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启蒙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14:39: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汉字启蒙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汉代童蒙书法教育对书法教育的启示
一、汉以前的书法蒙学教育
“蒙学”中的“蒙”有“没有知识,愚昧”之意,喻示人童稚时期的知识储备状态。摆脱蒙昧,称之为启蒙。辞书对“蒙学”的解释是:“中国旧时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启蒙教育的学校”,相当于今天的小学。我国古代的童蒙书法教育可以追溯到殷商。不过,商代的书法教育主要是面向王室成员。西周时,书法教育内容更为充实,有了专门的书法教育时间和场所。幼童通常8岁入学,学习内容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书”指的便是对汉字的学习以及书写。至秦代统一六国文字,小篆颁行天下,从上至下,各级行政部门皆以李斯的小篆为通用书体,官方培养刀笔吏。汉初,“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书或不正,辄举劾之”[1]。可见,秦汉时期对识字教育极其重视。有学者认为,“蒙学教育在秦汉之后便进入有教材、有组织、有形式的阶段”[2]。
二、汉代书法蒙学教育
汉代学童书法教育主要是在书馆中进行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识字和习字,识字和习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事启蒙教育的教师大多是闾里集体出资聘请的,是乡里宿儒。这里的书馆也称作“学馆”“书舍”“蒙学”“小学”等。东汉王充《论衡·自纪篇》中记述了自己童年的学习经历:“六岁教书……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童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王充先是识字和习字;接着学习《论语》《尚书》,每天讽诵千字以上;最后专习经学,“经明德就”。可见这时学习已分阶段。前期属于识字和书写的学习阶段,使用的教材如《仓颉篇》《急就篇》等,这些字书又称为“史篇”和“章篇”。学生学书既成,则离开书馆进入庠序,学习《孝经》《论语》《尚书》等儒家典籍。
(一)识字、习字教材
汉代小学的字书有《仓颉篇》《训纂篇》《滂喜篇》《凡将篇》《急就篇》等,现在保存的只有《急就篇》。字书最早的是四字一句,始于周之《史籀》十五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所作,不过久已失传。为了对汉字进行统一简化,秦朝官方以秦篆为基础,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七章,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七章。汉闾里书师将其合并整理,并统一称作《仓颉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汉代的学书、习字教材数量也逐渐增多。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图1);成帝时将作大匠李长作《元尚篇》,扬雄作《训纂篇》。之后,又有杜林作《仓颉训纂》。这些直接作为书写教材,供学童使用。图2竹简是1974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遗址,内容是《仓颉篇》首章部分文句。简长23厘米,宽1.1厘米,厚0.3厘米,正反面书写,简末二字“赏赏”可能是习字者随意所书。《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兴以后,闾里书师合秦时《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三篇为一篇,习称汉《仓颉篇》。居延甲渠候官遗址出土的《仓颉篇》竹简对于研究汉代《仓颉篇》的版本衍变、文本构成等具有重要价值。图3习字简虽然不能确定为汉代学童所写,但一定程度上是对当时汉人学书、习字状态的反映,通过其可以了解汉代童蒙书法教育状况。
语文识字教学管理论文
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年教学经历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多年的工作经验我得出的结论便是: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识字产生积极的兴趣,他就能自觉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可是,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识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孩子自我识字的能力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使用了以下四种方法:
一、趣味识字法
1、开课环节生动有趣
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是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这样设计教学的开课环节:"同学们,今天有几个我们不认识的小客人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愿意跟他们交朋友吗?""愿意!"在孩子们的大声回答声中我打开电脑教学软件出示生字卡片并告诉他们:"今天的小客人很喜欢你们,如果你们能把它们记在脑子里,它们就会很乐意地帮助你,成为你今后学习的好帮手。"
2、自编顺口溜降低难度
在集中的归类识字中,单纯的结构分析是孩子们很难接受的,为了激发孩子识字兴趣、降低识字难度,我自编了一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帮助孩子识记。如学生难辨"密"和"蜜",我这样编:"密林长在山中,蜂蜜酿自蜂虫。"通过顺口溜中的下划线,孩子们很自然地就区分了"密"和"蜜"的不同。
语文识字教学研究论文
作为一名有着二十年教学经历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多年的工作经验我得出的结论便是: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识字产生积极的兴趣,他就能自觉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可是,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识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孩子自我识字的能力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使用了以下四种方法:
一、趣味识字法
1、开课环节生动有趣
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是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这样设计教学的开课环节:"同学们,今天有几个我们不认识的小客人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愿意跟他们交朋友吗?""愿意!"在孩子们的大声回答声中我打开电脑教学软件出示生字卡片并告诉他们:"今天的小客人很喜欢你们,如果你们能把它们记在脑子里,它们就会很乐意地帮助你,成为你今后学习的好帮手。"
2、自编顺口溜降低难度
在集中的归类识字中,单纯的结构分析是孩子们很难接受的,为了激发孩子识字兴趣、降低识字难度,我自编了一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帮助孩子识记。如学生难辨"密"和"蜜",我这样编:"密林长在山中,蜂蜜酿自蜂虫。"通过顺口溜中的下划线,孩子们很自然地就区分了"密"和"蜜"的不同。
小学语文中德育融合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标指出要“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还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那么如何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呢?
