技能操作型人才,终极目标位培养中高层次会计人才。原因会计专业学生绝大多数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初到工作岗位,2~3年的工作经验谈不上,但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俗一点说就是按本科培养模式培养,掌握专科生的专业技能,这样学生在刚才能刚就业时“满足市场需求”。但教师的终极目标是学生成为学历高、阅历丰富、综合能力强的高层次会计人才。为此可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或者通过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摸清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情况,对用人单位进行调研,综合企事业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来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来培养会计专业人才。

2.3+1培养模式的探索

为使绝大多数本科院校毕业学生“满足市场需求”,须对目前的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探索。3+1培养模式不但关注“1”,还要注重“3”,即前三年的能力培养为第四年做好准备。

首先,“3”的理解。从大一开始做起,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所处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非常快,以会计专业知识为例,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在讲述这一时点给学生的都是最新的知识,但是由于经济飞速发展,经济业务日新月异,会计准则一变再变。随着国家财政政策的变化,税法每年都在改革,2008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2009年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2011年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定率和从量定额两种,营业税的改革已在上海试点,所有税制改革都会涉及税额计算变化和会计处理的变化。所以必须从大一开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原理和方法,而不是一笔一笔教学生做账。改变学生高中时代被动学习状态,变为主动学习,灵活学习。且这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之中。

大二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前面所述,企业在招聘时更重视学生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学生在大二的时候已开始适应大学生活,此时应向学生灌输综合能力培养的思想,让学生思考大学四年我到底想得到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帮学生做好短期职业规划,考研,考注册会计师还是就业?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一课堂构建大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第二课堂可以承载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其丰富性、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灵活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一媒介,立足第一课堂,开展实验、实习活动。在活动中巩固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并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技能的培养。

大三注重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大三的学生专业思想已经基本构建完毕,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参加ERP沙盘大赛,会计信息技能大赛,税务精英大赛等,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1”的培养。“3+1”的“1”是改革的重点。在第四学年所有学生共同工作都要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除此项工作之外,应当区分不同的学生分别赋予不同的任务。对就业的学生培训他们的出纳与会计基层岗位技能操作,包括点钞、小键盘练习、会计信息化操作、EXCEL表在会计中的应用等,在5月份左右,开设行业会计专题讲座,因为大多数学校会计专业大一到大三的所学课程均是以工业企业为背景的,而学生将就业到各行各业,这时需要针对不同行业讲述行业会计,学生根据自己就业的行业选择听课内容,这样的授课有很强的目的性,学生自然易于接受。对于考注册会计师和考研同学,开设一些有难度的专业课,帮助同学拓展专业课知识,对考研同学可以开设会计前沿专题讲座,丰富他们的会计知识,为将来上研究生做准备。另外,聘请有经验的会计主管、会计师、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等给学生开展讲座,介绍会计实务工作的前沿问题、企业的实际需求、高级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等。通过一系列的工作,使大四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知识并使其综合能力得到培养。

3.3+1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改革

从调研情况分析,市场对会计人才知识、能力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市场要求高校在会计专业界定方面应愈发地模糊,越来越体现经济、管理、金融、法律等内容体系之间的相互交融。所以,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该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重新安排课程内容,加大经济、管理、金融、法律等知识的课时比例,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开阔。

笔者认为,香港的“最低的共同知识体系”比较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作为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参考。课程体系包括:必修工商管理科目、必修会计科目、选修会计科目、通识教育科目和自由选修科目。其中,自由选修科目的设计根据市场需求可以灵活一些,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将来就业方向进行选择。

4.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

在目前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到单位基本就能上岗,不需要单位花费太多时间培养,解决用人单位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的问题,提高就业率。目前会计专业教师普遍都缺乏实践经历及教授高职学生所应具备的综合知识和素质,因此,一方面应通过各种途径抓紧补足教师综合知识和素质的缺项;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外出培训外,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鼓励教师考取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另外各高校应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长效互动联系,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外聘校外的财务总管、会计师等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来指导学生的实践,还可以高薪聘请在企业中工作的会计师、财务总管来上课。

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条件下,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是参与市场交换的核心产品。为了使我国会计迈向国际化的轨道,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大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高校会计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观念,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会计教育改革的行列中去。

参考文献

[1]郭永清.论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8(10)

[2]危莹、高电玻.高校现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利弊研究[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9(3)

[3]章金霞、常昊、张亚玲.基于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经济师,2010(12)

[4]万晓文.面向市场的目标导向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分析[J].新会计,2009(12)

[5]鹿亚芹、李名威、张冬燕.会计人才需求调查及对人才培养的启示[J].会计之友,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