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申论二十热点预测
时间:2022-12-21 08:49:00
导语:公务员考试申论二十热点预测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这二十个热点是: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食品安全、就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社会安全、群体性事件、网络安全、气象异常、资源环境、政府建设、反对腐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文化软实力、新能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宏观调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第一题科学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思
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既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注意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统筹协调;强调发展是相互促进、系统协调的过程,要正确处理中心与全面、重点与非重点、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辨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三)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
1、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2、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
3、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4、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
5、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
(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处理好“七个关系”:
1、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要处理好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关系;
3、要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
4、要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
5、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6、要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7、要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第二题构建和谐社会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日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
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形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三)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城乡之间不和谐。社会结构存在两种独立体系,一个是由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另一个是由农民构成的农村生活。
2、区域之间不和谐。近年来,中国的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表现在:(1)经济总量的差距越拉越大。(2)人均GDP的差距越拉越大。
3、不同利益群体之间不和谐。这主要表现为不同的利益群体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由社会根源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1、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2、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3、制度是社会公平的根本保证;
4、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5、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三题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社会道德水准滑坡的原因
1、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道德观念发生变化;
2、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
3、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不得法。
(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措施
1、利用各种媒体,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大力宣传“八荣八耻”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宣传广大干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使“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识。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3、努力创造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化环境,广泛开展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群众文化活动。
4、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监督体系,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查处各种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背离的不良行为,依法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
5、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注重发挥规章制度对人们道德行为的约束作用。要发动群众修订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更好地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
6、把工作重点放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上,在文明礼仪、
公共秩序、社会服务、城乡环境、旅游出行、文化市场、互联网管理等领域取得成效。
【参考例文】
呼唤“道德的血液”
众所关注的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使政府信用受损,消费者信心受到严重挫伤,中国乳业也因此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危机。严厉整肃市场行为,切实落实政府市场监管职责和企业社会责任,党中央、国务院展开了雷霆行动。还中国食品消费市场以宁静的天空,为国人的生命尊严提供切实的保障,是社会各界的强烈期待。
近一个时期,一些地区相继报告了多起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各方公布的相关调查表明,为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所致。据报道,2014年9月12日至17日8时,各地报告临床诊断患儿一共有6244例。
“向人民作出交代”,这是17日上午,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所形成的决定中的最后七个字。这七个字,字字千钧。这充分说明,中央政府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是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的政府,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政府。而负有责任的企业、监管部门和行政负责人如何向人民作出交代,作出怎样的交代,则是全国人民和中外媒体共同关注的重大考题。
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对于任何生产经营婴幼儿产品的企业来说,确保婴幼儿的生命安全必须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企业家应有的社会良知,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家对祖国的未来必须担当的民族大义。其次才是利。任何以利害义,见利忘义的行为,都是不能被法律和公众所允许的,也是不可原谅的。
客观地说,关于食品安全问题,无论是法律规章,还是行业自律和企业制度,抑或是市场监管和科学检测,都有明确的规定,相关的队伍建设和监督从来没有停止过。就拿三鹿奶粉来说,产品从源头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多道检测,确认合格后方可投放市场。但纵有上百道的检测,居然未能查出如此严重的问题。
查不出问题的问题,才是真正可怕的问题。这其中,最可怕的问题则是,再精密的仪器、再严格的检测监督,都难以查出道德缺失这一产品之外的因素。
据有关专家介绍,无论是企业、监管部门,还是第三方机构,常规检测是依据国家、行业标准进行的,只检测标准中规定的项目,而三聚氰胺属于化工原料,理论上不应该出现在食品中,因此食品标准里可能不会有相关的检测要求。一种特定的物质通常需要特定的检测方法,化工原料的种类成百上千,寻找替代物非常容易。如果不法分子更换使用新的违禁化学物质,多道检测很可能还是难以发现。
