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三学年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06:4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第三学年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前我国高校实行的基本是两学期制。为克服传统两学期制学期时间过长的弊端,改变两学期制对我国高校教学的束缚,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能力和实践能力,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大学曾试办暑期学校,但由于办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后勤管理等原因被迫恢复两学期制。2004年,北京大学再次进行暑期学校模式试点,随后,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也相继开设了形式不一的“小学期”。2005年前后,我国大学出现了第一次学期制改革热潮。目前,实施三学期制的大学有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厦门大学、贵州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及南华大学等几十所高校。在我国,三学期制大都是将一学年分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即在原有两学期的基础上从每学年的上、下学期中分别抽出相对较短的几周时间构成一个短学期。
南华大学在2015年8月开始正式实施三学期制度,也是从原来的两学期制的20+20周,变为三学期制的19+4+19周制。详细来说,三个学期分为春季学期(19周)、夏季小学期(4周)、秋季学期(19周)三个学期,其中春季学期、秋季学期对应于原来两学期制的上半年学期、下半年学期,夏季小学期时长为4周,开始于8月下旬,结束于9月下旬。夏季小学期结束后并不放假,立即接着秋季学期(9月下旬至次年1月底)。三学期制实施后,春季学期基本与原来两学期制的上半年学期没有区别,但秋季学期开学时间比原来的下半年学期有所推迟,从9月下旬才开始上课。由于夏季小学期和秋季学期连在一起,且中间没有放假,实际上夏季小学期和秋季学期可以看做是一个大学期。从大一到大四,学生都有夏季小学期,分为夏季第一学期、夏季第二学期、夏季第三学期、夏季第四学期。夏季小学期开的课多为实践课程、选修课程或讲座等。
一、南华大学实施三学期制遇到的困境
1、制定三学期制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
从两学期到三学期制的转变过程中,需要更改和制定培养方案。每个学院的每一个系都需要更改三学期培养方案和与之相对应的三学期课表,这需要花费很多的工作量。但这些工作并非交由教务处的工作人员来完成,而是由每个系的任课教师自己完成,这样会有一些问题:一方面,这大大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因为教师已经承受了大量的教学科研工作,已经非常繁忙,此时又得加班加点地进行培养方案和课表的制定,苦不堪言;另一方面,由任课教师在百忙之中制定的课表,忙中有错,其成熟性和科学性还有待商榷。
在三学期制度实施之前,学校各院系并没有讨论要实施三学期制,在学校教务部门突然通知各学院要实施三学期制后,各院系才开始讨论和制定培养方案和课表。从开始接到通知到最后的实施三学期制,实际上只花了半年的时间。各院系的三学期课表和培养方案大部分是在原来两学期制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仍然比较草率。如在原来的两学期制里,实际已经有足够的实践课程,三学期制实施后,这些实践课程原封不动被调到夏季小学期了。以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为例,夏季第一学期主要是实施军训,夏季第二学期是实施核工程与核技术认知实习,及公共基础认知选修课程;夏季第三学期是一门选修课程;夏季第四学期是课程设计。其中军训是原来就有的,核工程与核技术认知实习、课程设计都是原来两学期制度中调到三学期制中的夏季小学期的。
2、浪费教学资源
南华大学实施的三学期制中,在夏季小学期,任何教职工都正常上班,包括任课教师、后勤、行政、图书馆等。这样实施的目的是吸取部分高校的经验,因为在某些高校里,小学期里后勤跟不上,图书馆、行政等基本上不上班,引发许多矛盾。但是,当三学期下所有教职工都正常上班后,很多没有课时的教职工既不上课,也没有其他任务,在整个夏季小学期处于闲的状态,这样实际上是在浪费教学资源。
3、教师对三学期制的不适应
教师在三学期制中,教师工资待遇等一切不变,但实际上一年要比两学期制多上两个星期的课。对于夏季小学期有教学任务的教师来说,三个学期制下教师的工作量增大了,放假时间减少了,这样会减少了教师的科研时间以及个人生活的时间,会给教师造成一定压力。且夏季小学期和秋季学期连在一起,这样两个学期实际上是一个大学期,不但没有将原来两学期制时间过长的弊端去除,反而加长了学期时间,给教师带来很大的疲劳感和不适应。
4、学生管理问题
在三学期制下,对学生的管理上会比两学期更加困难。学生对三学期中的夏季小学期普遍的感觉是,这是一个比较轻松的学期,这个学期只要去听听讲座,上一上实践课就可以了,考试或考察都很容易。在这种心态下,学生的学习态度差,同时,学生逃课缺课严重。另外,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晚上不归寝的情况也比两学期严重,很多学生夜不归宿。更有甚者,由于课程安排的不合理,有些年级的学生在夏季小学期的很长一段时间竟然没课,学生天天窝在宿舍玩游戏上网,晚上出去逛街等。这些都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和不少困难。
二、南华大学实施三学期制带来的教学负面效果
1、课程量不够引发的问题
由于南华大学实施三学期制比较仓促,统筹和规划不够,夏季小学期制开设的课程量不充足。由于课程安排不够,许多学生无所事事,天天玩游戏,白天出去逛街,晚上很多学生通宵外出,直至秋季学期开始才认真上课,给教学带来很大负面效果。这个问题是三学期制实施以来最大的一个问题,受到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诟病,以至于在夏季小学期上到一半左右,教务处下达紧急通知,要求各系将本应该在秋季学期上课的部分课程,提前安排到夏季小学期开课,以补救夏季小学期部分学生无课可上的局面。
2、教师开课问题
夏季小学期涉及到要开新课,到底该开什么课,如何开,实际上要经过充分调研和讨论,并根据实际需要来制定;即使经过讨论后决定开课,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开这门新课用什么教材?教学大纲?课件的制作?如何授课?如何系统的将这门课讲好?这方面也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准备。另外,各院系教师在学校教务部门的通知下,为了完成工作量勉强开课,教材、教案、教学计划皆不完善和成熟。同时,学校教务部门对新开的课程审核或评估不够,这些新开的选修课基本上由各系讨论制定后立即使用。
另外,由于夏季小学期开的大部分是选修课,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也比两学期要差,课程教学随意性大。
3、考核宽松,学生学习态度差
由于夏季小学期选修课程集中出现在一块,大都不需要考试,或者对考试的要求比较低,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态度也比较差,这样造成的学习效果较差。而同样一门课程,如果课程设计放在两学期,学生能认真学习,放在三学期,学生的学习态度明显变差。
4、超长学期造成学习疲劳
对于课程比较满的学生来说,他们其实是比较疲劳的,因为夏季小学期结束后,中间没有休假,立即进入到第三学期。这样第二第三学期实际上是可以看做一个超长学期(19周+4周=23周)。另外,小学期上完课立刻考试,给学生的复习时间并不多,学生必须快学快考,这样对知识的掌握并不够扎实。
上述是南华大学三学期制实行以来的主要问题和弊端。当然,南华大学已经意识到刚开始实施三学期制后造成的上述弊端,已经着手进行改进和改革。
三、总结
南华大学在开始实行三学期制度时,遇到了一系列困难,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困难和缺点实际上在其他大学也出现过,如80年代的北京大学,国内一些相关高校也曾报道过类似情况。[2-4]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只看到三学期的优点,没有意识到三学期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在准备不充分及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实施三学期制造成的。
表面上看,南华大学实施的是三学期制,但夏季小学期跟秋季学期连在一起,且中间没有放假,基本上夏季小学期和秋季学期就是一个学期,这样它实际上还是两学期制,只不过由原来的20+20周的两学期制变成19+23周的两学期制,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不但没有将学期缩短,反而增加了学期的时间,给学生和老师带来困惑和不适,造成一些弊端,严重浪费教学资源。
篇2
为了达到对儿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等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儿科学教研室及下属实验室在研究生尤其是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在这些过程中收获了一些经验和心得,现总结出来供同道参考。
一、制订完整的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计划
作为高技术人才的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素质、较深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对于儿科学研究生而言,学生要在一定年限的时间内完成专业训练,获得较高专业学历,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医生或儿科学科技工作者,除了个人的勤奋努力外,合理地制定培养目标,认真实施培养方案也同样重要。根据四川大学研究生培养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华西临床医学院和我科室研究生的实际情况,研究生第一学年在完成学位课程的同时,査阅文献,掌握自己研究课题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尚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科研课题设计,完成课题预实验。以此为基础,在导师指导下公开开题,完成开题报告。第二学年开始进行论文科研工作,实施所设计的课题及解决研究工作进程中所发生的问题,同时在不同程度上协助导师进行相关课题的申报工作,参与“标书”的撰写、课题实施和总结等;并在规定的时间根据课题开展情况完成《四川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学期进展报告》。在第三学年继续完成课题研究,完成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毕业论文的书写工作及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二、组织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如何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热情,尽快让其进入研究课题一直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指导外,研灸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也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激发研究生的研究热情和研究生获得新思维、新灵感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研究生通过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大大拓宽了自身的知识视野,使自己与其他科研人员、科研单位的沟通交流合作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开展和参加丰富的学术活动是儿科学研究生在读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系列学术活动,使研究生们拓思维、丰富知识,同时熟悉儿科学 及相关学科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科研课题的能力。学院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参加学术活动不得少于20次。为了给研究生们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儿科教研室及整个四川大学搭建了不同领域的、面向研究生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包括各种各样论坛和讲座,主讲者范围来自五洲四海,大到国外的专家学者,小到本科室的医生护士,都可以登上这学术交流的一方平台,与广大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探讨。除了比较大的学术交流平台,我们也组织和创办了科室和实验室自己的学术活动平台。每两周1次定期召开学术周会,安排研究生轮流主讲读书报告或试验进展,并在学术周会举行期间要求研究生事前作好文献资料准备,会上要踊跃发言,以培训科研思维能力。
三、以研究生导师制为龙头,注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导师制为龙头,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能独立完成科研任务的高级医学人才。导师制具有高弹性、双向性、针对性等特点。导师制的双向性是指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可以自主选择,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导师的研究方向等情况选择导师,导师也可通过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对研究生择优录取。导师的针对性是指导师在了解研究生的个人特点后,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制订适合该生的培养计划和重点培养方向,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在科研生涯中能扬长避短,让研究生在其优势方面的潜力能得到充分挖掘。儿科教研室自招收研究生以来,坚持以导师制为龙头的研究生培养理念,为每个研究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由导师负责,教研组集体培养。
四、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与管理体系
