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学年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2 00:3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生学年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一一学年转瞬即逝,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聊大度过了一年,从一开始的军训,到开始慢慢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在到最后的复习周,都让我感受到大学与高中的不同之处。
刚刚进入这所学校时,满怀壮志,对所有的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于军训都是满怀期待的,但是,真正开始时,由于严格的宿舍管理以及较长时间的训练,还是让我感到非常的不适,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自己的心理上才开始能够接受,直到最后,在汇报演练时的那个敬礼,我才真正的感觉到,原来我已经是一个大学生了,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好多,我不仅要去学习,我还要参加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就这样,我在那次敬礼时眼角留下了眼泪,有对教官的不舍,有自己这么长时间军训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迷惑。军训结束后,我就真正的开始了大学的生活。
在学习方面,虽然对于这种新的学习模式,还是非常的不适应,想不想学习还要靠自己的意志力,没有人会管你,也没有老师来督促你,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没有任何的练习题需要去做,只需要做一下课后练习题,这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我来说是非常不适应的,直到复习周考试时,我才了解到原来考试是需要背诵很多的内容的,我就自己去抓紧一切的时间去背,但是这仅仅是一些专业课的学习,对于英语,我还是那么束手无策,导致我的英语水平越来越差。对于各种实验课,因为好奇,我对于实验课有非常大的兴趣,平时对于校园的植物,也了解了很多。
在活动方面,在军训结束后,我积极加入了社会实践部,成为社会实践部的一名小干事,在这个部门中,我和我的同学积极筹备每一个活动,对我印象最深的是作为主讲举办的那个活动,那是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着一些五年级的小朋友,我记得当时的我是那么的束手无策,特别的紧张,自己需要讲的内容也忘记了很多,再加上孩子们对于参加活动特别的积极活跃,声音也超级大,使得我的声音就被淹没过去了,虽然还是用力喊着,但是后排的同学还是听不清,有了这次的经验以后,我就会在讲课之前,提前问问后排的同学,我的声音是否可以听到。除此之外,我还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会与自己的同学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
大一的生活过得很快,我也学到了太多的东西。这是我在以后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当然,在这一年中还是有很多的不足,我的作息时间比较的混乱,再加上没有进行体育锻炼,这使的我的身体素质很差,经常会感冒生病。不管怎样,我已经在大学里生活了一年了,对于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我来说。我还是进步了不少。还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信心。
篇2
临床药学沟通是药师在提供药学服务过程中,借助语言、举止和神态等方式与患者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与医生、护士进行沟通合作所体现的技能。临床沟通能力是医疗活动的基础,药师和患者之间的有效交流可以达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其他医务工作者的高度沟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能够顺利实现预想的目标。
1.1国外临床药学沟通能力的培养方式
国外医学和药学院校都非常重视培养医学生和药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通过开设人际交流系列课程,培养学生有关临床沟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例如,美国医学院协会1999年制订的医学生交流能力培养目标明确指出,第一、二学年,培养医学生在医学性接触时识别影响交流的人际和环境因素,熟悉医师的交流工作内容打好与交流工作内容有关的能力及策略基础;第三、四学年,学习如何处理临床实践中碰到的困难局面及话题,培养与家庭成员交流的技巧和策略,培养与医疗同行及医疗组其他成员的交流技巧和策略[2]。临床药师培养计划也将《与患者沟通》、《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课程作为药学教育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药师的临床沟通基本知识和技能[3]。比如,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交流过程,如何运用沟通技巧从患者及其家属那里获得有用信息,如何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妥善处理患者与医生观点不同时的矛盾并促使最终达到一致意见,如何妥善处理与其他医护人员之间的冲突等各种策略,使学生能清晰准确表达对不同患者情况实施药学服务的过程和结果。以应对患者的不满来说,RuthE等[4]编著的PharmacyStudentSurvivalGuide就提供了这么一个简单的案例:诺道夫先生正拿着处方在药房门口等候取药,忽然他嘟哝了一句:“处方上的药品这么贵,没准药师又赚了一笔。”你正在审核药方之际,听到这句抱怨的话,该做什么反应?教材提供了8种回应的方式:①评判型———您不该抱怨,诺道夫先生,这些药物有助于你身体康复。②安慰型———您不用担心,诺道夫先生,我肯定您会解决的。③探究型———您每月花的医药费用是多少?④泛化型———每个人有时都会有同感,或我自己看病也会有同感。⑤转移型———哦,您的处方药品马上就好。⑥建议型———您应该找一个更好的健康保险公司,能够支付处方药物费用的公司。⑦理解型———我很理解您对于医药费用太高的感受。⑧同情型———的确,试图支付所有的医药费和其他生活费肯定令人不开心。面对这些不同的回答方式,学生需要思考和分析每一种反应方式的特点,以及可能带给患者的感受。比如,对于评判型回答,言外之意患者不应该有这种想法和感受。安慰型出发点是好的,但也只是虚假的保证,通常是人们无话可说时候的反应。探究型通常会由一个问题引发额外的信息。不回应患者的话语,尽可能迅速转移话题,或者泛化患者的感受等,这些类型的信息反馈要么无视患者的感受,可能导致患者不愿再袒露自己的想法;要么会转移话题,偏离以患者为中心的主题。只有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患者的担心和抱怨,并分析判断造成这种不良情绪感的原因,才有利于培植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便于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的药物服务。
1.2我国药学生缺乏临床沟通技能的培养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尚处于初步阶段,只有部分医学院校将这方面的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例如南京医科大学组织全国5家著名医药院校专家编写的全国第一部医患沟通方面的统编教材《医患沟通学》,并于当年首次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患沟通课程[4]。遗憾的是,高等药学专业则一直偏重于药品的实验研究与生产技术,忽视面向患者指导用药所需要的临床药学专业知识,很少将临床沟通知识作为独立的课程来开设,更谈不上注重沟通、信息给予及换位思考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药学高等教育的这种偏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药学生的执业素质和药师的药学服务水平。
1.3引入临床药学沟通课程,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有必要对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引入沟通技巧的培训内容,制定临床药学沟通能力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如何运用有效的沟通策略。比如,教师可以借鉴《卡尔加里-剑桥观察指南(Calgary-cambridgeObservationGuide)》的一些指标[5]作为药学专业临床沟通环节的培养方案。该指南是由SuzanneKurtz和JonathanSil-verman在1996年根据科学的心理学理论设计的,涉及7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71个三级指标,旨在为划定临床沟通能力的范围,给医学教育提供研究和开展临床沟通能力课程构建基础框架。观察指南的一级指标,包括开始谈话、收集患者信息、保证谈话的逻辑性、建立友好关系、解释病情和诊疗计划、结束谈话、回答患者问题等方面。在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选择某一部分指标作为教学大纲,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此来逐步培养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
2借助临床药学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建立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
2.1制定完善的临床药学沟通课程教学体系
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6],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三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渗透,每个领域有多个亚层,子类间具有层次性,学习过程由下层向上层发展,下层目标是上层目标的支撑,这样就使学习目标具有连续性和累积性。因此,临床沟通课程的教学体系应该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的内容,建构系统连贯的教学框架。认知领域的教学是让学生熟悉标准化的临床信息和交流内容,掌握一些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影响患者健康的人际关系和冲突的技巧和策略。交流技能要求学生对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教育程度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沟通方案,能够借助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清晰地叙述患者的情况,协调医患之间不同看法和观点分歧,与患者最终达到一致意见。情感领域则涉及学生的态度和情绪,让学生学会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能够利用交谈技巧让患者和家属接受和依从治疗方案,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参与的责任感。
2.2选择适合于临床药学沟通课程的教学方法
美国医学院协会对144所医学院校开展医学交流技能教学与评估的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85.4%的院校采用讨论、观察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主要措施是小组讨论或研讨会、讲演、学生与模拟患者的交谈以及学生与真实患者交谈。所以,临床沟通课程的组织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模拟患者教学、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案例讨论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2.3案例教学对临床药学沟通能力的影响
考虑到目前高等药学院校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及师资力量,认为对于药学本科生的临床沟通培训,最好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将抽象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通过具体的临床沟通案例展示。例如,有患者家属要求停止使用抗生素,谈话从以下抱怨开始:“我不相信我的丈夫需要这样的治疗,这些抗生素纯粹是多余”,“你为什么不能制止医生滥用抗生素?”,“假如你是患者,你愿意这样生活吗?”,“难道你认为这是正确的?”作为临床药师,你如何记录你们的谈话内容,确切地说如何运用临床沟通课程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回答下列问题:①考虑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背景,你的谈话内容是否会涉及较多的医学术语?②哪种类型的信息反馈对解除他(她)的顾虑最为有效?③如何体现你对患者的关怀,即尊重他(她)的心理变化并给予治疗信心?当然,你还需要考虑如何撰写书面报告,如何向同事介绍病例,如何同医生商讨和制定治疗计划等。大体说来,临床沟通的案例教学旨在借助具体的情景再现,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诸如判断推理、引导话题和归纳总结等必要的临床沟通技巧,培植和提升学生应对药学服务实践的交流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顾及教学体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比如,除了讲解人际交流的一般原则,需要传授药学服务涉及的一些临床沟通基本技能,诸如尊重患者的隐私,恰当地使用倾听技巧,有效使用开放性问题充分获知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使用语言性和非语言性沟通技巧,与患者共同制定药学监护计划,协调患者和医生的分歧等。教师在授课时通过设问-讨论-总结的教学环节,有意引入一些典型的临床沟通具体案例,尽量包括病史收集、病情发展、协调医患矛盾、治疗计划以及与医疗小组内部沟通等内容,从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态度等不同角度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际联系起来,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分阶段开设临床药学沟通的相关课程
对于药学专业临床沟通课程的开设,可以参考实践教学的模式,由专职教师和临床药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比如教师负责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有经验的临床药师负责见习或实习教学。至于学时和开设时间,认为最好是分年级分阶段进行,比如在大一、大二学年开设人际沟通学,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影响人际沟通的一般因素;大三学年开设临床心理学,使学生了解患者的心理和情绪特点,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和方法;等学生系统接触药学专业课程之后,大四上学期开设临床沟通学,强化药学服务的核心技巧,尤其是病史采集、问诊评估、应对患者质疑等过程,同时利用学期中间长假的机会,组织学生去医院药房或社会药店见习实践,充分利用医院教学优势使学生深刻体会“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准则。
3借鉴医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评估手段,建立药学生沟通能力的评价方式
3.1国内外关于临床沟通技能的培养要求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和药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临床沟通技能培养和评价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2001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明确指出[7]:“医学院必须明确并在课程计划中安排适量的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和进行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在2003年《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及临床医学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时应该达到具有有效与患者沟通的能力,2008年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进一步明确了医学生“应具有有效交流的能力”,强调了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3.2参照医学生的教育模式构建药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评价体系
近年来,国外开始关注对药学生临床沟通技能的研究,国内对于临床药师与患者沟通交流技能方面的研究报道也有一些,但评价体系尚不成熟。因此,可以参照医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教学经验,从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来指导和建立药学生的沟通能力的评价体系。比如,标准患者法[8]由经过标准化培训者扮演特定的患者角色,模拟症状、体征和情绪等特定医学问题,让学生在沟通中收集患者的病情,并且回答标准患者的提问,学生的沟通能力由标准患者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沟通能力的评价方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3],即通过模拟临床场景来测试医学生的临床能力,由于使用同一指标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增强了实际操作性。再如观察法,利用临床专家设计的图片和视听材料,要求学生找出关于情感状况的临床肢体语言信息,并对被观察者的沟通行为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以此来考察学生对沟通认知领域的掌握情况。