一、有机结合,自然渗透
1、结合小学语文中的内容渗透德育在小学语文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如与课文相联系的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教师要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文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幅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搏,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语文的热情。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2、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辨证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也是关于自然发展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在教学中,要结合有关内容,恰当地揭示语文知识中蕴含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结合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主义观点教育的事例比比皆是。
二、陶冶情操,潜移默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心里需求出发,找到合适的方法,做到真正激起学生的心理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实现育人的本质。
幼儿汉字教育研究论文
幼儿可以识字吗?对于这个问题存在截然不同的认识。对幼儿汉字教育持反对意见的主要观点是:第一,汉字是抽象的符号,实际知识很少的幼儿,让他们认识这些符号,是非常困难而且是非常有害的;第二,教幼儿识字,会刺激幼儿早熟,养成喜欢安静地读、写、算,不喜欢活动和劳动,会增加幼儿负担,影响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第三,幼儿学了汉字不但没有用,而且有副作用,早识字的幼儿入小学之后,学习会更不认真,他们上课精神不集中,小动作多;第四,我国现行幼儿教育法规文件没有幼儿汉字教育的要求。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教育竞争时代的到来,儿童发展关键期理论的深入研究,早期汉字教育愈来愈引起更多的人的重视与探索,人们在不断地调整各自的视野,加深对这个领域的认识。本人也是探索者之一,特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以此就教于同行。
一、幼儿识字教育,中外有之;幼儿汉字教育,古今有之。
幼儿识字教育是人类文化教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经验颇多。十九世纪初,法国的卡尔·威廉从三岁半开始识字,四岁阅读,五岁时已能掌握三万多单词,八至九岁时,能用六个国家的语言进行学习。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斯斯特娜夫人的女儿维尼从一岁半开始识字背诵,两岁能写日记,三岁能写诗,四岁能写世界语剧本,五岁时能用八国语言讲话,并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三岁时能读会写,四岁时阅读大量专著,七岁时能读但丁和达尔文的著作。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也是从四岁前就开始读书、识字的,父亲还叫他学习英法等多种外国语,八岁时会用四国文字进行读写。汉字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少名人成名成材也都是从幼时开始识字的。相传唐朝诗人王勃六岁善文辞,九岁读《汉书》。李白“五岁诵六甲,七岁观百家”。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白居易在五、六岁时就能作诗。宋朝词人晏殊七岁时能写文章,并同千余进士一起参加廷试。曹子建也是七岁吟诗。王夫之在七岁之时已经读完十三经。幼儿汉字教育绝非只有古代才有,现代也有大量事例。无产阶级革命家刚满三岁就开始识字和写字,五岁读《千字文》、《三字经》,还向祖父学习对联、字画与碑文。著名学者郭沫若三岁识字,七岁作诗、对句。女作家谢婉如四岁开始向其舅父杨子敬学习识字,能通读《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名著[1]。在当代超常儿童的研究中,也发现不少幼儿识字的生动事例。有一个七个月的孩子竟识字四百多个,另一个两岁半的孩子识字达一千多,还有一个四至五岁的孩子识字多达两千余个[2]。江西的宁铂两岁时能背诵诗词,五岁上了小学,六、七岁开始攻读医书,十二、三岁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柳州的刘俊伟,从一岁两个月开始识字,一岁七个月时能识字七、八百个,三岁时识字一千多,背诗近百首[3]。魏敏在两岁时开始识字,她每天识一至两个字,渐渐地一天能学二十多个字,近四岁时已识汉字一千多个,并能看报,能阅读《动脑筋爷爷》、《中国历史故事》等儿童读物,到五岁时识字已达两千多[4]。又有褚庆能六岁能读《365夜》、《普希金童话诗》、《红楼梦》、《水浒》等书籍。四川的陈科平三岁半跟父亲识字,四岁能读《人民日报》。杜影在五岁时掌握了五千汉字。华裔美人何美山,两岁读字典,一年后读大英百科全书,九岁零三个月进入华盛顿大学[5]。以上这些事例证明幼儿汉字教育是古今都有的,也说明幼儿期有巨大的识汉字潜能。事实胜于雄辩,幼儿汉字教育是可能的。
