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礼仪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13:56:5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学礼仪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析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一、案例呈现
整个感恩活动从一个充满爱意的地方出发,让爱的火种在小萤火虫的心里生根发芽,活动策划者郝爽妈妈原创的充满爱意的诗《谢谢你,我的孩子》,将活动带入最浓情时刻的同时,也提醒我们去思考,从家长和孩子的行为中,看到了一些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家长素养的参差不齐,在活动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文明行为,如,上大巴车的时候不排队,指使孩子去抢座位,不按要求一位大人带一个小孩,随意组合乱坐,给清点人数的家长造成了麻烦;午饭吃自助餐后,不自觉收拾餐盘,随意丢弃;下午吃自助蛋糕餐时,多拿多占,不珍惜食物,吃不了就扔在地上,甚至教唆孩子偷偷往包里装;做游戏时,不能引导自己的孩子当好观众,而是在台下随意喊叫、乱跑……这些现象都体现了部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行为养成习惯教育的不到位和缺失,家长只注重了对孩子的“爱”,而忽略了自己作为孩子榜样的责任和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为此,应该让家庭生活和学校环境乃至社会风气成为孩子文明习惯养成的支撑力量。正如本次活动的主题,我们感恩大家及时发现问题,审视问题,并及时从中汲取教训,不断改进教育理念和引导方式,促进此类活动能持续有效开展,增进家长与孩子、孩子与孩子、家长与家长、老师与家长之间的相互了解,彼此影响,促进共同成长,增强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
二、加强礼仪教育的班级实践
1.制定本班“讲文明、学礼仪”亲子活动计划,在活动中找问题,勤纠正。2.家校合力,共同编写本班《读经典,学礼仪亲子共读手册》,系统地组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让家长和学生在诵读中,从故事、情境、事理、生活中领悟内涵,获得心灵启示与道德勇气,从而内化为自我的道德行为。3.申报《读经典学礼仪———关于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的市级规划课题,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式,将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相融合,创建经典诵读的平台,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受到经典的熏陶,得到国学的感召,在不知不觉中让国学内涵精神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小学阶段对一个人习惯、品行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关键时期。教育不仅意味着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承担着“人”的教育的重要职责。新课标前言中这样写道: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流传千年被尊为经典的国学篇章,既包含了优雅高尚的情怀,又有我国民族精神,还有做人的道理。如果小学生从小就接受国学经典的教育,在诵读中受到文明礼仪的熏陶,达到人格培养的目的,那么,一大批品学兼优的新世纪人才,都必将在这个时代成长起来。因此,开展“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礼仪”课题的研究,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作者:笸权云 单位:兰州市城关区秦安路小学
礼仪教育在幼儿教育教学的意义
摘要:幼儿教育关系着幼儿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而礼仪教育不仅是幼儿成长的需要,更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幼儿礼仪教育的实践不仅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而且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为了更好地完成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礼仪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本文拟从礼仪教育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礼仪教育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必要性以及礼仪教育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策略这三个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礼仪教育;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实践;意义
一、引言
中华民族作为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度,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渊源,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了。幼儿时期正是人生中品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不仅关系到幼儿一生的成长发展,而且关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所以,幼儿礼仪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与此同时,幼儿教育教学中对于礼仪教育的重视对于幼儿园良好精神风貌的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帮助幼儿提升道德修养,进而实现幼儿德育教育的目标。
二、礼仪教育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礼仪教育,说到底就是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幼儿行为规范的形成。优质而高效的礼仪教育不仅是对德育教育的贯彻落实,而且有利于美育的顺利进行。因为礼仪教育正是通过对幼儿道德品格的重视和培养来帮助幼儿看到一个充满着真善美的世界,帮助他们感受来自于这个世界的爱和温暖,为激发幼儿的感恩之心奠定坚实的基础。尽早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不仅有利于帮助幼儿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幼儿成长为一个懂得感恩、文明识礼的人,而且能够在规范幼儿为人处世原则的同时较好地规范幼儿的日常行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也能让幼儿对于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刻而真切的认知和体会,从而为幼儿园教师的管理工作减轻负担,也会更有利于幼儿园的优良环境氛围的营造,便于在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完成提升幼儿综合素养的任务,最终将会惠及幼儿全面发展的顺利实现。
