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规划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15:10: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汉语言文学规划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学语文教学汉语言文学运用途径
摘要:新课改不断深入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运用事宜得到了很多关注,其在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广泛认可。通过对部分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汉语言文学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但无论是汉语言文学运用,还是其运用价值的发挥都不简单,系列难点性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性作用也不容小觑。本文将对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事宜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更好进行汉语言文学运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汉语言文学
整体上来看,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已经有了一定程度提升,但教学中的创新性不足是不争事实,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占比较低,且教学化运用状况较差也制约了教学有效性的较好提升。虽然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了汉语言文学运用尝试,但汉语言文学运用状况并不良好,很多因素也在影响着汉语言文学的运用深度与广度增加。鉴于此,探寻出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更好运用的路径十分必要。
1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的运用概述
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首先是古诗文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小学语文知识体系中,汉语言文学相关的内容占比较低,但汉语言文学运用的价值十分明显。一方面,其能够增强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特别能够帮助小学生感受古诗文中蕴含的人文理念;另一方面,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体系性色彩。也正是由于汉语言文学在运用上具有很多优势,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契机下,就汉语言文学教学化运用事宜进行更多思考。
2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的运用难点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切实改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坚持以社会实际诉求为基础,通过重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导向,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将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研究》一书,分析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索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计方案,以期为当前全面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效参考。由胡习之、朱丽婷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11月出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教学研究》一书,主要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研究为研究对象,以上篇、下篇的叙事架构,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类)本科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卓越实验班(教师教育类)人才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卓越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研究、深度阅读与中学文学教学等多个角度详细论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与课程教学体系,提出了生成词库理论与现代汉语借用量词的语义实现——现代汉语借用量词教学、当代语境下地方高师院校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机测背景下的高师普通话教学与培训研究等多项观点,对当前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全新研究视野。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思路清晰,内容丰富
该书研究思路清晰,研究内容丰富,通过对语言教学,追寻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共融的特征进行论述,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拓展课程教学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基础课程教学研究、高师中文师范生专业素养教育因性而别的探索等内容,极大完善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研究内容。受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实际需要和产业发展体系等多种因素影响,传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遭遇时代新困境,影响了本专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因此,在当前全面创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过程中,要重视化解学生面临的各项问题,消除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负面认识。应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未来从业方向和职业特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在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建设良好的知识学习平台,持续优化专业群建设机制,实现学生知识、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理想目标。
二、框架完整,重点突出
该书研究框架完整,研究重点突出,通过按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研究等两个维度详细论述,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类)本科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现代汉语课程的学习方法、文化心理分析背景下的中国现代作家写作等内容,为当前做好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了科学指引。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在当前重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要重视与做到:一方面,引导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全面了解自我,弄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及未来从业方向,提高学生对专业内容的熟悉度与认同度,帮助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建立良好的个人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加强社会就业方向研究,提升学生的职业成长认识。通过联系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匹配的岗位、邀请往届校友现场解读等方式,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造直观、形象的岗位认识,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发展水平。
三、案例丰富,实用性强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研究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传播我国传统和现代文化的重要工具及方式,是对外交流的手段,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是职业院校开设的人文科学,涵盖面广,不仅包括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包含着思想文化方面的教育。一些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会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文学理论学习而缺乏实践应用,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虽然完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却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是对毕业生的基本的要求,精湛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精神也是用人单位选择的标准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注重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理念,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效运用于实践,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在此背景下,分析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理念与实践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应用性教学理念;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课程里涉及面广的人文学科,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的重要科目,贯穿于学生一生的知识技能。