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学习材料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5 02:03: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语学习材料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文选型”教材对语文课程的影响
摘要:“文选型”教材一直从古沿用至今,成为目前我国语文教材的主要形式。“文选型”教材作为古代的一种传统的教材编制形式,“文选型”教材能沿用至今必然有其发展优势,但作为一种单一的教材编制形式,面对我国语文建设的各种诉求,“文选型”教材也有其不足之处。“文选型”教材由于弊端所导致的教材教学功用模糊性,对语文课程的实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我们必须努力发挥其优势,并积极正视其不足,使得“文选型”教材的教学功用能够更明晰,能够以更完善的面貌投入我国语文教材建设中。
关键词:“文选型”;语文教材;语文课程
自《昭明文选》问世之后,“文选型”教材一直是中国的语文教材的主要编撰方式,此后教材的编撰方式虽有改变,但都是在“文选型”教材的大格局下进行。这个传统,可归结为“范文制度”,凝聚为“文选型”语文教材。语文教材的编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语文教材编制形式决定其发挥怎样的功能,所以“文选型”语文教材的教学功用对语文课程的影响同样要一分为二看待。
一、“文选型”语文教材概述
(一)“文选型”语文教材。“文选型”教材是指以选文为主体的一种教材形式,同时也是我国语文教材编制的主要形式。“文选型”语文教科书有两种基本类型,第二种类型在接下来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得到补充发展,所以中国现代的语文教材都是以第二种选文编制类型为主。所以总观我国语文建设发展新时期,不管是在“一纲一本”或者是“一纲多本”的体制之下产生的多套中学语文教材,在编撰的角度、体例上都采取了一些新的方法,我们正确认识“文选型”教材,将其功用发挥到最大。(二)“文选型”语文教材功用的发展。首先,早期“文选型”教材的发展是在《昭明文选》问世之后,之后的教材都采用“文选型”的编制方式,它选取“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供学习者吟诵学习文章的韵律并模仿学习其中蕴含的写作方法。因为科举的盛行,大多数的知识分子读书学习是为了考科举,所以为了适应科举取士的需要,这个时期的教材的制定,成为了参加科举考试的文人备考的主要读物。同时教材的编制也体现了当时主流的意识形态,为统治者培养能够巩固统治的有才能的人,所以早期“文选型”教材其功用就是宣传统治者的意志,并且是适合应对科举的备考和应试。其次,在现代,“文选型”教材依然处于不可动摇的地位。金圣叹就试图想要以《水浒传》《红楼梦》的部分内容代替诗、文成为主要的学习材料,但是他忽视了以诗、文为主要学习材料背后的时代背景,但其尝试也说明了“文选型”教材因选入单篇的文章而造成的文章缺乏连贯性,无法体现作品的完整的情感。孙俍工编著的《国文教科书》,就是尝试以“文章作法”为线索将选文组合成单元,赵景深主编的《混合国语教科书》编入系统的文法、作文法和修辞的知识使得文选和语言的系统知识混合起来。孙俍工和赵景深的做法也只是在“范文制度”这个大的框架中进行调整组合,或是将选文和词法句法等一些语言系统知识加入到“范文制度”的框架中,并没有真正的改革,但是这一系列做法也在语文教材功能的讨论上提供了新思路。早期以及现代的“文选型”教材的发展与变革,都是对于教材对语文课程发展的实际功用而言的,针对语文教材选文内容的长短,每篇选文的编选方式和呈现形式做了调整,也是为了更好地使得教材功用由模糊走向具体与清晰。
二、“文选型”语文教材教学功用优缺点分析
中日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选文研究
在国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作出了诸多新探索,不但增加了古典文学选文数量,也力图多样化地呈现各类古代文化。对于国家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是当今世界各国文化与教育政策的重中之重,我们的邻国日本就对本国传统文化教育非常看重,鉴于中日两国在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境遇方面的相似性,日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许多经验和模式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日本在国语教材编纂方面,无论是教材设计、选文体系,还是资料链接、课外阅读等内容都以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为原则设计编写,力求展现本国文化特色。从日本国语教材出版看,东京书籍、光村图书、教育出版社等都是日本教材出版的主要出版单位,其中东京书籍是日本最大的教科书出版公司,在基础教育国语教材编辑与出版方面积累了多年经验,其中学国语教材无论在选材还是编写上都较为优秀,可以作为日本现今国语教材的典型代表。本文拟选取东京书籍出版的中学国语教材《新编新国语》(1~3册)作为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比较研究对象。从教材的选文系统切入,分析两套教材传统文化教育的异同,进而总结日本国语教材在传统文化内容选择和编排方式上可供我国教材编撰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关于选文编选背景的比较
传统文化教育政策是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编写的重要依据。中日两国政府为了加强和完善传统文化教育,都实施了相关政策,对传统文化教育作了一系列制度设计,这也是两国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基础。中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语文教育的总目标与内容、各学段教学目标中都有关于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的表述。同时,教育部于2014年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进教材作了详尽指导,对于各学段传统文化教育的侧重点作了清晰说明。从认知、能力与情感态度等方面看,初中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在于“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1]。《纲要》也列举了初中阶段传统文化学习的具体内容,如阅读文言文,欣赏古诗词,了解传统艺术、传统习俗等。《纲要》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目标归结为“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2]。根据《纲要》的要求,传统文化教育应将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将个人文化修养的提高与传统文化的传承联系起来,最终的目的是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与之相应,日本政府在21世纪初期就对日本《教育基本法》进行了全面修订,其中教育目标一项特别强调了对本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注重,即“尊重传统与文化、热爱孕育传统文化的国家和乡土”[3],这是以法律形式保障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中的分量和地位。日本政府在2008年的《学习指导要领》(2017年修订)将传统文化的学习目标确定为:“接触古典文学文化、体验古典文学世界的美、对古典文学世界和文化产生亲近感。(初中)让学生思索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的普遍价值及其能够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并达到尊重传统和文化,爱祖国和家乡的目标。”[4]同时,日本《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古典作品教学的要求:“奠定学生对古典文化和汉文的理解基础,养成爱好古典作品的态度,加深对我国文化和传统的关心。所选教材,要采纳那些能够唤起学生关心古典文化的作品,容易理解的文言文和格言、成语故事,能使学生感到亲近的古文,以及与学生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作品。”[5]针对中学古典文学教学,日本一方面强调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情感;一方面强调教学难度要适宜,选编与中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的古典作品。