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领导干部考试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1 20:06: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选领导干部考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选领导干部考试

公推公选副科级考察人选工作汇报

在年县乡换届工作中,市积极探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创新举措,以公推公选副科级领导干部考察人选方式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搭建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营造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市公推公选方式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考察人选,主要严把“四关”予以推进。

(一)严把方案关,强实施保障。市委成立公推公选工作领导小组,组建调研组对全市17个乡镇(街道办)、62个市直部门进行了运转考察和调研,全面了解领导干部缺额情况。多次深入基层调研,积极征求市人大、政协、政府班子及市委委员的意见建议,科学拟定了《市采用公推公选方式提名副科级领导干部考察对象实施方案》,对公推公选报考人员范围、资格条件、选拔程序和管理使用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通过通讯、市党建网、市电视台公选公告,广泛宣传公推公选的目的意义、程序要求、资格条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二)严把公推关,保“良”马入“赛”。根据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实际情况,在全市采用公推公选方式提名选拔副科级领导干部考察对象25名,其中选拔30周岁以下的副科级领导干部10名,确保干部队伍年轻化。采取党委(党组)推荐、领导干部实名举荐及干部个人自荐的方式进行推荐报名,并扩大公推公选提名范围,将符合公务员调任条件的在编在岗人员和科技副职纳入提名范围。通过“三推”提名,共有223名人员积极参与报名考试,其中组织推荐报名96人,个人自荐报名127人;30周岁以下年轻干部68人,30至40周岁155人。通过严格的资格审查,218名干部符合条件,取消了5名不符合条件人员的考试资格。

(三)严把公选关,重监督公正。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原则,做好笔试、面试工作,搭建竞争平台。218名人员在文化中学参加了综合知识测试选拔。笔试试题在省外题库中心随机抽选后密封保存,在考试现场开封,考试结束后即时送省外试卷评改中心改卷,并派专人领取笔试成绩,及时在网站进行公布。通过笔试后,54名成绩优秀的人员进入面试环节。面试在市委党校举行,54名面试人员全部汇聚在候考室,通过现场抽签的方式临时确定自己的面试顺序;并随机抽选了6名市人大、政协委员作为面试考试监督员,对面试现场进行全程监督。面试结束当场公布成绩,减少环节,杜绝考生和社会的猜疑。整个选拔工作的进展情况,由电视台人员全程录音录相,阳光透明、规范操作、严格监督,切实增强了面试的公开性、监督力和公信度。

查看全文

关于提高公选质量的探索和思考

近年来,桃源县按照《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在全县多次组织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使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公选工作正式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坚持公选的同时,我们对如何避免高分低能,提高公选党政领导干部的质量进行了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2005年,我们在全县公开选拔15名乡镇党委委员、副乡镇长,5名乡镇武装部长。全县218名青年后备干部参加了这20个职位的竞争。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1、领导重视,组织有力。一是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县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对此次公选工作进行了专门研究,成立了公选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郑大金任组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崔严文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黄贵生任办公室主任;确定了公选的总体原则、总体要求;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同意拨出3万元专款,用于公选。二是组织部部务会反复研究。根据县委常委会研究的意见,我们部务会就此次公选工作多次征求市、县、乡有关领导的意见,认真分析全县乡镇干部队伍的现状,十易其稿,制定了公选方案。整个方案按照公选考试大纲的要求,程序明晰,重点突出,笔试环节注重测试考生的知识素质,面试环节注重测试考生的能力水平,考察环节注重考察考生的工作业绩。三是上级组织人事部门精心指导。市委组织部对公选方案进行了认真审定,提出了很多指导性意见。笔试命题阶段,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考试中心的领导、专家亲临桃源指导工作。

2、严格程序,我县组织的这次公选工作经历了报批方案、招考公告、组织报名、资格审查、命题组考、阅卷、面试、考察、体检等九个环节(待县委常委会研究后决定任免),做到了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地进行,真正选出了一批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干部。

3、坚持在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公选。本次公选,我们要求参考对象必须是科级后备干部,从源头上保证公选入围干部的个体素质,避免群众不认可、缺乏实践经验、工作能力不强、工作实绩不突出的干部入选。