7月20日,总理在广东考察时对在座的企业家说:“企业要认真贯彻国家政策,关心社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家不仅要懂得经营、会管理,企业家的身上还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言之谆谆,情真意切。而这次三鹿奶粉事件,可以说是一本最新的反面教材,印证了此中深意:中国的食品生产和供给在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的过程中,企业和企业家绝对不能在市场竞争中成长为金钱巨人之时,却在社会责任上沦为道德侏儒。
金钱巨人和道德侏儒的博弈,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普遍现象。而三鹿奶粉事件则把这场博弈推向了极致。
有三鹿内部人士透露,发生添加三聚氰胺事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交奶的与收奶的“穿进一条裤子里”了,追逐利益是最根本的动因。据有关信息,自2014年公司与新西兰一家企业合资后,改变了原来的股权结构,成为有外商投资的股份制公司,公司员工开始持股,大家形成了一种共识:只有公司快速发展才能获得更多利益。在这种氛围下,公司表面看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但是企业文化、企业道德和企业管理都没有跟上对利益追逐的步伐。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情况,向原奶中掺入三聚氰胺的方法已经逐步清晰:冷水中三聚氰胺是不容易分解的,只有将水加热后溶解,还需要加入脂肪油等物质才能蒙混过关。食品专家认为,这样的技术不像是普通奶商和奶农能够掌握的。
目前,梳理多方意见认为有一个谜团需要揭开:一是公安机关前段时间侦查结果认定问题发生在三鹿采购原奶的环节上,那么三鹿集团内部人士有没有参与这个环节的违法行为?二是添加三聚氰胺提高原奶蛋白质含量,这样的技术不是普通不法奶商能够掌握的,那么是什么人提供的技术和配方?三是最新公布的检测结果显示,添加三聚氰胺行为在乳制品行业不是个别行为,三鹿等主要企业高层到底是否知情?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在“向人民作出交代”的严令下,人民期待的是,这次的“牢”能真正补牢,不仅是企业,监管部门和行政负责人的身上都应该真正流着“以人为本”的道德血液。要以严格的法律制度,无时无处不在的监督监管,让企业家们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社会道义,真正成长为道德的巨人,把“以人为本”落实到生产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坚决把那些患有道德败血症的所谓企业和企业家驱逐出局。
第四题收入差距扩大
(一)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
1、收入差距扩大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关
2、收入分配调控政策不完善,作用发挥不充分,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3、收入差距扩大,还与发展不平衡有关
4、收入差距扩大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二)缓解收入差距扩大的对策
1、“提低”,即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2、“扩中”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3、“调高”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4、“打非”即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5“保困”即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参考例文】
机会平等是实现收入公平的根本途径
在国际上,通常把基尼系数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越过这条警戒线,就容易产生社会动荡。199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在0.34左右,2014年已经逼近0.45,2014年超过0.465。
当前贫富差距拉大,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由过渡体制弊端和法制漏洞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和不公平竞争;历史上形成并继续扩大的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由某些倾斜政策和行政性垄断造成的地区差别和行业差别,由市场扭曲造成的企业和个人在经济上的分化等。透过这些原因,我们发现: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实际上不是收入的不公平,而是机会的不平等,或者说是由不平等而导致的不公平。
机会平等这种源于现代福利经济学的观点认为,所有具有工作能力的人,其就业、投资、职务升迁、赚钱赢利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作为竞争主体,他们都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一个人只要有能力,勤奋努力,抓住机会,就可以从低收入者进入高收入者的行列。可见,机会平等可以促进收入。机会平等意味着对身分特权的否定、对财产权的有效保护、对未来均等机会的开放。
要实现机会平等,关键是要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现在的收入分配不公,首先是市场平台的不公,远没有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格局。如目前的要素市场没有市场化,距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这四个要求差距很大。劳动力市场依然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的阻隔、土地市场受到产权模糊的约束、资金市场受到若干歧视政策的影响。
二是确立合理的政策机制。即使是市场机制运行良好,它所带来的收入分配格局也不能说是正确、合理、公平或合乎道德的。市场机制本身有加剧贫富差距的特性。因此政府有责任通过政策机制对过大的收入差距进行补救,如对弱者的援助、对垄断的遏制、对收入的调节等,从而改善公平。
三是推进基本的制度保障。要在制度上保障人民平等竞争的权利,核心是保证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方面的起点公平。
每个人的能力不等、贡献不同。之所以贡献不同,基本问题是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同。社会成员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其收入的多少成正比列关系。受教育机会的不均衡导致了收入的巨大差距。柬埔寨、尼泊尔、越南这些人均GDP是中国1/3的国家,都实行了免费教育。中国现在完全有能力实行农村的义务教育免费,同时对农民工和城市失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职业教育。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中国目前有近八亿农民,占总人口的60%以上,但农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却不到15%。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达3亿-4亿。如果一大堆人挤在一小块土地上的情况不改变,那中国的农民怎么能富起来呢?因此,必须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并使他们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明显不足。覆盖劳动者养老保险只有20%,医疗与失业保险的覆盖率不到20%。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有利于起点公平,也是市场竞争的社会安全阀。
由此可见,机会平等是实现收入公平的根本途径。只有从机会平等这一根本问题入手,解决机制、制度等方面的关键问题,才能缩小贫富差距,实现收入公平。
第五题社会保障
(一)为何要让社会保障覆盖城乡居民
1、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以人为本观念的重要体现
2、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迫切需要
3、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4、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提高社会保障程度,有利于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保障覆盖面小
2、社会保障水平低
3、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三)如何让社会保障体系覆盖每一位城乡居民
1、适应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2、适应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建立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3、适应大规模人口流动和就业形势多样化的要求,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政策
4、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5、适应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要求,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第六题食品安全
(一)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1、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等切身利益
2、食品安全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3、食品去安全关系到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声誉
(二)我国食品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中,目前仍有两亿多农户进行分散生产,还有数百万个分散的小型加工企业,大多数生产设备陈旧简陋、工艺落后、生产环境较差
2、我国的食品监管体制还存在缺陷
3与当前食品安全严峻的形势相比,我们的监管与执法水平较低、力度不够
(三)怎样进一步加固食品安全防护网
1、完善制度是保障
2、源头治理是重点
3、全程监管是关键
4、严厉打击是良药