为了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科研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研究生的科研潜力,学院着力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评价与管理体系。首先,建立了学科分类评价与管理制度。儿科教研室的研究生从事的研究主要分为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对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我们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临床型研究课题,我们主要看重其内在的应用价值和对临床实际的指导价值,而不是单纯以数量和影响因子评价研究生所做工作的社会贡献和其个人学术水平。而对于基础试验类研究课题,我们评价的重点参考指标在于是否是原创,是否具有重大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否具有重大科学发现,以及在儿科学及相关领域、学科内产生的影响;提倡论文内在价值的判断,强调论文的被引用频次。其次,建立了相对弹性的研究生课题管理制度。我院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一系列政策,以有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积极性的调动,对培养优秀研究生,留住优秀研究生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激励制度和竞争机制上采用政策引导,经费扶持。四川大学设立了不同的研究生奖学金等级,根据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成绩决定其前三学期获得的奖学金等级,而研究生入学后,则根据研究生前三学期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课程学习、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总结和自我评价,写出个人书面总结材料,交指导教师和学院领导审査。然后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评价,确定后三学期的奖学金发放等级和是否继续攻读相应的研究生学位。对在校研究生建立必要的筛选制度厂实行中期考核分流,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但是,我们认为,应当为研究生从事项目课题的研究建立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尤其是儿科临床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其在学习期间本来就担负着较多的临床工作任务,要求他们花大量时间在实验室从事试验研究是不大现实的。一味照搬刚性的机制与制度往往使大多数研究生不堪重负,甚至使个别研究生走到放弃学业的极端。因此,应遵从研究工作基本规律,建立弹性的研究生科研管理机制与制度,从而调动研究生的科研热情,科研能力得到全面健的培养。
篇3
关键字:新课标、阅读、高中语文
根据整个高中阅读教学内容,并结合高中三年的教学进度来说,可以从整体上来考虑,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个性化阅读
第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强调阅读的兴趣。主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的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日本石井勋博士说:“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得:1、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从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例如在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以再介绍他其它一些作品,甚至还可以介绍美国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2、可以开展形式多样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通过每天语文课的5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3、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告诉我们智力是多方面的,智力的表现形式是各不相同的。当然说是由着学生“兴趣”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通过这种个性化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性阅读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让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
并且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著名学者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中指出:“探究性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
例如在《雅舍》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立足文本,引导探究,然后把握方向,适时引导,最后提示方法,授之以渔。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目的性阅读
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四个步骤:1、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3、讨论交流,提高阅读效率。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平等协商的讨论;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老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如不同意教师的意见,要进一步质疑,再讨论。
当然,这些程序和方法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组织协理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自由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探索、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互动合作、注重总结。有目的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确立教师都应该是教学的配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角。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A-0036-07
一、项目背景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成绩突出,但同时,广西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两基”巩固提高的任务仍十分艰巨;二是部分学校管理不到位或不规范,校园文化建设欠缺;三是教育行政管理队伍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教师人事管理还没有完全理顺,农村地区教师队伍补充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素质有待提高。由此可见,广西教育事业亟待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内涵发展和教师素质提升。
为推动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充分发挥北京师范大学的基础教育资源优势,经友好协商,双方决定合作开展共建“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实验”项目。2010年5月1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杨伟嘉与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董奇教授签订战略合作备忘,正式拉开项目实验的帷幕。南宁市青秀区,柳州市柳北区、鱼峰区、柳江县,百色市右江区、平果县,河池市金城江区,桂林市叠彩区等5市、8县(区)的74所实验学校参与项目实验,项目实施一年,惠及校长74人、实验教师700余人、实验学生近六万人。
二、项目整体设计
(一)项目目标
项目实验秉承“关爱学生、关注教师,正视差异、特色办学,协同创新、均衡发展”的理念,通过为期三年的项目实施,提升广西实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实验校长领导力和管理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促进实验县(区)教育质量均衡发展。
(二)项目内容
项目实验包含“小学英语能力提升”、“小学数学能力提升”、“校长管理能力提升”和“特色培训”四个子项目,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校长管理能力建设,立足课堂教学改革、学校特色建设,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小学英语能力提升”项目。
该项目所选用的攀登英语学习实验,是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三个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总负责人为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董奇教授。小学攀登英语项目负责人为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科学中心主任王文静教授。攀登英语学习实验基于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科学、语言学以及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紧紧抓住儿童英语学习的早期优势,借助多媒体为儿童创设真实、丰富、多通道输入的英语环境,充分发挥“非英语教师”的组织作用,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模式,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语言习得规律的学习活动。通过“容错原则”、“English Only原则”和“动静结合”等原则调动儿童英语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挖掘儿童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潜能。该项目旨在解决小学英语专业师资匮乏、英语语言环境缺乏、优质英语学习资源缺少等系列问题,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培养学生“大胆、自信、敢开口、善交流”的英语学习品质和能力,提升小学生的英语能力和综合素质。实验对象为一至三年级学生。项目实施第一学年,74所实验学校近万名一年级学生参加攀登英语学习实验;第二学年共有两万余名一二年级学生加入到了项目实验中来。
2.“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
该项目以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梁威研究员主持的全国及北京市“八五”、“九五”、“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数学分层测试卡》为载体,此项成果曾获得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数学分层测试卡》从课堂教学评价人手,改变原有的“一刀切”评价方式,强调整齐划一评价模式,采用分层评价的方法,发现并发扬每一个学生的长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的体验,帮助学生培养自尊建立自信,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运用分层评价方法,发现每一个个体的长处,利用这种长处,促进个体其他方面的发展,即扬其长,促其短,从而使每一个个体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实验对象为四至六年级学生。2010年8月共有29000余名学生加入项目实验,2011年8月秋季学期则有33000余名学生加入项目实验。
3.“校长管理能力提升”项目。
该项目以“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为指导精神,立足广西基础教育现状,根据实验校校长的发展需求,确定了以学校特色建设为切入点的项目实施思路,旨在通过指导实验校校长开展学校特色建设,提升实验校校长的整体领导力,促进每所实验校的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发挥示范作用。项目实验对象为74所实验校的校长。
该项目负责人是全国著名教育家、北京市光明小学原校长、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北师大客座教授刘永胜。项目以学校特色建设为抓手,通过指导实验校撰写、落实“学校特色建设方案”、启动实验校长“提升课程领导力”工程及系列观摩、研讨等活动,促进项目工作扎实推进,促进实验校校长专业发展不断提升;通过开展集中培训、北师大“校长高级研修班”、“手拉手”等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训,挖掘培育“骨干校长”,指导帮助实验校成长为“优秀特色校”,积极发挥“种子”学校、“种子”校长的带头作用;通过创建项目组门户网站,编写《工作快讯》,依托教育领域专业媒体,交流做法、分享经验,实时关注项目动态,保障实验效果,使每所实验校都得到发展,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4.特色培训项目。
结合广西各实验区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特色培训课题,课题内容包括“校园文化建设”、“阅读与儿童发展”和“脑科学与教育”等,提升广西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教师的教育和学科理论水平,引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进一步转变,拓展教师教学视野,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等。项目实验开展以来,邀请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文先生等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为实验人员进行特色培训,内容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特色建设和特色文化等,为提升校长、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专业素质水平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三)项目实施模式
项目实验遵循“构建高校、行政与中小学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和均衡发展”的主旨,采取“政府+大学+小学”的实施模式,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校长管理水平为切入点,以学科(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县(区)为单位进行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实验,引进优秀教育研究成果,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构建项目管理的有
