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保增长六大难点突破

时间:2022-03-17 02:05:00

导语:中国经济保增长六大难点突破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经济保增长六大难点突破

华尔街金融危机已演变为全球经济动荡,经济衰退,企业破产,失业和贫困在不断蔓延……一场空前严重的金融风暴,正在考验着中国政府的执政能力。3个多月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振经济,力度之大、速度之快,赢得了众多喝彩。然而,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否力挽狂澜?巨额的政府投资会否超出我国财政的承受力度?如何避免由上项目带来的“低水平重复”、“土地浪费”及“污染回潮”?各项投资的过程中如何杜绝腐败?社会稳定与和谐问题会否在危机面前变得日益突出?只有这一系列的问号获得圆满解答,摆脱危机、迎接光明的时刻才会真正到来。

一、危机挑战中国财政抗风险能力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去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财政收入明显下降,全国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而地方财政运行则更为紧张。为防止经济下滑,我国由过去的稳健财政政策转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并启动了高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

“积极财政”催生赤字地方财政“底气不足”

所谓积极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开支与减少财政收入,甚至是以赤字财政的状态,去发挥逆经济周期而动,最终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作用。一方面收入减少,一方面支出增加,在全球经济风雨飘摇之时,中国有足够的财力保障吗?

对此,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的看法是,我们“有能力”也“有空间”。虽然2014年末,我国财政收入出现增速下滑,但增速依然高于经济增长水平。而且,我国财政收入经咨询QQ:21257408过连续多年超过20%以上增长,奠定了雄厚的实力,具有促进经济发展、为经济保驾护航的能力。截至2014年末,我国国债余额约5.5万亿元,占GDP比重不到20%。不仅如此,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更低。对于大规模减税会削弱政府财政能力的担心,姚景源表示,目前中国扩大财政赤字、发行国债的空间还很大,不会有财政失衡的风险。

但不容忽视的是,尽管中央财政家底还很厚实,但地方财政却显得“底气不足”。我国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财政控制了大部分税收,地方财政普遍税收不足,难以支持包括各项民生工程建设在内的庞大开支,土地出让金已成为许多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外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地方财政逐渐退化成“土地财政”。

在中央政府出台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后,地方政府先后公布的配套投资计划总额年初就已高达18万亿元,几乎三倍于2014年中国全年的财政收入,但对于这些配套投资的资金来源,地方政府一直语焉不详。

房地产业“寒冬”的到来,让“土地财政”捉襟见肘,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增减对于地方政府的决策部署和投资行为影响甚大,地方政府“缺钱用”的压力已成为今年财政政策发挥效力的关键点。

中央财政救急救不了穷财政改革已到破冰时

专家指出,今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需要中央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的共同支持,在目前地方“土地财政”难以为继的情况下,短期需要通过中央转贷或债券的方式增加地方财力,长期则需要通过改革转移支付体制等措施,推进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的匹配。

要解决地方财政问题,还需要财政改革来完成。而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推出,恰恰是财政改革的契机。而中央与地方间财政关系的变革、调整与理顺,不仅在今年1月5日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成为焦点,甚至有可能在今年“两会”上再次成为深受关注的议题。

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提出“辖区财政”观点后,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也提出,在保持分税制财政体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将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逐步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提高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这表明相关部门显然已经意识到,财政体制应尽快从现行的“层级财政”向“辖区财政”转变,建立辖区财政责任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财政困难的问题。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地方政府方有可为

尽管今年不论是预算内还是预算外,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都将吃紧。但除了紧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外,除了期待中央财政放权外,地方政府自身对于改善财政状况也不完全是无能为力的。

在今年财政十分困难的大背景下,从中央预算单位到包括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在内的不少地方,提出2014年行政开支“零增长”。例如,山东省提出,着力加强支出管理,严格控制行政开支。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在从紧从严编制2014年预算的基础上,硬化预算约束,强化预算执行,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开支项目,勤俭办一切事业。

如果占财政支出将近20%的行政开支能实现“零增长”,无疑可以缓解财政困难,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而降低行政成本是一个破解多年但始终没能取得实质性突破的课题,行政开支“零增长”使攻克这一课题有了一个新起点,而巨大的财政压力正好能成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动力。

二、保增长不能押宝“低水平重复”