幼儿为什么能识汉字呢?这与汉字的特点和幼儿的感知特点、注意、记忆、思维的特点相一致,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有它的特有的表意功能,汉字又是方块字,有自己独有的造形规律。只由总数不过二十三、四种不同的笔画就组成了几万个不同的汉字,变化有序,奥妙无穷。不同的笔画按一定的数量、顺序、配置原则组合成一个个方形,变成一个个图案,宛如美丽的小花。笔画的顺序、长短、数量、笔度的细微变化,有如魔方,因而对幼儿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幼儿识字时,汉字的造形能使汉字与背景相互区别,方便幼儿感知。每个汉字都由一个图形表示,幼儿识字,如同看图画,每个图形又都表达出不同的意义,形义一致,义形统一,把图形与文字所标志的事物意义联在一起,有助于幼儿理解字义,又能使幼儿以图作为识记的支撑点,进行记忆。所以幼儿认起字来兴味无穷,毫不费力。幼儿的认知方式是一“模式识别”方式,汉字的形状容易经常引起幼儿注意,映入幼儿眼帘。只要使幼儿反复接触汉字,字就会“模式般”地印入脑海,终生难忘。如果不失时机地让幼儿识字,就会为幼儿成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证明,幼儿本身有识汉字的要求,科学的汉字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是有益的,因而,幼儿汉字教育不仅可能而且也是必要的。
现代教学论揭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唯物辩证法揭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育,对学习者来说,不过是一种外力,是促使主体变化和发展的条件,要使学习者主体接受,必须通过学习者本身的需要,让学习者本身内化吸收。幼儿汉字教育的道理也是如此,教而无功,教而无果不能算是汉字教育。这就牵涉到幼儿本身有没有识字的要求,幼儿本身有识字要求,就能像海绵吸收水分一般地接受汉字教育,本身没有知识要求,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劳而无功,教而无果。关于幼儿有无识字的内在要求这一点陈鹤琴先生早在30~40年代就进行过实验研究。他研究后指出:“识字是儿童所迫切要求的。”因为幼儿学了汉字之后可以自己独立地看故事书,不用由别人讲给他听。陈先生对此作了调查,他说:“据了解,有的儿童主动地向哥哥姐姐们学习认字识句。学了一些字句之后,就抓到故事书死啃,儿童对识字确实有迫切的要求,但为什么幼儿园不进行识字教育呢?”[6]陈先生和张宗麟合著的《幼稚园的读法》中指出:“读法与图画手工都是属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儿童喜欢看图,喜欢涂鸦,喜欢东做西扯,这是发表自己意见的活动。字不是一件神秘的东西,可以当作图画看的……无论图画、手工、读法,都是儿童发表意见的方式,都可以做的。”[7]显然识字是幼儿求知的需要,上讲的表现,是幼儿发表意见的一种活动,是幼儿内在的要求,符合幼儿心理需要,对幼儿当然是有益的。正因为如此,陶行知先生及他的助手们在南京燕子矶幼儿园也曾进行识字教学实验,陈鹤琴先生及其助手在鼓楼幼稚园等处也进行过系统的实验。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第一保育院也有识汉字的要求,并明确规定“识字50个,并会写自己的名字”[8]。后来,陈先生于五十年代初,我国《幼儿园暂行规程》公布之时,在总结自己实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幼儿园应该进行识字教育的真知灼见。他指出:“在今天来说,识字是儿童能够做的,识字是儿童所迫切要求的,幼儿园大班儿童可以开始进行识字教育了。”[9]
幼儿汉字教育论文
一、幼儿识字教育,中外有之;幼儿汉字教育,古今有之。
幼儿识字教育是人类文化教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经验颇多。十九世纪初,法国的卡尔·威廉从三岁半开始识字,四岁阅读,五岁时已能掌握三万多单词,八至九岁时,能用六个国家的语言进行学习。二十世纪初,美国的斯斯特娜夫人的女儿维尼从一岁半开始识字背诵,两岁能写日记,三岁能写诗,四岁能写世界语剧本,五岁时能用八国语言讲话,并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三岁时能读会写,四岁时阅读大量专著,七岁时能读但丁和达尔文的著作。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也是从四岁前就开始读书、识字的,父亲还叫他学习英法等多种外国语,八岁时会用四国文字进行读写。汉字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少名人成名成材也都是从幼时开始识字的。相传唐朝诗人王勃六岁善文辞,九岁读《汉书》。李白“五岁诵六甲,七岁观百家”。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白居易在五、六岁时就能作诗。宋朝词人晏殊七岁时能写文章,并同千余进士一起参加廷试。曹子建也是七岁吟诗。王夫之在七岁之时已经读完十三经。