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之申论资料
时间:2022-04-25 04:50:00
导语:公务员考试之申论资料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务员考试之申论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意见
为切实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科学引导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根据《中共烟台市委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烟发〔2014〕1号)、《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意见等文件的通知》(烟政发〔2014〕54号)和《中共莱州市委莱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莱发〔2014〕6号)要求,现对我市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改善和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农民新村建设、农民住宅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村镇规划和村容村貌整治为主要任务,充分发挥中心镇、重点镇、示范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科学规划,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村镇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把我市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村镇规划目标。2014年底,全部完成11个镇驻地总体规划;完成沙河、朱桥2个中心镇(沙河为国家级重点镇、省级中心镇,朱桥为省级中心镇)详细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续编;完成全市村庄布点规划,各镇街完成10%的村庄规划;2014年,村庄规划完成50%以上,全市镇驻地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工协调、网络健全的全市村镇规划体系。
(三)村镇建设目标。2014年,全市抓好8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4年,完成100个中心村试点工作。在全市培育出4个建成区4平方公里以上、人口2.5万人以上的重点城镇(夏邱镇、土山镇、金城镇、柞村镇)。到2014年,全市建成中心村200个以上;重点镇驻地建成区达到5平方公里,人口3万人以上;全市村庄分批次全面完成村庄整治任务,清理草、粪、土石堆,做到堆放有序;清理村内垃圾,做到定点存放、定期处理;清理乱挖乱排,保护环境和资源;清理人畜混建,实行有效分离、集中管理;利用一切条件进行绿化、硬化、亮化、粪便无害化处理。全市基本形成中心城区──中心镇(重点镇)──中心村──居住点(基层村)等级结构分明、功能特色互补的现代城镇体系。全市城市化率达到58%以上。
二、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围绕打造胶东半岛重要区域城市目标,按照“开发新城区、提升老城区、建设临港区、膨胀中心镇”的工作思路,协调推进城市组团建设。到2014年,初步形成城市功能完善、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格局。
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全市形成“一心两轴六片”、核心放射、网络发展的空间格局。一是以中心城为核心,实施“东进南扩”战略,丰满城市形态,完善城市功能;二是沿三城路、烟潍路形成两条城镇聚集轴,进一步密切城市中心区与三山岛、经济开发区、石材工贸区以及沙河镇、朱桥镇的空间联系,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多向流动;三是全市六个区片,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东西互动,加强山海联系,增强空间布局的弹性和层次。
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强化全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功能,加强产业、企业、人才等资源的整合,完善旧城改造政策,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打造一批高品位娱乐场所、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商业街区。推进老城区南与文峰山、北与开发区的融合。到2014年,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万人。
推进临港区建设。高水平编制完善三山岛──金城片区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围绕港口扩建、临港产业发展及电力、旅游等重大项目推进,全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高标准搞好公益设施配套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吸引项目聚集,促进产业规模膨胀。到2014年,建成区面积达到9平方公里,人口7万人,拉开现代化港区发展框架。
加强中心镇和重点镇建设。沙河镇、朱桥镇要加大对道路、给排水、环卫设施等公用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投入,进一步发挥市场带动作用,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吸纳能力,促进人口和产业向镇驻地聚集。重点镇(夏邱镇、土山镇、金城镇、柞村镇)要依托优势产业,培植骨干企业,搞好产业配套,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五)修订完善小城镇总体规划。按照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的要求,加快培育中心镇,使之成为连接城乡的节点和繁荣农村、服务农业、聚集农民的载体。2014年,对近几年已编制完成并批准的城镇总体规划要进行重新审视和完善;对完成时间较长、存在严重问题的城镇总体规划要进行重新编制和修订。其中,2个中心镇年内要重点配套开展水、电、道路等专业规划和重点区域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2014年,全市镇驻地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80%以上。在编制镇驻地总体规划的过程中,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土地供给能力和集约用地的潜力,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和中心村集中的原则,科学确定城镇规模、布局和功能分区。镇驻地规划区需要改造的镇区和村庄,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有效控制其平面布局、建设容量和风貌特色;成片开发的片区、重点地段和主要街道,要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六)搞好村庄布点规划。村庄布点规划要立足于提高规划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坚持城乡统筹,注重区域协调。要以镇街为单位,在原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村镇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和农村人口、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为重点,合理确定中心村、自然村的布点和数量,先从行政管理体制,再从居住相对集中,稳步推进,因地制宜合并周边的小村、弱村,构建人口相对集中、土地集约利用、生产生活方便、农村劳动力利于就地转移的村庄空间结构。全市按照压缩30%自然村的比例进行布点,对新居民点、中心村的供水、供电、通讯、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实行统一规划,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努力实现设施和资源共享。2014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村庄布点规划并统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8月份形成基本方案。