4、考试命题比较科学,针对性强。笔试命题,我们结合职位特点,除测试考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外,把“三农”问题、群众观问题、科学发展观问题等作为考试的重点。对参加竞争乡镇武装部长职位的考生,还加试了武装专业知识。面试主要是围绕当前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来命题,如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安全生产、“中央1号”文件精神等。从考试后的反响来看,考生和社会各界对命题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5、坚持实行量化考察。针对以往公选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如笔试分值设置比例过高,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组织考察中定性考察多、定量考察少,有时考察组凭印象打分,考察不准,说服力不强的现象,我们进行了一些改革,在考察过程中,根据职位要求,凡是能量化的项目都设置分值,逐项量化。(1)笔试成绩占40分,防止因分数设置过高、导致高分低能的对象凭笔试成绩入选。(2)面试成绩占10分,防止外界不确定因素干扰过多影响总成绩。(3)组织考察占50分。包括五项内容:①民意(7分),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征求意见,根据干部群众的认同程度比例折算成分值;②学历(5分),全日制本科学历记5分,全日制专科学历记3分,继续教育本科学历记4分,继续教育专科学历记2分;③近三年来立功受奖情况(10分),县委、县政府嘉奖一次记2分,记三等功一次记3分,记二等功以上一次记4分,被评为县级先进个人一次记2分,被评为市级先进个人一次记3分,被评为省级以上先进个人一次记4分;④职务及相关资历(8分),现任正股级职务的记8分,副股级职务的记5分;借调的按原任职务记分;参军或有人武学校毕业资历的记5分。⑤考察组综合评价(20分),主要看考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工作能力、工作实绩、发展潜力、是否有与竞争职位相匹配的气质特点,根据以上五项内容分别打分,“优秀”等次的记16—20分,“良好”等次的记14—15分,“一般”等次的记12—13分;“较差”等次的记12分以下。

查看全文

关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成本研究

关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成本研究

公选成本不是一个孤立、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与公选工作诸多重要环节紧密相联,事关公选工作生命力的问题。公选成本看似个经济问题,其实质是一个事关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政治问题。公选成本在公选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公选成本,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七一"重要讲话,推进公选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以及提高公选工作的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选成本的功效分析

据调查,一个县(区)、一个部门的一次公选,经费支出动辄就几万,10几万,甚至几十万。这对一些经济不发达,财政不宽裕的地方政府来讲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公选工作投入人员多、精力大、时间长、成本高,致使有些地方对公选工作望而却步或不想多搞,这已成为推广和推进公选工作的一个难点。怎样客观公正的看待公选成本,如何科学合理的分析公选成本,是研究公选成本首先必须搞清楚的一个问题。调研表明,公选成本的投入虽然很高,但实际产出也很高(即效果很好)。这种效果,不仅反映在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社会政治方面。

1、纵观中外民主政治演进的历史,任何民主举措的实现都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众所周知,西方当代的民主政治,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的古代城邦民主制。发展到现在,以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运用比较典型的美国为例,在建国200多年的历史中能基本保持稳定,使社会经济有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第一号经济强国,这与其一套发达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有联系。但是,这套民主政治制度是要付出相当大代价的。我们且不说西方文官制度实行的政务类选任制,业务类考任制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仅以美国的总统选举为例,据报载,2000年大选就花去30亿美元。政治市场上的竞选和商品市场上的竞争如出一撤,只有让消费者知道自己的产品,才能让消费者购买,这种知道的过程--即广而告之的过程都是要有代价的。

中国古代社会的太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大家共同劳动,所有成员一律平等,民主精神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部落联盟酋长的产生方式是禅让制,这是我国最初萌芽状态的官吏制度。商夏时期,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官吏的选拔由原始民主制演变成了世袭制。封建社会的秦汉时期,实行的是"保举制"、"察举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从隋唐至清末1300多年一直实行的是"科举制"。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影响和贡献是极其深远的,它给中国古代社会留下的痕迹在今天看来仍有许多积极意义。可以讲,现在我国在干部管理中引入的竞争机制包括公选工作中的有些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也是科举制度中考试竞争做法的传承和发展。

查看全文

公开选拔的弊端对策思考

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开选拔已成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它的独特优势在于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走群众路线充分结合起来,打破了过去“由少数人从少数人中选人”的封闭用人模式,初步形成了“由多数人从多数人中选人”的开放用人模式,不仅扩大了干部选人的民主渠道,而且促进了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虽然公选优势明显,但通过实践,发现该办法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公选成本过高。没有专门的公选题库和公选工作班子,每次公选都要组织专门的命题小组出题,哪怕只公选几个岗位,也要抽调大量的工作人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了地方财政、用人单位和报考人员及所在单位的负担。

