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史大纲
时间:2022-11-27 01:59:00
导语:中国当代史大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三章中国当代史
复习提示及命题预测
中国当代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其中许多知识点是和中共党史重合的。从近年各地出题情况来看,本部分一般都会出数量不等的客观题,考核要点大都集中在建国以来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和成就上,而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则很少涉及。
本章知识结构图
知识点详述
第一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9月21一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商议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事宜。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确定国都定于北平,并改名为北京;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等56人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组成中央人民政府。选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80人。
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纲领性文献,是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大宪章。它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对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具有规范和指导意义。其内容包括序言和7章,共60条,主要有:
1.关于新中国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2.关于人民、国民的权利与义务
人民系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人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官僚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中的人们在其改造成为新人之前,只称作国民,不能享受人民的权利;国民均有保卫祖国,遵守法律,遵守劳动纪律,爱护公共财产,应征公役兵役和缴纳赋税的义务。
3.关于政权制度
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仍将长期存在,作为协商国家大政方针的机构。
4.关于经济制度
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以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国家应在各个经济因素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此外,还确定了军事、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各方面的政策。
10月1日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3时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典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以夺取政权为主要目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以发展经济和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由此开始,中国的历史也进人到当代时期。
二、新中国的外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同帝国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的局面,美国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执行的是从扶蒋反共、助蒋内战到敌视新中国政权的政策,所以中国共产党确定,新中国在对外关系上要实行“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政策。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新中国很快就得到了世界人民民主国家的承认。10月2日,苏联首先与新中国建交。中苏两大国建交,带动了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越南等10个东欧和亚洲的人民民主国家与中国建交。此外,印度、瑞典、丹麦、缅甸、瑞士、印度尼西亚等国也相继与中国建交。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也为新中国经济建设争取到所需资金和技术。1949年12月,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苏联。1950年2月14日,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规定,一旦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同盟国之侵袭而处于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双方根据巩固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家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还规定:“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按照这一原则,两国又签订了处理中苏遗留问题的协定,包括归还大连、旅顺及中国长春铁路,以及苏联援助中国3亿美元贷款等协定。在此以后,中国从东欧国家也争取到约7.3亿美元的贷款。这对亟待恢复国民经济的新中国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新中国外交的另一重要政策是“另起炉灶”。就是说,新中国不承认原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鉴于当时一些国家仍支持国民党集团或企图制造“两个中国”,因此,中国政府坚持建交前必须进行谈判,对方必须同国民党集团断绝外交关系,在联合国支持中国恢复自己的席位,并将各该国管辖地区内属于中国的财产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此相联系的还有“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政策,就是不急于得到帝国主义国家承认新中国,先把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清除一下,把屋子打扫干净了,再请客人进来。
上述这些外交政策,终于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为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
旧中国留下来的国民经济是一个百孔千疮的烂摊子。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全国人民在建国头3年的中心任务,就是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恢复国民经济。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三个条件,即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是通过1950年6月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拉开序幕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经过发动群众、划分农村阶级、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等步骤,到1953年春,中国大陆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外,全部完成,约有3亿多无地或少地农民无偿分得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及其他财产,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缴纳的约700亿斤粮食的沉重地租。
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全国相继发生了四次物价大涨风,党和人民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平抑了物价。随着物价开始稳定,长期通货膨胀形成的虚假购买力消失,过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行业失去市场,整个旧社会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加上对私营工商业的税收、公债摊派过多,经济生活出现暂时困难。对此,人民政府进行了工商业调整,包括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以调整公私关系为主,使一批濒临歇业、倒闭的私人工商业得以复苏,国营、私营工商业都得到恢复和发展。
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沿用的仍然是战争年代形成的“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经济体制,不利于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和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扭转市场无政府状态,制裁资本主义投机活动。1950年3月,政务院决定,统一全国财政经济,保证国家掌握现金和物资,实行财政收支、信贷进出、物资供求的平衡。
当中国人民致力于恢复经济工作时,朝鲜战争爆发了,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在金日成的要求下,中国政府于1950年10月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迫使美国在1953年7月签署《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保卫了国家安全,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鼓舞了被压迫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勇气,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年10月开始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在大陆的残余势力,使我国社会秩序空前安定,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1951年秋,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和支援国内生重点建设,开展了精兵简政、增产节约运动。在运动中反映出干部中发生贪污案件的严重情况,中共中央遂作出“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三反”运动对于加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执政党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三反”运动中不断发现贪污分子大多与不法资本家的腐蚀拉拢有关,主要是表现为行贿、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盗骗国家财产、盗窃经济情报五个方面。于是,在大城市中开展了“五反”斗争,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严重违法行为,在工商业者中普遍进行了守法经营的教育,推动了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
