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音乐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03:09:3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民音乐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民音乐教育

多元化视野中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探讨

一、挖掘丰富的素材,培养民族审美观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文化的积淀也相当的丰厚,我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与文化积累,所以呈现出的民族文化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就可以深度的挖掘这些宝贵的素材在利用的过程中增强其影响力。我国的民族音乐可以分为民歌与戏曲两个大的部分,民歌人们印象较深的应该是陕西和新疆地区的民歌形式,陕西的民歌有着一种豪迈之气唱出了陕西人民对于土地的热爱,而新疆的民歌大都是节奏轻快活泼,每一个地区民族其音乐的风格都有其自身的特色,这种风格与其民族文化发展有着极大的联系。还有就是戏曲可以分为京剧、黄梅戏、秦腔等等一些大的类别,京剧就不用多说作为我国的国粹一直是我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象征,京剧是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吸取了多种戏曲的精髓逐渐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所以京剧的文化底蕴是最为深厚的。黄梅戏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唱腔委婉动听,有一种饱含深情之感娓娓道来。而秦腔是集中在我国的陕甘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代表性剧种。不管是戏曲还是民歌都是我国千百年发展过程中经过无数次淘汰与变迁而遗留下来的精品,它们代表着我国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确立音乐的教学功能实现方式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些误区,很多时候我们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音乐训练上,但是却忽视了音乐教育基础教学功能的实现,也逐渐的忽视了音乐教学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真正的提升我国的民族文化凝聚力。所以要想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就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在文化多元化的形式之中虽然每一个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音乐形式也不同,但是其音乐的本质还是有着很多的共同点的。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音乐出现的很早,音乐在出现之初是以礼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音乐真正的功用不在于其形式与内容,真正重要的是音乐的育人功用,在音乐教育中是用音乐传输一种人生的信仰,给予一种特定的心境与环境,在这一种环境之中让学习者可以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的体会到音乐节奏的美好与价值。

三、正确的吸收西方音乐的精髓,重新构建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

在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的音乐教育不能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的环境之下,我们应该走出去不断的了解熟悉其他国家的音乐体系与音乐教学发展,从而更好的认识到自身音乐教育发展的不足,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不断的前进。我们要坚持走出去的原则,在国家间文化渗透的过程中要一直保持清醒,以一种独立的姿态融入到交流之中,吸取其他国家音乐教育的精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真正的构建起一个符合于多元化态势发展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在接触的过程中就可以清晰的发现,在很多的国家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上不仅仅只是注重音乐教育的内容,还更加的注重音乐教育的规律。真正好的音乐并不是局限在固定化的教学形式之中,而是存在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只有把握住人们的生活规律在日常生活中搜集素材,这种制作出来的音乐才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也恰恰是我国音乐发展最为缺乏的一点。

查看全文

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及积极意义,对国家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个人艺术情操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想要将中国民族音乐发扬光大,就应全面加强并重视其教育的发展。但目前,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整体情况并不乐观,存在着诸多不足问题,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从而将其有效的继承与弘扬。

关键词:民族音乐;整体概述;发展现状;有效策略

民族音乐象征着各民族文化生活中最美好、最真情实感、最具有丰富人生内涵、最能体现生活气息及民族魅力的特殊文化,对现代社会来说,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更是人类音乐历史的伟大产物。在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文献中,记录了各民族不同风格的音乐曲风,彰显了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这些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是各民族人民精神智慧的体现,是他们努力创造的文化结晶,更代表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效推动了我国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民族音乐具有鲜明的特点及文化艺术价值,将其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我民族音乐有效传承的表现,更是发展美育教育的必然选择,因此,各院校应加强对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组建专业优秀的师资团队、编制特色的音乐教材,从而全面促进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特点