对比中日两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设计,可以看出两国都高度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传统文化教学方面,都强调知识教育与情感态度并重,在学习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认同;在传统文化教学难度上,都提出根据学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与适宜的教学内容。当然,两国的政策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也有一定区别,概括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更注重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结合,从文化自信、国家发展等宏观视角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而日本的传统文化教育更注重日常性与趣味性,“尊重”“关心”“亲近”是日本《学习指导纲要》和《语文教学大纲》谈到传统文化教育时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可见日本的传统文化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和古典的兴趣,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形象的事物中感受传统的影响。
二、关于选文编选体系的比较
从总体上看,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凸显主要是传统文化阅读内容的增加,不但古代文学经典选文占很大比重(全套书古诗文占总篇目数的51.5%),而且教材向外延伸的拓展资料中也有大量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日本《新编新国语》中的传统文化选文数量少于统编教材,但《走进阅读》这一读书栏目却包含大量介绍传统文化的书籍,可供选择阅读;在“资料篇”中也提供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材料,以配合“本篇”的学习。深入选文系统方面比较两套教材在传统文化教学上的异同,将会更明确地认识到两国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和不足。具体而言,可以从选文内容、组元方式、选文教学设计等方面比较两国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学的倾向性,而其中的重点则在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上。1.教材传统文化选文类型比较从选文与阅读教学的内容看,两套教材的相同点在于都包含两类选文。一类是古典文学选文,两套教材都遴选古代文学经典,将最能代表本国古代文学创作成就、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精神价值的作品选入教材,这类选文是传统文化教学的主体。另一类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文,这类选文虽然是现代文体,但其内容却是介绍传统文化的。比如以传统文化为对象的说明文,统编教材中的《苏州园林》《梦回繁华》《无言之美》等,分别是介绍中国古代园林、中国古代绘画名作、古典艺术审美的选文;而《新编新国语》中的《鲣鱼干——享誉世界的传统美食》《白川乡——流传至今的人字形木屋顶建筑》《落语的秘密》分别涉及日本饮食文化、古代建筑、传统曲艺。同时,两套教材的传统文化选文都注重文体的多样性,除了文学作品,对说明文、议论文的编选也力求展现出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其中古典文学选文,统编教材中分别有古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等文体,日本《新编新国语》中则编入了物语、短歌等文体。与以上两类传统文化内容选文相配合,两套教材都推荐了古典文学作品或传统文化相关书籍,以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统编教材“名著导读”中直接将《儒林外史》《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作为阅读书目,另外每册教材设有《课外古诗词阅读》栏目。与此相同,《新编新国语》在资料篇中也链接了多部日本古典文学名著供学生学习参考,如《古事记》《土佐日记》《源氏物语》等,在三年级教材的“用书拓展世界”中又介绍了多部以日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书籍,包括日本古寺建筑、日本传统艺术、日本武士道精神等。以上内容将传统文化教学由单篇选文扩展到整本书,由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对传统文化选文体系来说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使两套教材的传统文化教育更趋合理和完善。当然,中日两国中学语文教材在传统文化选文内容上也有一些差别。这种差异因素是由两国传统文化教育政策与语文教材编写思路上的区别所导致的,表现为选文内容的倾向性不同,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日本尤为重视中学阶段的母语文化教育。日本中学国语教材将语言知识教学、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与母语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本国语言文化,感受语言的审美特质,将日语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与日本民族文化的精华,认为“日本人习得国语,就能认识日本历史和文化,具有日本人特有的思想和情感”[6]。因此,日本教育界普遍认为关注母语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应有内容。《新编新国语》第一册的第一单元便是“感受语言的魅力”,第一篇选文题为《说话的方式是怎样的呢》,这是一篇介绍日语特点的文章,以分析日语语速来说明如何运用日语自由流畅地表达;接着便是《诗之心——发现的喜悦》,通过《云》《土》《虫》三首小诗展现出日语柔美、轻盈、自然的独特美感。这两篇选文从表达与审美两方面呈现了日本语言文化的特质。与之相比,我国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则缺少介绍本国语言文化的选文,虽然《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涉及中国古典艺术,但直接展现汉语文化特点的文章则相对缺乏。第二,由于日本文化传统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日本教材会选取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其编选依据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而定。如诸子百家散文和唐诗都是对日本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中国古代经典,《新编新国语》选入了《韩非子•矛盾》《论语》及杜甫的诗歌(日本国语教材称其为汉诗),这些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与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并立,共同构成古典文学的教学内容。同时,《新编新国语》第一册还选入了由古希腊《伊索寓言》翻译而来的《伊曾保物语》,也作为古典文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相比之下,由于两国传统文化形成因素、形成过程的不同,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古典文学选文只编选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以多民族国家的自生文化传统为主,按历史时期和文学体裁选文,将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古典小说等均匀分布于各册教材中。这可能是由于中日语文教材选文分类原则不同,日本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范围不限于本国,而中国语文教材则是时间和国别的双重标准,依据惯例可以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分类。第三,日本国语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多视角地理解与反思问题,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也是如此。《新编新国语》中有一篇题为《看到狼的眼睛》的选文,这篇文章历史性地看待人与狼的关系以及日本狼文化的演变,古代日本人受农耕文化影响奉狼为神,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后,人们开始认为狼是一种凶恶的动物,大肆捕杀狼,从而造成了一定范围的生态危机。