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06:51: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海绵城市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海绵城市管理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的运用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各地城市规模均逐步扩张,且城市数量快速增加,然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弊端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常见问题包括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等,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又会对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限制性的作用。海绵城市理念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础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思路,能够最大限度尊重自然环境,在城市中实现雨水的净化、积存和渗透,从而实现城市的快速发展。

1海绵城市理念的基本内涵

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规划,而这些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又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无法避免的影响,部分城市会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城市干旱或是内涝等问题,这就会大大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的正常生活,在这一城市发展背景下,海绵城市理念也就应运而生,并为城市发展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海绵城市理念指的是以尊重自然环境和生态优先的原则为基础,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城市灰色基础设施的相互结合,保证城市能够如同海绵一样,有效应对洪涝和干旱等问题,从而保证城市能够自行净化、渗透和积存雨水,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逐步提高,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安全。

2城市规划中的常见问题

第一,城市建设者没有关注城市的竖向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常常忽视竖向规划的作用,导致,竖向规划偏离实际,最终诱发城市发生强暴雨后的严重内涝问题。第二,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专项规划与用地规划相互脱钩的问题,城市管理者需要同步考虑用地规划与专项规划,然而实际情况确实,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仅仅关注城市的功能分区,而没有同步考虑专项规划问题,最终导致开发强度与周围基础设施配套之间的相互脱钩。第三,缺乏定量分析,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之前,需要对城市进行全面的定量分析和调研,从而选择适当的天然海绵体保护措施以及土地的开发强度,现阶段,较为常用的定性方法表现形式为文字描述型,这一方法相对较为简便,但其缺点在于容易偏离实际、严谨度较差。

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方法

查看全文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解决方案

【摘要】降水量的增多易造成城市内涝,如何面对环境变化和雨水带来的洪涝灾害,是我们在进行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方面的重要课题。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代表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本文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建设的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从管理和工程建设两个维度给出了改善海绵城市建设困境的措施,以期给同行帮助。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问题;对策

1海绵城市的概念和意义

海绵城市指在城市中建设绿地、草坪、森林等“海绵组织”,下雨时,对降水进行渗透、滞留、储存,然后净化。在干旱有用水需求时进行释放,使城市能够灵活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当城市地表径流丰富时,地表可以通过吸水、渗水和净化,合理有效地储存这些水资源;在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资源可以得到释放和利用。合理利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水资源,不仅可以减轻城市洪涝灾害,而且可以有效保障水资源的供给,合理有效地平衡水资源,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建设海绵城市主要有三个意义。①海绵城市建设的初衷是解决降水过多的问题。改变以往单一市政管网排水和泵站排水的现状,更好地依靠城市生态系统蓄水、排降水,合理利用生态调节来缓解城市内涝。②建设水循环系统,加强城市水土保持,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还可以解决城市缺水和水污染的问题。③为提高城市景观绿化水平,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合理划分道路和居民区,提高绿地利用率,并采用透水性路面。海绵城市进一步加强了湿地公园的建设,为城市增添美丽的景观[1]。

2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困境

2.1法律法规不完善

查看全文

景观生态学及城市雨洪管理措施

生态知识与城市管理行动的融合,可形成良好的生态实践智慧,推动城市治理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城市雨洪管理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构成要素,必须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中进行创新与改革。从景观生态学、现代地理学、管理学多重视角,探讨城市雨洪管理的具体措施。管理人员要在深入和全面思考自然与社会问题,科学总结自然规律的同时,关切城市居民的整体利益。城市雨洪管理要具备全局性、整体性、实效性、生态性,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运行机制。城市雨洪管理,不仅涉及管理学,还需深入研究人类的价值观,并能加强对方法论和自然规律的理解和研究。要真正认识到景观生态学介入管理的价值意蕴,严抓工作核心要点,动态优化和完善城市雨洪管理措施。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布局水导向的排水系统,有效设计和应用生态雨洪控制机制;另一方面,要统筹规划城市雨洪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一、城市雨洪管理中引入景观生态学的价值意蕴

