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审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06:00: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际审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际审计

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国际审计准则

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审计准则的全球趋同已经是大势所趋,文章对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现状进行评述,并针对审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性的提出了几点看法。

我国2007年1月1日起生效的审计准则标志着我国的审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应该来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资本的跨国流动,随着国际会计准则成为国际上普通行的会计准则,全球资本市场必然需要一个高质量的、统一的审计准则来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国际审计准则无疑是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一个好的选择。近年来,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取得了很大

的进展。但笔者仍认为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状

(一)国际审计准则的制定者加快了国际审计准则制定的步伐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单证审计监督

在现代国际贸易中,外贸单证是控制企业风险的一个关键点。因为,在外贸商品发生买卖关系时,外贸单证成为了买卖双方交易的重要依据和焦点,由此而引发了贸易的商业风险,使外贸企业要加强单证的制作、审核的内控管理。通过企业内部审计机制,对外贸单证工作开展经常性的审计监督、完善管理,提高工作质量,降低风险概率,有效地提高外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我们的国际贸易顺利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迅猛发展,促进了机电产品进出口业务的增长,机械机电行业的国外订单也大量增加。不难发现,国际贸易的机遇与风险、收益与损失同时存在。因而开展国际贸易风险防范,完善和建立外贸企业内审机制势在必行。如何加强对贸易单证工作内控力度,从单证管理、控制的基础环节入手,强化外贸企业对贸易业务的内审监督,已成为外贸企业防范风险以及促进机电产品进出口的基本手段,这对于积极稳健的开拓国际机电市场,增强收汇能力,提高外贸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加强外贸单证内控管理意义和作用

目前,我国机电产品不断出口在国际市场,成为物美价廉的商品,引起国内企业纷纷进军国际市场等多种利益的驱使。一些外贸企业为了业务扩大而提速、减化程序,放松了风险防范意识,忽视了对外贸单证业务的监督控制程序,难免忽视防范风险措施。要求企业应该在创造宽松交易环境的同时,积极发挥内审职能,开展内控对外贸单证经常化的监督。目前国际贸易支付方式有多种,主要有信用证方式、汇付和托收方式等。尤其是企业初次订立合同时,使用跟单信用证的支付方式较为常见。因为这一方式对单据的填制及交单的时间等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信用证是一种对初次交易的双方最有安全保障的支付方式。所谓跟单信用证是指银行应买方的要求和指示向卖方开立的有条件的保证付款的文件。这种支付方式是以银行信用为付款保证,这就使初次交易的双方即使互未谋面,也能够解决支付货款和发运货物的信用问题。同时,银行高度的信用安全保障相应的要求提交高质量的单据作为依托。在信用证项下所随附的单据从缮制到审核都必须非常严格,并要遵守国际统一标准规范。但是,无论哪一种商务单证都会有发生失误与弊端的风险概率。因此,加强内控管理,开展对外贸单证的审计监督是外贸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开展好外贸单证的内审监督工作,其作用有事半功倍之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外贸单证是外贸交易的重要一环,在交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控制好单证工作质量和风险就是掌握了外贸业务的成败与盈亏。从本质上分析,单证的特殊作用和属性,决定了它是审计监督工作的关键点。简单讲单证有以下属性:

(一)商务单证是国际贸易合同履行的基础国际贸易合同是依靠商务单证来完成的。实际上各种商务单证的制作及流转过程,就是一个合同履行的过程。商务单证工作是外贸企业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也是国际贸易买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合同的执行结果。

(二)外贸单证是国际结算的基本工具在象征性交货的贸易术语下,卖方凭单交货,买方凭单付款。尤其是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各贸易关系主体处理的是单据,而不是有关的货物;银行审核单据表面的真实性,以决定其付款责任。因此,外贸单证是国际贸易货款结算的基础和依据。