3.3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药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考核方式
借鉴国外药学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认为可以借用医学生临床沟通能力的量表评价手段[9],建立药学生沟通能力的考核方式。比如,可以采用自评、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3种类型,采用“是与否”或者分数(如0~4分)来记录和评价行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临床药师和指导教师共同选择合适的素材,利用患者角色模拟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求学生釆集病史、整理资料和完成药历报告。如果教学设备完善,还可以在无老师监督下用录像机记录学生的问诊过程,再由2名教师根据录像带情况间接性地分析考评,这对沟通能力的考核更为客观真实。
4结语
篇3
然而,这就是成长吧。经过一年的学习,我感觉自我的定位逐渐清晰,思路愈加明确。我开始意识到,身为一名中医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我真为此感到快乐。
清代医学家周学海着有《读医随笔》,总结了他长期以来研读医书、精研医理的心得体会。清代大医王孟英曾作《归砚录》,记录了他游医四方的经历。一百余年后,后学成蹊愿以上述两位先贤为榜样,每学医一月,辄录心得,名曰《学医随笔》。这篇文章既是对这一学年的总结收尾,又是学生笔记学医之路的开始。特立此存照,警戒自己,也愿得到诸位亲朋好友、老师同学的提醒、建议或批评——那将是我的荣幸!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用心阅读刘力红先生的《思考中医——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这本书激起了我脑海里一波又一波浪潮。我希望把我的这些心得与大家分享,也是跟自己的内心探讨。
刘先生的老师李xx曾说:“中医开方实际上就是开时间。”时间,一个多么神秘的概念!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人类的时空观、宇宙观为之一变——时间不是再孤立的存在,它跟空间、物质和能量之间有很多联系。其实医学何尝停止过对时间的参悟呢?现代医学的胚胎学告诉我们,从一个受精卵到一个婴儿,其间的变化何等壮观!每到一个时间节点,从量变到质变的奇迹不断上演,令人连连感叹生命的壮美。当我们把时间段拉长一点,看看一个人的一生不也是如此吗?在不经意间,人生的轨迹也许就会悄然转变。难怪丰子恺先生的《渐》常读常新。
中医,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一个核心理念便是天人合一。人和天地宇宙是一个整体,这是铭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信仰。昼夜晨昏,春夏秋冬,阴阳不断变化,人的起居饮食等生活方式也要与之相适应,不然就会出问题。人体的阴阳不随时间协调运动,就会生病。为什么说道法自然呢?自然又是什么呢?我想要回答好上面的问题,就要多感悟时间,多思考时间。
提及时间,我有说不尽的想法。但择其要点,我就只想谈两个方面。第一,对时间的感觉是因人而异的,但从本质上来说,时间的长短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同在一所大学学习,同样的课程,同样的老师,有的人一年收获了很多,有的人却在暗自悔恨。高考前一周,我们的班主任跟我们说,你们该休息了,好好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状态,你们要明白,即使再给你一年时间复习,到了下一年的高考前一天,你们还是觉得,自己没有复习好。这是实话。人在时间面前就是这么脆弱无助。这是人性的弱点。
写到这里,半个小时已经过去,我的总结还没有写完。那么其他人在干什么呢?已经回家的同学在干什么呢?我周围倒是有很多同学开始了全天候的lol之旅。他们快乐吗?此时此刻,你快乐吗?
然而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吗?哲学家们争过来争过去,终归有一部分人是信奉着“及时行乐”的观念去生活了。既然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荒谬,一切都没有意义,上帝死了,人也死了,怎么办呢?不管了,尽情享受现在吧,今朝有酒今朝醉!
篇4
关键词: 非预防医学类专业 社会医学 教学改革
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社会性的医学问题及医学的社会方面的问题,是人文教学中难度较大、比较难以理解和记忆的一门涉及面较广和整体性较强的学科。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社会医学从开始的预防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逐渐扩展成为所有医学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程[1]。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社会医学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如构建了社会医学网络课程、循证医学思想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主题教学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等。上述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有效的举措,但非预防医学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停留于表面,对社会医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缺陷。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了解我国目前主要的社会卫生问题,无法比较准确地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加之社会实践环节的脱钩和对医疗体系本质的模糊认识,更不能提出改善卫生状况的“社会处方”。
有必要探索出新的适合非预防医学类专业的社会医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用社会医学的思维和视角分析和处理健康与卫生问题,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疗卫生实践。近年来,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适应新的医学发展的要求。
一、社会医学教学现状分析
国家卫生部于1980年发出了《关于加强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要求医学院校,开展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教研工作[2]。此后一些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建立了社会医学教研室,并把社会医学纳入部分专业的教学计划。这是我国社会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目前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特别是地方医学院校并未在“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开设社会医学课程。或仅作为学年学分制医学院校有名而无实的任意选修课,绝大多数医学院校没有独立的社会医学教研室,无专任教师,以理论灌输为主,没有实习教学,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这远远不能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实现全球卫生战略目标和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3]。
课程教学存在偏差,将更多的精力花在课程的理论知识部分,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教学方式、手段单一化。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较少运用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出现教师与学生交流不足,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现象。
学生方面:教学中发现部分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对学习的目的认识不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可能是由于《社会医学》作为医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未引起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足够的重视,多数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只重视专业必修课,社会医学属于交叉学科,课程内容感觉与预防医学专业的有关,出现学生只关注期末考试,不注重平时课程学习的现象。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教师忙于讲,学生疲于记,学生无暇思考,比较被动。
二、明确学习社会医学的任务,构建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
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大会发表著名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为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指出了新的方向,即要求医学生必须获得不仅对个人而且对人群的健康促进和处理疾病的能力。因此,医学生必须了解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和健康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具备健康教育、卫生管理、社区卫生及预防医学的知识[2],[4]。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它要求医学生用新的医学思维观念思考解决医学问题,社会医学正是促进医学生思维转变的重要学科。各项社会卫生和保健制度改革,客观上要求医务人员掌握社会医学知识,注重研究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问题,运用多种医学手段加强防治工作。我国已实施的执业医师考试制度把社会医学作为一门考试课程,意味着对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加强社会医学教育的新要求[5]。
三、教学方法的优化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视野,应用网络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组织学生8~10人一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名组长。
1.注重案例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开始一周之前,将即将要进行的案例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对与案例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只有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学生才能够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观点;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就案例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案例讨论小结。再分组讨论归纳意见,写出分析报告,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评。
2.社会医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
让学生分组查阅相关知识点领域文献,分小组,然后制作PPT并请3-5名同学做评委全班答辩打分。让学生们自己组织讲稿,自己讲课,这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讲解,同学和老师打分点评,形成互动式教学模式。形成适度竞争的学习状态,这样使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并且相互配合,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习社会医学的兴趣[6]。
3.微课和QQ平台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1)微课的建设。目前高校教学面临的普遍难题是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他们在别无选择的、被逼无奈的甚至痛苦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学习,创造性思维能力远远没有得到发展。为此,应当结合学生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其独立观察、主动思考和沟通表达的能力,使其能自己发现问题,构思解决问题方案,归纳总结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这是学生踏入社会后应该具备的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老师说,学生听,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而弱化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微课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8―20分钟甚至更短的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短小精悍、使用方便、资源多样等优势,易于与现代的一些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实现在线自学和教师讲授,正在逐渐被普遍认可,符合微时代人们对信息获取的实时、互动、高效的需求和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的特征。
(2)基于QQ空间平台支持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所谓的混合式学习是指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结合,尤其是将面对面的课上教育方式与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方式结合。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作为一种多人系统,QQ空间具有极其强大的合作、互动与共享性。包括:日志、相册、留言板、主页等部分,可以实现以网络为基础的学习交流讨论和资源共享等。
4.建立“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程组教师鼓励学生课外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活动,通过具体的科研实践训练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学习能力。同时,课程组教师积极参与和组织学生的课外实践小组活动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帮助学生设计实践活动内容,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撰写研究和社会实践报告等方式,将课程教学从有限的课堂内的理论讲授延展到课外无限的社会实践活动中[7]。
四、改革考核方法,建立课程成绩综合考核体系
在教学考核方式上,改革终结式教学考核方式,增加教学过程的考核,改变了过去单纯以课程结束后的一次性卷面考试确定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突出和强调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强化过程性考核。改革只注重机械记忆的卷面考试形式,缺乏客观性、公正性,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成绩。增加对实践课程的考核,增加学生案例讨论、小组学习、课堂互动的考核比重。课程成绩的构成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其中平时成绩考核方法如下:出勤:占10%;平时作业:占20%;课堂互动:占10%。总之,引导学生自觉地加强实践能力的全面训练,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学生为主体”,增进师生互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非预防医学类专业学生由单纯的知识记忆型的被动学习,转变成思考与探索问题的主动学习,以社会医学的大卫生观和新医学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研究和探讨社会卫生问题,能够将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医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动态,提高医学人文素养,成为站在更高起点上的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尤华,彭志行,陆慧.Seminar教学法在社会医学教学实践中的尝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74-75.
[2]龚幼龙.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2.
[3]靳曙光,王月霞.关于地方高校医学类专业加强社会医学教学必要性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096-2097.
[4]耿庆茹,吴小桃,薛秦春,等.浅析社会医学与初级卫生保健的关系[J].医学与社会,2000,13(1):27-28.
[5]李小菊,秦江梅,唐景霞,毛璐.对改善社会医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29-30.