文章感叹日本狼文化的泯灭,告诫人们观念会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促使学生历史性地看待问题,理性地思考文化现象,这对保护传统文化无疑具有警示作用。相比之下,我国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选文大多侧重于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成就、价值,其文学性和审美性较为突出,但明显欠缺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解读传统文化变迁及其衍生的社会问题的文章。2.教材传统文化选文编排方式比较从传统文化选文编排方式上看,中日两国语文教材的相似之处是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现代选文一般分散在各单元中,不单独组织单元集中学习。对于古典文学的组元形式,两套教材则略有不同。《新编新国语》三册都单独设立古典文化教学单元,选取古典文学经典,凸显古典文学在教学中的独特地位。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古代文学组元则按学段设计,七年级两册不单独设立单元,按主题与现代文一起组元,避免了低学段学生学习古文的畏惧心理。八、九年级四册则将古代文学单独组元,尤其第九册基本按文体设置教学单元,目的在于使学生集中学习古文知识,从第七册到第九册的组元设计依据学段实现梯度教学。另外,日本《新编新国语》古典文学组元上的独具匠心之处在于资料篇的设计。《新编新国语》不仅本篇设立古典教学单元,资料篇中也编入各类古典文学赏析、评价及其他学习材料,教学上以资料篇与本篇配合,对古典文学著作作进一步整理和挖掘。比如《新编新国语》第一册本篇古典文学教学内容为《伊曾保物语》《竹取物语》《矛盾》,资料篇中鉴赏的作品为《古事记》《土佐日记》《伊势物语》《源氏物语》《方丈记》等;第二、第三册本篇中的作品是《枕草子•徒然草》《平家物语》《汉诗》《万叶•古今•新古今》《奥州小道》《论语》,资料篇中的作品为《清少纳言和紫式部》《汉诗的世界》《接触古典艺术》《〈奥州小道〉之旅》《古典的语法》等。由此可见,日本国语教材的古典教育是将古典选文与古典作品评论结合,资料篇中的内容或是对本篇教学篇目的背景、理论介绍,或是相关材料的补充,有助于学生学习本篇,也增添了阅读趣味。
三、基于选文比较的几点启示
教学管理论文-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 促进发展
教学管理论文
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促进发展
激发情趣,培养习惯,促进发展新课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走进新课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全体,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结合课改培训、教材培训和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们在全体教师中广泛开展了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大讨论,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新课程三位一体的目标要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重视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堂教学努力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转变,使课堂不但成为学生成长的"学园",也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乐园"。
一是教师的角色意识在变。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在努力做平等中的首席,并有机地融入学生的学习中,成为和蔼可亲的大姐姐主持人、循循善诱的启发者、指导者、引导者、学生从一个层面向更高层面前进的推动者、当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就发出由衷赞叹、不断激励学生获得自信、走向成功的促进者。课堂上,兴趣、习惯始终放在教学活动的首位。教师们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精心营造乐学的氛围;学生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合作、探究。
二是孩子们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在变。新课程提出,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教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人。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师心中已不是更多的装着自己的教案,而是把学生放在了最显要的地位上,教师们能够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正如崔峦老师在一篇材料所说,"他们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们爱学;他们注意营造气氛,使学生投入地学;他们能够给足时间,使学生充分地、扎扎实实地学;他们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互相启发,互为补充,共同提高;他们注意以学定教,适机引导,使学生有目标、有层次、有时效地学。"而且,他们能够做到,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及时予以肯定;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们才从幕后走到幕前,启发、帮助、指导、鼓励。
谈高校大学生英语词汇记忆的影响
[摘要]呈现是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部分,不同的呈现方式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认知负荷,并对其词汇记忆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即时词汇记忆下,纸质版纯文本和多媒体图片两种呈现方式学生的词汇记忆效果相差无几;而在延时记忆中,多媒体图片呈现方式学生词汇记忆效果更佳。就学生的认知负荷来说,学生的认知负荷与其词汇记忆效果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此外,在不同的词汇呈现方式下,多媒体图片的词汇呈现方式给学生带来的认知负荷较小,更利于学生的词汇习得。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认知负荷;词汇呈现方式;英语词汇记忆
一、引言
词汇被认为是语言重要的建筑材料,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宛如大厦之砖瓦,铺路之基石[1]。词汇习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问题在于词汇该怎么有效记忆又不至于快速忘记。有研究表明,语义场、情景及图片的呈现方式等都可以影响到学生的词汇学习。除此之外,工作记忆在处理多余信息的学习材料时会增加额外的认知负荷,使学生的认知负荷过多,从而影响学生的高效学习效率。而如果信息的呈现形式非常合理与适当,学习者利用这些信息学习新知识的效率更高[2]。Ellis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效能的个人因素有很多,其学生个体的认知焦虑进而产生的消极认知负荷和课堂教学中词汇的不当呈现方式同样也影响着学生的词汇习得效能[3]。在现今多媒体技术发达的时期,新形式的英语词汇呈现方式也应运而生。怎样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效果,如何运用成熟的教学策略达到当今词汇教学的要求一直是我们探究的重点,但很少有人将学习者的个体因素与词汇的呈现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探究如何进行词汇的有效教学。
二、理论依据