5、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积极作用
【参考例文】
消费安全考问政府监管效能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于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可谓三申五令,各种制度标准也不断出台,为何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依然频发?甚至波及知名品牌、跨国企业?当“齐二药”、“欣弗”、“瘦肉精”、“SK-II”等事件发生时,许多消费者不禁感到有些困惑。特别是近期暴露出来的三鹿奶粉事件,更让人匪夷所思。
专家指出,安全事故屡屡被曝光,这在显示了公众知情权逐步得到增强的同时,也暴露出当前我国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
复杂的食品药品安全形势,对政府监管体制提出了挑战。而在这个涵盖法律法规、标准、检测、行政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中,行政体系当属“要害”。到目前为止,多头监管的问题还没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以食品药品安全为例,各监管部门职能相互交叉、重叠,造成监管效力低下、监管成本高昂;多部门共管一个环节,各自为政,使得监管对象无所适从;监管部门之间沟通不足,又导致监管真空地带的产生。
于是在实际工作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对于一些上档次的、有规模的大型食品企业,许多职能部门表现积极,发营业执照、发卫生许可证;对于一些小的企业、小作坊、小摊小贩,由于担心管不了、管不好,不少职能部门躲着跑,“管理的时候大家都上,出事的时候大家都推”。
我国食品药品企业量大面广、参差不齐,多头监管在导致职责不清的同时,又造成了有限行政资源的浪费。
比如,质量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率不高,浪费严重,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分散,一些部门无力进行及时的技术升级,部分对技术装备依赖性高的检验无法开展,相关产品的管理放任自流。
一位食品安全专家直言,除了法律滞后、标准缺失,我国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一大问题,还在于有章不循、执法不严。尤其是在当公众饮食用药安全与商业利益、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发生冲突时,又的人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惜与违规企业成为一根“利益绳索”上的蚂蚱。考试大论坛
事实上,同样实行多部门监管模式的英国,为了应对职责分工不明确、职能交叉或空白、部门行动冲突所造成的隐患,专门成立了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督机构——食品标准局(FSA)。2014年2月,就是这个代表英王履行职能、向英国议会报告工作的独立监督机构率先公布检验结果,引起了全球性对食品中添加苏丹红染料的围剿。
“在整个事件过程中,FSA不断向公众告知等事件的进展,公布涉及使用含有苏丹红染料的食品及生产企业名单。”上海市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顾仁达评价说,“FSA充分发挥了对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作用,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
专家指出,理想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还应当拥有涵盖整个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涵盖全过程的法律,同时要让违法者受到严厉的处罚。记者了解到,作为监管部门发现药品质量的主要手段,2014年上海药品样检费用超过3000万元,而对样检不合格的处罚金额仅为400多万元。
“食品药品安全状况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事故也不可能‘零发生’,但我们希望,不要每次都以公众的健康安全为代价。”一位卢姓消费者对记者说。
第七题就业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1、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1)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状况长期存在
(2)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原本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3)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即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意愿直间存在“错位”
(4)我国大学教育中存在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2、党和政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的措施
(1)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
(2)各地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各显神通,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
(3)各高校把促进毕业生就业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强化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加
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合作,不断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
(4)很多企业和用人单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扩大应届毕业生的招收数量
3、高校毕业生应如何应对就业难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2)自主创业,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3)练好“内功”,增强就业能力和本领
(二)返乡农民工就业
1、今年农民工就业压力大的原因
(1)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们面临的十分艰巨的战略任务
(2)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明显的冲击
(3)我国外出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无技能或技能单一,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相
对弱势的地位
2、党和政府为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采取的措施
(1)实施“保增长”各项政策措施,为农民工就业创造市场需求
(2)强化就业服务,主动为农民工提供就业门路和信息
(3)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在岗农民工就业岗位
(4)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3、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劳动素质
(5)既要坚定信心,也要务实理性
(1)返乡农民工应如何正确面对就业难
(2)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
(3)抓住机会提高自己
第八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卫生改革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突出
(1)卫生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合理
(2)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
(3)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淡化
(4)药品生产流通程序不规范,价格虚高
2、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对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人民群众的迫切希望
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当前保增长、惠民生的重要举措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任务来源:考试大
1、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2、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3、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4、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5、促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第九题社会安全
(一)社会稳定
1、社会稳定形势严峻的国际国内背景
(1)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协
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
(2)地区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和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比较突出
(3)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许多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4)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仍在滋生蔓延,由此引发了大量社会矛盾,致使部分群众心理
失衡
(5)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将长期存在,明里暗里的较量增多
