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专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7 04:05: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航空专业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航空专业论文

高职专业课程航空服务论文

1目标课程模式的内涵

课程的目标模式(theobjectivemode)l的基础和核心是课程开发的目标,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和评价是目标课程开发模式所围绕的中心点。课程的目标模式强调四个步骤,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步骤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①在编制课程的四个步骤中,泰勒认为,教育目标的确定是课程编制者所有活动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2高职航空服务专业课程目标及内容建构

高职航空服务专业课程开设的目标是培养能服务于航空服务以及其他相关服务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目标的确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来源和依据:一是学生特点和学生需求状况,二是社会需求状况。高职航空服务专业的课程开发和建设具备如下特点:

2.1开发课程以岗位职业能力及素质需求为依据。岗位划分及分析、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不是由学校教师单方面完成的,而是在行业企业的帮助下共同完成。学校以专业群为单位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主要来自行业企业,也有兄弟院校,协助学校开发课程、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重要职责之一。(表一)

2.2课程设置遵循“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高职民航服务专业严格执行国家“双证书”教育制度。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除了获得大专文凭外,还应获得以下职业资格证书之一才可顺利毕业,这些职业资格证书包括大学英语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助理物流师、物流师、公关员、安检员、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导游师、茶艺师、调酒师以及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颁发的其他职业资格证书。为了配合学生考证,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查看全文

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一、航空服务专业的发展前景及现状

随着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航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航空运输持续高速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吉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投资72.7亿元,在五年内全省形成以龙嘉机场为主、以原有及将要新建的九个支线机场为辅(一主九辅)覆盖全省的网络格局。通过对吉林省内航空企业的走访调研发现,航空从业人员大多是经过三到四个月的“速成”培训便登机服务,地面服务人员中拥有专业学历背景者也很少。航空企业表示,今后将不再聘用未接受专业系统学习与培训的空乘人员和地勤人员。综上所述,航空企业每年需要专业服务人员数以万计,尤其是接受过专业职业教育,既有实际应用技能,又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航空服务人才更加缺乏,而我们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航空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一)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社会对航空服务人才的需求调研,确定航空服务专业主要面向航空公司、机场以及航空运输销售等企业单位,培养在航空服务第一线从事空中乘务、民航安全检查、民航客票销售、民航旅客运输、民航货物运输等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质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查看全文

编委会在科技期刊的作用

本文拟通过梳理期刊在编委会参与办刊期间所取得的成效与编委会被弱化、虚设甚至缺位期间的发展走向,分析两种情况下期刊在论文内容质量、产生的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呈现的不同结果,分享《航空制造技术》在调动编委会积极参与办刊方面的具体做法,探讨和研究编委会如何有效参与办刊活动。

