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申论热点解读之文化建设问题

时间:2022-01-17 09:52:00

导语:公务员申论热点解读之文化建设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务员申论热点解读之文化建设问题

新闻链接

内蒙古自治区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步伐。2014年将新增免费开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家,使全区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达到28家。

自2014年3月底内蒙古博物院、乌兰夫纪念馆首批实行免费开放后,内蒙古相继有13家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的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内蒙古博物院副院长傅宁说,作为内蒙古唯一的国家一级博物馆,自2014年3月31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以来,内蒙古博物院共接待观众、游客110万余人次,平均日接待量达2860人,是免费开放前的5倍。

据了解,内蒙古博物院、乌兰夫纪念馆等单位还积极创新展览模式,在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中组织开展生动活泼的知识竞赛、小讲解员培训、流动展览下基层、与革命老区学校“结对子”等活动,将文化场馆打造成为展现历史文化的窗口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政策链接

内蒙古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内党办发〔2014〕3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自治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4〕21号)精神,经自治区党委、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切实增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的十六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做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决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网络建设,使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特别是广大农村牧区,文化设施还比较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农牧民群众以及城镇低收入居民、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文化生活还很匮乏,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对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有重点分阶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紧抓好。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也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反映了各族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区各族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和谐内蒙古,具有重要意义。

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坚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牧区,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各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自治区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与自治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相适应,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各族人民群众看电影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当前,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施五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不断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优先安排关系各族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逐步解决农牧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基本满足城镇居民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扎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消灭覆盖盲区和增强覆盖效果为重点,采用地面无线、直播卫星和有线网络等方式,扩大对农村牧区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要按照中央、自治区和盟市旗县共同承担的原则,积极落实“村村通”工程配套资金,确保2014年前完成全区11683个20户以上已通电广播电视自然盲村的“村村通”工作,其中,2014年完成5980个,2014~2014年完成5703个。增加自治区蒙、汉语广播电视节目“村村通”无线覆盖的基本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投入,更新改造354部调频、电视发射机,其中,2014年更新改造86部,2014年更新改造134部,2014年更新改造134部。更好地发挥微波传输网的作用,完成尚未数字化改造的73个微波站的建设任务,其中,2014年完成25个,2014~2014年每年完成24个。积极推进旗县对苏木乡镇广播电视的垂直管理运营体系建设,建立起以旗县为中心、苏木乡镇为依托、服务农牧户的农村牧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网络。

(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以民族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依托各级图书馆、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逐步建成以自治区、盟市分中心、旗县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为主体的覆盖全区城乡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基层服务网点建设。截至2014年底,全区已建成32个旗县级支中心,在此基础上,2014年要建成30个,2014年建成30个,2014年实现每个旗县建有支中心;641个苏木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要与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统筹安排,2014年到2014年每年建成1/3;村级基层服务点要与农村牧区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层点建设同步推进,共建共享,2014年覆盖率达到15%,随着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2014年达到60%,2014年实现全覆盖。加强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建设,力争到2014年自有资源总量达到500GB,接收国家资源达到10TB,为各族群众提供方便快捷、富有特色的文化信息产品和服务。加强共享工程网络管理和维护,确保其持续健康发展。

(三)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

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管并重。2014至2014年,按照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规模,新建、改扩建615个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广播影视、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于一体的标准化、多功能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同时,继续争取国家支持,对撤乡并镇前有一定工作基础、服务人口较多、服务半径较大的386个文化站予以改造,使之继续发挥作用。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其业务由旗县市区文化部门指导,日常工作由苏木乡镇管理。当地政府要为综合文化站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和相应的设施设备,提供其正常运转所需经费。对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室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要在调查研究、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和服务要求,确定设施建设标准,明确基本职责,完善管理办法。采取国家扶持、鼓励社会和民间投资等多种方式,加大对现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改造力度,到2014年基本实现苏木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中心。

