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11:11: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学启蒙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学启蒙教育

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探讨

一、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幼儿教师的教学理念。在现代教育文化背景下,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幼儿园在开展国学启蒙教育。尽管国学启蒙教育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幼儿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进步,但还是会有一部分幼儿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仍旧不按照国学启蒙教育的思想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得幼儿无法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统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幼儿的成长,不能激发幼儿对知识的渴望,这样既对幼儿不利,同样也无法真正地将国学启蒙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教育中。(二)幼儿园的教学环境。现阶段,在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中,在为幼儿提供优良的教育教学环境方面,幼儿园及教师并没有做到完善,不能给幼儿缔造良好的国学启蒙教育环境,未能利用现代化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为幼儿创设环境,幼儿不能学习到有效的国学启蒙教育,不利于幼儿的发展。教师可以在幼儿园进行一些环境创设工作,把与国学启蒙教育相关的图片或文字,做成展览板报贴在教室的墙上,使幼儿能够在充满国学的氛围中学习。幼儿园应向家长和社区大力宣传国学启蒙教育,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三向合力,促进幼儿国学启蒙教育的发展。

二、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应进行完善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在我国历史教育发展的长河中,教育理念始终占历史的主流。在国学这一经典传统文化中,我们要坚信,乐教这一教育形式从始至终是幼儿国学启蒙教育的主要支撑。由古时的四书五经,到现代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即已从私塾或家庭中学习四书五经到现代课堂上学习一篇古文。现代教学采取幼儿的生活与教学的内容完美结合,让幼儿在熟悉、有趣、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国学经典。教师可布置一次有关国学启蒙的作业,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在一周之内完成。教师可给幼儿布置一周一首诗,一个四字成语的作业,让幼儿一周内在父母的帮助下熟读甚至背诵一首简单的小诗,了解一个四字成语的含义等,将国学启蒙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利用幼儿父母的资源,帮助幼儿学习国学,引导幼儿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使幼儿牢记中国的传统国学文化。(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幼儿国学启蒙教育过程中,学校及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应把国学启蒙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中的重点教育,为幼儿今后学习国学启蒙教育奠定基础。教师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来渗透国学教育,教师可在幼儿休闲娱乐的时候,午睡起床的时候,播放古典音乐,为幼儿营造一个既舒适又高雅的日常环境,让幼儿能够爱上古典音乐,爱学国学,激发幼儿对学习国学知识的渴望,让幼儿以独立的个体身份加入幼儿国学启蒙教育中。

三、结语

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在幼儿园已经有了一定的教育位置,通过分析当今时代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完善幼儿园国学启蒙教育的措施,我们可以发现国学启蒙教育的重要价值。在国学启蒙教育中,我们要首先对幼儿的德行进行培养,然后再培养幼儿的智育,使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探究和学习国学知识。教师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对幼儿的国学学习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不利于幼儿国学启蒙教育的发展,因此,要求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遵循教育规律,组织和引导幼儿学习国学,提高幼儿对国学的兴趣,将国学启蒙教育发扬起来。

查看全文

小学生道德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对小学德育现状进行简要阐述,说明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并对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道德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总结国学启蒙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够为小学德育的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国学启蒙教育;小学教育;道德教育

在小学教育中,道德教育与知识文化教育同样重要。小学生处于性格和人格的养成期,此期间的个人品行状况以及道德发展状况,对学生青春期乃至成年早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现在小学生群体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叛逆、自私、集体意识弱等不良倾向,实际上意味着小学生道德教育需要加强。

一、国学启蒙教育对小学生德育的积极作用

“国学”的概念十分宽泛,从广义来看,国学是能够代表中国主流文化的学术、理论以及文化表现形式的总和;从狭义来看,国学是可用于个人发展以及学校教育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学校教育中提到的“国学”,多是指狭义上的国学。国学启蒙教育即使用国学经典中适用于小学阶段以及国学初学者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教育形式,《弟子规》《三字经》《诗经》《论语》等皆可选用。国学启蒙篇章多是对个人品行发展、个人行为准则以及处世方法和态度的阐述,具有明确的教导意义,能够给小学德育提供良好的范本。小学生通过诵读和学习经典,能对传统道德有初步的认知,辅以教师指导,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德育水平。