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避免“硬着陆”,我国正在以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系列化的产业振兴政策、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等来实施“救市”。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保增长的同时,如何避免在“低水平重复”上走弯路,引起了上上下下的高度重视。

防“旧病复发”避免“低水平重复”

在我国建设史上,刺激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低水平重复”现象,不乏前车之鉴。

有分析人士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曾出现过多次较为明显的投资过热。第一次是1982年,围绕“翻两番”的目标,各地在经济发展中有些急于求成,结果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大规模膨胀和偏向;第二次是1988年,表现仍是地方项目投资过量增加;第三次是1992年以后,出现新开工项目多、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结构不合理、房地产开发过热的现象;第四次则始于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高速增长势头,投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专家认为,上述4次投资过热,从深层次看都是没有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片面追求高经济指标的“低水平重复”。

为了防止本轮“4万亿元投资”出现重复建设泡沫,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

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安排新增1000亿元投资中,将投资方向确定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这其中,没有投入到工业品生产项目上,更没有“两高一资”的项目。

在地方层面,一些项目的启动,在落实国家“出手要快、出拳要重”精神的同时,也兼顾了“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一举开建10多条高速公路的湖南省,在建设汝郴高速时就针对周边农村公路路网不发达的情况,将高速公路便道建设与通乡、通村公路建设结合起来,既有效整合了交通资源,提高了投资效益,又改善了沿线百姓的交通条件,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同样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来打通城市“微循环”的长沙市,邀请专家对改造方案优化设计,在没有任何大拆大建的前提下,仅用计划投资额的1/3,就使全市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提高了20%以上。

同时,各地也认识到,越是在加大力度保增长、渡难关的关键时候,越要重视提高发展质量,重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2014年,深圳市计划安排90.8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全市产业升级;广东适时规划全省“科技创新路线图”,引导企业和全国重点高校对产业发展起重大支撑、引领作用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借此提升广东产业的科技含量……

杜绝“顽症”须跳出局部利益牵制

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低水平重复”这个老毛病,在一些地方还是有所抬头。

一名在政府经济部门任职的干部告诉记者,中央启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一些地方刚刚冷落的投资建设热情又“热”了起来。大家都在争先恐后上项目,各项工程争分夺秒上马。在某些领域,不排除一些项目是少数人或个别单位拍脑袋、想当然炮制出来的。

很多专家直言不讳地说,国内启动内需上马大型项目,要防止陷入低水平重复的泥潭,关键点之一是跳出局部利益的牵制。为此,有三个方面需要重视:

一是“救市”措施落实要兼听和透明。在实现科学发展上,要坚持发扬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通过凝聚群众智慧,接受群众监督,才能防止形式主义,避免一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失误决策。要做到这一点,光靠一些部门和负责人自觉还不够,还应该用制度和具体措施把政府投资置于阳光之下加强监管。

二是项目投资方式要多用经济手段,少用行政手段,要吸收民间资本参与。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经比较高了,政府投资只占全社会投资的一部分,民间投资将占绝大部分,这是当前扩大投资的重点。因此加大投入,不能简单理解为加大政府投入,还要注意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

三是要坚持理念更新。国内很多城市如长沙,近来提出今后若干年的公共财政支出,要突出“三个倾斜”:向民生倾斜、向增强发展后劲的项目倾斜、向急需解决的问题倾斜。三、筑起堤坝,严防污染回潮

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中央采取了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是否会盲目上马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一些政府官员是否会盲目追求GDP增长,而不顾生态环境保护?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许多省市在强调“保增长、扩内需”的同时,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纷纷出台防治污染的举措,加强对新上项目的污染管控,防止污染回潮,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环保“组合拳”: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今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非同寻常的重大考验。新春伊始,各地纷纷出台了许多措施来应对困难和挑战。以地处西部内陆地区的重庆市为例,围绕着“畅通重庆”、“宜居重庆”、新农村建设等,力争重大项目建设3年完成投资5000亿元以上。同时,重庆还将策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使全市重大项目储备达到1.5万亿元以上。

环保界人士认为,在当前形势下,环保工作面临双重压力:一是要配合地方经济发展大局,加大对建设项目的支持和服务力度;二是要在大量建设项目上马的情况下,加强对污染的管控。记者了解到,尽管保增长的要求迫切,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在这轮调控中,还是立足科学发展,出台得力措施,防止污染借保增长之机回潮。