(三)外贸单证是重要的涉外法律文件外贸单证体现货物交接过程中所涉及和证明了有关当事人之间的权责利益关系。当发生争议时,外贸单证就是处理国际贸易索赔和理赔的法律依据,它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证据。

查看全文

审计局国际减灾日活动总结

根据《关于认真做好2020年国际减灾日主题宣传的通知》要求,为提高灾害治理能力,区审计局组织开展国际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学习,强化应急意识。

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考察及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干部职工切实增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意识。同时结合实际,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辅导解读等多种方式,跟进学习最新重要讲话精神。

二、完善预案,提高防范能力。

组织人员完善我局应急预案,配合社区、联系村做好应急能力建设。针对强降雨等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做好相应应急预案,安排人员做好对接应急工作,切实提高我局防范和应对灾害综合风险能力。

三、加强宣传,提高应急认识。

查看全文

国际内部审计职能定位论文

【摘要】本文在阐述风险控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现代企业风险控制体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关键要素关系重构的理论与现实必要性,探讨监督资源实现有效配置的方法,旨在推动内部审计专业实务的改革发展和推进内部审计专业演进之路。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关系;重构

随着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以及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陆续推出,我国产生了由“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为主线的内部控制监管模式,中国现代企业公司治理中风险控制体系不再停留于较高层级的专家远程监控,而是得以向实际业务纵深渗透和发展。但是,要使审计委员会机制植入公司治理框架后发挥其实质性的作用,与内部审计关系的科学定位则成为了前提和基础。

一、我国现代内部审计与当前国际内部审计在职能定位方面的差异

(一)当前国际内部审计职能定位

纵观当今国际形势,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现代内部审计是由内部审计师对企业内不同的运营和控制实施系统的评价活动,其工作目标涵盖了财务和运营信息的可靠性评估、企业所面临风险的识别程度和控制程度、企业是否已经建立了适当的管理标准、资源是否被有效和合理地加以利用等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关的管理控制目标。可见,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是通过衡量和评价控制的充分性和执行的效率及效果来为企业提供服务。因此,需要的是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队伍,而这支队伍的领头羊就是企业的首席审计执行官。《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中明确其职责:获得审计委员会的授权,有效地管理内部审计活动;为保持内部审计所必要的独立性,向审计委员会作职能性报告,向总经理作行政性报告,在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作工作报告。《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实务公告1110-2:首席审计执行官的报告关系中对职能性报告关系和行政性报告关系作出了说明:

查看全文

国际化内部审计模式论文

近年来,国际内部审计发展十分迅速。它适应了国际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它在风险管理、控制框架及治理程序中富有成效的运作,提高了组织的效率,因而成为当今国际市场上最具活力和挑战性的职业之一……

随着中国的入世,这些企业的国际化运作正以一种难以置信的速度在中国登陆,引起中国同业高度的危机感。中国的企业开始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武钢正是在这一国力间的较量中,提出了“把武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和精品名牌生产基地”国际化战略……

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内部审计。我们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担负起大型企业集团勇于实践,应对挑战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对这些国际化运作的研究与实践,提出富有成效的总体见解,以应对这一领域出现的每一个变化。我们近年来致力于这一课题攻关的大量成果在国内外得到推广和交流,推进了我们在实务技术上与国外同业合作与竞争的进程……同时,武钢决策层注重内控、致力于控制环境建设的决心和力度,以及内部审计队伍的实力储备使我们有能力完成这一选题和实践。

我们力求通过这一课题的实施,探索建立国际化运作的中国内部审计模式,实行审计业务流程再造,兼容并存国内外各种先进管理理念与方法,构筑现代内审实用控制技术体系,将审计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企业效率更大提高,为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增值”审计。