(四)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

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牧民受惠的原则,推进农村牧区公益性电影放映服务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多种所有制、多种放映主体和多种放映方式相结合,公共服务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农村牧区电影发行放映体系。实行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公益场次补贴制,按照国家每场补贴100元标准,对农村牧区电影公益放映场次予以补贴,对边远地区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在2014年农村牧区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覆盖全区60%的行政嘎查村的基础上,2014年要达到70%,2014年达到80%,2014年达到100%,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推广农村牧区电影数字化放映服务,加快组建农村牧区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及卫星接收站。科学规划、合理布点,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数字电影在农村牧区的全覆盖。为此,“十一五”期间按平均每台数字放映设备覆盖23个行政村计算,全区共需要504台,每台估价4万元。国家计划资助我区229台,其余275台由自治区在2014~2014年分三批解决。继续积极争取国家资助,到2014年为所有旗县区配齐流动电影放映车。加强对国家投入车辆、设备和资金的管理,确保其发挥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室内放映,改善农村牧区电影放映环境。积极发展民营电影放映企业,鼓励各种所有制放映主体在完成政府购买的放映服务的前提下,开拓市场,搞活经营。

(五)草原书屋工程。

依托苏木乡镇文化站、行政嘎查村文化室及农村牧区基层组织活动场所等设施,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牧民自我管理、创新运行机制的要求,稳步推进草原书屋建设。在已建成530个草原书屋的基础上,2015年前完成全区10746个行政嘎查村草原书屋的建设任务。其中,2014~2014年,与苏木乡镇文化站新建、改扩建同步建设示范型草原书屋641个,标准型草原书屋800个;2014~2015年,建设实用型草原书屋10035个,每年建八分之一。通过强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草原书屋的使用效益,切实建立起供书、读书、管书、用书的长效机制。

三、求真务实,拓宽思路,努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

(一)以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大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切实加强群艺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广播电视台(站)、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优化社区和农村牧区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要切实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并认真执行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规定。发展规划和城建等主管部门在编制审定新开发项目时,要严格执行配套公共文化设施的投资规定,并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落实。在城镇主要街道、大专院校、公共场所、居民小区规划建立党报阅报栏和售报亭。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和宾馆、机场、火车站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场所,都要摆放一定数量的党报党刊供读者阅读。订阅党报党刊的经费可通过增拨书报刊购置专项经费和使用党费、团费、工会会费等多种渠道加以解决。首府和盟市旗县主要城镇还应在交通枢纽和人流较为集中的地段设置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宣传广告设施,由各级党委宣传部统一掌握用于公益性文化宣传。边境旗县和偏远农村牧区要积极建设流动文化服务网络,配备流动服务车,开展流动文化服务。

(二)以加强软件建设和管理为重点,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

各级财政和宣传文化主管部门要把加强软件建设和加强管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重点,切实解决好目前普遍存在的“重建设、轻管理、轻使用”问题,以增加财政投入为主,通过多种渠道努力筹措经费,争取尽快为已建成的公共文化设施配齐必要的内部设备,特别是加强软件方面的投入;还要从加强管理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提高服务质量。要积极探索多元化市场化投资模式、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使用、发挥好各类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吸引和组织广大农牧民、城镇居民开展各种经常性文体活动,使基层文化设施更好地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各级图书馆和文化馆(站)要充分发挥综合功能,辐射和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自治区各级宣传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益性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要免费向社会开放。政府投资兴建的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要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任何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用途,已挪作他用的要限期收回。

(三)以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大力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

全区各级宣传文化主管部门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充分调动国办文化单位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加强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要认真制定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规划,整合社会力量,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实施文化艺术精品工程。2014~2014年间,重点打造推出一批文学、戏剧、歌舞、电影、电视剧等文艺精品。通过健全完善评奖和再奖励制度、转变投资机制和实行以奖等多种措施,激励和引导公益性文化单位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在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服务中的骨干作用。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实践,逐步增加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为农村牧区服务的资源总量,通过政策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扶持,大力加强“三农”出版物的出版发行,购买优秀剧本提供给基层艺术表演团体使用或移植改编为农牧民群众演出。要特别重视加强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演出播映或译制出版的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通过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和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大力繁荣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制作的报刊书籍和广播影视节目。要采取政府购买、项目扶持、贷款贴息、政策优惠等多种方式,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安全适用的公共文化产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

