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幼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17:49:3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幼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幼教育

比较视角的幼儿教育资金分配思考

一、投入水平:中国的教育财政投入较低,幼教投入更低

一个国家的教育投入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支出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则较低。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我国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只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原来相当于美国的69%,现在只相当于美国的50%。另有统计表明,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巴西为2.29%。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到2000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但这一目标一直没有实现,2008年这一指标达到历史最高,也只占到GDP的3.48%。因而2010年5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12年达到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确立了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的目标,即教育经费总量逐年增长、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和生均公用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出台了一系列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具体措施,实现了经费的来源结构从一元化(政府)向多元化方向转变,逐步形成了以财政拨款为主,辅以征收教育费附加、非义务教育收费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格局。这些转变带来了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迅速增加。在教育投资体制改革这个大背景下,幼儿教育的经费也获得了快速增长。具体表现在:在“八五”和“九五”的10年中,全国幼儿教育经费投入总计266.8亿元,年平均增长31%,2000年的投入达到1991年的10倍。其中,“八五”期间幼儿教育经费出现了两次增长高峰,一次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幼儿教育经费增加2倍;二是1994年教师工资大幅度增长,使国家财政预算中幼儿教育经费达到11.58亿。但另一方面,在全国教育经费的总量之中,幼教经费所占的比例过小。如2000年的教育经费支出中,高教占25.4%、中专占6.6%、中学占29.42%,小学占32%,而幼儿教育仅为1.38%,而这一指标的国际平均水平为3.8%,有些发达国家达到7~8%甚至11%。可见,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幼教的财政投入水平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准上。

二、分配状况:中国幼教投入分配存在明显的

“马太效应”理论上,幼儿教育应当对促进幼儿个体发展、解放妇女劳动力和增进家庭幸福、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等都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教育和福利制度的基础存在差别,各国的幼教财政资金配置也会各具特色。如在欧洲各国,尤其北欧的斯堪迪纳维亚国家的社会福利保障非常完善,幼儿教育已融入其中,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幼教支出。只是财政支持的对象有的国家是以家庭为主,如芬兰,有的国家是以社会保教服务的提供者如托幼机构、社区等为主,如英国和法国。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幼教投入水平高,且十分注意对儿童资助的公平性。在美国和加拿大,政府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一般占该国幼儿教育总经费的40%左右。其中,美国幼儿教育总经费的41%由联邦和州政府按比例承担,联邦政府承担27%,主要用于转移支付和改善贫困,维持全联邦范围内的幼儿教育公平;地方政府出资14%作为配套补充资金,并履行具体的幼儿教育管理职责。联邦政府的财政经费主要用于贫困儿童和残疾儿童。亚洲国家的儿童及其家庭的社会福利保障基础比较薄弱,政府对幼儿保教的财政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较少,儿童及其家庭补助项目一般也很少。国家少量的财政资金绝大部分被投入到公立托幼机构中,对私立托幼机构和就读其中的幼儿直接补助很少。如在韩国,其2002年的幼儿教育财政经费仅占其GDP的0.13%,总预算为7966亿韩元,其中69.1%被投入到公立幼儿教育机构中,用于支付教职工工资和机构日常运作;30%用于发放教育券,直接补助儿童。韩国还采取了明显的重点倾斜政策,即对国立园重点投资,对私立园补助极少;规定公立园采取排富原则,且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减免学费,或提供学费补助;儿童补助主要采用提供实物和服务、学费减免、教育券形式,不提供现金,以防幼儿家长挪用。无论是欧洲各国还是亚洲的日、韩等国,幼教财政资金的分配均有一个共同点,即比较注重公平性。欧洲各国因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高,幼教资金的分配不管是以家庭为支持点,还是以各种托幼机构为支持点,都十分注意对每一位儿童资助的公平性。韩国的幼教财政支持力度比不上欧洲各国,但它与中国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是:它虽然也是将有限的幼教财政资金的大部分投入到公立幼儿园,但公立园的招生采取的是“排富”原则,它关注贫困家庭的幼儿胜过富裕家庭的幼儿,因而有明显的“缩小贫富差别”效应。相比之下,我国在幼教经费分配方面的做法却与之相反。如前所述,我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本就不多,而对这不多的幼教经费的分配又存在明显的不公平性,加剧了城、乡幼儿园之间以及城市中的公立与民办幼儿园之间的两极分化。我国政府投入幼教的经费主要来自县乡财政,省地级用于幼教的经费很少。根据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1年对我国14个省市84个县、区的调查结果,我国有近70%财政拨款用于城市和县镇公办园,而占70%的集体办、企业办园得到的支持很少,农村乡、村办幼儿园则根本没有明确的经费来源,基本靠收费维持。结果,部分公办园越办越好,以至有的园向高标准、豪华型发展,并使得其收费也“越来越高”;农村园则因规模小、条件简陋、教师工资低、保教质量差,难以为继。这种“倾斜式”的幼教财政分配方式,最终造就了我国一小部分设备先进的幼儿园和一大批相对比较落后的幼儿园并存的局面。不仅如此,在这样一种幼教经费分配体制下,假若不同的幼儿园的幼儿人数相等,那么重点幼儿园的生均经费必然会远远高于普通幼儿园。而进入重点幼儿园的幼儿的家庭大多是高收入家庭,进入普通幼儿园的幼儿大多来自低收入家庭,由此,高收入阶层的人就会消费较多的教育经费,而低收入阶层只能消费较少的教育经费,这相当于拿穷人的钱补助富人的教育。而且,由于重点幼儿园各方面的条件较好,其收费标准自然同样可以高于其他非重点幼儿园,这也使得幼儿园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进入不同幼儿园的幼儿所受教育的差别也越来越明显。可见,中国的幼教经费配置存在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显然,这与我国社会主义的追求“共同富裕”“和谐社会”等目标和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三、幼教财政资金配置中的市场利用