编委参与办刊成果梳理

期刊编委会的功能和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20世纪60年代前,我国学术期刊专业编辑人员极少,绝大部分编辑业务是由编委会承担,老一辈科学家从选题组稿到编辑出版,付出了很多精力,为办好刊物作出了巨大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老刊复刊和大量新刊的出现,专业编辑数量逐渐增多,因此编委会的角色和作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航空制造技术》第一届编委会创建于1988年期刊公开出版发行之际。1994年、2001年、2016年分别组建了第二、第三、第四届编委会。2007年《航空制造技术》杂志社升级为中航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期刊全面市场化,编委会工作处于缺席状态。2016年期刊重启编委会参与办刊职能,成立第四届编委会。1.首届编委会1988年4月15日《航空制造技术》正式公开出版发行,同年成立第一届编委会,设主任1人、副主任1人、特邀委员6人、委员17人。同年9月1日首届编委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就编辑委员会条例、办刊宗旨与方针、主办单位工作汇报等进行详细讨论,并就期刊今后工作开展提出了具体意见。编委由来自本学科领域的23家相关单位和部门的35位专业资深技术领导、专家组成,为期刊发展发挥了学术导向和支柱作用,对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综合质量以及学术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可从这一时期来自各方的评价得到佐证。如1991年期刊获国防科工委审评的“首届优秀国防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在268种正式期刊参评的“1992年北京优秀科技期刊四通奖”评比中,以编辑质量、期刊效益、编排规范、装帧出版、办刊条件5项全优,获得“北京全优科技期刊”奖,时任期刊主编艾庆华荣获“老编辑银奖”;1992年在由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组织的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同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1993年获“第二届航空优秀期刊评比一等奖”等奖项。首届编委为期刊贡献论文共计29篇,总引948次,总下载16010次(注:数据来自中国知网,截止日期2020年8月17日,以下数据同)。2.第二届编委会1994年《航空制造技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委调整,成立了第二届编委会,设名誉主任1人、主任1人、副主任2人、特邀委员9人、委员31人,较首届编委会在人数、职责岗位及质量方面均有提升。同年10月召开第二届第一次编委会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编辑部提交的8个文件和规定。1996年9月7日,编委会在云南昆明市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编委一致通过编辑部的工作报告,对期刊今后如何扩大读者范围、增加与其他行业的交流以及更好地开放搞活、增加经营渠道、逐步朝信息产业化方向努力等方面提出了建议。第二届编委参与办刊所取得的成效具体表现在:1996年期刊获“第三届航空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八五’期间优秀国防科技期刊”等荣誉;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等奖项;1998年被美国《工程索引》(Ei-PageOne)检索。第二届编委为期刊贡献论文共计91篇,被引3217次,下载46268次。3.第三届编委会2001年11月7日,《航空制造技术》第三届编委会成立大会在广东珠海召开。第三届编委会设名誉主任3人、主任1人、副主任6人、特邀委员22人、委员48人,2004年增设4位国际编委。第三届编委成员由本学科领域的一批顶级科研人员组成,较往届编委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有质的提升。《航空制造技术》在这届高质量编委的指导和支持下,2001年和2002年再次被美国《工程索引》检索;2002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入选“双百”期刊;2004年被评为“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并获“集团公司科技期刊一等奖”“航空科技信息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入选“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为当年航空工业系统唯一获得此奖的期刊;2006年被连续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第三届编委为期刊贡献论文共计371篇,被引3558次,下载73139次。4.第四届编委会2015年《航空制造技术》及时调整办刊方向,重启编委会办刊职能,并于2016年成立第四届编委会,明确了编委会在期刊办刊中的学术指导地位、对期刊的学术引领作用以及编委的职能、权利、责任和义务等。编委会设名誉主任1人、主任1人、常务副主任1人、副主任2人、委员45人、国际编委4人。同年9月20日,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工作年会在武汉召开。在第四届编委会成立后的4年里,专门组织召开编委会工作会议3次,提出创办一本与《航空制造技术》相配套的英文期刊。编委为期刊撰稿、组约稿、审稿、推荐稿源,聘请专家担任客座主编,合作举办论坛及期刊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四届编委为期刊贡献论文共计315篇,被引5177次,下载120658次。在编委会的指导下,期刊影响力总体呈持续向好趋势,在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中国知网的57种期刊中,《航空制造技术》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的影响力指数(CI)排序分别为第13位、第11位、第9位、第5位。2021年3月8日,《航空制造技术》接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编委会通知,《航空制造技术》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即第9版)航空、航天类核心期刊。

借力编委办刊成效评价分析

通过梳理期刊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数据,检测科技期刊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对四届编委会为期刊贡献的论文数据和公开出版期间期刊总论文数据进行统计,其中1998至2020年8月发文总数为4091篇,总被引49186次,总他引47290次,篇均被引在21.62至4.76之间,篇均他引在21.09至4.44之间(见表1);编委参与办刊发文等数据如表2和图1所示。通过对比数据可以看到,2001至2007年(第三届编委任期)期刊在发文少于2008至2015年(无编委期间)3.32倍的基数上,篇均被引和篇均他引分别为21.62和21.09,高出无编委期间9.14和9.39,位居期刊历史最高点;1994至2000年(第二届编委任期)期间,在发文低于无编委期间28.31倍基数上,篇均被引和篇均他引分别为13.43和12.61,高出无编委期间1.24和0.91(备注:中国知网1999年成立,1988至1999年期间数据收录不完整,因此第一届和第二届编委贡献论文数据存在准确性不够的问题)。四届编委贡献论文共计834篇,占总数的20.39%,总被引11047次,占总数的22.45%;其中院士编委贡献论文52篇,占编委的6%,被引1017次,占编委的9.2%(见图2)。综上可见,编委会参与《航空制造技术》办刊期间,单从为期刊直接贡献的论文总数来看,其各项评价指标略高一点,整体成效并不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院士编委贡献的论文质量整体较高,特别是第三届编委会期间的篇均被引和篇均他引远高于其他时期,值得深入研究。此外,评价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除了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指标,还有本学科领域的认同及业界权威组织的评价。通过梳理历届编委会对《航空制造技术》的学术影响,可以看到编委会参与办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特别是15位院士担任编委期间,《航空制造技术》的学术影响力达到了创刊以来的历史最高点,发表论文的科学价值稳居航空期刊前列,受到国内外文献检索数据库重视和收录。如成为EI收录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航空航天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双百期刊等,同时还取得“首届优秀国防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北京全优科技期刊奖”“老编辑银奖”“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第二届航空优秀期刊评比一等奖”“第三届航空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八五’期间优秀国防科技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集团公司科技期刊一等奖”“航空科技信息工作先进集体”等奖项,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力。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航空制造技术》自身多年来坚持正确的办刊理念和积极努力发展外,编委作出的贡献不容忽视,他们为期刊在业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品牌效应发挥了积极作用。