效运行机制,建立可复制、能辐射的不同类型的区域实验模型,让更多孩子享有优质教育,促进更多的教师发展提升。
(四)项目实施周期
项目确定了“学研一体、三年规划”的实施周期,即第一学年“做中学”、第二学年“做中研”、第三学年“做中求发展”,引导实验人员从改变课堂实践行为,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最终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形成广西骨干专业团队,达到“造血”的目的。
1.实施第一年度:“做中学”。
第一学年项目实施主要思路与目标是初步形成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小学英语、小学数学项目实验,建立实验课课堂常规,转变教师课堂行为,逐步转变教师教学理念;重点放在校长学校管理能力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上。年度评优总结的工作重点是评选优秀实验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和优秀光盘课。第一学年项目组以指导教师课堂实验、指导校长撰写学校特色实施方案为要点,帮助实验人员在实践中逐渐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项目实施第一学年,项目组通过组织开展暑期集中培训、跟进式培训、联合实地指导、赴京观摩、混合式联片研修活动、工作总结、评优表彰等多项活动,帮助教师开展课堂实践实验。2011年6月开展的项目中期总结评优工作中。项目组共收到参评攀登英语实验光盘84例、分层数学实验光盘206例、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74例。凝结着实验人员心血和智慧的一张张光盘、一份份方案,无不体现了教师和校长的成长进步,为第二学年的项目推进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2.实施第二年度:“做中研”。
第二学年项目实施主要思路与目标是提高校长科研和管理能力,发展教师课题研究能力,促进教师课题研究和专业发展;重点放在干部、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提升上;由自治区教育厅做好课题立项工作,各县(区)领取课题进行研究;结合区级专家的科研力量共同指导实验人员的课题研究工作。
项目组已经针对第二学年工作特点,制定了“做中研”系列活动方案,包括课题立项、申报、开题、中期汇报、日常指导等一系列课题研究工作说明,以及基于主题的混合式联片研修活动方案等,帮助教师在提高课堂实践水平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思考研究课题,提升科研水平和教育理论水平。
3.实施第三年度:“做中求发展”。
第三学年项目实施主要思路与目标是育成种子,辐射经验;重点放在形成广西种子干部、种子教师的示范辐射的机制和能力提升上。年度评优总结工作的重点是评选单位与个人,即优秀课题综合管理实验县(区)、实验学校,以及项目实验优秀个人。项目实验提倡“教师实践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将教师的发展放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运行“政府+大学+小学”的项目机制,为教师打造有行政支持、有业务指导、有同行携手的专业发展大环境。项目实验第三学年“做中求发展”,也正是打造广西全区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尝试,以期全面提升广西全区教师整体队伍的素质。
项目组将通过组织开展课题研究结题论证、为实验人员提供高水平教育杂志等刊物的发表机会、搭建优秀课堂展示平台等活动,进一步总结实验人员两年来的科研成果,辐射经验,全面促进教师水平提升、县(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
三、项目实施进展
项目开展一年多以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和行政引领下,在北师大项目组专家的实时跟进和悉心指导下,在各实验市、县(区)教育行政、教研人员的全力配合和积极推进下,项目实验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把握需求,因地制宜,协商制定实施方案
针对广西基础教育发展状况,项目组在集中培训前开展了前期基础调研,对学校发展现状、校长教师信息进行了问卷调研,发放《学校事业发展问卷》和《项目实验学校校长教师信息一览表》,为每所学校、每位实验人员建立档案,进行跟踪指导调研。2010年8月,项目集中培训会期间。项目组与各级数学教研员、英语教研员、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实验校长代表分别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各级实验者的意见和培训需求,共同商讨、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年度工作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保障了项目实验工作的有序开展。目前,项目组针对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工作主旨,分别印发两版实施方案,明确本学年主要思路、具体任务和年度工作计划,保障项目实验有序推进。
(二)协同创新,各方联动(如图1),共同推动项目实施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区教育厅厅长高枫担任小组组长;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区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处长何锡光担任办公室主任,统一协调和领导项目的实施。各实验市、县(区)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小组组长,设立项目联络员,由副局长、小学英语教研员、小学数学教研员分别统筹协调本市、县(区)校长项目、小学英语项目和小学数学项目的实施工作。自治区教育厅邀请本地高校从事教育研究的专家,成立区级专家团队,每位专家定点指导一个实验县(区)的项目实施,并与北师大专家对接,形成专家合力。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项目整体实施工作。
2011年,广西区教育厅颁布《关于印发“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升综合改革实验项目”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项目管理机制和各方工作职责,在行政层面保障了项目得以顺利有序地开展。
(三)集中培训,赴京观摩,切实提升教师水平
项目实验主要培训方式有集中培训和赴京观摩两种。集中培训会议一般在每学年秋季学期开始前的暑假进行。主要针对所有参加项目实验的教育行政领导干部、教研员、实验校长和实验教师,面对面地向实验人员介绍本学年的项目理念、实施方案、主要工作安排。赴京观摩活动主要针对骨干干部教师,他们在北京与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研讨,观摩优秀实验学校,解惑释疑,分享交流,辐射经验。活动旨在解决项目实验初期广大干部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和问题,使项目实验水平更上层楼。
2010年8月,集中培训会在南宁召开,380余名各级实验人员参加培训会,对项目实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2010年10月中旬,项目组组织实验市、县(区)教育行政管理干部、教研员17人赴京观摩考察,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场观看北京太师屯小学的攀登英语实验课和分层数学实验课,并进行研讨,加深了对项目的了解,从行政、教研层面保证项目推进方向和力度。2010年10月底。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项目组在柳州召开跟进培训,所有实验教师通过自治区教育远程系统参与培训,巩固了集中培训的效果,保证全员培训,“一个都不能少”。2010年12月,300名骨干实验人员来到北京,在为期两天的观摩培训中听取优秀实验课、观摩北京特色学校、展示分享、座谈研讨,与项目专家、北京校长
面对面交流,解决了实验初期的疑惑,将收获和心得带回广西,并辐射给其他教师、校长。2011年8月,第二学年项目集中培训会在南宁召开,带着第一学年“做中学”的成就和喜悦,实验人员步入了第二学年“做中研”的科研殿堂。一年多来,从开始的懵懵懂懂、将信将疑,走过实验中的荆棘坎坷,到如今收获看得见摸得着的硕果,教师们开始转变观念,校长们开始深思学校发展,项目实验成效显著,对第二学年、第三学年的进一步提升有更美好的期待。
(四)过程指导,持续跟进,扎实落实项目任务
实地指导是深入推进项目实施工作、保障项目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环节。在项目实施的第一年,项目专家到实验学校现场听课、评课,并开展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实验教师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指导实验人员顺利开展项目实验。2010年11月,项目组组织专家首次走进实验学校,对柳州、河池、桂林的部分实验学校进行实地调研指导,听取实验课,与当地行政干部、教研员和实验教师深入交流,刘永胜校长与3市5县(区)的44位实验校长进行了一一座谈,逐个分析诊断实验校的特色建设和发展方向,为校长撰写、落实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2月到3月,项目组分别组织两次联合实地指导,共派出专家36人次,走进全部74所实验学校,听课148节,访谈校长124位、英语实验教师448位、数学实验教师919位、学校电教人员67位。指导过程中不仅帮助实验人员解决实际问题,更是发现了一批优秀的实验种子人员,他们通过自身的成长和提升,已经开始在县(区)内甚至区域间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日常指导是项目取得实效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实验干部教师在开展项目实验初期会存在很多困惑,项目专家通过日常电话、网络、邮件、简报、快讯和邮寄光盘等方式与实验人员持续沟通,为实验人员答疑解惑,推动其深入开展项目实施工作。截至2011年10月底,北师大项目组已经向实验学校的校长教师发放了工作简报15期、数学指导快讯9期、英语指导快讯6期和校长快讯10期,并邮寄、发放数学教学光盘3种300余张、英语优秀课例光盘8种近1300张,以及近200盒教师课堂组织用语磁带。
(五)规范管理,保障质量,形成标准实施流程
北师大项目组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建立了调研、培训、指导、评估标准化项目实施流程(如图2),并初步形成可操作的工作模型和工具,主要包括:调研方案及相关工具,集中培训实施模型,赴京观摩实施模型,实地指导工作模型,混合式研修工作模型等。这些标准化模型顺利应用于项目实验工作中,方便了各方工作,为教育厅、实验市、县(区)与北师大共同推进项目实施提供了具体指导。
为规范管理,项目组建立了档案信息管理制度。档案管理记录项目实施工作,遵循专人负责、专卷管理的原则,进行定期整理和完善,确保档案资料的生成性和完备性。档案管理包括立卷、归档、借阅、保密和销毁五方面内容。档案立卷坚持以项目办公室管理档案为主,依据项目管理职能,结合档案内容及其形成特点,进行类目设置,便于科学管理与开发利用。档案归档管理规定了档案的收集范围和流程以及归档要求。档案借阅、保密都有相应规定,确保档案完整安全。
(六)混合研修,多层联片,提升信息使用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通过在基础教育领域多年的研究积累,建立了“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与提升”网络综合平台(以下简称“综合平台”)。综合平台体现了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宗旨,提供了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现场面授与网络传播相结合、同步课程与异步课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为基础教育发展中诸多项目实验的广泛开展和深入实施提供支持。
项目组依托综合平台开展了远程混合培训、视频互动交流、在线听课评课和项目专家答疑解惑等系列活动。2010年8月南宁集中培训数学分会场首次尝试使用远程视频会议平台,连线远在北京的专家,与南宁现场的实验教师直接沟通交流。2011年5月,项目组分别在青秀、平果、右江和金城江4个县(区)开展小学英语和小学数学项目的混合式研修活动;2011年6月,在右江区开展小学英语项目的混合式研修活动,为实验教师与北京专家牵线搭桥,教师足不出户,就能展示自己的实验课堂,得到专家的针对性点评指导。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年10月,为践行第二学年“做中研”的项目思路,探索更为便利高效的项目指导方式,项目组开展了小学英语项目基于主题的混合式连片研修活动。活动分为县(区)联片主题研讨、同步研修、异步研修三个环节。首先由各个县(区)英语教研员组织本县(区)实验教师开展主题研讨,形成研讨报告,并反馈给北师大专家;其次,项目组专家走进活动主会场百色市右江区、平果县,现场听评课,对各县(区)的主题研讨报告予以点评和解答,南宁市青秀区,柳州市柳北区、鱼峰区、柳江县,河池市金城江区,桂林市叠彩区作为分会场,通过远程视频会议平台全程观看右江、平果的展示课,参与评课和主题研讨;活动结束之后。北师大项目组将活动视频和资料制作成异步课程,上传到门户平台,所有实验人员可以通过登录门户平台网站,进行学习、交流、研讨。这一模式促进了区域实验人员对项目实验的主题探究,形成一种研讨氛围;保障了所有人员的参与;同时锻炼、提升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项目组通过《学校信息条件建设问卷》的调研和对实验学校电教负责人的访谈表明,目前大部分实验县(区)已经具备开展混合式培训指导的信息技术条件,借助这种模式,能够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培训效率,增加指导数量和力度,还能有效突破地域和时间局限,增强教师学习交流和研讨的灵活度,为实验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时反馈实验信息的途径。混合式培训指导模式得到了实验干部教师的广泛欢迎和普遍认可。可以想见,这种培训模式将逐渐成为日后项目实施的主要模式。
(七)培育种子,专业认证,建设地方专家团队
为促进“造血”机制的形成,项目组通过培训指导、过程评估和区教育厅评优等工作培养优秀种子实验人员。2011年11月项目中期总结表彰大会有218名优秀实验教师、60名优秀实验校长、16所优秀实验学校和3个优秀实验县(区)获得表彰,在项目第一学年涌现出来的这批优秀实验人员,将成为项目实验的“种子”,播撒在广西全区,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有些来自农村的实验教师甚至是第一次通过这种平台,向来自全区的实验人员介绍自己的成长历程。可以想见。三年之后将有更多的教师、校长、领导干部和教研员,走出县(区),甚至走向全国,以培训者的身份向更多需要帮助的教师传经送宝;而他们,也将成为广西区内一支重要的教师培训骨干团队。
自治区教育厅师范教育处邀请广西当地高校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专家,组建区级专家团队。每个子项目邀请9位区级专家,设1名专家总体协调项目工作,设8名专家每人负责指导一个实验县(区)的项目工作。每位专家与北师大相应的指导专家对接,保证本县(区)业务指导的力度和强度。如今来自广西师范学院、百色学院、河池学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27位区级专家组成了强有力的“地方”专家团队,积极参与项目活动,作出高水平指导。这一业务团队的形成是建设广西骨干团队、实现“造血”机制的有效保障。