(七)抓好村庄规划。按照“建设中心村、培植特色村、合并弱小村、保护历史文化村”的原则,在全市村庄布点规划指导下,以镇街为单位,统一编制区域内确定保留村庄的规划。要结合当地村情民俗,因地制宜地规划编制一批新市区村、新城村、新山村、新乡村、新渔村等各具特色的新型农村。2014年,抓好8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市区建成区内的每个街道完成1处中心社区改造的规划设计工作。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坚持高点定位,推行以点带面,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的意愿,因地制宜地分出新建、改造、环境整治、规划控制等基本类型,确保村庄规划编制质量;要抓紧编制完成高等级公路、铁路两侧和海滨、水库以及重点风景名胜区周边区域的村庄规划,为城乡环境面貌的改观提供规划指导和服务。
(八)推广应用优秀村庄规划和优秀农居设计。市规划部门要组织高水平设计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规划设计一批经济实用、造型美观、节能节地节材、布局合理、富有地方特色、配套完善的新型村镇和住宅,以起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在城中村、园中村、城郊村大力推行公寓式多层或高层住宅,在广大农村推行联户式住宅,逐步控制独立式住宅。对村庄规划和民居设计的优秀方案编印成册,免费发放,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指导农民建设称心如意的“小康”村和“小康”屋。
(九)规范村镇规划编制和土地审批制度。建制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要按照《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等法规的规定严格进行审查和报批,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合法性。省级中心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和调整,要由乙级以上规划设计单位承担,并按程序报批。村镇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建制镇要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集镇和村庄必须严格执行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严禁未经规划许可的建设活动,不允许以任何文件、会议纪要的形式取代或更改规划和土地的法定审批程序。今后,凡未列入新村规划的村庄,原则上停止房舍批建手续。要全面实行村镇规划公示制度,2个中心镇总体规划年内必须面向社会进行公示,其他建制镇和中心村也要尝试逐步进行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要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开展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的要求,尽快将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纳入监察范围,加大对村镇规划编制实施的督导检查力度,建立健全举报、投诉和督查制度,保证村镇规划的有效实施。自2014年起,各镇街年底都要向同级人大汇报村镇规划的编制实施情况,切实维护规划的刚性和严肃性。
三、因地制宜,加快不同区域新农村建设
(十)建成区近郊农村建设。以加快莱州城区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抓好建成区外围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强化功能培育,加快推进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加快5个街道农村改造,开发建设相对集中、功能齐全的住宅小区、商贸小区和产业园区,加快供排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向新建成城区的延伸步伐,加强闭路电视、宽带传输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市信息网络覆盖面,做到建成一片,配套一片,完善一片。
(十一)小城镇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做到建一片成一片,建一处成一景。对城镇道路、给排水、消防、路灯、绿化、电信、邮政、有线电视、燃气、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超前安排,分期建设。要合理设置学校、敬老院、医疗卫生机构。大力推行综合开发,提倡建设多层住宅小区,集中连片建设,鼓励农民进镇购房或按规划集中建房,引导农民向城镇聚集。重点镇要建设小型、简易、经济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对镇域间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重点基础设施要合理布局,统筹建设,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到2014年,重点镇道路通畅、方便,硬化率达到100%,路灯亮化率达到90%以上,自来水覆盖率达到100%,城镇绿化率达到3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以上;公厕布局合理,污水处理设施健全,垃圾日产日清,并进行无害化处理。重点镇要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优良、适宜创业和生活居住的新型社区。
(十二)农村新社区建设。围绕“建设中心村、改造空心村、合并弱小村、发展特色村”的要求,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择优选择定点,鼓励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的村庄先行一步,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以点带面,分批逐步推进。要着力加强农民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逐步展开村庄水、电、路、气、电信等基础设施新建和改造,争取用3-4年的时间,使农村新社区居民基本享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统筹镇村供水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合理布局,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应有效益。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推广联户式住宅建设,推广节地、节能、节材、经济实用且具有特色的农村住宅建设,严格控制私人圈地建设单栋住宅。引导中心村建设农民住宅小区,适度聚集,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2014年,全市100个中心村达到村容村貌整洁,主要街道硬化、亮化、美化、绿化,住宅实用美观,有适度规模的文体活动场所,环境卫生设施齐备,管理规范有序。
四、开展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十三)村庄环境卫生整治。要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认真做好村庄的卫生清洁工作,村内设置垃圾池(箱),做到定点堆放,定期清理,有条件的村配备专门人员进行清扫,做到日产日清。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内的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尽快纳入城市社区管理。已完成旧村改造的居民区,要加大城管执法力度,搞好农村厕所改造,大力推广水冲式、三格化粪池、新型粪尿分集式等无公害化厕所,对家禽家畜实行圈养,实现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可降解塑料袋和农用地膜技术,防止大量焚烧秸秆,控制白色污染。2014年,全市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90%以上,无公害厕所普及率达到80%。