二、国学启蒙教育在小学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发展探讨

摘要:小学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教育时期,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着发展的优化和创新。本文基于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探讨了在当前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优化方向,以期促进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关

关键词:全球化背景;小学教育;优化方向;创新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之下,国外的教育思想在为我们带来全新启示的同时,也给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和品性特征的培养都具备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寻求小学教育的优化发展和创新已成了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全球化背景下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小学是人生的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最有影响力的重要时期。小学教育阶段所面向的对象是广大少年儿童群体,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大多较为活泼好动,好奇心较为旺盛,模仿力极强,但存在观察力和注意力较难持久集中的问题,容易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转移注意力,同时心理和生理发育都在逐渐成熟和发展过程之中。因此,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需要结合小学生在注意力、观察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情绪感知能力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基本特征,设计符合小学生可接受水平范围之内的基础知识教学。当今时代处于信息技术发展极为迅速的新时期,信息的传播和发展早已不受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全球村概念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在社会经济、文化还是教育领域,都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这给我国小学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思潮冲击,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固然有积极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最本质的是构建既适应我国国情又具备全球化视野的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正不断谋求全新的优化和创新,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逐渐由技能教育转变为重视学习态度、情感素养和价值观培养的综合素养教育。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为小学生奠定社会行为习惯和思维基础,如何建立兼具科学性和人文关怀的价值观依然是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当前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

查看全文

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具备极高鉴赏价值的经典之作。在小学教育阶段,借鉴传统文化对于教育理念的启示,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教育模式过于注重应试教育,针对小学教育现状如何进行优化和创新,兼顾启智和树人两大基本教育功能已成为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

小学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环节,也是构建学生基础知识、基础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效果对于学生未来更高阶段的教育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但就当前教育现状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不足。小学传统教育模式基于应试教育背景之下,注重技能教育和智力教育,对于德育的培养则较为欠缺,基于此现状,学生出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并不罕见。究其本质原因在于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都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中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针对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需提倡传统文化的教育启示,加强重视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化和发展。

二、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

我国的文化底蕴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是其中的宝贵结晶。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阶段,应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理念,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道德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爱国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传统文化的信念,就长远意义来看,这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便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下,重视智育和德育的共同发展,为培养既拥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具备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奠定最为坚实的教育基础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

查看全文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的联合探究

一、探索以学生实践为主体的文化建设方式,加强学生党建工作

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引进国际先进教育资源,在运行过程中,大多采用全英文授课,运行国外大学的课程,授课教师一部分为外籍教师,这种教学模式使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较容易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这对于正处于个性思想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更容易造成思想上的倾向性影响,使其较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外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多引自国外高校,这势必出现“两课”教学课时少的现状。基于此,北京农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探索以学生实践为主体的培育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服务社会,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激发学生入党的积极性。

1.开展以志愿服务活动为主的三级教育,构建志愿服务的文化氛围,把学生党员教育贯穿全过程三级教育是指启蒙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和先进性教育。首先,对全体新生进行入党启蒙教育。启蒙教育由讲座和志愿活动组成。讲座重在普及入党知识,主要讲解“如何写入党申请书”、“如何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等内容;志愿活动是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学院的志愿服务社团,做到“早启蒙、早选苗、早培养”。基本理论教育是指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二级党校学习,提高对党的认识和政治理论水平,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在校园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先进性教育是指对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的教育。组织学生党员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对党员的教育,使学生党员正确认识当前形势,有针对性地、有重点地解决一些思想上的问题。

2.开展以教育实践为主的小学期活动,构建国际交流的文化氛围,发挥学生党建的积极作用北京农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小学期是针对合作办学的课程安排设定的,每年的5月底到7月初,大约一个月半的时间。小学期活动通过开展英语演讲比赛、中国文化英语展示活动、国际交换生项目、专业实验等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西方文化认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其中,构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文化氛围。在活动开展中,努力发挥学生党员的带头学习、带头实践的模范作用,发挥党支部发动学生、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积极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加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弘扬学校传统的文化氛围,发挥学生党建的指导作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了解社会、接受教育、增长才干的最佳方式,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应结合学校和合作办学项目特点,设计好、指导好社会实践活动,北京农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鼓励学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走进偏远地区开展志愿服务、开展走访校友等社会实践活动。

