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解读
时间:2022-02-25 04:37:00
导语: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解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2014年下半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序幕已经拉开,广大考生正在进行紧张的备考。在此关键时刻,通过对历年重庆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的研究归纳、总结了十大热点问题供广大考试备考参考。
本篇为三农问题相关资料。
一、“开放型经济将推进城乡统筹”——专访重庆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杨育庆
内陆人的意识和观念都比较保守,这些是我们最大的劣势。
2014年6月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要求重庆市和成都市从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9个月后,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进情况如何?新近提出的“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对实现城乡统筹具有何种意义?记者专访了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育庆。
记者:重庆目前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情况如何?
杨育庆:我们的总体方案已经基本完成,它是由一个总体方案、7个子方案构成的。子方案主要覆盖了行政体制改革、城乡规划体制改革、新型土地机制、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提高金融统筹城乡能力等几个方面。
这几个方面在推进城乡统筹中是比较主要的。整个城乡统筹涉及的问题特别多,一共有十七八个,我们都做了相应的方案。但如果一下子推出这么多东西,变化太大。所以我们先选择了其中一些比较重点的东西。
记者:方案就是以后指导重庆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总方针吗?
杨育庆:至少这5年是这样的。我们现在提出来,到2014年形成一个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制度框架。这个制度框架主要根据重庆的实际情况,形成一些影响城乡统筹的管理制度。
2020年再达到全覆盖,最后完全形成一个城乡统筹的发展体系。
而且这是我们唯一的一个有关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方案,相当于一个工作方案,应该怎么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做?需要北京支持我们哪些东西?比如农民工进城以后,社会保障要全覆盖,这个制度和原有的城市社会保障之间怎么样衔接,这种社会保障能不能在不同的区县中进行流转等等这些问题都在里面。
这个方案时间表是两会后由市委讨论、批准,2014年上半年肯定报到国务院。这将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记者:从2014年获批综改试验区开始,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和推进,城乡统筹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
杨育庆:重庆进行城乡统筹和成都是不一样的。成都是一个真正的城市,1万多平方公里,1000多万人口,本地财政收入占到四川省的40%左右,人口却是四川的八分之一,所以成都的人均水平比较高、财力相对比较强,推进统筹的实力就比较强。
而重庆的人均水平比成都低,我认为它有点像小马拉大车:财力不强,农民又很多。概括说,是在低水平概念下的城乡统筹,是农业人口极其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很大的一个统筹。
目前规定,只要在一个地方有比较固定的工作,有比较固定的住所,到公安部门登记,就可以纳入到城镇人口中进行统计。但这些人不是真正的城市居民。他们的待遇、居住地,他们享受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他们子女的就学,都和城市人不一样。在我们的城镇人口中,有这样一部分人是不稳定的,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就可能回到农村去。我们想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变为城市居民,就要从制度和政策上进行设计,做好保障。
当然,重庆经过10年发展,已经奠定了把城乡统筹起来进行考虑的一定的物质基础。我们的人均GDP2014年超过了2014美元,本地财政收入每年上涨,最快增速超过了50%。
或将继续推进土地流转
记者:你刚才说到需要中央的支持主要指哪些方面?
杨育庆:我们的想法是,立足于自己的力量,加大改革的力度,通过改革,在制度和政策体系的层面做更多的工作,但是我们还需要得到中央的支持,尤其是在“三农”问题上。包括市领导也有这样的观点,“三农”问题是困扰重庆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我个人的想法是,中央应该给重庆一些“资助”,或者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或者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这些问题上,包括在修路的问题上,适当给予倾斜。当然,我们要在农业投入制度上面进行一些设计,集中资源解决几件大事。
如果要了钱,但在体制和制度上又没有新的设计,那这个改革试验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只有通过设计,形成一种新的制度,才能够推进改革,提高改革的效率。
在试点过程中,我们感觉到,一个比较直接的问题就是土地。按照我们的设计,对农民进行培训,教农民上岗,然后出台公共服务,农民都享受城市居民的这些东西了,应该可以把承包地拿出来集中经营,但是目前在理论上农民可以不拿出来,很多人也不愿意这么做。
记者:对于重庆的农地入股,争议一直很大。
杨育庆:我们在国外看到,农村一个家庭有500亩地,几个人用电脑控制,需要时打电话给各种农业服务公司。如果长期每个家庭就是几亩地,那么,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永远都有这么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就需要用规模进行集约经营。
所以我们就开始考虑,比如说农民要外出打工,地可能就要荒了。因为现在国家不收农业税,农民经营土地没有成本。但是地不能荒,必须种;或者是你帮我种,能收800斤,600斤给你,200斤给我。这样客观上就使他的地不荒。
在制度上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把这些地全部变成蔬菜基地、果树林,搞规模经营,或者我租农民的地,付给租金;或者我没有那么多钱,但还想把农民吸引在土地上,那么就可以尝试承包经营权入股。
这些方式在广东等地区已经尝试很久了。我们这次在方案中提出,在风险可控、政府引导、信息公开的前提下,适当地把这个事情做起来。
现在我们很多乡镇已经有好的做法,比如很多村里都有土地流转中心,对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土地进行评价、评估,然后带领农民和外面来的人谈。
记者:重庆这样的地区,它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广东等发达地区比是不是应该有所区别?