2、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
(1)正确处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之间的关系,通过大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
民生问题,推动科学发展,安定民心,促进和谐
(2)探索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从源头上防止发生损害群众合法权益、影响社
会稳定的问题
(3)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包案解决疑难复杂信访问题,及时妥善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和
不稳定因素
(4)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整合准稳和信访工作资源,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
搭建综合工作平台,形成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的工作合力
(5)对一些热点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及时公布真实情况,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正确
引导社会舆论
(6)在反渗透、反分裂、反颠覆的斗争中,既坚持原则、旗帜鲜明,又讲求策略、妥
善应对,努力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二)群体性事件
1、应对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1)草率做出结论,容易引发不满
(2)信息公开不及时,谣言满天飞
(3)在第一时间,相关领导没有和群众直接交流,没有出面安抚,导致事态逐步升级
(4)少数地方泛滥,社会治安差,群众缺乏安全感,容易形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
原因
2、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1)亲临现场
(2)就事论事
(3)信息公开
(4)反思、问责
(5)慎用警力
(三)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1、处理好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是化解矛盾工作的重点
(1)主要用经济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的得失矛盾
(2)主要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的是非矛盾
(3)采用综合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各类矛盾
(4)根本方法是深化改革,发展生产力,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2、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根本缓解利益矛盾
(1)保证社会成员机会平等,解决好初次分配合理
(2)保证保障收入分配到位,解决好再次分配公平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好保障性分配问题
3、建立诉求表达机制,合理化解利益矛盾
(1)努力建设透明政府,实行政务公开
(2)听证会制度
(3)在立法过程中扩大社会参与
(4)基层的村务公开、厂务公开
(5)完善信访工作
4、建立矛盾调处机制,及时处理利益矛盾
司法调节对于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积极意义。人民法院要积极支持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尽快形成多种调节并举的机制。
5、建立利益保障体系,积极预防矛盾产生
(1)当前,要重点解决好土地征用、城镇拆迁、水库移民、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2)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千方百计地帮助解决
【参考例文】
“个人极端暴力”事件的警示
最近发生的几起“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7月1日,犯罪嫌疑人杨佳持刀闯入上海市闸北区政法大楼多个楼层疯狂袭警,致6名民警牺牲,另有3名民警和1名保安受伤。犯罪嫌疑人被当场抓获。
类似悲剧还发生在湖南张家界。7月2日,永定区西溪坪街道办事处彭家巷社区7组居民田某,驾驶一辆装有两罐已点燃液化气瓶的农用三轮车,冲进西溪坪街道办事处。液化气瓶随后在办事处院内发生爆炸,造成12名干部和群众受伤。
前者袭警的原因是,杨佳短期到沪期间,曾被闸北警方盘查、留置。此后杨多次投诉,并向公安机关提出相关赔偿要求无果后制造了这一惨案。后者的原因是,田某因其搭建的违章建筑在政府部门组织的拆违行动中被依法拆除,田遂怀恨在心,蓄意制造了这起爆炸事件。
专家分析,这两起案件均是典型的由个人策划、筹备、实施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往往起源于私愤,其报复目标不限于“利益直接相关人”,而是进行“无差别伤害”。一种是将私愤放大到对某个部门和单位的仇恨,还有一种是将私愤放大到对社会的仇恨,报复社会。
这类案件的发生,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带来极大的破坏,同时也对基层政府和各级公安机关提出了新挑战。纵观这类暴力犯罪事件,我们会发现,其起因基本上起源于一些小矛盾、小纠纷,但是如果这些小矛盾不能得以及时化解,或者案结事未了,当事人依然有怨在心,当怨愤积累到一定程度,悲剧就有可能发生。
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多发期。这就要求我们的基层政府和执法机关,一定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无论是做决策还是执法时,都要以理服人,凸显人性关怀,不能简单粗暴。建设和谐社会,既需要依法行政,也需要人文关怀。特别是对那些外来打工者、小商小贩等弱势群体,对涉及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更要依法妥善处理,避免将矛盾激化。
同时,基层政府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要以执政为民的态度去化解矛盾,而不能动辄就把政法力量推到“第一线”,在客观上把自己置于群众的对立面。对这类问题的处理,表面看是个方式方法问题,其实质反映的是执政理念问题。
第十题网络安全
(一)为何网络低俗之风不易禁止
1、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独特性,为低俗内容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2、低俗内容界定难,使一些网站打“擦边球”有空隙可钻
3、网络低俗之风难以根除的深层次原因,则在于其独特的利益链
(二)如何才能使网络天空更洁净
1、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
2、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管网
3、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使专项行动和日常监管有机结合
4、抵制互联网低俗之风,还需要网络运营者和广大网民树立应有的网德
第十一题气象异常
(一)气候变化问题
从1986年的冬季至今,我国已经经历了21个全国性暖冬。气候变暖最直接的威胁就是极端天气气候灾害。而未来20年全球气温增高的趋势仍将继续,这将使我国极端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区域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把握,所造成的灾害也更为严重。
(二)气候变化的原因
1、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占90%以上
可能性)
2、气候系统本身的自然变化也会导致气候变化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切实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位
置,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避免灾害成灾难。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注意保护自然环境
3、强化监测、预报、预警三个环节
4、加大资金投入,支持针对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
【参考例文】
提高防震烈度势在必行
面对汶川大地震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需要树立以建筑物防震抗震为主的思想,切实提高建筑物的防震抗震的等级,以规避地震至今难以准确预报造成的损失。
唐山大地震后,以建筑防震为主的思想便屡被提出,并在1980、1990年代形成过较为激烈的争论。赞成者认为,以建筑物抗震防震为主符合地震预报现状和我国国情实际;反对者则认为,大幅提高建筑物的防震等级将大幅度增加建筑物造价,这在当时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建筑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背景下,不符合“少花钱、多办事”要求。
近三十年来,虽然各地都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防震等级,但只是适度而不是大幅度提高。此次“5.12”地震的重灾区,建筑物设防烈度基本在7-8度,而汶川8级地震,烈度最高达11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部分建筑物倒塌也是必然的。
如果灾区的建筑物提高了抗震防震烈度,做到中震“无恙”,大震虽有破坏而不致整体坍塌,就可以把伤亡减至最低程度。为此,在建筑物设计上必须果断决策,提高建筑物防震等级,并切实做好监督工作。
首先,要明确树立以建筑物抗震防震为主的指导思想。这一方面要对设防烈度提高所增加的建筑造价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整体提高设计施工的科技水平。据有关专家测算,与完全不设防的建筑物相比,按8度设防将增加建筑安全造价5%左右,按9度设防要增加建筑安全造价10%左右。目前我国的建筑安全工作量,只占建筑物总造价的40%左右,增加建筑安全造价10%,其实只占总造价的4%,应该是能够承担的。更重要的是,与争论这一问题时的20年前相比,各地方的经济实力也有了迅猛的提高,对防震的资金支撑能力已显著改善;而整体提高设计施工的科技水平,特别是要做好建筑结构整体的紧密连结,则不一定要花很多钱,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抗震能力。