篇5
关键词:情绪调节方式,干预,学业情绪,医学生
分类号:B842,6
1、引言
情绪调节影响记忆的效果。如Richard等人(2006)以电影片段作为诱发消极情绪的条件,结果发现表达抑制对记忆有消极影响,而认知重评不会影响记忆效果,随后他们还考察了日常生活中的情绪,也证明了表达抑制与记忆效果间的显著负相关(r=-0.27),而认知重评与记忆相关不显著。姜媛等(2009)以小学生为被试的研究结果显示。对词汇和图片再认的反应时,认知重评组短于表达抑制组:认知重评组的再认正确率高于表达抑制组,情绪调节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侯瑞鹤等(2006)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对情绪调节进行了综述。王春花(2007)对大学生的研究证明,对积极情绪的情感表露、对消极情绪的认知重评都与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而对负性情绪的压抑、发泄则与生活满意度之间有着负相关。情绪调节可以改善人的情绪。如魏义梅(2008)研究了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的关系,结果也表明,较多地运用积极认知应对策略,可以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抑郁。那么可否通过情绪调节来改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即学业情绪呢?
情绪调节有能力说、因素说和过程说。Gross(1998)的情绪调节过程说认为,改变情绪过程中的所有努力和改变,不论是认知上的,还是行为上的,都是对情绪进行的调节。情绪调节是通过过程的意志模式来调节情绪本身,所有可以使愉快最大化或是使痛苦最小化的行为都可以看作广义上的情绪调节。在Gross的基础上,黄敏儿等(2000)将情绪调节定义为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其调节不仅包括对负性情绪的调节,还包括对正性情绪的调节。不仅是对情绪的抑制、削弱和掩盖,还可以是维持和增强。情绪调节可分成对原因调节的方式:评价忽视、评价重视和对反应调节的方式:表情抑制和表情宣泄。这四种情绪调节方式涵盖了情绪调节的基本类型。黄敏儿等(2002)认为情绪调节习惯(指经常使用且不易改变的情绪调节方法)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具有良好情绪调节能力的个体,应该能根据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情绪事件,采取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即综合使用多种情绪调节方式。
Cecilia(2003)的研究证明,使用多种情绪调节策略的个体,较采用单一策略的个体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身心问题也较后者少得多。也就是说,不同情绪采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收到的效果会有不同,而且使用调节策略的多寡也对个体的情绪体验有不同影响。
学业情绪既有愉悦度的不同也有唤醒度的差异。董妍等(2010)的研究表明,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能够直接积极预测学业成就。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既要保持积极的学业情绪,但无论积极与消极的学业情绪,其唤醒度都不能过高。那么,良好学业情绪的培养,也就必须考虑学习情境和学业情绪的愉悦度、唤醒度。目前,学业情绪研究主要还是一些相关研究,除本文作者(2009,2010)尝试进行过几个干预研究外,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见到。根据黄敏儿和Cecilia的研究结果,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了解医学生的情绪调节习惯,并将具有使用单一情绪调节习惯(在本文中所使用的情绪调节方式、方法、策略、习惯不再区别对待)的被试筛选出来,进行情绪调节策略、记忆策略的干预训练,并比较其训练前后情绪调节习惯和学业情绪的改变情况。预计使用单一情绪调节方式的一组被试在情绪调节干预后,可增加情绪调节策略,相应地学业情绪会改善:预计使用单一情绪调节方式的另一组被试在记忆策略干预后,记忆策略增加的同时,学业情绪也会有一些积极转变。
2、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了某医科大学本科二年级在校生包括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药学等四个专业九个班的302人,回收有效问卷296份(男125。女171)。然后再筛选出情绪调节方式单一的被试34人,男生15人,女生19人,作为干预研究的对象。
2.2 研究工具
2.2.1 问卷材料
《情绪调节习惯问卷》由黄敏儿和郭德俊(2003)于1997-2001年期间编制,目的是测量基本的情绪调节习惯。该问卷共24个项目,以4点等级评定个体日常生活中对6种基本情绪(兴趣、快乐、厌恶、愤怒、悲伤、恐惧)进行减弱型调节(忽视、抑制)和增强型调节(重视、宣泄)的程度。总问卷内部一致α系数为0.7292(n=96),正情绪增强型调节和减弱型调节的重测相关分别为0.512(n=89)和0.429(n=87),负情绪增强型调节和减弱型调节的重测相关分别为0.398(n=88)和0.585(n=88)。
《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由马惠霞(2008)编制,该量表以Pekrun等人的学业情绪理论为基础。包括学生在学业活动中最常体验到的10种情绪有:兴趣、愉快、自豪、希望、放松、气愤、焦虑、羞愧、失望、厌烦,即10种学业情绪,10个分测验,共88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方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记1~5分。该量表及各分测验的α系数在0.641-0.887之间,重测信度在0.563-0.866之间。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2.2.2 干预材料
实验组材料 根据正式研究前的结构式访谈资料,结合前人文献研究,确定情绪调节干预的七种方法,分别是注意力转移法、合理宣泄法、理性控制法、放松法、自我暗示法、记录法和分级法。记忆组材料韩映红、闫国利主编的《记忆策略》。主要包括“记忆相关知识介绍、记忆策略和记忆外语单词与语法的策略”三部分内容。
空白组材料 彭聃聆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中的感觉、知觉、意识、催眠、学习几方面的内容。侯玉波主编的《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人际吸引、从众、团体的社会影响相关内容及有趣的心理学现象。
2.3 干预实验设计
干预研究采用单因素被试问设计。自变量为情绪调节方法(情绪调节干预训练、记忆训练和空白对照),因变量为四种情绪调节习惯得分的变化值和学业情绪各维度得分的变化值。无关变量主要采用平衡法和恒定法加以控制,所有干预由同一主试进行,采用相同的指导语,并要求所用训练次数、场地、环境(如面积、光线、噪声、温度、湿度等条件)等基本一致。
2.4 干预实验程序
为了保证时间上的连贯和被试的有效参与,干预训练于2010N201l学年第一学期第8-12周(共5周)的每周二下午课余时间实施。
2.4.1 干预实验步骤
(1)干预实验的被试选取。根据《情绪调节习惯问卷》调查结果选择被试。该问卷中每种习惯的得分在6N24分之间。由于该问卷在国内并没有较大样本的标准化常模,所以本研究将得分在6-12分的被试定为低分组,12-18分的定为中分组(包括12分和18分),18-24分的定为高分组。然后再把减弱型调节(忽视、抑制)和增强型调节(重视、宣泄)的这四种情绪调节习惯中,三种习惯得分低,一种习惯得分在中或高的被试,作为情绪调节习惯单一的拟干预被试。据此共筛选出34名被试,通过问卷上的学号与本人取得联系,向他们说明实验目的,征得本人同意后,将其作为干预对象。
(2)干预实验被试分组、前测。34名被试中包括男生15人,女生19人,先将15名男生随机分成三组,每组5人;再将女生随机分成三组,一组7人,另外两组都是6人。将7个人的女生归为任一男生组,构成实验组。这样第一组为情绪调节训练组,包括男生5人,女生7人;第二组为记忆训练组,男生5人,女生6人;第三组为空白对照组,男生5人,女生6人。前述调查中的《情绪调节习惯问卷》得分为干预的前测数据之一:分组后,施测《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作为前测数据之二。
(3)实施干预训练。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即情绪调节训练、记忆策略训练和空白对照训练对三组被试进行训练,每周一次,每次40分钟,共5次。
(4)总结训练、后测。训练结束后,对34名被试施测《情绪调节习惯问卷》和《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作为后测数据。
2.4.2 干预实验的具体内容
实验组 首先创立亲近、友好的氛围,引起被试参与实验的兴趣,观察所有被试的反应,组织群体。其次,进行情绪调节理论的讲解,介绍七种情绪调节策略,并通过设计情境(主要是一些消极情绪的产生情境,如学习压力、考试失败、与男/女朋友分手、宿舍关系矛盾、师生关系失和、被朋友误解等),让被试想象自己处于该情境中,尝试使用新学习的调节方式,并努力尝试多种方法。再次,进行巩固训练和练习,通过观看影片、布置作业,使被试掌握所学到的情绪调节方法,并迁移到学习、生活中去。最后总结。
记忆组和空白组 对记忆组被试采用讲授法讲授记忆及记忆策略的相关知识,并进行记忆训练:对空白组被试讲授和训练前述材料的内容,训练中注意回避与情绪、记忆相关的内容。
全部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
3.1 医学生情绪调节习惯的调查结果
在所调查的296名医学生中,情绪调节习惯得分分别为:忽视12.84±3.01、重视12.78±2.71、抑制12.93±2.99、宣泄12.42±2.58,基本都处于中分水平,各组之间无差异,说明大学生情绪调节习惯的特点,即情绪调节四种方法的使用概率是比较均衡的。但就个别学生来说,各习惯的使用多寡不同。另外,所调查的医学生情绪调节方式无性别差异。
3.2 医学生情绪调节的干预结果
3.1.1 医学生情绪调节习惯问卷实验前后测的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
分别对实验组、记忆组和控制组情绪调节习惯组内的前、后测结果进行t检验,又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对三个组(组间)干预前、后情绪调节习惯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三个组组内(三列t值)比较,实验组在情绪调节策略干预后,学生在抑制和宣泄两个情绪调节习惯上得分明显增高,有显著差异,说明宣泄和抑制的使用有一定的增加:忽视和重视没有明显变化。记忆组、空白组四种习惯均没有明显改变。三个组的组间(横行F值)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干预前情绪调节的重视习惯多于空白组,但与记忆组无差异;其余三种习惯,三组间无差异。实验后(横行第二个F值),实验组在重视和宣泄两种情绪调节习惯上多于空白组,但与记忆组无差异;而在忽视、抑制两种习惯上,三组无差异。
3.1.2 三组医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实验前后的组间和组内比较结果
分别对实验组、记忆组和控制组一般学业情绪组内的前、后测结果进行t检验,又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对三个组(组间)干预前、后一般学业情绪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三个组组内(三列t值)比较结果表明,实验组在情绪调节策略干预后,学生在焦虑、厌烦和愉快三种学业情绪上均有显著差异。其中,愉快情绪有所提高,而焦虑和厌烦情绪有所下降:其余各情绪均无显著差异,但也表现出正性情绪得分升高,负性情绪得分降低的特点。记忆组在记忆策略训练下,学生在焦虑、羞愧和兴趣三种学业情绪上均有显著差异。其中,兴趣维度得分提高,而焦虑和羞愧得分下降;其余各情绪均无显著差异,但也表现出正性情绪得分升高,负性情绪得分降低的特点。空白组无训练,一般学业情绪并无显著变化。
三个组组间(横行F值)比较结果表明,干预前三组学生的学业情绪在羞愧和兴趣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其余各维度均无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的结果发现,在羞愧维度中,空白组得分明显低于实验组和记忆组,而实验组和记忆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兴趣维度中,空白组得分明显高于实验组和记忆组。而实验组和记忆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干预后三个组在愉快维度上有显著差异(横行第二个F值),其余各维度均无显著差异。事后检验的结果发现,在愉快维度中,实验组得分明显高于空白组和记忆组,而空白组和记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4、讨论
4.1 医学生情绪调节方式的特点
情绪调节方式因人、因正负性情绪、因情绪已发生与否等而不同。黄敏儿等认为情绪调节方式不论好坏,应是一种习惯。本调查研究部分发现,296名医学生的四种情绪调节习惯是均衡的,平均得分在中等水平,从使用频率尚不能发现他们依情绪调节方式的好坏而较多选择某一种方式的倾向。但在具体方式上的确因人而异,部分学生的情绪调节方式比较单一。因此,在干预时我们没有根据好坏情绪调节方式而是把情绪调节方式上较单一作为选取干预对象的入组标准。
4.2 情绪调节方式的干预效果
根据问卷筛选出的被试都是单一的采用某一种情绪调节习惯,而实验组在经过系统干预后,宣泄和抑制两种习惯的得分有显著提高,这就说明实验组的干预丰富了被试的情绪调节方式。由于研究中干预的主要是情绪调节方式,除了一般情绪调节方式的学习、练习与掌握之外,更重要的是设计了一些对已经发生的(负性)情绪进行调控,帮助过于压抑的被试进行主动的宣泄,帮助习惯宣泄的被试学会控制、适当克制,结果显示,干预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使被试在宣泄和抑制的得分有所提高,而对忽视和重视影响不明显。杜鹃等人(2008)的研究发现,存在创伤后应激反应的被试对积极情绪有更多的忽视和抑制,宣泄使用较少:而对消极情绪表现出更多的重视。今后的研究还应增加正性情绪的调控,即通过改变被试的情绪调节方式,让他们对积极情绪有着更多的重视,不再抑制自己的积极情绪。而是将其适当宣泄表达出来:对消极情绪则采取忽视,将注意力更多的转向积极事物,有利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恢复。
4.3 增加良好学业情绪的干预效果分析
学业情绪是促进学生愉快学习,提高学业成就,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如董妍等(2010)的研究分析,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预测作用一定程度地掩盖了本来应该对学习起显著预测作用的因素(如学业效能、学习策略)。要增加学生的良好学业情绪,理论的阐述是有用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实验研究证明某些措施的有效性。有关通过干预情绪调节方式而增加学生良好学业情绪的研究较少,胡克祖(2003)采用认知训练的方法在教育情境中对初中生的情绪调节能力进行了干预研究,结果发现,认知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并且有情绪内容的认知训练效果要比无情绪内容的更好。沈德立等人从非智力因素的角度研究了情绪调节及其培养。除此之外,对情绪调节方式进行理论探讨的研究、以及情绪调节培养方法的科普介绍比较多。因此,本干预情绪调节方式的实验证明了能够通过改变学生单一情绪调节的习惯,增加学生的情绪调节方式,最终可以一定程度地增进学生的良好学业情绪。
干预研究中的34名被试是根据情绪调节习惯问卷的结果筛选出来的,所以三个组在一般学业情绪问卷的结果上并不等组。根据三组一般学业情绪问卷的前测结果,可以看出,空白组的被试相较实验组和记忆组,羞愧情绪更低,而兴趣水平更高,而记忆组和实验组没有显著差异:经过干预,三个组在羞愧和兴趣上的差异消失,证明干预有效地降低了被试的羞愧,提升了学习兴趣。与前测比较,后测愉快维度上,三组间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实验组被试的愉快程度高于另外两组,前测中并没有这种差异,可以认为干预提升了被试的愉快情绪。此外。通过对实验组干预前后数据的比较,发现情绪调节干预训练还降低了被试的焦虑和厌烦情绪,提升了被试的愉快情绪。
令人感兴趣的是,记忆组学生的学业情绪在焦虑、羞愧和兴趣三个维度上均有明显的改变,其中兴趣有所提高。而焦虑和羞愧则有一定的减低。根据前人对学业情绪的研究显示,从认知上对被试进行干预,为被试提供有效的记忆策略,有可能因为提高被试的学习策略,进而提高学生成绩,从而产生学习情绪的积极转变。本研究也一定程度地验证了这一结论。
篇6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收稿日期:2006―10―15
