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文化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7 14:51: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古镇文化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古镇民居建筑文化论文
1双洋古镇的总体概况
1.1村落选址布局
双洋镇区位于群山环抱的山间盆地当中,周边群山连绵起伏,绿水(员当溪与石坑溪)萦绕其间,镇区傍水发展而来,周边是宽阔平坦的良田,一直绵延至山脚下。双洋镇区背后有主山为靠,两侧有山势较低的护龙,前有宽阔的农田为明堂,员当溪与石坑溪蜿蜒流过,远处又有一些不高的小山包,恰好成为朝案。这样的地理环境正是传统农业社会中最佳的人居环境———山环水抱,负阴背阳的风水格局。双洋充分利用了这种地形,在乡镇南边的麟山上建塔,形成了传统社会中有利于“发科甲”的布局。
1.2传统建筑分布
双洋镇区由城内、城外、东洋与西洋四个村组成。城内村为宁洋老县城所在地,城周建有城垣与城门,城内原设置有县署、兵营、坛庙、街市、亭塔、桥等,一应俱全,现仅存文庙大成殿与关岳庙、先农坛等。由于生活、生产、交通等方式的变化,城内村整体风貌破坏比较严重,古城的风貌基本丧失殆尽,仅保留了少数古建筑单体。目前古镇整体风貌保留较好的主要是东洋与西洋村。东洋村位于城内村的南部,西洋村位于城内村的西部,三个村正好各位于二水交汇的三面,形成犄角之势,隔河相望。东、西洋村的建筑布局比较疏朗,民居之间一般隔以田畴,鸡犬相闻,充满了田园野趣。道路是随着民居的发展自然发展起来的,蜿蜒曲折,充满了变化。
2双洋的文化底蕴与民俗风情
古镇景观设计模式探讨
青城古镇在历史上曾是交通要塞和物资集散地,汇聚商家墨客、贩夫走卒。既是“甘肃省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随着古镇旅游业的逐渐开发,古镇景观的保护与设计也被提到日程上来。因此青城景观设计如何更好地在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上避免雷同做出新意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城古镇概况
1.青城古镇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青城又名条城(东西长,南北窄),地处榆中县北部,总面积约138km2。距离兰州市约100km、白银市约25km。区域靠近109国道。属于四季分明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区内为黄土高原山地丘陵地貌,地势南高北低。黄河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穿境而过,“依山傍水、藏风聚气”的风水观尽显其中。2.青城古镇历史人文和社会经济条件。青城据《榆中县志》记载:“秦修长城、汉广屯田、唐建堡碉、宋筑城墙”。“青城”的名字便是为纪念平定西域叛乱的狄青大将军。到明朝时期修筑明长城以防外敌来犯;青城范围后随青城人过河北移扩展于明朝末年。青城镇是农业大镇,由于经济水平欠佳,二三产业并未发展起来。但青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以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创造了良好根基。早年青城人口流失正使青城的生命力与文化活性受到威胁。因此让文化资源重新带动古镇经济十分重要。
二、青城古镇景观设计构成要素
1.青城古镇空间景观。青城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故而格局上整齐划一,是形似于棋盘的军事防御布局。主街开阔,呈东西走向,小街则较为狭窄曲折,北对河南面山。“丁”字形的连续交错街道,以示“不泄风水”。青城古镇的节点空间由核心节点空间,如城隍广场、不明确主题意义功能或边界限定的宽阔空间以及可以使古镇空间拥有特殊魅力的小尺度空间构成。2.青城古镇古建筑装饰景观。砖雕装饰——以青城书院的《教五子图》和刘家大院的《福禄寿》为代表。木雕装饰——高氏祠堂及多处民居中的木雕都是经典之作。石雕装饰——碑刻书法风格多样,装饰、技法、表现形式及选材也各具特色。3.青城古镇民俗景观元素。剪纸艺术——题材源于生活,材料随意,独树一帜西厢调——清光绪年间成曲,唱腔优美,情真感人英雄舞鼓——源于民间传说的最受喜爱的民俗表演活动。民间游戏——柴山、道台狮子和火狮子。
三、青城古镇景观设计原则
小议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初探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旅游业更成为全球性的朝阳产业。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江南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居民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水乡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当地的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江南古镇旅游的迅速升温,所呈现出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如何正确对待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已经成为旅游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三个水江南古镇开发与保护模式的典型进行调查分析,比较各个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的利弊,在建立可行的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模式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以协调江南古镇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江南古镇旅游开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江南古镇;旅游开发;资源保护
ProbeintotourismdevelopmentandpreservationinancienttownssouthofYangtseriver
Abstract:Asakindofspecialtourismresource,theoldtownsinChinahavealreadyabsorbedmoreandmoretoursSince80''''sin20centuries,suchasWuzhengTowninZhejiangprovinceandZhouzhuangTowninJiangsuprovince.Now,totouroldtownhasalreadybeenapopulartourismproductanywhere,whichroseanimportantfunctioninpromotingtheoldtown''''sdevelopmentofeconomic,prosperingtheoldtown''''scommunity,developingtheoldtown''''sculture.However,alotofproblemswerecameoutintheprocesstoproductthetourismresources.