首先,民族音乐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族音乐肩负着民族音乐教育及音乐艺术教育的双向使命,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更是民族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而音乐教育在开发智力、陶冶情操、艺术修养等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当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特征显著、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及浓厚文化韵味的民族音乐形式,这些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构成了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为了有效的继承、弘扬并发展、提升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就应充分重视并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工作,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音乐教育者对传统民族文化传承所应尽的义务及必须履行的责任。其次,民族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艺术性。民族音乐的诞生及发展扎根与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形态及民俗风情中,是民族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元素,更是展现各民族伟大精神与深厚文化底蕴价值的重要载体,因此,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音乐具有独特、显著的民族特点。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各异、种类丰富,各民族在生活习惯、居住环境、语言交流、文字形态、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形成了民族音乐独特、个性的风格。比如蒙古地区的音乐主要因长调为主,曲目风格慷慨激昂、铿锵有力,蒙古族人通常性格爽朗、热情好客、为人直爽、豪迈,拥有像草原一般的宽广胸襟。在演唱民族音乐时,表演者不仅声音嘹亮,同时会边唱边跳,表演形式丰富饱满,带动性极强。从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看,中国民族音乐一般分为北方平原、黄土高原、中亚绿野、云贵高原等八个极具特色的音乐风格,无论是哪个地域的音乐文化,对民族音乐教育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为音乐提供了大量的教育素材及资源,同时也奠定了民族音乐教育的基础。最后,民族音乐教育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民族音乐是各民族发展历程的写照,各民族音乐具有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及风格,通过有效的进行多种形式的民族音乐教育活动,能充分体现出民族音乐的与众不同,不仅能让学生全面了解认知各民族的音乐形式及文化发展历史,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对各民族的团结与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而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看,每个民族的音乐发展历史,都从侧面反映出了民族整体的发展过程、民族文化的基本形态、民族信仰的发展、风俗习惯的改变。中国民族音乐教育能让受教育者们在学习、赏析、歌颂、演唱民资音乐时,充分结合自身的真实情感与内心感受,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民族音乐中的精气神及艺术韵味,进而有效激发学习者的民族意识、爱国情怀,深化民族精神。

二、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

查看全文

多元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分析

摘要: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于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对高校多元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阐述了多元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作用,最后针对如何利用高校多元音乐教育实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多元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在不断的发展与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民族音乐文化也是如此。高校多元音乐教育可以将国内外优秀的音乐文化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并汲取其中的精华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现代音乐文化中,实现了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未来的发展。

一、高校多元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

1.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音乐文化是音乐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体系,而音乐教育则是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及关键因素,会随着音乐文化的发展而发生改变,二者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相互影响的紧密联系。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所组成的国家,各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音乐文化特色,因此,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立体化的特点。为了确保这些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文化可以得到完整的传承,在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中,也要开展多元化的教育,不仅是为了确保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文化获得有效的传承,也是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从音乐文化的本质来看,音乐是表达人类情感与思想的一种手段,在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文化冲击后,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局面。因此,在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尤其是高校的音乐教育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本国的历史特点及民族特色,使高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我国民族的音乐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融合与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多元化教育,凸显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使民族音乐文化逐渐成为我国的精神文明财富之一,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

查看全文

音乐教育发展下音乐教育人才观研究

高师作为中学音乐教师的培养基地,无疑是为国民音乐教育服务的。由此可见高师音乐教育与国民音乐教育在最终目标上的内在一致性—提高我国国民的音乐文化水平。就高师音乐教育的职能而言,一方面是为当前的国民音乐教育提供合格的师资,一方面是为国民音乐教育未来的发展作必要的人才储备及理论与方法的准备。换句话说,高师音乐教育应基于现实的国民音乐教育的基础,既服务和推进国民音乐教育的当前发展,又为它今后的发展作出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和弓}导。高师音乐教育这两种职能都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得到最集中的反映。

一、对过去音乐教育人才观的审视—成绩与缺失

七十年代中以后,我国国民音乐教育复苏并取得初步的进步。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恢复到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的全面落实,从高中、大学阶段开设音乐课的实施,到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共识,在二十多年的曲折发展中,我们看到了来自国民音乐教育领域和高师音乐教育领域两方面的贡献,以及这两方面互促共进和谐发展的良好图景。国民音乐教育的需要和发展,促进了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及对所培养人才的规格及模式的探索,而高师培养的师资又促进了国民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回顾历史,对过去成功的经验与不足的重新审视,既有助于对过去工作的总结,明晰我们的认识,又是建立未来新型人才观不可缺少的一环。

1、又红又专。近二十年来高师音乐教师的培养,坚持又红又专始终是作为培养目标的总体规格而提出来的。它在人才培养规格中始终处于一个制高点。在当时的情形下,红是作为政治上合格的标准。学生应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衡量其政治思想合格的首要指标,以此树立起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并以期使学生在当时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能牢牢把握大方向,明辨大事大非,在为社会主义音乐教育事业的奋斗中不至于迷失和松懈。专是作为业务指标提出来的。在政治上有保障的前提下从事专业学习,提倡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勇攀科学技术高峰,使学生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所作为,有实实在在的贡献。又红又专的提出,的确在人才培养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过去人才培养中一条成功的经验,当肯定。不过,在新的形势下须作补充与新的发展,进一步配合其他方面的努力,坚持又红又专,走全面发展的道路。政治素质的提高是必须的,但它不能够替代其他的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加强红专标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应该看成是对红专标准的一个补充,以便能使红专人才观在新形势下发挥新的作用。