项目来源:本论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2005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研究》的课题成果。项目编号:10554123。
作者简介:李力威(1969-),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哈尔滨医科大学外语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医学俄语教学及医学教育研究工作。
张立莉(1963-),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哈尔滨医科大学外语部教授,主要从事医学俄语教学及医学教育研究工作。
高等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状态不仅影响高等教育的整体状态,更与人的生活、生命质量直接相关,因此办好高等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至关重要。
要办好高等医学教育,确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模式、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机制等等,都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培养模式问题,医学教育领域中一直存在着争议,目前,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存于医学教育中,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问题、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怎样改革,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一问题对于高等医学教育来说,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笔者选择了这样一个课题。
一、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沿革及现状
(一)“简约农耕型”“以师代徒”式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及特点
古代医学教育,以古代朴素的哲学观驾驭医学理论,主要取自实践经验的总结,归纳为临床知识,大多以师徒制,且封建制度强烈地左右着培养目标及教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这种模式如同自然经济条件下农夫栽培作物,简约地靠经验地运作,目标十分有限。我国古代医学教育历来也是师徒传授。
这种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已被历史所淘汰,但从中可看出它在教育内容的整体观,体现个性教育的雏形及注重实践性的特点。
(二)“解析工厂型”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及特点
由于医学科学的发展而明显分科化,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等逐步确立了科学意义上的许多分支学科。学校教育规模及其结构明显发展,近代教学理论的诞生促使班级教学方式日益完善,使培养医学人才突破了简约农耕型,走上在学校学计划组织下分科、分阶段的实施,按一定规格成批量培养的轨道。它将培养目标分解到各课程,教学者分工实施,教育途径分离为各种方式,如同工厂程序化,规范化的生产一样,适应了规模性培养医学人才的要求。我国高等西医教育是后,伴随西医的传入而出现的。1866年“医药传道会”在广州设立了第一所医学校,即博济医学校。1881年清廷在天津自办医学馆,后改称北洋医学堂,此后,接受帝国主义津贴的教会医学校相继成立。如协和医学校、共和医学堂、南满医学堂、湘雅医学院等共二十余所,此外,全国各地还设立起一些公立或私立医学院校,至解放时,高等医学院校总计38所。
后,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并参照前苏联的经验,有步骤地对旧的高等医学教育进行改革,对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进一步改革:原综合大学附设的医学院(系)全部改为独立制的医学院校。并新建一批医学院校(包括创建中医学院,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医药卫生建设需要,仿照前苏联适用式专家培养模式,专业类别增多,划分较细,新增卫生、儿科、口腔、五官、放射医学、中医中药等专业,基本上一直沿袭至今,这种传统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系统、稳定、扎实的理论教学,用少量的“投入”“产出”大量医科毕业生的特点,而且引发了许多种教育思想,至少有两个相互联系的观念被牢牢地植根于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它们是:(1)临床能力是建立在连续两年的基础医学知识学习的基础上;(2)假设――演绎推理过程将作为培养基本认知习惯的基础,使学生成为独立的、持续终身的和自导的临床问题解决者。这一模式有其历史存在的必然性。对现阶段解决我国卫生人员供需紧张,卫生服务亟待普及等问题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它具有实用特点,医学教育要求的整体性、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受到很大限制。而且至少还存在着三个主要的问题:第一,将临床前期课程同临床训练截然分开,学生在头两年的学习中根本不接触真实的病人;第二,尽管临床前期和临床培训期的界限是清楚的,但是,对所讲授的各门基础医学课程的先后次序却很少予以注意,因此,学生不仅要记忆日益增多的,无一定次序的信息,而且他们要在完全缺少临床体验的情况下,将临床上有用的基础知识综合在一起;第三,由每一系来控制各自的教学内容,看起来好像各系都在培养本学科的小科学家,最终成为“科学的”医务工作者。鉴于上述情况,最终导致了各学科交错对接的,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的发展和综合发展型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三)“综合发展型”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及特点
20世纪的后半叶,“解析工厂型”或传统的培养模式,遇到难以克服的尖锐矛盾: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化,医学科学迅速向综合分化发展,使以传统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及其内容日益膨胀起来,解析式的教学不堪重负,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难以自主地发展;社会迅猛发展变化,对包括医学生在内的受教育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从事专业工作的本领,而且更需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开拓发展的能力,从而仍按“工厂式”限在一定框子,程序式的培养已无力适应,一律“叠加性”的教育达不到有机整体性及个性充分发展的要求。为克服这些矛盾,医学教育工作者展开了艰苦的探索与实践。综观其取向:一是将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化或打破传统学科的界线,精练教学内容,加强有机的组合;二是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会和会学而能持续发展能力;三是综合各方面教育力量,发挥教育的效益,由此达到培养的医学人才具有优良素质,力求由再现型转变为创造型。对此初步概括为“综合发展型”。
由于培养的文化、人文、社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也经历了由简约――解析――综合,师徒个体培养――统一规模培养――既规模培养又注重个体发展培养的历史演变过程,其培养目标亦由随机有限的目标――统一规格式目标――适应社会变化的发展性目标的演化。
我国目前的高等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引进前苏联的,也有引进西方的和我们自己的,但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基本上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仍基本沿袭传统的模式,其固有的矛盾在新形势下日前突出。21世纪的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必须改革、创新、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国际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就是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化医学人才。为此,在借鉴国内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国情出发,努力改革现有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专业教育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学生就业多元取向不一致的矛盾。
二、国外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趋势
(一)美国医学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的趋势
1994年10月28日至11月3日召开的美国医学院协会第105届年会上,前主席CooperJ教授曾作了题为“21世纪培养医生”的报告,尔后,俄勒冈卫生科学大学副校长GreenlickMR教授根据Cooper教授的报告,系统地阐述了培养21世纪医生的思路和做法,他们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
在一系列改革当中,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新途径”教育(newpathway)就是典型。它所制定的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是“态度、技能和知识并重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终身治学和从医的能力。正如哈佛医学院院长Tosteson教授认为:医学教育一方面要传授最新的分子医学知识和技术;另一方面要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特征、社会环境,解决每天都有人罹患或导致死亡的,但都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甚至自己招惹的疾病。这一改革思想,从医学不断分化和不断综合的科学规律、从微观治疗和宏观预防的知识整体,把握了医学及其教育的发展方向。
1.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体制,围绕问题或病例组织教学。以自学、小组讨论和实验为主,讲课为辅。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2.打破基础和临床界线,早期接触临床和患者。以HSP课程(health,societyandphysician)贯串4年学医过程,强化医患关系,解决基础与临床脱节的问题。
3.打破医疗与预防的藩篱,进入社区,进行预防保健实践。学习院外医疗(ambulatorycare)和妇幼卫生(women’sandchildren’shealth),解决治疗和预防脱节的问题。
这项方案是1977年丹尼尔•托斯特森出任院长之后,由他的领导在经过校内和校际四年七次研讨会的基础上制定的。又经过充分准备,于1985年秋季入学时付诸改革实验,这项改革在哈佛已经实施了多年,取得了许多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充分借鉴。
(二)英国医学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的趋势
英国总医学委员会(GMC)颁布有详尽的教学“参考大纲”,阐述医学人才培养的目的,课程设置、要求等。GMC1993年关于《明天的医师》的报告,是对英国医学院校的具体要求,而医学院校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正是由这些要求决定的。《明天的医师》的报告其主要内容可归纳如下:
(1)医学院校的在校教育应实质性地减轻医学生的学习负担,即减少向医学生硬灌的医学知识;(2)医学院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第一阶段,从好奇性、探求性开始进行学习的,培养医学生即具有批判性评价的能力,又具有推动学习的自我启发能力;(3)培养医学生具有做医生的态度和行为,应向医学生传授将来应该具备的,对病人、同事和社会的责任感;(4)在毕业后教育开始时,要求毕业生必须掌握的医学技能应该在所谓的指导下进行,其熟练程序应予以严格的评价;(5)应该规定包括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适当的态度的核心课程;(6)在核心课程中学到的东西应该再按“特殊学习模块”,使学生能深入学习本人感兴趣的领域,以培养面对科学方法、提出问题的素养;(7)核心课程必须是有系统的,课程的要素,应该由基础医学教师和临床教师共同制定,这样,基础和临床之间的界限,过去那种以学科为单位的排他性课程也没有了;(8)交际技能为主的临床基本技能应该通过医学教育的课程来加强;(9)应该将健康促进、疾病预防、疾病的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列为医学课程的重要内容;(10)临床教育应同改变中的医疗实践相适应,医学生不光是体验医院的医疗服务,还必须体验初级保健或社区的医疗服务;(11)学习体制应该能对最新的教育理论,各种各样的教育手段应用自如;(12)对医学生的评价必须同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应该从罗列医学知识的考试转向良好学习能力的评价;(13)为了制订这种课程,并使其固定下来,有必要使年青教师和学生有发表本人意见的机会,在使用互教互学的同时,确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
从GMC对医学院校的具体要求来看:英国医学人才的培养总目标为:培养高尚造福于人类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人,关心病人更关心人类健康的社会活动家,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又勇于探索医学实践的学者。英国医学教育对创造精神和应用技能的重视,对培养医学人才的思想品质、医学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三大核心任务的并举,颇有启发意义。面对21世纪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正是我们着重研究的课题。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复合型人才,他们既精通医学科学,又了解社会和国情,并具有接受未来科学技术挑战的能力。这一点英国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三)法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的趋势
1.早期接触临床,培养医生责任感。医学专业第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使医学生在基础学科学习中不断获得和扩大知识的同时,逐渐掌握未来工作的方法,为今后做好医生和开展研究等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医学生通过与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初次接触,能为今后见习奠定较好的基础,如自我激励提高学医兴趣,促进勤奋努力工作,并训练综合思考病人的整体情况,进而作出正确的医学推论(分析、综合及评述)。
2.强化人文教育,全面培育新医生。法国有关当局继1992年3月18日和1993年10月19日颁布的医学院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的决定之后,又于1995年5月2日发文宣布医学院在1995~1996学年对上述课程进行修改的新措施,其教学目的旨在拓宽医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使他们了解这些学科与卫生保健的关系,并能逐步掌握个体知识(如个人在情感、性、智力及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发展),实用心理学、卫生制度(如国际、欧共体及法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相关比较,医学人口学等)、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宣传与交流、信息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并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处理相关的伦理问题,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增长才干。