重庆市环保局局长曹光辉告诉记者,针对新的情况,重庆市将从几方面着手,强化环保工作。一是实施环境准入制度,新建、改扩建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项目环境准入和“限批”制度、新建项目总量指标审批制度。推进规划环评,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对减排项目未完成或重点企业违法排污等导致总量减排年度目标未完成的,实行区域限批、行业限批或流域限批。二是狠抓总量减排。到2014年底,重庆市将完成110多家环境污染安全隐患重点企业的“环保搬迁”,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作为经济高地的广东省,确定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以拉动经济增长,其中就包括一批环保设施项目和多种类清洁能源设施建设项目;江苏省在“扩内需,保增长”中,已计划投入100多亿元,进行淮河流域污染治理;宁夏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各级政府把促进工业平稳回升作为保增长的首要任务,同时又着眼于长远调结构,借机淘汰小铁合金、小电石等污染企业,促进产业升级……

环保实绩考核:促进科学发展的“利剑”

一些环保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以往的实际工作中,个别地方和部门为了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顾实际,盲目决策,甚至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由此导致一些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大肆扩张。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很大程度是一些地方缺乏科学的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

在这方面,重庆市多年探索建立实施的区县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制度,将环境保护纳入全市重大决策事项督查范围,每年考核一次,并逐渐完善考核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制度的推行,解决了一大批环境热点、难点问题,更重要的是使科学发展理念深入到各级党政领导脑海中。有一次,浙江一家企业准备投资10多亿元在重庆北碚区兴建一大型水泥厂。对于一个财力并不雄厚的西部区县来说,这无疑是梦寐以求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些干部求之不得的“政绩”。经过专家团以及环保部门的评估,这个项目经济效益好,能够带动GDP增长,但是对生态环境影响大。最后,这个项目被北碚区拒绝。近几年,北碚区拒绝的污染项目投资近百亿元。

四、警惕违法用地卷土重来

随着中央和地方保增长、扩内需政策的推出,各地政府对建设用地大开“绿灯”,用地热大有卷土重来之势。海南国土资源部门表示,今年将全力服务扩大内需的重点项目建设,对一些重点项目审批启动“绿色审批通道”。山东省最新出台政策,对新增扩大内需建设项目用地给予支持,重点项目将给予办理先行用地手续。而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也决定加快省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进度,重点建设项目可以先行用地。

谨防违法行为反弹

有关人士指出,由于4万亿元投资计划多数涉及基础设施、环保投资、民生建设等项目,因此2014年全国土地划拨出让的规模和速度都会快速上升,可能会带来土地违法违规案件的快速增长。正如国土资源部有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所说,“两年4万亿元的投资所带来的土地市场环境的变化,让2014年土地市场管理的要求更加急迫。”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上提到,今年中央和地方新增投资力度大、范围广,土地需求上升,如果监管跟不上,违规违法用地可能反弹,对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形成冲击。如果违规违法用地不能有效遏制,一批干部要倒在耕地红线上。

在前几年的宏观调控中,让人触目惊心的土地违法案件并不罕见。2014年,浙江掀起的针对新开工项目的“清理风暴”,就查出全省198个新开工项目“存在问题”,被“暂停建设、限期整改”。再向前追溯,占用数千亩土地,其中大部分为耕地,却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铁本公司钢铁项目,曾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先行用地需依法合规

允许先行用地并不是放任不管,在保增长的同时,还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违法用地行为回潮。记者注意到,从中央到地方,在积极努力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等建设的同时,也不断提升监督管理能力,确保用地依法依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浙江此次实行先行用地时已在未雨绸缪,如在进行先行用地审批时要求县级政府和建设单位作出相关承诺;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出具先行用地征地补偿和安置途径的说明;建设单位支付征地补偿资金的凭证;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先行用地的证明或签订的征地协议书等。

另外,从今年起,浙江省正式启用新版本的建设用地供应动态监测系统,对于今年1月1日以后的供地计划、出让公告、成交公示等信息,在该监测系统的相应功能模块上录入并审核后,将自动在咨询QQ:21257408中国土地市场网上,并在此基础上实施跟踪监管。