2、加强师范性,多能一专。面对学校,面对课堂,面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工作实际,高师学生必须不同于音乐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这一认识在高师音乐院系来说应该是明确无分歧的。与此相关,多能一专便作为高师音乐教育实际操作的指导思想之一被提了出来,这一指导思想基本上得到高师的认可,并落实在具体的规格培养的实际之中。这一人才观念应该说是有别于音乐院校表演专业的培养模式的,也是近年来高师人才培养模式中最无争议的观念之一。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层面及面向未来的取向上,多能一专正面临挑战。挑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其一,高师教师学源不少来自音乐学院系统,即使毕业于师范院校,也仍然是以某具体专业作为其职业及其追求目标的;其二,音乐学习上的特殊性与同一性,高师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仍未脱离专业音乐院校模式;其三,时至今日,始终未能从理论层面建构起高师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其框架与模式;其四,师范性及多能一专这一观念是以专业音乐院校为参照的结果,而不是建立在国民音乐教育(尤其是该教育当前的)价值、目标、功能、理论取向及其实践之上,从国民音乐教育的角度看,其针对性并不鲜明。因此,师范性、多能一专的人才规格是提出来了,但培养出的合格学生仍有不少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3、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面对国民音乐教育大发展的推动和挑战,面对师资培养自身的规律,高师音乐院系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也作了诸多积极的探索,这一探索近些年来也取得了不少成绩。总起来看,这些改革侧度多集中在旧有教学计划与大纲基础上对课程的压缩、合并或综合,减少课程门数,提高课程信息含量与教学质量。其他成功的新思路似不多见。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不能不指出,不少探索缺乏理论的自觉,缺乏深度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基础,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明显的片面与盲目。因此,至今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科定位及价值取向在学理层面上未有根本性的突破与有意义的建构,从而致使高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进展越来越慢,困难与障碍越来越多,已凸显为又一个难题。

查看全文

学前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音乐传承探讨

在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时开展音乐教学,在提高其音乐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可以陶冶其情操,培养儿童感受美的能力。学前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遴选出蕴含丰富音乐教育内涵的教学材料,以定位音乐教育的方向。将民族传统音乐引入学前教育领域已经成为儿童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必然选择。在儿童学前音乐教育中积极引入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同时树立传承民族传统音乐的责任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前音乐教育的工作质量。

一、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现状

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民族传统音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华民族的气质与情感,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历史悠久、音乐元素丰富,拥有不可割断的传承性与发展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音乐文化进入我国以后,流行音乐迅猛发展,我国民族传统音乐逐渐被流行音乐所取代,存在感日渐降低。由于当时我国的音乐教育体制尚未完善、教育理念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空间,阻碍了其传承和发展。当前我国大多学前教育机构采用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西方教学法开展音乐教学,并未重视民族传统音乐的教学与传播,从而减少了儿童接触民族传统音乐的机会。与此同时,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儿童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审美心理。此外,我国现有的民族传统音乐教材并不适用于儿童学前音乐教育。教材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在学前音乐教育中进行民族传统音乐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直线上升,网络和电子音像制品逐渐普及,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听视野。然而在新生代歌手中致力于演唱民族传统音乐者凤毛麟角,每年问世的大量音乐作品中,民族传统音乐类型稀少。如果不对我国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予以充分的重视,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民族传统音乐这项源远流长的宝贵文化遗产将会逐步消失。因此,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音乐现状严峻、不容乐观。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引入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

(一)学前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传统音乐是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的必要措施

将民族传统音乐引入学前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与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理解民族传统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将民族传统音乐作为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切实保障学前音乐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传统音乐在风格与内涵等方面积累了诸多突出的优点。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只有结合民族传统文化,将民族传统音乐中的优秀元素引入教学,才能使儿童学前音乐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将传统民族文化引入学前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儿童学前音乐教育的内容,是保证学前音乐教育效果与质量的必要手段。在选择音乐教材与教学内容时,儿童学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到音乐作品形式与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艺术性及思想性等,必须从实际出发,挖掘本土优势,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作为学前教育的切入点,深化课程改革,这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还能开阔儿童的音乐视野,培养其民族意识,激发儿童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与兴趣。儿童学前教育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教学阶段,对于儿童的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儿童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慎重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材料,与教育实际相结合,积极地在学前音乐教育领域引入民族传统音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统一学前音乐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这可以有效地传承民族传统音乐,实现提高学前音乐教育质量和促进民族传统音乐再发展的双重目的。因此,在学前音乐教育领域引入民族传统音乐意义重大。