(一)如何借助市场机制使幼教资金的运作发挥更大效益的手段较为缺乏

查看全文

日本幼儿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分析论文

关键词:日本幼儿教育改革新动向

摘要:进入新世纪,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和文部科学省了《幼儿教育振兴计划》等三份文件。本文以这三份文件为主要根据,探讨当前日本幼儿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并总结它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

进入新世纪,日本的幼儿教育改革出现了一些新动向。2001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幼儿教育振兴计划》;2004年12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了《关于幼儿教育、保育一体化的综合机构》的咨询报告;2005年1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又发表了《关于适合环境变化的今后的幼儿教育的应有状态——为了幼儿的最佳利益》的咨询报告。我们主要依据这三份文件的内容,探讨当前日本幼儿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当前日本幼儿教育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少子化、核心家庭化、都市化、情报化、国际化等倾向的进一步发展,日本社会出现了人际关系淡薄、过分重视经济利益和效率、成人优先等不良风气。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幼儿成长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首先,随着社区居民之间交往减少本毕业,社区对幼儿的关心程度也在降低,幼儿对社区没有感情,也很少有机会和其他儿童交往,社区的教育作用有所下降。其次,成人在竞争日益激烈、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中感到生存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妇女为了争取平等和自由的权利,纷纷走出家门,和男性一样参加工作;父母缺乏教育儿童的知识,对儿童或溺爱,或放任,或管教过严,或虐待倾向日益严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家庭的教育作用也在明显下降。

幼儿教育本身也面临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各种调查表明,日本幼儿普遍存在基本的生活习惯和态度较差,不会与他人交往,缺乏自制力和耐性,规范意识淡薄,运动能力差等问题。此外,小学一年级的儿童也存在注意力不能集中,不听教师讲课,上课时在教室内随便走动等问题。小学教师认为,小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幼儿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社区和家庭教育作用的下降,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幼儿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也要求幼儿教育根据时代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变革。日本幼儿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查看全文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语言活动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节奏的步伐让现代幼教产生出极为深刻的影响力,特别对于现代很多家长对幼教的重视力度来说尤为凸显,因此让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的运用在现代幼教当中将是一个意义深远的重要问题,如何让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加合理的体现在现代幼教的整个过程中不仅需要现代科技做出基础支持,还需要多远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相应的结合才能让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更好的展现出来,不仅对我国幼儿们的大力教育手段上进行有效的帮扶,对幼儿家长也是一种较为积极负责的态度,因此全文将围绕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结合当前的整体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研究,其次将以理论的形势对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实践和未来发展做出相应的浅谈。