(十四)农村住宅整治。治理乱搭乱建,重点拆除违法建筑和破旧建筑,粉刷装饰保留建筑,规范设置生产设施,清理乱贴乱画,规范户外广告、牌匾字号和住户门牌号。逐步排查、清理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旧宅,严格控制“一户多宅”,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置换建设空间。
(十五)农村街道整治。建设维护好村内街道,集中整治乱堆垃圾柴草、乱占道路、乱摆摊点、乱停乱放等脏乱差现象,保持街道通畅。按照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的要求,市财政要积极研究有关政策,采取以奖代补、以实物补贴等形式,加快村内道路硬化。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八大网络”工程的要求,继续推进村街村道硬化工程,主要街道两侧、公共场所进行多层次、高标准绿化,有条件的村安装路灯,进行亮化。
(十六)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坚决杜绝新上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项目,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饮用水源地等重要生态区域环境,加强耕地、林地、湿地、河流、水库、海洋等生态环境保护,有效保护农村自然资源;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的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和其它清洁能源建设,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无公害、绿色食品等生态农业建设,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妥善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防治农村面源污染;遏制地下水超采和海水入侵,遏制矿山开发生态破坏,防止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建设镇驻地集中供热系统、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设施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推进镇区绿化、美化、净化和生态型住宅小区等基础环境建设。创建环境优美镇、文明生态村,2014年,全市环境优美镇和文明生态村比例均达到60%以上;2014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率和达标率分别达到80%以上。
五、落实政策措施,强化新农村建设保障
(十七)强化政策保障。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对涉及农村规划建设的有关收费,给予相应的减免。土地出让金要重点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农民进镇购房或按规划集中建房节约的宅基地指标,可用于小城镇建设用地。镇政府和建设用地单位将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整理成耕地的,或通过迁村并点退宅还田的,经认定合格的,新占耕地与整理后增加的耕地可等面积置换,其建设占用耕地不占年度计划指标。单位或个人自筹资金对零星、小地块整理,经验收合格,其新增耕地指标可在市镇行政区域内有偿流转。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税要尽量向小城镇建设倾斜;适当加大小城镇国有土地出让收益的返还比例,重点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心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配套费60%返还给中心镇。
(十八)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为加快小城镇建设,市财政今年安排预算185万元,用于沙河镇、朱桥镇小城镇建设,安排300万元支持全市农村示范点建设。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农村环境的整治力度,认真扶持村庄搞好卫生清洁、沼气工程等项目建设。今后,每年要大幅度增加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数额,以奖代补用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
(十九)建立多种融资体制。要建立多元化的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融资方式,鼓励社会资金和国外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城镇村建设。通过招标、拍卖等办法,经营好基础设施经营权、专营权、冠名权、广告权、收费权、租用权等无形资产。在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通过公开向社会招标选择投资和经营主体,实行政府特许经营。逐步建立和实施以小城镇道路为载体的道路养护、绿化养护、环卫保洁综合承包制度和有偿服务制度,提高养护效率和质量。要充分发挥村民在村庄整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动员广大群众投资投劳,共同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
(二十)加强领导,合力推进。各级、各部门要把改进和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对各级、各部门社会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把村镇规划建设工作成效作为考核镇街和部门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要建立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协调、调度和督查制度,研究有关政策,及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证工作所需的正常经费。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村镇建设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确保不损害农民群众利益。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组织指导。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农业、林业、公安、民政、卫生、环保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积极推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关于加快构筑新农村建设支撑体系的意见
为全面落实上级和我市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加快构筑新农村建设支撑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持续协调健康快速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少取多予放活的方针,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壮大农村工业,膨胀县域经济,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加大科技、人才和资金投入力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到2014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显著提升,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50元,来自非农产业收入比重占75%,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比重下降到3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减少;城市化水平达到58%。
二、提高农业效益,建设产业和服务支撑体系