四、项目实施效果
(一)实验教师学科教学素养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
1.教师学科教学素养得到提升。
在基于实验的课堂教学体验和实践中,实验教师的学科素养得到明显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形成课题组共同备课、研课的良好氛围,并且辐射到其他学科课堂。项目实施以来,专家通过实地指导、混合式研修共听取实验教师公开展示课187节,项目中期总结评优表彰共收到290节实验课例,分别评选出优秀攀登英语实验课一等奖10例、二等奖22例、三等奖34例;优秀分层数学实验课一等奖32例、二等奖56例、三等奖64例。教师们在实验中的收获都深刻烙印在这一节节反复打磨的实验课上,烙印在孩子们真诚快乐的笑容中。
2.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发生转变。
教师通过“做中学”,在改变课堂行为的同时逐渐改变了教育理念,改变旧有评价观念;真正学会正视学生差异,关爱鼓励每一个学生;恰当运用评价,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改进课堂教学,逐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3.教师提升了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通过项目实验,实验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增强。教师们主动登陆项目网站平台,自主学习研讨;实验教师主动要求使用混合式培训模式与项目专家进行沟通交流。
4.教师科研意识逐步增强。
教师学会自主反思、自主研究,科研意识增强,逐步开展自主实验。教师在项目过程中逐渐学会不断自我反思、总结,“内省”课堂教学行为;自主研究发现的问题,形成随笔、案例、心得、工作总结等实验成果,自我研究、自主实验意识明显增强。项目开展以来,实验教师在项目工作简报上共发表文章238篇;柳州市柳北区数学教研员林慧慧、鱼峰区数学教研员陈朝雄在自治区2010年“国培计划”征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桂林市叠彩区桂岭小学的英语实验教师黄英英获得二等奖;百色市右江区中华小学英语教师农天泉的《如何整合攀登英语与常规英语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获得2011年“第十届全国教师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一等奖”……教师从课堂走向科研。用科研服务课堂,不断丰富自身业务知识、加强理论学习,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二)实验学校校长的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通过集中培训、赴京观摩考察、实地指导、总结评优等一系列活动,实验校长们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信心。通过一年多的项目实践,实验校校长加深了对办学特色的理解,加深了对《纲要》中“学校要办出特色”精神的领悟,提升了自身教育理论水平与管理能力。
第一年的项目实验中,74所实验校全部完成了学校特色建设方向定位,大部分实验校的学校特色建设方案都已经可以进入指导实施的阶段。校长统筹规划学校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有所增强。同时,校长在项目实践中越来越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越来越具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校长们增强了学习意识,主动与专家、同行交流,逐渐形成“校长提升共同体”的项目发展模式。
(三)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明显增强,学习成绩明显提高,综合素质获得提升
1.攀登英语为孩子们创造英语学习的快乐天堂。
攀登英语学习实验开展至今,学生语言学习兴趣明显增强。据调查,90%多的学生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主动参与语言活动;80%的学生建立了说英语和用英语的自信,并发展起良好的英语学习策略。实验班学生在听力、口语表达、认读等语言知识技能上的表现均显著好于非实验班学生;学生已经养成在生活中运用英语的习惯,“哑巴英语”现象得到了有效解决,学生自信心和自主发展能力增强;通过家长说明会等活动,家校协作融洽,亲子关系得到改善,为解决部分地区家长因为教育水平低下而不懂、不问孩子学习的问题提供了可能。正如河池市金城江区六圩中心小学的韦柳翠老师提到:“执教以来我一直觉得一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难管理的年级,教学工作难以组织和开展。而攀登英语是根据一年级孩子的个性特点来设计教学环节的,我认真按照它的教学理念和课堂要求组织教学。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孩子们悄悄改变了。课堂上孩子们交头接耳、有事没事站起来、做与学习无关的小动作的现象少了,该听就听,该唱就唱,该重复时就大胆重复,孩子们对攀登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加。从一开始的不会说,不想说,到会说一点,想去说。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我非常欣慰!”
2.分层数学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提升学习成绩与综合素质。
小学数学项目开展以来,学生数学学习的不良积习减少;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信心明显增强;同时这份成功的心理体验带动了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兴趣与自信心。部分学校设置了实验班与非实验班,使用分层测试卡的实验班学生数学成绩获得明显提升。柳州市柳江县进德中心小学数学项目三个实验班在使用分层测试卡后成绩都有明显的提升,四、五、六三个年级在全县排名分别由第一学期期末的第十名、第八名和第六名提升到第二学期期末的第五名、第四名和第一名。同时,项目实验使得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更为融洽。针对家长的反应,柳州市柳江县洛满中心小学通过调查,了解到有9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主动了,学习的信心增强了,面对困难的挑战意识也有所增强。分层测试卡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步步提高的阶梯,孩子们很喜欢,尤其是拓展练习,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为孩子打开了一方新的天地1100%的学生家长认为有继续推行项目实验的必要。
3.校长项目激发学生自主意识、积极参与学校特色建设。
74所实验校校长既是办学理念的提出者、特色建设的设计者、特色建设的实践者,又是特色建设的坚守者和特色建设的宣传者,为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引领、支持和服务。在项目专家的引领下,全部74所实验校都明确了学校特色建设方向,编写了目标清晰、可操作性较强的《学校特色建设实施方案》。74所实验校的全体师生是特色创建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积极、认真而踊跃地对学校的发展时时倾注着自己全部的情感以及力量,人人参与校园建设的热情得到极大提高。河池市金城江区第四小学一直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所困扰,确定了学校“赏识教育”的特色
方向、得到校长项目专家的实地指导和建议之后,韦孟熙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对办学理念和措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如今,韦校长欣喜地说:“课堂上,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了!舞台上,孩子们越来越自信了!操场上、校园里,到处都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生活中,孩子们越来越懂得自立了!”
(四)项目已经纳入各实验市、县(区)教育改革与发展整体工作,县(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教学改革得到进一步推进和深化
项目实验受到各级教育行政、教研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扎实开展项目实施和推广工作,将项目纳入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工作中,实施统筹协调,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为项目的持续实施与推广奠定了基础。
1.行政推动,统筹协调,确保项目实验有序高效。
项目推进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研部门紧密配合,是项目顺利有效实施的坚强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动,县(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柳州市鱼峰区教育局副局长张惠英说:“在近一年的探寻过程中,我们与全区10所实验校一路同行,收获了喜悦和感动。回眸成长经历,我们内心充满感激。‘到实验区指导,就要像庄稼浇水浇到根。’项目组的专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到一年的时间,专家进校指导的足迹已经遍布每一所实验校。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们都获益匪浅。实验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教育智慧,实践项目理念,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课堂愉悦灵动,充满真诚和爱心。‘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行动。’我深信,在项目实验的引领下,鱼峰区的基础教育一定能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具创新的能力、更强劲的执行力迎来更为灿烂的明天!”百色市右江区教育局副局长苏祖胜在参加完第二学年集中培训后表示:“八月暑气如火,我们8个实验县(区)的教育局领导、校长和教师们又汇聚在南宁,围绕着提升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等问题开展了项目实验第二学年的集中培训。在完成了第一年度实验项目定位和设计的基础上,第二年度我们将在‘做中研’的指导思想下大力推进实验项目的深入实施。我们坚信,在项目组专家的指导和引领下,我们将开阔视野,克难攻坚,开拓进取,一路奋进,谱写右江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与均衡发展的新篇章!”河池市金城江区教育局副局长韦霄玉介绍本区项目管理经验时说:“教育局组建了局长挂帅,业务副局长主持,教研室主任、教研员、校长落实的项目实施精英团队,构建了‘教育局实验领导小组一教育局教研室一学校领导小组一学校教研处一教研小组’的课题研究网络,确保了该实验课题研究的高效开展。”行政力量的形成是项目有效推进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项目经验进一步辐射、影响非实验校,从而真正促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有力后盾。
2.教研引领,专家携手,确保项目实验扎实深入。
北师大专家与区级专家的携手,为县(区)提供强大的业务支撑。县(区)教研员负责组织协调本县(区)实验活动的开展,通过联片教研等活动促进实验教师问的经验分享、共同提高。柳州市鱼峰区英语教研员李蔓总结自身工作时说道:“通过开展实验项目,我也认识到作为教研员在攀登英语方面所做工作的重要性。首先总结分析,制定规划。其次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教研室应结合新学期教学内容,协助学校组织英语教师和主课教师进行培训,和教师一起研读《教师指南》,明确新学期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观看攀登英语观摩课课堂实录,进行集体研讨。此外,要规范课堂常规,坚持攀登英语教学原则。本学期,学校课题组教师继续规范各自的课堂常规,严格按照攀登英语的上课模式,并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另外,经常下校进行听评课活动,对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后协助学校开展好跨区域教研活动,一起交流经验.反思不足,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柳州市柳江县数学教研员廖利涛在组织、参与项目实地指导之后说:“通过听观摩课和交流研讨,实验教师对实验理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视野更加开阔。让我们看到《数学分层测试卡》和攀登英语实验在我县实验学校散发出了无限的魅力!”教研员也在不断探索、创新教研模式,他们对混合式研修的指导模式非常肯定,河池市金城江区数学教研员杨校宁说道:“首先,这种教研形式把理论的提高与改进教学过程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引导教师立足课堂,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这种教研形式把与会教师的观摩、听课、与专家的交流互动结合起来,引导与会教师自主参与,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教研员在项目实施中付出了艰辛的汗水,也收获了与实验教师共同成长的喜悦。项目第二学年,教研员将继续担任县(区)业务指导,组织实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共同追寻更高的成就。
五、项目启示
项目实施一年多以来,不仅帮助校长、教师提升自身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项目引入新的管理理念、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成熟而有效的项目运行管理机制,为当地的教育带来了生气,对实验市、县(区)的教育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项目的实施过程给我们以如下启示:
(一)三年规划,学研一体――创新教师培训思路
目前我国教师培训大都采取短期集中培训的模式,时间短、强度大、前期调研与后续考核欠缺、缺乏过程指导和长效追踪。项目实验针对短期集中培训的弊端、契合广西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遵循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律和需求,提出“三年规划,学研一体”的培训思路,即实验项目持续三年时间,每年分别以“做中学”、“做中研”、“做中求发展”为培训主旨,使实验人员通过改变行为而改变教育观念、参与科研而提升业务水平、全面发展而提升综合素质,实现提升基础教育教师整体素质的总目标。
(二)多元引领,和谐发展――创新教师培训管理机制与指导方式