幼儿礼仪教育论文
一、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
(一)交往礼仪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自古中国人就注重人文伦理的培养,并制定了严格的道德规范,要求所有人遵从。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因此,对幼儿进行道德规范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必须。教师和家长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帮助幼儿改掉“小王子、小公主”的蛮横脾气,引导他们学习礼貌规范,掌握日常礼貌用语,在与人的交往中,谦恭有礼、落落大方。如有客人到家,幼儿应礼貌问好,主动让座;在幼儿园,有同伴过生日,幼儿应表示祝贺,并送给同伴一件温馨的小礼物,等等。
(二)生活礼仪
生活礼仪主要包括服饰仪表礼仪、语言谈吐礼仪、行为举止礼仪。服饰仪表礼仪要求幼儿衣服要整洁平整,不穿奇装异服,头发、脸、手要干净,不要给人脏兮兮、邋里邋遢的感觉。语言谈吐礼仪要求幼儿说话要态度诚恳,不造作不浮夸;见到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并注意措辞,多用敬语、礼貌用语。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人的语言谈吐对社会交往的重要性。行为举止礼仪要求幼儿站有站姿,坐有坐姿,手要放在合适的位置,不要一会儿碰碰这儿,一会儿摸摸那儿,一会儿抠鼻子,一会儿掏耳朵;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不在马路上玩耍、追逐打闹,在公交车上要主动为老人、孕妇让座等。
(三)学习礼仪
国学教学对中学德育教育的辅助作用论文
摘要:国学作为补给学生成长的一种养分,辅助了德育教育,塑造了校园文化。因地制宜地开展国学教育,可以通过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推进未成人健康快乐地成长,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同时,通过国学教育,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增强爱国情感。
关键词:国学国学教育学校德育弟子规新三字经中华传统文化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清末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原称“中学”,后改称“国学”。它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
国学的发展在二十世纪,西学的影响下,明显受到了巨大冲击。明清近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经世致用”思想兴起,国学一词才因西学而被提出,“国学”被中国传统学者视为“国魂”。清王朝被推翻成立民国以后,各种西洋新思潮传入中国,在新文化运动和的影响下,全盘西化派鄙视其为“国渣”,许多中间派因此称其为“国故学”,维护传统文化派称其为“国粹学”;学衡派昌明国粹,发扬中国文化,却往往不以国学自居。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变化,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越来越为更多的人认识、认同,国学发展开始复兴。社会和谐需要校园和谐,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加强国学教育。中小学加强国学教育不仅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一、国学教育能增强学生的道德礼仪修养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东西,对于做人,对于成才,都非常有益。中华民族“文明之邦”“礼仪之邦”的称号,不是现代人争来的,而是中国古人用自身的高素质高文明换来的,这一点,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交口称赞,也是世界对我们这个民族的第一印象。但可悲的是,有些中国人正在败坏这一称号,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人的印象是低素质,没教养!这是何其可悲的事。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平却在下降——见义勇为少了,看热闹的多了。失信现象比比皆是,人与人之间人为地罩起了一道心灵阻隔的“安全屏障”。
学校德育教育在国学教学中的体现论文
摘要:国学作为补给学生成长的一种养分,辅助了德育教育,塑造了校园文化。因地制宜地开展国学教育,可以通过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推进未成人健康快乐地成长,提升学生的基本素养。同时,通过国学教育,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国情国史,增强爱国情感。
关键词:国学国学教育学校德育弟子规新三字经中华传统文化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国学指学问一说,产生于清末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原称“中学”,后改称“国学”。它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20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结束后思想学术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扩大,1980年代后“国学”复起至今。
国学的发展在二十世纪,西学的影响下,明显受到了巨大冲击。明清近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经世致用”思想兴起,国学一词才因西学而被提出,“国学”被中国传统学者视为“国魂”。清王朝被推翻成立民国以后,各种西洋新思潮传入中国,在新文化运动和的影响下,全盘西化派鄙视其为“国渣”,许多中间派因此称其为“国故学”,维护传统文化派称其为“国粹学”;学衡派昌明国粹,发扬中国文化,却往往不以国学自居。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变化,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越来越为更多的人认识、认同,国学发展开始复兴。社会和谐需要校园和谐,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加强国学教育。中小学加强国学教育不仅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一、国学教育能增强学生的道德礼仪修养
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东西,对于做人,对于成才,都非常有益。中华民族“文明之邦”“礼仪之邦”的称号,不是现代人争来的,而是中国古人用自身的高素质高文明换来的,这一点,获得了全世界人民的交口称赞,也是世界对我们这个民族的第一印象。但可悲的是,有些中国人正在败坏这一称号,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人的印象是低素质,没教养!这是何其可悲的事。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平却在下降——见义勇为少了,看热闹的多了。失信现象比比皆是,人与人之间人为地罩起了一道心灵阻隔的“安全屏障”。