1.宏观和整体思考生态与资源城市雨洪管理过程中,应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基础,设计管理办法和风险预测及应对措施。从景观生态学视角宏观和整体思考生态与资源相互关系和作用,城市的治理和雨洪管理要展现出鲜明的综合整体性。要根据景观的实际土地结构,分析和研究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城市雨洪管理和治理等工作内容。景观生态学在城市雨洪管理中的介入,表面上是注入新的管理经验和理念,实质上是对管理格局和视角的拓展。不局限在雨洪管理本身,要全局思考城市景观、排水系统、生态系统运行。2.城市雨洪管理要具备生态智慧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和生态学深度融合的产物,将其应用到城市雨洪管理中,更有助于增强管理者的生态智慧。城市雨洪管理中,制度与规则是管理的手段或工具,有效控制雨洪是最终目标。以生态实践智慧引领城市雨洪管理,认识到城市河流、渗水地面、自然降雨等因素对城市雨洪管理的影响。景观设计过程中、城市规划中,都要考虑城市吸水、蓄水、排水的能力。运用生态智慧提升城市生态服务水平,做好城市雨洪的管理和控制,为城市居民创建安全的生活空间。3.全局思考环境经营与城市管理良好的城市雨洪管理,需有效应对环境变化,不会被突发的强降水影响城市运转和民众生活。城市雨洪管理过程中,注重从景观生态学视角分析问题。全局思考环境经营与城市管理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景观生态学在城市雨洪管理中的介入,需形成强大的启发作用,促使管理者建立大局观并拥有全局意识,有效处理环境、生态、资源之间的关系。

二、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雨洪管理核心要点

1.建设优质的海绵城市城市雨洪管理要考虑到资源环境保护问题,全局思考环境经营与城市管理,注重建设优质的海绵城市。城市建设与发展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要有效控制绿地面积,以及降低河流湖泊的破坏程度。加强自然水生态过程的管理,构建智慧化的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的建设,要真正强化城市雨洪管理能力。最终,要体现海绵城市的优势,即大大降低自然降水、暴雨等对城市的冲击力度。2.低消耗高效能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洪管理,要特别注重景观生态规划,要根据城市硬件设施设备应用情况,加强景观设计过程监督与管理。基于生态学实现低消耗高效能开发雨水系统,加强景观生态安全,有效提升城市雨洪管理质量和效率。紧密围绕城市雨洪管理核心要点,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地制定工作标准和管理机制,形成有效的系列措施更好地应对突发自然灾害。3.注重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城市雨洪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体现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在形成具体管理措施前,要在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方面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城市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生态系统中不同因子的相互作用和关系。秉承以人为本,处理好人类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的研究,根据宏观区域性特色,科学制定与实施城市雨洪管理措施。

三、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雨洪管理有效措施

查看全文

本科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容

海绵城市,是城市降水管理一种新型模式,它是指城市在遭受气候变化和降雨等自然灾害时,能够表现出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抵御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2013年,在就城镇化建设中指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就要求我们顺应自然,建设自然,加强对城市成天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创造合适生态空间。通过合理地运用雨洪原理,创新新形势下的城市给排水工作,让我们合理去利用水资源,把其转化成有利方面,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和环境恶化,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发展绿色城市,营造环保人文的新环境。