高职院校应结合专业教学特色,创新教学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学科融会贯通能力。[1]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在展现人文精神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汉语言文学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不但能促进学生快速深刻地学习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还能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当前,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创新,汉语言文学在教学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继承我国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还应当深入了解汉语言文学中蕴藏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面临着来自网络文化的挑战,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与时俱进,将实践活动与学习理论有效结合,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难题。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试析汉语言文学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国家队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汉语作为中国的国语,也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国家应大力的重视培养汉言文学的人才,在科学发展观的影响下,根据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要人才的需求来实现专项培养。本文通过多个方面和角度论述汉语言专业学生的基本功的培养,也更加验证了汉语言对我国的重要性。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功;培养
一直以来,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文科的专业一直存在着一种重理论却轻实践的现象。学生们的文科专业素养很高,但是往往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不足,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这是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文科学生的普遍现象。随着最近几年汉语言文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广大的高等院校进行了扩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数变得越来越多。汉语言文学也从独立化转变为大众化。较为负面的影响是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差,学习的专业技能越来越不科学,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都越来越低,导致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严重的下降。现如今,我国的汉语言人才正在寻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方法,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走出这一困境,寻找更深层次的发展空间。对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否学好汉语言关系到以后毕业的工作和发展。这一课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现状
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目前的状况不容良好。随着汉语言专业人才的扩招,我国目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已经变成了一种大众的教育。这就导致学校和社会的不重视,让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多数重理论轻实践,社会适应能力极差,实践能力也不强,使其综合的教育质量直线下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工作和发展都会成为一大棘手的问题。我们应该尽快研究出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让越来越多的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自信,并且热爱其专业。只有这样,汉语言文学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功培养
汉语言文学教学及写作能力培养措施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诸多院校中重要的一个专业之一。本专业的教学任务是通过汉语言文学教育提升学习者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而在众多培养能力中,写作能力则是要求每位汉语言学者必备的能力之一,同时也是学生步入社会,在社会中进行人才衡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着力研究如何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此项研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意义非凡。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学生;写作能力;方法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大部分院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写作兴趣低,且学校设置的教学内容单一,课程配置不合理,课时时间短,均造成了大多数中职院校学生写作水平不高、学习兴趣低。以下主要围绕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意义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所带来的意义
(一)符合市场对人才目标需求
在我国大多数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主要学习目的就是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在课程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就业技能,帮助毕业生更好的面对就业压力,提升学生竞争力,帮助更多的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社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该课程,可以向同学们展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提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上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说是学生日后进入到工作或者在生活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语言内容。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中还有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一项任务,通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逻辑性,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地与人沟通,帮助学生满足未来工作需求,使其成长为符合现代市场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新课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目前,高校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新课改培训过程中仍缺乏改革的经验,因而,为了保证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需要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进行深入了解和探索。充分的分析后得到相应的结果,并在这些结论中发现问题,再从这些问题中找寻改进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以促进新课程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的进程。
关键词:新课程;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探索
一、高校新课程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对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培养逐渐淡化。高校中教师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教学及教育培养,因此,教师的工作职责关乎学生的未来。教育不仅是工作,更是一门艺术,高校师院的教学工作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的教育性进行培养,因此,对于教学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实际上,在高校的教育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主要还是偏于注重专业的学术性,从而忽视了教师这个重要的角色所起的作用。而对于教师而言,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科研工作中,被认为是自身价值的所在。因此,多数的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时间和精力大幅度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普遍专业性不够强,导致学生的专业性也相对较弱。因此,我国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进程艰难。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系统化与专业化。大多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采用传统的设置方法,并没有进行创新。课程设计结构不够合理和完善,在教育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采用与其他课程教学同时进行。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在毕业后往往就会出现因没有实践能力而就业困难,不能更好的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