(一)认知负荷理论。认知负荷指一个人为了完成特定任务而在工作记忆中被使用的注意力或者精神力总量。认知负荷共分为三类:第一,内在认知负荷指的是人在理解任务材料时所产生的认知加工总量。它取决于你在记忆加工时需要考虑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过,倘若教师可以有效地把握教学材料难度,有效调节教学流程,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改善自我的内在认知负荷。第二,外在认知负荷是指教材的呈现或外在活动对于学生在加工记忆时所产生的额外认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供支持、关注主要概念以及提供支架等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管理外在认知负荷。第三,关联认知负荷来自于学习者在整合任务材料本身和其他相关信息时所形成的新的理解,它是指促进图示构建和图示自动化过程相关的负荷。认知负荷理论假定人类的认知结构由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工作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工作台”,是新信息的暂时储存以及将新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整合以理解或解决问题的界面[4]。工作记忆要求人们需要更多的主动性去加工新旧信息。(二)词汇呈现方式。呈现是词汇教学的重要部分通过呈现,教师可以更快速地使学生接收目标词汇所要表达的含义及其相关信息。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所需要学习的目标词汇,然后运用不同的呈现方式更加充分的解释给学生,进行补充说明,由此加深学生的词汇记忆效果,其目的都在于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
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论文
一、重视学生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有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早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掌握了初步信息技术技能;而有些学生则在进入初中后才首次接触信息技术。所以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认知基础、个性品质和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对症下药地组织教学。据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类型一般可分为全优型、认真型、松散型和全劣型。认真型学生在学习方面十分刻苦,但喜好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导致学习成绩跟不上;松散型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但学风不够踏实,知识基础不够扎实,导致学习成绩不够稳定;全优型和全劣型则是两个极端。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要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促使松散型学生夯实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基础;为认真型学生传授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鼓励全优型学生再接再厉;督促全劣型学生端正思想,改进态度,上课要认真听讲,必要时还要给全劣型学生“开小灶”,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通过这样的个性化教学,力求促进学生牢固掌握信息技术技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二、构建“学习方法资源包”,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毫无疑问,信息技术是一门快速发展的技术,个中所包含的知识日新月异,称其为“计划赶不上变化”一点也不为过。所以教师将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远比将具体信息技术知识传授给他们来得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个性化教学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基础,确定自己的学习兴趣,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个性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探索新知识和技能。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精加工学习策略巩固自己学过的理论知识,这是通过将所学新知识与已有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以此增添新信息的意义,使新信息更容易理解的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将笔记策略传授给学生,即教会学生如何在课堂上记笔记,以便课后复习。教师要告诉学生记笔记时应该用尽可能少的字表达尽可能多的重要信息,尽量用自己的话概括新信息,这样可以使学习材料变得尤为有意义,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平时,教师要多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方法的资源包,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充实,逐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三、采用分层次教学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尽相同,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好”的现象。如此,教师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分层次教学法,即根据学生的现有基础将他们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对各层次学生安排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于好学生,可以安排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促使他们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对于“中、差”两个层次的学生,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高于他们的现有水平,使学生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效果。当这两个层次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表扬和肯定,尤其是对后进生,更要加大表扬力度,以此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满足他们的学习成就感,再接再厉,再创成绩。
语文教研活动自我鉴定
从年11月7日起,我有幸参加了语文教研究组织的“春风语文”活动小组,至今已历时近八个月。期间,我共参加了五次会议,完成了每次作业,参加了举行的区域性公开课,按照要求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新课标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思考》、《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新课改”下教师的准确定位》等学习材料,浏览学习了小组中各成员所写的博文,积极参与了网上的每一次讨论,观摩了老师的《下雨天,真好》《三棵树》,波老师的《小石谭记》《社戏》,宋老师的《散步》,苗青老师的《白色方糖》,老师的《明月几时有》,老师的《清塘荷韵》,崔公田老师的《紫藤罗瀑布》,曾洁老师的《荷叶母亲》。在平时,利用学校教研活动时间及休息日,观看了全国语文优秀课例及第二次动态课堂会议所配发的录像资料。又主动查阅资料,学习了“洋思教学模式”,学案教学模式,杜郎口教学模式,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及作文批评”等。借阅了《教师怎样上好公开课》《阳光心态》等书籍,并认真作了读书笔记。利用网易博客,积累了许多自认为对教育教学有用的资料。每天坚持练字一张。我做了所有“春风语文”活动小组成员都做了的事情。
回顾历程,感受颇深,收获不少,反思更多,现总结如下:
1: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在年前的两次活动中,列席的贾局长及教研室主任都曾给我们春风语文活动小组成员讲,现在的教师首先要变的是教育理念,要改变自己思想中沉淀已久的落后思想,保持和吸纳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思想,而观念的转变要靠自己。的确如此,如果一个教师缺新的教学理念,他的教学行为如何改变呢?通过“春风语文”活动,我了解了先进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了一些语文教学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认识到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式,注重了课堂上的每一个基本环节,坚定了“人本”“文本”观念。
