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关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4 20:21: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海峡两岸关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汇报解读材料
2011年是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伊始,也是祖国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之年,“十二五”规划纲要从这一年开始实行。在这样的时局下,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召开,国务院总理于3月5日向大会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内容广泛深入,对今年以及今后五年的中国内政外交等政策做了全面的规划与部署。有关两岸关系方面,篇幅虽不长,但含意深刻。
一、坚持祖国和平统一大政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以新形势下发展的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各项政策。”坚持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既是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两岸合作、共创双赢的重要条件。经过近3年的努力,两岸关系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呈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两岸关系的持续改善和发展,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台湾岛内,反对两岸交流交往的声音趋于弱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注意到近期来民进党几位欲取2012年大位的人士先后对中国政策做出某些包装式表述,但他们在“和平”旗号下并未放弃“台独”,仍不接受“九二共识”,并继续坚持“反中”路线。如此看来,要继续发展两岸关系,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我们对“台独”分裂势力仍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另一方面,大陆对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有诚意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大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两岸双方均要抓住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好战略机遇期,切实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求两岸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台独”,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求两岸在“九二共识”下求同存异,避免各种内耗,共创双赢局面,并不断增强两岸政治互信;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求两岸珍惜来之不易的两岸和平发展新局,积极行动起来,从各方面推进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以利于促进祖国的完全统一。
二、抓住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期,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2011年也是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年,两岸签署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从这一年开始生效,两岸经济关系进入到机制化、制度化发展轨道。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无疑是当前两岸关系的首要任务,但两岸经贸关系并不全然局限于此。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大陆社会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转折与发展时期,这为两岸关系更广泛深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今后五年大陆经济社会发展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将是重大而深远的。
妈祖文化影响论文
[摘要]海峡两岸妈祖信仰是海洋文化的必然现象,她发源于福建湄洲,又随着移民来到台湾并在台湾生根开花结果。从妈祖信仰到妈祖文化也是历史的必然,妈祖文化内涵丰富并在今天的海峡两岸关系中发挥着独特的文化优势,成为增进两岸民族感情、增强两岸文化交流和促进两岸经济贸易往来的桥梁和纽带。
[关键词]妈祖文化;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湄洲祖庙
一、海峡两岸妈祖民间信仰的产生
妈祖信仰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妈祖文化,经历了整整1000多年,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是其他民间信仰所未曾有过的。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妈祖庙5000座,妈祖信众2亿人。
(一)妈祖信仰是海洋文化的必然现象。妈祖民间信仰发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岛,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妈祖在短暂的生命中,热心扶危济困、救助海难、治病救灾等善行为乡邻感念,“人行善事,死后为神”,民众视她升天为神,称其为“女神”。乡邻感念她的恩德,在湄洲她“升化”的地方建立庙宇,进行祭祀。妈祖民间信仰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兼具陆海生态环境多样性的大国,海洋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境,经过了许多岁月的累积,中国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海洋经济、海洋社会和海洋人文模式,体现了中国文明海洋性的一面”。妈祖信仰的传播和发展具有海洋历史发展的渊源,是海洋文化发展的必然现象。因为海洋生存环境的风云变化,“大海无情,商海也无情”使得民众需要精神寄托,妈祖是海洋族群的精神寄托和保护神。从妈祖传说故事可以看到,妈祖在中国人的心中是一个充满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海上女神,因此得到了民众的敬仰和祭拜。在南宋时期,妈祖信仰已在海事活动最活跃的福建、广东和浙江等沿海各省传播。