3.提高教学质量,增设课程新内容。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疾病谱的变化,医学课程逐渐增多,这就要求在有限的医学教学期间处理好学习时间短与知识量多的矛盾。法国医学院的做法是:一方面,通过精选的、组织结构良好的、且可评估的教学知识典型概念,弥补所授知识总量的减少。同时,力求设法教育医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学习,综合所学知识,并举一反三,做到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4.严格组织管理,宽进严出把好关
在法国,凡持有国家考试中学毕业文凭者(业士学位),就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进入医学院。但是,由于学医人数众多和医生人数过剩等原因,医学院实行了越来越严格的组织管理,其制度明确,措施严谨,力求宽进严出把好关。
综上所述,法国医学院对医学专业第一和第二阶段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有助于发展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早期接触临床、强化人文教育、调整课程内容及更严格地实施择优汰劣等方面的做法,对改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比较行之有效的。
三、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是开展教育改革的先导,而跨世纪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更新教育观念的重点之一是增强人才培养质量观念,二是树立全面素质培养观念。
(二)拓宽专业口径
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有宽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础。新的科技成果往往是多种专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结果。所以,在大学教育阶段,应该用宽口径培养学生,医学教育也完全相同,现代医学教育是由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组成的连续统一体。医学生在医学院校的本科教育阶段接受的是使其最终成为合格医生的专业基础教育,毕业当时不会是合格的医生,其从事卫生实践所需的职业能力,必须经过毕业后的大量工作实践和严格规范化的专业培训才能逐渐掌握。因此,无论是从医科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还是从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来看,应该在医学本科教育阶段实行宽口径的通科医学教育。
(三)优化课程结构,提倡人文教育
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是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建立与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课程结构体系,已得到许多国家重视,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国在各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1.设计和开设多学科有机组合的综合课程。
2.早期接触医疗卫生实际。
3.精简必修课,减少讲课学时和课程间的重复,确立核心课程或主干课程,以模块化课程体系为基础,在各课程群中确定核心主干课程,突出主干课程的理论和技能培养。
4.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培养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人文教育将在今天的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对医学的发展、医疗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革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1.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改革直接反映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1)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及时地引入教学,增加医学、急救医学、社区医学、卫生管理学等综合化、社会化学科的内容。(2)确立以基本知识、理论、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同时积极吸收医学科技的新成果。(3)对实验课程减少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增加探索性和综合性实验。特别在经费及设备困难的情况下,如何优化实验内容,提高实验质量,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不要一味追求理论和实验的比例。
2.革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我国目前部分医学院已进行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在培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方面较之传统方法有着明显的优势,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其自学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技能,改变学生陈旧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积极开展视听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不仅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而且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兴趣,创造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五)完善终身教育和与之配套的制度化建设
“学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的连续统一体概念,已经为世界各国所公认。医学院校及医学科学研究单位应密切配合,使继续医学教育能尽快赶上21世纪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
(六)加强医学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对现有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根本。《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强调:“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老师,要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从未来社会对高等医学人才要求着眼,显然,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师队伍现状,是很难适应培养21世纪高素质医学人才需求的,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全体教师整体素质迫在眉睫。
四、结论
建立21世纪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被国家教委列入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然而,回观教育学,有关培养模式的研究对比教学模式的内涵、类型等研究,是何等缺乏,我们不能仅靠对它的一种“会意”的理解来进行模式的改革。如何根据我国的实际,建立起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然而又是有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相当一段时期里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总体卫生资源有限加上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因而社会卫生保健供求矛盾突出,需求亦不一样。因此,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的医学人才必须能坚持为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方向,不忘祖,不忘本,不为形形“实惠”价值观所左右,特别是到了尚处于落后贫穷的地区能够留得下,用得上。(2)在专业目标上,应有针对性。除了在应用型,应用一研究性与研究型(即指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分型外,还应在地区性不同对象上有所区分。要讲究实际。(3)充分发展各方面教育的力量,特别是在社会实践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上下大功夫。(4)在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上,不要只把眼睛盯着一门门课程上,还更应从课程体系(生物医学课程)改革上使之有机化,提高综合度,让学生摆脱目前重负荷被动状态而能主动,自主地学会与会学,从引导及考评上形成对其巨大的推动力。
总之,我们力求建立的是符合我国实际的,以提高“综合素质”为根本的“综合发展型”培养模式。综合我国国情考虑医学人才培养的适宜模式,我们认为传统的,培养模式由于其特点在短期内还无法替代,而非传统的综合发展型培养模式的一些优点又是传统模式所缺乏的。因此,完全照抄国外的模式显然不行,按它们每年“产出”几十名毕业生所“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即使在美国也是十分可观的,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每千人口医生数,美国2.25,前苏联4.04,日本1.58,中国1.01,医学院校师生比,美国1:1.1,前苏联1:2.3,日本1:2.3,中国1:4.4,但他们是完成了第一次卫生革命之后改革医学模式和教育模式,而我国则尚未完成第一次卫生革命又同时面临第二次卫生革命冲击,他们是在卫生人力资源相对过剩、医学教育师资充裕,而我国无论卫生人力还是医学教师资源都绝对紧张。这就要我们积极而客观地寻找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道路。
参考文献:
〔1〕徐维廉.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篇7
[关键词] 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政工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6-0121-02
医学硕士研究生入学前教育背景迥异,年龄不齐,思想上较为成熟,所以在医学研究生管理上应该做到有所侧重、有所差异,而不是像大多数高校一样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与实际存在着严重的矛盾和冲突,成为了研究生管理出现整体散漫、缺乏合力、管理质量和水平普遍不高等现状的主要原因。针对医学研究生管理中的这些问题,作出初步的研究分析及对策。本文将传统研究生管理方式与当今研究生现状的比较和阐述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生活和身心发展特征及管理现状与问题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提出较为系统、可行的管理方案。
1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背景
1981年开始实施学位制教育时,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只有医学硕士一种形式。而今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需要,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又进一步分为医学科学学位硕士、医学专业学位硕士、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等多种方式。因此,随着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多样化,自然研究生生源有适应性变化[1]。从医学研究生个人履历看,医学硕士研究生主要来自各大高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工作数年脱产学习人员、在职人员。具体存在以下差别:应届、往届毕业生的医学临床实践相对较少,实际工作能力较低,基础知识较扎实,对于学校和医院的规章制度可以很好地遵守,但是临床工作能力较差,操作技能欠缺;工作数年脱产学习人员和在职人员具有比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理论知识比较陈旧,水平有待提高,对于学校和导师的管理的服从性较差,较松散。只有针对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因材施教,才能最终培养出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2]。
2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1素质教育有待加强,施行德育工作困难
当前研究生管理工作存在工作人员不稳定、研究生导师职责不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等问题,尤其近年来研究生人数剧增,辅导员数量愈显不足[3]。依旧靠有限的研究生辅导员和专职管理人员来承担研究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将导致管理程度不够深入,德育教育质量低下。作为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单元的院系、班级,也因人数逐年增加而变得组织松散,管理也仅仅停留于传达信息的水平上,缺乏专对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
2.2管理模式松散,信息传递困难
研究生由于人数众多而且年龄和阅历的多层次性,导致其群体内思想的差异性较大,在整体上成人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加之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和科学学位硕士在完成第一个学期的课程后,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各个实习医院开始实习,而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继续学习并将较多的时间投入在实验室工作中。对于辅导员来讲,研究生们的时间不一,且已经开始实习的医学研究生工作时间内请假困难,因此使得传递信息、调动研究生开展和参与各项活动工作的积极性相对困难。
2.3实习医院与学校沟通缺乏,培养计划执行困难
大部分学生是在学校的附属医院进行实习,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在省内或省外的各大医院进行实习。导师队伍组成复杂,上至院长、书记,下至主任、副主任医师。由于学校各院系辅导员资历较浅,组织的活动或制定的方案很难得到各实习医院的导师和领导的支持和帮助。虽然,每年学校都会针对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比例不同,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以便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但各科室会因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缩短转科和做实验的时间。这样就直接导致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执行困难,培养出的研究生质量严重下降。