二、建设海绵城市对于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1.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缺水问题。海绵城市,就像海绵一样,可以对于涵养水源、保护环境起到关键作用。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很多城市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这极大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建设现代化城市有极大的阻碍作用。在全国城市当中,多数一线城市开始出现了缺水的现状,尤其在北京、天津、河北地区,城市缺水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关键问题。有关资料显示,在降水中,将近一多半的雨水可以被土壤吸收,一小部分水作为径流水流失走。但是由于城市为公共交通让步,很多地方都地面硬化,造成大多数水白白流失,极少部分被土壤吸收。故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缓解城市缺水这一问题,即通过把水涵养起来转化为地下水供给人们利用,以减少缺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减少城市洪涝灾害。2016年是近10年来降水最多的一年,连续几天的特大降雨造成许多城市成为“威尼斯小镇”。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城市排水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这种情况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排水、渗漏、储存、滞留”等处理降水的设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城市降水不单单通过排水这单一手段来解决,通过综合手段来治理,极大地增强城市防洪排涝的能力,很大程度的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3.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人文和自然环境。由于地面硬化导致城市地下水位降低,城市缺少自然资源对气候的净化和吸附,造成空气质量降低和城市温度的显著提高,产生热岛效应,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安全生活。海绵城市的建设必然需要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分析,创造出适合城市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不仅可以提高城市抵御降水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城市的自然环境,促进城市发展成自然美丽宜居的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城市人民能够享受到海绵城市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三、海绵城市是科研与教学密切融合的标志

1.我们利用给排水的知识和原理,解决城市洪涝和缺水的重大难题。通常的雨水系统通常是及时、快速的处理城市表面径流,让降水快速的流到出城市,减少降水对城市的危害,也就是说,扩大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增大下水管道的管径,将雨水排放出去,但是这种指导思想忽略了对表面径流雨水的利用,会进一步加剧城市缺水问题。地下水不能得到很好的补给,造成城市用水困难,需要从周边县调水来解决,这就造成水资源的紧张,增加国家公共设施开支。这就需要我们给排水工程的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利用现学的技术和知识,把城市降雨转变为我们所需要的水资源。通过根据不同地区下垫面特征和土壤性状,采用不同雨水收集方式和吸收方式,对中小型降雨实现就地入渗和利用,对大型降雨实现就地滞留,在滞留后进行延期排放,错开城市排水设施使用的高峰期,缓解城市排水设施的压力。这种模式在新加坡已经开始实现了。新加坡作为著名热带国家,降水量处于世界前列,每天都有数场“说来就来”的瓢泼大雨,但是它极少出现洪涝灾害。因为他们国家设计了雨水收集与城市排水系统共同调节的设施,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在遇到暴雨同时加强雨水疏导,建立大型雨水储集设施,来应对特大降水。积极建立地面下渗,让雨水能够迅速被土壤吸收,增加城市地下水的需水量。2.遵循城市规划和自然环境相统一的设计原理,增加城市抵抗风险能力。从20世纪开始,欧洲西方国家开始注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尽管不同国家绿色基础设计建设不尽相同,但是从整体理念上看,都是加强绿地、湿地、公园及雨水贮存渗透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开发和土地利用过程中,利用自然环境中植被防御自然灾害和水质净化这一特性,大力实施城市储水渗透设施建设和人工湿地的建设。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让城市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海绵城市是我们给排水工程的一种创新,它的实现正是对于给排水的专业知识的融合和发展,是一种新的模式下的城市管理和规划。如何进行科教融合促进本科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考虑。

查看全文

品质提升导向旧城更新策略研究

摘要:我国城市建设已经步入存量挖掘、品质提升的重要时期,旧城更新作为城镇化建设进入存量规划时代的必然要求,在其更新改造过程中如何提升城市品质、激发城市活力,成为新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阐述了旧城更新品质提升的内涵和要求,并以泰安市岱北片区为例,以提升环境品质、生活品质和文化品质为目标,从人居环境、历史风貌、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四个维度,制定面向实施的更新策略,以期为泰安市整体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旧城更新;城市品质;存量规划;泰安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建设快速发展,但长期粗放式建设,导致城市问题接踵而来。“十三五”期间,我国确立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和“共享”理念体现了我国城市建设向质量型、生态型和品质化方向发展的要求[1]。2015年中央城市会议将城市建设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环境的宜居性,自此城市品质建设工作拉开序幕。在当前城市转型发展的时期,如何从城市更新的角度提升城市品质,成为规划领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基于此,文章选取泰安作为研究城市,以岱北片区城市更新为例,探索旧城更新的新思路。