(二)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重点培育林木、种苗、水产、畜牧、瓜果等优势农产品,逐步建立起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竞争力明显增强、效益显著提高的农业生产新框架。种植业,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林果、瓜菜、种苗品种,重点建设以金城镇、朱桥镇、郭家店镇为重点的苹果,以柞村镇为重点的红提葡萄,以文峰路街道为重点的大樱桃,以驿道镇、程郭镇为重点的大姜,以平里店镇为重点的草莓、洋葱,以城港路街道为重点的西瓜、甜瓜生产基地;建设以城港路街道、三山岛街道为重点的良种展示经营基地。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大力发展丰产林、用材林、经济林,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经过5-10年的努力,粮食面积稳定在35万亩,林地面积发展到22万亩,果业面积发展到32万亩,瓜菜面积发展到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8%。畜牧业,突出发展肉鸡、生猪和食草家禽生产,建设以郭家店镇为重点的肉牛、奶牛繁育养殖基地,以三山岛街道为重点的生猪、蛋鸡生产基地,以土山镇、三山岛街道为重点的肉鸡养殖加工基地;加速推进畜禽规模化生产,推动现代化畜禽饲养方式的转变;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步伐,大力开展奶牛胚胎移植和肉牛、生猪杂交改良。抓好动物疫病控制、动物防疫监督、动物疫病监测、动物防疫屏障等四大体系建设,巩固和发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成果,强化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管理,保证畜禽产品安全。到2014年,全市畜禽良种普及率达到100%,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0万吨,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海洋渔业,抓好新品种开发、技术推广和水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提高虾、蟹、贝、参和高效鱼类养殖规模和效益,推动苗种繁育和工厂化养殖业实现新突破。实施渔业资源修复工程,通过放流、底播等形式增加近海渔业资源,通过实行捕捞限额管理、选择性捕捞管理和禁渔期管理,保护好区内的渔业资源。到2014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2.5万吨,渔业总产值达到44.9亿元。
(三)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按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综合运用设施栽培、配方施肥、良种精播、节水灌溉、质量监控等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开展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化畜禽饲养场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畜禽标准化生产发展。建设农产品检验监测中心、种子质量检验中心和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区域控制中心,搞好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农业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形成覆盖全市的检验监测网络。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申请ISO9000、HACCP等国际标准化体系认证,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到2014年,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达到50万亩。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把培植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来抓,争取中央、省、烟台市对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贴息的政策扶持,引导企业通过改造扩建、兼并联合、股份合作、外资嫁接、上市融资等形式,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提升市场竞争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百强”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激发发展活力,提升产品质量、档次。积极开展创建“中国食品名城”活动,以果蔬、水产、畜禽、粮油等加工业为重点,建设面向日韩、东盟、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加工企业群体。到2014年,全市培植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个,过5亿元的6个,过1亿元的10个。
(五)加速农业经济国际化。搞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提高市场集聚辐射能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大中城市设立产品直销点,开办农产品超市,不断健全扩大农产品销售网络,搞活农产品流通。实施“优势农产品出口行动计划”,引导龙头企业走出国门,开展产品推介、经贸洽谈等活动,努力开拓俄罗斯、日韩、欧美、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市场,不断扩大农产品出口。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强与国外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深入开发农业资源,提升我市农业国际竞争力。到2014年,农产品出口量达到20万吨,出口额达到2亿美元。
(六)推进农村服务社会化。积极培育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制度。引导农民兴办生产资料供应型、农产品销售型、技术服务型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资金扶持和税收优惠,重点扶持组织机构建设、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引进优良品种、举办产品推介会、搜集市场信息、进行合作社设备更新等,力争在生产、流通、加工、服务各领域,建立起完善的果品、畜牧、水产、蔬菜、粮油等种类配套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体系。鼓励引导加工、销售企业和技术研究推广等单位组建行业协会。到2014年,全市建成100个比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和行业协会,80%农户加入合作社、协会或得到合作社、协会的服务。发展农村商贸流通,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建设种子、肉牛、大姜等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大型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主的新营销体系。鼓励商贸企业、供销社、邮政系统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
三、壮大农村工业,建设园区和项目支撑体系
(七)快速推进重点区域发展。抓住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和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有利机遇,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发展经济园区,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农村劳动力资源,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突出加快两条经济带、五个重点区域的膨胀发展,提高产业聚集度,增强综合竞争能力。“两带”,即三山岛至夏邱的三城线经济带和金城至土山的滨海线经济带,加快电力、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周边区域的辐射拉动作用。“五区”,即经济开发区,主要膨胀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加快向主机配套、终端产品生产方向转变。三山岛临港产业区,坚持高起点规划、分组团建设,加快港口扩建,推进石油中转、大豆压榨、重油处理等项目进度。城区,整合提升商贸龙头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打造城市商贸核心区;完善金融、信息、科研等机构,壮大生产性服务业。石材工贸区,增强石材工贸城功能,抓好国内外知名企业引进,膨胀骨干企业规模。盐化工区,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卤水资源综合利用率,重点发展盐、溴及溴化物等精细化工项目。到2014年,“两带五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达到90%以上。