二、搭建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实现两者良性互动

查看全文

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对策分析

科技发展飞速,国际交流和交往日益频繁,多元化世界格局已经逐步呈现于我们眼前。语言作为连通各国的交流工具,越来越被人们置于显眼的位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母语能力、外语能力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由此可知,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以及激烈的竞争中,除了母语是首要掌握的必备语言外,掌握第二种或者多种语言是具有竞争力的。在以上种种原因的影响下,学前领域的英语教育也在各个地区遍地开花。学前教育工作者将幼儿英语教育作为幼教改革的综合工程,是英语教育的重要改革趋势。曾有资料指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发展语言理解能力”。从当前看来,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其中,一些关于儿童心理、儿童生理、儿童思维和与语言发展的研究表明,幼儿英语教育对于儿童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有一定作用。

《学前儿童英语教育》一书的编者在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理论研究和一线教学多年的基础上,参考了许多同行专家的意见,并将其整理写入该书,以提供一部可用于中国学前儿童英语教学的指导书。该书指出,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必须建立在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之上。在这一前提之下,教师还应创设一个“适宜的语言环境”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这是对学前儿童进行英语教育的方式或手段,也是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关键。语言的学习和习得与语言交际环境密不可分。从学前儿童学习外语的方式来看,适当的环境创造尤为重要。

“启蒙性”是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启蒙教育,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应注重培养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我们根据对《学前儿童英语教育》一书的研究以及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语言学习的相关理论、研究与探索等,可以总结学前儿童英语学习的相关对策。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或图像直观地教学。直观的思维方式使儿童必须通过直观的动作、表情、图片或特定情况来理解和表达语言。例如,每天早上老师用英语“Goodmorning”迎接小朋友的到来,通过反复观察,刚入园的孩子们可以逐渐建立起这句话与生活的联系,慢慢理解这句话。这种直观的思维方式使儿童的语言学习变得自然,他们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他们正在学习一门语言,但他们会主动理解和表达语言,以便与他人沟通信息和情感。在沟通过程中,他们也不会考虑什么是语言。其次,打破儿童语言学习中的沉默现象。虽然儿童通过听妈妈说“宝宝笑”来做出相关动作,但学习具有真实意义的词语需要的时间长达一年之久。另外,孩子从听到一种句式到学会说出这种句式,或者是学会使用这种句式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定会经历瓶颈期,但是时间不会太长。就像孩子刚刚听到“Comeheretome”的时候,不会马上说出一模一样的句式来,只有经过练习可以说出“Comeme”或“Cometome”或“Comeheretome”。

学前英语学习活动是第二语言启蒙教育,为培养儿童双语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建立儿童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儿童学习各种语言符号及其组织方式的过程并非完全被动。在语言交流环境中,当孩子需要交流时,他们会积极地在记忆中搜索单词和句子并尝试表达。在这种沟通需求的情况下,当孩子由于缺乏词汇或语法错误而导致沟通中的理解障碍时,孩子们会感受到学习新单词的紧迫感,并会有意识地利用这个机会相互学习,积极地模仿。以上是对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对策的探究,也是笔者最为关注的地方。

作者:欧燕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查看全文

幼儿教师钢琴运用能力的提升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学前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所以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成为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钢琴运用能力是新时期幼儿教师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运用钢琴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因此,针对幼儿教师钢琴运用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幼儿教师;钢琴运用能力;培养策略

音乐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音乐教育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帮助幼儿集中精力进行学习,也可以培养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拓展,这些对于幼儿未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钢琴是当前幼儿教育中常用的教学配置,幼儿教师的钢琴运用能力,直接关系到幼儿启蒙音乐教育开展的成效。