一个宗旨

2001年,武钢钢铁(集团)公司在完成了“非钢企业全面推向市场,主体实施债转股”的体制改革后,迅速致力于国企监管机制的建设,以适应加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主题,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公司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监管力度”的宗旨,总经理刘本仁在机构改革之际做出了“进一步扩大审计队伍,增加审计力量”的批示。公司把内审工作当作在适应组织结构变化和管理任务变化中,实现组织增值、提高组织运作效率的一种机制。公司调整了审计委员会,重新认识审计在新形势下的使命,按照国际内部审计理念进行定位。内部审计工作正是在这一环境下得以健康发展,使国家对大型企业建立既充满活力又有约束机制,在赶超世界科技水平进程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要求,成为企业内在的需要。

查看全文

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国际框架及启示

摘要:在审计理论体系中,审计质量是最核心的内容,为加强对审计质量的认识和了解,本文以2014年IAASB的《审计质量的框架—创建审计质量环境的关键要素》作为案例分析对象,以国际最新审计质量研究成果和文献,从投入、过程、产出三个方面着手,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同时从审计环境、财务报告供应链两个方面着手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改进审计质量的对策和措施,为提升审计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促进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框架;国际审计

一、研究背景

审计质量是审计理论体系重要内容之一。1990年,罗伯特•K•莫茨(RobertKuhnMautz)和侯赛因•A•夏拉夫(HusseinA•Sharaf)共同出版了《审计理论结构》,在书中提出了影响审计质量的四因素:即审计依据、职业道德、专业表达以及审计独立性。审计质量不仅是理论界重点研究的对象,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高质量的审计工作能够为政府、投资者、企业和个人作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和参考,同时审计质量也直接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壮大产生深远影响。由于审计利益相关者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同时审计工作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风险和问题,因此审计质量判断一直是困扰着业界的主要问题。本文认为,关于审计质量的研究,首先要明确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建立一套完善的、全方位的判断体系,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来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套审计质量分析模型,以提高审计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审计质量框架研究最早出现在英国,这项工作由英国财务报告委员会(FRC)发起和推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际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跨国公司数量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经营内容日益多元化、交易手段和方式日益复杂化,对企业财报审计、识别企业经营风险、巩固市场地位、维护重要客户关系、提高审计信息透明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多家跨国公司爆出了财务丑闻,从而催生了《公司法》等关于财务、审计方面内容的重大调整。2008年2月,英国财务报告委员会了《审计质量框架》,提出了五大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其中,不可控因素包含审计机构、股东投票、审计时间、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责任、审计监管等。2008年,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启动了一项关于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工作,并于2013年11月了《审计质量指标讨论稿》。从投入、过程、产出三个环节着手,设计了一套审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3类19项指标。2014年2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与鉴证准则委员会(lAASB)共同了《审计质量的框架—创建审计质量环境的关键要素》,提出了影响审计质量的五大因素,即投入、过程、产出、财务报告供应链和审计环境。IAASB并没有完全遵循《审计质量框架》关于强制审计的要求和规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提高审计质量的思路和对策。