幼儿汉字教育绝非只有古代才有,现代也有大量事例。无产阶级革命家刚满三岁就开始识字和写字,五岁读《千字文》、《三字经》,还向祖父学习对联、字画与碑文。著名学者郭沫若三岁识字,七岁作诗、对句。女作家谢婉如四岁开始向其舅父杨子敬学习识字,能通读《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等名著[1]。在当代超常儿童的研究中,也发现不少幼儿识字的生动事例。有一个七个月的孩子竟识字四百多个,另一个两岁半的孩子识字达一千多,还有一个四至五岁的孩子识字多达两千余个[2]。江西的宁铂两岁时能背诵诗词,五岁上了小学,六、七岁开始攻读医书,十二、三岁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柳州的刘俊伟,从一岁两个月开始识字,一岁七个月时能识字七、八百个,三岁时识字一千多,背诗近百首[3]。魏敏在两岁时开始识字,她每天识一至两个字,渐渐地一天能学二十多个字,近四岁时已识汉字一千多个,并能看报,能阅读《动脑筋爷爷》、《中国历史故事》等儿童读物,到五岁时识字已达两千多[4]。又有褚庆能六岁能读《365夜》、《普希金童话诗》、《红楼梦》、《水浒》等书籍。四川的陈科平三岁半跟父亲识字,四岁能读《人民日报》。杜影在五岁时掌握了五千汉字。华裔美人何美山,两岁读字典,一年后读大英百科全书,九岁零三个月进入华盛顿大学[5]。以上这些事例证明幼儿汉字教育是古今都有的,也说明幼儿期有巨大的识汉字潜能。事实胜于雄辩,幼儿汉字教育是可能的。
幼儿为什么能识汉字呢?这与汉字的特点和幼儿的感知特点、注意、记忆、思维的特点相一致,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有它的特有的表意功能,汉字又是方块字,有自己独有的造形规律。只由总数不过二十三、四种不同的笔画就组成了几万个不同的汉字,变化有序,奥妙无穷。不同的笔画按一定的数量、顺序、配置原则组合成一个个方形,变成一个个图案,宛如美丽的小花。笔画的顺序、长短、数量、笔度的细微变化,有如魔方,因而对幼儿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幼儿识字时,汉字的造形能使汉字与背景相互区别,方便幼儿感知。每个汉字都由一个图形表示,幼儿识字,如同看图画,每个图形又都表达出不同的意义,形义一致,义形统一,把图形与文字所标志的事物意义联在一起,有助于幼儿理解字义,又能使幼儿以图作为识记的支撑点,进行记忆。所以幼儿认起字来兴味无穷,毫不费力。幼儿的认知方式是一“模式识别”方式,汉字的形状容易经常引起幼儿注意,映入幼儿眼帘。只要使幼儿反复接触汉字,字就会“模式般”地印入脑海,终生难忘。如果不失时机地让幼儿识字,就会为幼儿成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证明,幼儿本身有识汉字的要求,科学的汉字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是有益的,因而,幼儿汉字教育不仅可能而且也是必要的。
现代教学论揭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唯物辩证法揭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育,对学习者来说,不过是一种外力,是促使主体变化和发展的条件,要使学习者主体接受,必须通过学习者本身的需要,让学习者本身内化吸收。幼儿汉字教育的道理也是如此,教而无功,教而无果不能算是汉字教育。这就牵涉到幼儿本身有没有识字的要求,幼儿本身有识字要求,就能像海绵吸收水分一般地接受汉字教育,本身没有知识要求,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劳而无功,教而无果。关于幼儿有无识字的内在要求这一点陈鹤琴先生早在30~40年代就进行过实验研究。他研究后指出:“识字是儿童所迫切要求的。”因为幼儿学了汉字之后可以自己独立地看故事书,不用由别人讲给他听。陈先生对此作了调查,他说:“据了解,有的儿童主动地向哥哥姐姐们学习认字识句。学了一些字句之后,就抓到故事书死啃,儿童对识字确实有迫切的要求,但为什么幼儿园不进行识字教育呢?”[6]陈先生和张宗麟合著的《幼稚园的读法》中指出:“读法与图画手工都是属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儿童喜欢看图,喜欢涂鸦,喜欢东做西扯,这是发表自己意见的活动。字不是一件神秘的东西,可以当作图画看的……无论图画、手工、读法,都是儿童发表意见的方式,都可以做的。”[7]显然识字是幼儿求知的需要,上讲的表现,是幼儿发表意见的一种活动,是幼儿内在的要求,符合幼儿心理需要,对幼儿当然是有益的。正因为如此,陶行知先生及他的助手们在南京燕子矶幼儿园也曾进行识字教学实验,陈鹤琴先生及其助手在鼓楼幼稚园等处也进行过系统的实验。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第一保育院也有识汉字的要求,并明确规定“识字50个,并会写自己的名字”[8]。后来,陈先生于五十年代初,我国《幼儿园暂行规程》公布之时,在总结自己实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幼儿园应该进行识字教育的真知灼见。他指出:“在今天来说,识字是儿童能够做的,识字是儿童所迫切要求的,幼儿园大班儿童可以开始进行识字教育了。”[9]