Keywords:ancienttowns;tourismdevelopment;resourcespreservation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云南丽江、江苏周庄等旅游古镇的崛起,中国的历史城镇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发展到现在,古镇旅游已经成为各地炙手可热的旅游产品,在促进旅游古镇的经济发展、社区繁荣和文化进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据网上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在开发旅游的古镇近60座,其中又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镇最为突出,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居民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水乡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成为华东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然而,在江南古镇旅游给当地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诸多问题也在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暴露出来。各种矛盾冲突束缚了江南古镇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妨碍了文化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和江南古镇社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寻求化解这些矛盾冲突的方法。基于此,本论文展开了对江南古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相关理论的初步研究。
历史文化主题公园规划理念探究
1.研究背景
1.1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建设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依托历史文化资源规划开发的主题公园逐渐成为各大城市提升旅游潜力、强化城市文化形象、带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是以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为主题,集观光休闲和体验参与为一体,通过对场所、空间、建筑、活动等多方位、多角度的规划设计,将实态或虚态历史文化遗存转化为旅游景点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当前国内对历史文化结合旅游产业进行开发利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对遗产本体的保护利用,如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这种利用方式强调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但较多受到场地和遗产保护原则的限制;二是对遗产周边环境的开发利用,如龙门石窟等地周边的商业街;三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这种利用方式不涉及遗产本体,在复原历史场景中有更大的自由度,代表案例有西安的大唐芙蓉园等。本文即以如何在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中实现历史文化遗存的物态化与公众化为研究对象。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时间的沙汰中失去了物质载体,如何在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中,为历史文化遗存提供物质载体,将无形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景点,向社会公众开放,是在当前主题公园大量建设的背景下,规划师与建筑师共同面临的挑战。此外,当前我国建成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在总体规划上多采用舞台即景式、景点集成式的手法,存在景点组织片段化、无逻辑堆砌景点等不足。
1.2项目背景
除了历史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背景外,本文的另一研究背景是淮北隋唐运河古镇项目。淮北市过去是全国重点煤炭基地,近年来因煤炭资源锐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淮北由能源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势在必行。此外,淮北因大面积采煤塌陷而导致湖泊与湿地的出现,成为发展生态城市可利用的一个有利条件。淮北隋唐运河古镇项目就是在城市转型、湖泊资源可被利用的情况下,由淮北市政府投资建设,委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进行策划的生态旅游项目。设计期间,恰逢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作为大运河申遗的主要单位之一,拥有大量与运河相关的科研及考古发掘成果。对此建筑学院向业主提出将项目定位为运河文化主题公园,以大运河申遗成功为契机,深度开发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将运河古镇规划设计为全面展示隋唐大运河漕运水利设施与管理设施,展现运河市镇建设与社会生活风貌的古运河文化主题公园。为此项目组开展了对历史文化遗存开发与利用方式的探索,以期提升项目的文化、科学、经济价值,对隋唐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2.研究方法
历史文化名村修缮与复兴策略
[摘要]山西历史文化名村的数量居全国第一,但在保护与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急需保护与修缮。本文从完善村落管理工作机制、统筹古村保护与新村开发、整合规划周边资源、“微更新”与“慢行系统”古村设计、小众化旅游、乡村养老与分时度假产业融合、文化创意街区建设等八个方面研究山西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复兴问题。