(八)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以机电、建材、冶金、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发展为重点,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延伸产业链条,吸引农民工就业。机电业,坚持技改和基建并重,提升零部件制造水平,发展壮大终端产品生产规模。建材业,提高中高档石材产品比重,发展石材国际贸易,扩大新型建材产品生产规模。冶金业,拓展黄金应用领域,提升黄金制品精深加工规模和档次,同时搞好优质铸铁原料供应基地建设。化工业,突出发展钾、镁、溴系列为主的精细化工。每年选择50户产业龙头企业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企业进行重点培植,长远规划,动态管理,倾注力量打造企业优势群体。年内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40家以上,其中过5亿元企业达到7家。注重发挥“中国石都”、“中国草艺品之都”的带动作用,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实力。
(九)千方百计发展镇村经济。鼓励各镇街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进一步规划建设好特色镇村经济园区,创新农村工业经济发展格局。围绕中心镇、重点村、新社区搞好规划建设,优化农村三次产业布局,依托当地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选准项目,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工艺品加工、矿产开发等工业项目。充分利用集体厂房、“四荒地”等资产,引进资金和技术进行开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搞好村级社会化服务,积极兴办各类服务组织,在农民与企业之间、产品与市场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促进农产品流通。引导民营经济调整投资结构,通过资本扩张和业务合作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向规模型、科技型、特色型方向发展,带动农民增加收入。
四、强化基础建设,建设农业农村设施和能源支撑体系
(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加快高标准粮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实施区域开发,五年完成1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任务。发展生态农业,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减少面源污染,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水系联网工程,合理利用和调度水资源。建立健全农业节水灌溉体系,推广水果、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的微灌、管灌和喷灌等节水技术,开展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2014年,全市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农业灌溉用水实现负增长。
(十一)加强农村新能源建设。发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充分利用我市果树枝条、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可再生资源,建设农作物秸秆、果树枝条养殖食用菌基地,推广秸秆机械还田、秸秆青贮、氨化、气化、固化技术。2014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大力开展清洁能源工程建设,逐步在农村普及利用液化气、天然气等能源;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能源,开工建设风电项目,节约常规能源;推广玻璃温室、大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等绿色环保节能设施,美化环境,丰富群众生活。
五、多方筹措资金,建设财力支撑体系
(十二)抓好财政支持政策的落实。全面落实上级和我市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化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各级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努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增加对农村的投入。落实好“每年财政支农资金都要有显著增长,财政超收部分要重点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后转移支付用于村级经费补助比例不低于20%”及“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拿出20%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政策,使已出台的支农政策落实制度化。不断扩大小麦直补、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数量和范围,探索对农民购买农资直接补贴的办法。整合支农资金,实行捆绑使用,增加政府可以统筹支配使用的新农村建设资金规模,集中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大事、难事。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用于“重点村”、“示范村”的环境整治等主要环节和重点项目。
(十三)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和示范作用,采取“财政贴息、税收优惠、民办公助、以奖代补、以物抵资”等措施办法,带动民间、企业、外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资;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发挥好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主动投资投劳,依靠勤劳和智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好家园。启动实施“3+1”联手共建活动,组织动员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小康村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到新农村建设活动中。
(十四)引导金融资本支持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不断拓宽支农信贷资金渠道。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动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转变,增强支农服务水平和能力。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在满足农产品收购资金的基础上,加快向农副产品加工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延伸;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引导国家开发银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尽快建立金融协调机制,形成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通过财政投资、引入外资、企业入股等形式,积极引导发展农村信用担保机构,增加信用担保机构的数量和种类,切实解决涉农产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
六、重视科技创新,建立人才和技术支撑体系