2:语文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春风语文”活动小组的学习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学习上,而且也十分注重提高各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春风语文”活动小组在三中进行多次课堂教学展示。其中,孙晓霞老师的课给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板块教学模式,袁永波老师让我们认识到怎样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苗青及宋怀明老师让我领教了合作·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魅力。这些课堂观摩教学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也使我的思想发生极大的转变。尽管课改已经进行了有些年头,但一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自己的教学,课堂上,满堂灌、满堂问,没有考虑过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这些展示课更新看我的观念。“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春风语文”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武春华主任又开展了“区域性公开课”的活动,我按要求作了个人展示。这次亲历让我感受到新教学模式的“神奇”作用,同时也打开了我校语文教研的新局面。现在,在课堂上,我开始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关注学生的实际水平,给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落实课堂教学常规,讲究教学艺术,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相信一定会收到良好效果。
3:注重课堂生成。在博客中,我多次注意到袁永波老师公开的教案设计,留心到他的教案十分简约、实用,其教案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课堂生成。他在三中上的《小石谭记》一课。及录像《狼》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随机解决问题,表面看有很大的随意性,但从整节课来看,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此我认识到课堂应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如果教师不顾学情,一味地按教案去执行,效果估计不会多么理想。课堂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同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的目标、过程和进程,只有如此才能与学生共同生成课堂内容和新的教育教学资源。高效的课堂应是:在课堂上洞察学生当前学习心态,当前学习气氛,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步骤,采用相应教学方法的课堂。
4:养成了反思的习惯。通过参加春风语文活动,我明白了作为教师,不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还要不断的对教学进行反思;不仅要学会反思,还要经常反思,不仅反思自己的教学教法,还要反思别人的心得体会。只有这样,才能有更深层次的体会,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才能有更快的发展。
师德建设宣传工作途径分析
一、研究把握民办大学师德建设的特殊性
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办学伊始,便确立了“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办最负责任教育”的教育理念、“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并注重在践行这一理念的过程中把握民办高校生源特点和师资队伍构成等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师德建设宣传工作。民办高等教育兴起后,多数民办高校生源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有关于国家时事的热情,但政治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缺乏政治鉴别力,对深层次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二是有积极向上的态度,但功利思想比较突出,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和定位比较肤浅,注重眼前利益,心理素质不太强,心理成熟度不够高;三是有为社会做贡献和为他人献爱心的道德信念,思维比较活跃,但出现问题时缺乏理性思考,立场不够坚定,容易跟风、盲从,经不起诱惑。师资队伍基本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师资队伍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局面,即刚从大学毕业或入职不超过五年的年轻教师和学校从公办大学聘请的离退休教师,占学校整体师资力量比重较大,而在校工作时间较长、对学校有一定归属感且具备较强工作能力的中年教师比重较小;二是受生源质量影响,教师的价值感、事业心较差,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足;三是受体制影响,民办大学教师专业思想不够稳定或归属感不强。综合这些特点,需要民办大学师德建设宣传工作既要保持传统的工作方式,又要创新出适应不同年龄群体易于接受的现代方式。在新形势下,发挥新闻宣传工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对推进高水平民办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二、明确民办大学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任务
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做好师德建设宣传工作首先要明确其重要意义和主要任务。(一)师德建设宣传工作是落实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实现办学目标的需要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经过22年的探索,形成了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师是落实办学理念,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和实施者。这不仅要求教师深刻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更新教育思想,而且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的办学目标提出,在2020—2030年,使华外与国际接轨,进而建成百年大学。要建成百年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突出学术成就、优良教风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教师队伍。因此,宣传学校实现百年大学的教育梦想,宣传“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办学理念,为广大教师树立职业理想和奋斗目标,增强教师的教育使命感,是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二)师德建设宣传工作是学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现实需要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为高学历和高职称,更表现在高尚的职业道德上。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正确处理中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文化差异,坚定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因此,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学校当前工作重心,积极配合学校党委和工会组织的师德建设工作,主动设计,专题策划,开展丰富多样的师德宣传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重要任务。(三)师德建设宣传工作是改进教风、带动学风的迫切需要多年来,学校致力于用端庄的办学思想建设华外,用优质教学服务打造华外,用良好的形象展现华外,培育出了“敬业爱生、博学善导”的教风和“自强自律、求是求新”的学风。如何使这良好教风和学风发扬光大,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准则,关键在教师,教师的关键在师德。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加强教师的教风建设,以教师的良好教风,促进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是学校发展前进的迫切需要。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工作的广泛宣传,挖掘优秀教师的生动事迹,坚持立德树人,让青年教师学习优秀事迹和践行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让青年学生感受优秀品质和践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是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