结语

查看全文

飞行院校航空理论教育创新发展

一、制约航空理论教育质量的原因

第一,教育理念的滞后性。飞行院校对初级任职教育本质内涵和特点规律还把握得不够透彻,研究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部分教学管理者、飞行教员和理论教员甚至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这个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老思路和方法,如果不从根本上彻底转变教育理念,飞行院校任职教育的改革很难落到实处。[1]第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陈旧性。由于教学理念转变的滞后,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大多都还延续了以往学历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思路和办法,不仅在课程名称上没有太大变化,而且在课程结构、内容体系、教学环节等方面也还没有真正体现任职教育的要求。[1]过分强调课程的体系性、完整性,忽视了任职教育教学对象、教学起点和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用性的特点,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融入新战法内容不够;以课堂讲授取代外场实习演练等现象。[1]第三,教员队伍教学能力的差距性。飞行院校任职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的新内涵,对教员队伍整体教学能力有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员加快转型。目前,教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也不适应任职教育的要求,有部队任职经历和岗位实践经验的教员所占的比例很低,懂战术的教员偏少,这些显然与飞行院校任职教育的教学要求有很大差距。[2]第四,教学装备与教学手段的不适应性。飞行院校任职教育的特点是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较强,这就要求飞行院校在内场教学建设、装备器材和教学手段上尽可能的贴近部队、贴近岗位、贴近实战需要。而目前以上方面难以满足飞行人才岗位的需求,一方面是缺乏,另一方面是陈旧:首先,飞行院校任职教育的特点:一是明确的岗位指向性;飞行院校任职教育主要是利用本科阶段基础教育成果,结合飞行部队特点,瞄准海军发展和部队需要,根据飞行院校不同培养对象的岗位任职要求,进行岗位适应性航空理论教育。要求教学紧密结合各机型特点和各专业发展前沿,紧贴岗位需要,紧贴各单位飞行训练实际,紧贴未来作战任务,着力提高飞行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二是理论指导实践性强。“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在飞行院校的理论教育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就是转机种教育阶段,第二阶段是穿插教育阶段。在转机种教育阶段飞行学员不仅要奠定扎实的机型应用理论基础,更要形成运用理论解决实践的能力,为后期的学习和飞行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穿插教育阶段,飞行学员就要切实运用航空理论分析、研究、解决飞行训练中出现的问题、难题,并学习掌握一定的作战指挥基础理论,形成一定的战术素养;三是教学时间短。飞行院校任职教育中的航空理论教育所占比例较小,穿插教育阶段虽然是根据飞行训练安排分散组织,但集中在一起也是在一个月左右。因此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支撑学员在下一阶段飞行训练所必需的理论课程,还要适当考虑其毕业后的岗位任职需求和知识储备。要解决时间紧与任务重的矛盾,必须精选、重组教学内容,强干弱枝、优化模块、优选优秀教员担任教学工作。[2]