(十五)抓好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各类农业科研、教育、人才资源,以市农科院为依托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力争在新品种选育、工厂化种养、生物技术、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取得新突破。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继续落实科技三项经费用于农业研发的比例不低于1/3和实施对农业新品种进行奖励的政策。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外先进技术引进。不断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强化服务功能和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能,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涉农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构建富有活力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和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体系。搞好农村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行“三电合一”信息进村入户模式。2014年,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99%,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十六)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为重点,组织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切实提高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率和到位率。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到2014年培训新型农民1万人,8000农民获得绿色证书。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农村实用人才创办农业产业化企业,兴办科研和经济实体,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并在审批办证、创业培训、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实施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在搞好常规培训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级党校和其它各类院校的师资和教学资源开展学历教育,重点培养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年富力强的“两委”干部和后备干部,使全市每个行政村都有一名留得住、有能力的乡土大学生人才。
(十七)加强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和转移就业。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整合各类培育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农广校、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县市就业训练中心和镇街成人教育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范各种劳务中介机构,对到城镇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求职的农村劳动者,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风险,减少因盲目流动而造成的损失,切实为农民工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和环境。重视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将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险覆盖范围。“十一五”期间,每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人数1000人,带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1万人。
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意见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意见等文件的通知》(烟政发〔2014〕54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加快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农村学龄前儿童教育。从2014年春季开始,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按“一费制”规定的额度只收取课本费、作业本费和寄宿学生住宿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和住宿生活费补助,接受资助的家庭困难学生占农村学生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2014年,农村学龄前儿童教育普及率达到99%以上,在全市农村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加大救助力度,对农村家庭困难学生逐步推行高中免费,确保无因贫困失学现象。
(二)巩固完善以县市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调整财政体制,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额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逐步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严格按照市政府规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公用拨款标准核发农村中小学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保证学校正常运转需要。规范中小学经费,加强教育经费监管,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教育乱收费,足额征收城市教育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并全额拨付教育部门。2014年,继续完善农村中小学财务由市教育部门管理的制度,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改造长效机制,将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列入政府预算。
(三)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按照每5万人口设立1所初中,每1.6万人口设立1所小学的标准,结合农村布点规划,调整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加强薄弱学校改造,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对年龄偏小、自理能力较差、不宜寄宿的低年级学生,要认真研究接送学生的安全措施,确保学生上学安全。
(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按照教职工编制核编定岗;建立健全教师统一调配机制,切实解决教师超编、年龄老化、师资配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加大农村支教工作力度,鼓励城区教师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加强教师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思想道德和教学业务水平,缩小城乡师资差距。