其次,在统一指导思想指导下,由各地因地制宜调整并公布本地建筑物的设防烈度,并依此来指导新建位房和旧房加固。
再次,对这次地震中全坍塌,部分坍塌和基本完好的建筑物进行分类调查研究,从中汲取深刻的经验教训。如果发现了“豆腐渣”工程,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建筑质量监督的法制工作,确保建筑质量。并规定,所有的建筑物建成后,都要在适当的位置刻上设计、施工和房地产企业的名字,以明确责任。
再其次,由于农民住房在建筑中不设防,因而在地震中坍塌最严重。建议各地政府从本地农村的实际出发,研究提高农房抗震能力的措施,并切实指导监督农房建设。
最后,学校建筑物的防震烈度要求应更高。据了解,不少西方国家中小学校建筑的设防烈度都要高于所在城市其他建筑物1-2度。这一方面同中小学校人员密度较高;另一方面,坚固的建筑物可成为灾难发生时居民的紧急“避难所”。因而,建议在新的建筑防震要求中,把中小学建筑物设防烈度再提高1~2度。
第十二题资源环境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基本特征、基本要求、基本目的和实质
1、内涵: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
2、基本特征: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
3、基本要求: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的影响
4、实质: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排放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一)实现低碳经济的措施
1、以观念更新推进低碳经济
2、以结构创新推动低碳经济
3、以科技创新推进低碳经济
4、以消费方式创新推进低碳经济
5、以管理创新推进低碳经济
(二)推行低碳消费方式的措施
1、政府引领低碳消费方式
(1)培育全民低碳意识,营造低碳消费文化氛围
(2)完善政府激励低碳消费的法规政策
(3)政府机构从自身入手,带头节能减排
2、企业主导低碳消费方式
3、公民广泛参与低碳消费方式
【参考例文】
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
人类贪婪地追求经济发展与物质需要,无休止地利用化石能源,放任co2的高排放,把自己从“原生态”低碳经济逐渐带入了“高碳经济”体系。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大大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为人类带来了前工业社会不可想象的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大规模快速使用化石能源导致co2排放量的显著增加。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以牺牲环境效益为条件是一种只顾人类、不顾自然;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顾当代、不顾后代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给人类带来了经济增长的诸多困惑。如果任其永远持续下去,其结果只能是“高烧”的地球不堪重负,丹尼斯·米都斯等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增长极限的预言也将不幸言中。
在自然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今,人们开始追求一种不仅为了当代人还要让后代人生存、发展的生活方式,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为此,不能再沿着粗放型的高碳经济模式和奢侈的过度消费与超前消费的消费方式,人类应通过低碳生活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又不影响公民的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不牺牲经济的发展,既让人人充分享有现代物质文明的成果,又时时考虑为后代保留和储蓄应有的空间与资源。这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开发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它将是人类未来生态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
人类社会当下正处在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笔者以为现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自身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是一种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可持续经济;是继人类社会经历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近年由于经济和能源消费的日益增长,面临着与日俱增的温室效应减排的国际压力。但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经济要较快增长以改善民生、增进福利,又需要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面对双重压力,当务之急是要继续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探索出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十三题政府建设
(一)问责制度
问责制度,是法制政府必不可少的重要制度,而且也是法治国家、法制社会、法治党必不可少的重要制度。
1、明晰问责四原则
(1)应坚持权利与责任相对应的原则;
(2)政治和道义层面的问责规定,应与法律法规和纪律条规相衔接;
(3)必须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
(4)问责规定的具体条文必须坚持适用性原则。
2、如何健全问责制度
(1)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对现有规定进行认真清理;
(2)本着开拓创新的原则,有针对性的稳步推进相关法规制度建设;
(3)问责的基本方式是自我问责与组织问责并行;
(4)问责事项要抓住根本;
(5)落实相关改革和配套制度建设:
①要深入推进公共权利运行过程透明化,保证群众的咨询权和媒体的报道权;
②要切实转变干部的为官理念,形成新型政治文化氛围;
③要加强配套制度建设。
(二)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1、内涵
(1)政府综合绩效评估制度
(2)政府部门绩效评估制度
(3)公共财政预算评估制度
(4)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制度
(5)公务员绩效评估制度
(6)公共项目绩效评估制度
(7)绩效审计制度
(8)公民评估和群众参与制度
2、特点
(1)按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要求设定整套有机评估体系
(2)更加关注公众评估,群众监督的力量大大加强
(3)这些制度比较强调“通用性”
(4)引入完整的责任追究机制,其刚性更强
3、政府绩效评估中的突出问题
(1)我国绩效评估缺乏立法保障
(2)行政问责未形成制度
(3)政府管理信息的公开透明度不足,不利于绩效评估的准确性
4、解决政府绩效评估存在问题的措施
(1)以外部问责为主要目标,加强多重评估机制的配套体系建设
(2)以公民满意度为重要标准,强化政府绩效促进政府工作的功能
(3)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建立科学完备的绩效评估信息系统
(4)加强我国政府的行政责任机制建设
(5)合理使用评估结果,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激励功能
(三)反对官场新“八股”
1、官场新“八股”的内涵
假话、大话、空话、套话;文牍主义、本本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2、新“八股”的危害
(1)使一些领导干部面对社会矛盾时“心发慌”
(2)催生了形式主义的流行
(3)阻隔了干群之间的心灵交流
3、医治新“八股”的措施
(1)自上而下保护“个性”
(2)创造条件让群众挑刺
(3)把反对新“八股”引入干部培训教育工作中
(4)营造人人喊打的舆论环境
【参考例文】
科学考评政府
以考核评价官员,古今中外行之久矣,究其含义,不仅为进退不肖,更为以政绩指挥棒,将国家的政治决策高效地推进落实。
政府绩效考核,被视为“静悄悄的政府革命”,近几年来一直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中占有重要位置。总书记指出,要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制度;总理要求抓紧研究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其战略思维一以贯之。
科学的绩效评估,看的是政府向社会最终交出的成绩单,考评更直接、更客观、更全面。目前,全国范围内推行政府绩效考核已箭在弦上;各地通过探索也积累下较丰富的经验。近日,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课题组出台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报告,可视为迎接政府“大考”的“技术标准”。
相较于5年前推出的评估体系,经过时间探索与总结后,新体系的最大特点,是专门设计了公民评议与群众参与制度,以民督官,拓展了基层民主的空间,强化了以人为本的导向;同时,新体系增加了公共财政、公共政策、公共项目等评估制度,推动政治建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指向明显。
其次,这套体系强调通用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在全方位涵盖政府职能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可根据自身战略目标与治理短板,有侧重地设置具体指标。
实施这样的考核体系,首先能大大提高行政效率,是治理不作为、乱作为的对症良药。尤其是在改变“懒政”、“惰政”,推动勤政、廉政方面,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有力引入群众评议制度后,更能改进工作作风,维护群众利益,提高执政公信力。来源:考试大