(四)以农村牧区和城镇社区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

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各地区各类文化节庆活动特别是广场文化活动,本着提倡参与性、增强群众性的思路,充实更多的群众性活动内容,动员和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大力发展农村牧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军营文化,依托传统节日、纪念日、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那达慕、业余文艺演出、书画摄影比赛以及读书、演讲、歌咏、诗歌朗诵、知识竞赛等文化活动。通过继续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组织动员乌兰牧骑等专业艺术团体开展公益性或政府资助性下基层演出活动等多种形式,切实有效地丰富基层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并致力于建立长效机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宣传、文化、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协调,积极筹措经费,精心安排适合农民工需要的广场文化活动,组织实施送书、送戏、送电影到工地;鼓励和支持国家投资的影剧院每年安排一定场次,为低收入居民、农民工及其他特殊群体免费或低价演出放映。

四、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要结合全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化,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对文化公益事业单位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加大推进人员聘任制度的力度,要按照分类推进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实行以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人事管理,切实增强发展活力,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全区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重点新闻网站和时政类报刊等媒体,要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努力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总量。还要通过深化改革,对节目制作等适合经营性运作的文化产品生产加强产业化开发,逐步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企改制,做大做强。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和民族语言文字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要面向群众、开拓市场,提供更多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全区三级艺术表演团体要积极创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旗县级国办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基层进行公益性文艺演出场次不低于年总演出场次的50%,自治区和盟市级不低于30%。各级群艺馆、文化馆要不断增强自身活力,通过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明确目标责任,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形成相应的评估机制,更加自觉主动地承担起群众性文化艺术普及的责任,不断提高阵地服务水平,大力培养群众文化活动骨干,精心组织好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提高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水平,充分发挥重点城镇文化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努力创新公共文化投入方式和服务方式。

要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共文化投入方式和服务方式。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要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科学论证机制,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贴息贷款等多种形式,转变投入机制,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通过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降低准入门槛,制定优惠政策,简化审批登记程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性措施,支持和吸引区内外各类文化投资公司和基金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也要盘活文化资源,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按照全面开放、面向大众、全民参与的思路,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三)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

要积极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逐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网络化。整合优势资源,把自治区各主要媒体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纳入到网络文化服务,积极推动自治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网络文化产品生产,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要加快我区各级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的联网步伐,加强盟市、旗县图书馆镜像站建设,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和供给能力,为基层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加快数字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等多媒体系统建设,推进城市有线电视和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使我区的广播电视覆盖效能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积极推进数字化出版、印刷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应用,构建数字化出版物的生产、传播和网络平台。要大力扶持和鼓励艺术表演团体,努力更新演出设备,提高装备水平,改善演出条件,不断增强演出服务和市场开拓能力。

(四)努力提高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能力。

根据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积极发展出版发行业、影视制作业、文化旅游业、广告传媒业、文博会展业、娱乐演出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等文化产业。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拓宽选择公共文化产品的空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采取优惠政策和有力措施,鼓励和吸引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开发农村牧区出版物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等市场;鼓励和吸引社会各方面投资兴建大众化的影剧院,切实改变票价过高、群众消费不起的状况。还要从各地的特色文化资源和特定文化消费习惯出发,引导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农牧民和社区居民自办文化,丰富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产品种类和数量。

五、加强领导,增加投入,进一步完善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认识,要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发展改革、财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分工负责,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人民团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合力。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内容,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和质量以及创优评先的依据之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二)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职责。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明确责任、提高效能,认真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要认真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和服务标准,加强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要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及时公共文化信息,为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生活创造便利条件;要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和维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自觉性。