二、创新航空理论教育的教学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组织教学准备精益求精。备课是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员为上课及其他教学环节所做的准备和策划工作。理论系在上半年就针对当年的航空理论教育组织开展教学准备工作,各教研室根据教学任务和专业特点认真组织教学研究,系教学督导组在六月中下旬从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课件等各方面进行检查指导,并统一组织所有授课教员试教练讲。第二,联教联训贯穿教学始终。为了在和平时期储备飞行人才、提高整体作战能力,世界各主要航空大国都先后采取了飞行教官与作战部队飞行员交流的制度,培养了一批既能教学、又能作战的飞行人才。在目前飞行院校还缺少作战部队飞行员参与航空理论教育的情况下,人们通过从各部队选拔确定转机种教育阶段兼职航理教员,学员队区队长,并全程参与航理教学,为航理转机种教育与飞行前准备进行对接融合。三年来通过不断研究飞行院校任职教育特点,现已形成了一定的联教联训模式。在转机种教育阶段,各部队选派的兼职航理教员,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学员的管理工作,更是在航空理论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航理教学突出实践特色。理论可以灌输,知识可以记忆,素质可以培养,唯能力必须在实践中生成。飞行员的职业特质决定了飞行院校任职教育有着比其他任职教育更为突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在进行航理教育时,必须更加注意突出实践性教学,注重运用多种实践性教学手段,降低学习难度、加深知识理解、突破难点内容。为了提高理论教员对飞行实践的认知,人们加大了理论教员代职和调研力度,积极选派教员到飞行部队代职锻炼,组织教员外出调研,提高对部队和飞机的感性认识、深入了解飞行岗位的任职需求。第四,拓展延伸航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它体现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反映教育主体的价值追求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2]一是在航理专业应用理论教学时,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取舍和调整,加大对传统教学内容优化组合,融入飞行训练的内容,增加飞行部队在役机型相关理论。二是在航理教育期间,开设了“英语角”,每周利用两个早晨组织飞行学员开展英语学习交流,在后期组织英语竞赛,为下部队后参与双语指挥奠定基础。三是利用心理训练专修室进行飞行心理训练,让飞行学员体验飞行心理训练的过程,提高飞行学员的心理品质。第五,大力探索教学方法改革。认真查找梳理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存在的问题,比如忽略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和需求,片面求新、猎奇、华而不实和以“讲”为中心,教员以自己是否讲完为标准,较少考虑学员是否弄懂了、学会了,教员讲得多、交流互动少等现象,积极组织教员进行教学研究,更新教学方法手段。倡导基于网络与图书资源的自主学习,教员重在问题引领、要点归纳和方法辅导,充分发挥学院图书馆功能,提高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倡导基于战例或案例的实证式、研讨式学习,教员重在精要提示和组织控制,注重过程考核;灵活运用网络教学,在充分发挥现有网络课程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各教研室进行网络课程开发,完善网络课程体系;在转机种教育阶段组织航理竞赛,利用竞赛促进学习热情,同时增强学员的团队意识。第六,作战牵引毕业论文方向。毕业论文是飞行学员开展研究的主要活动方式,学院注重打牢飞行学员的战术理论基础,在学员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引导学员选择与空中作战相关的内容进行研究,厚实学员的战术理念基础,并设立网盘工作站,积累战略战术知识资料供学员参考。为正规毕业论文工作,学院改变了以往选题时间,提前到转机种教育后期,并组织理论指导教员与飞行学员面对面沟通,确定毕业论文的框架,使得毕业论文工作准备更加充分,组织更加有序。通过作战类毕业论文的撰写,再结合各旅战术专修室的作用,飞行学员在穿插教育期间,对航空兵战术的学习也有了极大的兴趣。

作者:谭巍 蒋春峰 于向财 单位:海军航空兵学院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航空航天人才培养教育研究