[关键词]山西;历史文化名村;修缮;复兴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2003年始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组织评选的,能比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保存文物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村,先后公布七批名录,山西共有96个村入选,集中在晋中南古村落群,数量居全国第一位。但山西历史文化名村在保护与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村落文化日渐衰竭,村民缺乏文化自信,对村落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导致没有人去保护、传承乡村文化,整个村落也破败不堪;传统手工艺濒临灭绝,非遗传承人断层,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艺术创意融合的人才极度缺乏,旅游文创产品单一且没有突出特色,整体村落缺乏激发村落活力与生机的方式;也存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折旧建新所导致的自建性破坏,没有很好地处理历史文化名村与周边资源有机融合所导致的扩张性破坏,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导致的开发性破坏等问题。因此,山西历史文化名村急需保护与修缮、复兴与再造。本文从完善村落管理工作机制、统筹古村保护与新村开发、整合规划周边资源、“微更新”与“慢行系统”古村设计、小众化旅游、乡村养老与分时度假产业融合等八个方面探究山西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复兴问题。
一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修缮
(一)建立和完善村落管理工作机制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的老建筑多数属于村民私人所有,村民既无力承担修缮所需的大量资金,也没有对老建筑保护与修缮的动力,致使不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成为空心村。虽有安徽西递古镇首创村民自治管理机制,以村办公司的形式自主经营;浙江慈城采用国有企业投资经营、政府参与协调管理的工作机制;但目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开发的主体是政府。一方面,中国大量古村落的老建筑均需要修缮,政府很难担负巨额资金;另一方面,多数宅院的所有权并没有改变,用国家公共资源修缮私人民宅,在现实中也很难开展。因而,在对历史文化名村进行复兴与再造的过程中,政府应重在顶层设计与规划,起到监督与服务的作用,在尊重村民自身的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借助各类企业或投资机构、民间组织或贤达人士来经营和发展古村落,处理好政府与企业、村民间的利益关系,保护与开发并重,通过“延续—发掘—创新”三步走的方式,妥善解决古村落生存与发展问题,使之融入周边乡镇经济发展中,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实现乡村复兴[1]。
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对于盐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根据省、市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精神,结合盐津实际,紧紧围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盐津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做了一些初步探索。
一、xx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xx县紧紧依托门户通道、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地沿文化和品牌文化优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开展大型文艺演出活动11场,观众达29700余人次;文化“三下乡”活动共开展了41场,观众达50000人次;部门专题宣传24场,观众44000人次。启动实“2131”电影放映工作,市文体局配送了价值12余万元的农村电影流动放映车和4套电影设备,“十五”期间全县电影放映703场,观众达67.1万人次,覆盖率达100%;参加省市文艺调演2场,提高盐津文艺的知名度;老年文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县有组织的老年文艺队1个,在重大节日和各种庆典活动共演出8场,参加300人次。
(二)文化市场繁荣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的精神,集中整治网吧、歌舞娱乐场所、校园周边环境,竖决打击黄、赌、毒,坚决制止娱乐场所接待未成年人、超时经营等违法行为,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运行,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县有各类文化经营户99户,从业人员145余人,年创收76万元,实现利税5.3万元。
(三)历史文化开发多措并举。一是与旅游相结合开发豆沙历史文化。豆沙古镇扼西蜀之要冲,锁南滇之咽喉,自古就是滇川道上的一个重要关隘,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县委、政府启动并分步实施了以风景名胜区豆沙景区为龙头的旅游开发方案,以丰厚的自然历史文化和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为依托,发展文化旅游。二是加大了保护设施建设投入。对豆沙关古镇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维修保护,维修保护项目5个,投入资金60余万元。软件建设迈出了可喜步伐,在今年5月,县委、政府邀请了国内专家学者和领导100余人云集盐津,围绕挖掘豆沙古镇历史文化内涵,探索旅游市场运作,打造旅游精品为主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研讨会上共形成论文22篇,其中涉及历史文化的18篇,县文体局将收集到的这些宝贵材料编写出版《豆沙关五尺道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一书。同时,豆沙古镇的规划设计方案已形成,将筹资建设。三是品牌争创不断实现,遵循“适度操作、分步实施、逐步加温、推向高潮”的原则,抓对外宣传工作,唱响“豆沙关”品牌;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拓宽渠道,精心包装,强力推介,致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社区教育一校一品实践与思考
党的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发展社区教育,已成为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全民终身学习、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创新社区教育载体和学习形式,培育优质的社区教育项目品牌,是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必然选择。