(三)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

要切实增加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各级政府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草原书屋工程等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及购买重要公共文化产品、开展重大文化活动所需要的资金按年度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支持。逐步扩大各类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规模,制定和出台运用公益性福利彩票分成积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政策规定。要进一步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要切实转变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机制和管理方式,建立健全投资监督考评机制,确保投入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

(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通过建立健全以培养、使用、激励、评价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要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定,配齐专职文化干部,形成一支由专业文化工作者、苏木乡镇专职文化干部、综合文化站专职管理人员和基层文化协管员组成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结合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实行全员轮训等措施,全面提高现有文化队伍素质;结合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着力疏通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进出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鼓励和支持专业文艺院团改革中的分流人员到社区和苏木乡镇从事文艺辅导员、文化指导员等工作;要注重发挥基层文化骨干和文化能人的积极作用,培育和发展农村牧区业余演出队、文化中心户、兼职文化管理员等,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各盟市和有关部门要按照本实施意见精神,结合实际贯彻实施。宣传、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发展改革、财政、人事等综合管理部门要注意加强调查研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对各地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具体指导。主持人:网民朋友大家好,今天到新华网作客的是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厅长王志诚,王厅长你好。

王志诚:网民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和文化大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突出。请您谈一谈民族文化大区“大”在哪里,另外内蒙古提出建设文化大区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王志诚:的确,内蒙古是一个民族文化大区,刚才你提到“民族文化大区”之大,除了普通意义所指的“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特色突出”能体现其“大”之外,我理解还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博大精深的草原文化由众多世居民族共同创造;二是民族文化广泛的群众性、博大的包容性、全面的开发性和不断的进取性;三是包涵了继承草原文明与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四是我们建设民族文化强区信心和决心的体现;五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民族文化大区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大融合、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大发展以及文化建设与城乡建设相协调等内容。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理解和体会,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自治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建设,2014年就明确提出了“加快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重要战略,这个大战略包含五层意思:一是实行科教兴区战略。现代社会的竞争,说到底是科学技术与人才的竞争。因此,自治区提出全面加强人的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二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文化也要创品牌,只有创造大量文化名牌,才会使优秀的文化有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实施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发掘不同文化的内涵,以区域文化的发展带动全区文化的发展。四是实施文化人才培养战略,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前提下,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坚持正确方向、精通专业、德艺双馨、受群众拥护的文化人才。五是实施改革创新战略,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建立健全有利于面向群众、面向市场的全新现代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主持人:谈到内蒙古,给外界的第一印象是“天苍苍,野茫茫”的内蒙古大草原。近年来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引起越来越多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请您介绍一下这项工程的进展和今后的工作发展方向。

“草原文化研究工程”是2014年设立的,在中央领导亲切关心与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有力领导和支持下,成立了“草原文化研究工程”领导小组,领导“草原文化研究工程”。自治区领导陈光林、莫建成、乌兰同志相继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明确提出草原文化研究的目标、任务及其意义,为“工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目前,一期工程顺利完成。

王志诚:“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首次将草原文化作为整体的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草原文化的内涵、类型、特征及其基本精神,阐述了草原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为草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应有的理论基础。二是将草原文化紧紧置于中华文化框架内,提出了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三大组成部分(其他二者分别为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和动力源泉之一的核心观点,揭示了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三是推进草原文化研究走向国际学术领域。2014年、2014年将草原文化研究列入第一及第二届中国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分会进行专题研讨。同时,又同蒙古国合作开展了中蒙跨境草原文化的比较研究,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委员会相关机构的重视和支持。四是把草原文化研究同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联系在一起,比较深入地阐述了草原文化在自治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所具有的多方面的价值与意义;研究提出了设立“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的建议,并被自治区政府采纳,使内蒙古成为在全国率先实行文化遗产日的省区。五是把草原文化研究与科研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进草原文化研究队伍逐步成长起来。现在已有一批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科研人员围绕“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开展研究,为草原文化学科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现在“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二期工程已经启动,完成了“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研究”课题,我们提出的“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已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并已被今年的自治区第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采纳。报告指出:“加强草原文化研究,强化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充分挖掘、整合民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一批富有地区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提升文化软实力”。这是我们在草原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自治区领导对此给予高度评价。总之,草原文化研究一、二期工程实施四年多来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引起国内国际学术界和新闻界的普遍关注,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一成果开辟了中国文化研究和民族文化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使草原文化研究向理论化、系统化和体系化发展。