(二)妈祖信仰在台湾的传承。明清时期闽粤沿海人民掀起移居台湾的高潮,移民把祖籍地的妈祖等民间信仰也带到了新的移民地。这种民间信仰的移植象征两种意义,一是可以视为闽文化在移居地的延续与发展。二是妈祖是他们心中的保护神,有神的保护,它可以使不安的心灵得到缓解。因为移民在百般艰难的环境中离乡背井、漂洋过海迁徙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求生活,移民迁徙是一个充满危险的历程,特别是东渡台湾海峡移居台湾,迁徙途中充满各种生命危险,海峡茫茫,随时有船覆人亡的危险。移民在海上经历九死一生之后,即使顺利到达目的地,登上台湾岛,移民们在新的环境中还会遇到更加严峻的生存与发展的考验。台湾气候恶劣,变化无常,加上早期台湾尚未开发,荒野无边,猛兽当道,瘴气横溢,瘟疫流行,以及水土不服、缺医少药等情况严重威胁着移民的生命。而且,开垦荒地、海上作业、从事贸易等都时有不测风云。因此,需要借助神明的力量来摆脱各种恐惧和不安。渡海移民者只能祈求和依靠神灵的护佑,来确保航海与垦殖的平安。妈祖是闽粤的海上女神,当然就成为闽粤移民移居新环境的保护神。
两岸经济关系政治经济论文
一、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政治效应回顾
30多年来,两岸关系一直以经贸关系为主轴,政治关系却是敏感领域,发展严重滞后。从两岸关系发展历程来观察,在总体上体现了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规律。1987年台湾当局虽然开放了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并默认了两岸经贸往来,但在政治领域却坚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随后,两岸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岸在政治领域也不得不寻求渠道合作,以便解决在经济关系中衍生出来的种种问题。1990年,台湾当局调整了“三不政策”,并于同年11月21日成立了官方授权的民间性中介机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出面处理官方不便或不能出面的两岸事务。为了便于与海基会接触、商谈,大陆也于1991年12月16日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并授权海协会代表大陆官方与海基会接触商谈。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时期以“台独”分裂活动阻止了海基会与海协会的接触与商谈,但其违背两岸主流民意的倒行逆施未能阻止两岸政治互动。2008年以来,两岸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恢复了“两会”协商谈判,推动了两岸经济关系的大幅发展,对政治关系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③
(一)两岸政治互信不断积累。1992年11月,两岸两会达成在事务性商谈中以口头方式表达“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为两岸协商奠定了政治基础。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时期肆意否定“九二共识”,致使两会商谈中断9年。2005年4月,国共两党开启党际交流,双方就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达成一致。此后,国共两党不断巩固两岸政治互信。2008年5月,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马英九当局认同“九二共识”,强调“两岸是非‘国与国’关系”“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在2008年12月31日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讲话中指出:“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两岸复归统一不是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2013年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表示,我们将保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连续性,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连战也表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不应也不会逆转的正确道路,现阶段两岸关系来之不易,希望能在新的起点上加以深化;两岸各自的现行规定、体制都实施一个中国原则,从而形成“一中架构”下的两岸关系,而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九二共识”是双方政治互信的基础,必须加以维护。2013年6月13日,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时再次强调,增进互信,核心就是要在巩固和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吴伯雄则表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国共两党一致的立场,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两岸各自的现行规定、体制都实行一个中国原则,都用一个中国框架定位两岸关系,而不是“国与国”的关系。2013年11月11日,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第中央评议委员第一次会议上再次明确表示,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在许多方面都是特殊的关系。不论在台湾还是国际上,都不会推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以上种种,彰显了两岸对“九二共识”的坚持和政治互信的巩固。基于政治互信积累,两会商谈终于在2008年6月恢复,推动两岸政治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二)两岸党际交流不断深入。2005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北京会见了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实现60年来国共两党领导人的首次正式会谈,会谈后共同发表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提出“建立两党定期沟通平台”的主张。此后,国共两党高层领导人每年会晤成为“惯例”,两党不同层级的党务人员互访也成为常态。两岸党际交流是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大政治事项,也是两岸经贸合作外溢出的重要政治效应,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进程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极为关键的作用。2013年2月和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北京分别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吴伯雄,这是大陆“两会”换届之后,中国共产党新任领导人首次与中国国民党高层的互动,继续传承了两岸党际交流机制。两岸党际交流机制化不断深入,将从制度层面有力保障两岸党际交流的平稳发展,增进国共两党乃至拉动两岸更多政党间的政治互信和共识凝聚,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稳步发展。