3医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改进方案及对策
医学硕士研究生管理的问题既有研究生教育的内部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又有其外部环境影响和制约的因素,两者通常十分错综复杂地交织和纠缠在一起。因此,辅导员在面对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时,除了首先要认真进行理论研究以解决认识问题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寻求具有可行性的对策与方案。
3.1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医德医风教育
近年来,随着医院中的消极事件频繁发生,无疑是对我们所提倡的实事求是、团结友爱、先人后己、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等精神产生冲击,使得医学研究生们对救死扶伤的精神产生质疑,这将是培养新时期的优秀卫生事业人才的重要阻碍,因此提高医学生素质刻不容缓。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针对医学硕士研究生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通过开展医德医风和道德教育的知识讲座,既可鼓励学生党员为同学们树立良好榜样,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还可加强医学研究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教育。②利用医学生的医学专业知识丰富及学生间了解较深更容易发现问题的优势,对学生党员可作为辅导员的助手,经过短期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进行学生间的自我心理疏导,从而加强了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了对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通报、早关心、早解决”,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③近年来,研究生中积极要求入党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在推荐优秀共青团员时可将心理健康和道德观的考核也纳入院系推优的标准之中,通过党支部的建设,真正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发展。
重视课程内容的设置,在安排好专业课基础上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内容[4],对于硕士研究生,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辅导员应针对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自身特点,兼顾研究生年龄结构的多层次性和学科专业的分散性的特点,在第一学期(学年)的在校学习生活之余,增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引导,尤其是对于心理健康方面的学习,使得学生有意识地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导师的精神境界、品格情操、职业操守、治学态度等都通过其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医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5]。因此,利用导师的模范作用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是一个极好的尝试。应多注重选择医德高尚且技术良好的医生作为导师,充实于导师队伍中,导师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可言传身教地去引导学生,更加利于因材施教,引发学生的共鸣,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代新人[6]。
3.2管理模式网络化,分群分组的管理体系
近年来,随着电脑、手机的广泛使用,腾讯QQ和移动飞信的普及和功能的改进完善,校园信息化、网络化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尤其是各大院校普遍存在研究生和辅导员增加比例失调,各大实习医院存在分布地区不一的现象,使得重要信息仅仅依靠同学间相互告知、告示栏通知的效率低下。这时以班级为单元的通过QQ群和飞信群实现信息传递的网络式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将电脑互联网和手机短信有机结合,在原有研究生班级基础上,由辅导员、系干、班干为主建立一个系级群,再进一步以班长为中心建立各班的班级群。在管理过程中,通过系级群召开院系学生干部会议、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并由班长通过各班的班级群将信息及时发送给各班所有同学。同学们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在群内后,在线的研究生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马上收到,进行讨论和信息反馈,而辅导员也可以在线进行提示和总结[7];而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接受信息的研究生,也可以在事后及时打开手机短信或登陆 QQ 查看记录,了解讨论过的信息,然后再发表意见[8],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辅导员既可第一时间发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又可实现工作时间、地点的机动性。在形成网络式信息群的同时,还成立了以同一实习基地、专业为单元的研究生组的日常管理体系。将研究生按实习医院、专业分为研究生组,8人一组,组内推选1名研究生为组长,负责本组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和日常管理,同一个班级的相互联系。设立研究生组之后,除日常管理外学院可以组织开展研究生学术讲座,进行学术交流,大大丰富了研究生业余生活,提高了研究生管理的效率,也使得原有班级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职能大为增强[9]。
3.3完善管理团队,提高培养计划的可行性
绝大多数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隶属于各大实习医院,对于医院领导的服从性较好,因此可以通过聘用部分医院领导和具有威信的导师加入到研究生培养管理队伍中,参与、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增进学校和实习医院的联系和交流。在这种以导师的安排和引导为主的研究生培养中,对于研究生培养计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研究生导师可以及时通过医院领导反映到学校,以便学校做出及时调整[10]。由于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导师为中心的研究生团队,这种培养模式之下,研究生对其导师在实习和科研培养中的指导的服从性较好,而导师也能够根据实习科室的具体情况,给每个研究生制定一个更加可行的转科计划,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为培养计划实施提供了基础。学校要赋予导师与其职责相适应的更多的权利,在研究生招生、奖学金评定、毕业审核等关键环节给予导师更多的自和控制力,充分调动导师参与的积极性,这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提出也让导师培养管理研究生的方法变得规范化和制度化,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管理中的地位[11]。
综上,本文本着事实求是的态度,根据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自身特点和实际管理经验,通过浅薄之见,略对研究生思政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探索。作为医学硕士研究生,担负着发展医学科学,直接为人类生命和健康服务的神圣使命,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12]。
[参考文献]
[1] 刘正新,吕兆丰. 关于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 教育研究,2006,(11):86-90.
[2] 郭静虹. 研究生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管理对策[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19(1):120-122.
[3] 蔡东. 高校扩招后的研究生管理工作探析[J]. 内江科技,2007,(10):7-8.
[4] 李堂林. 医学课程设置改革的现状与未来[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2):11-12.
[5] 叶玉梅,田宝鹏,王拥军. 浅谈如何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0):9-10.
[6] 邵凯隽. 对医学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9,(26):40-41.
[7] 吉 琳,左霞,王勇. 浅谈研究生管理中的几个重要环节[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70-73.
[8] 姜飞. QQ在高校研究生管理中的应用[J]. 才智,2011,(2):212.
[9] 孙阳,余伯阳. 信息化技术在研究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思考[J]. 药学教育,2007,23(3):29-32.
[10] 倪九派,张远英,魏朝富. 农科研究生培养激励和创新制度建设的探讨[J]. 高等农业教育, 2007,(10):66-68.
[11] 严密,李庆卫,周春光. 以导师研究生组、群为单元的研究生管理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 中国林业教育,2011,29(s1):65.
篇8
关键词: 卫生职业院校 班级管理 实践
2009年新医改方案的公布实施,促进了卫生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短短几年各学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给学生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
一、班情分析
1.学生入学年龄低
卫生职业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初中三年级学生,少部分是已经工作过的往届生,入学时年龄大多在14岁至16岁之间。因此,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不健全,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给班级管理增加难度。
2.学生的文化基础差
传统观念中,读职业学校是成绩差、考不上重点高中的标签,到今天,这种观点虽然正在改变,但仍深深影响学生对学校的选择,大部分学生因为初中时候文化基础较差才选择进入卫生职业院校就读,这些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语言行为能力不强。
3.问题学生较多
在卫生职业院校就读的学生中,很多来自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等,由此导致一大批问题生,他们自卑、孤僻、自闭、不善沟通,生活中敏感,情绪波动大,容易违反校纪校规。
4.班级性别比失衡
根据相关调研可知,卫生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很多班级女生人数超过三分之二,护理、助产等专业的女生甚至接近100%,成为地地道道的女子班,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必然会给学生在角色认知、异往等方面带来相当大的困惑。
5.学生的判断力不强
卫生职业院校的学生认知能力较差,缺少应有的判断力,容易感情用事,脑海中缺少规矩和纪律这根弦,讲朋友义气,班级荣誉观念、集体意识不强,当学生违纪违规时,倾向于袒护、隐瞒,甚至参与其中。
二、班级管理的三个原则
1.公平原则
班级管理应该坚持公平原则。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注意面向全班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针对学生犯的错误,要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不能借题发挥,侮辱学生的人格,给学生造成心理阴影,给班级管理增加难度。具体而言:首先要做到管理制度公平,在纪律和制度面前,“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维护好班规权威和公信力。其次注意维护学生学习上的公平,为班级每个学生平等学习创造条件,如给学生排座位时考虑学生的身高、视力情况。再次考虑课堂上学生关注度的公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你的冷眼下有瓦特、你的教鞭下有牛顿、你的讽刺中有爱迪生。”
2.民主原则
教育民主化源于国外对教育发展的一种要求,现实中班主任往往过于强调自己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家长式”专制,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做听话的好学生,而对不听话的学生则严厉处罚,久而久之,使班级失去创造力、缺少活力,培养的学生只知道一味顺从,与现在的素质教育相距甚远。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把握干涉的度,在不违反纪律和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让学生民主决策,班级中的大事小情让学生拥有发言权。同时在学生行使民利的时候,班主任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热情,对学生的不当决策和建议,班主任要有耐心,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学生明白其中原委,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提高学生的民主管理能力。
3.人本原则
人本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生为本。对此,班主任首先要把学生当做完整的人看待,理解他们有独特的情感、思想和独立人格,尊重他们的愿望、尊严和需求。其次正确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与成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对待他们的违纪违规,不能一味呵斥,如果急于求成,结果只会事与愿违。另外,还要明白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三、加强班级管理的几点做法
1.“吃透“每一个学生的情况
卫生职业院校学生有其特殊性,班主任要吃透每一个学生,熟知他们的基本情况,和他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将心比心,理解学生应该自觉遵守校纪班规,主动配合老师对班级的管理,培养集体意识和班级荣誉观。俄国著名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从了解开始,了解学生是掌握学生的一把钥匙!”班主任作为班级组织者和管理者,要采取多元化途径“吃透”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察看学生档案、走访学生家庭、和每个学生进行沟通等,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个人思想波动情况,为学生分忧,想学生所想,做到“知己知彼”,从而百战百胜。
