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00:20: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国家能源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国家能源管理

进步强化节能管理安排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以节能降耗为重点,进一步加大节能宣传,健全管理机制,创新工作举措,努力提高能源管理工作的影响力、创新力和执行力,圆满“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形成领导重视、部门配合、企业响应、社会认可的能源管理工作新格局。

二、节能目标

全县万元GDP能耗下降率4%,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6%,全面实现“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20%的目标。

三、工作重点

1、加强队伍自身建设。进一步创新县能源办工作思路,增强主动性,提高协调能力,扩大影响力,充分发挥能源管理的牵头作用。选好配齐乡镇能源管理专干,举办一次乡镇能源管理专干培训,提高能源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推动乡镇能源管理工作。开展重点能耗企业能源管理岗位督查,督促企业设置能源管理岗位,配备能源管理员。

查看全文

行政组织法监管体制改革研究

摘要:能源监管体制改革的制度化推进是保障和巩固改革成果的关键。然而,由于我国能源监管体制改革通过政策推动,缺乏统筹规划,程序机制不健全,导致能源监管体制职能定位“政监不分”、权力配置“同质化”、能源监管机构设置“分散化”。其根因在于改革缺乏行政组织法依据。因此,制度化推进能源监管体制改革,应使改革于法有据,在组织法定、政监分离、合作监管的原则下,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能源监管机构。具体而言,以优化政府职能为目标,通过行政组织法明确能源监管机构职能;以事权划分为基础,运用行政组织法差异化配置能源监管权力;以“政监分离”为前提,给统一的能源监管机构提供行政组织法依据。

关键词:能源监管;体制改革;组织法;职能定位;权力配置;机构设置能源

作为国民经济命脉,对一国的政治、经济、国家安全、社会生活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能源在勘探、开采、运输、交易等环节会产生一系列安全、环境、垄断等问题,因此,能源行业亟需政府监管来化解这些难题。这里所谓的能源监管通常是指能源监管主体对能源市场活动及其行为进行限制、约束等直接干预活动的总和。其中,能源监管机构的职能定位、权力配置、机构设置是实现能源监管目标的体制保障。在规范层面,《煤炭法》《电力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以及正在制定的《能源法》与列入立法计划的《能源监管条例》等法律法规Œ中关于能源监管机构的职能、权力的规定,初步构成我国的能源监管体制。我国能源监管体制的历史发展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9491978年是政府对能源行业进行计划管理时期,19781993年是政企初步分开时期,19932014年是专业监管起步时期,2014年到现在的能源体制革命,是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考察我国能源监管体制的历史发展,可以发现,我国能源监管体制改革是政策推动型改革,这导致我国能源监管体制改革变动性较大,稳定性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国家能源局于2013年1月7日在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深化能源体制改革”的要求;2014年6月13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召开,推动能源革命的战略构想被明确提出[1]。另外,党的三中全会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指出,推进国家机构改革需要从政府职能转变、政府与市场机制的作用角度出发,构建权责清晰的政府治理体系。上述会议、政策、方案精神实质上为能源监管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毋容置疑,若要改革制度化推进,则改革应当于法有据,需要有组织法保障。