(三)两岸经济关系迈开制度化步伐。两岸经济关系步入制度化轨道也是两岸政治博弈、政治互动的结果。两岸经济关系制度化的萌芽可以溯至两岸打破隔绝之初为便利人员往来与经贸交流而出台的事务性管理办法,比如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的《关于台湾同胞到经济特区投资的特别优惠办法》和台湾当局1987年7月宣布的首批开放29项大陆农工原料间接进口管理措施等。1993年4月,首次“汪辜会谈”签署的4项协议则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制度化的正式开始。2008年6月两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重新恢复协商谈判以来,达成诸多共识,签署21项协议,解决了一系列两岸同胞关心的经济、社会、民生问题,深化了两岸交流与合作的制度化安排。我们也看到,两岸政治对话和协商尚未开启,政治互信基础仍然十分薄弱,两岸政治关系的进程与快速发展的两岸经济关系明显不相对应。
二、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政治因素作用
驻外办年终述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人大代表、各位政协委员、同志们:
根据市委这次述职考评的要求和大会的安排,现在我就办事处年五月以来的工作进行述职汇报,请予评议。
一、年的主要工作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江西省政府驻办事处的指导下,在市直各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办事处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紧密联系实际,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充分发挥“窗口、桥梁、纽带”作用。
(一)围绕中心工作,加强政务联络
掌握信息,经常主动到市经发局、外商协会等有关部门了解情况。积极参加驻地开展的各项活动。特别是本人,作为市两届人大的列席代表,除了通过代表大会了解当地政治经济情况和掌握信息外,还保持与单位和部分代表的经常性联系联络,解更多的情况,争取更多的支持与帮助,为我市在开展政务交流创造条件,为市直各部门来开展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漫谈贵重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张大千纪念活动;重要意义
[摘要]著名的川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国画坛的经典作家和世界级的伟大艺术巨匠。2009年是他诞生110周年,海峡两岸纷纷举办各种盛大活动,对他进行隆重纪念。张大千是中国现当代的艺苑巨人和画坛泰斗,纪念他可以促进海峡两岸人民加强共识,推进和加速两岸文化交流。此外,纪念和发扬张大千的爱国、敬业、打拼、创新、奉献等等崇高精神,还可以更加增强我们的发展信心与科学创新、锐意进取精神,这对于我国当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谱写人民美好生活的新篇章,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诸多重要意义。
2009年,是四川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1899—1983)的诞辰llO周年。从年初开始,海峡两岸各地的许多机构、单位、团体、甚至个人,纷纷采用各种方式,举办了诸如书画展、纪念展、研讨会、报告会、座谈会、欣赏会等种种盛大活动,隆重纪念这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国画坛的经典作家和世界级伟大艺术巨匠的110周年华诞。且其热度,至今方兴未艾。
这不仅是张大千先生个人的荣耀,而且是张大干先生的家乡内江、四川,和全体中国人民、炎黄子孙的光荣。同时,它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骄傲!不仅如此,这个十分独特而又非常突出、显赫的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更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深入研究。
那么,我们纪念张大千先生,究竟是要纪念他的什么呢?或者说,纪念张大千,有着哪些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纪念张大千,是要纪念和发扬他的爱国精神。
三大任务的跨世纪接力
【正文】
20年前,邓小平在1980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分析形势,总揽大局,第一次提出了“八十年代我们要做的三件大事”。1982年9月1日,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又重申这三件大事,并改称为“三大任务”,明确指出:“八十年代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发展上的重要年代。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人民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1]
现在,20年过去了。这三大任务,成就斐然,但还没有最终完成。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同志明确提出:进入新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抓好的三大任务。同志提出的这三大任务,与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三大任务有着内在的联系,是当年三大任务的延续和发展。继续抓好这三大任务,是从第二代到第三代的跨世纪接力长跑。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三大任务的基本思路,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从邓小平到关于三大任务的战略思想。