在开展这些社会改革的前提下,人民政府不失时机地进行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兴修水利,防治水旱灾害,迅速恢复农业生产。在财政支出许可的范围内,有重点地进行企业的改造扩建,并新建一些急需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与工业化的起步
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是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奋斗的目标,在领导革命斗争时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设想,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很快付诸实践。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政府依据苏联的经验,设想用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工业化,于是制定和实行了1953一1957年的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的第一个中期计划。其总体设想是:基本上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积极建设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以便在“二五”时期形成以武钢、包钢为中心的新工业基地,同时加强铁路建设;然后,以东北、华北、华中三个工业基地为中心,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其基本任务是:重点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轻纺工业和农业服务工业,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为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5年中,国家总投资766.4亿元,相当于7亿多两黄金,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壮举。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达588亿元,新增固定资产492亿元,相当于1952年的1.9倍。一批新兴工业部门,如飞机、汽车、发电、冶金、矿山设备、重型机械、精密仪器制造,以及高级合金钢、有色金属制造、基本化工和国防军工企业均已建立,填补了重工业建设的很多空白,初步改变了旧中国工业过于集中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初步形成了工业布局的新框架。与195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增长128.6%;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43.1%提高到56.7%。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改变了旧中国重工业落后的局面。主要工业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钢产量达到535万吨,增长296%;原煤产量1.3亿吨,增长96%;发电量193亿千瓦时,增长166%。劳动生产率提高52%,平均年提高9.9%。交通运输方面,新建铁路33条,修复3条,通车里程29862公里,增加22%;公路通车里程25.5万公里,增加1倍。
教育科技也有很大发展。高等院校发展到229所,比1953年的181所增加26.5%,科研机构580多个,研究人员2.8万人,比1952年增加2倍多。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平均消费水平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3%多。
“一五”计划到1957年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开始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
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53年,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53年底以前为第一阶段。以发展互助组为中心,同时试办初级社。互助合作运动基本上是健康的。1954年至1955年春为第二阶段。由于合作社优于互助组,得到广大贫下中农的欢迎,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全国大多数地方的发展是健康的,也有一些地方发展过快过猛,违反了自愿互利原则。中央及时调整步伐,保持了稳步前进的势头。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为第三阶段。农业合作化高潮加速到来,出现了超高速发展状况。1956年底,人社农产达1.17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6.3%,其中加入高级社的占87.8%,基本上实现了农业合作化。5亿多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但也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的缺点和偏差。
手工业合作化的步骤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后期受农业合作化的影响,也出现了发展过快、合并过多、统一计算盈亏等不利于手工业发展的缺点和问题,致使某些手工业产品质量下降,品种减少,某些服务行业合并过多,使人民群众生活不方便。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实现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同私人资本合作的经济,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种形式。初级形式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高级形式是个别企业乃至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其整个过程有三个阶段:1953年底以前为第一阶段,通过调整工商业、“五反”运动,对私营工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对私营商业实行经销代销,使它们的生产和经营开始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1954年至1955年夏为第二阶段,主要是实行个别企业公私合营,使之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1955年秋至1956年为第三阶段,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私营工业户的99%、私营商业户的82.2写实现了公私合营,表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标志着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已经基本消灭,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提出但没有做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改造企业和改造资本家相结合,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由序言和4章组成,共106条。它的主要内容是:
(1)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2)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惟一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3)具体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4)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机关的组织、职权、自治权限等。
会议选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为副主席。刘少奇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为国务院总理。
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召开,结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暂代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表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我国业已建立。
六、“”运动
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运动就是在总路线指引下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次尝试。中共中央和当时认为中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十分薄弱,不争取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拥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文化科学技术,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巩固。要改变这种落后状态,有必要在生产上来一个大的跃进。