1我国能源监管体制的历史与现状

能源监管机构的建立、合并、撤销,以及能源监管机构与大型能源企业之间关系的发展演变,基本构成了我国能源监管体制的现实图景。1.1我国能源监管体制的发展脉络。1.1.119491978年:计划管理时期该阶段由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与其他行业一样,能源行业由政府设立工业主管部门管理,主要根据国家计划进行能源生产和供应,政企不分,基本是政府主管燃料工业的人、财、物和产、供、销。尽管在不同时期政府主管部门进行了合并和分拆,但计划管理的主导模式始终没有变。可见,能源监管机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存在的空间。1.1.219781993年:政企初步分开时期1978年,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能源行业政企分开逐步推进,采取的措施有:第一,建立能源政策协调机构。为了增强不同能源种类之间的政策协调性,1980年国家能源委员会成立,煤炭、电力、石油三个部门由其统筹,但国家能源委员会在1982年即被撤销。第二,启动政企分开。依据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战略部署,能源行业的政企分开,最初在利用外资的领域展开(如利用外资办电,1982年成立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同时组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负责海洋石油对外合作事务。第三,成立统一的能源机构管理能源。顺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依据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同年成立了由石油、煤炭、核工业部的全部和水利电力部的部分政府职能组成的能源部,对能源进行统一管理;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成立中国石油化学工业总公司、中国电力联合会、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但计划经济体制尚未打破,传统的监管方式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致使能源部于1993年被撤销,没有实现预设的目标。1.1.319932014年:专业监管起步时期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目标下,能源监管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转变政府行业管理职能,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1998年依据国务院的机构改革方案,撤销煤炭、电力、石油等工业部门,成立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同时成立国家煤炭工业局,并进行职能转移,由国家经贸委主管。撤销核工业部,成立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其政府职能划归国防科工委。除神华集团公司、中煤能源集团公司外,全部下放地方管理。第二,推进政企分开,建立现代能源企业。1998年,油气行业重组成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集团公司,“三桶油”由中央直管。另外,2002年,将1996年成立的国家电力公司拆分为中央直管的两个电网公司、五个发电公司等企业。第三,成立专业的能源监管机构。根据《煤矿安全监察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2000年1月,成立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在电力行业,2001年3月,统一履行电力监管职责的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简称电监委)宣告成立。2013年3月,《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撤销电监委,将国家能源局、电监委的职责整合到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改委管理[2]。第四,建立统一的能源管理机构和议事协调机构。2005年成立国家能源领导小组,下设办事机构“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3]。200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要求设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组建国家能源局。2008年8月整合国家发改委能源行业管理职责、国家能源领导小组的职责、国防科工委的核电管理职责,成立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改委管理,主要负责履行能源领域的监管职责[4]。2010年1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的通知》精神设立国家能源委员会,负责研究拟订、审议、统筹协调国内能源开发、国际合作、安全、发展中的重大问题[5]。1.1.42014年至今:推进能源体制革命,全面深化改革时期2014年6月13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提出“能源革命”战略构想。其中体制革命强调要转变能源监管方式,健全能源法治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6]。201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另外,依据党的三中全会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国家能源局部管局的地位没有变化,只是将储备相关职能划归新组建的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同时,决定将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划归应急管理部。在上述政策文件精神指引下,能源监管体制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1.2我国能源监管体制的现实图景。能源监管体制经过上述发展演变,煤炭、电力、油气、可再生能源等种类能源形成如下监管格局:第一,煤炭监管体制。在中央设置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实现安全监管和行业管理的统一;在地方设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行业管理任务重的地方依旧保留行业管理部门。第二,油气监管体制。我国油气行业的监管体制形成于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然而,迄今没有设立专门的油气监管机构。依据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规定,油气行业管理职能划归国家能源局,但仍有相当多的监管职能分散在其他相关的国家机关Œ。第三,电力监管体制。2013年3月,《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撤销电监委,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另外,我国的核电安全监管交由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负责。第四,可再生能源监管体制。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根据法律规范初步形成由国家能源局统一行使监管职能、其他部门对其开发利用进行监管的监管体制Ž。可见,我国能源监管形成了以能源主管部门、能源协调机构、监管机构以及地方能源派出机构为主而构成的监管体制。

2我国能源监管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查看全文

机械工业能源审计节能措施

0引言

目前,我国能源消耗已占到世界的第二位,能源利用率仅为33%,远低于43%的世界平均水平,单位GDP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许多。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费大户,其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占发电总量的3/4。“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明确提出一系列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能源审计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企业节能降耗以及降低整个国家能源消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源审计是一套集企业能源系统审核分析、用能机制和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核算评价为一体的科学方法,它科学规范地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效率、消耗水平、能源经济进行审计、监测、诊断和评价。为企业找出在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挖掘节能潜力、寻找节能方向、降低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能源审计能摸清企业能耗指标底细,为政府制定宏观能源政策提供客观、真实的能耗指标数据;开展企业能源审计,是政府加强能源监督,规范企业能源管理,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1国内外能源审计发展状况