一、幼儿教师应当具备的钢琴运用能力

1.钢琴运用的基本功

在幼儿教学中,很多活动都可以运用钢琴音乐来完成,可以改变以往幼儿教育课堂中枯燥的说教模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比如幼儿教师可以与孩子们玩游戏,用大三和弦的上行分解作为起立的提示音,用下行分解作为请坐的提示音,当幼儿听到不同的提示音时,就可以做出不同的动作,这样既增强幼儿教育的趣味性,也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这些看似简单的教育活动,对幼儿教师的钢琴基本功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将钢琴音乐与幼儿教育有效结合,并且运用自如。

查看全文

幼儿教师音乐教学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近些年,高职院校逐步重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形成了系统化、特色化的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也非常重视用人单位对幼儿教师音乐教学能力的要求,并且根据幼儿园师资的发展动态进行教学整合和优化,以满足社会对幼儿教师的人才需求。因而,在职业需求导向下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使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更加准确、高效,体现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幼儿音乐教学能力作为幼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之一,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需要丰富的实践能力。本文从树立正确的音乐教学理念、形成全面的音乐教学技能、夯实专业的音乐理论基础、掌握专业的儿歌弹唱能力、具备幼儿音乐活动组织能力等方面出发,就职业需求背景下高职院校幼儿教师人才音乐教学能力培养进行了深入探索。

【关键词】职业需求;幼儿教师;音乐教学能力

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也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幼儿教师综合业务能力显得非常重要。高职院校作为幼儿教师输出的重要阵地之一,全面打造幼师人才的职业技能。音乐教学能力作为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对于幼儿学前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高职院校要根据幼师职业素养需求发展,做好幼儿教师的音乐教学能力的塑造工作,使其能够符合幼儿园师资的高标准,为幼儿的学前音乐启蒙教育良好开展保驾护航。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主要来源之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幼儿音乐教学能力培训,学习相关的幼儿音乐教学理论和技能,确保毕业之后能够顺利走向幼儿教师的岗位,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发挥卓越的职业技能。下面,笔者将结合幼儿教师职业素养要求,分析高职院校幼儿教师音乐教学能力培养的改革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音乐教学理念

幼儿教师面对的教学群体是非常特殊的,幼儿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对音乐充满了好奇和探索,非常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所以,幼儿教师在音乐教学课堂中的一举一动,都对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以及综合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高职院校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幼师的音乐教学能力培养的入门阶段,就要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树立准确的职业目标,形成正确的幼儿音乐教学观念。首先,要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分析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然后再以丰富的音乐教学手段来打造生动的音乐教学课堂。这样一来,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会明白,自身将来在幼儿音乐启蒙教学开展中,要以幼儿音乐学习的兴趣为教学切入点,以提高幼儿素质为教学开展目标。此外,音乐教学不仅是一种艺术教育,而且是情感教育、审美教育、道德教育。所以,幼儿音乐教育的功能是多元化、多方面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认识到,在幼儿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学是一种具有深远价值和塑造才能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幼儿的表现力得到全方位呈现。所以,幼儿教师所组织的音乐教学活动,要激发幼儿探索音乐艺术的兴趣,深刻地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让幼儿形成丰富的音乐理念和实践能力。同时,随着启蒙教育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重视对幼儿教师职业观的塑造,在教学理念方面,还要具备前瞻性和发展性,将最前沿的音乐教学理念应用到将来的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发挥幼儿音乐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素质培养的作用。

二、形成全面的音乐教学技能

查看全文

“部落儿童”下学前教育中视频的探索

摘要:“部落儿童”研究视角强调儿童具备能动性,其通过一套完整的、自我良性运行的且符合儿童生活方式的符号和话语创立自我独特的社会类别。在当前影像传播时代,3-5岁的学前儿童不可避免卷入其中。中视频跨越技术壁垒实现了用户深耕,无疑是实现学前儿童教育视觉化途径的有效手段。从长远发展看,中视频将发挥其优势,助力儿童教育实践。

