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治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03:25: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高校法治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校法治教育改革方式探索
一、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项目内容的构建应该在满足高校实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强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需求,将高校稳定发展作为基础,从而实现和谐、稳定校园环境的构建。同时在教育体系优化创新的同时,也应该对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设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充分彰显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法治精神,从而为其价值能力的提升提供稳定支持[1]。同时,通过高校法治文化教育体系的优化创新,可以实现高校自身运行状态与实际需求的充分结合,并在分析高校法治文化的基础上,保证文化教育体系核心价值。在我国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活动构建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制定系统化的法律制度管理规章制度。
二、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法治教育工作管理模式缺乏创新性
通过对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高校法治环境下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都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及高校发展的基本需求,主要是由于相关制度的建立缺乏创新性的模式,导致师资队伍的建设机制有待加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管模式缺乏创新性的理念。同时,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构建的过程中,其基本的教育模式仍然采用原有的社会结构,导致一些管理制度的设计缺乏针对性。而且,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社会中独生子女占据较大部分,而且,贫困学生的比例也相对增加,很多学生在高校环境中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会形成不良风气,更为严重的还会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因此,在现阶段高校法治教育体系构建的环境下,应该构建创新性的运行模式,并通过对学生实际需求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规范性的法律内容,从而实现动态化教育体系的创新及优化,并在真正意义上为教育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
(二)教学方法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
摘要:由于对法治教育定位的偏差及受教学条件与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制约,高校法治教育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在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应当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为起点,加大法治教育力度,优化教育模式,拓展教育形式,以期实现高校法治教育的飞跃。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有效途径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强调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同时“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高校法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环节,相比中小学,国家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的措施总体上要具体,但就效果看,现有的法治教育模式与教育力度还远未实现预期目标。一段时间以来,大学校园频发的违法犯罪案件,如马加爵案、药家鑫案、复旦投毒案等,提醒我们必须持续关注高校法治教育问题,不断改革教育模式,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一、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的调查分析
为了解当前高校法治教育的总体情况,特别是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对塔里木大学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期为高校法治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意见。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意愿、主要途径和方式,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评价及对法治教育改革的建议。(一)大学生学法热情较高,学法途径多样。大学生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总体上来说,法治意识相对较强。调查显示,在校学生有较高的学习法律课程的意愿,达到82%。统计结果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变得多样化,电视、网络、学校教育、报纸杂志等都有一定影响,其中主要途径是看电视和学校教学,分别占39.9%和35.4%。(二)大学生对高校现有法治教育课程评价偏低,但期待较高。当前高校的法治教育课程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许多学生对这门课程“法律基础”部分教学评价不高,有28%左右反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任课老师仅是粗略地讲了下法律基础部分,有9%的学生认为“法律基础部分只是为了应考划了下重点”,更有6%的学生认为“根本没有讲到法律基础部分内容”,这组数据说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强化。但同时有55.6%的学生希望加强“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三)大学生对法律选修课非常期待,希望教育方式多样。调查结果表明81%学生希望通过选修课补充学习法律知识,然而目前法律类选修课较少,不能满足大学生学习法律的需求。许多大学生希望加强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二、当前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研究
摘要: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有效融合可以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的提高。通过借鉴美国、德国和新加坡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合的经验,提出高校应全方位加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力度,大幅度培养德法素养兼备的师资力量,多层次改革思政课教学方法,宽领域完善思政课考核制度。
关键词:道德教育;法治教育;融合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关联性
德治与法治是调整社会规范的两种方法。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具有共同的政治价值,以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法治为主要内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责任感。此外,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道德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基础,任何强制的法律都需要人们内心自觉遵守,道德教育只有得到公众的自觉支持,法律的权威地位才能稳固;而法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保障。现实生活中,矛盾尖锐依靠单纯的道德教化不足以规范人的行为,而法治教育强制性可以弥补道德教育的柔性与不足。因此,法律和道德既不是分离关系,也不是包容关系,而是一种各自独立、双向互动、相互交叉的互补关系。