1.1国外能源审计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引发了西方国家对节能的重视,在严峻的能源形势与沉重的能源费用负担面前,能源审计正是应这种需要而生。发达国家不断总结能源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方法,能源审计在发达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已日趋成熟并广泛采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比如,英国政府多次制定和实施了推进节能的政府支持计划,把能源审计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80年代英国9万多个企业,有4万多个企业进行了能源审计调查,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日本免费对企业的用能设备进行节能诊断,促进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由于能源审计是企业申请节能示范项目或其他节能补助的有效依据,所以能源审计在国外深受企业欢迎。

1.2国内能源审计发展状况

查看全文

小议能源计量在节能工作的作用

目前,从我国人均耗能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要求来看,我国的能源是异常缺乏的,但从我国的能源使用和消耗情况来看,相反却显得充足和剩余。有数据表明,我国的产值能耗比世界上多数国家高两倍多,酬肖耗一吨标准煤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发达国家的l/4一1/2,每生产一吨钢综合煤耗约73Okg标准煤,而国际先进水平煤耗只有650kg左右。据中科院节能研究所计算,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只有32%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以上。因此,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设备和工艺落后,管理不善,白白浪费了很多能源。因此,节约能源在我国不仅可行,而且潜力是巨大的。能源计量工作是能源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实现能源管理定量化的必要手段。计量工作有统一性和准确性的特点,能源计量是企业加强能源管理,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基础,是企业贯彻国家能源政策,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积极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国家依法实施节能法规、政策、标准,合理用能,优化能源监督管理,准确评价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的重要依据。首先,能源计量是科学用能的基本条件。计量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和手段,能够使企业对能源计量数据的采集、处理、使用实施有效管理,充分发挥能源检测数据在市场经营、成本核算、能源平衡和能源利用等工作中的作用,用科学准确的计量数据指导生产,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其次,计量还是一种工艺手段,是实现集约化生产的技术基础。计量作为一种测试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生产流程。再次,计量通过量值溯源为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控制、科学研究等提供准确的基础性条件。工业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增强节能意识,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节能型工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l)计量基础薄弱,计量标准设施和计量器具配备严重不足、不科学、不符合国家计量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设备老化、工艺落后、计量器具不按周期检定,使量值溯源的严肃性、计量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大打折扣,计量工作在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应有的作用难以正常发挥。(4)企业内部计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计量人员的教育程度为初中、高中的占绝大多数,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并且大多数人员对能源计量概念不清,不会应用能源计量数据指导生产,综合素质较差,对企业尽快实现能源计量管理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5)政府计量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的指导服务没有到位。这些原因导致企业计量工作没有充分发挥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应有作用。3提高能源计量管理水平的措施当前能源计量存在太多的问题,质检工作者必须有效发挥能源计量在节能降耗中的重要作用,系统地构建能源计量体系,强化能源计量工作,从而促进节能目标的实现。自《节约能源法》、GB17167一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导则》实施以来,针对企业计量工作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提高能源计量工作的管理水平,发挥计量工作在节能降耗中的作用,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l)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技术能力。加强企业能源计量管理,领导是关键,制度是保证,人员是基础。企业领导要重视能源计量工作,熟悉国家能源、计量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要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计量管理制度,包括能源计量管理机构职责及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能源计量器具的管理制度;要加强能源计量人才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能源计量管理的需要。(2)企业要不断完善能源计量技术机构,提高能源计量检测能力、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和对能源计量检测过程的控制水平。要依据《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国家标准的要求,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配备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能源计量器具,并认真做好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工作,确保计量器具的准确可靠。(3)要做好企业能源计量工作,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强化能源计量的法制观念,解决企业能源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企业应发挥好主体作用,充分认识能源计量与节能的关系,严格依法办事。其次,政府应发挥好主导作用,做好能源计量工作,实现节能目标。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履行节能义务,节约能源、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全社会的责任,应当加强宣传和监督管理的力度,促使企业严格遵守《节约能源法》和《计量法))以及有关法规政策的要求,做好能源计量管理工作,把国家能源节约政策落实到实处。(4)要出台相关的经济激励政策。立法只能解决用能单位应该达到的能源计量与节能最低要求的问题,起到一个基本调节和规范市场的作用。为调动用能单位能源计量与节能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其工作效果,还应配套制定相应的经济激励政策,以弥补法律法规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问题。应出台四种主要政策:能源价格调控政策、贷款优惠政策、减免税政策、专项基金政策。(5)采用信息技术,提升能源计量管理水平,建立企业能源计量信息实时管理网络。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采用信息技术对能源计量产生的节能信息、数据进行收集与处理,对工艺过程进行优化控制,对用能设备与系统进行优化管理,实现实时动态监控,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不断发现工艺缺陷、管理漏洞,从而挖掘技术潜力,实时进行改进,充分发挥能源计量数据在生产经营、成本核算、能源平衡和能源利用状况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提升能源计量管理水平。