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价值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并大量引进高学历青年教师,目前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据统计,我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已近90万,占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3.3%。青年教师年轻有朝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苦心研究,立足于本专业教学实践和教学活动,长足观望行业内的发展和变化,了解就业动态并及时有效地调整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能利用新课改调动课堂氛围。[1]但与此同时,青年教师在思想政治觉悟、教书育人意识、爱岗敬业精神、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方面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文章重点阐述了青年教师师德师风问题的表现及改善策略。
1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素养现状分析
青年教师是未来教学工作中的主力军,在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拥有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为特别喜欢某一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讲授的课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普遍拥有高学历,教学能力逐渐变得突出。青年教师在注重培养自身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同时,更应注重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注重师德师风的建设,优良的师德师风是教师的从业之本,是引导学生品德朝着正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目前,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影响了学生的品德发展。因此,提高青年教师的德育能力,找到有效的解决策略,提升教师的德育素质,推动学生德育发展十分迫切。青年教师需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尽量使知识的传授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多阅读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经历;多运用趣味课堂、反转课堂、课堂互动等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喜爱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注重自我道德意识的培养;提高从业道德水平;提升对课堂的向往和对学生的关爱,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朝德、智、体方向全面发展,[2]改善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2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所谓“师德”,首先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并且有终身学习的自身目标和教学态度。“师德”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遵守的职业道德,是一切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身为教育工作者都应具备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而言,“师德”应该是一切职业素养的基础和前提,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灵魂。中国自古便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我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87万,我们将中国文化儒家思想传播到了全世界,更应关注对国人的思想教育。当前,学校师德师风失范现象仍有发生,教师是离学生最近、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也很容易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如果一名教师能够拥有良好的师德师风,会影响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使中国社会真正成为在精神文明层面走向强大,拥有道德模范,崇德向善的文明强国。
3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不足
高中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摘要:近几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民族地区高中学生的思想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何规范高中学生的行为习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养“四有”新人的育人目标,已成为民族地区很多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把儒家《弟子规》作为养成教育范本,促悟践行,就能解决养成教育这一难题。
关键词:《弟子规》;民族地区;高中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
一、利用《弟子规》进行养成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班拉杜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拉杜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榜样示范、观察模仿、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观察学习,可以实现社会认知行为发生变化。(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简言之,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二、利用《弟子规》进行养成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传统文化,落实教育事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关文件明确提出,教育要向民族地区倾斜,促进教育公平,立足“立德树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民族地区学校顺应时代需要和国家政策导向,应该大力倡导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国学经典的学习。