“”运动从农业开始。先是在全国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随后又不断提高和修改粮食生产计划。高指标带来高估产,并引发了各级干部的浮夸风。1958年8月6日,报纸报道了河南省遂平县放出的小麦亩产1052.5公斤的“卫星”。以后,“卫星”越放越大,甚至浮夸到小麦亩产高达4292.5公斤,水稻亩产65217公斤。高产典型河北省徐水计划发射“高产卫星”,一亩红薯60万公斤、一颗白菜250公斤,一亩小麦10万公斤,一亩皮棉2500公斤。各种完全违反科学规律的所谓“卫星”上天,使人们的头脑更不冷静了,粮棉产量指标越定越高。1958年8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将“二五”计划末(1962年)粮食产量从2500亿公斤增加到7500亿公斤,棉花从4800万担增加到15000万担,严重脱离了实际。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以后,“”的重点从农业转向工业。北戴河会议认为1958年农业生产将使我国粮食产量比1957年增产1倍以上,粮食问题已经过关了,从现在起必须加强对工业的领导,并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用最大的努力,为在1958年生产1070万吨钢,即比1957年产量的535万吨增加1倍而奋斗。这个决定和号召,把工业推向高潮。截至8月底,全国钢产量只完成450万吨,剩下4个月要完成620万吨。为达到这个目标,《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上下一切部门为生产1070万吨钢“停车让路”。于是,以“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为特征的全民炼钢运动迅速掀起。实际完成情况是所产“00多万吨土钢,基本上不能用,合格的钢产量不足800万吵,不到原计划的3/4。
发动“”的出发点是要使中国在较短时间内富强起来,因此广大干部群众拥护“”,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也取得了一部分成果,如在农田水利建设、基础工业以及内地工业等方面。但是,“”运动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生产力,反而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运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首先,它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还缺乏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思想准备不足,背离了党的八大提出的正确的综合平衡地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其次,它说明依靠群众运动的方式快速发展生产力是不切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同于打仗,也不同于,它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单凭主观愿望搞群众运动很容易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经济平衡的破坏。再次,它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动是在不断批判“右倾保守”几批判反冒进的情况下发起的,甚至提出“真正的左比右好”的口号。“”中违背经济规律盲目追求高速度,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七、化运动
化运动随着“”运动的兴起而兴起,它实质上是一场生产关系的“”,企图通过化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关于的最早设想,是1955年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中提出的并小社为大社。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正式提出小社并大社的问题,认为农业机械化可能很快实现,社小了不能使用;办了大社,农业社也可以办工厂了。会后,中共中央就此发出文件,在全国掀起了并大社的运动。8月上旬,在视察河南新乡县七里营时大加赞扬,说:“名字好”;在视察山东时又说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从此,“好”的口号传遍全国,并大社运动迅速转变成直接办的热潮,仅在2个月内全国就基本上实现了化。
最突出的特点叫做“一大二公”。大,就是规模大,全国平均每个公社合并28个合作社,基本上是一乡一社,还有不少是几乡一社,甚至一县一社;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把合并起来的几十个合作社的生产资料统一使用,实行统一的财务核算,农民的自留地、家禽家畜统一归公,甚至生活资料也一并归公。此外,还实行了大兵团作战的劳动生产方式;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免费吃食堂饭、上幼儿园、人托儿所、住养老院的集体化生活方式;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
化的实质就是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普遍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但是,它违背了经济规律,只能是一种超越阶段的空想,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一是大大降低了共产主义在人民心目中的标准,使共产主义理想庸俗化,助长了小资产阶级的平均主义倾向。二是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1959年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下降了13.6%,1960年又比1959年下降了16.2%,结果造成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困难,助长了“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
化所造成的问题,曾在1958年底一度引起中共中央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纠正的措施,但是,1959年7、8月间在庐山召开的会议再度助长了公社化运动。庐山会议本来是要纠正经济工作的“左”倾错误,但是因为给写了一封长信,建议系统地总结1958年下半年以来的成绩和教训,受到毛禅东的尖锐批评,随即召开了八届九中全会,转向反右倾。庐山会议和“反右倾”运动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它不仅中断了纠“左”的过程,而且把阶级斗争引人党内,使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升级,并严重损坏了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
八、“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和贯彻
到1960年时,由于接连发生了“”、化运动、“反右倾”斗争、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等重大问题和自然灾害,使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1961年1月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确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调的比例关系,巩固生产建设获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1962年初,为了总结经验,认清形势,统一认识,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和西楼会议,坚决贯彻执行“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会后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压缩基本建设战线,提高建设的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工业生产发展速度,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关、停、并、转”一批工厂;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调整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集体所有制;加强财政金融管理,抑制通货膨胀。
在国民经济调整的同时,政治领域的调整也逐步展开:调整党内外的关系,主要是同派的关系;对在“反右倾”等运动中受过批判和处分的党员干部进行甄别平反;调整知识分子政策,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向知识分子“脱帽加冕”;制定了“科研十四条”、“高教六十条”、“文艺八条”等工作条例。政治和文化工作的调整,对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战胜困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经过5年努力,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总产值有了恢复和发展,商品供应显著改善,财政收支在后3年都有结余,其中1965年结余7亿元,全国物价稳定,市场恢复繁荣。
从1956年至1965年的10年中,尽管社会主义建设受到严重的挫折,但是仍然取得很大的成就。我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后来赖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九、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方面,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了显著进步。从1952年到1955年,试制成功的新的机械产品已有3500多种,少数还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成功制造的15。。。千瓦水轮发电机和12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远距离自动化装置、每小时烧结90吨矿石的烧结机、直径2,4米的矿井用轴流通风机、谷物联合收割机等,标志着我国机械工程技术已由修配、仿制走向自行设计制造。冶炼的优质钢和合金钢已达到240多种,高炉和平炉的利用系数基本达到苏联当时的水平。医疗水平大大提高,基本上控制了霍乱、天花、鼠疫等传染病;医药的80%能够自己制造,能生产的合成药达到140多种。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政治生活和经济建设虽然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挫折,但是在科学技术上,在反帝反修增强国防力量思想的指导下,若干新兴尖端技术在世界上几个主要发达国家刚刚兴起的时候,我国也及时地抓住了机遇。党和政府采取紧急措施,集中力量发展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喷气和火箭技术,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这些新兴尖端技术从无到有,迅速崛起。1964年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又成功地爆炸第二颗氢弹。1960年11月,研制成功第一枚近程弹道导弹,1966年12月,中程导弹发射成功,从此有了各种系列的导弹。1965年6月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内存容量为双倍ZX4K,速度10万次/秒。1965年9月,我国成功合成牛胰岛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国家。