今天,人们的思想境界和积极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们不再停留在传统经验的总结和已有实验的印证,而是开展了更新更科学更大规模的实验研究。近几年来,我国大陆已有几万名婴幼儿接受汉字教育的实验,联想识字、听读游戏识字等各种实验在天津、北京、南昌、广州等大中城市的近百所幼儿园进行,实验对象达数千名,收效显著。而且,幼儿汉字教育实验还超出了国界,已经在使用汉字的亚洲文化圈诸国和地区进行。日本用“石井认字教育法”教幼儿识汉字的幼儿园已有几百所。香港的幼儿园三岁识字,五岁写字,上学前能独立阅读[10]。日本石井勋教授经过长期的婴幼儿汉字教育实验之后曾有句名言:“婴儿在会说话之前已具备识别汉字的能力。把汉字作为符合婴儿模式识别能力的模式教育来尝试”[11]是可能的,必要的。
试论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意义
一、《笠翁对韵》的价值
《笠翁对韵》作为声律启蒙类儿童启蒙读物蕴含丰富的价值,其具有词汇丰富、中国语言文字特征显著、古代文化常识丰富等价值。(一)词汇量丰富,利于集中识字。《笠翁对韵》使用的词汇十分丰富,算上题目和大标题,总共有6468个字,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常用字,如:“泉对石,干对枝,吹竹对弹丝”,[1]11“红对白,绿对黄,昼永对更长”。[1]73这样的字句儿童熟读后容易记住。书中包含的内容广泛,有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方面的词句。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儿童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而《笠翁对韵》对于儿童集中识字来说是一本很好的识字教材。(二)中国语言文字特征显著。汉语言文字有三个突出特点:在语音方面,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在词汇方面,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由于汉语的单音语素多,所以由它构成的单音词和双音词也较多,词形较短。同时汉语中的单音节基本上都是语义的承担者。这些单音节可以作为语素来构成大量单音词,也可以合起来构成合成词,其构词功能十分强大;在语法方面,汉语缺乏形态,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这三个特点结合起来,产生了这样三个后果:容易造成整齐的句子,可以通篇是三字句或四字句、五字句;容易构成对偶;容易押韵。”[2]而《笠翁对韵》全部是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和七字句。其字句对仗韵语,琅琅上口,铿锵悦耳,使儿童在记诵的过程中受到语言美、音韵美、结构美的熏陶。如“春对夏,喜对哀,大手对长才。风清对月朗,地阔对天开”,[3]32“中对外,后对先,树下对花前。玉柱对金屋,叠嶂对平川”。[1]54这样对仗押韵的字句,利于儿童熟读记诵。(三)古代文化常识丰富。《笠翁对韵》所蕴含的古代文化丰富。书中内容广泛,涉及众多器物名、植物名、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典故等常识。如植物名有:菡萏、芙蓉、芍药、芙蕖、苣藤、菖蒲、青筠等。书中提到的植物种类繁多,而有些植物名指代的是一种花,比如荷花的别称就有:菡萏、芙蓉、芙蕖等。历史典故有“管鲍相知,能交忘形胶漆友;廉蔺有隙,终为刎颈死生交”,[1]58“霸王军营,亚父丹心撞玉斗;长安酒市,谪仙狂兴换银龟”[1]17等。《笠翁对韵》中所涉及的典故,能够集合趣味性与人文性的特点来讲故事。
二、当今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当今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现状。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在内容和形式上日益完备。在内容方面,首先,所选内容切合儿童的年龄结构和认知方式。当今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诗歌、民歌、绕口令等。其次,所选课文的题材涉及范围广。在教材中加入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计算机教育和环境保护等内容。既有实用知识类教材也有情感教育类教材。最后,所选内容与儿童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在注重儿童识字的基础上也注重其实用性、生活性和常用性。在形式方面,在部编本教材出现以前,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出现多个版本的教材,如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鲁教版等多个版本。各个版本因受用对象、地区不同在选择篇目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也体现出我国小学语文建设繁荣和良好的发展态势。此外,在教材编排上,方式新颖,突出重点。当今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注重图文并用的编写方式,能更好地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条件。另外,当今小学语文教材还具有内容简洁明晰、层次化呈现、重点突出等特点。