三、探索民办大学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有效途径
师德建设宣传工作即利用宣传形式和舆论载体,开展触及教师思想深处的有效方式,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实现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所以,积极探索民办大学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有效途径,方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一)完善宣传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加强宣传队伍和宣传媒介的建设,确保宣传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新闻宣传工作在师德建设乃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在办学历史不长的民办高校,往往是宣传工作的组织机构相对薄弱,难以保证宣传工作落到实处。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注重宣传工作秦和校长看望学校派送到韩国庆南大学留学的学生的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制度建设的完善,通过成立由学校行政和党委双重领导的新闻中心(宣传部)、教师发展中心、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组成的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机制,制定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制度,明确校内宣传、对外宣传、校园网络建设以及信息上报等工作的管理办法和运行模式,为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组织保证和工作指导;通过组建以新闻中心为核心,由校报编辑部、网络中心、广播站和电视台等部门组成的新闻宣传机构,配备专职、专业的人员,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了校园网、校报、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媒介的传播功能;通过构建以大学生记者协会为主体,由负责广播、电视传播内容的华外传媒学生队伍、各单位宣传信息员、各学生社团的宣传队伍等组成的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学生记者的主力军作用,采取对宣传信息员和学生记者进行业务培训和定期考核的方式,在提高他们的新闻素质和写作水平的同时,提升他们对师德建设典型事例的关注度,提升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整体水平,加强与各单位宣传信息员和各学生社团的宣传队伍之间的联系,同时负责与学院内外新闻媒体的联络与沟通,深入挖掘基层的优秀人物和事迹,提供即时信息并落实采访工作,为保证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有效落实,奠定了基础。(二)高举公益旗帜,确保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校园主旋律。在师德建设宣传工作中,学校坚持高举公益性办学旗帜,以端庄的办学思想指导、感染、推进师德建设工作,使广大教师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增强教育合力。学校新闻中心围绕秦校长的公益办学理念,确立了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主旋律,即围绕“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博学善导,求真务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遵纪守法,乐于奉献”这一师德建设内容,宣传秦和校长的先进办学事迹以及学校科学的顶层设计和端庄的办学思想,使广大教师了解华外“一切为了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使华外成为中西合璧之桥梁,中华儿女走向世界之桥梁”的办学理念,明确百年私立名校的远大目标;宣传学校“简单做人、踏实做事”的作风,宣传学校日臻完善的管理体制、机制,为广大教师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使老教师们在民办教育的岗位上再次焕发激情,使年轻教师们以饱满的精力投入教书育人的实际工作中,全心投入,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宣传教师队伍中的先进事迹,树立师德典范,以真实的工作事迹教育人,以真诚的教育情怀感染人,以坚守的公益精神引领人,从而使广大教师以培育优秀人才为己任,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成为学生们努力学习的典范。(三)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围绕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主旋律,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一方面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电视台、微信、微博以及宣传栏等载体,发挥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结合社会时事热点,加大教育方针、办学理念和育人思想等正能量的宣传力度。比如,学校及时关注社会动态,于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开展学习号召,并针对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重要学习指示通知要求,提供相关学习材料,组织讲座、报告等学习活动,使广大教师能够深入理解会议精神,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为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学校党委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了学习活动,通过座谈、研讨等形式,学习讲话精神,交流心得体会。校报、校园网、微信、微博等媒体,对学习活动进行报道,刊发学习心得,进一步增强了学习活动的影响力。2017年2月下旬,省委、省政府决定追授黄大年同志“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并在全省广泛开展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活动之后,学校党委立即对学习黄大年活动进行了安排和部署。5月,对黄大年事迹重要指示发表及接到省高校工委关于在高校师生中进一步做好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宣传活动通知后,学校党委立即发出通知,要求以学院为单位组织师生认真学习的重要指示、教育部决定、省委省政府决定和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学校专门印发了重要指示、教育部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决定,以及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学习讨论会、撰写学习体会等方式,联系个人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畅谈学习体会。