为契合“做中学、做中研、做中求发展”的三年规划思路,项目的推进需要创新教师培训的管理机制与指导方式,做到全面深入、持续有效。项目组采取了多种方式保障项目管理有条不紊,项目指导深入有效:为实验人员建档,持续追踪指导;专家专人引领,保障专业水平;开发多种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效果;采用混合式研修模式,发挥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扩大培训效益,为培训的多样化创造更多可能。这些多元措施和手段都是为实验人员专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量身定做的,设身处地为实验人员设计打造,以期真正契合“教师素质提升”的目标。
(三)教师实践共同体,打造教师幸福人生――创新教师培训体制
项目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区域基础教育教师素质,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探索、总结、反思中循序渐进;同时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并不仅仅依赖自身因素,同样依赖于所处的社会教育环境。因此,项目不仅着眼于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同时关注为教师建立协作、融洽、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实践共同体,为教师一生的专业发展、幸福人生奠定坚固的基石。
项目实验改革以往“教师被动培训”的体制,注重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创建,通过创建共同愿景、组织互动活动、建立共享资源来实现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形成与运作。这一共同体的中心是所有参加项目实验的小学教师、校长,行政教研保障力量包括市、县(区)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学科教研员,业务支撑则由北师大项目专家与广西区级专家共同承担。这一“小学+政府+大学”的培训体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固坚实的实践共同体。随着项目实验的推进,到第三学年“做中求发展”真正得以实现的时候,实验学校中将诞生一批种子教师、种子校长,成为区域优秀教师的代表,县(区)教育局中将诞生一批优秀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学科教研员,成为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头羊”。
篇5
【关键词】TED视域;口语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4-0024-04
【作者简介】杨丽,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江苏常州213161),高级教师,常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语言革命”“思想爆炸”“风潮”,这些词语正随着世界范围内掀起的“TED演讲风暴”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将人类口语表达的力量推至了历史的顶峰。2011年,18分钟TED演讲的视频网络点击量达到了5亿次。网友们称“这18分钟,我们收获了全世界”,有些人甚至将每天收看演讲当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演讲者通过思想的碰撞,熟练地运用口语表达技巧,借助轻松愉快的氛围传递自己的观点或想法,使听众获益良多。TED演讲是一场迷人的语言盛宴,亦给小学语文教学刮来一阵清新的风。
以TED演讲者的语言风格与交际水观小学语文口语教学,当下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和学习内容的选择侧重于培养学生具有日常的、基础的语言交流能力,并且强调了使用语言的文明礼仪,距离儿童生成稳定开放、富有生命、鲜明顺畅的语言体系仍存在很大差异。为此,笔者所在学校从口语教学的育人目标、活动设计以及评价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规划和设计。
一、陌生化:以全新的视域观照小语口语教学的向度
在思考小学语文口语教学的体系该如何架构,内容该如何确定,教师教学方式该如何设计,教学效能该如何检测时,我们不妨跳出原有的思维与视域,以“陌生”的眼光去审视与观照。“假设我们的学生未来要登上TED演讲台,那么他们在小学阶段应该形成怎样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学校课程体系应该如何设置?”诸如此类的问题多问一些,我们才可能打开新的思路,形成口语教学的新格局和新气象。
1.研制全新口语“素养模型”。
以培养“TED小演讲者”的目标为航向,我们约请了近30名小学语文教师,研制全新的口语教学学生素养模型(见图1)。该模型以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轴,在思维轴的转动运转中,朗读模仿能力,叙述描述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论证表述能力,想象创编能力等五大口语表达关键能力在螺旋运转上升。在素养模型的最外层为“TED式小演讲者”的外显样态――反应敏锐、思想独特、谈吐有致、优雅从容。
(图1)
2.打破教与学的固有“模式环境”。
环境,对学生个性、能力和品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环境设计”,在我国基础教育界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我们很长时间内都将“学习环境”定位为物质的基础设施,以及外显的文化氛围等。其实“学习环境”更应该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总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呈现,以及师生互动的策略等。这些无形的和内在的“环境”,往往决定了口语教学的实际效能,是能保障学生的主体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相互促进,共融共生,从而使得口语教学向着学生关键能力提升的向度发展的核心驱动程序。
在以往的语文口语教学环境中,学生在口语表达训练中以接受式、被动式和零碎式学习方式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我们基于儿童立场,遵从儿童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形成“语言文字语言”表达能力螺旋上升的心理规律,凸显学生在语文口语学习中自主体验、自主实践、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地位,最终形成体验欣赏、合作学习、实践感悟、表达分享等语文口语学习方式。
在口语教学环境设计中,教师“如何教”的命题,往往决定着学生“如何学”的走向。我们打破教师常规课堂教学中机械的“问答式”口语教学方式,在课例的探索与实践中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由口语表达技巧传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转变为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注重体验感受,互动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陪伴、引导、互助、激发”式的口语教学。
二、结构化:以课程的眼光设计小学语文口语教学的维度
在进行口语教学活动时,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有效组织、运用教材内容,一方面要关注语文口语课程的理性价值,必须对“教些什么”“还可以挖掘什么来教”进行选择,就如何推进口语教学活动,如何评价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进行结构化设计。只有教师从内心生发出课程意识,用课程的眼光来设计小学语文口语教学,我们的口语教学才能像蜜蜂筑的蜂巢一般,以其稳定性、序列性和超精巧的结构特征而呈现出迷人的维度。
1.以稳定的课程体系为“主干”。
在TED视域观照下构建的小学语文口语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绝非互相割裂的存在,它们互融共生,相互渗透又各成体系,各有侧重。小学语文口语课程,注重口语能力养成的体系化、递进性和逻辑关联性,课程的触角延伸向了课堂韧猓因此对课程体系的架构必须有完善而系统的规划,才能避免课程的实施被弱化、淡化甚至边缘化。我们依据教育部对语文教学的指导建议,结合国家语文课程的现有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本校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传统背景,创造性地开发适宜的校本课程内容,完善小学语文口语课程内容体系(见图2)。设置了配套的课程评价机制,以确保本课程能稳定、持续地运转和实施,最终走向课程目标的达成――培养具有校本特有气质的“TED小演讲者”。
课程体系的搭建,一定程度意义上决定了课程实施的广度和深度,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的依托载体都在于严谨而科学、稳定的课程体系中。直观地表述,即小学语文口语课程这棵“大树”的繁茂生长,关键在于“大树”先行生长出稳健有力的“枝干”,能够支撑所有学习活动、教学活动、拓展活动“有向可长”“有枝可依”“有据可循”。
2.以序列化的课程内容为“枝叶”。
在小学语文口语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在“口语表达能力素养体系”的支撑下,对小学三个学段的关键能力生长点进行了侧重性设计。以第二学段为例,在一定独创性思维能力的支撑下,重点发展学生的叙述、转述能力,想象创编能力。针对“复述、转述、讲故事、表演”等具体要求,研发出了《九色鹿》《小稻秧脱险记》等精品课例群,并且针对“讲述、应对、即席讲话、问题讨论”等具体要求,研发了对应性的精品课例。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个学段各自的口语教学精品课例群落,这群落之间的内在隐性勾连便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素养的螺旋式上升的逻辑关联。
这些口语精品课将学生口语表达的达成目标扎根于实在的课堂,细小的口语体验活动之中,随着学段的递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在“无痕教学”中得以“水涨船高”式生长,这也是在所有口语实践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核心阵地。
3.以精巧的实施结构为“导管”。
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就像一棵小树在土壤中的成长。儿童习得语言、内化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这一系列的“光合作用”,离不开“土壤、空气、水分和阳光”,这必须依赖具有精巧结构的、立体状态的“实施导管”。我们以“口语实践活动”的分布格局为“导管”,从纵横交错的“立体经纬”的构架,再到引爆口语表达高度发展的“爆破点”设计,最后以覆盖全局的驱动设计为关节点,全方位打造出激发语言生长的活动时间与空间。
以“学科活动”为经纬度。学生在小学六年的学习阶段中,口语表达能力的生长呈螺旋上升的状态。在阶段性向上延展的过程中,需要关键能力指向的各项训练项目互相有层递性,交融性。我们针对不同学段儿童心理、生理成长的状态与特点,将12个学期的口语拓展活动进行了序列化设计,以期让每一位学生在六年的学习生涯中,经历12次校级层面口语表达“大舞台”,在逐渐升级,逐层爬坡的口语表达竞赛、展演中,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有节奏感的生长与发展。
以“社团活动”为爆破点。儿童的生命成长是非一致性的,有着或高或低,或快或慢的多样性特征。部分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同龄人提升得更快一些,口语的流畅性、思维的深刻性、观点的独特性、语言的感染性等比一般儿童更为突出,使得这部分儿童站到“最近发展区”的枝头摘得苹果。为他们建造更高平台,组建“精英”成长营开展口语社团活动是一条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全力打造了校级和年级两个层级的口语体验社团。
以“微课活动”为驱动式。实行“课前课”“课中课”“课外课”等微课活动的推行。“课前课”以语文课堂教学为据点――第一学段为“课前故事会”,第二学段为“课前新闻播报”,第三学段为“课前演讲”,将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小型训练和即时监测落脚在碎片化的时间内。“课中课”指的是针对教材文本,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发出适切进行口语表达的学生主w活动。而“课外课”则指向学生课堂生活之外的语言体验、实践时段。如每日的“阳光晨诵”,午后的“停云憩读”,每周家庭中的“亲子共读”时光等。
三、多样化:以立体的角度检测小语口语教学的效度
因小学语文口语教学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非书面性,我们主要通过对语文口语课程的分析评价,对教师实施课程的考核评价,对学生口语学习与活动的观察评价三管齐下来检测教学的效度,并且辐射课程成果。
1.数据监测评课程。
在每学年的期末,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师总结分析、专家把脉等方式,同时开发课程评价监测软件,对口语课程进行总结评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予以修改和调整。
以对课程实施的时间安排的监测为例,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课程实施初期对“课前课”的时间设置出现了偏差。在“一刀切”式的时间安排中,出现了第一学段学生“吃不下”,第三学段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我们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改为“两分钟”“两分钟”“三分钟”的弹性设置,并以此为“点”的依据,对下学年的课程推进进行“面”的微调和完善。
2.课例档案观教师。
成立口语课程开发与指导中心,为各位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建立个人档案,做好记录,积累资料。每学年对教师开发实施课程的过程与实绩进行考核评价。我们特别注重对教师推进课程过程中的课例记录和研究,要求每位语文教师每学期积累至少一节研究课例,以孔窥豹,在课例的呈现中全面观察和监测教师对本课程的推行和再开发能力的提升。
3.多元评价促成长。
“线上线下双点赞”――丰富和完善“点赞行动”。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升的表现给予点赞,发放点赞卡,并充分尊重儿童意见,设置各类机会和奖品予以兑换。以奖代评,以评促优。
“校园双星促成长”――创设表彰“校园成长之星”和“校园成功之星”机制。学校设立“春苗奖励基金”,对“演讲之星”“辩论之星”“故事之星”“体验日记写作小能手”“成功之星”进行专项奖励,鼓励儿童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优于表达。
当TED演讲走进我们生活,并对我们的观念、行为发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时候,展望未来,我们应该敏锐地意识到,儿童正是这些观念和行为的最大被影响者。因此,刷新我们的头脑,为儿童筑起语言活动的最大空间舞台,让他们生长在丰厚立体的活动场中,生长在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中,生长在细致入微而又绵延悠长的口语体验活动中。相信这样的阳光少年,一定能向着TED演讲台的方向无限生长!