1品质提升导向下的旧城更新概况

1.1我国旧城更新的发展历程

根据我国城乡发展历程和国家相关建设政策的变化,可将城市更新分为4个发展阶段[2],不同阶段的更新内容和更新目标各不相同(表1)。现阶段,我国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存量规划时代,以人为本、生态文明、文化延续、品质提升是新时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导向,城市更新应更加注重土地集约利用、利益共享、多方协作、智能化、文化性和可持续发展等。旧城更新工作对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查看全文

海绵城市建设难点与对策

一、建设海绵城市存在的难点

1.“绿色海绵体”相对稀缺。其次,导致城市海绵体不足的原因是在市政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硬化不透水性路面,导致径流系数过大,汇水时间缩短,为城市内涝埋下了隐患。另外,流经城市的河道出于行洪的考虑,大多被硬化,被覆盖,沿河两岸可以净化城市环境和抵抗自然灾害的“绿色海绵体”逐步消失,这就自然降低了城市抵抗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保护好自然湖泊、湿地和水塘就是对绿色海绵体最好的保护和利用。2.海绵城市建设政策不完善。基于建设“海绵城市”的绿色理念,海绵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2014年住建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海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但“海绵城市”建设不能仅靠拿来主义,还必须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当地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国土资源、城乡建设、规划、水利、绿化、城市管理、防汛应急等多部门参与,因此需政府统一规划协调,出台完善的政策,以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和应用。同时,城市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在进行具体设计时应在施工图设计审查、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管理环节加强审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目标与指标落实。3.社会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缺乏认识。社会公众对“海绵城市”普遍缺乏认知,城市化建设的前期,人们只顾一味地追求建设速度,舒适性,而忽视了建成区与自然和谐共处。譬如,大面积的水泥硬化路面、广场的出现,使宝贵的雨水未经利用而付之东流,建设之初缺乏考虑如何将雨水资源无害化再利用。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趋利避害。让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去想象未来城市会象海绵一样兼收并蓄,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4.资金需求量大。住建部相关负责人曾公开透露,预计海绵城市建设投资将达到每平方公里1亿元至1.5亿元。按当前国家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有人估计,至2020年,全国658个城市建成区的20%以上面积需要达到设计标准,全国每年投资总额预计将超过4000亿元。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需要资金约16000亿元。5.缺乏稳定收益回报。《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在基础设施上用得不错,比如污水处理等项目,每年政府作为公共投入的部分是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回报给投资商,这方面已经很成熟。但是,“PPP模式用在海绵城市,怎么计算公共服务?它不像一吨污水处理完了是干净的,很容易计算出来。海绵城市相当于在建一个生态绿地系统。这部分的服务怎么计算是一个难点,据我所知,目前还没有特别成功和完善的模式,PPP模式应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还有一定困难。”6.我国在海绵城市研究方面还比较落后。“海绵城市”是对城市建设的新思考、新思路和新探讨,我国对它的研究起步较晚,缺乏一个系统的研究体系。另一方面,我国也缺乏相关专业人才,无法展开大规模科研活动。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政府部门重视,多学科参与,结合大数据应用和地理信息技术,科学统筹,提前规划,稳步实施。