二、我国高校教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方式
汉语言文学在传统茶文化的影响
摘要:茶文化的底蕴在我国的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多年来的发展沉淀,茶文化已然变成我国文明的代表之一。再好的产品也需要语言进行修饰,逐渐的体现其独特的魅力,茶文化的兴起的过程中,汉语言所扮演的角色对这一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则主要探讨针对于茶文化的传播,汉语言在这一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分析了茶文化的传播与语言之间的存在的联系,并给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汉语言文学;作用;发展历程;影响
1茶文化与汉文化的含义
1.1茶文化的含义
茶是在劳动过程中通过人力劳动所生产的一种物质,现今说是一种饮品也可以。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在欣赏茶的过程中,品茶者通过这个载体所折射出的各种艺术修养以及品质来体现自身的情操。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内容十分丰富。茶文化,也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表现得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包含并能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于文化的传播意义非同寻常。
1.2汉文化的含义
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摘要:在教育领域当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学科,其应该注重结合市场要求以及时展变化,不断创新和改革以往较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育。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原则、理论构建、实践选择以及评价体系构建四个方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展开探索和分析,以推动其不断优化和提升,进而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能够切实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则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秉持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原则,二是以能力为本位原则,三是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原则,四是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原则[1]。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构建
(一)注重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
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论文
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让学生在后续的工作和社会发展中具有自身的优势。汉语言文学的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有很大启发,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本文结合实际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研究,并具体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考核体系作出分析,希望对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启发。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思路
汉语言专业的课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促进学生掌握更加深厚的汉语言知识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实际的汉语言课程教学工作,应该基于一定的教学工作任务和目标,展开多样化的教学知识管理,在开展汉语言知识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掌握多样化的教学知识,并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来设置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基础技能的教学,同时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核心技能和综合技能的教学培养,结合汉语言专业知识进行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
1.整合课程内容,合理取舍。汉语言专业的知识内容往往是较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或者是知名的文章,其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学素养,这些知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在开展相应的汉语言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设置,结合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等核心课程内容做好教学内容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做好取舍,确保整个课堂教学都是教学经典和具有深厚意义的文学作品及相关文学知识内容。2.浓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凝练文学理论精髓。汉语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好对实际教学内容的综合把握,在确保一定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置,尤其要结合实际的课程教学内容来提炼和浓缩相应的人文知识和蕴含的人文素养,积极发挥出汉语言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优化,设置整体教学规划方案,将人文素养的知识内容融入实际的核心课程教学中去,确保学生能够感受到相应的人文素养,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促进自身的综合发展。3.因地制宜地自编教材。汉语言专业的教学工作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实际的岗位需求来进行设置。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共同开发相应的教学教材,开展针对性地实训实习,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另外,可以在汉语言专业教学过程中,开展相应的项目任务教学,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打好基础。在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置过程中,还要紧紧围绕相应的工作环境,设置专业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到后续工作岗位中会使用到的知识内容。还要结合工作岗位需求变化对学生的学习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所设置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尤其要体现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思路和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思路,更好地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在进行汉语言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学习和自主学习。高职院校针对相应的汉语言专业教学设置出相应的课程网站,并设置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可以将相关课程的教学录像、课程教学文件、教学课件、经典教学项目等上传到网站上,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材料,以此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综合性的知识学习需要。
三、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考核体系
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应用