二、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的审计质量框架

2011年,在IAASB推动下,英国审计界启动了审计质量框架研究工作,在研究期间,委员们收集了投资者、企业管理层、利益相关者以及个人关于审计质量的意见,形成了审计质量框架全要素。2013年,IAASB面向公众公开征求审计质量框架意见。2014年2月,IAASB正式了《审计质量的框架—创建审计质量环境的关键要素》(下面简称“《框架》”)。其中阐述了投入、过程、产出、环境、财务报告供应链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审计质量的定义、投入过程质量性质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科学定义。(一)制定《框架》的出发点IAASB在《框架》中指出,建立审计质量框架主要目的是加强公众对审计质量要素的理解和认识;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探索提高审计质量的对策和思路;引导不同利益相关者就这个问题发表不同意见。IAASB希望该框架的提出能够依法激烈的讨论,并在行动上产生直接效果,以促进审计质量水平的提高,并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严格遵循审计行业规定和规范开展审计工作,同时指出制定《框架》不是为了取代上述标准和规范,也不是为开展审计工作提供新的参考依据,纯粹是为了促进审计行业内部交流和发展。(二)前言及附录1《框架》的前言中,明确指出为了满足不同使用者需要,要保证财务信息客观、公正、透明和及时,国家法律要对审计报告内容作出强制性的要求,保证其能够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信息。可以说,“审计质量”是不同利益主体高度重视的问题。鉴于此,IAASB建立了一个审计质量框架,针对审计机构、政府以及业务流程方面作出了明确细致的规定,分析了财务报告供应链内部关系以及影响审计质量因素的重要性。IAASB希望通过《框架》来引导审计行业加强审计质量探讨,并就相关审计信息共享作出积极的回应;审计利益相关者能够加深对审计质量的认识和理解,更好的把握和控制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另外,《框架》还为制定审计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工作流程、检查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引。《框架》附录1阐述了审计质量影响因素以及相互关系复杂性,并指出审计利益相关者对审计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是审计行业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是截止到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或者有价值的成果。审计目标是开展审计工作的指引,为审计人员提供了方向引导,以提高审计信息收集专业性水平,保证审计结果客观公正。国家法律、审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提供了审计报告“公允反映”的依据。IAASB制定的国际审计准则中,对审计目标进行了定义,并提出了相应的工作要求。国际审计准则第200号(ISA200),以及我国财政部下发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对审计目标作出了比较清晰的定义,指出审计报告要重点阐述是否存在重大经营失误,不管是采取何种方法,都要保证审计报告信息客观全面,审计结果真实可信。审计标准是检验审计质量的重要尺度,但是大多数审计准则主要为审计判断提供原则性、方向性的指引,要求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结合自身经验作出专业判断。另外,审计对工作人员个人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必须要从个人经验、专业角度出发,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职业判断。审计工作人员关键的素质就是质疑能力和稳健性,这是保证其作出审计结论客观公正的重要前提。财务报表是否存在严重失误,需要审计人员综合运用个人专业知识、经验判断,结合已掌握的各种客观信息和资料,作出专业的判断。审计利益相关者对审计工作的认识、态度、观点,以及掌握的审计信息全面性、透明性等,都会对审计质量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三)审计质量框架要素《框架》包含了五大基本要素,分别是投入、过程、产出、财务报告供应链中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从审计结构、审计业务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审计投入、过程和产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对前两者的要素质量属性进行了分析。(1)投入要素。财务报表审计结果是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作出的综合判断,审计结论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资料、证据,以及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形成的结论。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十分多样化,比较重要的有审计团队、审计人员职业性、道德性;审计人员工作能力、知识技能,审计周期等;采用何种审计标准和方式;审计报告出具时间;与利益相关者接触情况等,审计环境优劣性对审计质量也有重要影响。《框架》将投入要素归为以下几种:审计人员职业观念、态度和目标,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可调用的审计资源,表1给出了审计质量要素投入属性具体内容。(2)过程要素。审计质量与审计过程、程序和方法等有很大关联系,审计人员必须要依法依规开展审计工作。审计业务、审计机构和国家三个层面的审计质量属性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3)产出要素。审计报告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是不同的,其产出是评价审计报告有用性的重要依据,是评价审计质量的重要内容。表3给出了审计业务、审计机构和国家三个层面的审计质量属性。(4)财务报告供应链中重要相互关系。2008年3月,IFAC下属“财务报告供应链项目组”《财务报告供应链报告》,对财务报告供应链组成部分进行了具体阐述,指出报告编制、核准、审计、论证和执行等重要节点。