1航空航天学科专业设置

1.1MIT航空航天学科专业设置MIT的航空航天专业是美国同领域中最有名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设置举世闻名[3]。MIT在1959年成立航空航天系(TechnologyDepartment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分属于工学院。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航空航天系建立起统一的工程课程体系,包括静力学、固体力学、材料学、动力学、流体力学、热动力学与推进、线性系统等。注重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强调作为本领域的领导者需要考虑技术解决方法与经济、政治、社会、环境需求和社会约束之间互相关系的理念[4]。在21世纪初,科学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现代工程理论体系,航空航天系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彻底改革,经过两年的全面发展,形成一种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5]———CDIO,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这对MIT产生了根本而持久的制度影响,更广泛地影响了全美工程教育,其航空航天学科从20世纪90年代起连续多年位居全美工科第一。独特的航空航天工程教育不仅促进了科技创新与发展,也引领着世界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对美国在航空航天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航空航天工程(AerospaceEngineering)和工程学(Engineering)经过4年学习,将获得理学学士学位(BachelorofScience)。工程学是航空航天工程的一个补充,对多学科关联的工程技术领域如机器人与控制、计算工程、力学或工程管理等有更深入、更广泛的理解,由ABET(AccreditationBoard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工程认证委员会授予学位[6]。航空航天系设有航空与航天科学工程和航空与航天信息科学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方向[7]。1.2国内综合性大学航空航天学科专业设置航空航天是工程性极强的行业,集中了许多尖端技术,涉及机械、电子、光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综合的系统工程,依赖于多学科背景知识的支撑。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8],航空航天类分属工学学科门类,基本专业包括航空航天工程、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等5个专业;特设专业包括飞行器质量与可靠性和飞行器适航技术两个专业。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发展目标提到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被列入16个重大专项,空天技术也被列入前沿技术中[9]。显示出中央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给原来航空航天的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原航空工业部时期的六大高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昌航空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始终保持航天特色,航天学院是1987年经国家航天工业部批准成立,原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办学历史上有航空航天血统的高校如清华大学(2004年)、浙江大学(2007年)、厦门大学(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等积极重建航空航天类专业;北京大学(2008年)、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中南大学(2009年)等也在各自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建设了航空航天类专业。对比MIT与我国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我国航空航天学科专业设置较细,除《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设置含5个基本专业和两个特设专业外,各综合性大学依据自身学科所长进行专业设置,专业分属的学院也有差异,如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航天学院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工程实验班的工程力学和复合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方向等。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专业设置的具体化对专业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发展解决了工程技术人才的基础供给问题。然而,专业设置过于具体化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高校招生已逐步按学科大类招生,如在2017清华大学年打破院系和专业壁垒,将所有本科专业划分为数理类、人文与社会类、机械、航空与动力类等16个大类进行招生。按学科大类招生将改变原有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学习,从而形成宽基础、交叉复合的知识结构,有利于专业深入和创新能力培养。这符合航空航天高技术产业应用要求,契合对工程领军人才和具有开创探索精神的工程精英人才的时代要求。

2航空航天学科教育课程体系

2.1MIT教育课程体系典型的课程体系结构有两种:一类是层次化课程体系,循序渐进、逻辑性强。另一类是模块化课程体系,能够突破学科专业领域的界限,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需求。MIT的教育课程体系是典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MIT航空航天系航空航天工程专业课程计划如表1所示。表1MIT航空航天系航空航天工程专业课程计划MIT的课程体系包括两大模块,模块一为全校性统一要求课程(GeneralInstituteRequirements,简称GIRs),包括:(1)基础科学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类;(2)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课程(Humanities,Arts,andSocialSciences,简称HASS);(3)科学与技术课程包括生态、环境、地质、结构、材料、计算机、能源等;(4)实验课程包括数字系统导论实验(IntroductoryDigitalSystemsLaboratory)、实验项目Ⅰ(ExperimentalProjectsⅠ)、实验项目Ⅱ(ExperimentalProjectsⅡ)、飞行器发展(FlightVehicleDevelopment)和空间系统发展(SpaceSystemsDevelopment),选择其中1门。这些课程一般在前两学年完成。模块二为航空航天系要求课程(DepartmentalProgram),系核心课程为8门必修课程和1门二选一课程,包括计算机科学与编程导论、材料与结构、信号系统等。专业领域课程在至少3个专业领域选择4门课程,包括航空动力学、结构力学、通讯系统等。实验与前沿课程二选一课程是飞行器工程和空间系统工程,三选一课程是机器人学、实验项目和前沿课程,包括飞行器前沿和空间系统前沿。非限选课课程类别较多,可任意选择修读,达到48个学分要求。MIT的教育课程计划将模块一和模块二相结合,其中模块一为模块二的学习奠定基础。模块一开设的基础科学和科学与技术限选课程共需完成8门课程,而开设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课程也需完成8门课程,因此,科学类课程与人文素养课程作为模块一的核心课程,同等重要,文理兼修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从模块一的实验课程到模块二的实验与前沿课程,实践教育在MIT的教育课程计划中贯穿始终。实现了高校教育与工程实践关系的重构———在继续加强基础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向生产实践回归[10]。2.2国内典型航空航天学科的教育课程体系我国综合性大学的航空航天学科课程计划普遍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自身学科所长开设课程有所差异,但模块设置和课程计划大同小异。西北工业大学是我国原航空工业部老牌的综合性大学,是唯一一所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多学科、研究型、开放式大学[12]。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是西北工业大学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之一,实力雄厚。以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为代表,进行航空航天学科教育课程体系介绍,表2是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计划(2015年)[13]。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计划(2015年)主要包括4个模块:通识通修、学科专业、综合素养和实践训练。(1)通识通修,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限选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规划与发展课程、心理成长与个人发展课程、军事课程。限选课程包括公共通修基础课程和分层次通修课程,其中公共通修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类基础课程、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类、体育类和程序设计实验。分层次通修课程包括非专业数学类课程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程。通识通修课程一般在前两学年完成。(2)综合素养,包括三航概论和艺术素养类课程,在艺术素养课程中至少选修2学分,未建议修读学期。(3)学科专业课,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学科前沿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学科前沿课程包括学科前沿系列讲座和航空航天技术概论两门。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科方向和个人发展进行选择,有70余门课程可供选择,至少选修9学分,跨学科至少选修2学分。(4)综合实践包括毕业设计/论文、集中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三部分,其中集中实践环节主要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内容。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计划(2015年)的通识通修模块为学科专业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特别提出的是在通识通修模块中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类和军事课程。这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要求。综合素养课程除去三航概论的0.5学分,需修满11.5学分,体现了对人文素养课程的重视。同时,综合实践形成独立模块,从第三学期金工实习A开始到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论文,每学期均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并在第六、七学期开展了科研训练课程。与MIT航空航天学科教育课程体系相比,我国综合性大学航空航天学科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原有层次化教育课程体系为现行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融合,以专业系统知识为核心,开设思想政治理论类和军事课程、体育类课程、人文艺术素养类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4]。