(二)当今小学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小学语文教育在于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但在当今小学语文教材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首先,课文题材限制儿童思维。选文主要集中在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上,但大都被赋予了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严肃主题,带有想象性和创新性的课文极少。其次,忽视农村地区实际情况。通过对当今小学语文教材的查阅分析,可以看出教材中涉及的大多是城市里人们的生活,有关农村农民生活的几乎没有,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无疑是脱轨的、陌生的。最后,教材中对经典传统文化的选入量不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抛开语文教材,文化的传承、更新和教育意义将面临困境和危机”,[4]应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语文教材中来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三、《笠翁对韵》对当今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的启示
在分析了声律启蒙类教材《笠翁对韵》的价值,以及当今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后,可以清晰看出《笠翁对韵》对当今小学语文教材建设的启示。“蒙以养正,圣功也。”[3]6幼童时期在人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占据十分关键的地位,幼童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对人的一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人一生的成长中,教育,尤其是启蒙教育不仅仅意味着开化蒙昧,更是起着奠基的作用。《笠翁对韵》对当今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具有许多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地方。(一)凸现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笠翁对韵》的语言,特点鲜明,大都为短句、偶句、押韵、对仗。这不是偶然的,因为汉字是一字一音节,可以编成句式整齐的韵语。这样的句子,富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易读易背。这种句短韵谐的形式让整篇文章都变得简短押韵,生动有趣,也就减轻了儿童的记忆负担。如“行对卧,听对看,鹿洞对鱼滩。蛟腾对豹变,虎踞对龙蟠”,[1]45“雷对电,雾对霞,蚁阵对蜂衙。寄梅对怀橘,酿酒对烹茶”。[1]69教材语言可适应汉字的形、音特点。(二)针对性强,易学易用。蒙学教材多由专家、学者针对某种目标专门编写,如作古体诗讲究对仗和押韵,而字的平仄和所属韵部不易记住。《笠翁对韵》就是为解决这一难题编写的。这本书运用对句,按韵编排,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背熟了这部书,既记住了常用字所属的韵部,又学到了平仄和对仗的知识,一举多得。这部书就是训练儿童作诗对句,掌握声韵格律,儿童学了之后并记住一些词汇就会作一些简单的诗歌,其针对性强,易学易用。这样的特点也是当今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应该借鉴的。(三)选文需“两味”。选文要注重“语文味”和“儿童味”。在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基础上,要在孩子初学母语的过程中,夯实语文的基本功底,形成较为严格、正规的语言表达方式,获得一定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和水平,选取符合儿童阅读、学习的选文,这样教材的“语文味”会更浓。另外,也应该注重“儿童味”,在选文方面,要借鉴《笠翁对韵》的一些优点,注重多选择与儿童的生活有关,能够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具有“儿童味”的文章。应该去除那些说教色彩较浓,成人口吻较多的内容。研究儿童心理,把儿童生活、儿童的游戏、儿童的想法融入到教材中来,从儿童的角度去考虑教材,精选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文章,増加一些创作文或者儿童文学作品,増加教材的“儿童味”。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让识字成为一种乐趣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得出的结论: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识字产生积极的兴趣,他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我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