确保严守“四条线”

记者获悉,面对既要主动服务扩大内需又要严格规范土地管理的挑战,今年国家土地督察工作将严厉实施土地违法问责制,监督地方政府把握政策界限,确保保障用地的重点放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灾区恢复重建等新增中央投资计划项目;监督地方政府依法严格规范管地用地,严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计划、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四条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切实做到农地农用,农地农民用。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实行先补后占,防止只占不补,多占少补或者占优补劣。严格用地标准,切实节约集约用地,依法依规征地,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杜绝项目建设和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反弹,防止一些违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伺机搭车用地。

按规定,从今年起将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违规违法占用耕地,突破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达标,违法占用耕地超过实际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15%的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实行问责。

“严格监管是国土资源管理的职责所在”,徐绍史指出,要避免以保发展为由弱化监管。此时更要强化监管,在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同时,严厉打击违规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秩序。全面落实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制度,切实做到对违规违法行为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严格违法问责。

五、危机中,社会稳定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日益显现,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失业人员增加,返乡农民工明显增多,不稳定因素也在积聚。中国经济能否渡过危机,不仅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是否及时得当,而且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这一实践中的难题,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

2014年9月,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的一家纺织公司法人代表张某因企业经营不善,拖欠业务单位材料款及银行债务近2014万元,拖欠近140余名工人工资100余万元,无力偿还。

其间,张某先后两次将公司500万注册资金抽逃至个人名下,并于9月28日出逃。之后,该厂工人及业务单位150余人到厂内讨说法,并到市、区政府上访。掌握这一信息后,武进区高度重视,区法院立即查封该公司资产,司法、信访等部门妥善做好工人的安置和教育疏导,区公安经侦部门则以涉嫌抽逃出资罪对张某上网追逃,并于10月21日将其抓获归案。

这是一起典型企业主“弃厂避债”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而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类似的事件在各地不时上演。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严峻挑战,政法维稳工作也面临着巨大难题。记者在各地调查了解到,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社会稳定的负面传导效应已逐步显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营困难,导致劳资、借贷等债务纠纷增多。一些企业破产倒闭,下岗职工增加,甚至出现企业主弃厂避债,引发职工上访等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滞留城市的农民工生活无着,给城市管理带来新的难题,返乡农民工失去务工机会,又会对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带来挑战。

二是经济领域的困难带来新老矛盾叠加。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诸志洪指出,当前形势下,可能出现经济领域新矛盾与老矛盾、经济领域矛盾与其他领域矛盾相互交织影响的复杂局面。涉及农村征地、城镇拆迁、国企改制、出租车司机等方面的信访问题仍比较突出,非法集资、大学生就业、医疗保障等诱发矛盾的因素也在增多。特别是社会心态复杂,一些人心理失衡,偶发事件引发的直接利益和非直接利益冲突,容易对社会稳定构成危害。

三是社会治安的压力增大。江苏省南通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邵怀德认为,受经济大环境的负面影响,由经济纠纷引发的暴力讨债等案件、多发性侵财类案件以及非法集资等涉众型经济犯罪将更加突出,同时个人极端事件可能增加,新型犯罪、智能犯罪也将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影响群众安全感。

四是国家安全形势复杂。境外反华势力对我国社会稳定的挑战依然严峻,他们会借助互联网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攻击抹黑我们的制度。另外,一些地方的个别事件、案件,容易被别有用心的敌对分子所利用,进行炒作扩大。

正是如此,各级政法维稳部门纷纷出台应急预案和应对措施,以增强群众安全感,保障百姓切身利益,帮助企业度过“寒冬”。

公安部近期派出多个督导小组奔赴各地,了解关于当地社会稳定的情况,督导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公安部要求督导人员提高思想认识,把工作着力点更多地放在准确掌握社情民意上,密切关注企业破产倒闭、职工下岗失业、群众生活困难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诉求并报告党委、政府,通报有关部门,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

常州市武进区先后出台了《关于预防和处置欠薪群体性事件的意见》和《关于妥善处理“弃厂避债”引发群体性纠纷的意见》,对全区范围建筑、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展专项排查,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工资支付情况等,并将拖欠数额较大的企业列入重点监控对象。还在各镇及有关部门建立了50万元的“欠薪应急支付保障基金”,以满足对欠薪工人的应急支付。