3结语

从专业设置到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我国虽然存在专业设置较细,教育课程体系中课程分类过细等问题,然而我国综合性大学航空航天学科根据自身学科所长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而各具特色。我国高校招生已逐步按学科大类招生,将改变原有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宽基础、交叉复合的知识结构,有利于专业深入和创新能力培养。改革原有层次化教育课程体系为模块化课程体系,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航空航天学科教育继续深化改革,使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相融合,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从专业设置和教育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来看,专业设置和教育课程体系均进行了框架设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能动意识和创新意识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和抑制。洛克希德公司的创新灵魂-臭鼬工厂以无比的创造力发展出美国国防科技中最机密、最先进的武器产品如F-117A这一世界级著名军用飞机,正是由“自由地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带来的无与比伦的创造力。因此,学生作为未来的航空航天技术工程创新主体,拥有对航空航天领域持续兴趣,是激发主体创造力的基本要素,应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课程体系。

查看全文

航空人才培养供给困境及应对

摘要:在江西航空人才培养既有模式下,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面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总体数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质量层次不突出等困境。要结合航空行业转型发展新态势,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规模、质量等方面做出相应优化,为江西航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航空人才;人才培养;供给

1江西航空人才供给困境分析

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

从供求关系看,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着眼于人才供给为地方和区域行业发展需求而服务,而现实中,不少高校为了应付大学排名和评估需要,培养重心发生了偏向。一是重规模轻建设。专业设置盲目追求规模化、综合性、上层次,忽视了自身特色和前期基础,盲目申报一些无学科支撑的专业,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迷失了自身的办学定位。二是理论多实践少。偏好出成果快、出成果多的基础理论专业,而对航空、机械、自动化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则比较轻视。并且课堂多以讲授为主,技能训练课时少。盲目争创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更注重论文,忽略了科研实践。三是文科强理工弱。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很多实训室、教学设备为支撑,人才培养成本在运行中明显高于文科类专业,从而导致理工科和文科人才畸形发展,这就脱离了办学特色及行业发展实际需求。

1.2人才培养总体数量不足

查看全文

毕业论文指导教学档案管理探讨

摘要:本文基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质量管理理念,根据当前毕业论文指导环节教学档案归档和利用现状,提出了教学档案管理及利用的对策和措施,为发挥高校档案作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思路。