学校还通过校报、校园网等对学习活动广泛进行了宣传,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党员领导干部组织开展宣传活动,面对面地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加强广大教师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学校组织开展了自我教育和读书活动,提倡教师读一本提高教师素养或师德建设的书,撰写一篇文章,交流一次思想;组织法制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对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等,以学习促进提高,以交流营造氛围。(四)策划“立德树人”等师德建设主题宣传形式,引领校园文化在师德建设宣传工作中,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通过主题策划“立德树人”等师德建设主题宣传形式,不仅树立先进典型,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还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引领校园文化风尚。每年教师节期间,学校组织开展师德师风主题宣传活动,以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整合校园多个媒体的传播特点,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利用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彰的“三育人”先进个人、师德标兵等典型开展宣讲报告和座谈,重点宣传“爱教育、爱华外、爱岗位”的感人事迹,弘扬高尚师德;在每月三期校报中开设固定的师德建设栏目,如“立德树人,璀璨华外”“特色课堂”“党建创新”“华外论坛”“公益华外”等,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举办“最美教师”评选活动,通过在校报开专栏,制作专题视频等,展现我校优秀教师的精神风貌;召开各种层面座谈会和举办师德论坛,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师德建设工作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宣传工作常态化;开展“感动华外”“最美华外”等征文和摄影大赛活动,为广大师生开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空间;及时关注校园网以及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的舆论动向,适时宣传引导,加大正能量的传播力度。通过典型人物事迹的宣传,加强了学校优秀教师及工作经验的广泛传播,加大了榜样的示范作用。几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国家、省、市、校级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和师德标兵,在2017年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评选中,秦和校长牵头的教育学院教师团队光荣入选。优秀教师的生动事迹通过校园媒体,在校内外得以广泛宣传,在广大教师、学生当中引起强烈反响。学校党委还策划组织教师节专题宣传活动,通过校园媒体,以专栏、专版的形式宣传师德典范,报道师德建设活动,传递执教心声,表达从教情怀,正面宣传与侧面报道相结合,为师德建设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使师德建设工作深入人心。2014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好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中最首要的品性;宣传工作是传递正能量,提升师德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探索师德建设宣传工作的创新途径,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宣传工作,是推进高水平民办大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为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和发展环境,也通过校园网、校报等媒介,将优秀民办教师事迹向社会广泛宣传,为社会各界了解民办大学的教育宗旨和目标,建立百姓的口碑,扩大社会影响力,搭建了桥梁;同时,也为民办大学教师确立了引以为荣的学习榜样,在全体学生心中树立了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为培养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端正做人、做事的态度,鼓励他们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学俄语课堂教学论文
一、大学俄语教学现状
大学俄语教学经历数年的研究和探索,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目前仍存在多方面的困扰,首先,因初高中俄语教学不注重听力和语言表达的训练,导致大部分俄语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俄语听说能力及差,而听说技能是语言实践应用的重中之重。其次,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大学俄语公共教材知识内容与普通高校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严重不相称。据调查,许多学生感到教材词汇生涩,需要大学俄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语言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大学俄语课程在多数院校中只开设四个学期,大三年级不再有俄语课,学生大四毕业时,俄语语言技能很难在就业时发挥作用。如何把大学俄语课堂语言教学延伸到校外实践学习,摆脱教学困境,提高学生俄语应用能力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高课外语言实践能力的策略
1.注重教师自身的因素
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是培养优秀俄语人才的首要因素。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向课外语言实践活动拓展这一教学的引导者,应在具备扎实教学功底的前提下,具有非凡的敬业精神,随时随地准备无条件为学生解决包括双休日、寒暑假时间所遇到的困惑。为确保学生在课外俄语语言实践活动中真正受益,俄语教师要肯牺牲休息时间,亲自到学生实践活动环境中去体验和调研。俄语教师不仅能在教学岗位上从业,同时也要关注与俄语相关的其他企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能胜任实践型的俄语翻译工作,成为既能够教学又能在企业工作的双师型俄语教师,会更加有的放矢地向学生传授俄语理论和实践知识。
2.选择恰当的教学材料
外显内隐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Reber(1967)发表《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ImplicitLearningofArtificialGrammars)一文,首次提出内隐(隐性)学习的概念,他将其界定为“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过程,即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根据其后的一系列研究,他把学习划分为外显学习(explicitlearning)和内隐学习(implicitlearning)两种。但是近年来,人们发现两者之间的界限并非如此清晰,两者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联系。目前,在语言习得领域基本认同的观点是:人类在习得母语,尤其是对母语语法的习得,主要依靠隐性学习机制,而二语习得同时使用了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两种学习机制。
1.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的概念及特征