高校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使“融合”成为必要。高校思政课“05”方案以后,高校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教材合二为一,体现了国家促进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决心。但由于之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作为高校两门独立的必修课程,长期以来的观念认为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着本质区别。因此,2015版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体现出两者的相对独立性,前五章为思想道德教育,后三章为法治教育,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自成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教材与课程设置之间不协调的情况。同时,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更加倾向于法学专业的学生,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法律课程的传授相对薄弱。长此以往,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各自为政、相互分离,不利于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2.教师中存在的问题使“融合”成为必要。当前,高校的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师资队伍配置不合理。从全国高校来看,面向大学生层面的法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实现。但在大部分高校,该课程主要师资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专业研究的教师,法学背景的专业教师比例较少。由于教师的法学专业理论水平不高,很难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会贯通,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法学专业教师所开设的课程和讲座大多是针对法学院的学生和少部分选修法律课程的学生,科班出身的法学教师资源难以做到全校大学生共享。一方面,会导致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资源的安排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现有的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资源因配置不合理带来资源浪费。3.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融合”成为必要。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法治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而当前高校的道德教育表现出重理想、轻实际,重说教、轻操作和法律教育重条文、轻意识,重程序、轻信仰的倾向,在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偏重程序化与模式化,因而就大学生道德和法律素养的实际状况而言,并不让人满意。在社会转型期间,部分大学生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冲击较大,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关系时会出现行为失范的问题,而多数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则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对于不道德行为侵犯他人的利益时,根本没有意识到需要法律的规制。这也使得在高校开展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融合教育愈发重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教育策略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融入法治教育,既能够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价值,又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与用法能力,实现高校育人的教育目标。本文简要分析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立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法治教育的基础条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法治教育实施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可以从二者的关系入手分析。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强化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包含大量的法治教育资源,其中的规则意识、法律常识等内容均能够引起学生对法治的思考;而法治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可以提炼理论课中的法治元素与教材资源,给学生讲解法律常识,让学生理解法治精神。将法治教育融入理论课中,能够更加直接、具体地塑造学生的法治思维,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法治素养的知识体系,在未来的学习与社会工作中更好地落实法治行为,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将法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能够让大学生在学习各种课程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法治精神,自然而然地形成依法办事的思维与习惯,使法治精神成为大学生思想中最坚固的防线,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的基础条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法治教育,不仅是因为法治教育能够强化思政育人效果,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与精神;更是因为思政理论课中包含丰富的法治教育基础与知识点,具备引入法治教育的条件。一方面,高校思政理论课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法律常识、社会规则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理论课的教材之一,也是对大学生开展基础性、系统性普法教育的主要资源。在这本教材中,法律基础部分包括社会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知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治思维等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也能够形成相应的法律素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知”“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了解法律产生的本质、法律的影响因素、法律基础知识的实践等。《形势与政策》教材中的“迈向中国之治新境界”章节重点描述了我国加强法治体系建设的内容,对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法治国家等着重讲述,能够让学生对法治体系产生深刻了解。由此可见,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包含着大量的法治教育素材,其本身就具备法治教育条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规则意识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基础。规则是社会群体生活的共同原则与规定,是法律条例的基础形态。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包含了人生观、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各种规则,形成规则认同感,完成规则意识的内省与外显。法治思维的本质就是法律规则的思维方式,其也是一种规则意识。因此,在思政理论课中,教师在完成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之后开展法治教育,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规则意识,帮助学生搭建规则认知框架,促使学生形成更加坚定的思维框架与思维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法治教育实施策略
1.引入法治整体概念,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高校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紧张关系的思考
摘要: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高校“基础课”的理论与教学实践中,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存在事实上的紧张关系。消除紧张关系的路径一是深刻认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统一性,二是按照三维教育目标的逻辑和层层递进的顺序重新整合两种教育内容,加强相互促进。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道德教育;紧张关系;产生原因;消除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校“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存在事实上的紧张关系,从所占教材内容的比重、排列的先后顺序,到课时安排,无不体现这种紧张关系。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陷入了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形成了一种争夺教学资源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会对法治教育的影响更明显,在教学实践中常见的情况是多数任课教师,由于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差异,大多倾向道德教育部分的讲授,存在挤占法治教育学时的情况。这种情况必然会降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产生紧张关系的原因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对于教学内容之间紧张关系的反思,追根溯源都要倒推至对教学目标的考量上。在正常情况下,教学内容是围绕教学目标共同发生积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的,不应该出现明显的紧张关系。目前在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恰说明“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存在问题的。2015年新版教材中指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课程。这里从指出了“基础课”的本质和目标。并且从总体上形成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道德建设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和格局。笔者认为,该教学目标指明了目前“基础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和内容,但至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导致了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紧张关系的出现以及教学实效性的降低。