文学艺术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坚持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基本原则,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小说之中,《铜墙铁壁》、《党费》、《新儿女英雄传》、《黎明前的黑暗》、《保卫延安》等,真实地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生活。高玉宝的自传体小说《高玉宝》也受到普遍欢迎。《三千里江山》、《上甘岭》、《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抗美援朝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作品都将革命历史题材的写作达到一个新的艺术水准。反映社会改革和火热的生活也是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热点。《三里湾》以群众喜闻乐见的风趣幽默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合作化时期农村的复杂斗争和各个阶层人物的内心世界。《前途似锦》、《迎春曲》、《桥》、《运河的桨声》等都是展示农业合作化历程的作品。
一批优秀诗篇从不同角度歌颂了美好的新生活。《心愿》描绘了水电工作者的英姿。《金色的海螺》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优秀童话诗。《玉门诗抄》、《生活之歌》、《师徒夜话》再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场景和石油工人的精神风貌。政治抒情诗《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等在广大青年中反映强烈。少数民族叙事长诗的搜集、整理也取得长足的进展,尤以1954年发表的《阿诗玛》的成就和影响为大。
1995“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后,出现了敢于直面现实、揭露人民内部矛盾的和以家庭、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如《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红豆》、《布谷鸟又叫了》等。一批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名作,如小说《红旗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电影《林则徐》、《红色娘子军》、《甲午风云》、《女篮五号》、《早春二月》、《小兵张嘎》;话剧《茶馆》、《关汉卿》、《蔡文姬》、《霓虹灯下的哨兵》、《年青的一代》;诗歌《将军三部曲》、《回延安》、《祖国!光辉的十月》、《一个纯粹人的颂歌》;散文《雪浪花》、《长江三日》等。为庆祝建国15周年,于1964年10月集体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歌舞艺术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
十、“”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入到一个特殊的阶段,即“”时期,使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遭受了严重灾难。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
(1)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于迅速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的研究。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容易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看做是阶级斗争,又习惯于沿用过去熟悉而已经不再适用的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性斗争的旧方法和旧经验,从而导致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
(2)在国际方面,没有正确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对于战争、和平与革命形势等问题缺乏科学的判断。在苏美两国对中国构成威胁和压力的情况下,在国内进行了“反修防修”运动,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深人到党内,致使党内同志间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被当做是所谓修正主义或路线斗争的表现,为进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提供了依据。
(3)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很长的国家,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使人们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认识不足,“左”的错误理论通过积淀于人们思想深处的传统观念得到强化,并在社会上泛滥起来,为“”的发动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土壤。
(4)在威望达到高峰时,逐渐骄傲起来,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主观主义和个人专断作风日益严重,日益凌驾于党中央之上,使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受到削弱和破坏。、“”的推波助澜,加剧了的“左”倾错误。
长达10年的动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全国受打击迫害的干部、群众达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9。党组织和国家政权受到极大削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全国陷入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教育、科技、文化事业遭到空前的大破坏,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许多著名的学者、教授、科学家和作家、戏剧家、诗人、音乐家蒙受凌辱,甚至被迫害致死,从而阻碍了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造成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拉大了同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在“”期间,由于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热爱祖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排除干扰,努力工作,建设事业仍然取得进展。粮食和原油产量保持比较稳定的增长;修建了成昆、湘黔焦枝等铁路干线,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长江葛洲坝动工兴建;1970年发射第一笋、造地球卫星,1975年人造卫星发射回收成功。
十一、中国重返关合国与外交工作的新突破
“”初期,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干扰,我国外事工作一度陷人混乱和困境。一直设法制止极左错误的做法,也多次过问,提出批评。1969年以后逐步克服混乱局面。进入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敏锐地抓住时机,采取灵活机动的措施,打破国际关系中的坚冰,开创了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1970年12月,会见美国友人斯诺时明确表示,要解决中美之间的问题,就得同尼克松谈。1971年4月,根据的决策,指示有关部门主动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随后又亲自会见他们。这被称做“乒乓外交”的一着妙棋,使“小球转动了大球”,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响。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访华作了准备。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时立即驱逐国民党集团的代表。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其间,中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确认在相互关系中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美国对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对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1973年5月,中美双方完成了互设办事处的工作。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1972年9月,日本田中角荣首相应总理邀请访问中国,双方经过会谈,签署了建交的联合声明。声明提出,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73年初,两国互设使馆,互派大使。
第二节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
一、拨乱反正与国家战略方针的根本转变
1976年9月,逝世。197已年10月,粉碎“”反革命集团的胜利,结束了“”。但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延续了“左”的错误,提出和坚持“凡是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两个凡是”严重地阻碍拨乱反正的进行。邓小平首先旗帜鲜明地批评了“两个凡是”,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思想。1978年5月,《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在邓小平和中共中央多数领导人支持、指导下,在全国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的思想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禁铜下解放出来,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怅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决定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发展农业,发展科技、教育。全会还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决定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强调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集体领导,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规党法,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