本文作者:程秀芬工作单位:莱州市计量测试所

查看全文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合同能源管理,有利于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但其在我国的发展遇到很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融资困难;第三方认证

一、概念

合同能源管理是指节能服务公司通过与用能单位签订服务合同,约定给用能单位提供节能改造等相关服务,并从改造后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成本并获得额外收益的一种能源效率改进机制。它是一种能给合同双方都带来能效提升利润的契约机制。

二、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目前节能产业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亟需改进。

查看全文

合同能源管理在区域供能系统的应用

摘要:与传统供能方式相比,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经济和节能环保等方面有明显优势。通过常州某公共建筑空调系统投资及运行费用、节能减排测算对比,探索区域供能系统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新模式。结果表明,采用新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项目可节约初投资152.28万元,全年节约运行费10.09万元,一次能源节约总量折合70.58t标煤,节能率为27.42%,项目的实施为合同能源管理新模式的推广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区域供能;供能形式;经济效益

中国既有建筑存量大,城市基础建设工程不断增加,建筑节能市场潜力巨大。国家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发展绿色建筑、低能耗公共建筑项目,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益[1]。近年来,随着生活标准的提高,冬季采暖、夏季供冷在营造舒适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2-7]。2011年中国对合同能源管理(EMC,EnergyManagementContracting)做出了具体规定,能源服务公司以节能环保为发展目标,与用能单位通过合同方式约定节能目标。同时,能源公司提供相应服务,为用能单位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合同能源管理突出的特点是能源使用单位风险降低、成本可控性更高[8],也为该模式的应用提供了优势。本文以常州市某新建公共建筑实施的合同能源管理为例,通过投资、运行及节能分析,为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应用优势提供参考。

1项目概况

1.1项目简介。常州市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主体为一栋地上5层、地下1层的独栋公共建筑,建筑用途为办公用房,总建筑面积18901m2,其中供能面积为12303m2,用能需求为夏季供冷、冬季供热,末端形式为风机盘管。项目冷热源由规划区内能源站提供。经计算,本项目的冷、热负荷为:夏季冷负荷1476kW,冬季热负荷738kW。全年夏季总空调能耗约为137.01万kW•h,冬季空调总能耗约为47.94万kW•h。1.2业务模式。项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节能服务单位负责能源站、市政一次管网、用户换热站的建设、运行和检修,向用户收取能源配套费及使用费,并提供夏季供冷、冬季供热及日常运维服务;用能单位负责地块二次管网及楼宇用能末端设备的建设、使用、检修和维护,并支付相关能源使用费及服务费。

2供能形式对比

查看全文

节约能源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坚持能源节约与能源开发并举、把能源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制定节能规划,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推进节能技术进步,保障能源合理利用。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节能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节能监督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节能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鼓励、支持节能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加强节能宣传和教育,普及节能科学知识,增强全民的节能意识。

查看全文

合同能源管理在建筑节能的运用

摘要:介绍了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和特点,分析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使用合同能源管理的必要性,从EPC模式、宣传推广、节能及工艺的创新三方面阐述了合同能源管理落实的优化策略,有利于在实际建筑市场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建筑节能,建筑工程项目

