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申论考试卷及答案_模拟3道

时间:2022-05-01 05:13:00

导语:四川省申论考试卷及答案_模拟3道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四川省申论考试卷及答案_模拟3道

一、背景材料:

1.今年6月17日,北京市和东城区劳动保障部门在地坛公园举行劳动保障政策咨询活动,在咨询社会保险问题的近3000人次中,对有关政策一无所知的约占30%,一知半解的约占40%。这表明绝大多数人对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基本上还不明白。

2.问起原因,不少咨询者谈了“五不到”,即广播听不到(上下班在路上),电视看不到(回家做饭忙家务),报纸看不到(单位订报少),培训轮不到,企业讲不到。这说明人们了解法规的渠道还有待进一步畅通,相关媒体对法规,尤其是新出台约有关政策报道和解释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3.曾有一位老工人到劳动部门说:“您给评评理,我干了30年了,大错小错没犯,干活任劳任怨,这不,签了五年合同,说什么也不给续签了,这会儿到哪去我工作?”其实,按照老工人的条件,五年前就该签无固定期合同,因为他当时工作已满10年,而且离退休已不到10年,为什么不向单位提出签无固定期合同呢?原因就是对劳动合同的有关法规不了解。

4.随着《劳动法》的实施,劳动争议也随之猛增。劳动者和企业以《劳动法》为准则,对薄公堂,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仅北京的一个远郊县,1995年到2014年,4年间劳动争议案件增长5.7倍。北京市2014年全市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5234起,涉及职工11183人,比上一年增加64.2%,其中集体劳动争议案件242件,涉及职工6191人,比上一年增加78.5%。

5.李小姐在一家公司负责打印工作,由于文稿较多,常常一天也不得闲,公司还常在临下班时,交给李小姐一些需要打印的文稿,有时周末,公司主管告知李小姐,这些文稿下周一需要,李小姐不得不加班加点工作,有时休息日也来公司加班,当李小姐向公司提出给加班费时,公司领导却说:“公司并未安排你加班,你加班是自愿行为,也就没有加班费。”为此引起争议。

6.据有关部门统计,本市今年地方企业将有33.7万名职工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其中城镇职工26万。在这26万职工中,签订5年期劳动合同的占81.1%。今年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的职工相对集中,人数远远超过往年,是五年期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的高峰期。下半年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的职工占全年的73%,是终止还是续订迫在眉睫。

二、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就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答案:1.这份材料反映了《劳动法》实施的六年里,人们对它的掌握还比较肤浅,主要表现在条文不了解,合同不会签,纠纷案件多。

2.加大《劳动法》的宣传力度,另外与劳动法配套的法应尽快出台,比如《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促进就业法》等。就《劳动法》而言,通过五年多的实践,也有其不尽善尽美的地方,应听取专家和劳动部的意见,加以修改。对于普通人,这部法与每个人的工作息息相关,您是否也该多花点精力学学它呢?

例二

一、背景材料:

1.据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最近对全国4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调查显示,2014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为5854元,比上年增长7.9%,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9.3%,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但在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收入的差距不断拉大,贫富反差日显突出。在这项对12.5万人做的调查中,占总调查量20%的高收入者拥有着相当于42.4%的财富。

2.事实上,早在十年前,贫富差距的现象就开始表现出来。当时的粗略估计是,10%的人拥有40%的银行存款。到90年代中期,20%的人拥有80%的银行存款。去年,根据城镇居民做的一个抽样调查资料推算,不足5%的富人占有全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额(超过六万亿元)的将近一半。

3.中国学者指出,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中国自古以来有“不患贫,而患不均”的说法。用今天的眼光看这句话,当然不一定准确。但若将其理解为不赞成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应加以控制、调节,保持社会安定,则是民心所向。

4.中国居民收入存在差距,有多方面的原因。一种是地域因素形成的,比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中国东部地区人们的收入向来高于西部、中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历来高于农村居民。

5.垄断行业的收入就远远高于非垄断行业,新兴行业收入高于传统行业。1995年,金融保险行业的一个高中文化程度职工,平均年收入8059元,而同时期工业企业中的大学本科学历职工,平均年收入仅7329元。

6.有关政策造成或扩大了收入的差距。例如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特殊政策,造成沿海经济发展快、职工工资增长快,便是这方面突出的例子。此外,某些人通过走私漏税等不合法的收入发财致富,等等。