1.品牌培育的实践背景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的镇街成校按“四化”——现代化、标准化、社区化、综合化标准建设,办学基础条件优越,有独立校舍,有较为完备的功能区域,能基本满足本镇街居民开展学习培训和文化活动的需求;“文化礼堂”数量充裕、设施优良,为社区教育末端网络——村居(社区)教学点提供了良好的共享教学资源。于2017年8月正式启用的区社区学院,构建起了完善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为推进柯桥社区教育奠定了基础。具备了健全的社区教育网络,如何满足居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载体和学习形式?成为柯桥社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为此,制定了《柯桥区成人教育学校“一校一品”建设三年规划(2016——2018)》,开展了助推建设“时尚柯桥、印象柯桥、幸福柯桥”为目标、以“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为宗旨、以“加快推进社区教育内涵提质、特色创新,全面提升社区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功能”为主题的“一校一品”建设工程。
2.品牌培育的实施路径
(1)行政先导是前提在推进“一校一品”行动规划时,首先予以三方面保障。一是组织管理保障。区教体局成立成教学校“一校一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体统筹管理、全面协调推进、有效督查指导。各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全面负责、有效推进“一校一品”建设。二是体制机制保障。采用目标激励与考核评估机制,将“一校一品”建设纳入学校岗位责任制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校一品”建设评估体系,实施全过程评估。三是资金后勤保障。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保障成教“一校一品”建设。采取项目优先审批,为“一校一品”建设保驾护航。同时,结合每半年一次的社区教育工作会议开展“一校一品”建设工作研讨或经验交流,不断深入推进建设工程。(2)精准立项是开端项目的立项必须经过梳理分析、市场调研、论证研究等环节,制定好建设整体方案,确立为学校的建设品牌。案例一: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后,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轻纺城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学院对市场作了充分调研,推出了中国轻纺城经营户素质提升工程,创设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培训课程,向经营户学员传授现代商务手段、国际商业语言、专业技能和现代经营理念等知识和能力。学院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使该项工程得以可持续发展,历经十余年,已开展26期培训,让约2万余人次经营户享受了“免费大餐”。该项目被评为浙江省成教品牌项目、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案例二:“十二五”期末,华舍街道正值大拆迁、大建设、大发展时期,如何让华舍人在从村民变市民的过程中提升素质,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丰富精神生活内涵,提升精神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指数?华舍成校本着“为华舍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为百姓健康快乐生活服务”的宗旨,提出“幸福家庭华舍人”的系列培训项目,家门口的学习和活动,受到了广泛好评。该项目被评为浙江省成教品牌项目、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3)课程建设是根本课程是为实现一定教育目的而选择的社会、文化要素,精心组织开发的教与学活动的综合。社区教育课程就是要适应居民多样化学习的需求,为促进社区成员、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过程和安排,是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基本依据,是新时代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社区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更是检验社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课程的特色优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理念文化、师资队伍、区域特色、成效影响。一是理念文化新。课程之所以能得到普遍认可,源于其有先进的社区教育理念文化为指导。在社区教育实践活动中,课程坚持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核心需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居民工作生活能力为目标,发挥居民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居民学习的积极性。案例三:柯桥成校实施“文化养老进社区”工程以来,积极推进“四进社区”活动,不断创新和丰富课程内涵:首先,“志愿者讲师团”进社区,吸纳有一技之长又热心的老年学员进入“文化养老”讲师团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开展活动。其次,“文化活动”进社区,组织学员走向社会,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如“柯桥街道幸福水乡才艺秀”“春日晚晴,时尚银龄”专场演出等,展示老年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传递社会正能量;第三,“系列教材”进社区,分类分层次编写贴近老年人兴趣爱好、生活需求、知识水平的系列教材,供各社区老年活动选用切实提高“文化养老”的实用性、有效性。第四,“亲情服务”进社区,成立“亲情服务”志愿者服务团,引导老年人加入到“文化养老”的舞台中来。让老年人能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在家门口享受到文化养老的精神大餐。该项目被评为浙江省成教品牌项目、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二是师资队伍精。