一、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
现代化建设,是三大任务中的第一项任务,也是最重要的、核心的任务。邓小平当年提的是“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志提的是“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内容完全一致,表述上则体现了两者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长期梦寐以求的理想。邓小平高度重视现代化建设,围绕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策略思想。其基本的要点可以概括为:
刑事司法协助机制的比较探究
摘要:大陆与港澳的区际刑事司法协助虽然没有形成位阶较高的正式制度,但以个案协助为主要特点的刑事司法协助体现了双方的高度信任。而海峡两岸的刑事司法协助虽然在官方认可的民间组织的努力下,制定了正式的制度,但信任程度较低将会影响双方的合作。从警务合作的角度来讲,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和情报信息中心对于《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的有效运行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两岸四地;刑事司法协助;信任
我国的区际司法协助最初是为了解决“一国两制”背景下,大陆与港澳的司法冲突而产生的,并且从司法合作逐渐走向司法协助。从香港、澳门回归至今,三地的法律机构和专家学者就没有停止过有关三地如何进行司法协助的探讨,在民事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区际刑事司法协助在没有成形法律文件指导的情况下,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009年4月26日,大陆与台湾方面签订了《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以下简称《协议》),构建了当前两岸刑事司法合作的基本框架。由于刑事司法协助中的刑事事务往往带有较强的公权力色彩,且关涉公民权利保障问题,在海峡两岸的现实状态下,会有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加之《协议》仅是一个框架性协议,规定相对粗疏,原则性强而操作性弱,需要双方根据实践需要进一步协商,解决具体操作性问题。因此,借鉴大陆与香港、澳门刑事司法协助的经验来展望海峡两岸的刑事司法协助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陆与港澳区际刑事司法协助机制的建立与运行
如前所述,大陆与港澳地区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制度化的刑事司法协助机制。但民商事的司法协助已经为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华文化与奥运精神融合体会
“中国印”摩崖石刻和“中华和平龙”建设的意义与影响
在北京市密云县建设“中国印”摩崖石刻和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设“中华和平龙”,是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为推进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于同时期向中共北京市委和北京奥组委领导同志提出建议和创意,在得到肯定和支持后,予以全面发起和大力推动的重大文化项目。目前,“中国印”摩崖石刻已于今年7月13日即北京申奥成功7周年之际正式落成,成为北京举办奥运会期间的一道壮丽景观;“中华和平龙”建设的创意和设计方案在去年年底向全球广泛征集后,今年又进入了“海峡两岸共建中华和平龙暨中华和平龙海内外创意和设计第二轮征集活动”的重要阶段。可以相信,这两个文化项目的实施,一定会对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汉字,是中华文化在抽象状态意义上的主要载体;龙,是中华文化在形象状态意义上的主要载体。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长期以来一直对汉字文化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深入细致的学术研究,多次指出,汉字具有抽象性和形象性结合的意蕴和结构,不仅在意蕴上可以不断纳入时代精神,推陈出新,而且可以在结构上通过艺术造型,产生新的重大文化内涵,“中国印”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而龙文化的内涵是“和谐共生、团结合力”,这可以从龙的形象是多种动物形象的合成和龙文化的民俗民风项目舞龙和赛龙舟是个人与集体力量有机融会的特殊项目这两个基本事实予以证明。这说明,无论是抽象状态意义上还是形象状态意义上的中华文化载体,其本身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内在气质,而这种气质与奥林匹克精神所强调的“和平、友谊、进步”也是完全一致和相通的。因此,用“中国印”摩崖石刻和“中华和平龙”建设这样两个文化项目来体现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对接和结合,本身就具有在理念上和气质上完全相通相合的境界。
“中国印”摩崖石刻建设在北京市密云县这样一个生态县,“中华和平龙”将建设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这说明我们在建设人文项目时,同时追求人文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应当指出的是,“中国印”是北京奥组委经过征评而确定的北京奥运会标志,用摩崖石刻方式建设既定的文化标志,相对而言可以推进得快一些;而“中华和平龙”的建设,首先要通过面向海内外征集创意和设计,确定能够表现中华龙“和谐共生、团结合力”内在特质的方案,相对而言其精神劳动量会更大、更复杂一些。因为,将“中华和平龙”建设在以“奥林匹克”命名的公园,标志着中华龙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永远贯通,我们有理由、有责任把精神劳动做得更扎实、更细致、更稳妥一些。现在,经我国有关部门批准,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与台湾有关机构共同发起了“海峡两岸共建中华和平龙暨中华和平龙海内外创意和设计第二轮征集活动”,必将把“中华和平龙”创意和设计的征评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从而更有力地促进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举办将持续一个多月的时间;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将是我们要推动的永恒事业。我相信,这一事业将在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腾飞的历史进程中,同时走向成熟和辉煌!