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对策

1.统筹规划,科学建设“绿色海绵体”。首先要做到低影响开发建设,尽可能地保留天然的湖泊、水塘、湿地以及树木植被,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要大力推广透水性路面的建设,尤其是透水性人行道的建设。第三要增加绿化面积,有效增大雨水渗透的面积。要增加下沉绿地的面积,要增加推广绿色屋顶的面积,在地表浅沟中种植植被,增加植草沟的面积。总之,建设海绵城市关键是要科学的建设和保护“绿色海绵体”,让其充分发挥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调洪能力。2.完善相关法律规定,保证海绵城市顺利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已出台鼓励部分城市试点政策,但缺乏对破坏海绵城市建设依法进行处罚和追究责任的法律法规。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还是国家发挥引导作用,完善相关法律规定。国家首先应该强调各个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根据各个城市不同特点,进行合理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有序安排财政资金投入,保证海绵城市建设顺利开展。其次,要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理论和理念,构建出“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框架,出台相关海绵城市建设保护条例,保障“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有法律可依。3.加大海绵城市知识普及,提高公众意识。由于我国城市发展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严重限制了城市发展模式和人们的思想,因此在国家完善“海绵城市”法律法规过程中,针对我国群众对“海绵城市”认识程度低的现状,要加大知识普及力度,推广宣传海绵城市建设成功案例,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认同。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公众的参与,普及雨水再利用技术的广泛应用。4.加大科研资金投入,提高科研水平。加大科研投入,首先表现在人才培养上给与更多资金支持,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其次是提高技术水平,并不断进行先进技术研发。另外,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学习国外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但海绵城市建设不能照搬他人的经验做法,而应在科学的规划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地域特点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5.完善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根据试点城市的经验,制定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和规范,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如果缺乏明确的技术规范,很有可能会造成技术失误,给城市建设带来不良后果。

三、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不会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无论是水系湿地还是绿地广场,亦或是城市道路、地块内部规划,这些都是海绵城市应具备的硬件设施。“海绵城市”建设是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实践,在确保城市防洪排涝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自然雨水,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压力,是解决大城市病的一种新型的、重要的环保方式,值得我们研究和推广应用,尤其适合于缺水干旱的城市。但我国在“海绵城市”研究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在国家层面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群众意识上还要加大普及力度,因此要想真正建成海绵城市,实现雨水滞纳和雨水资源循环利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掌握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政策,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建设我们独一无二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查看全文

海绵城市建设及应对措施

摘要:一直以来城市水环境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直到上个世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率先实行了各自的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并在各个地区得到了显著的成效后,这个问题才慢慢得以解决。中国自2012年海绵城市概念提出后,全国众多城市积极参与建设。黑龙江省在2015年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中,但由于地理,经济等条件因素限制一直进度缓慢。因此根据对当前黑龙江省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分析,希望能够通过人才引进,完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等措施来探索出一条符合区域发展的海绵城市建设道路。

关键词:海绵城市;黑龙江省;应对措施

从古至今,旱灾、洪灾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出现更加剧了灾难的发生,自此也引发了人们对城市水环境问题的重视。2014年,国家宣布建立“海绵城市”并在2015年与2016年分别公布了海绵城市第一批与第二批试点城市[1],见表1。由于有限的治理能力和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的限制一直收效甚微。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多集中在南方及中部地区,而对东三省的研究较稀少。因此,文章通过与其他建设的海绵城市进行对比,阐明黑龙江省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

在城市雨洪管理理念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ID);英国的可持续发展排水系统(SUDS);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等,具体措施见表2。虽然海绵城市这个概念是近几年由国内提出的,但在早些年间,许多国内外的发达地区已经率先进行了有关海绵城市的研究。比如深圳大学在2012年7月建设了土木结构实验楼,该楼的设计有很多都是LID设施,在2014年5月的特大暴雨中深圳大学校园内严重积水,但土木结构实验楼LID设施周边区域没有任何积水[2];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南澳大利亚的城市阿德莱德由于城市发展迅速而采用水敏感的城市设计原则,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化带来城市径流增加,并降低发生洪水的风险。为了通过含水层来储存和改善低盐度雨水提出了管理含水层补给这一概念,它的使用也恢复了咸水含水层的灌溉能力[3];再比如华盛顿特区的阿纳卡斯蒂亚河滨水项目,该项目是通过对水的规划设计使城市社区中的建筑,公园更加贴近自然;同样在美国的西南部地区,由于气候逐渐变暖,地区社会经济和自然系统可能会受到更强烈的极端降水影响并可能导致水中溶解物和营养物质流失加快从而影响水质。为了保护这个生态敏感地区,对城市的整体设计是迫切的。所以这个地区通常采用绿色屋顶方案,并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拘留池、媒体过滤器和植被/缓冲区[4]。