民族地区的学校结合高中学生独立性增强,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需求的心理特点,应以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为原则,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懂得事亲孝、待人诚、举止雅、语言美、是非明和生活健的道理,拥有良好的心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促进校园和谐、社会和谐。(二)通过《弟子规》的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时期青年的培养目标是“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要靠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的。而学校作为教育人的机构,更是责无旁贷。让学生通过《弟子规》的诵读理解、领悟模仿、自觉实践,不仅能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破解民族地区高中学校德育的难题,成为学校德育的一剂良方,而且能帮助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牢固树立远大理想。
利用《弟子规》进行寄宿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摘要】自古以来,我国就以“礼仪之邦”著称,这也使得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得以传承和发扬。以文明礼仪育人,不但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涵,还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整体素养,让言行举止变得养心怡人。
【关键词】寄宿生;文明礼仪;教育
学校文明礼仪教育是塑造和培养学生德育和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弟子规》作为国学启蒙的著作之一,对学规和学则做了细致的诠释,让其内容更通俗易懂,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因此是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首选之作,同时也推动了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发展。
一、进行《弟子规》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人口总体得到了控制,独生子女数量也随之上升,又加之经济时代的飞速发展,城市工作机遇比较大,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最终也导致留守儿童数量的加剧,有的身兼“留守儿童”和“独生子女”的双重身份。因此,要让这些寄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做好正确导向,开展《弟子规》文明礼仪教育是有必要的。第二,对于刚进入寄宿环境的同学来说,这是一个群居生活的挑战,需要具备与同学友好相处的本领和自理生活的技能等。通过《弟子规》教育不但能够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大胆尝试新的环境,还有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让“礼让”和“仁爱”走进他们的生活,让坚强和自立作为他们“披荆斩棘”的利器。因此进行《弟子规》文明礼仪的教育是必要的。
二、用《弟子规》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措施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初探
摘要: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之所以能够始终在世界文明的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皆因我们有绵延不断、薪火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学校作为培育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基地,就更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然而近几年的“国学热”暴露出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书院、学堂遍地开花,但师资的低层次化、教学手段的简单粗暴化、教材选择的随意化甚至粗陋化都使这些地方成为敛财的小作坊,很难让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应让我们提高警惕的是借机愚民、传教。要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必须建设专业的教育团队,学校、家庭齐配合;必须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陶铸性灵,砥砺人格。
关键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这是基于我国教育和道德现状经过审慎思考提出的。如王开岭所言,“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逻辑说教和结论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信仰’方面做得远远不够”。①回望传统的经典教育,“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在解决信仰的问题上下足了功夫。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然结果是,“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②中学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立基树本的关键期,在此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陶冶高雅情操、铸就君子人格,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大有裨益。从个人层面讲,“仁者爱人”的大爱思想、“民胞物与”的家国情怀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社会层面讲,可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从国家层面讲,培养青少年的传统文化观念,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关乎中国文化强国的建设和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本文以鸡西实验中学为例,探讨在中学阶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一、队伍建设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由学校和家庭努力之。由于功利化的教育观在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初会不同程度遭到非议。教育者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传统文化素养的欠缺,也使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受到制约。