1.1外显学习的概念和特征。所谓外显学习是指受意识控制,需要付出努力,采取一定的策略来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通过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叫外显知识(explicitknowledge)。外显学习具有以下特征:(1)意识性学习者需要意志的努力与参与学习过程,这是其根本特征;(2)目的性和计划性:外显学习把获取知识作为直接目的,其学习过程处于严格计划中;(3)不稳定性:外显学习受到年龄、智力、动机和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和好易变性;(4)付出性:外显学习过程需要学习者付出一定量的心理资源,要对学习对象投入注意力,甚至进行强制性记忆。1.2内隐学习的概念和特征。内隐学习是没有明确地意识到或陈述出控制学习者的行为规则是什么,但却获得了这种规则的学习过程,其获得的知识叫内隐知识(implicitknowledge)。内隐学习的特征有:(1)无意识性:学习者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条件下发现刺激任务的隐含规则和潜在结构,并学会在任务环境中对复杂的关系作出适当的反应,它是保证内隐学习真正产生的前提;(2)稳定性:不受或较少受心理或神经损伤的影响,也不易受年龄、智力、动机和情感等其他因素的影响;(3)耐久性: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比外显学习获得的知识更具有耐久性,在理论上保证了学习者的长期记忆(long-termmemory);(4)无加工容量限制性:内隐记忆(implicitmemory)和信息处理(informationprocessing)很少受加工容量和注意资源分配因素的影响。
2.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的关系
2.1外显与内隐学习的差异。阳志清和杨烈祥(2006)从学习本质出发,指出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过程:外显学习需要意识参与并采取一定策略的学习过程;而内隐学习则是无意识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学习过程,这是二者最根本的差异。郭秀艳((2004)从现象、神经生理学和学习机制等方面总结了外显与内隐学习的差异。从现象方面看,外显学习是需要意识的参与,它受年龄、智力、动机和情感等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因而常常是不稳定的。而且,外显学习获得的是特定的刺激或是刺激间某些表层的规则,因而外显学习是表层的。现有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外显和内隐学习的生理学基础不相同,两者有各自独立的生理机制;在心理能力方面,内隐学习是无意识的纯粹的接触效应,它不需要或者很少分配注意资源,而外显学习是需要有意识努力的加工过程。刘耀中((2001)则从动态的角度指出了外显与内隐学习的差异。从学习的运作机制上看,内隐学习具有突发性,学习者可能在一瞬间依靠直觉、领悟、灵感等方式解决问题和抽象概括出刺激中隐含的深层规则,这一过程并无明显的逻辑程序;从加工过程上看,内隐学习的加工过程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无需耗费注意资源,因而心理容量巨大;从学习结果来看,内隐学习所获得的主要是程序性知识,储存于潜意识中,不能有意识地加以保存或提取,也不能用显性言语表达,但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自动激活,自行发挥作用。2.2外显与内隐学习的联系。虽然外显和内隐学习是两种本质不同的学习机制,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外显和内隐学习并不是处于一种完全隔绝状态,而是有一定的联系和某种程度上的同一性。如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学习特异性;两种学习方式都需要一定的注意,即学习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注意资源和选择性加工,但内隐学习的注意需求比外显学习低。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既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习,又存在着相互作用、辩证转化的复杂关系。Mathews等(1989)最早用实验证明:当学习者共同运用内隐和外显两种学习方式时,其效果是最好的,并将此现象定义为协同效应。此后,研究者越来越把视线集中于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协同关系的探讨上。Richer&Lewi的研究发现,随着被试外显报告所用规则能力的提高,他们也内隐地发展了更丰富的规则性知识。Berry&Dick也指出,在复杂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内隐知识始终领先于外显知识。国内学者杨治良等用“钢筋水泥模型”形象地分析了内隐与外显学习之间的关系。郭秀艳((2002)等在引进了国外先进有效的强分离程序一匹配和编辑对人工语法学习进行了研究,以探讨内隐与外显学习过程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匹配和编辑任务交替相继出现时,学习效果最好,这表明匹配和编辑任务相互促进,即内隐训练和外显训练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此外还揭示出,在不同的人工语法材料中内隐与外显学习相互作用的内涵不同,也就是说相互作用受到学习材料因素的影响学习限定状态语法材料时,内隐加工贡献大;而学习双条件语法材料时,则外显加工贡献大。由此可见,为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相互作用达到最佳状态,针对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突出不同的学习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3.外显/内隐学习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英语影视作品分析论文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听力测试的手段,对英语影视作品在英语听力“零课时”教学中的应用的有效性进行验证,表明把英语影视作品应用于英语听力“零课时”教学确实有助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升,同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关键词:影视作品听力零课时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听力教学作为英语专业的专业技能必修课程在专业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传统的一周两节的听力课远远满足不了各阶段的听力水平要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提高,也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听力教学的科学性和高效性,部分高校开始了英语听力“零课时”的教学尝试。2001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的中国英语专业教学与教材国际研讨会。正式将其命名为“零课时课程教学”。各大高校为响应《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纷纷加强语言实验室建设,也为英语听力“零课时”教学建构了物质基础。
英语听力“零课时”教学是以学习者自主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符合Littlewood提出的后摄自主学习(reactiveautonomy)模式,即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与内容、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同时,为了使英语听力“零课时”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自主学习内容即听力材料的选择应参照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i+1语言输入理论。这种语言输入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即通过接触大量有意义的语言材料而习得的[3]。英语影视作品如电影和电视剧,特别是现在流行的美国情景剧等内容丰富,语言通俗、地道,会话真实鲜活,为学生营造出类似英语国家的语言环境中。才有了LearningEnglishmoviesandAmencansitcomsislearningauthenticEnglish,(学习英文电影和美国情景剧就是在学习真正的英语)这一说法。
关于通过看英语影视剧能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勿庸置疑。“新东方”学校的杜子华老师和邱政政老师就分别提出了电影听说教学法和美国情景喜剧教学法,通过观看经典名片来培训学员的英语听说能力。许多大学也开设了英语视听说课程。但大多数大学把作为专业技能选修课的视听说课放在三、四年级开,以代替基础的听力课,学时半学期,每周两小节。由于受学时的限制,很难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要实现用英语影视剧辅助英语教学受学时和设备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很难长期实行。英语听力“零课时”教学的实施,使英语影视作品真正应用于听力教学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