查看全文

高等师范院校民族音乐教育论文

一、树立多元音乐文化意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是我国独特的存在,同时其在世界多元文化序列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新课标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中要着重克服“欧洲中心论”的教育观点,而应该树立弘扬我国民族音乐的特色,树立民族音乐风格,确立其在多元音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点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经历了众多历史大潮而始终屹立于世界音乐文化顶端可以看出。另外,继承和弘扬我国音乐文化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通过音乐的宣传和引用有利于提高我国全体国民的文化素养,同时也可以使我国的音乐文化走向世界。因此,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需要重视民族音乐教育,以生动、鲜活的民族音乐感染世界,比如不同地区的学生均会歌唱属于自己区域的家乡歌曲等,同事也可以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专门的民族音乐课程,从而不断促进民族音乐的普及和推广。

二、更新高师音乐教育观念,改变音乐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大多数院校大都喜欢采取“欧化式”音乐教学方式,即便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课时设置等方面也均按照“欧化式”音乐教学来进行规划和设计,这极大制约了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因此,在新课标下,高等师范院校必须要转变音乐教育观念,彻底改变与音乐专业院校采取相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错误观念,从课程设置、课时设置、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变革,从而逐渐扭转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重西轻中”的音乐教学思想和观念,也可以避免音乐教学过度局限于技术层面。另外,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需要加强学生音乐教育能力的培养,在音乐理论、器乐以及声乐等相关音乐课程方面重点增加一些与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不断向学生灌输民族音乐相关的知识和概念,同时音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比较中西音乐文化之间存在的具体差异,使他们深切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基层音乐教育者,就必须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的真谛和精髓,并熟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音乐素养的有效手段,同时需要促使学生在了解民族音乐的过程中逐渐爱上民族音乐,从而促使他们自主参与到民族音乐的学习和宣传中来。

三、强化课程计划设置,调整教学内容

正如上述所述,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所占的比例有限,所以开展的课时也比较少。因此,为了加大民族音乐教育的力度,相关教育部门需要根据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具体的开展情况来采取合理的管理办法或者指定相关的管理政策来对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进行行政干预的硬性管理方式,从而使音乐教育可以应对当前教育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标准,确保民族音乐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可以占据一席之地,不断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高等师范院校还需要适当调整音乐教学内容,比如在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的教学中,需要加强音阶理论和民族调式的教学力度等。这种将与民族风格相关的曲目或歌曲渗透到视唱练耳训练中可以在提高学生视唱技能的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民族词汇,深化他们对于民族音乐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民族音乐创作能力;在和声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加强和声配置以及民族调式的训练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熟悉和掌握民族和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在歌曲做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民族曲式写作教学和民族曲式内容教学,从而不断强化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知识的记忆;在键盘和和声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入民族风格创作曲目的学习,还需要加强民歌改编等学习内容。另外,除了讲解西欧式音乐教学中的“ABA”单三部曲式的充分、展开和对比外,还需要加入我国民族音乐的联曲体、循环体和多段体等曲式结构。

查看全文

民族音乐在中国音乐教育中地位与发展

【摘要】民族音乐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将民族音乐融入中国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本文详细分析了民族音乐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地位以及民族音乐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未来发展,希望能够促进民族音乐教学效率的提高和中国音乐教育快速发展。

【关键词】民族音乐;中国音乐教育;地位

民族音乐教学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更加注重民族文化的融入,有利于实现音乐教学的本土化发展。因此,应当高度重视民族音乐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地位研究,然后在音乐教学中融入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动我国音乐教育向前发展。

一、民族音乐在中国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一)民族音乐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

民族音乐教育有利于提升人们的民族意识和培养其民族精神。学校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的时候往往是从四个方面去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民族理想、民族品格、民族意志、民族责任。具体而言,民族音乐教育提升民族意识的具体途径如下。第一,将民族精神渗透到教育过程中。随着我国对音乐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例如《梁祝》、《琵琶曲》等,这些民族音乐作品都充分体现了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为了将这些作品中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许多高校积极开展民族音乐教学,鼓励学生学习和创作不同思想主题的作品并将民族音乐作品融入到了音乐欣赏课当中,这种教学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第二,将民族精神渗透到社会实践当中是当前许多高效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体现。“民族音乐”的主题音乐演奏是当前众多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该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将精彩的民族音乐作品表演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民族意识以及民族精神就会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第三,多开设民族音乐方面的课程,这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总之,民族音乐在中国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应当高度重视民族音乐教学,然后将民族文化、民族特色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