社区教育课程必须有较强的师资团队做支撑,一般需要由职业素养好、专业功底深、教学经验丰富、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品牌教师担任。案例四:中国轻纺城经营户素质提升工程实施过程中,构建起一支朴实、精湛的优秀师资队伍:以区职业院校优秀专业教师为主,以来自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民间高手为辅的讲师团队伍近70余人,专业齐全、数量充裕、责任性强,深受学员喜爱。这些老师编写培训教材,已形成中国轻纺城经营户素质提升工程系列教材共10册,2013年被评为浙江省社区教育优秀教材。三是地方特色浓。课程要充分结合实际,体现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区域特征,具有明显的本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历史等特色,具体表现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符合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案例五: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的安昌古镇,旅游品牌影响力正逐年增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首批浙江省旅游风情小镇,需要提高古镇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安昌成校主动有为,通过调查、走访和论证,推出了“古镇经营户素质提升工程”,向广大古镇经营户开展学历提升、诚信经营、技能考证、健康养生、文明和谐等五大类培训系列,为推进“乐业安昌、乐居安昌、乐游安昌”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该项目被评为浙江省成教品牌项目。案例六:马鞍镇处于钱塘江和曹娥江的交汇处,境内拥有大片肥沃的滩涂。勤劳的马鞍人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积极发展种养业,但因各种因素制约,使得曾经是支柱特色产业——种养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马鞍成校面向种养大户开展了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农特培训,按需设置培训课程:种植技术类课程、养殖技术类课程、经营技能类课程,深受当地广大种养户欢迎。自编实用有效的“马鞍镇种养大户农特培训”系列教材共6册被评为全国优秀乡土教材。该项目被评为浙江省成教品牌项目。四是社会影响大。课程有较高的知名度,在社会上、居民中有很强的影响力;有各种媒体上的宣传报道,成为社区教育领域可复制的样板;居民对课程的需求旺盛,课程经得起时间考验,有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案例七:中国轻纺城经营户素质提升工程广受经营户喜爱,也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注,曾先后经省政府、省教育厅领导批示以“政务交流”“信息专报”形式下发各地。同时还受到了各级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中国教育报先后两次对经营户素质提升工程进行了报道。案例八:“文化养老进社区”工程实施以来,得益于广大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朋友,成了“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通过文化养老“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他们常常在破解社区居民间的矛盾,在五水共治、交通安全、三改一拆、美丽乡村建设等重大活动中出谋划策、出工出力,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给社区治理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动力。(4)科研推动是保障科研推动是提升品牌内涵的必要途径,是增加品牌深度和宽度的重要手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开展课题研究、实验项目、课程资源建设等科研活动,积极探索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优化项目实施的途径,让项目走向深远;反过来也能提升教师、发展教师、成就教师。案例九:在“一校一品”建设过程中,柯桥社区教育骨干始终坚持边实践边探索,始终坚持深入基层联系村居社区,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既丰富了项目品牌内涵,也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三年来,柯桥先后有9个课题被立为全国农村成人教育科研课题,20余项课题(项目)被立为省、市级课题(实验项目、课程资源建设项目);近20篇社区教育论文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多人次在市级及以上的论文评优中获奖。坚持科学研究,还成就了一批社区教育工作佼佼者:2人被评为全国城乡社区教育骨干(带头人、能手);2人被评为全国中青年社区教育教学新秀;1人获得“浙江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称号;2人被评为浙江省社区教育优秀工作者。柯桥社区教育队伍整体科研水平得到了提升。
3.品牌培育的成效影响
河道生态持续性服务发挥论文
论文摘要:生态河道建设是目前城市发展的热点课题之一。通过对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型河道调研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河道构建措施,并以浙江历史文化保护型河道为例,来实践生态河道构建体系。从而为城市及其他河道的整治提供依据,使河道整治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使整治后河道生态系统更具有可持续性,发挥其最大的服务功能。
论文关键词:生态河道;生态系统;历史文化保护型河道;浙江省
浙江省濒临东海,水网密布,河道总长度为6万多km。独特的浙江水乡风貌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河道建设主要侧重于考虑工程的安全和人类需求,较少考虑河道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河道生态环境问题仍比较严重,河道环境质量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综合应用环境科学、生态水工学、美学等相关理论,试图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河道的构建体系,以指导浙江省历史文化型河道建设,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传承河道水文化。