关键词:幼教;教学;研究

一、绪论

现代幼教不仅关系到下一代能否获得良好的基础教育以外,对于在今后幼儿们面临各大高校的培养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将主要从现代幼教当中全面体现,如果没有良好的基础将很难让现代幼儿从小就获得良好的培养基础条件,从长远意义角度进行有效的分析将很难让幼儿打下建设的基础条件,特别是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角度结合我国整体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不难发现现代幼教的重要性,因此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将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实践才能改变当前传统幼教模式,无论对幼儿培养与建立完善的人格、智商、心理素质等都将产生出不容忽视的影响力,所以幼儿园多媒体教学对现代幼教将反映出未来幼教的发展方向及思路,而本文对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合理运用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将存在着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意义,首先从当前存在的传统幼儿教育模式当中可以发现仍然停留在较为传统的幼教模式,其次无论是从教育手段还是从教育模式来说都是一个具有探讨性的主要问题,所以才能出现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方法与思路。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方法与模式已经逐步悄然兴起,并且它的发展步伐与速度正在稳步加快,这些原因都将最直接的反映出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方法不断走向未来的发展节奏和过程阶段,所以本文将选题以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合理应用研究将展开针对性的研究和阐述。多媒体教学顾名思义将以网络做为教育平台,使计算机与现代幼儿教育机制进行相应的配合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幼教平台,把具有文字和图像的幼教知识通过对幼儿进行多媒体教育,当然还需要相应的技术和设备做为有效性的支撑才能让多媒体教育的主要意义能够最终实现,也代表着现代幼教的主要模式,从未来发展的角度和思维不难想象到通过多媒体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合理应用科技化的支持让幼教变得更具有现代科学性,这些都将明显的展现出多媒体幼教的深刻意义,而且在实践中也能在较为成熟的科技化平台的基础上有效实践,因为变得更具有实践意义。

二、幼儿园多媒体教育综合情况

随着现代教育和教育科技信息正在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让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未来发展情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目前的整体情况很大部分的幼儿园就已经完全存在了幼儿多媒体教育模式,而且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纳,特别在很多家长中的口碑获得了巨大的认可,不仅为家长辅导幼儿带来了巨大的帮助,还为随时随地让幼儿接受多媒体教育变得更加轻松和简单。幼儿园多媒体教育发展历史背景将主要围绕网络平台做为主要背景,最终让多媒体教育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实现,并且让幼儿园多媒体教育的实际价值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也是幼儿园从传统幼教直到现代幼儿园多媒体教育的发展情况。从幼儿园多媒体教育先阶段模式中进行观察首先在幼儿园老师的指导和要求外就已经最直接的反映出幼儿园多媒体教育的实际意义,并且对幼儿园多媒体的发展经历与背景将密切相连,最终让现代幼教变得更具有现实意义,首先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手段是需要结合很多现代科技设备做为基础条件才能最终实现的一个过程,其次还需要运用到很多具有现代特征的科技设备最终才能实践的一个有效过程,因而对幼儿教师的基础条件和教育条件就已经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这样才能让幼儿园多媒体教育的整体发展前景会变得更加广泛,否则将很难让幼儿园多媒体教育走的更远,而这一点目前从现代幼教的整体发展背景就能得到最直接的体现,其次从幼教老师和整体的教师素质来说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条件迎接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模式全面发展的阶段,这也需要让更多的人才资源能够充当好幼儿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领路人才是让幼儿园多媒体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及未来,否则在好的幼教方法和幼教思路都很难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这一点对现代幼教和未来幼教都具体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也正是当前面临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手段的主要背景,仍然停留在一个初期建设的阶段,不仅需要在教师引导和培养上下巨大的力度不断加强培养,还需要当前的整体情况围绕现代幼儿园多媒体教育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加大力度才能获得更具有实践意义的发展道路。