2黑龙江省建设海绵城市所遇到的问题

查看全文

智慧城市5G移动通信网络研究

摘要:随着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这一智能化城市管理模式开始逐渐受到关注,而5G移动通信网络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条件,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为此,本文对智慧城市这一概念进行了简单介绍,之后对5G移动通信网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智慧城市建设的视角出发,为5G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提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智慧城市;移动通信网络;5G

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运用了物联网、信息化数据传输等多种技术手段,虽然能够大大提高人们生活的便捷性与舒适性,但却对数据传输速度、网络终端接口数量等方面的网络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尽快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就必须要先建成完善的5G移动通信网络,而对于智慧城市中5G移动通信网络规划的研究,自然也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1智慧城市概述

智慧城市是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下逐渐衍生出的一种智能化、科技化、创新化城市管理模式,与落后、混乱的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相比,智慧城市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在管理方式上更加智能,不仅能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来对城市进行区域分类治理,为政府管理工作提供更为灵活的管理手段,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多样化生活需求,还可以通过对海量城市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来为居民的自我生活管理提供决策建议,帮助其作出更为科学的决策。另外,智慧城市覆盖了卫生、医疗、教育、交通、体育、餐饮、休闲娱乐等诸多生活领域,其提供的服务能够渗透到每个城市居民最基础的生活细节之中,如打电话、切换电视频道、调节室内温度等,因此其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还能够实现对各种生活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

25G移动通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设计研究

摘要:文章结合某工程实例,从海绵城市的概念出发,对海绵城市中城市道路雨水系统的设计原则进行分析,并在讨论本工程道路雨水系统设计理念的同时,总结了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设计的要点内容,通过分析可知,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完善城市雨水道路的系统设计,能够切实提高城市的吸水排水能力,对促进城市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设计要点

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城市化的进程在我国不断加快,规模也越来越大。然而大量水泥建筑的出现也导致城市地表透水面积急剧缩小,当降雨量过大时,会引起城市内涝和水资源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应用和推广海绵城市的理念,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因降雨量过大,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还能提高水资源在城市中的利用率,落实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因此,研究分析海绵城市建设中道路雨水系统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海绵城市概述

1.1海绵城市的概念。在规划城市时,通过改变传统的城市道路雨水系统,将路面雨水口收集的雨水进行系统的处理和净化达到可二次利用的目标,由此对城市进行低影响设计和开发,便可以将城市变成一个海绵,将雨水通过合理的存储、转化和再利用,补充城市水资源,一方面大大提升了雨水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达到了节约用水,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由于传统城市道路交通的设计核心是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和畅通性等方面,对于城市雨水系统方面却很少涉及。海绵城市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重点将城市雨水系统纳入其中,本着对城市低影响的开发理念,通过合理设计,使得城市地表雨水能够快速流入LID设施中,对雨水进行处理达到城市用水使用标准,不仅协调处理了城市雨水资源,还能大大降低城市内涝、水资源污染等问题的发生几率。1.2海绵城市中城市道路雨水系统的设计原则海绵城市道路雨水系统的核心思想在于,结合当地水文气象条件和城市实际,在道路雨水系统设计中科学合理地应用LID设施,通过增大城市的透水面积,加快城市地表雨水。快速下渗的同时,延缓地表雨水径流时间,使得城市地表雨水无法形成一定的径流量,避免城市内涝的产生。海绵城市道路雨水系统主要设计原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要对路网结构进行标准的升级优化,在道路设计过程中尽量减少灰色路面的使用面积,加强路面的渗透效果,达到降低雨水径流量的目的。(2)提升雨水自然下渗效果,在道路设计过程中,通过道路两侧的绿化植被浅沟、雨水花园等设计,提升雨水自然下渗效果的同时,利用植被的过滤效果,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初步的过滤和处理,提升雨水的水质,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保障城市水资源的生态平衡。(3)科学合理地设置雨水处理装置,力求高效合理的实现雨水的收集、过滤、净化和处理。加快雨水的下渗节流,减小地面雨水径流量,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大大降低城市内涝发生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实现雨水的回收再利用,大大提升城市水资源的利用率。