1合同能源管理介绍分析

1.1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介绍。合同能源管理在实际应用中同样也成为能源合同管理,是当前多个国家能源管理普遍创新使用的一种模式。该种模式最先是在1970年的美国开始兴起使用,我国是在本世纪初开始使用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具有非常突出的能源管理价值。随着合同能源管理应用的不断扩展,我国在2011年针对合同能源管理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即为,以节能环保为发展目标的企业、单位通过合同契约的方式共同商讨期望达到的节能目标。同时,节能环保服务公司需要向能源使用单位提供相应的服务,建筑施工单位通过资金回报的方式获得,这样在一种良性的互动基础上,不但能够实现能源资源节约,而且有助于能源经济价值最大化发挥出来。针对这一方面而言,合同能源管理则是注重服务提供对象和服务对象互动中所节省的费用承担节能活动的开展运行,是一种全新的能源资本投资模式。此种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有效控制建筑施工单位对于能源资源使用所投入的成本,在施工用能设施有效改造基础上,实现投入产出效应的最大化。建筑施工单位与节能服务提供单位在公平、公正基础上签订能源节约使用合同,后期实际工作开展中,以合同为依据,实现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服务,通过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提升能源管理水平,降低建筑工程项目能源消耗。此外,随着现今合同能源管理在实际应用的创新,节能服务提供公司和单位积极创新使用节能技术,控制能源消耗量,严格遵照合同约定实现操作,双方互相沟通,实现双方效益的最大化。整体上而言,在现今我国建筑市场实现创新发展中,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作为被实践证明的具有突出效果的管理方式,在实际建筑市场推广使用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应用价值。1.2合同能源管理特点分析。首先,能源使用单位风险降低、成本投资得到有效控制。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突出特点则体现在建筑施工单位效益获得层面上。建筑施工单位能够根据节能服务公司所提供的用能改善方案,在节能科学化设计基础上,合理采购节能设备,在一系列测算和验证基础上形成最佳的投资规划。建筑施工单位关于能源使用活动的前期、中期以及后期都与节能服务公司实现了有效合作,这一过程中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而建筑施工单位可以直接享受节能方案实施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在节能规划和改造过程中,资金的投入主要是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市场融资的方式实现,建筑施工单位只需要按照合同约定实现分阶段的支付便可以完成。这就意味着,按照合同实现管理,一旦节能服务公司未能按时提供节能服务,那么损失则由节能公司承担,对建筑施工单位的损失是非常少的。整体上而言,合同能源管理主要依据合同实现管理,将风险过渡给节能服务公司,对于促使建筑施工单位效益最大化获得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促使节能服务专业化实现,提升了节能目标的可操作性。就建筑施工单位来讲,对能源的使用量较大,且能源使用类型较复杂,而建筑施工单位本身并不熟悉在本企业项目开展运行中如何实现科学化控制使用。以此,如果未能形成专业的节能规划,不但造成了工程项目未能实现顺利建设,反而造成能源消耗增大。基于以上分析,合同能源管理的一方对象为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这部分企业专注于节能服务的专业化,对于如何实现节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化的理论、技术。建筑施工单位就能源使用而言,节能服务公司在前期与建筑施工单位实现有效沟通交流基础上,获得关于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目标,推定最佳的能源使用量。如,就工程项目而言,建筑施工单位向节能服务公司咨询,节能服务公司就工程项目形成了具体的节能方案,并提交给建筑施工单位。而建筑施工单位对方案进行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论证,在结合自身关于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和目标需求上,通过借助BIM等技术实现改进,保证节能方案形成符合工程项目建设目标。那么,为了有效达到以上工作目标,则需要节能服务公司基于合同能源管理基础上,实现节能服务专业化是基于专业化的能源管理队伍,在高级技术人员辅助下,为建筑施工单位提供高水平的节能服务。此外,节能服务公司在与建筑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便注重能源最大化节约使用为目标,这样才能够维护节能公司利益,这一方面对于节能公司来讲,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市场上获取良好的声望,也会全方面的达到合同约定目标。如,每一个节能服务公司会积极引进使用最新的节能技术和工艺,力图改进节能管理,将目标最优化实现。