和谐共生团结合力
浅谈“中国”一词
“中国”一词从古代到当代已经走过了几个世纪,但是它指代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一词经历了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使其在人们的心目当中产生了深刻的概念。但是由于鸦片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台湾问题,使其含义在国内和国外有了不同的表达。本文从中国古代到当代这个时间顺序来讨论”中国”一词,从而引导中国人加深对”中国”一词的理解和区别,从而提高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中国的由来
中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献记载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从古代的汉朝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1949年,“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小议中美关系的大环境和发展趋势
中美关系的国际大环境是:“一超多强”的大国关系基本稳定,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是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最平稳、最成熟的一年,脱离了“非敌即友”的简单逻辑。美国明确地把中国定位为崛起的大国,视为仅次于伊斯兰激进势力的战略对手。中美双边问题日益多边化,特别是在中日摩擦增加的情况下,中美日三边互动具有重要意义。台湾问题暂时不处于中美关系的中心位置,有利于两岸关系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布什政府国际环境
近年来,特别是在,中美关系的国际政治环境和两国国内形势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在国际形势方面,“一超多强”的大国关系格局基本形成,大国之间合作与竞争并存,以合作为主。美国将长期保持其唯一超级大国地位。虽然在伊拉克问题上,在同欧盟、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中,都损耗了一些软实力,但美国的总体实力仍在发展,呈现出战略扩张的态势。1990年以来,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年和增长率估计都在4%以上)一直大大高于日本和主要欧洲国家。欧盟内部整合在曲折中发展,形成统一的外交和防务政策尚需时日。俄罗斯依赖其自然资源优势和内外政策稳定保持着大国地位,但其国力的恢复和在外部世界的影响受到诸多因素的制肘。日本经济开始复苏,日美关系从地区同盟向全球问题上的双边同盟发展。印度国力增强,改善了同其他大国的关系。在“一超多强”的格局下,一方面,其他强国长期联合起来制约美国的局面很难形成;另一方面,美国在大国关系中“拉一个、打一个”的图谋也不会得逞。
在国际战略格局基本稳定的同时,全球范围内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进一步突出。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大趋势下,无论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还是世界各国内部,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都在加剧。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各阶层分化严重,移民和流动人口迅速增加,传染性疾病蔓延,生态环境恶化,能源价格上涨,再加上频繁发生的大规模自然灾害,激化了各种类型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形形色色的非传统安全威胁面前,各国政府必须加强跨国合作,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和管理机制,稳定民心,动员社会资源,引导公众舆论。在应付非传统安全问题方面的共同需要,有利于进一步稳定大国关系格局,降低爆发严重国际冲突的可能性和大国间竞争的烈度。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宣传自己的和平发展、和平崛起道路,提出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加大对外援助的力度,获得了良好的国际反响。与此同时,外部世界特别是美国对中国的关注,已经远远超出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否“和平”的问题,而越来越多地涉及金融、贸易、知识产权、宗教、环保、旅游、公共卫生等内外互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对中国涉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进一步树立起令世界“放心”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关键在于国内和谐社会的建立、民主法治建设、反腐倡廉的成效,以及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各项改革、治理措施。此外,还应在国内充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公民的文明意识和国际意识,防止过激民族情绪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