IFAC指出,必须要保证供应链每一个环节都达到较高的质量,相互配合、联系紧密,是提高财务报告整体质量的重要前提。供应链内部每个环节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审计报告的质量。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供应链参与者做出的决策和判断为他人提供可靠参考,是促进审计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财务报告供应链内部交流和互动程度和效果主要取决于项目背景和交流动机。各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可见图1所示。一是审计员和管理层之间的互动关系。管理层在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主要负责统筹和控制工作,保证财务报表内容的真实可靠,与财务报告框架保持一致,同时满足公允列报要求。管理层与审计人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保证审计证据收集客观全面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识别、分析和应对重大失误风险的必要前提。另外,审计人员与管理层互动可以促进财务报告内容更加健全和完善,以对行业发展动态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把握。二是审计人员与治理层的互动关系。被审计对象治理层主要职责制定战略目标、督促战略落实,策划生产投资活动、指导编制财务报告等。审计人员与治理层之间建立互动关系可以帮助后者更好的了解财务报告风险、被审计对象所处境况、内部控制漏洞与缺陷等;同时还可以更好的把握关键审计节点,优化配置审计资源,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公正开展。三是审计人员和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互动关系。一些国家或地区制定的审计监管法律或者制度为审计人员与用户交流创造了条件。在司法领域,规定聘用审计人员必须要经过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同意。股东可以对审计人员任何突出事宜进行质询,后者必须要做出及时回应。通过采取这种互动机制,有利于促进审计质量的提升。一般来说,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报告不对政府、立法部门公开,也不会为其他部门和组织提供任何政治建议、财务管理参考意见等。审计机构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通过举办座谈会、专业论坛和研讨会等方式,与用户一同探讨如何提升审计质量。四是审计师和监管机构的互动关系。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活动过程中,与审计监督机构保持互动是有必要的,这是提升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审计人员、审计监督机构侧重点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二者之间有明显的互补功能,信息共享和交换可以完善监管流程,提高审计质量。财务监督机构要定期对财务报表内容进行检查,有时候针对特殊问题会临时扩大审计范围,以解决公司内部财务管理系统性问题。监管机构希望获得更多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有关信息,例如金融监督机构希望得到商业银行未履行金融管理制度的信息、商业银行具体业务风险程度以及未来可能遇到的主要风险。如果监管机构能够与审计人员共享更多监管信息,则可以帮助其制定更加正确的审计策略,这对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也会产生积极影响。五是管理层与政府部门的互动关系。管理层主导建立的诚信、公正的企业文化对财务报告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促进财务部门选择正确的会计手段和方法编制财务报告。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与政府部门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沟通,就财务报告内容、会计准则适用、税务登记等开展常规性交流,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更好的了解审计要点和风险,有助于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六是管理层与监管部门的互动关系。不同国家或地区,财务监管部门与管理层之间的互动关系存在较大差异。有些财务监管机构会形成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同时与管理层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关系,这对审计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另外,一些监管机构、商业银行也可能承担部分管理层监督工作。七是管理层和财务报表用户的互动关系。管理层与财务报表用户之间存在十分复杂的互动关系,例如召开新闻会宣布重大经营事件,或者召开中小股东经营分析会。管理层与财务报表用户之间的互动有助于提高财务报表内容公开透明性。另外,管理层和投资者之间会通过互动交流来督促管理层为提升财务报告质量采取积极行动。八是管理人员和监管机构的互动关系。在不同国家和行业,财务监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之间的互动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审计监督部门与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机会较少,在特定司法管辖关系下,审计监管机构与被审计对象管理层之间可能会进行一些沟通,且沟通结果纳入到审计报告内容当中,从而提升审计报告的质量。(5)环境因素。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财务报告和审计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国家财务报告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财务报告用户的期望值也较低。但是对于经济发达国家来说,审计环境会相对复杂多样化,财务报告影响较大。