查看全文

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研究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依靠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第二个阶段是依靠社会多元化供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有:应试教育的冲击导致学前班“小学化”“成人化”倾向严重;幼儿教育行政网络在政府机构精简中受到冲击,在园幼儿安全隐患普遍存在;农村幼儿教师身份不明,来源困难,师资队伍老化。政府是社会的主导和管理部门,利用财政经费支持引导幼儿教育,规范和管理幼儿教育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学前教育;教育政策

一、改革开放30年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巨大社会变迁,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也经历了重大调整。

(一)第一阶段:依靠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家庭对于教育的需求与重视程度也空前增强。同时,党中央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培养科技人才,基础在教育”。为此许多省市都掀起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活动。为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978年,教育部恢复了幼儿教育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也恢复幼儿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教研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幼儿教育行政干部和教研人员,形成由上而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1979年,全国托幼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并决定在国务院设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负责研究和实施有关托幼工作。此外,为保证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部分省市在县乡两级设立幼教专干和幼教辅导员,并选派懂专业的干部担任公社(乡)中心幼儿园园长或公社(乡)幼教辅导员,负责乡村幼儿园(班)的业务指导。幼教管理体制的健全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业务指导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也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奠定了强有力的制度与组织保障。例如:湖南省桃江县自1980年开始健全幼教辅导网,全县47个乡镇都配备幼师辅导员,县财政每年设立有1万元幼教专项经费,用于对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支。这种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效保证了乡村幼儿教育的保教质量,大大提高了农村幼儿的入班率。据统计,1985年桃江县共办有幼儿班(学前班)599个,3~6岁幼儿的入班(入园)率高达85%。

查看全文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研究

摘要:在我国,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在高职高专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前教育方面的人才,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承担美育功能的美术教学,在学前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也具有其值得探讨的价值所在。目前,我国对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还不够重视,导致这方面的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美术教学

高职高专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大批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美术类的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因为一个合格的幼教工作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人文素质。而美术教学无论是对幼教专业学生进行美育方面的培养,还是对他们的人文素质进行熏陶,都是大有裨益的。一直以来,我国各高职高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对美术教学还不够重视,学生也大多抱着较强的功利性,缺乏对美术课的兴趣,导致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水平长期滞后,最终也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进行探索和改进,力图做到让学生愿意学,接受快,效果好。

一、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它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升格为高职高专院校。伴随着幼教工作者学历层次的提高,我们更应该在提升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质量上下功夫,开齐各门课程,努力改进教学模式,让幼教专业的学生受到广博的知识面和丰富的人文素养之熏陶,为他们将来走向幼教工作岗位做准备。而作为承担美育功能的美术课程,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中,其教育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从教学目标来看,是为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练就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从而为将来的学前教育工作打好基础。但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讲,美术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形成对生活中美的探索,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一个不善于发现美、缺乏审美情趣的人,是无法启迪小孩子的心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这就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之意义所在了。

二、怎样改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质量

查看全文

适宜男学生性别差异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

【摘要】男幼教具有越来越强的市场需求优势,但是其得天独厚的性别优势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却得不到体现,应该使课程设置针对男女性别差异,男女学生数量差异以及男学生特有的职业规划进行调整,真正使男幼教适合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男幼教;课程;发展

国内的男幼教一直是学前教育领域的敏感话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男幼师作为幼儿园的一个新生师资力量,在参与幼儿的教育当中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男幼教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使其无法适应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对于男学生的培养课程并没有区分度。