关键词:部落儿童;学前儿童;中视频;教育影像;视觉化

我国拥有庞大的学龄前人口数量与规模,“十四五”期间随着我国“全面三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各项新政的出台与实施,使得社会对学前儿童抚养与教育问题的关注愈加凸显。在此背景下,我国儿童视听媒介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面临着不同以往的复杂形势与全新使命,其生产既要遵循儿童的基本认知规律也要积极应对传媒产业发展的新趋势。2020年,西瓜视频总裁任利锋提出“中视频”概念:即1分钟至30分钟的视频内容,并以横屏的方式进行视觉呈现。按此概念,中视频并非一个新兴事物,该形式的视频影像早已进入大众消费视野。[1]但当这一概念被单独列出后,是否能为儿童媒介产品的创制带来全新思路。同时,在视听媒介逐渐介入社会表达的当下,3-5岁的学前儿童以其独特的认知机制对视听信息进行选择和处理,中视频如何主动迎合并聚焦这群“特殊的受众”,在当前与短视频和长视频的媒介混战中“突出重围”,为促进学前儿童教育并探索新时代家庭教育途径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从儿童影像视角出发,教育中视频的创制由来已久。一般意义而言,儿童影像的内涵存在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即包括“与儿童有关的影像”和“儿童视角的影像”两种不同解读方式。[2]前者侧重表现儿童在影像中的“存在”,通过视听影像的表达呈现出与儿童有关的言语、行为、外表等现状,意为展现儿童的客观存在。在这种形式影像中儿童只需“出镜”,其创意和拍摄技法的使用全部取决于成人,影像本身实则是成人依据自身喜好建构的结果。后者指的是儿童主观世界的再现:即最大程度还原儿童的所思所想,试图以儿童独特的视角看世界,这种影像即是“部落儿童”研究范式所探讨并加以确认的。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于成人创意摄制,但其以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儿科医学等多学科关于对儿童早期认知机制的研究成果为纲,探索出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视听影像,为学前儿童的教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媒介思路。例如,作为全球教育电视生产的重要实践典范,20世纪90年代风靡全球的儿童电视节目《芝麻街》已证实儿童视听影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它能有效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真正融入其认知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儿童建构知识的良性循环机制。该节目将“寓教于乐”作为明确定位,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众多因家庭贫困、无条件接受学校教育的幼儿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媒介环境与机会。同时也为缩小社会“知沟”、促进教育平等提供了有效的媒介方案。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便携化个人移动终端的普及,儿童视听影像的内涵迎来了新时代注解。短视频行业快速兴起,儿童类别在短视频垂直细分类别中所占比重日益突出,具有较高流量比。[3]但仔细研究不难发现短视频“赛道”与学前教育内容不可弥合的现实困境:一方面,由于3-5岁的学前儿童尚未具备独立摄制短视频影像的能力,在短视频视角下的儿童影像通常是成人主导创意与拍摄,视频内容多以客观性的儿童影像为主,表现为成人视角下“与儿童有关的影像”。另一方面,以1秒至30秒时长展现影像见长的短视频在形式上追求快节奏、碎片化与浅层化叙事,将其与为学前儿童创设的严谨启蒙教育内容挂钩显得极不现实。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儿童短视频市场的火热伴随而来的是内容的泛娱乐化与弱理性化等问题,为人诟病。一些短视频平台所播放内容存在与儿童形象及年龄极不相符的现象。例如,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大量以儿童为对象的无底线恶搞内容[4],影像创作者均为成人,所涉内容将儿童作为取乐成人的工具;也有短视频内容中儿童模仿成人表现出超出年龄界限的言行等。这类影像似乎成为成人在忙碌工作之余进行娱乐消遣的“一味调剂”。因此,将短视频作为儿童影像的承载媒介显然存在诸多问题,让人不得不思考短视频作为一种视频媒介形态在展现儿童影像以促进学前儿童启蒙教育的可行性与专业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童年社会学”掀起了“部落儿童”的研究范式,其承袭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丰富的人种学研究经验,对作为独立个体的儿童加以确认:儿童有能力自主创建一个独立于成人世界的自治群体。他们用独有的习俗、规范、仪式形成自己的活动场域,虽不可避免受到成人世界影响,却始终与之保持隔离。[5]对这种看似“自治”的独立社会类别的确立继而得到了来自现代心理学、儿科医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的证实:学前儿童是能动的主体,其具有积极的信息加工行为与能力。在这一基础上,儿童早期研究获得关注,即尽管3-5岁的学前儿童虽尚未具备完善的智力、身体发育、能力等方面发展,但其区别于成人的认知能力与规律形成了极具儿童属性的特质。由此,“部落儿童”研究范式为儿童影像的中视频探索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即学前儿童具备影像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认知能力,儿童影像的主观层面表达虽无法再现最真实的学前儿童“眼中世界”,但其创作应最大程度符合3-5岁学前儿童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教育启蒙与影像创作的深度融合,通过对儿童受众的精准把握与内容深耕,彰显视听媒介环境下儿童教育影像的新探索。