主持人:内蒙古作为文化大区,拥有数量众多、独具北方少数民族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民们都很关注。请您向网民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志诚:谢谢网民对内蒙古文化遗产的关注。的确,内蒙古历史文化资源非常厚重,据史料记载,自古以来众多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在此生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流、融合与演进,造就了丰厚而独特的草原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遍布全区,蒙元文化、红山文化、大窑文化、朱开沟文化、秦直道文化、昭君文化、辽文化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内蒙古境内物质文化遗存众多,目前全区已发现各类文化不可移动文物2万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9处,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6处,馆藏文物50余万件套,一级文物1500多件。有些文化遗产堪称全国或亚洲之最,如中华第一龙、华夏第一村、草原第一都等等。内蒙古的长城遗存,其长度和跨越的历史年代,居全国之首。阴山岩画和贺兰山岩画,其数量和艺术价值亦属全国之最。

内蒙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情浓郁,“四少”民族特色鲜明。长调艺术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另外还有49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曲艺、文艺作品、绘画、雕刻、民间工艺、体育、饮食、服饰和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习俗,使内蒙古成为一座庞大的、生动形象的民俗风情博物馆。

主持人:近年来,中国和蒙古国文化交流合作日益增多,双方在蒙古长调保护、申遗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取得了令国际社会关注的成果。请谈谈我们在这方面的做法。

王志诚:2014年11月,我们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内蒙古第一个得到国际权威组织认证的文化遗产项目,也是我国第一个与其他国家联合申报成功的项目,具有开创性、标志性意义。之后,中蒙两国成立了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保护协调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工作组,先后三次召开工作会议,启动了实质性的联合保护行动,并制定了详细的《中蒙联合开展长调民歌田野调查大纲》。根据两国议定,2014年7~8月在蒙古国境内进行了联合田野调查,内蒙古派出的5名专家和蒙古国5名专家组成调查组,行走了蒙古国9个省33个苏木,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还购买了部分相关书籍。2014年将在我国境内开展联合田野调查。

在自治区政府和文化部的高度重视支持下,2014年8月,内蒙古开始了呼麦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各项准备工作。自治区文化厅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划拨了专款经费,组织专家完成了高质量的申报材料,顺利通过文化部评审,如期上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为继蒙古族长调民歌申报成功之后第二个冲刺世界名录的项目。

前不久,我们已收到并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反馈意见,将补充材料报送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最后评审结果预计于今年9、10月间公布。为更好地传承保护呼麦艺术,促进分布国家和地区在呼麦保护、研究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对话协商,经自治区政府批准,2014年12月在呼市召开了中、蒙、俄、日等有关方面领导和专家参加的呼麦暨蒙古族和声艺术国际研讨会,与会专家还签署了联合保护蒙古族呼麦倡议书主持人: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加快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近几年我们在创新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怎样的进展?

王志诚:这几年,内蒙古文化产业从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起步阶段,开始步入以培育主体、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中的亮点。

取得上述成绩首先是得益于政策体系日渐完善。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政策规定》、《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连同我们正在与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的《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内蒙古文化产业2014~2013发展规划》等,这一系列政策和重要文件,为引导和扶持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二是初步建立起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我们已经在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工作机制,主要体现在加强政策的宏观指导、发挥文博会展览展示平台的作用、培育重点文化企业、扶持骨干企业发展、吸引非公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等方面。2014年,内蒙古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后,我们明显感觉到全区上下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认识显著提高,观念发生了积极转变,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文化产业受到广泛关注,大批非公有制企业非常看好新兴的文化产业,在文化旅游、文化娱乐、工艺美术、图书批零、广告、文艺演出等行业表现出色。