财务报告内容与企业内部控制之间存在明显关联关系,这对财务报告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如图2所示。一是商业惯例和商业法。企业所有经营活动必须要遵守地方商业法和惯例,一些国家或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良好的非正式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贸易活动;或2017年第7期国际视野GlobalVision者在商业法律不完善的情况下,对管理层提出了较大挑战,其必须要对所有财务风险进行把控。市场经济离不开配套的商业法律支持,这是建立交易秩序和平台的重要保障。如果交易行为和内容没有确凿的证据印证,则会大大削弱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从而滋生各种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进而影响交易账面数据的真实性。二是财务报告相关的法律法规。权属关系以及财务报告相关法律是保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重要依据。由政府主导或者行业协会组织编制的财务报告管理规范和制度,对财务报告内容准确性、真实性会产生较大影响,这对管理层责任作出了明确界定,并制定了惩处制度,对违反财务报告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通过加强监督和检查,督促经济组织履行财务报告编制制度和义务,企业管理层与审计人员保持密切沟通,采取惩处手段避免管理层提供虚假财务信息。三是财务报告框架适用选择。财务报告框架对财务报告质量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清晰的财务报告框架有利于促进会计方法与政策的一致性。如果财务报告框架制定的过于复杂,要求披露的财务信息内容十分繁杂多样化,这将会增大管理层对会计准则的理解难度;增加管理层履行财务报告职责的内容,也会影响审计质量。财务报告框架允许管理层有更大的操作空间,但是对审计人员开展工作会造成较大阻力。规则导向的财务报告框架提出了较高的标准要求,这对财务报表的公允表达和实际性内容会产生较大影响。近年来,财务报告开始日益关注用户其他财务信息的需求,例如资产估值、资产公允价值测量等,抵消企业战略的公开披露,从而影响财务信息的审计严肃性。四是信息系统。要保证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达到较高水平,必须要提供充足的信息支持。一些国家法律要求会计准则、审计工作都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而如何建设和设计信息管理系统,对审计信息搜集、审计结果公正性以及审计时效性会产生较大影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会计系统相对比较简单单一,涉及的技术也比较成熟,这对开展内部控制会形成一定的制约。跨国公司、上市企业会计系统比较庞大、复杂,可以为开展内部控制和审计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另一方面,公众对财务报告的内容要求不断提高,涉及一些重大财务事项的信息无法通过会计系统的提取,这就会对财务报告质量产生较大影响。信息系统有利于提高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但是其自身也受到诸多客观条件限制。公司内部治理水平的提高,有时候依赖于内部审计提供的专业信息。五是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水平对财务信息质量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公司内部机构设置例如审计委员会、内部控制机构以及审计流程等,都会对审计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审计方法的选择、财务报告用户的期望值等有重大影响。如果能够保证审计部门有较高的独立性,辅以专业的审计方法和人员,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信任。公司治理涉及内部控制安排,大型公司都会成立内部审计部门和队伍,这为开展内部审计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利于促进审计质量的提升。六是企业文化因素。企业文化覆盖内容十分广泛,例如权力分配、权力距离、风险预防、集体决策、公正性等。“权力距离”对内部权力的分配作出具体安排,这对企业内部沟通和经营行为产生较大影响,例如业务人员不会抗拒项目经理的决策,过分服从可能会降低项目决策民主性和科学性,因此必须要通过审计制度设计来作出修正。在不同风险态度下,管理层做出的经营态度和行为会产生较大影响,而财务报告对审计师的风险评估、判断结果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坚持集体决策和行动,有利于维护集体管理规范和行为准则,但是会导致审计怀疑受到质疑。提高内部管理信息透明度对内部沟通效果和信息保密会造成影响,而降低透明度增大审计人员工作难度,从而无法保证审计质量。七是审计法律。政府部门或者行业协会制定的审计规范和标准,对审计机构设置、工作人员资质、执业标准、惩处办法等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在IAASB和IESBA基础上制定审计行业标准和规范,并通过法律强制推行。审计监管机构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定期公开评价结果。八是司法环境。审计失败将会直接面临着司法诉讼和赔偿风险,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造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在存在司法风险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要尽量避免出现审计失败,因此可能会打击审计手段创新的积极性,不利于审计队伍的建设。九是吸收审计人才。审计工作需要投入专业的人力资本,对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许多国家和地区审计人员主要通过吸收高校毕业生来补充,这是输送审计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毕业生有良好的专业基础,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前提。审计行业人才吸引力主要取决于薪酬、声望、发展前景等因素影响。十是财务报告时间。审计时间对财务报告内容、进度和方式有决定性影响,审计人员在财务报告编制结束后,没有太多的审计准备时间,因此其搜集到的审计信息将会相对有限,因此,审计人员要在期末前启动审计工作程序,提前作出各种工作准备。