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82年,调整工作虽尚未完成,但已取得显著成效,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已趋于协调,经济建设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决议,为刘少奇平反,并开展全面的平反工作。到1982年底,涉及300万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纠正,47万多名共产党员恢复了党籍,数以千万计的受到株连的干部群众得到解脱。党和政府还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调整各方面的社会政治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给50多万错划的右派分子、400多万地主和富农分子、1600多万“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改错或摘帽;为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把原为劳动者的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从原工商业者中区别出来;调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侨务政策、台胞台属政策。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32年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是“”作了正确的总结,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初在安徽、四川等地兴起。1978年底1979年初,安徽省部分地区的一些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效果极好,其中凤阳县小岗生产队首创包干到户,第一个秋收就比上年增产6倍多。四川、贵州、甘肃、内蒙古、河南等省区的一些社队采取类似的做法,效果也很好。但这时还不是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主要的是定额定工责任制和联产到组责任制。1981年10月召开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会议形成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全国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规模的变动已经过去,现在,已经转入了总结、完善、稳定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主要形式。
在稳定与发展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从1985年开始,我国农村经济第二步改革提上日程。改革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指令性的生产计划,除对粮食、棉花等少数重要产品外,实行尊重农民自主权的国家计划合同收购,合同收购以外的可以自由出售,或以协议价格卖给国家。其余多数农产品逐步放开,自由贸易。农业生产由过去向农民征收实物改为折征现金。使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以后,又得到生产经营上的较大自主权,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也为农村产业结构趋向合理提供了条件,得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打破农业经济发展传统格局。这样,就基本上改变了实行30多年的统购派购政策,把农村经济纳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轨道,促进农村经济从半自给自足朝着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较快发展。与1978年相比,198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4亿多吨,增加了32%;棉花总产量419万吨,增加了93.3%;农业总产值4676亿元,增加了近3倍。与此同时,农村经济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从1978年的2.17亿亩增加到1986年的3.04亿亩。一向薄弱的林牧副渔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7年,从业人员达到8805万人,总产值达到4765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8%。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对制度也进行了改革。1983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规定体制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实行生产责任制,二是实行政社分设。10月,开始撤销,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成立村民委员会作为群众自治组织,到1985年6月全部结束。此后,全国农村基本上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体制改革为重点,起始于1978年底,大体经过了四个阶段。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是以“放权让利”为主的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1978年底开始实行企业基金制度,企业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可以按工资总额的5%提取企业基金。1979年5月对首钢等8家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7月颁发《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允许企业按国家规定的比例提取利润留成,建立生产发展基金、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1981年和1982年推广工业企业经济责任制,企业可以在完成国家计划后,增产短线产品,建议修改指令性计划,适当调整指导性计划,自销一部分产品;1984年5月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给予企业一定的生产计划权、产品自销权、定价权、物资采购权、技术改造权、固定资产处置权、确定内部机构和人员配备权、劳动人事权、内部分配权、生产经营方式选择权。
从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1986年,是以“两权分离”理论为指导,实行“利改税”制度的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明确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的任务,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企业改革的两个方向:一是增强企业活力,把生产经营自主权真正落实到企业,使企业获得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突破了国家行政机构直接经营企业的老框框。这就为企业向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实行了“利改税”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条件。1985年9月,《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又提出了改革的三个方向:一是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活力,使它们真正成为相对独立、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二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市场,逐步完善市场体系;三是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由间接控制为主。
从1987年到1991年,是国营企业普遍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阶段。这一阶段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从以放权让利、利改税来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转向以契约方式来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以进一步落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是推行各种类型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全国93%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一些小型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并开始了股份制改革试点。
1992年以后,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1992年7月颁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给予企业14项自主权,以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经营者。1993年n月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关系明晰,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法人实体,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1993年12月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确立公司制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1994年国家经贸委推出在全国实施“万千百十、转机建制”的规划,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于此全面展开。从1997年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国营企业。当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用3年的时间使亏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转亏为盈,走出困境。劳动部发出《关于“九五”时期企业工资工作的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提出要在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中推行年薪制,以激励经营者。在改进激励机制的同时也加强约束机制,国务院相继于1998年出台《国务院稽察特派员条例》;2014年《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2014年根据党的十六大有关精神通过《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以加强对国有重点企业的监管。