(五)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按照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职业教育资源,以高职、烟信、二职、三职、成人中专5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为龙头,以镇街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为依托,围绕莱州新农村建设对农业技术、花卉苗木种植、机械加工、汽车维修、餐饮礼仪、服装加工、建筑监理、企业管理、电脑设计、财务会计等实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广泛吸纳城乡初、高中毕业生和农村适龄劳动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发挥烟台信息工程学校仙客来、食用菌生产基地的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村区域支柱产业,实施产业带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各职业成人学校积极争取省、地市贫困生扶助基金,建立贫困救助制度,实施技能扶贫计划,确保农村贫困户和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完成学业。面向初中学生,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为高素质农民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六)进一步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实行网络信息化管理,争取到2014年,全市各定点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联网,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做到在市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治疗结束后能够即时报销。继续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探索稳定的筹资机制,将我市的参合率保持在85%以上。逐步加大政府补贴力度,提高参合农民报销补偿比例,争取到2014年,市财政与省、烟台市补助标准总额达到人均40元,逐步使参合农民在镇街卫生院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市区定点医院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50%以上,在农村基本建立起稳固的医疗保障体系。
(七)加大中心卫生院投入力度。主要加大7处中心卫生院房屋、设备和人才培训的投入。其中,可用业务用房面积原则上不低于2014平方米,基本满足科室设置和功能分区的需要;在设备配置上,确保每所中心卫生院配备500mAX光机、B超、彩超、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器、救护车等6项急用和必需设备,基本满足一般性急救、诊断和治疗的需要;在技术骨干培训上,从内科、外科、中医、急救、医技、妇产、传染等重点科室中,每年各选派1名技术骨干,分期或分批到上级医院进行半年正规临床技术培训。在确保中心卫生院防保功能的同时,着重强化其医疗救治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区域性医疗中心。
(八)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参照《山东省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基本标准》,制订《莱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2014-2014)》,计划用2-3年时间,全市建设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160处,服务范围基本涵盖全市农村地区。其中,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非政府驻地卫生院改造而成,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功能科室布局合理,主要开展全科诊疗、中医、康复、健康教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和信息资料管理等工作,按照辖区人口每万人至少配备2名医师进行人员配置。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至少设诊断室、治疗室、预防保健室、药房、观察室、处置室和档案室,必备医疗设备齐全,按照辖区人口1500人至少配备1名医生的标准进行人员配置,使农民在社区服务方面可以享受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九)积极培养全科医师。按照一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至少配备一名全科医师的标准,有计划、分批次地从镇街卫生院和部分乡村医生中,选拔出德才兼备的医师,参加烟台市统一组织的全科医师培训班,利用2-3年时间脱产培训全科医师200名,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综合功能需要,帮助社区居民合理使用医疗资源,享受经济有效的卫生服务。
(十)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搞好乡村卫生环境整治,依据《莱州市爱国卫生管理办法》,全面清除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的“四大堆”,完善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工作机制,充实和壮大乡村卫生专业队伍,积极探索农村垃圾集中处理长效机制,到2014年,全市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90%以上。加强对改水、改厕的教育引导,逐步增强广大群众对改厕工作认识,到2014年,农村卫生厕所改造达到90%以上,切实减少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做好灭鼠工作的宣传、发动和药饵投放,居民区鼠密度控制在1%以下。搞好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注射工作,切实控制流行性出血热。大力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村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和文明卫生行为形成率保持在80%以上。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建设
(十一)大力推进基层文体设施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镇街为依托,以中心村为重点,发展文体设施和文体活动场所。到2014年,逐步建成由影剧院、图书馆(藏书2万册)、文艺活动室、农民文化科技学校、老年活动中心等文体活动一体的镇街综合文体站。全市新增5个烟台市级“文化模范村”,评选100个莱州市级“文化模范村”。到2014年,在全市建设、改造和完善10个具有较高水平和示范作用的镇街综合文体站,80%的村居建成高标准的文体大院,每个村居都有不同规模的文体活动场所。鼓励发展家庭文化建设,各镇街至少发展100?D150个家庭文化建设带动户。实施“体育下乡、篮球乒乓球进村”工程,在中心村建设以水泥篮球场为主的健身场地,安装配备适合农村特点的健身设施;各镇街建有健身路径的村居达到60%,人均占有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到0.25平方米。在已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到2014年底完成村网改造工程,使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质量达到与城区相同标准;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在各镇街宽带网已开通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重点村建设,建立起覆盖面较广的农村信息网络系统。