其次,绩效考核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治理工具。对于地方政权而言,现代治理的特点是任务繁多、千头万绪,主政者如何主次齐抓,避免挂一漏万;如何统筹治理,通过刚性制度强化管理;如何避免突发事件、运动式任务冲淡常态管理;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全面准确地审视调整政策,这多重治理目标,可以用设计良好的绩效评估体系加以实现。
可以期待,以绩效评估体系为起点,政府将迎来大考评时代,行政管理体制新一轮改革已蓄势待发。
第十四题反对腐败
(一)消极腐败现象的表现
1、当前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金融、司法等领域腐败现
象仍然易发多发
2、一些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有的案件涉案金额巨大,影响恶劣
3、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生产安全、生态环
境保护、征地拆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群众反映强烈
4、一些领导干部作风不正的问题依然严重,主要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
义、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等问题
(二)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思路
1、教育有效
2、制度管用
3、监督到位
4、改革深化
5、纠风深入
6、惩处有力
【参考例文】
正视官德缺失之痛
于9月展开的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其主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干部的作风问题是党建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建的一项长期任务。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加大对官员道德修养的教育、培训、约束,使其真正做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
做人要讲道德,做官要讲官德。对领导干部而言,道德门槛应该比普通百姓更高一些。然而,时下一些为官者的行为举止,不仅脱离了官德的水准,而且连做人的道德底线也屡屡突破。官德缺失之痛,在撕扯着公众敏感神经的同时,也在考验着执政党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勇气和智慧。
我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官德建设作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受到重视和强调。《论语》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荀子》中说,“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领导干部的道德行为具有放大效应和示范,一言一行都受人关注,一举一动都有导向作用。
历史事实也告诉我们,官德建设始终与政权安乱、国运兴衰、百姓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官德兴,政权安,国运旺,百姓幸福;官德衰,政权乱,国消亡,百姓遭殃。。
为官之道,在于恤民;尊道贵德,在于气正。中央领导同志一再要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实际上,这正是官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一个领导干部只有体恤民情,才能体察民意、集中民智,做到“以人为本”,真正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用于为人民谋福祉上来;只有风清气正,才能严于律己、防微杜渐,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声色所迷。
官德正则吏治清。眼下,各地都在认真贯彻落实“行政问责制”,旨在严格监督各级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确保政令畅通、责任到位,这固然是整肃吏治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把官德教育、党风建设、政务公开、评价机制和监督体系等行之有效的干部管理方式结合起来。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曾指出,领导干部要有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的敬畏之心。约束官员之“德”,就是让他们有所敬畏,而不是为所欲为。约束官员之“德”不全在所谓政绩指标,而在于“公开监督”,在于“群众满意度”。干部言行是否一致,权利是否滥用,道德修养如何,是否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把“考核表”交由民意来填写。这样,官员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就不会乱来,官德缺失现象也会一天天好转起来。
(二)反对中介腐败
1、中介腐败的表现
(1)提供虚假财务鉴证,帮助上市公司“圈钱”
(2)故意低估国有资产,在国企改制中沦为腐败帮凶
(3)土地评估大变“魔术”,或高或低如同儿戏
(4)招标机构见利忘义,与相关人员勾结串通,进行腐败交易
(5)提供虚假司法鉴证,使司法腐败获得“技术支持”
(6)依仗权势地位垄断业务,大搞强制服务和乱收费
2、中介腐败的“病根”
(1)产业结构特殊,中介难以中立
(2)权利干预,“逼良为娼”
(3)利益冲突,不能自持
(4)人员素质低,职业操守差
(5)法律约束不够,监管不力
3、治理中介腐败的措施
(1)切实转换政府职能,让中介机构准确定位
(2)建立健全法律监管体系,加强中介机构自律
(3)加强舆论监督对中介机构执业情况和诚信度要及时披露信息
(4)严格职业资格审批,加强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
【参考例文】
治理中介腐败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逐步到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我国中介组织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在市场交易、资源分配、要素流动、秩序监督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年关于中介组织参与腐败的案件不断增多,严重损害了尚在成长中的中介组织服务体系,削弱了中介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企业与企业、私权与公权之间充当服务、监督、沟通和调节等角色,其最主要的特征是独立、公正、可信。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介组织越来越多地从事经济、咨询策划、法律服务、资产评估、账目审核、交易组织、市场监管等活动。中介组织虽是非权利性组织,但其影响交易的作用是巨大的。像准入的资格评估,像国有企业转制或破产中的资产评估,像建筑中的造价评估,等等。从现实情况看,这类中介组织本身具有一定的仲裁功能,加上易受权利或金钱的影响,因此资产评估、财务报表、补偿认定等中介活动成为中介组织腐败的高发领域,中介组织的公正性大打折扣。
中介组织公正是社会公正的重要符号,也是社会迈向法制的重要基础。当前,针对中介组织腐败暴露出的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对症下药,最大限度地防止中介组织失去公正。
确立严格的中介组织退出机制。中介组织成立、运行、退出理应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我国当前对中介组织存在重准入、轻管理的问题,即中介组织准入的门槛和条件相对清楚,可中介组织一旦成立后,监管主体不够明确,导致一些中介组织做了有失公平的事情不能得到及时纠偏,甚至继续蔓延。一些案件往往是在查其他问题时暴露出来的,很少有中介组织腐败案件是由监管部门主动发现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即中介组织一旦发生了影响公平、公正的活动,立即进入黑名单向社会公布,通过公开监督的方式,让不守诚信的中介组织“见光就死”,坚决维护行业的纯洁性。
建立依法监管中介组织的制度。我国目前对中介组织的管理,主要依靠行业规章或红头文件。但规章或文件在制订过程中,中介组织通过各种方式施加影响,因此刚性约束不够,存在不少管理盲区。实际上,中介组织作为社会的第三方,深度影响着社会的公正,因此须建立依法管理的监督体系。当前,要通过立法对中介组织的职责、义务以及违反的惩戒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让中介组织管理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割断政府部门与中介组织的权利联结。我国一些中介组织是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的,一些中介组织承接了政府的某些职能,这就决定了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与权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中介组织甚至是用着政府的房子,拿着政府的票子,带着政府给的帽子。这些中介组织客观上易受权利的干预,而失去公正。也有一些中介组织为了抢夺市场资源,主动投向政府部门怀抱,以求得保护和业务机会,这也易失去公正的立场。所以,首要任务是在政府部门与中介组织之间设立“防火墙”,保证中介组织不被权利所干预,也防止中介组织寻求权利保护,最大限度地培育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公平性。
第十五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党的农村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十七大提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
可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指明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向
2、十七届三中全会系统完整地提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
(1)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
权利,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这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前提和基础