1.技术支持下的儿童中视频影像

当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沉浸于影像中,一方面是传播环境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现代传播技术的变迁:智能手机的应用与普及、移动互联网发展、5G技术领先的高速率、低延时和大连接的特点都为影像生产与传播搭建起完备的技术框架。[6]儿童中视频影像的生产区别于传统的儿童电视节目制播体现出新媒介环境下的技术属性:第一,承载中视频影像的数字化终端设备日趋便捷化与智能化,以此拥有突出的用户体验。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儿童掌上学习机等各式智能化终端设备逐渐扮演起微型计算机的功能,硬件与软件日趋数字化、个性化。一部智能设备的功能集通讯、学习、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通过独立的操作系统和运行空间给用户极大的个性化体验。中视频内容可以搭载各式智能化设备,使儿童的观影体验不再囿于家用电视机,极大提升了影像信息传播的便捷性。第二,移动互联网和5G技术的日趋成熟无论从儿童影像的“制”和“播”两个层面均赋予学前儿童更多自主权,拓展了“寓教于乐”的新场景。一方面意味着以视频语言代替文字语言的生产效率更高,传播速度之快,知识获取更具直观性、形象性。这一点明显区别于泛娱乐化、弱严肃性的短视频内容形式。中视频以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Content,专业内容生产)呈现的视频内容使得影像话语表达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为儿童教育性内容的注入提供了理性的“可操作空间”,能最大程度还原“部落儿童”理念所创设的儿童影像视角。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优化了中视频的播出环境。特别是融媒体时代下,即使还未具备完善且稳定的媒介使用能力的3-5岁儿童也卷入其中。一般意义上,学前儿童中视频的播放环境极大程度取决于家长的媒介使用行为,因此,中视频具备同短视频收视便捷、获取信息直观等“短平快”式的观影体验,但更放大了亮眼的“横屏”体验优势,有效扩大了观影时的视野和纵深的层次感,使儿童能更好聚焦于广泛的主体对象,更符合3-5岁学前儿童的视觉认知规律。

2.维系学前儿童与家长的深度用户群

查看全文

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教育关系

摘要:文化民族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然联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势必要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同时,传统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支撑力,对当前文化的发展仍有毋庸置疑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的民族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五千年岁月的洗礼积淀而成,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而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壮大,正是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强大的根基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又为所提倡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支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化根基。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确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从内容上来看,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在“五四讲话”中指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体现了中国的国情与中国特色,而中华优秀传统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一部分,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既有“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又有“以德为本”的社会氛围,更有为人要“君子坦荡荡”的个人价值追求,等等,这些思想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层面都体现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神诉求。从特性上来看,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的必然性。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注重农耕文明,在中华儿女的辛苦劳作中有了初步的文化形成。中华传统文化又强调人的修养,自古以来,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十分重视个人的品德,古代社会所崇尚的仁义礼智信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由此看来,中华传统文化确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形成必须具有中国特色提供了必然性。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拓展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渠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条件是人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国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提供了理论支撑,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做到有据可循,而不是凭空想象。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根基,有利于增强社会人民的认同感,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从而提升个人知识文化素养。在这一认同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了社会大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凝聚力和认同感。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又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方式方法提供了多种可能。通过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公民对文化主体地位的认识,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使人们认识到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提升文化知识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积极主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升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