依法治国理念融入高校教育研究
【摘要】新形势下,运用“依法治国”理念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作为一名高校学生工作者,为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通过探寻将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提升法治素养三个方面的“依法治国”理念融入高校教育,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力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依法治国;高校教育;法治
一、“依法治国”理念融入高校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高校是高文化程度群体的聚集地,法治宣传效果较好。《决定》提出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其目的是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进而“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作为社会成员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师生,是社会成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同时也是最为活跃的人群,他们可以在社会上传播法治理念。法治理念辐射的范围越大,推进依法治国在社会主义改革深水区的步伐就会越快1。“依法治国”理念应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高校作为社会先进思想的集中聚集地,重点引入“依法治国”理念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次,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该群体法治实施效果可预期性强。通过高校教育把“依法治国”理念融入到建设经济基础的后备军的思想意识中,能有效快速在全社会广泛引导。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关键部分。如果高校大学生培养出法治思想观念,通过年复一年的努力,社会上的法治意识将会越发加强,法治落实的可预期性更高。最后,将“依法治国”理念融入高校教育是党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决定》中明确规定要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高校,特别是政法院校作为法治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担负着重要职责。除加强法学基础理论学习之外,将“依法治国”理念融入高校教育,融入高校师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程,有利于培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后备力量。
二、“依法治国”理念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探析
高校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传道解惑,还包括对学生思想政治上的教育和引领。将“依法治国”理念融入高校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探析
[摘要]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实现法制社会建设对于我国的发展道路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意义重大,而法制教育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与催化,由此可见将法制教育贯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势在必行。立足于法制教育视域,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法制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市场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社会环境变得日渐多元化与复杂化,从而推动各种不良意识思潮的出现。在此背景下,生活阅历较少、立场不够坚定的大学生群体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严重时还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我国法制社会建设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现代社会发展的诉求,不断强化法制教育,以此来强化高校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完善,为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坚实基础。
一、法制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我国长期推行素质教育,但取得的成效却不尽如意,教育活动的开展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素养上都还有所欠缺,更不用说法律素养以及法律知识了。究其原因,在于高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水平也不高。具体而言,首先,大部分高校在开展法制教育时,并未为其配置强大的师资力量;其次,并未设置完善的法律课程,导致了学生法律意识的薄弱[1];再次,除了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其他非法学的学生所受的法制教育都还存在较大的欠缺,例如法学课程少,法学课程内容的涉及面广却不精等。而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的主要地点是课堂,多而杂的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很难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还可能造成学生学而不精的局面,难以将所学的法律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对此,需要高校重新意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强化法制教育的推行力度,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意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从而有效约束规范自身的行为。
二、法制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大学生法制教育困境与对策
摘要:大学生法制教育作为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标是增长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提升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而我国在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境。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法治教育遇到的困境进行分析,探索我国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对策,增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顺利实现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对策
高等学校承担着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任,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既是职责所在,又能提高教育的效果。随着法治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展和推进,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不仅能够自觉遵守法律,而且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社会生活发生很大的改变,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也遇到一些困境。这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中的困境
(一)陈旧的法制教育理念。第一,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大学生法治教育没有独立地位,而是从属于道德教育。虽然两者都属于社会价值教育的范畴,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道德教育的模式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难以达到法治教育预期的效果和目标。第二,高校对法治教育的不够重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法律教学设施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法律教研室,法律师资队伍紧缺,教育观念陈旧,甚至有些老师自身都不重视法制教育课。(二)单一的法制教育手段。对我国大部分高校来说,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方式和手段都比较单一,基本上是“填鸭式”教育。各高校开展的《法律基础》课程,学期短,内容繁杂,大部分老师都是照本宣科,简单的对知识的堆积和罗列,不与学生互动,而是被动的让他们接受。对学生来说,为了应付考试,拿到学分,都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考过了就丢,这样很难调动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三)法制教育的力度不够。第一、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还有待优化,其实许多高校的法律老师都不是法律专业出身,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培训,法律素养也不高。第二,法制教育类别科目过于单调,内容设置不丰富,难以满足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第三,法制教育课安排不合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大一期间开课,不能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法制教育茶学思想分析