(2)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这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健康发展的保障
(3)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承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制等形式流转土
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这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原则、允许的形式
(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这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底线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义
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利于加快改造传统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利于优化农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合理利用
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利于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巩固基本经营制度
(三)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保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稳健康发展
1、正确认识和处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关系
2、正确认识和处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3、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4、正确认识和处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国家、承包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关系
(四)当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形式
1、转包
2、出租
3、入股
第十六题文化软实力
(一)文化产业战略价值凸现
1、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内容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
2、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的核心产业,其中间产品和服务是最具创造性的生产要
素,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具有广泛的关联带动作用
3、文化产业是典型的绿色经济,具有消耗物质资源少、环境污染小、附加价值高的突
出特点
(二)发挥文化产业的功能和特点,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出贡献
1、发挥文化产品的内容消费、娱乐、休闲功能和特点,为缓解金融危机冲击,提振国民信心,扩大内需作出独特贡献
2、发挥文化内容产业逆势上扬及对相关产业关联带动的功能和特点,为实现经济增长
8%的目标增添新的动力
3、发挥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的功能和特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4、发挥文化产业就业容量大和灵活就业的功能和特点,为促就业、惠民生贡献力量
5、发挥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的功能和特点,促使中国文化快速迈进国际市场,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第十七题新能源
(一)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原因
1、新能源产业被国际社会寄予带动经济复苏,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厚望
2、新能源短缺和新能源消费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3我国可再生资源能源潜力巨大,新能源前景广阔
(三)发展新能源的措施
1、健全保障机制
2、政府和企业联手化解成本难题
3、优化能源发展环境拓展消费市场
4、着力推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5、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和资金
【参考例文】
新能源驱动中国
“要抓主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结合拉动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开发清洁环保的新能源,这将是我们应对危机、转‘危’为‘机’的最佳作为,是引领新方向,催生增长点的重大举措。”
3月19日,当科技部部长万钢公开表示自己对新能源的厚望时,世界新一轮新能源科技竞争,已经因美国总统奥巴马刚刚推出的新能源战略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能源衰减与需求强劲的长久性矛盾,加上当前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经济衰退急需新科技革命的提振,新能源关键技术的突破很可能成为新的产业革命的引擎,不亚于之前引领世界经济大步跨越的信息技术革命对全球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的深刻变革。
在未来的能源格局中,油气、煤炭等常规能源可能不再是群雄逐鹿的焦点,谁掌握了先进的新能源设备和技术,谁在新能源领域拔得头筹,谁将成为后石油经济时代的佼佼者。
对中国而言,如何在这轮能源革命中,抢占发展先机,应该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如果我们不能从一个更高的视野审视新能源发展问题,也许十年之后,将会突然发现,又落在了别人身后,而且到那时,即使想追也望尘莫及了。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对中国而言,逐步调整一直以来以高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升到重要的战略位置,不仅是出于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更应着眼于国家能源长久安全的维护。
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重要的是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以风电为例,为了扶持国产风机,国家政策曾明确要求风电场建设中风电设备国产率必须达到70%以上,为适应政策需求,国际风电制造巨头纷纷在华建厂,但这样的“国产化”,并没有扭转外资企业主导中国风电设备的局面,而核心技术也没有到我们手中。
如何科学制定中长期开发规划,整合研发力量,增加对产业的投资,对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来说,甚为重要。
第十八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坚持好字优先的依据
1、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2、资源环境生态代价过大
3、农业基础依然薄弱
4、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得到问题比较突出
(二)坚持好字优先的要求
1、坚持好字优先,,就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好”与“快”的关系,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相协调
2坚持好字优先,就要把加快农业基础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
3、坚持好字优先,就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4、坚持好字优先,就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的提出位置
5、坚持好字优先,就要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措施
1、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第十九题宏观调控
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要依靠出口、投资、消费这“三驾马车”。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出口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最突出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出口受阻。我们要千方百计保证出口不再大幅度下降,就要继续提高一些行业的出口退税率,进而帮助企业。
(二)投资
1、基本建设,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
2、企业的更新改造
3、房地产(保障性住房建设)
(三)消费
1、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
2、缩小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4、推进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
【参考例文】
估足形势复杂性和严峻性
我国上半年各类经济数据陆续公布,舆论多有乐观解读。多名经济学家认为我国经济刺激计划已显现成效,甚至称中国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危机的胜利者。对此,我们切不可盲目乐观,沾沾自喜,而应保持头脑清醒,既客观、理性看待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力条件和积极因素,又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上半年主要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多项指标都透出积极信号,显示中国经济基本处在底部企稳阶段,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需求下降幅度较大,造成企业效益下降,财政收入减少,就业困难增多。当前国民经济仍存在着较大的下行压力。这些重要指标显示,尽管中央刺激经济措施的积极效果正在显现,形势比预料的好,但经济止衰回升趋势仍有待进一步观察确认。