2建筑工程项目使用合同能源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建筑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能源消耗较大的部分。随着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积极贯彻节能环保理念的当下,建筑企业作为能源消耗较大的部分,理应成为节能贯彻落实的“先锋企业”。而基于这一方面而言,合同能源管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突出应用效果的管理模式。那么,将合同能源管理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中则具有突出的实践意义。建筑工程项目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能够在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下提供节能方案。同时就已经形成的节能方案与建筑企业沟通交流,在节能理念有效贯彻基础上,满足工程建设质量。对于现代化建筑施工企业来讲,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实现质量和能源消耗的有效平衡是发展目标之一,基于上述分析,合同能源管理则具有突出应用价值,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查看全文

铁路大型客站合同能源管理思考

我国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大型客运车站数量快速增加,大型客站能源消耗也在大幅增长,大型客站能源消耗在铁路企业生产生活能源消耗总量的占比逐年提高[1]。2018年,上海局集团公司34座大型客站能耗总量为63777t标准煤,相当于消耗5.2亿kWh的电量,占集团公司生产生活能耗(不含牵引能耗)总量的24.0%,能源费用支出32877.5万元。大型客站能耗总量高,高能耗设备较多,节能改造投资需求大[2],能源管理节点多,节能潜力大。因此,推行大型客站合同能源管理,降低大型客站能源成本,对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落实国铁集团深化“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工作主题,以及加快铁路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铁路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京南站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为例,介绍铁路大型客站合同能源管理实施情况,分析实施过程的难点及实施过程中应予以重视的几个方面,并提出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工作建议。

1南京南站及主要耗能设备基本情况

1.1南京南站基本情况。南京南站是一个特大型客运车站,产权属京沪高铁公司,由上海局集团公司受托管理使用,南京站负责运营管理。2011年6月投入运营,站房总建筑面积为28.1万m2,候车室使用面积为5.8万m2,高大空间面积为9.8万m2,车站主要耗电设备总功率为10215kW。2018年,旅客流量为9005.4万人,旅客发送量为4486.4万人,主要能源是电力和外购热力,综合能耗11331.6t标煤,其中,用电量为2444万kWh,外购热力244207百万kJ,能源费用支出4366万元。1.2主要用能设备情况。南京南站主要用能设备包括中央空调系统、照明设备、电梯设备、分体空调以及引导显示系统、给排水、闸机、安检仪、电茶炉、广播系统等客运设施设备等[3]。南京南站中央空调系统分为东西两个动力中心,两个动力中心各有2台离心冷水机组,2台溴化锂机组,1台地源热泵机组和6台热交换蒸汽机组,夏季采用电力驱动机组制冷,冬季采用外购热力通过热交换供热。根据近五年统计数据分析,中央空调系统能耗约占总能耗的70%,电梯能耗约占10%,照明系统能耗约占12%,其他设备能耗量约占8%。1.3南京南站用能存在的主要问题。1南京南站开通时间较早,在设计时未充分考虑各系统的集成与协同,与大多数客运车站相似,各种耗能设备相对独立,未进行有效整合,缺少对综合应用、监视、控制和管理平台进行全覆盖动态监控,不能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和潜在问题。2能耗计量器具配备不足,不能满足划小核算单元需求,各用能部位、重点用能场所、重点耗能设备无法计量能源的实际消耗量,且配备的计量器具计量分区不合理,无法分清站区内各驻站单位的用电量,不利于转供用能的管理和回收。3大量机电设备老旧,技术状态不良。4贵宾厅4台空调同开同关,设备不能经济合理运行。5中央空调系统缺少智能控制节能设备。