建设好施教者队伍,把教师和家长全面纳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中来是有效实施国学教育的关键。(一)做好顶层设计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谋篇布局“教者,效也,上行之,下效之。”(《白虎通•三教》)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要组织好校园经典教育,教育的领导者必“先之劳之”,从研习《大学》《论语》等经典开始,确立“明德、致知、务本、日新”的人文核心理念,使校园教育体系德行光明,与日俱新、与时俱进。建设“智慧的领导文化”:以“四化”建设人文队伍,化修养为品德———明德、化知识为智慧———致知、化理念为行动———务本、化创新为制度———日新。以“不迁怒、不贰过,无伐善、无施劳”的国学教育理念开展工作。通过分享研习经典的心得,提升教育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素养。(二)着力培养师资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地生根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全面提升,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形象,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学校要着力建设“清高”的教师文化:“清”是清白、清醒、清正廉洁,“高”是高雅、高贵、高风亮节。“清白”的教师文化是不同流俗、固守德操的精神风范。鸡西实验中学的教师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师工作相结合,创作了《鸡西实验中学教师人文修养歌》。还采取“走出去”的方法,组织教师赴人文名校学习,如北京一零一中学、福州格致中学。采取“请进来”的方法,邀请孔子七十五世孙、儒学专家孔海钦赴学校讲学,师生、家长通过听取《国学思想与当代教育》《中华文明与齐家之道》《传统礼仪与现代文明》等专题讲座以实现对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想启蒙。成立鸡西文儒书院,系统开展国学教育师资的培养。借助“互联网+”,以微信群为平台创办《论语》一社、《论语》二社、《大学》、《道德经》、《弟子规》国学研习社。派副校长担任社长,通过微信群建立线上学习平台,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学习机制。定期开展以交流研讨为目的的“文儒雅集”、国学知识竞赛以及太极拳、书法课等活动。当前国内中小学担任传统文化教学任务的多为语文老师和班主任教师,这使传统文化教育变成一个单独的学科,不利于全方位传统文化育人。因此,要树立全员学习国学的理念,提升教育者自身的传统文化水平。当数学、物理、体育教师在教育中适时引经据典时,学生们印象更深刻。因此,学校可以不分学科开展《论语导读》的网上微课堂,以“形成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中学教师队伍”。①(三)构建书香家庭涵养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家风学校教育如不能得到家庭的支持仍然不能形成全方位的教育氛围。把学生家长组织起来,成为课堂教育之外的学习者和教育者,才能更有效、更扎实地做好国学教育工作。互联网提供了组织可能,建立好互联网学习平台可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儒清音•公益国学诵读堂”成为鸡西实验中学师生、家长共同学习的线上平台,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学校要利用家长学校、家风讲堂、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微信群等加强沟通,推广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方能赢得更多家长的认可。
二、课程建设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载体
小学“生活化”德育课程开发研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浙江省教育厅强调在新一轮课改中要注重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相结合,要通过拓展性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素养的内涵是多维的,其中,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核心元素。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即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的。有效的德育应遵循润物无声、无为而治的行为风格,要开发“生活化”德育拓展课程,从而让品德在生活中生成并融入生活,回归生活,与生活接轨起来,与学生亲近起来,从而让德育更有吸引力,让德行植入孩子心灵深处。
一、开发国学诵读课程,促进学生对传统德育的内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千年传承的美德。加强儿童的经典诵读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促进儿童心智的发展。因此,德育拓展性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要设立国学诵读板块,充分发挥诵读国学的魅力,让孩子在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中,获得精神的成长。现编的经典诵读的材料很多,有的穿插于各类扩展读物之中,有的单独汇编成册,但总显得有些不尽人意,主要表现为随意与无序,即编排中作品的主题与难度存在着随意与无序,较少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此,制定一份全校性的国学诵读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按照年级分层诵读不同篇目,旨在通过经典诵读,使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提升。诵读分三条主线:国学经典、诗歌经典以及儿童文学经典。这些经典是经过众多的专家学者反复论证,从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中选取的在历史上最具代表性、至今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同时又最适合少年儿童学习的内容。每册以一种经典为核心,全套教材构成了一个严整的、系统的国学经典学习体系,有助于少年儿童在六年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把握中国传统经典的精华所在,系统地了解国学经典中的核心内容。
二、开发礼仪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德育行为的形成
人的行为一旦形成一定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往往在不经意间流露,因为它已积淀为人的素质。因而,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可以自编《小学生礼仪》课程,从最基本的吃饭、睡觉等生活礼仪入手,培养低段儿童良好的生活、学习、待人的习惯,提高品德素养。
1.晨间谈话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