(十二)努力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群众经常开展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开展送戏下乡、送图书下乡活动,举办农民艺术节、文艺会演、秧歌健身舞会操等全市性大型文化活动;积极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到2014年基本实现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要逐步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纳入市级财政预算,与农村文体设施统筹规划和建设,所有镇街和80%村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继续开展夏令广场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专业文艺团队为骨干、以农民文艺团队为基础的农村文化活动格局;经常组织专业人员培训基层文艺骨干;加强对全市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挖掘、整理、保护和创新,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和技艺精湛的“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命名活动;集中开展一次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普查,建立一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试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活动,培养农村体育骨干队伍,指导农民科学健身,确保每个镇街有1名一级或2名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每个行政村有1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每年开展体育竞赛活动不少于3次,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45%以上;每两年组织居民进行一次体质测定,每年组织开展一次《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测试。
(十三)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与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社会投入支持镇村文化设施建设,实现由政府办文化向政府管文化转变。各镇街设立的综合文体站,要安排一名领导分管和一名专(兼)职综合文体站长;各村居安排专人负责文化工作,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文化大院的日常管理和使用。继续开展“文化模范村”评选活动,将农村文化工作纳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年度考核,促进文化强市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十四)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贴、政府扶助的筹资机制,实行个人帐户为主的管理制度,每年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投保农民进行定额补助;限定最低缴费标准,保证参保农民的保障水平不低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到2014年,全市适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切实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对符合条件参加城镇社会保险的,要依法将其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城市规划区内的被征地农民参加农保,保障水平应不低于当地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城市规划区外的被征地农民参加农保,保障水平应不低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用于解决被征地农民参加农保的资金,从市政府批准的安置补助费和土地补偿费中按一定比例列支和抵交,两项费用尚不足以支付的,由市政府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益中统筹解决。
五、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十五)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根据《关于调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及将部分生活无着散居五保户纳入低保范围的通知》(莱政发〔2014〕64号)要求,认真落实市、镇财政负担的农村低保资金,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并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调整农村低保标准,到2014年底,超过烟台市平均水平。到2014年,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农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十六)加快推进农村五保供养机制转变。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市镇财政联保责任,根据当地村民生活水平,科学合理地调整确定五保供养标准,保证五保对象生活有保障,水平不降低。加快敬老院改扩建步伐,到2014年底,全市需要改扩建的敬老院全部改造完毕,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80%。到2014年,全市新增加床位1000张,所有敬老院达到省二级院标准,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愿进全进率达到100%。建立完善与农村合作医疗相衔接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农村困难群众医疗优惠政策,做好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尽快建立完善分级负责、应急措施配套、社会动员机制为补充的救灾应急机制,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十七)改革创新农村优抚工作。调整完善优抚政策,农村义务兵优待金标准不低于我市农民平均生活水平,每年年初,市财政局、民政局、统计局根据农民上年度平均生活水平,确定义务兵优待标准,年底由市财政列支并发放。落实优抚对象抚恤标准自然增长政策,努力使优抚对象达到或略高于当地群众平均生活水平。认真执行落实好《莱州市城乡三等伤残军人、复员军人和病退军人、“三属”大病医疗保障暂行办法》。
六、统筹城乡投入,保障农村社会事业顺利开展
(十八)逐步加大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逐年提高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扩大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严格履行将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重点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文体科技事业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五项事业”资金支持。
七、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十九)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民主选举、民主议事和村务公开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完善农村民主决策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积极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整合村级资源,积极稳妥地进行行政村规模调整。
(二十)强化领导,加强监督考核。各级、各部门要把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大事来抓,以更大地工作支持、更多地政策倾斜,解决好三农问题。各部门要切实落实各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措施,在领导、规划和投入上更多地予以考虑。要严格督导考核,把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工作列入年度考核,并定期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