一、男幼教的市场需求优势

很多专家学者都指出,男性在幼儿园教育中因为其性别而形成独有的教育优势,他们得天独厚的身体素质、积极的个性品质、开放活跃的思维方式、特殊的性别角色和性别意识,对幼儿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密不可分。但是男幼教在我国的幼教事业中始终很缓慢,在整个幼教界呈缺乏状态。国际上,日本男幼师比例只约为7%,美国幼儿园男幼师也不过约占10%,而在中国男幼师的“存活率”还不足万分之七。男性教师本来数量就很少,还有“2-3年”的流失周期,从而造成了男幼教在学前领域的严重缺失和发展缓慢。这一问题的原因来自于经济、社会各方面,但是从学校的人才培养来看,男幼教面临的各种压力的源头其实在于男性在性别上与女性有根本的不同之处,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一刀切模式不能适应男学生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最终也按照培养女教师的方式来培养男教师。男教师本身的性别优势得不到发挥,却不断强化其性别差异在学前教育领域的不适宜性,最终导致男生在专业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逐渐隐匿了自己的性别优势,在就业中迷失自己的职业定位,从而无法发挥男性在幼儿教育中的独有优势,个人价值得不到实现,社会认可度得不到提高,最终造成了男幼教心理层面上离职的原因。要解决这一现实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做出共同的努力,而在学校层面,制定适宜男学生性别差异的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实践课程,是突出男幼教性别优势的基础性措施,通过因材施教,让男幼教在学习和从业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是提高男幼教职业归属感和个人价值感的有效途径,也就最终解决了幼儿园男老师数量少,质量不高而且流失快的现实问题。

二、男幼教的人才培养课程缺陷

查看全文

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研究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依靠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第二个阶段是依靠社会多元化供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有:应试教育的冲击导致学前班“小学化”“成人化”倾向严重;幼儿教育行政网络在政府机构精简中受到冲击,在园幼儿安全隐患普遍存在;农村幼儿教师身份不明,来源困难,师资队伍老化。政府是社会的主导和管理部门,利用财政经费支持引导幼儿教育,规范和管理幼儿教育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学前教育;教育政策

一、改革开放30年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巨大社会变迁,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也经历了重大调整。

(一)第一阶段:依靠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家庭对于教育的需求与重视程度也空前增强。同时,党中央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培养科技人才,基础在教育”。为此许多省市都掀起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活动。为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978年,教育部恢复了幼儿教育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也恢复幼儿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教研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幼儿教育行政干部和教研人员,形成由上而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1979年,全国托幼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并决定在国务院设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负责研究和实施有关托幼工作。此外,为保证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部分省市在县乡两级设立幼教专干和幼教辅导员,并选派懂专业的干部担任公社(乡)中心幼儿园园长或公社(乡)幼教辅导员,负责乡村幼儿园(班)的业务指导。幼教管理体制的健全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业务指导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也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奠定了强有力的制度与组织保障。例如:湖南省桃江县自1980年开始健全幼教辅导网,全县47个乡镇都配备幼师辅导员,县财政每年设立有1万元幼教专项经费,用于对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支。这种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效保证了乡村幼儿教育的保教质量,大大提高了农村幼儿的入班率。据统计,1985年桃江县共办有幼儿班(学前班)599个,3~6岁幼儿的入班(入园)率高达85%。

查看全文

农村学前教育政策探析论文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依靠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第二个阶段是依靠社会多元化供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有:应试教育的冲击导致学前班“小学化”“成人化”倾向严重;幼儿教育行政网络在政府机构精简中受到冲击,在园幼儿安全隐患普遍存在;农村幼儿教师身份不明,来源困难,师资队伍老化。政府是社会的主导和管理部门,利用财政经费支持引导幼儿教育,规范和管理幼儿教育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学前教育;教育政策

一、改革开放30年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巨大社会变迁,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也经历了重大调整。