二是公选周期较长。如按照公开选拔的工作程序进行运作,从报名、笔试、面试(或实地考察、调研)、考察、体检,加上各个重要环节的公示,到最后决定任命,一次公选的时间少则两三个月,长则达半年之久,耗时过长,对公选单位的正常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对其他相关单位的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是公选造成浪费。每次公选的行政成本都相当可观,但因公选岗位偏少,并且没有经常化,形不成一定的规模,公选中几十个人竞选一个岗位的情况常有。许多进入公选最后考察阶段的对象,尽管相当优秀,终因岗位限制而落选,造成巨大的浪费。

四是易出现考试型干部。参加公选的考生,只有通过笔试和面试两关才能进入最后的考察阶段。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公选岗位笔试比例为1:10,面试比例为1:5,考察比例为1:3,并且权重一般为4:3:3、3:4:3或3:3:4,不管是哪一种比例,只要笔试特别好,在面试中就会占有较大优势,并且一次面试的几道题并不能完全看出一个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公选出来的干部绝大多数能力较强,社会反映较好,但也有个别的干部属于“考试型”干部,到公选工作岗位后,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足就表现了出来。

针对目前公选中存在的问题,在公选尚未完全进入制度化、正常化、程序化之前,可考虑采取以下解决办法。

查看全文

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人选会议纪要

在全市范围内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人选,这是经市委认真研究决定的加强我市县级领导班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就是要全面部署这项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扎实实把市委的要求贯彻到位,落实到位。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人选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人选,在我市不是第一次。从年以来,我们已经搞过次,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一大批经过公选脱颖而出的县级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实践证明,这些同志绝大部分素质良好,胜任工作,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公选工作的开展对于匡正用人风气,端正用人导向,扩大知人的视野,拓宽用人的渠道,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总结我们这些年来公选的经验,结合这次公选的特点和要求,我认为其主要意义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人选,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实际行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建立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培养造就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怎样达到这一目的呢?积极探索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有效形式,是一个重要方面。实践证明,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可以使我们在较大范围、较高层次上,较为充分和全面地识人用才,是集聚优秀人才、广纳群贤和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干部的有效方式。因此可以说,这次公选是我们在干部人事工作中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其次,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人选,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今年年初,从中央到省、市委,各级组织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要求。今年四月份中央又印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五个法规性文件。在这五个文件中,对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表决任用干部、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性活动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文件的出台,为我们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原则、适于公开选拔的职位、公选的方法步骤等作了明确的规定。今年月份,省委又召开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就我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行了部署,并明确要求要认真贯彻好这五个法规性文件。我们这次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人选,就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精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查看全文

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段时间,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使用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究其成效而言,通过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引入竞争机制,层层筛选,确实选出了一批素质较高的领导人才,同时发现掌握了一批较优秀的后备人才,公选推动了用人观念的转变,推进了干部制度改革的进程,公选在干部队伍中还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形成了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公选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跑官、买官、要官等在干部选拔使用中的腐败现象。随着《条例》的贯彻实施,公选日趋成熟和规范。但是,公选在长期沿用的干部制度下,毕竟是新生事物,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从当前所了解的公选工作中,试分析公开选拔党政干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广泛宣传发动,增强群众的参与意识

“选人用人要注意社会公论”,要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这是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及《条例》就新时期干部选用问题作出的重要举措,公选干部就是贯彻《条例》的有效形式之一。但眼下,各地开展的党政领导干部公选工作,虽是报纸报道、电视亮相、领导讲话,营造了一个又一个轰动效应,但群众及一些基层干部对公选的认识程度不高,普遍存在事不关己的心态。观望者众,参与者寡,既使有的地方报名者数十倍、数百倍于选录职位,也是采取集体报名,生拉硬凑,一旦进入选录程序,群众也就漠不关心,最多只注意公选结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组织者对公选工作宣传不到位,一些群众和基层干部对公选的方法、程序不能正确把握;另一方面是群众和基层干部对公选的认识不到位,缺乏基本的民主意识,同时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参与竞争的积极性不高,游离于公选之外。群众参与程度不高,选用干部的群众公认原则就难以落实。所以在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中,要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千方百计地调动群众和基层干部参与竞考,参与监督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群众的参与程度。