2.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当前“医患”、“护患”矛盾比较突出,加上无良媒体及舆论的造势,给医疗卫生行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同样影响医学生的培养,特别是护理、助产专业的学生,使他们对护理行业产生偏见,认为选择这样的专业违背自己的初衷,对所学卫生医学专业逐渐失去热情,不愿意将来做服务人的事,学习积极性一落千丈。对此,班主任要主动增加和学生的接触频率,多和学生谈心,结合典型人物事例如南丁格尔、白求恩、钟南山等,给学生多谈谈工作的意义,不断改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消极态度,使他们懂得社会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明白职业无高低贵贱,只是分工不同而已,鼓励他们多讲奉献精神,多讲公德之心。同时,可以利用主题班会,就“你有新生儿洗澡经验吗”、“如果遇到患者家属不讲理你该怎么办”、“如果病人是你的亲人你该怎么样做”等问题与学生讨论,激发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兴趣。
3.建好一支班干部队伍
职业教育阶段是学生最终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过渡与衔接阶段,学生在这里从原来的习惯于事事“依赖”他人,走向“独立”、“自强”,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学校及老师们的管理外,更离不开一支好的班干部队伍。班干部成员来自于班级这个学生群体,班级成员在一起共同生活、学习,大家平等相处,沟通起来几乎没有任何障碍,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选好班委、建设好班委是形成良好班集体的关键。因此,班主任选拔班干部时一定要慎重,把那些愿意为班级做事,乐意奉献,在同学中威望高的学生选,加以培养,重点是培养班干部的责任意识、公平意识、服务意识,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逐步打造一支积极向上、团结一致的管理核心队伍。
4.学生自己制定班规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和校纪校规是由学生之外的某些部门面向全部学生制定的,对具体学生来说往往是“共性有余,个性不足”,忽视班级学生的个性诉求。因此,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制定管理自己的班规、班纪,向学生讲清“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意义,在学生发扬民主、充分提议的基础上,对每一条班规可以让全体学生进行表决,达到一定人数同意后方可通过,经过这样的程序制定出来的“纲”,学生自然而然愿意维护、遵守,违纪者无形中会感受到一种“食言”、“不遵守诺言”的压力,“兴师动众的惩罚”往往抵不过“默默无声”的自责。另外,还可以结合学生制定的班规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对考核结果在班会上周周总结、月月通报,期末与学生的操行评定挂钩,通过这些途径促使学生遵守班级规章制度。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管理;因材管理;自我管理
1 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
1.1 供需差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
1.2 选材刁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1.3 专业同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尤其是医学专业类的毕业生抱着不愿找非专业对口工作的心理,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1.4 薪酬低
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1.5 缺经验
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
1.6 怕吃苦
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1.7 频跳槽
大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是造成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的另一重要原因。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这样同时也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2 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象牙塔”式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2.2 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比如医学专业,你是想从事实验科研还是临床工作,是选外科还是内科。这些都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仔细选择,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因此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2.3正确对待挫折的能力不强
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丧失自信心,缺乏开拓新生活的勇气,往往易产生“怀才不遇”的失落感,很少从主观上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
3 严峻形势下大学生管理的新思路
3.1 实施分层次的管理模式,做到“因材管理”
大学生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大学过程。贯穿着不同层次的教育管理内容,一方面从大学过程的每个学年来看,其不同年级均有着不同的侧重和要求,另一方面,人的特长、兴趣、爱好不一样。发展方向也不一样,在管理中应注意个体的差异,因人而异,使学生的个性和专长得到充分发展,潜力得到充分发掘,应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防止“一刀切”。如对一年级的新生,一入学,辅导员就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常规管理,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上,强化校纪校规的教育管理,让学生知道大学阶段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良好的品质。鼓励学生适应环境的同时多参加课外活动,锻炼自己,培养自己的能力。对大三、四年级学生,由于他们各方面以比较成熟,则应以导代管.尽量给他们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年级辅导员以指导为主,学生以自主管理为主.指导学生分层次的管理模式能真正使我们的管理工作做到“管而不死,放而不乱”。
3.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品格,诸如外在于人的道德教育、心理辅导之类也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此可以结合诸如学生的专业特色,现实问题或国内外重大事件等,举办就业知识等专题讲座、辩论会、征文、座谈会、读书活动、演讲比赛、文艺表演比赛、技能大赛、创业设计等校园文化活动,这不仅对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有益,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对提高学生文化修养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学生通过参加这些内容涵盖了诸如礼、乐、射、御、书、数等诸方面的活动可以达到塑造学生的健全品格,可以让学生返回人性本始之善,振奋正气。
3.3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坚持用学生管理学生。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杰出代表是沟通师与生、教与学的纽带,是学生管理的中坚力量。大部分学生要靠他们去带动和影响。以学生管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理的能力。每周一晚的学生干部例会,要坚持不懈。除了总结、布置工作外,要求干部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自觉增强六种意识,即学习的意识、劳动的意识、规范的意识、竞争的意识、安全的意识、创新的意识。做到六个模范,即学习的模范、劳动的模范、团结的模范、纪律的模范、管理的模范、各项活动的模范。并且引导他们怎样发现问题、检查问题和解决问题。此外,在这些活动中,还要要求学生党员、干部带头,带头亲自实干,带头发挥他们的表率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培养一支具有又快又好的执行工作的能力,工作有新思路、新方法,工作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同学威信高的干部队伍。
3.4必须加强环境建设,坚持用环境影响学生
环境影响每一个人,营造良好的环境是相当有必要的,对于大学生而言,大部分业余时间是在寝室度过。因此我们以寝室为单位,制定严格的《寝室环境建设条例》,实行操行分评比制度,对地面、床面、门面、窗面、桌面、墙面等6个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总的目标是整洁规范,空气一新。对寝室的文化建设,向学生提出了高层次、高品味、高创意的总要求,有效促进了寝室的文化环境建设。使寝室与寝室之间的文化建设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竞争,学生寝室经过全面整治,文明寝室很快增多,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3.5 实行“师生面对面”多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以情感人、以心换心,在情感交融中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高校的管理工作者,不仅是学生成长的教导员,人生路上的引航员,更应该是学生的服务员和贴心人。只有以真挚的情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服务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赤子之心,师生才能心心相印、情感相通,从心底里理解老师的教诲和管理,使管理工作在情感交融中顺利开展,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就是“以情育人、情中有理”。高校的管理工作者,不要在意识上太看重自己的领导地位,在学生面前总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给人一副望而生畏的面孔。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做到平等待人,在平等的位置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永远和学生站在一起。人是感情的动物,有了平等才能产生信任,相互信任才能产生感情,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感情,学生才会尊敬你、信服你,才能使我们的理得以贯彻执行。
3.6 建立网络人才库,加强与外界人才交流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该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推销学生自己,信息网络技术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现代化管理手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网络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因此每个专业,每个部门应该建立自己的网页,分设“人才库”,把优秀学生的具体表现及获奖情况详细列于其中,通过互联网的形势向用人单位展示学生,实现与用人单位的人才交流。
4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今大学生就业严峻,这个形势我们一时无法改变,作为辅导员,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把管理工作做好,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管理活动的主体,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社会阅历、经济条件、文化修养等情况,把有关制度、管理理念和思想内化为个人内心,真正做到把教育管理和大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价值目标联系在一起,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现自我管理。要求管理者认真把握学生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运用正确的方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瑞年,靖新宇.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7 (12):41-42.
2 殷相国.对大学生管理教育的几点认识[j].绥化学院学报,2007, 27(6): 144-145.
3 杨云霞,周黎明.在医学生中进行感冒药物的社会调查[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7,29(2):92-93.
篇10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抑郁; HADS-P; SGRQ-C; 生活质量
A Correlation Study on Depress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 in Metro Manila/LIU Ya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5):068-071
【Abstract】 Objective:To determine if 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gree of depress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COPD respondents.Method:The St.George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 for COPD (SGRQ-C) and Hospital Anxiety aand Depression Scale-Pilipino (HADS-P) were used initially to determin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degree of depression respectively of 15 respondents.Spearman correlation of ranks was then used to determine if the results of the two scales are correlated. Linear regression was used to see the trend between scores from both scales.Result:Spearman analysis showed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SGRQ-C and HADS-P scores(R=0.9873).All of the respondents did not have depression with a mean score of (3.6±1.7)but their quality of life were impaired with a total mean score of (13.8±3.8) (normal was 5 to 7).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a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ores of the two scales.Conclusion:There is a strong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quality of life and depression of COPD,as the symptoms of COPD increases,the degree of depression also increases.