查看全文

会计审计国际化提高开放水平论文

摘要:新会计准则正是在会计的国际协调和趋同的大背景下,同时考虑我国的特殊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颁布的。它的颁布是我国会计审计史上的里程碑,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并在最后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对合并范围的规定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合并财务报表影响范围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流动和产业转移的跨地区发展日益加快,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迫切需要我们从深化经贸合作、维护国家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在认真总结我国会计审计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国际通行规则,不断完善会计审计准则,为深入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扩大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提供标准趋同、可比互通的统一信息平台。两大准则体系的,架起了密切中外经贸合作的会计审计技术桥梁,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我国投资环境,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更好更多地“走出去”,有利于稳步推进我国会计审计国际化发展战略,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一、新会计准则对合并财务报表准则的修改

新准则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这一变革,将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产生较大影响。新准则使得母公司必须承担所有者权益为负公司的债务,并会使一些隐藏的或有债务显现,与此同时,新准则也可以防止一些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手段。

二、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

查看全文

国际人力资源审计理论成果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人力资源审计的发展历程与概念框架;人力资源审计的应用模式:基本原理与利弊分析;对我国开展人力资源审计活动的启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等因素使得人力资源审计不仅成为企业的控制工具、力资源审计的早期形式为人事审计、人事管理开始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人力资源审计开始朝着促进企业战略的实施和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拓展、四种人力资源审计的基本原理、四种审计的利弊分析、确立以合法性审计为基础、以绩效审计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审计模式、人力资源绩效审计的指标体系设计、审计指标的确定、人力资源审计的制度创新等,具体请详见。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源是核心资源这一观点认识的加深,以及公共部门机构膨胀和人员增加所导致的人力资源相关费用的攀升和受托责任的深化,人力资源审计在国外公共部门和企业组织中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起来(Glynn等,1989;Easteal,1992)。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等因素使得人力资源审计不仅成为企业的控制工具,而且成为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进行人事方面决策的重要工具。人力资源审计对企业绩效和价值创造的影响和作用也由此得到了全新的诠释。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国外已形成了一些得到广泛使用并且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审计方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力资源审计在我国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相关理论研究较少,人力资源审计实践特别是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审计活动几乎是空白,这势必妨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本文试图通过系统梳理、归纳和评介国际上人力资源审计的发展轨迹、概念框架和应用模式,结合我国的特殊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背景,提出有关我国未来人力资源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粗略思路,以期为我国人力资源审计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人力资源审计的发展历程与概念框架

关于人力资源审计(humanresotlrceaudit)或人力资源管理审计(humanresourcemanagementau-dit)的定义,主要有评价工具观和管理工具观这两种比较典型的观点。如Batra(1996)认为,人力资源审计作为一种人力资源评价工具,其首要目标是帮助管理者有效地计划和控制人力资源的使用,并向外部使用者提供决策信息。而Olalla和Castillo(2002)则认为,人力资源审计作为企业的基本管理工具,其目标不仅是控制和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更重要的是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和企业绩效的提高。

查看全文

企业风险语言管理国际内部审计工作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前言;背景;发展趋势之一:再次介入内部控制;发展趋势之二:推动更有效的公司治理;发展趋势之三:对内部审计师的期望在改变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再次介入内部控制的原因、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公司治理四大“基石”、公司治理过程、强化公司治理的重要举措、企业文化、内部审计师从“幕后”逐渐走向“前台”、安然和世通公司审计失败的教训与启示、未来的内部审计师―――――VITAL(极其重要)、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一、前言