上述这些工业企业制度改革措施,也逐渐扩展到交通、外贸、基建、商业领域,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冲破了长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经济特区的创立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我国对外开放主要采取了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对外贸易、创办经济特区等基本途径和方式。
创办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战略措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外开放,到1980年5月,先后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在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方面,发挥了“窗口”作用。1983年又决定对海南岛的建设开发在政策上放宽,给与较多的自主权,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
随后,开放沿海港口大中城市。1984年2月,邓小平视察深圳、珠侮、厦门经济特区后不久,向中央提出,除现在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5月,全部开放中国沿海港口大中城市,包括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大中港口城市。沿海港口城市开放的主要内容包括:扩大它们的自主权,使之有充分的活力开展对外经济活动;对前来投资的客商给予优惠政策,以利于更好地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1985年2月,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划为沿海经济开发区,成为实施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布局。1990年,开放浦东,作为以后10年开发、开放的重点。
接着开放沿江及内陆城市和沿边城市。进人90年代,东部沿海省市的经济开放政策沿着长江流域迅速向腹地延伸。1992年6月,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重庆5个城市。至此,长江沿岸的10个中心城市全部对外开放。此后,又将开放城市发展到全国各省区,合肥、南昌、长沙、成都、郑州、太原、西安、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贵阳、昆明、南宁、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17个省会为内陆开放城市。同时,还逐步开放内陆边境的沿边城市,包括黑龙江省的黑河、绥芬河,吉林省的浑春,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洲里、二连浩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博乐、塔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凭祥、东兴,云南省的瑞丽、蜿盯、河口,西藏自治区的普兰、樟木。
经过10多年的对外开放的实践,我国对外开放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层层推进,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一沿海经济开发区一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一沿边开放城市”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到1993年,全国对外开放地带总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包括339个县市,3.2亿人口。
五、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
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把科技体制改革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提上日程。接着,国务院也陆续若干文件,促进科技体制的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扩状科研机构自主权,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提倡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横向联系,推动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促使科研机构成为面向经济的开发实体。进一步在科研机构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技人员深人生产第一线和企事业单位通过横向联合与技术经济合作,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改革科研事业费拨款制度,根据科研机构的不同特点,分为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公益等类型,分别采取合同制、基金制和包干制等新的经营管理形式,既合理地应用了国家的科研经费,又促使科研机构积极开辟经费来源,走上科研经费白主之路。建立和开发技术市场,明确科学技术也是商品,促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积极开展技术转让。改革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至1988年我国自然科学技术人员已发展到966万人,县以上独立的科研机构5200多个,累计获国家奖励的重大成果5317项,为国家增收节支15习00亿元以上,初步显示了巨大作用。到2014年,科技人员增至2926万人,县级以上科研单位增至5800个,分别比1988年增加了202.58%和11.54%。
教育体制改革是为了“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5年5月,中共中央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的目的是使各级各类教育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方面的需要。要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从而加快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有步骤地把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推向全国。6月,又明确规定了高校拥有办学、财务、基本建设、人员、了教师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教学、科研、对外学术交流的自主权,对高校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促进体制改革起了积极作用。此后,国家又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使教育改革的实践逐步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教育事业经费的来源扩大,除国家财政的教育费支出及其占财政总支出比重逐步增加之外,社会办学的资金快速增加,其占教育经费总量的比重,从1990年的31.03%上升到2014年的45.81%,其增长速度已超过财政性经费增速的13%。在教育结构和规模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1987年时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40%,初步形成了行业配套、结构合理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到2014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1197万人;高校在校生总规模则从1987年的20。多万人,增至2014年的903万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
六、宏观调控与国民经济的“软着陆”
从1992年第二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开始升温,许多地方发生“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到年底和1993年初,已明显过热。主要表现是:(1)货币过量投放,金融秩序混乱。(2)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出现膨胀的趋势。(3)财政困难状况加剧。(4)工业增长速度过快,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剧。(5)出口增长乏力,进口增长过快,国家外汇结存下降较多。(6)物价上涨加快,通货膨胀呈现加速之势。这些情况表明,宏观经济环境已经绷得很紧,如不抓住时机,实施宏观调控,势必导致社会供需总量严重失衡。
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陆续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加强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1993年6月,发出《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即通常所说的“十六条”,宏观调控的各项举措全面启动。主要有: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稳定金融形势;坚决纠正违章拆借资金;灵活运用利率杠杆,大力增加储蓄存款;坚决制止各种乱集资;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专业银行要保证对储蓄存款的支付;进一步完善有价证券发行和规范市场管理;改进外汇管理办法,稳定外汇市场价格;强化税收征管,堵住减免税漏洞,等等。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的枢纽地位,强化宏观调控就要从整顿金融秩序人手。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迅速调整资金投向,确保工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解决“瓶颈”的制约问题。金融改革的重点是强化中央银行的职能,建立一个在中央银行监管下的以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一个统一、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接着,国务院又召开了全国财政、税务工作会议,提出“整顿财税秩序,严肃财经纪律,强化税收征管,加快财税改革”。此后,宏观调控措施开始在全国实施。