(一)第一阶段:依靠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家庭对于教育的需求与重视程度也空前增强。同时,党中央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培养科技人才,基础在教育”。为此许多省市都掀起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活动。为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978年,教育部恢复了幼儿教育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也恢复幼儿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教研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幼儿教育行政干部和教研人员,形成由上而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1979年,全国托幼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并决定在国务院设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负责研究和实施有关托幼工作。此外,为保证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部分省市在县乡两级设立幼教专干和幼教辅导员,并选派懂专业的干部担任公社(乡)中心幼儿园园长或公社(乡)幼教辅导员,负责乡村幼儿园(班)的业务指导。幼教管理体制的健全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业务指导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也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奠定了强有力的制度与组织保障。例如:湖南省桃江县自1980年开始健全幼教辅导网,全县47个乡镇都配备幼师辅导员,县财政每年设立有1万元幼教专项经费,用于对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支。这种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效保证了乡村幼儿教育的保教质量,大大提高了农村幼儿的入班率。据统计,1985年桃江县共办有幼儿班(学前班)599个,3~6岁幼儿的入班(入园)率高达85%。

查看全文

农村学前教育政策分析论文

一、改革开放30年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巨大社会变迁,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政策也经历了重大调整。

(一)第一阶段:依靠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农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家庭对于教育的需求与重视程度也空前增强。同时,党中央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培养科技人才,基础在教育”。为此许多省市都掀起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活动。为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1978年,教育部恢复了幼儿教育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也恢复幼儿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和教研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幼儿教育行政干部和教研人员,形成由上而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1979年,全国托幼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并决定在国务院设立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负责研究和实施有关托幼工作。此外,为保证和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部分省市在县乡两级设立幼教专干和幼教辅导员,并选派懂专业的干部担任公社(乡)中心幼儿园园长或公社(乡)幼教辅导员,负责乡村幼儿园(班)的业务指导。幼教管理体制的健全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业务指导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也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奠定了强有力的制度与组织保障。例如:湖南省桃江县自1980年开始健全幼教辅导网,全县47个乡镇都配备幼师辅导员,县财政每年设立有1万元幼教专项经费,用于对幼儿教师的业务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支。这种培训与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效保证了乡村幼儿教育的保教质量,大大提高了农村幼儿的入班率。据统计,1985年桃江县共办有幼儿班(学前班)599个,3~6岁幼儿的入班(入园)率高达85%。

此外,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国家财力有限,在农村地区尚无法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认为举办一年制的学前班是当前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最佳途径。为此,1986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大力推动农村学前班的发展,并使得学前班在过去20多年中成为农村幼儿教育的传统办学模式。据统计,1989年全国学前班人数占在园(班)幼儿总数的47.3%,其中农村学前班幼儿数占农村在园(班)幼儿总人数的60%以上。群众集体和教育部门共同发展政策的提出,是积极应对集体经济解体、村社无法继续独立承担农村幼儿教育重任的一种理性选择,它有力地保障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学前一年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二)第二阶段:依靠社会多元化供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查看全文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篮球教学改革探究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篮球教学改革的背景及现状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逐步重视,基层学前教育教学的改革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其中公共体育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其改革也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篮球教学实践改革的研究较多,而对学前专业体育课程篮球教学实践改革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篮球教学改革的探索,将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与学前学生职业需求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为间接提高学龄前儿童的身体素质及掌握各项运动技能的能力,为中国体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国拥有学前教学专业的学校共计354所,其中浙江省16所。从浙江省各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来看,将学前教育专业和体育课程相结合的院校数量寥寥无几。根据各校的专业设置及教学大纲可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篮球课程教学内容以篮球理论、篮球基本技战术、身体素质练习等为主,并未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而开设幼儿篮球理论、幼儿篮球游戏以及幼儿篮球活动项目等内容。

二、传统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篮球作为体育运动中的大项,应用范围较广。传统篮球课程内容学习明确,教学内容围绕篮球基本理论知识、技战术知识开展教学,通过多个学期的篮球课教学,大部分学生可以基本掌握篮球技能,但是传统的篮球教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一)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需求。现今多数幼儿园都将体育游戏等趣味运动作为幼儿体育课程内容,并未开展系统的篮球、足球、棋类、器械等课程教学。从幼儿教师专业体育技能角度来看,学前专业的学生职业方面目标明确,传统的篮球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应该根据学前教育及幼儿身心特点,将传统篮球教学与幼儿篮球教学相融合。(二)教学目的、手段及评价方式单一。从教学目的来看,是以提高学生体质为前提,单纯地按照项目进行技能性学习。从教学评价方式来看,评价手段较为单一,多为结果性评价,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从体育能力掌握情况来看,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尤其是性别的差异导致后续对于篮球技术的应用频率不同,多数女生在体育课程结束之后由于运用机会相对较少,对技术动作未能产生刻板记忆,因此未能形成终身体育能力。