摘要:我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制国家。从我国建国开始,我国就提出依法治国的想法,并要求我国国民践行“有法必依、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依法治国内涵。由此可见法治乃是国之根本。一个国家想要兴盛、强大,其国民就必须要知法、懂法和守法。而高校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之才,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思想。本文就是在高校法治教育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渗透了茶学思想,希望能够更好的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高校法治教育;校园法治文化;茶学思想;建设;分析;策略
我国被称为“茶”的故乡,我国的茶文化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喝茶不仅仅有益于强身健体,修心养性,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尤其是茶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完全可以应用到高校的法治教育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当中来。而高校大学生作为撑起祖国未来的重要力量,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只有在高校期间就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在步入社会,走入职场生涯之中时,才会知道何种行为可为,何种不可谓。因此,作为高校在法治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茶学思想的分析与运用。
1高校法治教育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中融入茶学思想的重要价值
在高校法治教育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中应用茶学思想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于三方面,第一必然性。高校大学生在经历四年大学生涯之后,即将步入职场,踏入社会,在此时机对他们进行法律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能够让他们明白“底线”所在,因为高校大学生年轻、冲动鲁莽,而茶学思想中恰恰蕴含着“以和为贵”的思想,所以对高校大学生进行以茶学思想为核心的法律意识培养后,他们就不会做出一些法律范围内不允许的事情,毁掉自己的人生,这有利于促进他们在社会上积极良好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积极发展。在高校法治教育与法治文化建设中应用茶学思想,学生能够平心静气,让自己浮躁的内心平息下来,以促进他们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由此可见再高校法制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中融入茶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第二重要性,高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是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必须去履行的义务。近些年来,高校大学生犯罪案件屡见不鲜,前有几十年难以告破的南京大学碎尸案、北京大学邱庆丰案、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案。后有马加爵案、中国矿业大学铊中毒案、清华北大爆炸案等等。这些案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饱读诗书的莘莘学子走向犯罪道路。探寻其背后的原因不难发现高校法制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的薄弱,使他们走上了不归之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茶文化具有关键的历史地位,其中蕴含了我国数千年的道德品行传承,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以和为贵”、“平和淡然”、“修心养性”等思想对于改变人的内心,抑制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校法制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中融入茶学思想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第三可行性,根据当前高校的法制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情况来看,无论是法律服务还是志愿服务都出现了更多的新媒介。所以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让高校大学生参与到法律学习当中来。而通过以茶学思想为主的法制平台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则是一种创新的法制文化建设手段,因为法制平台的建设更加便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便于将茶学蕴含的丰富思想与学校、社会和司法领域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提高法律素养的同时,还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所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由此可见,在当前的高校法制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中融入茶学思想,构建法制平台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在高校法制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中应用茶学思想的有效策略
德治与法治统一的教育方法
高校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环节主要表现在素质教育内容的主方向、学校教育运行的主渠道和与社会实践结合的主战场上。
1、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素质教育主方向在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素质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协调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关系的一个主要环节,在于学校必须坚持高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民主与法制观教育等,以体现素质教育的主方向。
1.1在政治观教育方面,坚持“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要通过对祖国、人民、劳动、科学、社会主义之爱,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成为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在道德观教育方面,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大学生在岗位上做一个好公民。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大学生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乎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大学生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1.3在人生观教育方面,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每个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党员,都要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广大师生和社会群众,坚决维护人民的利益,以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学习、生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1.4在价值观教育方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一重要着力点,通过有效的形式和渠道,运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答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还必须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教育和引领当代大学生自觉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下,很好地把党当前的任务、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和个人的具体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