2南京南站合同能源管理实施过程及成效

针对南京南站能耗高、能源费用支出大以及用能设备管理及使用现状,经与京沪高铁公司相关部门协商,确定按照国铁集团和上海局集团公司合同能源管理有关规定[4,5],对南京南站能耗设备节能改造实施合同能源管理,节能项目投资由节能服务公司负责,节能效益由京沪高铁公司、上海局集团公司、节能服务公司共享,分享比例为10%:10%:80%。合同期限为5年,以2017年车站实际能源消耗量为能耗基准数据,节能量按照《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技术通则》(GB/T28750-2012)、《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GB/T13234-2009)等有关测量方法进行核定。项目由南京站具体负责组织实施。2.1南京南站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选择。合同能源管理是指用能单位与节能服务公司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6]。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主要有: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南京南站采用了节能效益分享型模式,该模式项目的资金投入全部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用能单位不需要投入改造资金,无投资改造失败风险,在合同期限内,用能单位与节能服务公司根据合同约定的比例共同分享节能效益,合同期满后,节能设施设备全部无偿移交给用能单位,节能服务公司收益主要来自节能效益,节能量越大,其收益越多。该模式具有节能改造更专业、节能技术更先进,用能单位风险低等特点。2.2实施程序。该项目由南京站作为用能单位组织实施,报批及实施程序按上海局集团公司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细则执行。合同能源管理报批及实施程序见图1。2.3节能改造内容。节能改造具体为以下几方面:建设车站暖通和照明设备节能智能管控系统,全站能耗设备配电装置安装智能电表和传输设备,进行冷却水管网系统融合贯通改造,贵宾室空调分项控制改造,空调箱、送排风系统、给排水系统的精确控制改造,安装各类自动采集、调节控制装置、照度、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其他能耗设备的系统集成等。主要设备有:服务器10套、网络控制设备256台、现场采集装置195套、能耗计量装置1086台、现场数据DDC控制箱64台、子系统授权对接30套、配电、暖通、照明配套设备685台等。节能改造投资额经审核核定为950万元。2.4实施进度及节能效果。该项目节能改造于2018年6月开始,全部工程于2018年年底竣工。2018年已取得部分节能收益。2018年车站综合能耗较2017年减少267.9t标煤,下降2.3%,其中耗电量减少25.75万kWh,减少外购蒸汽量6927.65百万kJ,能源费用支出减少88.5万元。据测算,2019年可节约用电158万kWh,节约用汽30464百万千焦,年节能收益约430万元,可减少能源消耗总量1233t标煤,较2018年下降10.9%。

3大型客站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难点与对策建议

查看全文

石油天然气行业改革论文

一、石油天然气行业下一步改革的主要内容

为保证能源安全和石油天然气的可持续供应,下一步必须在阻碍石油天然气改革的难点领域有所突破。应该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实现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打破行政垄断,引入市场竞争,营造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加快投融资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一)完善政府管理体制

石油天然气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政府无疑必须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要集中分散在各政府部门的职能,将仍保留在企业中的行政职能分离出来,建立综合的能源政府管理部门,并根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监管机构,将政府的政策制定职能与监管职能逐步分开,按照依法监管的原则建立现代监管制度,逐渐淡化行政审批等行政管理职能,在进行经济监管的同时,增强技术、安全、环保等社会监管手段。根据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所处发展阶段、资源状况和市场特征,政府的职能应主要体现在:制定宏观发展政策;在建立国家能源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实行石油战略管理;针对石油天然气行业制定有关促进竞争和反垄断的政策和法规,保证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根据上下游各环节的技术经济特点,采取不同的监管机制,在竞争性环节放开竞争,进行市场准入和价格管制等,在自然垄断环节实行政府管制;发挥规范、协调企业行为和督促企业自律的作用;进行市场预测和提供信息服务等。

(二)打破行政垄断和市场分割,培育有效市场竞争

石油天然气行业应深化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与健全市场机制。主要包括放松市场准入,逐步放开终端销售市场;打破地域垄断,积极培养市场主体;从开放、完善和规范市场入手,制定市场规则,形成合理的、有序的竞争格局;鼓励其它社会资金进入流通领域,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如建立国内石油现货和期货交易市场,以达到发现价格、规避风险、跟踪供求、调控市场的目的,合理引导石油天然气的生产、经营和消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