1现状分析
抽取浙江省文化历史保护型河道进行调研,其中包括杭州余杭塘河、古新河、沿山河、古荡新河;嘉兴杭州塘、平湖塘、苏州塘、长水塘、老环城河、九里溪;宁波西塘河;温州温瑞塘河、石坦河;以及衢州、台州、丽水等22条河道,了解河道水域面积、水系分布、水生态状况、人文水景观资源、驳岸情况。
通过调查与分析,目前问题主要表现为:(1)人文水景观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水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城镇大多时过境迁。如衢州的鹿溪渠,嘉兴的杭州塘,台州的始丰溪等,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缺乏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利用。(2)河道水域生物群落单一,缺乏生物多样性。按照《欧盟水框架指令》河流生态要素的标准“对以上河道进行生态评估,评优河道只有2条。(3)景观工程方面,传统方式造价高。在随机调查的22条河道中,有19条河道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中所用的材料为现浇混凝土、浆砌或干砌石块、抛石等硬质不透水材料,施工及养护成本较高。(4)缺少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加强河道生态建设,制定一个在河道建设中加强生态保护的技术规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规范应涉及面广泛、内容全面,符合科学性、操作性、经济性要求,并且满足工程建设的地方标准。
云南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研究
传统村落因其独特历史、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遗存,对其进行保护就是对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保护,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创新农业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和谐发展,保护广大农民的社会资本以及保障国土资源及农业安全。可持续发展是指导现代人们进行开发建设的一个重要策略,历史文化资源则是进行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如今,传统村落在现代经济社会影响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如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等,但随之出现的却是传统村落特色的逐渐消亡。因此,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对传统村落保护上,沙溪复兴工程的开展,探索了现今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1茶马古道上的沙溪古镇
沙溪是一个青山环抱的小坝子,澜沧江水系黑潓江由北至南纵贯全坝,总面积287平方千米,坝区面积26平方千米,是以沙溪中心镇——寺登为政治、经济中心的农业集镇(图1)。同时沙溪是一个以白族为主,汉、彝、傈僳族共居的少数民族居住地,且位于历史上因茶叶需求而形成的茶马古道上。沙溪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镇,曾作为历史上盐市交易的场所之一,于是逐渐成为往返穿梭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交易中心和补给站,这也成就了沙溪茶马古道贸易时期的繁荣发展。随着社会不断变迁,茶马古道不断被新起的公路取代,沙溪也因交通不便逐渐被人们遗忘。但恰是这种遗忘,沙溪沿袭千年的民族特色得以被保存。它保留了传统的村庄建筑形态、街巷空间,完整的戏台、马店、寺庙、寨门以及四方街等建筑群体,以及完整的传统村落形态和生产方式[1]。沙溪在自然景观、地域文化、选址与格局、历史环境要素、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产业及人居环境等方面都具有传统村落保护的条件和优势。同时,沙溪寺登街于2001年10月11日以“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被列为“值得关注的101个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且于同年剑川县人民政府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空间与景观规划研究所共同开始组织沙溪寺登街的复兴工程。又于2004年1月24日,沙溪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沙溪又逐渐从历史长河中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2沙溪复兴工程
沙溪复兴工程始于2001年,于2003年正式启动,它尝试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外部环境,来优化当地可利用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以解决日益增多的破坏传统文化的现象和不断扩大的社会不均。它是本世纪初中国村庄发展规划的第一次中外合作,具有其独特性。沙溪复兴工程在后续的发展中成为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典范。沙溪复兴工程组成主要包括:(1)四方街修复(图2)项目一旨在修复传统的古建筑及复兴沙溪古四方街。明代遗产——兴教寺(公元1415年)及与其相连的戏台在寺登四方街里显得尤为独特,是沙溪坝的主要景点之一。(2)古村落保护(图3)项目二旨在改善沙溪的基础设施以弥补已有设施的不足和促进未来发展。为适应越来越多的旅客的需要及解决当地居民的燃眉之急,制订一条全面的发展战略。(3)沙溪坝发展(图4)项目三旨在创造一个适宜整个沙溪坝发展的文化景观。制订着力于环境保护和直至2020年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这份规划也包括以四方街为中心的一段重要的茶马古道修复项目。(4)卫生设施(图5)项目四旨在建立一个低造价的环保的卫生系统,设立奖励制度以鼓励当地住户参加如生态卫生厕所,废水处理,排污系统等项目的实施。(5)脱贫和文化复兴(图6)项目五旨在当地建立一个小额信贷项目以实现可持续管理这一构想。与商务教育、手工艺培训和中小学计划,同时得到资助的项目还有生态旅游公司的建立及传统私家庭院的修复等。(6)新闻(图7)项目六旨在通过媒体加强沙溪复兴工程的工作情况的宣传,以提高公众意识并加强专家间的密切合作。