第三是内蒙古已经涌现出一批文化产业骨干企业。2014年,东联集团成吉思汗陵旅游区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4年,北方新报社、昭君博物院、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赤峰力王工艺品有限公司、内蒙古响沙湾有限公司、包头绿色动力网吧连锁等10家文化企业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4年,包头乐园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这些示范基地发展状况良好,在促进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提高了我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2014年我们还将评选命名第二批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第四是以文艺演出、文化会展、文化娱乐、工艺美术品、民族音像为主体,各业并举,协调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确立。另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也为文化产业大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随着自治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财政实力的迅速增强,以内蒙古博物院和内蒙古乌兰恰特为代表的一批规模大、功能全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已经建成。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内蒙古展览馆已成为自治区最具活力的文化会展场所。各盟市、旗县区也相继建成了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红山先民聚落园、锡林浩特蒙元文化城、大盛魁文化产业园区、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区、元上都文化产业园区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工程也正在筹划建设中。

主持人:近几年来,内蒙古的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从无到有,走上发展之路。全区目前共有文化产业机构10000多家,其中,文化娱乐场所有8200多个。经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对GDP贡献率在7%左右,但目前内蒙古文化产业对GDP贡献率只有1.05%。请问当前制约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突破发展瓶颈有什么对策?

王志诚:总的看,内蒙古文化产业在调整经济结构、增加社会就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方面的贡献越来越大,形势喜人。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发达地区相比,内蒙古文化产业还存在不小差距。如体制性障碍仍然突出;认识不到位;现有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规模化程度不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明显不足,没有转化为相应的产业优势;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缺乏等。此外人才问题也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上述这些方面的问题,是多年来累积形成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从客观方面来看,主要一些方针政策力度不够或没有落实到位。从主观来看,主要是文化自觉意识不够强,缺乏对文化形势的分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方法手段还不够新。目前正在开展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找准问题,推进工作。所以我们也正在以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壮大文化产业;一手抓文化市场繁荣,一手抓管理,在提高文化建设的能力上取得新突破,真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

提到近些年内蒙古的文化发展,人们往往是从《敖包相会》《吉祥三宝》《鄂尔多斯婚礼》《成吉思汗》等这些民族歌曲舞蹈和影视作品获得最直接的感受。这说明文化传播、产业发展还要靠名品和精品来推动。内蒙古在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上有什么具体做法?

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首先是加强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文化品牌打造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优秀文化品牌的打造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有力支持和推动。在规划和部门整合方面,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对体制改革、重大项目规划、投资、部门整合等问题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及时协调解决。

二是狠抓原创作品,注重品牌建设。按照《2014~2014年全区重点剧节目创作规划》,围绕“文艺创作年”的具体安排,全力抓好舞台剧目创作生产这个重点,相继投入排演了京剧《大漠昭君》等20余部新剧目。一批原创歌舞、曲艺、杂技、二人台小品小戏、乌兰牧骑小型舞台剧目等各个门类的艺术作品不断涌现。这些作品面向市场、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很多剧目在全国各类艺术节和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三是立足优势,着力打造民族风情的知名文化品牌,尤其是在著名景点积极推出大型综合演艺剧目,增强知名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如东联集团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演出剧目《永远的成吉思汗》,昭君博物院演出的《昭君情缘》、鄂尔多斯的经典剧目《鄂尔多斯婚礼》、内蒙古杂技团的蒙派杂技、蒙古族青年合唱团的无伴奏合唱等,已在国内外引起较好反响,深受观众喜爱,效益比较可观。总之,要突出民族文化的特色性、历史性、艺术性、观赏性,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与商贸的结合。

四是以重大节庆活动为契机,打造文化品牌。去年,围绕奥运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以及重大节庆,自治区和各地精心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全区演出市场繁荣活跃。编排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场文艺晚会《永远的春天》,社会反响很好。组织区直艺术团体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舞台艺术展演月”活动,15台节目28场晚会持续上演,在全社会营造了喜庆热烈的文化氛围。