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始终把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上涨幅度作为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从抑制需求和增加供给两方面人手。一方面,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减少货币发行,促使物价下降;另一方面,大力加强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调整经济结构,增加有效供给,使总量平衡状况逐步改善,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经过3年多的努力,到1996年中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使商品零售价格涨幅从最高峰的1994年10月的25.2%降低到1996年12月的4.4%。同时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仍达9.7%,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这次“软着陆”对中国来说是第一次,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是罕见的,它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宏观调控积累了宝贵经验。
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1992年初的邓小平南方谈话,破除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画等号以及姓“社”姓“资”的旧观念。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作了规定:一是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二是要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是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信息市场;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节器。三是要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坚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力机制。四是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
八、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国防建设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也进人一个新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也相应地实行战略性转变,走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道路。邓小平担任中央军委主席时,提出要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在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完成军队的精简整编工作,裁军100万;新组建了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兵,加强特种兵建设;调整军事院校,改革全军的教育训练体制,部队协同作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电子对抗能力、后勤保障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都得到增强和提高。军队还积极支援地方建设,开放了一批军用设施,转军用技术为民用技术;承担架桥铺路、治理江河等国家重点工程;在部队中开展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活动。
担任中央军委主席时,根据世界战略格局走向多极化和世界军事领域发生革命性变革的新形势,向全军提出“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确定把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贯彻科技强军战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军队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宣布,在今后3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方向迈进。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军队质量建设,在教育训练、作战指挥、后勤保障等各方面,努力用科技进步最新成果增大高科技含量,从1995年7月到1996年3月,我军在东南沿海举行了一系列陆海空三军联合演习,作战能力有显著提高。国防科技研究尤其是尖端科技研究取得重大成就,在战略武器方面,潜艇水下发射导弹成功;用机动装置成功发射地地固体战略导弹;核潜艇成功进行极限深潜、水下高速航行、大深度发射鱼雷及发射运载火箭试验等。
人民解放军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军队建设的首位,继续保持军队的光荣传统,涌现出“鼓浪屿好八连”、“深圳特区精神文明好六连”、“模范团长李国安”等一大批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特别是在1998年抗洪中,全军及武警30多万官兵奋战在抗洪第一线,“抗洪英雄高建成”、“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是其中的代表,谱写了人民军队光辉的一页。
九、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1997年7月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亦对我国带来严重影响。1998年5月,我国出口在持续22个月增长之后出现了负增长,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减弱。面对重重困难,中央政府及时果断地提出“坚定信心,心中有数,未雨绸缪,沉着应付,埋头苦干,趋利避害”的指导思想,作出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等重大决策。
在扩大内需方面,一是调整投资计划,扩大投资规模。集中力量加快农林、水利、铁路、公路、通讯、环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拓宽投资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城乡电网、城市经济适用住房及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三是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落实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发行1000亿元10年期的长期债券,将财政赤字由年初预算的46。亿元扩大到960亿元,同时吸引商业银行贷款1000亿元。这些措施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第三季度起经济增长稳步回升。全年实现了7.8%的增长目标。在世界经济增长下降,周边许多国家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中国仍保持增长,这确实是了不起的成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币坚持不贬值,为缓解亚洲金融危机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宽广胸怀。
尽管困难罕见,但在中央的周密部署下,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兼并破产、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等改革措施走上前台。到1998年9月,国企下岗职工进人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的比例达98%,都领到了基本生活费,全年共有600多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也取得进展。
果断推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针对国内市场粮多、价低、粮食收购企业亏损挂账严重的现状,国务院要求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从而有效地抑制了市场粮价的进一步下滑,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初步扭转了粮食收储企业大量亏损的局面。
灵活调整利率,让金融充分发挥经济核心作用。从1996年以来6次降息,减轻企业利息近3000亿元,还促使一部分沉淀于银行体系的资金流向投资、消费领域。在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同时,大刀阔斧地改革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中央银行的证券、保险监管职能分别划给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后两者成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和全国商业市场的主管机关。银行、证券、保险三足鼎立、垂直监管的格局初具雏形。中央银行的管理体制也实行重大改革,人民银行撤销了省级分行,跨行政区设立9个分行,有利于摆脱地方、部门的干预,加强金融监管力度。这都更有效地发挥了金融的宏观调控作用,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了保证。
十、文学艺术的繁荣
198。年,中共中央对文艺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要求。文艺思想观念的更新推动文艺创作活动日趋活跃,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中、短篇小说大量出版。文坛、舞台、银幕、荧屏佳作迭出,“百花奖”、“金鸡奖”、“梅花奖”、“华表奖”、“文华奖”等国家级文艺创作奖项纷纷恢复和设立。小说《班主任》、《大墙下的红玉兰》、《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磋跄岁月》、《天云山传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人到中年》,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祖国高于一切》,话剧《丹心谱》、《于无声处》等都深刻地反映了极左思潮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为文学史增添了新的光彩。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沉重的翅膀》、《鸡窝洼人家》,报告文学《励精图治》、《在这片国土上》等,戏剧《血,总是热的》,电影《黑炮事件》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再现了改革在中国引起的波澜和震动,塑造了一批锐意进取的改革者形象。《受戒》、《棋王》、《老井》、《小鲍庄》等作品,将笔触伸向华夏古老文明的深处,探寻中华文化精神的深厚底蕴,并对民族心理负面意识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从文化角度表现了中国改革的必然和艰难。对于改革开放以后的新生活,最能直抒胸臆的表达是歌声。《乡恋》、《大海啊,故乡》、《让世界充满爱》等抒情歌曲广为流传。台湾校园歌曲《龙的传人》、《童年》、《乡间的小路》、《外婆的澎湖湾》也风靡大陆。《黄土高坡》、《信天游》等“西北风”为代表的大陆原创流行音乐也逐步发展起来。而《祝酒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北京喜讯到边寨》、《春节序曲》等歌曲和乐曲至今仍演唱不衰。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艺创作出现了向现实主义的回归,涌现出《天网》、《苍天在上》、《白鹿原》、《尘埃落定》、《孔繁森》、《天边有一簇圣火》、《惊涛骇浪》等优秀作品。由中共中央倡导、组织实施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覆盖了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领域,成为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示范性、导向性工程,表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达到高度统一的优秀作品。从1991年到2014年共评选了八次,评选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电视媒体和电视文化发展迅速。198。年我国年产电视剧近10。余部,1990年达到千余部(集),2014年年产已达到近万余部(集)。休闲、旅游、娱乐、益智等综艺节目内容越来越丰富,制作越来越精良。电视媒体的发展也给传统艺术形式戏曲、曲艺、评书以及高雅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网络也成为近年影响大众文化的一大重要媒体。1995年全国上网计算机只有400台、7000多人,2014年已达到1613万台、4580万人。网络文化、多媒体艺术也应运而生,成为文化新景观。