二、贯彻德才兼备原则,坚持公选标准与条件

有些地区在公选中,往往以参选者自然条件作为主要标准,规定了较低的年龄、较高的学历,片面夸大年轻化、知识化,同时片面强调在前一职级上的任职年限,把台阶论绝对化,而在招考简章中对德才表现只了了数语,概括而过,难以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样,年龄、文化程度的限制,可能会将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埋没,特别是选用中、低层干部,对实际工作经验要求应该更高,稍不注意,有限的职位就被“应试型”人占据,而台阶论限制了一些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还有的强调专业对口、无论什么职位强调外语水平等,影响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广泛性。因此,我认为在公选设置标准和条件时,为确保公选干部的素质,要根据时展对党政干部的要求,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标准和条件。不能讲干部年轻化,就是越年轻越好,讲干部知识化,就是学历越高越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明确选拔的标准和条件,一是旗帜鲜明地明确政治条件,规定担任此职务的政治思想素质,政治理论素养,道德素质;二是突出能力要求,把实际工作能力、管理能力作为重要标准;三是绩效优先,把工作实绩作为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注意干部年龄的梯次结构,实事求是地确定职位的文化层次。这样选出的干部更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

三、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把握好考干环节

查看全文

高分低能问题成因思考

公开选拔是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促进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有效途径,对于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加快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几年的实践,一些的优秀人才通过公开选拔走上了领导岗位,为领导干部队伍输送了新鲜血液。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公开选拔走上领导岗位的干部,任职后表现出实际工作能力不强,与所任岗位需要的能力要求有较大差距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分低能。高分低能公选干部的产生和出现,影响了公开选拔工作的用人质量,给公开选拔工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当前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存在高分低能问题的成因

高分低能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观方面的原因。也就是公开选拔工作中存在着选拔标准和条件不统一,选拔的具体方法不完善、不科学等问题。主要是现行的公开选拔工作对原则的问题规定的比较清楚,但是对具体的问题规定的不细。比如,笔试、面试、考察三者占总分的权重比例,没有明确的规定,只能靠经验摸索进行。笔试、面试题有的设计不科学,考不出应试者的实际工作能力。二是客观因素。有些应试者存在着投机行为,这些人平时不努力工作,把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复习备考上,希望通过公开选拔“鲤鱼跃龙门”,一考定终身,他们在笔试、面试入闱的可能性较大,占的比例不小。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原因,比如,考察不可能同客观性试题一样准确,也对公开选拔工作选人用人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分析这些因素,主要应在主观因素上加以改进,尽量降低高分低能者入闱的比例,才能真正地提高公开选拔的质量。

二、对策

公开选拔工作扩大了选人用人视野,扩大了干部工作中的民主,真正落实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这种选人用人方式,越来越受到各级党委的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今后必将成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方式。从当前看,只有把握好关键环节,逐步研究和探讨公开选拔的具体方式方法,真正让高分高能者入闱,杜绝高分低能考生入闱,才能保证选人用人质量。

查看全文

在全市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人选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范围内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人选,这是经市委认真研究决定的加强我市县级领导班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就是要全面部署这项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扎实实把市委的要求贯彻到位,落实到位。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人选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人选,在我市不是第一次。从年以来,我们已经搞过次,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一大批经过公选脱颖而出的县级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实践证明,这些同志绝大部分素质良好,胜任工作,各方面表现都不错。公选工作的开展对于匡正用人风气,端正用人导向,扩大知人的视野,拓宽用人的渠道,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总结我们这些年来公选的经验,结合这次公选的特点和要求,我认为其主要意义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人选,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实际行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建立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培养造就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怎样达到这一目的呢?积极探索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有效形式,是一个重要方面。实践证明,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可以使我们在较大范围、较高层次上,较为充分和全面地识人用才,是集聚优秀人才、广纳群贤和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干部的有效方式。因此可以说,这次公选是我们在干部人事工作中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其次,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人选,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今年年初,从中央到省、市委,各级组织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要求。今年四月份中央又印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五个法规性文件。在这五个文件中,对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表决任用干部、党政领导干部辞职、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从事经营性活动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文件的出台,为我们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原则、适于公开选拔的职位、公选的方法步骤等作了明确的规定。今年月份,省委又召开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就我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行了部署,并明确要求要认真贯彻好这五个法规性文件。我们这次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人选,就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精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查看全文

如何让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中需要探讨和完善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作为改革干部选拔方式的一项成功实践,已被各级组织部门广泛采用,并日趋成熟,成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践中,还有一些需要探讨、完善和改进的问题。