7.近年在新经济大背景下,产业之间的收入距离越来越明显。据调查,2014年与1990年相比,房地产和金融保险业职工的收入增幅最高,达到486%和435%。2014最。高的三行业职工已变为科技、房地产、金融保险。

8.今年,西部地区就有“十大工程”启动,这些工程的投资少则几十亿元,多的一二百亿元,对当地的生产、就业、职工收入等,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促进作用。

9.据统计,到2014年,中央政府累计安排的扶贫资金共1378亿元。仅2014年的扶贫资金就达到248亿元,比80年代增长了30倍。失业、下岗、早年退休、无人赡养者是城镇贫困人口的主流,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十分关注。去年全国共有281万城市居民领取了最低生活保障金,累计金额196900万元,涉及全国667个城市和1638个县。

二、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就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答案:这段材料说明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国民收入也水涨船高,进入小康和富裕状态的人越来越多,贫困户越来越少。然而,近年又出现新的现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减少贫富差距。

2.中国过去实行的平均主义分配政策是不对的,近年出现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的现象,也不是好事。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应该在承认适当差距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措施,努力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积极搞好西部大开发,是从地域上,缩小差距的最大举措;不遗余力地搞好扶贫工作;通过税收调节进行再分配,对高收入阶层实行增税政策,对低收入阶层增加收入补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消费。以上种种,都不失为解决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好措施

例三

一、背景材料:

1.学校强行“分流”,学生被迫“就范”。据余某回忆,在高二毕业进行分流考试,学校不公布成绩,成绩是良的她,竟然六门功课中四门不及格,物理、数学都考20多分。她所在的高二(3)班36名学生被要求分流的有19名。事后,她得知即使是最好的学生,也有两门不及格。

2.“这个学校的高考升学率全区第一,超过了重点中学。我们都

成为高考升学率中被事先剔出的分母,学校不应该这样弄虚作假。”在自愿分流的说法下,余某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留级,要么分流。记者曾经在三份家长签署的自愿分流协议上,看到过如下字样:“本人和家长都不是自愿只是服从学校安排。”还有两名家长签字后附注:学校须帮助学生取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3.为了自己的女儿能够完成高三学习的权利,余某的父母由此开始了长达四个月的奔波,找区教委,找市教委、寻求新闻单位的帮助。而在多方协调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她将孩子转学到私立学校。

4.事隔一年半,被学校认为考不上大学要求分流的学生余婷婷,在私立中学完成了高三课程后考入联大。去年,她在接到大学入学通知书后将原学校送上了法庭。

5.在法庭上记者了解到,去年这些分流班里的学生,在参加完成人高考后,大多参加了普通高考,并有部分学生考上了大学。

原告方认为,选择上普高,家长们是奔着高考的,学校并没有在一入学时就告知家长会有大比例的分流,剥夺了原告的知情权。分流属于强制性,致使学生被迫转学,造成经济、精神上的损失,要求被告道歉并赔偿转入私立学校的费用,同时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一元。原告同时认为,被告方举办的分流班属于非法办学,既无办学许可证,又无教委批件。

6.“这只是讨个说法。”余某告诉记者,在转学后她就有了这个想法。在过去的一年半中,除了正常的学习外,她的大量业余时间全用在了研究法律文件上。现任校长曹力认为,分流有国家相关规定,原告方属于自愿分流,原告分流后再次选择受教育的方式,转入私立学校,该行为与被告无关。原告认为的升学考试高难度、超标准的试题,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我们搞分流,也是进行教育方式的一种尝试。”

当庭并没有公布审判结果。

二、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就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答案:1.这是学生状告学校侵犯教育权利案。余某高二学年结束时被学校要求分流,不得已进入私立中学,完成高三学业后顺利考入大学。在获得了胜于雄辩的事实结果后,愤然状告母校,控告学校实行强制性分流,剥夺了她的知情权和受教育权。

2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中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一项不可的剥夺的基本权利。无论以何种理由妨碍公民行使其受教育权,都难逃侵犯他人基本权利这嫌疑。依法治国、依法治教已成为全社会共识的今天,妨碍学生行使受教育权的事件仍然时有发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格外关注。教育对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以至大力推进科教事业,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对中国在21世纪参与国际竞争,跻身世界强大民族之林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当前教育改革要不断深化,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必须从思想观念上、从制度设计上、从实际行为上坚持维护学生及广大公民的受教育权;要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以确保升学率、提前为学生“找出路”等似是而非的理由剥夺他们的受教育权,不但于理不通,而且于法不容,必须严格予以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