河南省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实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将风险评估作为各级党政决策部署的一项“刚性门槛”。凡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不进行信访评估,或在信访评估中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造成决策失误,引发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给改革发展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的,要严肃追究决策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六、预防腐败:为保增长构筑“防火墙”

第四检查组奔赴内蒙古、第十四检查组奔赴湖北、第十六检查组奔赴广东、第二十四检查组奔赴甘肃……

近期,中央出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揽子计划”,为严防腐败发生,早在2014年11月,中央就成立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审计署为成员单位的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组建24个检查组分赴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中央新增投资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

然而,一些地方传出来的消息的确令人不安。据悉,国家三令五申要求严格控制修建政府办公楼,而记者前不久在江苏省灌南县采访发现,投资上亿元的所谓惠民工程———市民文化中心,建成后却是县政府豪华办公大楼。“惠民工程”成了该县违规修建机关办公楼的幌子。

2月11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指出,基层一些地方确实有个别人胆大妄为,把中央下拨的惠民资金挪用乱花,甚至拿去为亲戚谋私利。对于这种人,纪检监察机关一定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要对全区今年投入的71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全面跟踪监督检查,严格防范大投资中产生违规违纪或腐败现象。

为推动检查工作顺利开展,中央纪委及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要求纪检监察机关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集中力量抓紧抓好。各地区各部门迅速召开有关会议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统一思想,加深对开展监督检查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20余个中央部门在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中承担着重要任务。据了解,这些部门普遍会同中央纪委、监察部派驻机构成立了监督检查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负责对本部门及所属系统下达投资计划、投资预算、拨付资金和项目实施等工作的监督检查。审计署及时向全系统下达了对新增中央投资开展审计的任务,加强对重点资金、重点领域的审计力度。

同时,各省区市及时研究部署监督检查工作,绝大多数成立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督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并派出专项检查组对省直有关部门和所属市县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监督检查体系,把监督检查工作层层落实到了部门、单位和个人。

2014年11月,中央纪委、监察部发出《关于加强监督检查保证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通知》,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工作,为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有效实施提供纪律保证。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制发《紧急落实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工作方案》,规定了管理、组织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强化监督等的责任主体,并提出具体要求。

同时,中央有关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区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强对使用新增中央投资项目的管理和监督检查,明确了中央检查组的主要职责、具体任务和有关工作程序。

黑龙江、内蒙古、河北、安徽、重庆、甘肃、云南等省区市出台了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落实的实施意见;天津、江西、湖南、广西、青海等省区市制定了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海南省出台了中央投资项目问责暂行办法;四川省制定了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的工作方案。

根据统一部署和安排,24个中央检查组已于去年12月初全部到达被检查省区市。项目现场考察、查阅有关文件、召开座谈会……各检查组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多种形式,对重大项目投资方向、可行性论证、项目审批、土地环保审批及招标投标准备等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各省区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决策部署,迅速把新增中央投资计划转发或分解到市、县及项目单位,并及时拨付项目资金。

驻地检查、工作组稽查、全面检查、重点抽查……驻中央国家机关各有关部门纪检监察机构全程参与所在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各项工作,在参与中实施监督,积极开展检查工作。

一些省区市也派出专项检查组,对中央投资项目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和本地区确定的新增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

中央纪委、监察部、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汇总的情况显示,目前尚没有发现中央投资在使用方向上出现违规行为。

》》相关新闻:

谈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国务院总理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谈到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说,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一是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萎缩,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明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二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已成为影响全局的主要矛盾。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三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有的还很突出。消费需求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在扩大。四是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根本缓解,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收入分配、社会治安等方面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五是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监管和执法不到位,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食品安全事件和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教训十分深刻。

他表示,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绝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政府工作原则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国务院总理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谈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时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说,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6%以内;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4%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他强调,提出8%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综合考虑了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只要政策对头,措施得当,落实有力,就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他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扩内需、保增长。坚持把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作为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目标,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着力点,增加有效需求,加强薄弱环节,充分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二是调结构、上水平。坚持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变压力为动力,坚定不移地保护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产能,整合生产要素,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保增长和调结构、增效益相统一,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发展后劲。三是抓改革、增活力。坚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造活力。四是重民生、促和谐。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增长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