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越来越重,国际地位也在逐渐提高,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在国际上发出并且传播好自己的声音是我国正在进行的重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宣传思想工作开始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重要理论依据,而“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更是我国多个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需要高度重视的课题。基于此,我国高等院校语文教育开始逐渐关注传统文化传播,并开始探索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如何才能“讲好中华文化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本文将结合由吴澎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饮食文化(第3版)》一书,厘清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探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应用路径,以期为相关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中国饮食文化(第3版)》全书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节为概论部分,即对中国饮食文化基础概念进行阐述,包括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特色、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以及传统饮食思想等。第二章节集中介绍了中国八大菜系,分别梳理了八大菜系历史发展,阐述了其各自的代表菜和特色。第三和第四章节分别介绍了我国酒文化和茶文化,包括各自历史发展、茶艺与酒礼、中华名酒和名茶以及各自的文人故事等。第五章节将研究视角引入文学作品中,探讨了古今文学创作中所体现出的中华饮食文化内容。第六章节从饮食民俗文化的角度着手,介绍了我国岁时节日、人生礼仪等多方面的饮食习俗。第七章节介绍了中国筷子文化,分析其海内外文化现象,展现了我国饮食器具方面的饮食文化样貌。第八章节主要以中国传统食礼为主题,介绍了各餐饮环境下的就餐礼仪。第九章节中,作者例举出历史名人的饮食故事。整体上看,该书从多个方面系统化地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知识性较为突出,为广大读者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以及扩充饮食方面知识提供了帮助。
每一种饮食文化素材如相关典故、文学作品等,或是包含饮食烹制文化,或是包含餐饮礼仪文化,相对于专业知识,其显然更易吸引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阻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发挥价值的因素结合该书内容并联系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笔者发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育人价值发挥还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理念迟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我国的教育环境较为复杂,不同种类院校的教育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体现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上,便是仅有部分学校重视在相关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还有相当部分学校未能重视应用中国传统文化。例如,部分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始终以知识教育为唯一目标,带有一定功利性质,对素质教育的践行不够深入,严重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这必然阻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应用。意识指导实践,当院校管理层、汉语言文学专业基层领导以及相关教师都未意识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应用价值,那么显然会对相关教学规划造成不利影响。其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入。就当前来看,许多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都较为单一,严重弱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汉语言文学课堂要应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就需要一个先进的、规范的、广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模式作为桥梁促进与学生的沟通,从而将文化内容中正确的价值观念顺利地传递给学生以达到感染和引导的效果。然而在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采用传统的“填充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对拓展内容的需求。这种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没有统筹好学生的学习与价值引导之间的平衡,无法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也会让学生失去对课堂的兴趣,最终致使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更加难以融入教学。其三,师资力量略显不足,难以挖掘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应用价值。要在汉语言文学课程中应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并发挥其价值,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不过在当前阶段,许多院校的汉语言文学师资队伍力量还较为薄弱,难以在专业课上充分挖掘传统饮食文化的价值。比如,部分教师执着于自己的教学风格,不习惯在专业课上穿插学科教育外的知识,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再比如部分专业课教师的德育意识较弱,没有将“育才”和“育人”结合起来,未能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育的重要作用。此外,还有部分专业课担负着多重任务,如科研任务、行政任务以及各种学生工作,迫于这些任务的压力,他们难以分出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对应用传统饮食文化展开研究。促进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发挥价值的路径结合该书传统文化内容并联系汉语言文学教学实际需求,笔者认为要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充分发挥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价值,可从以下路径探索采取对应措施。首先,创新教学理念,加强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视。科学意识指导正确实践,必须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育人价值的认知程度具有必要性。院校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摒弃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纳入教育方针中,并通过组织相关教学活动,如:汉语言专业教研会议、教师会等,向教学基层领导和一众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师传递应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现实意义,明确并且着重强调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育人价值,从而自上而下地带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改革。另外,院校还可以积极邀请传统文化与学科教育双向融合领域的相关学者与专家到校内开展交流会、讲座等活动,并积极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师参加,通过这些交流会与讲座,帮助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增强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视。其次,注重课堂教学过程,合理地融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挖掘教学内容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相关联的点,并丰富这部分内容并应用于教学中。比如在《中国文学史》课程中,教师在讲解文学大家的生平故事时,可以将其与饮食文化联系起来,如古时候的苏轼、米芾,欧阳修等,近现代的汪曾祺、唯灵、梁文韬等,向学生讲述他们的饮食故事。此外,上文提到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入,因此专业课教师需要摆脱“填充式”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作出更加深刻的解读,并利用更为多元的教学策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感受,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创作饮食文化相关文学作品等。
最后,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师应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能力。要发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价值,其对专业课教师的执教要求不仅是具有专业的学科教学能力,更要有一定的“讲中国故事”的能力。基于此,我国国内大部分院校都需要自行加强该专业师资建设,武装本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队伍,展开专项培训工作。具体来说,院校可采用“引进来”的方式展开培训,聘请国内专业领域人才到校开展讲座,组织汉语言文学教师学习相关教学知识,从而提升其执教能力。也可以定期派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师到校外参加相关技能培训。通过各种培训活动,教师可以不断地对相关教学理念进行研究与实践,从而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融入及其作用发挥。综上所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应用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各院校应积极建设汉语言文学的传统文化融合机制,利用考评制度、激励制度等方式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应用,从而为其价值发挥奠定基础。《中国饮食文化(第3版)》一书让广大读者对我国饮食文化体系以及饮食文化历史发展形成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其内容丰富具体,编著思路清晰,章节设计合理,可读性较高,既适合作为饮食文化爱好者的读物,也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教材或选修课教材。
作者:吴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