【参考文献】
篇6
摘 要 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游泳专项学生游泳成绩为切入点,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揭示其存在的问题,期望能为游泳教研室制定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为专项教师科学施教提供依据,为专项学生提高自身竞技水平提供帮助。
关键词 大学期间 游泳成绩 教育学院
一、前言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一直以“一专多能”为培养目标,“一专多能”是实践的总结,“三基本”(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六会”(会讲解、会示范、会保护帮助、会分析技术、会组织教学、会组织竞赛与裁判)。“一专”是体育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能力,也是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最为关键的能力之一。具体来讲,游泳成绩是“一专”的重要指标,对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游泳专项学生的游泳成绩进行客观、准确、科学、合理的调查与研究,能够引导学生更加合理地利用本科四年的时间,全面而有效地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该积极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游泳专项学生大学期间游泳成绩
(二)研究方法
1.专家访谈法
对北京体育大学游泳教研室部分老师进行专家访谈,就调查问卷的设计进行了咨询,对游泳专项学生游泳成绩的变化、影响其游泳成绩提高的因素及训练学习中的问题等进行了交流。
2.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所获得的数据资料与事实进行逻辑思辨,并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运用演绎与归纳的方法得出本研究的结论。
3.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和咨询专家、学者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学院游泳专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了《游泳专项学生游泳成绩情况调查问卷》与《影响游泳专项学生游泳成绩因素的调查问卷》,发放游泳专项学生的相关调查问卷40份。
三、结果与分析
(一)游泳专项学生 学习游泳的背景情况的调查
1.游泳学习时间的问题
游泳运动需要具有“童子功”,要想有较高的游泳成绩需要长期的系统训练,因此,对于游泳专项学生来说,在入大学之前如果没有学习游泳的经历,入大学之后也就很难达到的较高的游泳成绩。
2.场地
据调查结果表明:游泳专项学生中,95%的学生来自普通高中,来自业余体校和专业队的总共不到5%。业余体校和专业队中的场地、条件等的配备是相对较优越的。但是,目前在我国普通高中,游泳池配备是相对短缺的。具体表现为:场地以室外居多(而室外场地易受天气变化影响);因此,训练条件差,场地短缺与简陋,严重影响了学习游泳的条件。
3.学习氛围
在普通高中,由于缺乏场地器条件,游泳活动几乎没有开展,学习游泳也都是学生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从而也使学生学习游泳的积极性及愿望降低。
(二)游泳专项学生自身因素
1.个人的努力程度
游泳需要大量的练习,大部分专项学生并没有利用好空余时间来弥补自己基本功的不足,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没有量的积累下必然成绩就不会有质的飞跃。
2.学习游泳动机
游以二级运动员标准为目标属于内部动机,为毕业找工作属外部动机,大部分游泳专项学生正是在这内外两种动机的推动下进行训练的。这对于游泳专项游泳成绩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属于有利的一面。
3.对训练的负责程度
大部分学生能够较认真负责的对待自己的运动训练课。但也有少部分学生上课训练不认真,个人努力程度不够,在实际上课中表现为训练学习态度懒散,怕苦怕累,经常迟到早退,训练中没有重点,训练量和强度不能达到训练的要求,对自己的训练课没有正确的评价等,这些都不利于游泳专项学生游泳成绩的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在调查的游泳专项学生中,经过三年的游泳专项训练,整体成绩跟 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比较重视学生运动成绩的提高。在大学期间特别是在第二学年,专项学生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相对更加成熟,对游泳专项训练更加适应,游泳成绩到达大学期间的顶峰, 但是第三学年略有下降。总体说来,在大学期间成绩提升幅度较大,但整体运动成绩相对不高。
2.影响专项学生游泳成绩的因素主要有3个,按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学习游泳的背景因素,自身因素,教学、训练因素。
(二)建议
在今后体育教育专业新生选择专项的过程中,在学生文化水平达到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应提高技术和速度水平的考核标准,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化的考核,这样便会选择出更适合进行游泳训练的专项学生,学生的潜力也会更加挖掘,游泳成绩也会向更高的水平前进。但也要注意提高的度,以免因要求过高而造成游泳人才往其他专业方向的流失。
参考文献:
[1] 许琦,李文静.游泳专项学生教学、科研、裁判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01:87-88.
篇7
摘要:高职院校“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将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设计明确的培养任务。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既有利于丰富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知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能水平。
关键词:高职;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创新
一、引言
近十年来,高职院校按照教育部和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方式、实训中心建设方式等诸多方面围绕“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关键词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直接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质量提升。这些创新与改革的举措一方面在教育系统内部巩固了高职这个年轻分支的地位,另一方面在社会上也扩大与提升了高职作为教育崭新类别的影响。
改革与创新需要激情、需要胆识、需要努力、需要坚守,但改革与创新毕竟是一件新生事物,也需要尝试、需要耐心、需要纠偏、需要总结。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与研判高等职业教育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忽略与轻视。目前高职院校在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存在“两重两轻”现象:
1、改革与创新重共性轻个体。近年来,高职教育开展的系列探索实践立足点在共性上,如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服务岗位的界定、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制定、技能证书获取标准的制定、职业素养的普遍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顶岗实习的考核标准、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等。高等职业教育因办学规模大、发展快、模式与经验形成积累少,外加政府指导协调缺位、办学经费紧张、社会和企业配合程度低、教师自身素质不符合要求等相关因素影响,在过去以“校区建设与扩大规模”为特征的办学阶段是无可厚非的,也是符合阶段性办学客观实际。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重心转移,这种全神关注共性的办学思路就有失偏颇了。高等教育的其他阶段,如本科阶段的导师制在中外已施行多年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导师制更是作为基本培养制度在全球得到了普遍推广。在普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领域,世界各国也推行或试行了以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克服学习考试压力与障碍、树立今后成长和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导师制或类似制度。这些教育分支实行导师制或类似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在关注与重视学生群体共性发展的基础上,承认学生群体中因自身因素(性别、性格、爱好、思维模式等)和非自身因素(家庭背景、来源城乡与区域、前期教育质量、家庭价值取向等)影响而带来的客观差异性,因人而异和因材施教,通过相关教育方式方法保证个体和个性的培植与发展。在关注重视个性个体的教育上,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例外,也不应该例外。
2、改革与创新重教师轻学生。近年来,各个高职院校进行的改革与创新举措大部分集中在教学领域,主要是涉及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技能培训模式等方面的内容,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项目化课程设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生产型实训场所设计、顶岗实训模式的推行、情景式校本教材编写、双师素质教师培训等。高职院校这些改革与创新的举措在实施过程中,设计主体是教师,完成主体也是教师。学生是被动的参与者、是改革的响应者、是创新的实验者。在整个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学生由于了解程度、理解程度、参与程度的关系与教师和学校的最初设计和愿望产生了一定的差距,使改革与创新的预期值打了折扣,尽管这些举措是以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和岗位就业能力培养为“善良”目的的。
高职院校的学生如其他各类教育分支中的受教育者一样,是学习的主体,是人才培养任务最终的落实者、执行者。涉及到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缺乏学生的积极配合支持是很难实现设计初衷的。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三年以来,我院在电子信息工程系开展了“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在重视学生共性的基础上,尊重个体,发展个性;在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基础上,大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目的是通过这个改革创新项目,协调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弥补过往改革与创新中两者脱节的问题,以学教共襄,教学相长理念为今后其他改革创新项目探明一条新路。
二、专业导师制的由来
教师引导、指导、教导、辅导学生或学徒学习知识、提高素养、掌握技能的历史由来已久,无可考证。古希腊露天的“学场”和中国宋朝以及更早时期盛行的“书院”都可以说成是导师制的雏形。现代教育中,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的来源,世界范围内公推是英国牛津大学的贡献。在当今教育教学组织模式中,导师制已发展成为与学分制、班建制齐名的三大教育模式。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不应该仅限使用于一种或两种教育分支中。但由于当代学校教师与学生人数相差悬殊,导师制在现在教育中更多的是使用于高等教育的高级层次——研究生教育中。近年来,国内外许多高校包括以应用型、技能型为培养目标的应用型(高职)院校探索在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中尝试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人的全面发展和共性与个性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在分析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的本质特征后,我们借鉴国内外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职)院校的经验,决定以专业为单位,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以划定不同阶段为步骤,以赋予量化可操作任务为抓手设计来设计“高职院1+1+1专业导师制”这个改革创新项目。
三、总体设计
高职院“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高职院聘任学科专业带头人和科研、教学骨干教师担任专职专业导师,聘任来自校企合作单位的技术骨干为兼职专业导师,为每位学生配备专、兼导师各1名,其中以专职专业导师指导为主,兼职专业导师指导为辅。从学生入校开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对每个学生进行专业方面指导与训练。每位学生通过参与导师承担的工程开发、技术服务、实训指导项目,以及参加每学期由专业导师制定的专业训练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根据学生学业成长的特点,我们把学生在校学习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在每一个阶段中,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十”个专业学习与实践任务。在“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中,三个“1”紧密相连,有其明显的内在传承性和逻辑自洽性。专业导师服务于学生在校的整个教育过程当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图1“1+1+1专业导师制”模型结构图
四、功能分析
第一个“1”(第一个角色转换期)——第一阶段:导学(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该阶段专业导师主要以“导学”为主要工作,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在专业导师的“导学”引导下,学生完成一个“一”任务。
学生入校后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专业导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学院资源状况提出合理的学习方案,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学习内容,为学生营造互动互学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形成个人学业发展计划。这样能有效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易于发现和拓展学生潜能,形成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期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个“1”(学业精进期)——第二阶段:导能(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学业成长)。该阶段专业导师主要以“导能”为主要工作,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五个“一”任务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学业成长。