杨育庆:经济增长的问题,我认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现在我们看长三角、上海,它整个经济结构都比较成熟平稳,对发展速度的追求就不像中西部地区了。我们希望GDP增幅今年15%、明年16%、后年20%,东部发达地区是追求品质、追求档次,所以他们关注结构优化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增长阶段的含义已经不像原来那样单纯用规模去认定。
重庆将建立开放型经济
记者:书记到任后带来了许多新的想法。
杨育庆:他跟我谈过,说重庆城乡统筹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市领导的想法是这个统筹必须有一个基础、一个平台。重庆东部相对比较落后,西部比较进步、发达,渝西地区是我们很大的一个城市群。薄书记说城市经济要赶上去,推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形成一个强大的带动力,作为城乡统筹的平台。
大家都知道,薄书记的资源是全球的,他来了以后,从世界银行到跨国公司,那些亚太、中东地区的总裁都到重庆来,他不断会见德国、美国大公司的巨头们,实际就是要掀起重庆在内陆地区开放的一个高潮。商务部帮我们签了一些协议,希望在内陆地区加大开放力度,引进国际大公司,集中精力建立开放型的城市经济。
记者:有什么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吗?
杨育庆:我们重庆的城镇不像北京那样连片,市领导觉得,一个县城、一个区政府的所在地,应该有一些比较好的功能,比如有一个像样的学校、医院、电影院或者是好的书店。
薄书记有一个观点:把城市的环境做好了,它就能够吸引人才进来。人才进来以后,会为这个城市的发展出谋划策,实际上降低了城市发展的成本。反过来,城市环境不好、条件不好,资本来不了,人才也来不了。这些都是比较现代的观念。
记者:作为内陆城市,重庆建设开放型经济优劣势如何?
杨育庆:内陆地区,人的依赖性相对比较高,观念比较保守,我们和沿海地区相比还差一些,这些是我们最大的劣势。
现在重庆要打造成一个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是西部地区最大的立体交通枢纽。其他西部内陆城市,西安、成都、贵阳、昆明等等都没有长江。我们注意到几乎所有国家的发展都是由沿海,然后从一个港口慢慢发展过来。水运的特点是相对慢,但是成本很低。所以我感觉我们努力策划好这个工作,就可以让重庆形成一个好的开放基础。
另外一些优势,比如说水电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这都是发展经济的强大后盾。
二、重庆市部分区县积极探索农村融资保险途径
如何有效拓宽渠道,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发展,防范农业风险,是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瓶颈问题。近年来,重庆市部分区县探讨建立与金融、保险机构的利益联接机制,促进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投向农业,向“三农”倾斜,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降低了农业风险,构建了政府、农户、企业三赢格局。
巫山县出台了《关于开展鼓励农民工进城、转户、退地、创业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后,仅2014年度,该县农村信用联社发放了劳务信贷3.156亿元,为2万多户农民工家庭提供了贷款。
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供农民工路费贷款,解决农民工出行“难”问题,帮助有序转移劳务工10000多人;
二是提供农民工培训贷款,对自主参加中长期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学费及生活费贷款,培训建工3000多人,电子技工800人,打造了“巫山建工”、“巫山电子”等劳务品牌;
三是农民工创业贷款,对返乡进城创业的农民工提供2~15万元的启动资金贷款、周转资金贷款,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情;
四是提供农民工子女助学贷款,对农民工子女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或升入高等院校的提供助学贷款;
五是提供农民工建房贷款,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
涪陵区生猪养殖业是当地优势支柱产业之一,现拥有标准化养殖大户12家,2014年生猪出栏86万头,实现收入2.17亿元。力争2014年实现生猪出栏100万头目标,该区近日启动了农业(生猪)保险,政府承担生猪保费的70%,农民或公司承担保费的30%(即每头生猪财政补贴14元,农民或公司承担6元),并招标确定了两家保险公司,重庆桂楼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和重庆海林生猪发展有限公司分别与人保财险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签订了11万头生猪保险定单。11万头生猪在保期内如发生意外死亡或疾病死亡,可获得每头最高400元赔偿金。生猪保险的推进实施,缓解了区级财政的困难状况,降低了生猪养殖风险,激发农民和专业户的养殖积极性,推进了生猪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重庆新农村建设制度创新初探
社会主义新农村制度建设,就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完善“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机制,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突破发展中的制度障碍,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六个突出问题制约重庆新农村建设
示范推进村规划全面系统,其他行政村规划不全不齐。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重庆各区县在示范、推进村中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划,但除了示范村之外,其他行政村规划不全不齐。
土地流转形式简单,经营规模有待扩张。目前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出租、转让、转包、互转、入股等。但经营规模不大,缺乏集约效益。
融资平台基本建立,服务机制需要放活。近年来,重庆在金融支持“三农”政策上,先后开展了“政府信用协议”贷款;政府组建担保公司;开展“过桥”贷款业务。但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经营战略转移,大量资金被抽走用于发达地区城市建设;再加上重庆市农村信用社规模小、资金有限等原因,支农能力相对有限。
户籍壁垒正在打破,自由迁徙仍显困难。重庆市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仍以户口为条件;小城镇户口也以购房为条件,这种以货币构筑的新门槛对普通农民来说仍然是难以逾越的。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建立,但还有待健全和执行。重庆市政府出台了以完善灾害救助、社会救助和社会互助三大救助系统为重点的、多层次、全覆盖、互补性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但由于社会救助资源的整合不力、执行不细,实施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工业反哺农业机制正在探索,公共财政服务严重失衡。重庆市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出台了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制度,但公共财政服务严重失衡。
七个方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度创新
统一规划制度。针对重庆市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区县应该在统筹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千百”工程规划、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统一制定,完善创新。