一、关于公开选拔职位的确定。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岗位范围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从干部任用的形式看,公开选拔更适用于委任制的领导岗位,人大、政协、工青妇等选任制的领导岗位,用人按照组织章程和法律程序产生,一般不宜采取公选的途径来实现。

2、从干部的职位层次看,公开选拔更适用于副职领导干部。公选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我们不熟悉的来自区外的应试干部,通过笔试、面试只能较直观地测试公选对象的理沦功底及语言和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但对统领班子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较难全面了解和把握。因此,公开选拔副职领导干部风险更小一些。

3、从干部岗位的专业性看,公开选拔更适用于专业性较强的领导岗位。公选的特点之一是通过考试来初步评定干部的组织能力、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等任职所需要的素质条件,其专业知识比较容易量化和评判,因而专业性较强的领导岗位的干部比较适合采取公开选拔的方式进行选拔任用。

查看全文

干部公开选拔科学化交流

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大胆实践和有益探索。新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提供了明确的制度保障,我们要严格按照这一《条例》的规定,在具体实践中,努力使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科学化,保证选拔好人才、使用好人才。

测试内容的确定需要科学化。近几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在笔试、面试的内容和考试方法上,基本上是按照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思路进行的,许多省市都把公务员考试教材《公共科目》作为综合知识考试的教材,面试也是以结构化面试方法为主,内容偏重于理论,尤其是政治理论,涵盖的知识比较广,但是符合领导职务特点的测评方法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探索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评价测试系统,不断提高测评水平和科学化、简便化程度,以适应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需要。考试内容应严格建立在职位分析的基础上,不应是泛泛地考核干部的知识面和一般能力,而应考核其报考岗位的履职能力,要依据考试职位的目标,充分体现不同部门、不同职位的差异,突出重点,侧重对公选对象实际工作能力和发展潜能的考核,在命题上突出试题的实践性,而不是知识性,多出实践性综合题,加大案例分析判断题的份量,这样,考试才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才能选拔出真正符合要求的领导干部。

入围标准的设定需要科学化。由于大多数公选采取的都是逐轮淘汰制,因此考察基本知识和理论水平的笔试对于应试者能否入围下一轮就显得非常关键。入围的标准要考虑到这样的因素:有许多考试成绩一般,但思想品德较好、工作能力较强、实践经验丰富、群众威信较高的同志是否会被淘汰出局。事实上,一些日常工作事务相对繁忙、在本单位起骨干作用的同志,与一些平时工作相对空闲的同志相比,由于准备不够充分,理论积累较少,在笔试中的差距就反映出来。笔试进不了一定的名次就无法进入面试,致使一些优秀的人才过早淘汰。而在面试考核中,由于面试考官思想政治素质水平的高低不尽相同、对试题尺度标准的把握存在差距,以及凭感情因素评分等多方面因素,使得面试成绩多多少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太公平的地方。因此,我们应当切实改进入围标准设定的思路和做法。可以将笔试和面试的成绩作为“取舍”的主要依据,但不是唯一标准;对于跨地区的公选,入围标准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各地情况,不宜搞“一刀切”的标准。总之,我们的入围标准,应当确保那些真正符合《条例》要求的优秀人才“入围”,走上领导岗位。

考察方式的运用需要科学化。公选考察是一个重要环节。为此,考察方式可以从这几方面改进:一是制定干部考察综合评价体系,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研究制订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以增强干部考察工作的准确度。对考察的内容要科学地量化,设计出更加合理、更有针对性、同时又简便易行的民主测评表,并根据每个要素的得分情况汇总评分。二是优化考察组结构,委任一些有考察经验、公道正派的同志担任考察组长,成员可由组织、纪检等部门的同志组成。三是实行考察预告制,考察组在进驻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前,先行公告,让群众有充足的时间反映情况。四是注重实绩考察,要深入了解被考察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真正掌握其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情况,将那些“靠得住、有本事”的同志选拔上来。五是严格考察纪律,建立考察责任制,考察组必须对考察的真实性负责。

公选成果的利用需要科学化。要注重加强对公选上岗的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进行跟踪考察了解,适时开展谈心谈话活动,根据了解掌握的情况,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使他们扬长避短,健康成长。公开选拔的落选者中有一批素质较高的优秀人选,只因职位有限而落选,可以考虑利用公开选拔的成果,搞好人才资源的二次开发,有选择地安排他们担任非领导职务或者列入后备干部队伍,并通过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培养锻炼,促使他们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不断丰富工作经验,尽快走上领导岗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