关键词:毕业论文;教学档案;归档管理;过程管理;服务流程

1引言

2018年8月,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加强对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毕业论文指导环节是运用书本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创作的过程,是独立意义上的承担科研项目或企业课题的起点,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最后和关键一步。[1]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以需求为导向强化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和利用,能够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进一步实现高校档案教书育人的价值和功能。[2]

2目前高校毕业论文归档和利用现状

2.1非纸质化的分散状态。目前,毕业论文相关文档包括题目任务书、开题报告、论文、保证书、质量评价表以及答辩记录等已经不再是纸质版,而是采用电子版,因没有统一进行信息化归档管理而处于分散状态。从教师利用的角度看,论文题名的采用专家人工审核方法,不仅工作量大、效率低下,也不准确。从学生利用的角度看,归档不完整导致毕业论文低层次重复,难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2.2毕业论文创新型题目偏少。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20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62名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为例。应用类题目是主流,而理论研究的题目偏少,创新型题目更是少之又少。研究领域主要是网站类,所占比例高达81%,如图1所示,毕业论文题目分布不均,低层次题目比较集中,是造成毕业论文质量较低的主要因素之一。2.3毕业论文指导过程无人监控和监督。目前,毕业论文指导过程规范程度不高,多数还处于无序状态,监控和考核环节不连贯,甚至匮乏。专业负责人收集材料时的督促工作也缺乏制度设计,论文指导质量完全依赖教师的责任心。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没有过程考核,部分学生会以各种借口如考研复习、实习工作等不参与指导过程,导致毕业论文流于形式,最终设计作品和毕业论文质量普遍较低。图12020届毕业生论文题目分布情况2.4归档工作缺乏信息化支持。教学材料整理归档工作需要信息化手段支持。毕业论文指导过程形成的材料较多,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论文成稿、查询报告、承诺书、质量评价表、答辩记录、答辩组评价表等。从学生到指导教师,到答辩组教师,如有更新,则需要重复这个过程。这些材料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量大,如果采用教学档案管理系统则会减少很多中间环节,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查看全文

空中乘务专业审美素养养成教育研究

摘要:审美素养是高素质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指标,高校应在课程设置、课外实践、活动开展等方面切实有效地加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不断提升我国航空业空乘人员的岗位素养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审美素养;空中乘务专业;培育

1引言

在当前国际社会合作与发展主旋律下,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往来、旅游、互通越来越频繁,飞机作为当前最安全、最舒适和最快捷的交通工具受到了人们的格外青睐。需求的增加无疑给正在大力发展民航产业的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成长契机,但同时也给民航服务类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代表航空公司形象的空中乘务人员,她们的职业素养甚至会影响公司的品牌和运营。作为高素质的空中乘务人员,除了一张漂亮的脸蛋以及最具亲和力的笑容以外,她们还应该掌握丰富的适合空中乘务工作的知识和必备的审美素养,以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在空中乘务人员职业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审美素养,审美素养能够渗透于空中乘务人员的心理、形象和服务之中,能够贯穿于空中乘务人员职业规划、成长的始终。良好的审美素养不是先天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和积累才能够形成和完善的。

2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现状

教育部1999年批准中国民航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等院校开设空中乘务专业,正式拉开了我国空乘人才培养的序幕。近20年的专业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的发展。如今我国民航业迅速发展,给空中乘务专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毕竟空中乘务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专业,不免存在许多短板和问题,尤其是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应该得到必要的重视。2.1缺乏职业必备的审美认知。“空姐”是大众公认的好职业,空姐们所面向的公司是由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三大央企引导的市场格局,因此,无论是在国企还是在民企航空公司管理要求及待遇基本在同一高度,“高薪资、高福利、高保障”是基本特点,因而获得了越来越多青年学生的青睐和追捧。很多空中乘务专业学生之所以报考该专业,其原因不外乎其“空姐”高端大气的称号、光鲜亮丽的形象、畅游世界的便利、丰厚可观的收入和邻里羡慕的金饭碗。而对于本行业的职业要求和艰辛锻炼缺乏必要的了解。有的学生把开展美育的艺术课程简单理解为学画画、学唱歌、学跳舞的技能课,加上艺术类课程大多为考查课,学生在心理上没有像重视专业课那样重视艺术类课程。学生自身的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艺术类课程精神家园的效果,无法从艺术之美中感悟生命之美和人生之美。同时在生活中过于强调和追求外在美而忽视对内在美的塑造,使得部分空乘专业学生把空乘之美仅仅认为是拥有漂亮美丽的脸蛋、优美的身段和甜美的微笑。因此她们更加重视化妆打扮和形体训练,忽视审美素养的内在提升和锻炼。而对于审美素养培育的认识更多的是关注在美育课程会不会让我更会化妆,让我更漂亮和更有气质上,忽视了审美对于人格培育和心灵净化的作用。甚至一些空乘人员由于追求物欲享受而对职业忠实度不够。2.2缺乏必要的审美自律。空中乘务专业学生“慎独”能力有待提高,有的学生也会出现乱丢垃圾、不文明行为和对人冷漠不懂宽容的现象,和未来空姐的身份反差很大,和自己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更是判若两人。另外,有的学生缺乏对基本美丑的辨别,在网络世界里盲目自晒、自黑,随手转发一些看似好玩但充满低级趣味的文章或图片。这些现象反映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自觉意识不强,没有自觉地在工作、学习和实际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在审美活动中学生往往表现出被动的现象,没有自觉批判和抵制不良负面审美活动的能力。