土地流转制度。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实现土地经营规模化,土地权属股份化,农业产业化,产业企业化,农村生活城镇化,农民收入多元化。土地流转应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模式:大户经营模式、企业经营模式、股份制经营模式、“四荒”买断模式(使用权可以继承、转让、出租、抵押)等。
人口管理制度。人口管理制度应包括户籍、计划生育、就业、教育培训制度等方面。打破城乡二元制户籍结构,统一登记为“重庆市居民户口”,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实行转移务工人员的农村事务全程服务制度。建立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加快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准入制度,取消一切歧视农民转移就业的政策和做法;建立长效的教育培训机制和运转灵活的培训体系。
公共财政制度。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财政投入、外资投入、民资投入、金融信贷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完善工业反哺农业机制。财政转移支付是工业反哺农业的主通道。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建立起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完善对农业和农民的补贴制度,扩大良种补贴,完善直接补贴,建立保险补贴。突出财政支农重点,解决好水、电、土、路、气、种和服务体系的问题。二是逐步建立均等公共服务机制。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撑体系,增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建立由政府、市场、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复合投入机制。
社会保障制度。着力完善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医疗合作、最低生活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六有”目标实现,即:“贫有济、病有医、孤有养、失有扶、幼有学、困有助”。坚持“政府救济、社会互助、子女赡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属地管理和动态管理;改革合作医疗基金管理体制,完善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综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实现农业保险组织形式创新,建立合理的农业保险利益分配机制。
农村金融制度。国家应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到县及农村乡镇开设网点,增加资金供给量;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改革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现状,加快组建邮政银行,在乡村设立服务网点;搞好农村地区银行业务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调整试点,鼓励各种资本到农村建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形成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完善社区互助合作基金机制,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
农村行政管理制度。按照“特色产业富村、科技人才兴村、龙头企业帮村、生态家园建村、村级组织带村”的基本思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搞好村支两委“公推直选”,健全和深化村务公开制度,强化农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逐步构建农村社区管理新体制。从而形成“两带一促”,即:村支两委带领群众致富,农村科技、乡土人才带动产业发展,农村经纪人促进农副产品流通和农民工流动的互动机制。
四、关注重庆农民工的七大热点问题
2014年,重庆市农业局、市劳务办通过开展“农民工政策征集活动”,收集整理出农民工关注的七大热点和难点问题。
从10月19日到10月26日,重庆市劳务办开设4部专线电话和2个专用信箱,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共收到市内外1800多位群众的来电来信,收集意见和建议共4700多条,涉及农民工的户籍、社保、居住、维权、子女就学、技能培训、业余文化等方方面面。从社会关注的热点程度来看,依次排列为:
一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方面,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共1500多条。主要包括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农民工的劳动用工方面,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共980多条。主要包括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报酬、劳动保护和维权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三是农民工的子女教育方面,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共750多条。主要包括农民工同住子女就学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四是农民工的户籍管理方面,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共560多条。主要包括对农民工户口迁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五是农民工的居住管理方面,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共370多条。主要包括对改善农民工现有居住条件、加大农民工公寓建议以及改革廉租房制度的建议等等。
六是农民工的素质提升方面,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共280多条。主要包括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文化素质培养以及城市适应能力锻炼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七是涉及农民工服务管理的其他方面,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共260多条。主要包括加强农民工的党、团、工会组织建设,维护农民工的民主政治权利,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以及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五、退耕还林新政策:将惠及亿万农民生态效益显著
国务院最近决定安排2014多亿元资金,用于今后8年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这项新政策将使中西部地区1.24亿农民直接受益,对加快中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金祥表示,党中央、国务院最近作出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重大决策,有利于加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有利于推进扶贫开发,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工程自2014年开始试点,2014年全面启动。实施范围涉及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200多万农户、1.24亿农民。