五是借助名人效应,提升内蒙古文化品牌的影响力。网友们应该都知道,内蒙古有“歌的故乡、舞的海洋”的美誉,以蒙古族为代表的世居少数民族一向以能歌善舞、精于创作而闻名。近些年,《吉祥三宝》、《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呼伦贝尔大草原》、《陪你一起看草原》等大批草原歌曲在祖国大江南北传唱,德德玛、腾格尔、王新民、斯琴高娃等一批草原文化名人在全国影视文艺界享有盛名。借助名人的影响力量,内蒙古民族舞蹈、蒙古族长调、呼麦、马头琴艺术、二人台、那达慕等文化艺术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逐渐为国内外观众熟悉。

六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扩大文化品牌的影响。打造草原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软实力,需要对内蒙古已创立或正在打造的文化品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宣传推介。通过强化文化品牌形象,精心策划文化品牌宣传口号,加大文化品牌的整体推介力度,使内蒙古打造的精品文化品牌能够早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真正成为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的标志和象征。

主持人:文化工作要面向基层,服务广大农牧民。而现在内蒙古一些农村牧区群众存在缺少文化活动场所,看戏难、读书难等问题。您最近提出,文化建设投入的方向要逐步转向基层,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特别是广大农村牧区转移,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大力加强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苏牧乡镇文化站建设、送书送戏下乡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请介绍一下这方面工作的进展情况。

王志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始终是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自治区党委、政府专门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基层重大公共文化工程正在全面推进。

所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享用的文化工程。它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这对于迅速扭转自治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信息匮乏和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将起到显著的作用。从2014年至2014年,自治区每年从主席专项基金中拿出100万元,用于自治区管理中心建设。截止到2014年底,各级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3872万元,正在建设各级服务中心和基层点67个。届时,覆盖全区的信息共享工程将为广大农牧民提供方便快捷、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大家可随时接收国家中心名家讲座、农业科技、影视欣赏、少儿文艺、生活百科、法律知识等实用性、知识性、娱乐性文化资源。

自治区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实施也十分顺利。2014年至2014年,国家发改委、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财政部向在自治区实施的“2131工程”、“西新工程”资助了电影流动放映车、放映机、发电机、拷贝等,累计总价值达1900多万元。全区各级地方财政也加大对农村牧区电影的资金扶持力度,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2014年以来,全区各地扶持农牧区电影资金累计达1500多万元。特别是2014年国家和自治区财政共下拨资金880万元,为各地农村牧区电影放映每场补贴100元,较好地调动了农村牧区电影放映的积极性。

农村牧区数字电影院线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已组建完成3个试点地区的农村牧区数字电影院线,95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发放到位,已放映数字电影近万场。目前全区共有农村牧区电影放映队1000支,每年放映电影16万场,每个放映点平均放映12场以上,年观众人数3000多万人次,基本实现农村牧区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面展开,国家资助的72个综合文化站已建成33个,地方自筹资金建成56个。去年12月,我们紧紧抓住中央和自治区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投资的机遇,会同自治区发改委上报了一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年底中央又为我区新增苏木乡镇文化站建设资金3000万元,自治区匹配1446万元,使全区文化站建设总数达到243个。

送书送戏下乡工程自2014年实施以来,国家和自治区累计为全区31个国贫旗县图书馆和150个苏木乡镇文化站配发图书27万多册,使贫困旗县图书馆平均新书藏量达到3000册以上。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文化惠民演出的支持和投入,全区各级专业艺术团体和“乌兰牧骑下基层”演出的质量明显提高,数量有较大增长,全年演出超过8000场。

实施惠民文化工程,向广大农牧民输送文化、普及科技、传播信息,在加快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建设先进文化和推动农牧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也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主持人:王厅长,很多网民朋友都非常关注自治区的文化发展,在采访结束的时候,请您再对广大的网民朋友说几句话。

王志诚:草原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力,能够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我们热忱期待国内外朋友们及有识之士更加关注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草原文化,共享草原文化发展成果。诚挚地邀请朋友们常聚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