查看全文

航空发动机大修工艺数字化研究

【摘要】航空发动机大修工艺数字化技术由于其独有的技术优势在航空发动机修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论文就航空发动机大修工艺数字化技术系统的建立以及在航空发动机修理中的应用做了简单分析,希望对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修理技术的发展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大修工艺;数字化技术

1引言

在航空发动机大修工艺数字化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的要求很高。因此,为了实现航空发动机大修工艺数字化技术的最好应用,相关的维修人员应该建立并完善航空发动机大修工艺数字化技术系统,进而建立相关的技术管理模式,确保维修的准确性,为飞机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

2航空发动机大修工艺数字化技术系统

2.1数据资源库。建立并完善航空发动机大修工艺数字化技术系统,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数据资源库的建立,为此,相关维修人员应该做到:(1)加强对故障发动机的入场检验工作,记录发动机的故障原因,并标注发动机的类型和使用年限;(2)在入场检验工作完成以后,维修人员要对发动机进行拆卸构件的分析和登记,并妥善管理保存损坏零件;(3)注重对发动机的清理,可以采用振动清洗、超声波清洗以及喷砂清洗等清洗方式,并记录在册,方便后期查阅借鉴;(4)加强对发动机零件和组件的清理,分析发动机零件的故障原因,同时,应该注意的是要对轻微磨损、变形、裂纹以及锈蚀情况进行大修,不能修理的要及时报废,并做好记录工作,完善发动机的数据资源库。2.2物料清单。在建立航空发动机大修工艺数字化技术系统的过程中,维修人员除了要完善发动机数据资源库以外,还应该建立相关的发动机物料清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加强对离散型项目的分析,将相关的零件和原材料进行分类记录;(2)对于发动机维修中的技术文件要做到有效归整,从而方便后期使用;(3)在设计发动机大修的物料清单时,要注意材料的使用寿命;(4)维修人员要加强对维修过程的监督管理,着重监督发动机整合零件、组件的相关装配顺序是否正确;(5)相关维修人员要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和工艺项目要求开展维修工作;(6)维修人员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大修物料清单中的具体项目进行科学判断,从而有效整合易损件和必须更换的零件,完善整个大修流程,建构系统化的监督管理措施[1]。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2.3工艺文件。维修人员要想建立完善的航空发动机大修工艺数字化技术系统,维护航空发动机大修工艺的基本流程,保证发动机维修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就要加强对发动机维修工艺文件的统筹管理和规划工作,要建立有针对性的发动机维修机制,细化维修的工艺流程,最终使得整个维修过程符合我国相关政策和飞机的使用要求。譬如,维修人员在建立设备使用项目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项目维修所使用的工艺和零件清洗工艺流程进行归整和记录,其次要对这些工艺流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具体使用过程如图2所示。

查看全文

区域现代物流体系思考论文

构建湖北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思考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构建湖北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思考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构建湖北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思考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湖北要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现代物流中心。本文在分析湖北省区域物流体系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构建湖北省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中部崛起区域物流物流体系

一、引言

湖北省地处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得天独厚,省会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独特区位优势和较强经济基础。但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影响了湖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致使湖北潜在的优势逐渐丧失。在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面前,如何构筑我省的区域现代物流体系,对推进我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构建区域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意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