查看全文

大学生传承民族音乐传统文化探究

摘要:民族音乐承载着华夏五千年的文化,它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必要载体,更是中国具有繁荣的文化素质的保障。因此,本文以当代大学生为研究群体,了解中国民族音乐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的发展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有效解决路径,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现状;传承方法;当代大学

生我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悠久的传统文化为生长独特的民族音乐提供了土壤。据统计,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约有30万首,民族民间乐器200余种,曲艺200多种,戏曲约有300多个剧种。然而,当代民族音乐的传承状况不容乐观。笔者主要调查了当代大学生对于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以及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路径进行探究。

1大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认知情况现状分析

当代民族音乐的发展有令人欣慰的地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音乐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创作方面,文金的《长城随想》《秋韵》,陈耀显的《陕北抒怀》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演奏方面,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结合西方演奏技巧,民族乐器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除此之外,西方音乐的一些新观念,新元素引进中国,对中国民族音乐起到了补充完善的作用。[2]”但是不得不承认,民族音乐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逐年走下坡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有人呼吁振兴我国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危机论’成了一部分人对民族音乐现状的比较一致的认识[3]。”甚至于有一些研究者以较为悲观的口吻描述民族音乐的现状:“纵观如今的民族音乐,已经逐渐被冷落到一边,甚至一些传统音乐的存在已经被冠以‘博物馆艺术’的名号,这种存在方式还真的让人们感到心酸。[4]”可见,大多数当代学者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均抱有不太乐观的态度。这一点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体现尤为明显。这个群体的成员大多为“90后”,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对于外来音乐如迪斯科、爵士、摇滚等的旋律十分痴迷,可对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如民歌、曲艺、戏曲等却敬谢不敏。这个问题在初期可能还不那么明显,若任其发展,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都将是灭顶之灾。

2大学生在传承中国民族音乐过程中的瓶颈分析

查看全文

初中音乐教学中对民族音乐文化精神的培养

一、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民族音乐教育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民族音乐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感受民族音乐的绚丽多彩,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和兴趣,而并不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技巧。我国民族音乐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最能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乐。比如:民歌、器乐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舞蹈音乐等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学习和鉴赏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认识民族音乐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鉴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当倡导“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我国有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也有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家,学生通过接触、学习和鉴赏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体裁,有助于学生认识和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操,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查看全文

少儿音乐教育发展困境与思考

19世纪中后期,受梁启超等进步知识分子发起的思想启蒙运动的鼓舞和影响,各地新式学堂纷纷开设了乐歌课并渐成风行,同时大量的为乐歌课而编创的歌曲如《送别》《两只老虎》等也争相诞生,开启了我国少儿音乐教育的先河,正式拉开了我国近代少儿音乐教育的帷幕。民国时期,受蔡元培“美育”思想影响,北上广等城市相继成立了多所专业音乐院校,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扎实专业素养的音乐艺术人才和教育工作者,为我国少儿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经过历代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的不懈努力,时至今日,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内容体系,包括道德情操教育、唱歌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器乐教学、音乐创作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等。少儿音乐教育业已成为我国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专门的教育门类,受到全社会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一、现阶段国内少儿音乐教育面临的困境

我国的少儿音乐教育在继承自身音乐历史发展的特点和精髓的同时,努力吸取西方音乐教育经验,在不断探索中积累和成长,目前可以说正处在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国内少儿音乐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差距与不足,发展过程中的困境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西方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努力不足

长期以来,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基本采用了西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就总体而言,符合我国自身环境和儿童心理特点的音乐教育模式尚未真正建立。在学习西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简单照搬模仿的现象较为突出。学界在对先进国家少儿音乐教育经验的系统研究和本土化发展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较为缺乏。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生搬硬套西方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要么过多注重对儿童音乐技能的培养,要么落入简单的娱乐性歌舞活动,缺乏对儿童音乐潜能的有效挖掘,缺乏对儿童音乐兴趣的培养。这些制约了我国少儿音乐教育启蒙开智功能的发挥,影响了我国少儿音乐教育的真正普及发展。

(二)急功近利倾向致使少儿音乐教育偏离了其应有的美育本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