三、学前教育专业篮球教学改革内容

基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职业技能的需求,提高学生今后的职业竞争力,有效的将体育课程与职业需求相结合,以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下简称:幼教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篮球教学内容进行深化改革探索,主要从传统篮球技能学习和幼儿篮球教学能力培养两方面进行研究。(一)传统篮球技能学习。继续保持传统篮球技能的学习,其内容包括篮球理论、基本技战术、篮球比赛规则及裁判规则等内容的学习。因为只有学生自身真正掌握了篮球的各项技能,熟知所有篮球规则及裁判法,才能够在今后的工作教学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根据教学计划设置,第一部分教学内容为篮球理论、基本技战术的学习。(二)幼儿篮球教学能力的培养。总结目前国内开展的各类幼儿篮球赛事,并结合学龄儿童身心特点,当前幼儿篮球内容开展具有趣味性、竞技性以及表演性的特点。其中,趣味性内容主要包括幼儿篮球游戏,通过趣味的篮球游戏提高幼儿对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及热爱程度。竞技性内容主要包括篮球比赛、传接球、运球、投篮比赛等,通过篮球基本技术的学习,提高幼儿协调性,促进身心协调发展。表演性内容主要以团体篮球操表演为主,团体篮球操不仅不限制教学场地,还便于教学成果的展示,极具有观赏性,并且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因此幼儿篮球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应针对幼儿篮球的趣味性、竞技性、表演性三方面进行开展。1.幼儿篮球创编操的学习。在第一部分篮球基本技能教学的基础上,第二部分的教学围绕篮球比赛、裁判规则和幼儿篮球创编操展开,其中幼儿篮球创编操应作为本部分教学重点。其教学涉及到运球技术动作的运用、创编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从运球技术中选取适合幼儿运球的技术动作进行教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相关幼儿篮球操视频为学生创编提供思路,做到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最后将篮球水平较强的同学与水平较差的同学组合在一起,取长补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能力较高的幼教学生的教学能力,还可以提高能力较差同学的学习兴趣。2.幼儿篮球游戏的学习。游戏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身心特点及安全。其教学可以先从教师带领过渡到幼教学生自主创编,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作为课前热身的小游戏开展,穿插到每一节体育课中,并且由体育委员对每位同学的游戏进行整理汇总,作为今后的教学资源使用。该项内容可作为过程性评价方式记录到期末考核中去。3.幼儿篮球比赛的学习。其教学应先从理论教学的的形式过渡到实践教学,学生应首先了解幼儿篮球的场地、器材规格以及幼儿篮球的比赛规则才可以在实践中正确的对幼儿进行教学。其次,在日常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进行幼儿篮球比赛,从幼儿的角度进行思考会遇到的问题,并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四、成效研究通过对已开展教学内容改革的2015级及2018级幼教学生与未开展教学内容改革的2016级、2019级幼教学生,10个班级共计430名女生进行了教学实践数据统计对比,得出以下结论(表1):从幼教学生对篮球课程的兴趣、教学内容实用性、课程满意度以及篮球教学内容职业性四个层面进行调查研究,由表1可知,未进行教学改革的班级对篮球课程的兴趣比率、满意程度要低于开展教学内容改革的班级。其中开展改革班级的幼教专业学生认为通过教学内容改革不仅大大提高了篮球课程的实用性,还增加了其职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篮球教学,其教学目的不仅是增强幼教学生的体质,授予幼教学生篮球运动技能本领,还要教会幼教学生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掌握幼儿篮球相关的职业技能及教学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为幼教专业幼儿体育事业添砖加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