全国已完成退耕还林造林1.3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05亿亩、封山育林0.2亿亩,改善了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以来8年间,通过大规模还林还草,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内蒙古提高近4个百分点,陕西延安提高约2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明显减轻。
退耕还林不仅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存条件,也让老百姓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虽然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工程区生态环境虽有局部改善,但仍十分脆弱,稳定性还比较差;退耕还林工程营造的林木大多还处在未成林或幼林阶段,短期内难有经济效益;退耕农户大多还缺乏增收的门路,解决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随着退耕还林补助政策陆续到期,如果停止钱粮补助,部分退耕农户的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一些农户将重新返贫,退耕还林成果很难巩固。
对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决定。这既是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的重要决策,也是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政策。
在今后一定期限内,国家将继续给予退耕农户适当补助,改善退耕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和中央支农惠农资金,推进退耕还林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基础设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退耕还林新政策对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8年来,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1300多亿元,平均每个退耕农户获得补助3500元,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退耕还林补助总体上约占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西部地区400多个县高于20%。
六、重庆提出“1155”农业农村工作新战略
当前,随着重庆市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向新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推进,农产品消费需求急速增长,农村人口结构快速变动,农村土地加快流转,城乡关系深刻调整,农业农村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形势。该市在深刻领会总书记“314”总体部署,科学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基础上,谋划了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1155”战略思路,就是“始终坚持一条主线,紧紧围绕一大目标,突出五大任务,深化五项改革”,努力在全市实现“加快”“率先”目标的进程中有较大作为。
坚持一条主线,就是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转变思维方式,解决城乡分治的问题,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相互融合,逐步形成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新格局。
围绕一大目标,就是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一方面,要努力挖掘增收潜力,拓宽增收渠道,广辟增收来源,积极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解决好重庆这样一个特大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问题。
突出五大任务,一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基本支撑,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二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稳定发展优质粮油,突出发展生猪、蔬菜、柑橘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竹木、蚕桑、中药材、草食牲畜、花卉五大特色产业。三是推进农民转移就业。进一步建立完善加快劳务发展和农民变市民的政策体系,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数量增长向数质并重转变、由劳务转移向人口转移转变、由打工型向创业型转变。四是着力改善农村民生。着重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的脱贫解困进程。五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循环农业,综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
深化五项改革,一是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土地经营管理新机制,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市15%的土地实现了规模经营,在2014年将实现25%以上的规模经营。二是农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改进公共财政投资管理方式,创新农业信贷机制,加大农业投入。三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以林权、水权为重点的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林、牧、副、渔等产业经营机制,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实现多赢的现代农村产权经营新体制。四是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着力研究市场需求,打开城乡农产品市场通道,构建立足大农村、服务大城市、瞄准大市场的城乡互通的大流通体制。五是农业服务体系改革。积极构建以市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体的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体系,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依托的农业集成技术服务体系,以村科技指导员、科技中心户、科技示范户为主体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1155”战略思路是该市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思路。全市将在今后较长时期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贯彻落实,努力使该市农产品供给、农民收入增长、农民转移和农村基础建设达到西部率先,柑橘和榨菜产业发展在全国有较大影响,早日建成繁荣富裕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上一篇: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解读
- 下一篇:交通局长十二五规划座谈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