2003年9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简称IIA)总部前执行副主席理查德·钱伯斯先生(RichardF.Chambers)访华,他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内部审计高级研讨班演讲的专题之一《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中提到的三大发展趋势:一是重新介入内部控制;二是推动更有效的公司治理;三是对内部审计师的期望在改变。2004年6月,时任IIA理事会主席的鲍伯麦克唐纳先生(BobMcDonald)访华,他为中国内部审计师演讲的内容中再次提到了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上述三大趋势。

这引发了两个问题:第一,这两位IIA的高级官员都提到这三大发展趋势,证明这种提法不是某个人的研究成果,而是IIA认可的对外宣传的统一提法;第二,为什么国际内部审计发展趋势中未列入当前最时髦的风险管理、风险评价或风险评审的内容?

2004年12月,IIA了美国反欺诈性财务报告委员会的主办机构委员会(简称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一体化框架》。该框架规定了必不可少的企业风险管理的八个相关组成部分,讨论了关键的企业风险管理原则、概念、效果和局限性等内容,建议用一种企业风险管理的共同语言,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方向和指南。《企业风险管理-一体化框架》重要意义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风险是指可能对实现组织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情或活动”的片面认识。风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管理层所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是决定本企业准备接受多大的风险,因为风险可以经过奋斗而创造价值。”“当管理层制定的战略目标能达到增长和利润目标与相关风险之间的最佳平衡,并在追求本企业目标的过程中有效地调度资源时,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国际内部审计三大发展趋势中,前两大趋势-重新介入内部控制和推动更有效的公司治理,重视的是加强企业的制度建设;后一趋势:对内部审计师的期望在改变,强调的是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制度建设加强了,管理漏洞堵塞了,人的素质又相应提高了,自然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会大大减少,即使出现风险也会采取措施加以防范或控制,使之转化为新的发展机遇。这就是IIA提出的国际内部审计三大发展趋势的高明之处。

查看全文

政府环境审计现实价值论文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国际上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概况,着重分析了制定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及应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制定我国政府环境审计准则理论框架提出了初步建议。

【关键词】环境审计;政府环境审计准则;设想

十多年来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尝试和成效,为开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其中,环境审计是审计学科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开辟的新领域。环境审计是审计主体对审计客体履行环境责任的有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效率性、经济性等进行的审查、监控和鉴证活动。通过环境审计,能更好地揭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存在的违法、违规、无效、低效行为,促使被审计单位承担环境责任,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由于环境审计的迅猛发展,对于环境审计准则的研究也已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理论界、实务界、政府部门等相关各方在环境审计准则研究方面均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各种类似于环境审计准则的标准、准则等已在不同范围内得到执行和采用。

一、国际上政府环境审计准则制定概况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国的企业开始进行内部环境审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完善了环境法规,强化了环境会计准则和环境审计准则,并在一定范围内试验环境审计业务。

1992年,英国标准协会(theBritishStandardsInstitute)制定了全球第一个环境管理体系标准BS7750。欧盟(EuropeanUnion)则于1993年了另一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环境管理及审核体系(EMAS)。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在1995年第15界大会上专门讨论了环境审计,并分别于2001年、2004年制定了《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指南》以及《环境审计与常规审计》,其中《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指南》对环境审计准则有比较成熟的阐述,其从基本原理、基本准则、实务准则和报告准则四个方面阐述了29条审计准则在环境审计中的运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于1993年10月成立了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正式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和措施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其制定的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系列主要包括:环境审核指南——通用原则、环境审核指南——审核程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环境审核指南——环境审核员资格要求三个部分。该标准是目前环境审计规范中最全面和操作性最强的准则,也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的标准。此外,从世界各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荷兰、加拿大、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政府都在积极开展环境审计,探索环境审计工作的规范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