2项目概述

查看全文

城市建设非生态化现状及优化路径

摘要:在城市化建设早期,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管理者在城市治理方面往往缺乏生态关注。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南京市城市建设的非生态化现状更加凸显,这些矛盾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发展。当下南京面临着城市交通拥堵、生活环境污染、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这就需要抱着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向国内外知名城市学习相关城市建设的经验。

关键词:南京城市建设;非生态化现状;优化路径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建城历史悠久,区位独特,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性。目前南京的主城开发已经完善,主城四区土地资源紧张。在城市规模急速扩张的背景下,南京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仍然较为粗犷,不少区域开发并不深入,城市宜居性较差。

一、南京城市建设的非生态化现状

(一)城市拥堵严重,绿色交通体系不健全。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集聚导致了城市人口的急剧增涨,城市交通资源短时间内难以满足城市人口的出行需求。南京城市交通运载能力不足的问题由来已久,南京城最拥堵、经常拥堵的地方当属卡子门立交。作为南京内环东线上的重要一点,每到上下班高峰期,卡子门到内环东线一路上必然拥堵,绵延数公里,严重阻碍市民出行;南京长江大桥,作为南京居民往返过江的主要通道,大桥拥堵已经成为困扰城市居民多年的问题;玄武湖隧道,作为城北以及城东进入南京市中心的主要通道,玄武湖隧道在车流高峰期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拥堵,特别是在天气较差的情况下,从玄武湖隧道到新庄立交桥区域经常出现拥堵。(二)生活环境污染,生态要素面临危机。目前,南京市仍存在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水污染:作为以化工产业为支撑的城市,南京化工产业的位置已经发生迁移,原先的老牌化工厂由城北燕子矶板块转移到南京北部六合的化工园。土壤污染:调查显示,南京栖霞山的铅锌银矿已经使用了半个多世纪,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重金属的富集不仅改变了当地的土壤性质,更是直接影响了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空气污染:近年来,南京的空气质量改善明显,但不时仍会有雾霾。究其原因,这与南京本身重化工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南京城市逐渐增加的私家车数量也成为导致雾霾的重要原因,季节性的空气流动是南京雾霾现象的外来成因。(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竞争。加剧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南京长期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状况。鼓楼区、玄武区、秦淮区作为南京的老城区,集中了全南京、乃至全江苏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由于“就近入学”制度的施行,房屋正在从基础居住产品变为金钱消耗品。一些学校和房地产开发商“合作”,在城市远郊设立新校区,助推相关楼盘的价格上涨,普通人不得不为了教育资源被动支付“垄断价格”。(四)居住消耗增加,生活成本不断增大。2016年,南京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000多元,位于全国前列。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南京居民的居住成本却在不断增加,其中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南京市商品房价格的上涨,南京房价也成为新老南京人街头巷尾讨论的话题。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数据显示,2016年2月南京房价环比再涨2.7%,这已是南京房价12个月连涨。在经过1年时间的持续上涨后,南京房价累计涨幅已达到14.1%。(五)人口分层分化,空间异质性加剧。从城市居民居住格局来看,南京主城区的居住格局表现出“圈层”与“扇形”交叉存在的状况,多中心的格局已经形成,未来还会产生更多的副城中心。在南京主城区大规模、高强度的老城拆迁与土地置换的背景下,原居住于城市中心区的老居民逐渐迁出,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中产较富裕群体;此外,主城的土地价格及房屋价格上涨,也导致政府把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等安置在偏远的城市外围。(六)排污系统陈旧,物质循环受阻下水道是城市文明的象征,也是现代化都市必备的公共设施。每到雨季,上海、武汉、长沙等多座城市在受到暴雨侵袭时,均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交通瘫痪,城市积水等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已持续数年未有较大改善。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京的城市配套就有专门收集污水的河道,到了明朝,南京的城市排水系统已经十分完备。由于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的影响,南京城市排水量不断增加,下水道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逐渐显现。

二、生态视野下南京市城市建设优化的基本路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