【Key words】 COPD; Depression; HADS-P; SGRQ-C; Quality of life
First-author’s address:Emilio Aguinaldo College,Manila 1000,Philippines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5.020
感X悲伤、丧失兴趣、自我价值感低、睡眠紊乱或食欲不振、感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是世界卫生组织所定义的抑郁症的特征。严重时抑郁症可能导致自杀,世界上每天约有3000例自杀事件,这是这一代人不可避免的问题。抑郁症可以影响从健康个体到患慢性疾病的任何人。虽然现有研究表明该疾病和发展中的抑郁症相关联,但只有少数人真正探索到抑郁症作为单独或一种合并症对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的影响。因此,笔者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深入挖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患病之后的心理进程,希望解决疾病带来的心理影响和所留下的情绪效应。这项研究旨在探讨确定COPD患者的抑郁程度与生活质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本研究将作为发展研究和专业实践的优秀基础,该研究是医学领域高级别的研究方法之一。此外,本研究可为解释抑郁症对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提供一个具体的依据。将相关抑郁症作为降低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优先考虑作为治疗的一部分。因此,这可能加速患者的恢复,使他们快速恢复正常和健康的生活。
1 假设
1.1 假设 受访者的抑郁程度(HADS-P评分)和生活质量(SGRQ-C评分)之间没有相关性。
1.2 替代假设 受访者的抑郁程度(HADS-P评分)和生活质量(SGRQ-C评分)之间存在相关性。
2 相关文献综述
研究报告阐明,大约三分之二的COPD合并抑郁症状的患者具有中度至重度抑郁症[1]。呼吸困难和运动能力下降是导致COPD相关焦虑和抑郁症状的主要机制[2]。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抑郁症状在COPD患者中比冠心病、中风、糖尿病、关节炎、高血压和癌症更常见[3]。
一项针对在土耳其州立医院治疗COPD合并抑郁症状患者对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69.6%和85.6%的患者分别处于焦虑和抑郁的风险,并且生活质量的平均分随着焦虑和抑郁的平均分增加而降低。可以得出结论,大多数COPD患者具有焦虑和抑郁的风险,焦虑或抑郁的存在对生活质量具有负面影响[4]。
最新研究表明,COPD合并抑郁症导致更差的健康结果包括生活质量受损和死亡率增加[5]。已有的研究表明,COPD患者并发日常活动减少和较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症状如呼吸困难、肌肉功能障碍[6]。
一项研究在2012-2013学年期间在菲律宾圣路易斯医学大学的医学生中进行。医学生通常具有令人满意的身体状态,但与身w健康相比精神健康具有较低水平[7]。老年人患有抑郁症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COPD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肺功能每况愈下,老年人的抑郁症不是生理性,它是一种病理状态,若及时治疗,是具有可逆性的[8]。重要的是患者积极参加日常活动和体育锻炼,以适应COPD的生活,防止进一步的身体恶化[9]。抑郁症也易发生在遭受自然灾害和慢性疾病患者的人群中。菲律宾是易受自然灾害(如地震和台风)影响的国家之一,受害者易患有抑郁症。这在几乎所有的社交媒体和报纸中都得到证明[10]。
COPD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研究表明COPD患者急性加重后,抑郁症的患病率是19.4%~50.0%[11]。2013年,Tan等[12]对COPD并发抑郁症的患病率和风险因素进行了多方研究。风险因素包括女性、教育程度较低、具有吸烟史、家庭幸福感低、焦虑症状超过10年以上。研究有结论是COPD患者尤其是男性、高中以下学历、具吸烟史、家庭幸福感低、焦虑症状超过10年以上的患者,必须对抑郁症进行筛查[12]。
Maurer在2008年的研究中强调只有少数文献涉及COPD合并抑郁症的筛查和治疗。英国国家健康和护理研究所公布的临床指南,使用阶梯式方法来管理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症[13]。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最佳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仍有很大思考空间。多学科和个性化方法解决心理合并症是治疗抑郁患者的重要因素[14]。
由于COPD和抑郁症之间的重叠症状,诊断COPD患者得抑郁症并不容易。但是Hamilton抑郁量表似乎是一个有效的筛查工具。COPD合并抑郁症比单纯COPD的生活质量受损程度更严重[15]。
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受损程度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显着恶化。COPD程度的增加与圣乔治呼吸问卷评分的显着增加具有相关性。心理评估和心理咨询是对于改善COPD患者生活质量,用于早期检测治疗可能叠加的精神病症状的COPD病患的重要的方法[16]。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描述性-相关研究设计用于本项研究。
3.2 研究背景 这项研究符合书面协议,在研究伦理委员会得到批准后才开始进行。受访者联系号码根据收录标准随机选则的。通过指导问卷收集数据。每次面试都有一份指导性问卷,包括同意书、受访者个人资料、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P)、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C)。在进行受访前,受访者给予并签署同意书,被告知收集所有数据都是机密的,仅用于研究为目的。指导问卷中所有问题必须由受访者本人回答。2016年8月,随机选取马尼拉地区受访者进行了采访。任何抑郁症阳性和生活质量受损的结果,建议适当转诊和治疗。
3.3 研究对象 (1)入选标准:采取随机选择,调查对象从菲律宾马尼拉2008年到现在Manila Doctors Hospital和Manila Center Med 两所医院门诊诊断为COPD的患者为对象,年龄40岁及以上,具吸烟者史,同意受访的患者。(2)排除标准:COPD合并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孕妇也不包括在内。合并其他肺部诊断和既往肺减容手术或肺切除术的患者。
4 样本大小
为了SGRQ-C和HADS评分之间的相关值为0.8,招募了15例受试者。该样本大小旨在测试在0.5α处的相关性,误差为±5%。
5 研究过程
受访者根据入选标准进行筛选。研究人员通过电话联系随机选择的受访者,如果他们同意配合调查且接受采访。在充分解释这项研究后,每个受访者都被要求签署一份知情同意书。通过使用指导问卷收集数据。本研究中使用的指导问卷是一种结构化的调查工具,用于评估这些受访者的抑郁程度和生活质量。它由两部分组成:(1)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菲语版本)。(2)确定COPD患者呼吸问题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使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C菲语版本)。SGRQ-C是为检测慢性气流受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定量慢性气道阻塞对健康的影响而设计的标准化问卷。它由两部分组成,共有17个问题:第一部分的8个问题涉及呼吸道症状和患者对呼吸问题的看法。第二部分的9个问题涉及患者的当前状态,包括症状、日常活动受限和疾病影响三部分得分描述患者生活质量。根据生活质量逐项评分,并作为一个整体计算总得分。关于调查问卷的结果,还与肺部专家进行了协调。
6 数据收集和分析
问卷原始资料被整理并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P
7 结果
7.1 关于患者人口统计数据 随机参选的受访者年龄在60~75岁,共有15例受访者其中男14例,女1例。平均每年因COPD引起的抑郁倾向问诊患者21例,每年被诊断为COPD合并抑郁症患者6例。
7.2 受访者的HADS-P评分 HADS的平均分数分为正常(0~7分),临界(8~10分)和抑郁(11~14分)。随机受访者共15例,全都落在HADS的正常(0~7分)范围内,平均值和标准偏差为(3.6±1.7)分,表明数据是正态分布的。HADS评分越高,COPD患者的抑郁越高。
7.3 患者呼吸问题以及生活质量 SGRQ-C旨在确定COPD患者呼吸问题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症状、日常活动受限和疾病影响。数据分析统计SGRQ-C相应的加权平均数和平均分等效进行总结。在评估呼吸症状组分下其平均得分在正常范围内。另一个组成部分是呼吸困难所致的活动受限,平均分与其正常范围相比,所有15例受试者的分数均升高,这意味着作答问卷的大多数患者活动是受限的。最后组成部分是气道疾病对心理紊乱的影响,与正常范围比较,14例受访者的平均得分均提高,只有1例受访者在正常影响下。总分计算为疾病对总体健康状况影响的总结,总分的正常范围在5~7分,13例受访者具有高于正常总分,2例受访者具有正常总分。在SGRQ-C呼吸问卷中,分数与生活质量成反比。随着得分的增加,患者的健康状况受损越严重,即生活质量越低。基于在SGRQ-C的三个组成部分,生活质量与症状,日常活动受限和疾病影响之间成反比关系。所以随机受访者中13例健康状况受损或生活质量低下,其余2例无受损的健康状况也没有生活质量低下。
7.4 抑郁程度和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性 根据SGRQ-C和HADS评分进行散点图绘制得出结论。按照正常标准,抑郁症和总生活质量之间的关联将被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8 讨论
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受试者的SGRQ-C和HADS-P得分之间的关联。随着前者增加,后者也增加。它提供了足够的验证,抑郁和患者生活质量有一个强烈的直接相关性。这表明,随着COPD症状的恶化,COPD症状会影响患者消极悲观等负面情绪,情绪会加重患者不适感,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长期影响受访者的日常生活,会加重抑郁症的风险。尽管本研究中招募的受试者没有抑郁症,从HADS-P评分中可以看出,患者都在正常范围内,但是评分的变化显示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
2000年至今最新研究结论是,COPD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始终大于一般人群。它带来更糟糕的健康状况和较低生活质量[17]。虽然焦虑可能比抑郁症更早出现,但后者与COPD的严重性和功能受损的程度相关[17]。
在2012年欧洲呼吸学会年会上指出,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SGRQ)和抑郁分数(HADS)之间存在正相关。COPD的抑郁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P[18]。
重度COPD患者的主要痛苦来源是焦虑和对呼吸困难的恐惧。抑郁症是COPD患者最常见的情绪后果。在常规临床实践中难以识别抑郁症,因为症状经常被忽视或归因于COPD。它被视为COPD的一部分,得不到应有治疗。如果抑郁症和焦虑没有得到解决,患者仍保持活动受限并且生活质量受到不利影响[19]。
抑郁症与COPD相应症状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患者的评估应包括抑郁症的筛选。抑郁症的评估和治疗与COPD治疗同样重要。如果一个患者是抑郁症阳性,应该适当的转诊和治疗,多学科和个性化方法解决心理合并症。抑郁症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应继续深入。建议在未来做男性和女性人群之间的比较研究。此外,建议增加样本量。由于时间限制,只有最小可接受的样本大小来满足研究。未来的研究也应该在一个更广泛的范围中开展。对于问卷调查,强烈建议的sgrq-c菲律宾版本更新到最新版本。
参考文献
[1] Maurer J,Venkata R, Nicola A,et al.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COPD- Current Understanding, Unanswered Questions,and Research Needs[J].Chest,2008,134(4 Suppl):43S-56S.
[2] Cuneyt T,Imran O,Seza T,et al.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COPD patients and correlation with sputum and BAL cytology[J].Multidisciplinary Respiratory Medicine,2011,11(6):226.
[3] Schane R E,Walter L C,Dinno A,et al.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in persons with COPD[J].J Gen Intern Med,2008,23(11):1930.
[4] Y?ld?r?m R,Bakar R N,NDR Student,et al.Effect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n self-care agenc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PD:a questionnaire sur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 2013,19(Issue 1):14-22.
[5] Panagioti M,Scott C,Blakemor A,et al.Overview of the prevalence,impact, and management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COP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PD,2014,9:1289-1306.
[6] Kim H C,Mofarrahi M,Hussain S N.Skeletal muscle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2008,3(4):637-658.
[7] Domantay J A A.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Future Physicians at a Medical School in the Philippines: A Cross-Sectional Study[J].Sage Open,2014,4(3):61-63.
[8] Cheridine P.Oro-Josef.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in the Philippines[N].Business Mirror,2014.
[9] Weldam S W,Lammers J W J,Decates R L,et al.Daily activitie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psychological determinants:a cross-sectional study[J].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2013,11(1):190.
[10] Wingard J,Brandli.Philippines:A country prone to natural disasters[N].Made for Minds,Philippines (NOV 10,2013).
[11] Athanasios T,Epaminondas K,Dionisios B,et al.Prevalence of alexithymia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a sample of Greek COPD outpatients[J].Annals of General Psychiatry,2010,9:16.
[12] Tan S K M,Benedicto J P,Santiaguel J M.Preval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filipino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multi-center study[J].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 Journal,2015,30(1):57-62.
[13] Mark H.Depression in Adults With a Chronic Physical Health Problem:Treatment and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09,46(11):1411.
[14] Tselebis A,Pachi A,Ilias I,et al.Strategies to improv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OPD:a 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J].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2016,12(Issue 1):297.
[15] Stage K B,Middelboe T,Stage T B,et al.Depression in COPD--management and quality of life consider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pd,2006,1(3):315.
[16] Phan T.Investigated the Efficacy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OPD Patients:A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J].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sian Pacific Society of Respirology,2015,15(3):6.
[17] Zamzam M A,Azab N Y,Wahsh R A E,et al.Quality of life in COPD patients[J].Egyptian Journal of Chest Diseases & Tuberculosis,2012,61(4):281-289.
[18] Cekerevac I,Lazic Z,Petrovic M,et al.COPD and depression[J].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2012,4(40):534.
- 上一篇:研究生个人学年总结
- 下一篇:大一学年个人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