沙溪复兴工程的六个项目关注及复兴的重点都不同,项目一、二是为了沙溪后续的发展进行的试点,以指导后面项目的推进;项目三的内容则更偏重于村落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项目四、五则是针对村落的未来社会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教育培训,增加就业和拓展产业等方面提出建议。沙溪和瑞士经过多次合作后,主题逐渐从镇区转向周边坝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在符合村庄规划编制要求下,明确后续规划任务及重点: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明确传统村落特征及保护价值,确定传统资源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提出传统资源保护措施;提出改善村落人居环境、发展村落经济文化措施,以确保沙溪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沙溪复兴工程从前期对传统建筑修复及基础设施等的建设,逐渐转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人居环境的改善、传统村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复兴工程关于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及白族传统民居维修的方法在当时也是具有开创性和代表性的。
3沙溪复兴工程关于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旅游业产品发展问题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苏州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苏州旅游产品的发展对策;苏州旅游产品开发的具体措施等进行讲述,包括了苏州传统观光产品的整体吸引力在下降、苏州旅游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日益降低、苏州城市自身的旅游功能没有充分得到发挥、文化旅游产品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针对性、苏州旅游产品的组合有待完善、加强旅游产品的结构调整、连动式旅游发展模式的探索等,具体资料请见;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自唐、宋时期起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其旅游资源以多变的山水组合,浓郁的水乡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古典园林、太湖风光、周庄古镇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景区、景点,构成了旅游产品体系的主体。随着苏州旅游业总产出水平的快速提高,旅游业在苏州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08年,在克服了年初大雪灾、5·12汶川大地震、金融危机等消极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苏州旅游发展稳步前进,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全市接待旅游入境人数达到219万次,接待国内游客528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34.55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06倍、3.53倍和5.18倍,旅游总体绩效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大中城市第七位。苏州市旅游业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占服务业附加值15%以上。因此可以看出,苏州旅游业迅猛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地位已经得到确立。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相对于其他城市,尤其是来自杭州、上海等重要旅游地,以及无锡、嘉兴等新兴旅游地崛起的冲击,苏州的优势地位正在减弱。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旅游产品结构不完善、旅游产品质量不高等原因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笔者将就此来具体阐述苏州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对策措施。
1苏州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
(1)苏州传统观光产品的整体吸引力在下降。苏州园林和周庄、同里等江南古镇是苏州过去和现在两个不同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观光旅游产品,长期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对苏州旅游业昔日的辉煌做出过巨大贡献,并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拙政园、狮子林、留园、虎丘等品牌园林由于自身容量所限,加之展示形式的几十年一贯制,缺乏有创意的新内容等原因,使其旅游吸引力受到影响。而古镇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出现如商业化气氛太浓重、同质性强、各镇发展缺乏联动等问题。总之,对苏州主要客源市场而言,传统的观光产品(园林和古镇)的整体吸引力在下降。
(2)苏州旅游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日益降低。苏州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确立尽管极大地刺激了海外游客市场的发展,但苏州周边城市通过大力发展,已经开发出许多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使苏州传统旅游产品的相对优势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如无锡城市与自然山水的结合及相关主体园的开发、常州的恐龙城、嘉兴的观潮、杭州的西湖与古都风情、上海的都市旅游与娱乐旅游(特别是新天地的成功开发)等,这些正在形成新的吸引,使苏州面临华东地区主要旅游城市日益剧烈的竞争。换言之,在长江三角洲这个大旅游目的地网络中,苏州自身的旅游竞争力和相对地位都有所降低。苏州作为独立旅游目的地的地位正在发生相对下降,而作为过境目的地的地位正在相对上升。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来看,苏州独立目的地地位的相对下降也是该区域南京、无锡、杭州、上海等相互竞争的结果,其中上海的辐射影响和杭州的稳定发展更是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