学生在校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到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专业导师带领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使其热爱自己的专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逐渐掌握现代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带领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等专业项目的科研,完成一件专业作品,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强化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明确职业在人生中的地位以及职业与专业、就业的关系,指导学生做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个“1”(第二个角色转换期)——第三阶段:导业(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做好就业准备,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该阶段专业导师主要以“导业”为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做好就业准备,全面提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并跟踪解决学生就业后岗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引导其最终成长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阶段时间区域为学生在校第三学年的两个学期及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专业导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就业准备的过程中,按照专业技能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能力,获取一份本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指导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并撰写毕业论文,使学生具备本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学生就业一年内,专业导师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就业情况并进行相应指导,力争一到两年内使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图2“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结构图
五、成果与创新
高职院校实施“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强化对学生专业学习的连贯指导,加大学生工程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校的产学研结合,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其成果与创新点具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系统论的思想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针对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重教师、轻学生和重共性、轻个性的“两重两轻”问题,运用系统论方法,综合考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为核心,从学生全面成长规律出发,以制度设计为起点,通过方案制定与实施、成果响应与反馈构建起了有利于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充分利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的整体性优势,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果的最优化。
2、以“以生为本”的理念构建了“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基本目标,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和三个“1”阶段的角色特点,以专业导师承担的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主持的教科研课题、设计的专业能力训练计划等专业实践活动为资源,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设计了十个实践任务,构建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
3、以一体化为方法构建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体制机制。在学校、系和专业三个层面上,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体制机制进行整体制度设计。成立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领导与组织、规划与协调、实施与建设、验收与评估等工作。以专业建设委员会为纽带,构建以双导师为特征的工作运行机制、以全程监控为特征的质量保障机制和以项目工作室为特征的物质保障机制,建立了适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活动开展的指导系统。
4.、以项目工作室为支撑平台开展企校合作与人才培养。在学院董事会协调下,以专业教研室为基础、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专兼职导师为主体,校企共建工作室(部),搭建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平台。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申报省教育厅和学院立项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并结合自身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训练任务,参与专兼职导师的研究开发课题、产品设计、性能检测等项目,充分启迪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
5、以政策为引导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导师队伍建设。实行访问工程师制度,选派青年教师去企业参加工程实践,提高了专业导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积极创造条件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业务学习与培训,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导师教学团队,兼职专业导师与专职专业导师协调分工、互相配合,通过开展面向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新项目的技术交流活动,构建专兼职导师的知识互通、能力互提的良好学术交流氛围,使得企业兼职专业导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专职专业导师的技能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构建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专业导师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官卫星.高职新闻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9(12):74-75.
[2]韦杰,李昊.高职高专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5):155-156.
[3]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7-54.
篇8
关键词:高职;校内实训;项目驱动型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0-0180-02
作者简介:陈淑珍(1981-),女,福建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Web应用开发。
0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能较好适应就业市场的弊端日益显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对高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一种针对当前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能有效缩短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期,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实训教学,应运而生。
1实训教学
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
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改革,是提高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方面要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成果;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实训和实习。实训是职业教育学生技能培养的起点,是学生由书本走向实习和就业的接口,是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严谨作风和提高素质的重要平台。
2基于项目驱动型的实训教学模式
2.1项目驱动型实训教学模式
项目驱动型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实施过程一般分为项目设计、项目分析、项目实现、项目评价等部分。这里的项目主要是指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能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任务。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基于项目驱动型的实训教学模式是指由实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两年来所学的专业知识,设计成与行业或企业相关的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项目。主要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按照企业以完成项目的方式组建项目协作团队(比如针对软件开发项目而言,项目团队成员有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师、数据库工程师、程序员、测试工程师等一系列角色),并按照企业流程,制定项目开发计划,团队成员根据自身特长合理分工共同完成项目需求分析、项目设计、代码的编写及系统的组装测试。
项目驱动型教学法支持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模拟工作环境下参与探究性的团体活动和进行知识学习,安排自己的工作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进度,学习的主体也由原来的个体转变成群体。采用项目驱动型实训教学模式,应改革相应的考核制度,把考核的重点由传统的笔试转为实训考核,实训指导教师重点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技术。
在这种“以学生为本、以项目为中心”的实训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团队环境下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交际和交流能力(这些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常常被忽视,而现实职业生活中却越来越被看重)。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而是指导者、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获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2.2项目驱动型实训教学模式的特点
(1)突出操作。不分理论课和上机课,全部在机房进行。
(2)接近实战。不管是项目,还是学生的任务,都必须接近企业应用中的实例,具有实际意义。
(3)注重专长。学生应“多能”但更应有“专长”,至少有一项技能达到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
(4)团队合作。充分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培养责任心,彼此互相帮助、分享信息、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3传统教学模式与项目驱动型教学的比较
传统教学模式与项目驱动型教学的比较如表1所示。
4如何上好基于项目驱动型的实训课
4.1实训项目的选取和设计
选择和设计实训项目时要注意项目的真实性和实用价值,完成项目的过程不仅是已有知识和技能的直接应用,更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完成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总结的过程。通过选取和设计真实的、完整的、企业具体应用的项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2合理制定项目开发计划,分配开发任务
制定项目开发计划,分配开发任务时要注意“因人施教”,要考虑实训学生的知识结构,任务完成的难度要适中,太简单的学生没兴趣做,太难的又会把学生吓倒。对于不同的项目团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任务,比如将项目任务设计成基本任务、扩展任务、额外任务,每个团队至少要完成给定的基本任务,优秀的团队可以在完成基本任务后,完成扩展任务,突出的团队可以引导他们完成额外任务。
4.3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独立工作相结合
学生的实训通常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协作学习和工作。学生按照实训的内容要求确定自己的具体项目,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工作行为。团队成员在实训过程中通过交流、协商,共同完成团队的项目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作用。
4.4认真检查评估
教学评价是学生最关注的环节,进行成绩评定时一定要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如果只检查结果的话,团队内每个同学的成绩相同,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应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不断评价与激励,激励性的评价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评价的目的是以过程为主,不仅关注学生成绩,而且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对学生个体独特发展的认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学会反思,学会发展。
4.5实训时间
由于实训的目的是通过完成项目的方式总结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因此实训时间可安排在第三学年上学期(高职学生学制三年,如果是本科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时间),总结前两年所学的比较零散的专业知识,又为第三年下学期到企业中实习(工作)做准备。实训时间最好集中化,比如在第三学年上学期,集中4周时间进行项目实训,这4周时间里,不再安排其它课程的学习,专门针对项目进行实训,通常上午进行实训,下午学生自行安排完成任务,或者是组织一些团队开展拓展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结语
项目驱动教学实际上又可以称为“跨学科的课程”,它可以让不同的课程在教学中反映出来,事实上是相关课程整合的一种方式。因此,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切实做到“教学做合一”。同时,教师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可以抽出大量的时间帮助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有利于进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而针对当前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若要有效缩短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期,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训教学模式,那么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是再适合不过了。
参考文献:
[1]曾煌兴,周晓宏.项目开发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策略及其应用[J].职教论坛,2005(18).