我们不能忽视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矛盾往往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如果我们只看到积极有利的一面,而对消极不利的一面视而不见,甚至讳莫如深,讳疾忌医,那么,我们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善势也可能被挥霍殆尽,甚至走向反面。
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是客观存在的。应该清醒地看到这次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之深重,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之巨大。对危机何时触底,哪个国家和地区有可能率先走出危机也只是预测,对会否出现新一波危机,它孕育于何方,爆发于何时,重创与何地,仍然众说纷纭。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成长壮大的中国经济,如此紧密地与世界联系在一起,不可能自外于世界经济大势而独善其身。
需要清醒地看到,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面对“保增长、保民生、扩内需、调结构”的艰巨任务,还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
投资长期以来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当前,在一揽子计划的促进下,投资出现加速增长,将为经济发展持续提供向上的力量。但是,近期出现的“投资竞赛”征兆应该引起各级各地的高度警觉。不仅如此,上一轮经济扩张其积累了大规模过剩产能,其调整消化亦将是一个异常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持续半年的出口下滑,更是我国经济触底反弹的刚性制约。至4月份,我国出口连续第六个月同比下滑,表明全球经济并未出现根本性好转,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仍有很大不确定性,未来出口料将延续同比负增长态势。
消费“马车”仍需加鞭,跑得更快些,才能对我国经济起到更大的作用。从总体上看,消费占我国GDP的比重约为36%,远低于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50%的水平。同时,应该正视的是,国际金融危机给就业造成的压力已明显影响到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将制约消费增长,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也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忧则兴,预则立。在国际经济走势尚不明朗的大环境下,在我国经济向好态势仍有待稳固的基础上,我们应把困难估计得更大一些,把各种预案和准备做得更加充分扎实一些,做好最困难的打算和准备。备而不用,也强过临渴掘井。
第二十题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一)保障增长是全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1、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下降,直接导致了我国出口的减少
2、外部需求的萎缩,首先冲击了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外向型企业
3、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逐步从沿海向内地、从出口行业向其他行业、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延伸
4、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经济增长幅度下滑过快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二)把改善民生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
1、国际金融危机给群众生活造成许多不利影响,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高度重视民生
2、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实现的利益问题
(三)要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硬任务
1、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2、必须把保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努力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1)要及时掌握社情民意,把工作做在前头,把功夫用在平时,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2)认真听取群众的利益诉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
(3)积极疏导、有效处理热点问题,坚决防止把个体矛盾演化成群体性矛盾、小事情发展成大事件
(4)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加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1、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是今年党和国家工作的主题
2、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三者的关系
(1)保增长是基础
(2)保民生是目的
(3)保稳定是前提
【参考例文】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保增长,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人们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的简称。实际上,围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设计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三保”,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因而,对保增长的理解要避免简单化,要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三个方面来完整地理解和贯彻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主题。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保增长是基础,包民生是目的,保稳定是前提。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不可能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民生的改善,就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真诚拥护,保增长、保稳定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保增长、保民生就无从进行。只有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有机统一起来,在做好保增长各项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民生、巩固社会和谐稳定,才能成功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保增长是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必须加紧抓好,取得实效。
要坚持把保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给群众生活造成许多不利影响,增加了改善民生的压力。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随着上述措施的贯彻落实,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将得到更多实惠。来源:考试大
要切实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硬任务。当前我国仍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的时期,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下岗职工、失业农民工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劳资纠纷、合同纠纷等新矛盾不断产生,严重暴力犯罪上升,社会治安出现不少新情况,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必须把保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要及时掌握社情民意,把工作做在前头,把功夫用在平时,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认真听取群众的利益诉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依法及时合理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积极疏导、有效处置热点问题,坚决防止把个体矛盾演变成群体矛盾、小事情发展成大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增加人民群众安全感。
“不须迎向东郊去,素在千门万户中。”面对前所未有的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只要全国人民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我们一定能够变挑战为动力,迎来满目春光。
- 上一篇: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 下一篇:乡镇政府信息公开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