十一、香港、澳门回归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1997年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保持香港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有全国人民作坚强后盾,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香港同胞一定能够管理和建设好香港,保持香港长期稳定繁荣,创造香港美好的未来。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特区第一届政府23名主要官员、第一届行政会议14名成员、临时立法会59名议员、终审法院常设法官、高等法院36名法官分批宣誓就职。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也于7月1日零时开始履行香港防务职责。
2014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在澳门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发表讲话:澳门回归后,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将依法保护所有国家和地区在澳门的经济利益。在中央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澳门同胞一定能把澳门管理好、建设好、发展好。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主要官员、立法会主席、终审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会10名委员、立法会23名议员、各级法院23名法官、检察院23名检察官分批宣誓就职。20日13时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顺利进驻。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国政府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二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取得的重大进展。“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实践,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1995年1月,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了八项主张。1995年6月李登辉访美,在国际上制造“两国论”,使两岸关系出现严重的挫折和倒退。2014年陈水扁又借机搞什么“一边一国”,这都说明“台独”是两岸关系的最大障碍。我们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独”图谋的。党的十六大为了推进两岸关系,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尽早恢复两岸对话和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也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问题,表明祖国大陆致力于祖国完全统一的真诚态度。
+二、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确立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14年我国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巨变。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据调查,在全国总人口中,初步达到小康及以上水平的占74.8%,接近小康的占12.8%,未达到温饱的占12,4%;人均GDP为80。多美元,实现了预期目标,在世界206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130多位。另据联合国开发署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1998年我国在174个国家和地区中列为第99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此外,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因此,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完整地表述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标准化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
A.中国土地法大纲B.中华人民共和国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共同纲领
2.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人民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
②镇压反革命,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势力
③进行抗美援朝运动,保卫国家安全
④解放全国领土,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机构,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权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3.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的活动有()。
①派军舰开到台湾海峡,妄图阻止我国解放台湾
②派军舰把国民党军队运到东北,准备进攻东北地区
③派遣间谍准备在1950年国庆节时搞破坏活动
④发动侵略朝鲜战争,美国军队打到我国边境,威胁我国安全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4.下列哪个项目不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的?()
A.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B.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
C.建成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
D.青藏、新藏、康藏公路相继通车
5.196。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制订了()的方针和一系列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B.调整、发展、充实、提高
C.调整、发展、巩固、提高D.巩固、发展、调整、提高
二、多项选择题
1.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要达到()。
A.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逐步实现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逐步实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新中国成立初,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原因是()。
A.解放前夕,国民经济趋于全面崩溃
B,帝国主义进行经济封锁
C.新解放区农村经济凋敝、城镇工业停产,经济还没有恢复
D.国家财政赤字增加
3.我国的下列外交成就,哪些是70年代取得的?()
A.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
B.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
C.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D.我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4.1950年3月,政务院决定对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实行统一的管理,即()。
A.统一财政收支B.统一贸易和物资调动
C.统一配购粮棉D,统一现金管理E.统一购买国库券
5.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新经验,主要内容包括()。
A.明确规定了中国国家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
B.明确规定了中国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C.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下来
D.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三、问答题
1.简述我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工作的成就。
2.简述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简述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4.简述经济特区的创立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5.简述我国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
6.简述我国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C4.B5.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BD3.ABC4.ABD5,ABCD
三、问答题(略)
- 上一篇:大纲教材
- 下一篇: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