篇9
关键词:高职;毕业设计;质量
高职毕业设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兼具教学与教育功能,是培养探索真理、创新意识、规范意识的重要过程[1],也是提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是培养优良的思想品质,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2-3];也是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主要展现形式。本文就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升途径进行了探讨。
1高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安排不合理
高职现行人才培养模式较多,大部分学校及相关专业采用的是“2+1”和“2.5+0.5”模式。毕业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总结和提升,作为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纽带,一般被安排在第三学年。而学生在第三学年除正常的课程学习外,一般还面临职业技能考证、就业等压力,不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毕业设计中,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趋于敷衍,导致毕业设计作品质量不高。由于毕业设计环节安排集中,不同专业学生在同一时间做设计,对文献查阅、图书资源的需求叠加,导致图书资源相对不足,部分学生力求省事,从网络论坛等查阅资料,参考资料质量不高也是毕业设计作品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1.2指导教师精力有限
高职院校教师大部分都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但很多教师离开企业时间较长,在生产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教师自身知识没有及时更新,没有跟上技术和规范的发展,还在用陈旧、落后的规范和工艺指导学生。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还要承担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竞赛指导、科研、培训等诸多工作,指导教师精力分散,毕业设计的指导质量明显下降。
1.3评价机制不合理到导致学生抄袭行为普遍
由于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价机制以及相应的处罚力度,导致学生毕业设计抄袭行为较为普遍,使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的目的大打折扣。
1.4过程管理制度设计不合理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一般都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管理,缺乏从具体专业的角度出发制定的适合各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标准;同时,管理人员的单一也导致不能对毕业设计实施全面监控。由于缺乏完善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实际是由指导教师本人的责任心来保障的,导致不同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设计质量出现很大差别。
2提高高职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2.1调整教学安排
高职培养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毕业设计实践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不能仅仅将毕业设计作为一门课程来安排。要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将学生的创新、设计、规范、组织协调等能力培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安排上,适当调整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教学计划,保障毕业设计对实训教学、生产设施的需求。毕业设计可以打破原有以课程实施的教学时间安排,将毕业设计和创新创业课程、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结合起来,将部分毕业设计放到企业实习期间实施,让学生以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设计课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完成毕业设计,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2.2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毕业设计质量的保障。毕业设计对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熟悉行业最新的规范、标准,及企业一线实际的生产工艺、操作规范、现场管理等。要达到这些要求就要学校制定和落实教师进修、培训制度,让教师提升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定期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生产实际情况,更新自身知识;参与科研、服务团队,在科研和社会服务中提升教师的科研、设计能力。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实施双导师制度,每个学生由一名校内专任教师和一定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既可以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理论知识强、对毕业设计标准熟悉的优势,又能融入企业指导教师对生产一线规范、标准、工艺熟悉的特点,提升毕业设计质量。同时由于有一线教师的指导,培养的学生更了解生产一线,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2.3加强硬件建设,保障毕业设计
硬件条件是高职毕业设计质量的物质保障。高职院校要加强实训场所、图书馆、图书资源、期刊数据库建设,让学生有固定的设计场所、有完善的文献资源库支持学生进行毕业设计。
2.4完善的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体系是毕业设计质量的保障,是质量监控和管理的依据。但不同专业的学生由于职业岗位、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毕业设计内容、成果表现形式等都不一样,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进行评价。必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具体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标准,从设计格式、设计内容、设计成果、设计过程等都实施量化考核评分,进行全过程质量监控。
2.5建立完善的流程管理
2.5.1组建校企联合的毕业设计督导团队
组建由学校教务处、院教学办、专业负责人、专业骨干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组成的毕业设计督导团队,负责对毕业设计全过程进行督导和评价,及时发现设计指导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反馈并督导改正落实。
2.5.2对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
设计开始前进行专题集中培训,加强思想教育,提升设计指导教师思想认识和责任心;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通过专题教育和培训,让指导教师团队和学生熟悉毕业设计质量标准和毕业设计流程。让老师和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双重功能,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规范意识的重要过程,也是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更是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5.3规范指导流程
毕业设计题目是设计的方向和核心,毕业设计题目要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贴近生产、生活实际,来源可以是指导教师科研课题、实习生产现场实际项目、企业技术革新等。由毕业设计督导团队对汇总后的设计题目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的题目以一人一题的标准由学生选题。选题完成后,由指导教师给学生下达设计任务书,设计任务体现学生进行需求分析、信息检索、方案设计、资源利用、毕业设计成果制作、成本核算等专业能力和安全环保、创新协作等意识的培养要求,设计任务具有典型性,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任务书是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南和提纲,必须做到目的明确、任务具体、进程安排合理、成果表现形式得当。从高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任务难易程度适当,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给定的设计任务。由毕业设计督导团队对下达的设计任务进行审核。教师指导毕业设计实施,教师、学生对设计指导过程实施互评,毕业设计督导团队对设计实施过程进行抽查。答辩委员会负责设计答辩。
2.6完善的评价体系
引入ISO质量管理理念,以预防不良毕业设计作品出现的观点制定毕业设计管理SOP,并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实施评价。建立学校教务处、院教学办、专业负责人、专业骨干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学生等多方参与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对毕业设计进行全方位评价。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学生毕业设计完成质量实施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奖励和处罚。将毕业设计指导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从学校层面完善对教师的激励制度,提高教师毕业设计指导责任心。
3总结
高职毕业设计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其次要分专业建立质量标准,为毕业设计质量监控和管理的依据,实现质量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第三是要引入ISO质量管理理念,以预防为基础,从诊断与改进的角度出发制定毕业设计管理SOP,建立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体系;第四是要组建一个业务过硬、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团队,为毕业设计质量提供保障;第五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实践表明,通过这些措施,高职毕业设计质量明显提升,能够完成既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升,满足了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毕业学生在后续职业发展中优势明显。
参考文献
[1]秦逊.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设计的创新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7.
篇10
1高校的办学思路
在台湾,高校林立,特别是有很多的私立大学,其竞争要比大陆高校激烈的多。为了能够保证学校的维持和发展,各高校投入大批的力量进行教学研究,办出自己的特色。而台湾“教育部”对于高校办学没有太多限制,只对教学层次和师资力量上进行监督。所以,台湾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师资组成、学源体系,开办不同的专业,做到自主办学。这一直是值得我们进行高校改革值得借鉴的。我们的高等教育是按照教育部划分为不同的专业体系,在专业体系的指导下办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学科门类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新型专业,如果在一个固有的框架内办学,其课程体系必然受到框架的束缚,而无法办出自己的特色来。所以,是否能够适当放宽专业体系要求,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行业院校,这对于高等院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高校的定位
另外一点需要提出的是,台湾的高校对于自身的定位把握的非常好。这也是高校办学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前文已经提到过,台湾高校的竞争非常激烈,如果不能明确自身的定位,很容易被淘汰。以工程类院校为例,哪些院校培养的学生从事工程设计的,哪些院校培养的学生从事工程制造的,哪些院校培养的学生从事工程维修的,都分得很清楚,并且不会轻易改变办学思路,以确保自身已经占领的市场。而在我们的高校体系中,特别是新的一些私立高校,在没有进行充分调研和自身评估的情况下,考虑短期的利益,开设一些热门的专业,或者是轻易改变办学思路,办学科门类大而全的高校,这样将会失去自己的办学特色,别人的市场没有占住,而自身原有的市场也会被别的高校瓜分掉。虽然现在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没有普及,高校的竞争压力还不太大,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以及我国独生子女的政策的实施,再过2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我们的高校必然也将面临像当前台湾高校同样的问题,所以,我们的高校办学,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特别是工程类的人才,必须是专而精,不能是广而全。所以,高校在进行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与调整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3高校间的竞争
对于新建高校的问题,现在台湾经济发展已经很慢了,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所以,少子化的情况已经很普遍了。这个现象体现在教育方面,最为严重的是学生生源问题。早期台湾大学建立较多,现在所有的大学都在抢夺生源。导致学生的素质得不到保证,也就是说人人有学上,这样会导致大学生质量大幅下降。再加上各高校之间学分互认,老师为了迁就学习差的学生,不得不将教学的难度降低,过度的自由化也会使学校担心学生的流失,不能对学生严格要求,这些都会使大学教育走进死角。对于我们同样也是如此,如果大学的数量继续在增加,十几年后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所以,在内地高等教育方面应该开展和国际、港澳台各大学的广泛合作,进行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各大学优秀的教学资源,培养我们的学生,而不单纯为了解决现有高等教育普及化问题而大量增设大学。
4教育的形式
在台湾的教学工作中,最大的感受是人性化的管理。在从授课的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
(1)教学学时。每个老师讲授科目的学时数应满足台湾当局“教育部”核定的各级教师基本钟点要求:教授每周8学时,副教授每周时,助理教授每周10学时,讲师每周11学时,担任行政主管者,依规定减少基本授课钟点。指导研究生论文得折算钟点抵充部分基本授课钟点。这是经过核算的,目的是保证每位教师都有课上,满足学校的运作;同时又保证每个教师的工作不超过限度。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值得借鉴。我们的一些教育型高校,或者是基础课学群,其教师主要是授课,而在各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往往有的教师授课量达到每周20学时以上,这样,教师会很疲劳,同时不能有时间扩充、整理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质量不会很高。所以,核实一个学校的教学时数,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是确定一个学校能否正常办学的一个前提条件。
(2)授课内容。台湾的大学对教学工作实行的是教授负责制(泛指授课教师)。教师自己选择讲授科目和使用的教材,学校不做统一规定。授课的内容也是由老师自己决定,因为使用不同的教材,内容会有所差异,因此既然学校不规定使用的教材,内容也不可能规定。这一点上,台湾的一些高校显得过渡的自由,他们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需要根据教师的情况和学生的情况在每个学年开始前确定。所以,其教学体系不完善,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当然,从另一方面讲,这也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更加贴近工程实际,教师们会主动收集资料,教学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不会拘泥于教学大纲等的限制。基于以上的优缺点,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可以采用折中的方法,也就是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只要规定课程必备的知识要点,而对于教学内容相对弱化,给教师充分发挥的空间。
(3)成绩评定。在台湾的大学里,学生的学业成绩,包括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基本上是3∶3∶4,若需调整比例需要进行特殊说明。平时成绩占的比例较大,一般为30%。而平时成绩的考查包括许多方面,如任课教师随时用笔试、口试、查阅笔记、报告、解答习题或学生上课表现等方式进行考查。一般平时成绩还要分成多次来给出,要求教师给每个学生至少4次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是由任课教师在学校规定的期中考试时间内安排进行的考试,占总成绩的30%,目的是通过期中考试检查一下学生在半个学期里的学习情况,对于期中考试成绩偏差的学生,学校会设期中预警制度提醒学生和家长注意。期末考试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成绩约占40%。台湾各个大学的课程只分必修课和选修课,而不分考试课和考查课。是否由教务处安排期末考试是由任课老师根据课程性质决定的,有的老师会要求学生以交报告的形式代替期末考试。三项学业成绩考查占学期成绩百分比,由任课老师自行配比,学校没有统一规定。从中我们也看出了台湾高校对教师的充分信任,实现了人性化管理。大陆大学的成绩基本是以期末考试的成绩为主,成绩比例占到85%左右,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课程各阶段的评估,养成了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课,考前突击的坏习惯。缺少了期中考试和预警制度,也就缺乏了对学生的监督机制,使得学生的课程通过率较低。我们应该借鉴台湾高校的这个经验,建立课程的全程监督和考评机制,这对于激励学生的学习,保证授课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
- 上一篇:大学第一学年个人总结
- 下一篇:大学第二学年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