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领导选拔之四:加快经济发展之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时间:2022-05-01 04:53:00
导语:06年领导选拔之四:加快经济发展之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国人自古重“道”,也爱论“道”。所谓“道”,就是事物运动的规律,也是人们应该遵循的准则。世间万物皆有道,经济发展也不例外,而且其中的“道”还不少,但根本之道,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生产关系的基础内容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践证明,只有最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才是现实的、合理的。
公有、非公有哪个应该占主体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很多,但最基本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公有和非公有。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到底应该实行哪种所有制结构呢?就要看这个国家的现实国情。对于当代中国来讲,最大的国情就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社会主义,二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应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初级阶段的现实,则要求我们应该根据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具体状况,实行多种所有制。根据这一点,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国现阶段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呢?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公有制也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保障。离开公有制为主体,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公有制在本质上与社会化大生产联系最密切,公有制实行得好,可以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通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以能很快在一片废墟上初步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使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变成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就是得益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和发展。
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在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还积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面对参差不齐的生产力水平,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否则既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也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实践证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两句话,不能只强调前者而不讲后者,更不能只强调后者而不讲前者。同志指出: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是公有制,这要坚定不移。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也要坚定不移。如果不把这两者坚定不移地统一起来,只讲一面,就会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内容、形式究竟应该怎么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国有企业纷纷“转轨改制”,还有不少行业实行大规模的企业并购与重组。许多人觉得以前一些熟悉的国营工厂、商店和集体企业不见了,相反,在大街两旁的广告或股票市场的名目上,出现了越来越多新面孔。对此,有些同志不免心中产生疑惑,担心我们的公有制经济萎缩了,主体地位动摇了。
对于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同一内容可以表现出多种形式。比如说国有资产,为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从性质上讲,属于公有资产。但公有资产怎样去运作,有多种方式。可以由国家独资经营,也可以组成股份公司,还可以吸收外资,组成中外合资企业。无论哪种方式,其中的国有部分,仍然归国家所有,不仅性质没有变化,而且随着企业资产的重新整合,规模效益的逐步提高,有利于原有国有资产的不断增值。弄清了这些情况,我们就可以跳出只有传统的“国营”和“集体”才姓“公”的旧框框,加深对公有制经济的全面理解。其实,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因此,在衡量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时,不仅要计算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资产份额,也要计算公有成份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控股、参股份额。
大量事实证明,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多样化以后,资金充足了,规模扩大了,机制灵活了,管理加强了,市场拓宽了,效益也提高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没有丢掉,而且更加巩固和加强了。因此,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进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要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
大鞋、小鞋哪个穿着更舒适
公有制的优越性,已经为实践所证明。但是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所占比重并非越大越好。这正如穿鞋一样,究竟穿多大的鞋,穿什么样的鞋才感觉舒适,完全要看脚的状况。脚大的穿大鞋舒适,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脚小的穿大鞋就必定磕磕绊绊,影响速度。“脚”就是生产力,“鞋”就是所有制。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力状况。
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这个实际出发,我们在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优化我国现阶段所有制布局和结构,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经济增长点。这样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首先是竞争经济,通过竞争,优胜劣汰,把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地方去,推动经济更快地发展。而驱动竞争的,是经济利益。以往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资源由政府调配,企业面对的是计划而不是市场,相互之间竞争不起来,结果造成许多企业缺乏活力,劳动者缺乏积极性。现在鼓励、支持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整个市场就活了起来。各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面对同样的市场,遵循同样的规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力地推动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同生共长,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二是有利于缓解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达1000多万,怎样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仅靠公有制经济发展还不够,还要靠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另外,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下岗失业现象不可避免。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给社会增添不稳定的因素。只有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能广开就业门路。
需要强调的是,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注意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特别应注意保持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当然,这里所讲的控制力,不仅要靠量的优势,更要靠质的优势,靠所处地位和作用的优势。这就要求对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实行“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还应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实行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
宽道、窄道哪条是正道
过去,在所有制关系上,我们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结果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实行那种“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并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使经济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加快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宽广的大道。20多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大大高于同期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年均增长2.5%、世界年均增长3%和发展中国家年均增长5%的速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序稳步上升。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排名世界第六。
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过不到20年的努力,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全国居民人均实际年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76元提高到2014年的3415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由1952年末的1.5元增加到2014年末的5082元。几十年前人们所憧憬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生活,越来越多地在全国各城镇和许多乡村变为现实。
实践证明: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张私有化,违背历史的发展规律,不利于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排斥其他所有制经济,重回“一大二公”的老路,脱离了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同样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正道,才能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