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语文识字乐趣管理论文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得出的结论: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识字产生积极的兴趣,他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我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
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二.变换形式——“玩”中学
有关学校的书法艺术教育重要性
一、中国书法艺术良性发展,需要学校教育作为基础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中,“蒙学”即写字教育是被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汉灵帝于光和元年(178)设立了鸿都门学,专习辞赋书画,学成后以其书写优劣多授予高官,成就了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其间有一整套不断充实完善的方法,其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自秦汉至清末民初,有据可考的书学教学体系枚不胜举,而造诣深厚的书法家则成百上千,至于碑学大家更是不计其数。仅《辞海》中以“书法家”为第一项的人物词条就有71条。其中,著名者如晋代的“二王”:唐之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众所周知的。如果没有一个良好而又持久的教育氛围是不可能产生如此众多的名家的。
教师如何做到“言传身教”,怎样使书法教育很好的得到体现,怎样对学生进行书法艺术审美教学,便显得十分苍白无力。可见,想要学书法有成,必须从小开始,终身锲而不舍,刻苦训练。同时学校推行书法艺术教育,也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评价多元化机制的重要体现,也是因材教育的要求,是提高国民书法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良好的历史环境、人文环境、地域环境
1.中国书法其实质是实用———审美功能的转换。“书法”,在《现代汉语·辞海》中的解释是:文字的书写艺术。用特制毛笔写汉字的艺术。而“写”是:用笔在纸上或其他东西上做字。“写字”的含义也就是指为某种实际的需要而在纸上或其他东西上做字。“书法”与“写字”的关系也就形成了很明显不同的两个概念:从狭义上分,“书法”指的是艺术,而“写字”是一种实用的需要行为;从广义的角度看,“书法”是写字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属于“写字”的范畴,是从汉字的实用书写中逐步演化、发展起来并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再不受汉字内容(即实用性)的制约,也不对固定的客观事物作直观的再现,而是成为书作者凭借自身的功底和学识修养等因素,以汉字为基、抒发性情和对世界事物的感受遐想载体,通过点、画、线的造型、结构安排的变化以及谋篇布局的匠心运用,使欣赏者读时如入其境,产生联想,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更属于审美的范畴。
2.学习书法艺术有着和谐的人文环境。我们要求的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书法家,但拥有一手秀丽有佳或者让人回味的书法字体,何尝不是每一位华夏儿女的“门面”,更何况欣赏优秀的书法作品,可以丰富人的审美情趣、净化人的心灵、磨砺人的意品、端正人的品德操守,激发人们去追求一种更新更好更美的生活热望,形成一种蓬勃向上的人格力量。柳公权笔谏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历史上有很多的例子都在表明着人品与书品的关系问题。宋代的秦桧,本是一朝宰相,书法更是有突出的造诣,我们所常用的宋体字就是他所发明,但只因其品行恶劣而使人唾骂之。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书写的“还我河山”条幅,在外来势力入侵时,人人摹写悬挂,成为激励民族气节和抗战决心的最好教材。唐代由盛向衰转折时的一代忠臣颜真卿,更是从其书品可以读出人品,从人品可以映射书品。从他奋笔疾书的《祭侄文稿》一文,便可见他不畏奸相杨国忠的陷害,与判贼李希烈誓死抗争的民族爱国精神。其例种种,无不昭示着中华儿女注重修身养性的美德。
3.中国书法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并在现今有着交融的趋势。中国南贴北碑的书法历史,有着突出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地域特征,有着广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供我们学习的精华积淀。随着近现代的发展,书法艺术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呈现出南北融合的趋势,异彩纷呈的前景,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 上一篇:临床护理技能培训范文
- 下一篇:现代仿真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