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建筑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14:15: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古建建筑设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古建建筑设计

中国古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摘要:中国古建筑艺术是世界上历史悠久、风格鲜明、分布地域广阔的独特建筑艺术体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财富。而中国古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在无形中影响和启发着设计师。但是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材料在建筑中的运用,导致中国古建筑文化遗失。本文主要提出怎样把古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结合,重新提炼、发掘中国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现代建筑;影响;启发

1中国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1.1.中国古建筑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源远流长的,成为独立发展的体系。中国古建筑思想在世界建筑史上,以它独特的地域特色,描绘出中华名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当我们站在现代人的审美角度,回首望去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就如同翻开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词典,古建筑展现出历朝历代独特风貌;中国建筑以它绚丽的色调风格、精巧的做工工艺,让人感受到中国古建筑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1.2现代建筑

查看全文

公园历史文化仿古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柳州市蟠龙山公园园林小品以“明清风貌、粉墙黛瓦”的仿古建筑为特色,设计结合地域特点,秉承尊重历史文脉的理念,体现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传统建筑语言新的生命力。对公园文脉及其背景下衍生出的仿古建筑设计进行分析,希望可以让更多有意义的仿古建筑在园林景点开发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公园;传统文化;仿古建筑;文化建设;建设融合

1  引言

蟠龙山公园位于柳州市柳江之东,园内三峰临江绵延,形如蟠龙。柳州民间有云:“东有宝塔西有鹤,南有马鞍北有鹊。”蟠龙山公园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同时也是负有盛名的柳州“古八景”之一。园内规划建设有历史、道教、佛教、儒家等文化区域,呈百家争鸣之势。仿古建筑作为历史、时代、人文文化的载体,对园林景观营造有着重要的意义[1]。文章以蟠龙山公园为例,对园内母子双塔(文光塔及蟠龙塔)、盘古庙及王氏山房等仿古建筑进行分析,浅谈公园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仿古建筑设计,以此引发一些对园林小品的设计思考。

2  公园历史文化背景与基础建设融合的意义

近年来,许多地区为响应政府对旅游开发的号召,盲目建设大量无意义的仿古建筑。更有甚者,仿古设计不参考营造法则而建,使其形式不伦不类。纵观中国园林发展史,亭台楼阁之设计与公园景观的营造相辅相成,且成熟的建筑设计能够提升公园文化品质,带来经济效益[2]。仿古建筑的设计应遵循传统营造法则和装修、装饰构件,将其与现代结构、施工、材料、技术相结合,使仿古建筑再现古建文化特征的同时,免去许多后期保养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耐久性和抗震性[3]。但如果仿古建筑的建设没有依托任何文化历史背景,只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盲目地生搬硬套,就犹如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对于公园的基础建设,如果没有考虑其中文化背景,也发挥不出自身地域文化特色,无法延续历史的发展。所以公园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基础建设风格相互融合是十分有必要的。

查看全文

公园历史文化仿古建筑设计探讨

[摘要]柳州市蟠龙山公园园林小品以“明清风貌、粉墙黛瓦”的仿古建筑为特色,设计结合地域特点,秉承尊重历史文脉的理念,体现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传统建筑语言新的生命力。对公园文脉及其背景下衍生出的仿古建筑设计进行分析,希望可以让更多有意义的仿古建筑在园林景点开发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公园;传统文化;仿古建筑;文化建设;建设融合

1  引言

蟠龙山公园位于柳州市柳江之东,园内三峰临江绵延,形如蟠龙。柳州民间有云:“东有宝塔西有鹤,南有马鞍北有鹊。”蟠龙山公园以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同时也是负有盛名的柳州“古八景”之一。园内规划建设有历史、道教、佛教、儒家等文化区域,呈百家争鸣之势。仿古建筑作为历史、时代、人文文化的载体,对园林景观营造有着重要的意义[1]。文章以蟠龙山公园为例,对园内母子双塔(文光塔及蟠龙塔)、盘古庙及王氏山房等仿古建筑进行分析,浅谈公园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仿古建筑设计,以此引发一些对园林小品的设计思考。

2  公园历史文化背景与基础建设融合的意义

近年来,许多地区为响应政府对旅游开发的号召,盲目建设大量无意义的仿古建筑。更有甚者,仿古设计不参考营造法则而建,使其形式不伦不类。纵观中国园林发展史,亭台楼阁之设计与公园景观的营造相辅相成,且成熟的建筑设计能够提升公园文化品质,带来经济效益[2]。仿古建筑的设计应遵循传统营造法则和装修、装饰构件,将其与现代结构、施工、材料、技术相结合,使仿古建筑再现古建文化特征的同时,免去许多后期保养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其耐久性和抗震性[3]。但如果仿古建筑的建设没有依托任何文化历史背景,只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盲目地生搬硬套,就犹如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对于公园的基础建设,如果没有考虑其中文化背景,也发挥不出自身地域文化特色,无法延续历史的发展。所以公园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基础建设风格相互融合是十分有必要的。

查看全文

岭南古建筑文化探讨

摘要:岭南古建筑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综合性文化遗产,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寄托。其建筑技术及工艺是人类的知识魁宝,同时对后人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文章先从岭南古建筑的文化背景及其发展历程展开论述,并从园林艺术、装饰艺术、建筑风水、文化交融四个方面来阐述其蕴含的文化价值,研究岭南古建筑的现状与其遭受的文化冲击,为岭南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寻道路。

关键词:岭南古建筑;传统建筑;文化价值

1文化背景

1.1自然环境特征。岭南是指五岭以南地区,包括了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省部分地区,北依南岭,南靠南海。而在唐代以前,中原地区的居民对岭南地区的情况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再加上南岭重岩叠嶂的地理环境,岭南人难以跨越南岭进入中原地区,使岭南地区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地域。正是这种独特地理条件,使得岭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但却有利于岭南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及民族文化的沉淀,从而孕育出在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岭南文化。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是形成岭南古建筑种类多样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岭南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南部,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温高、雨水充沛、原始森林茂密且常受台风吹袭。在如此复杂的条件下,建筑需具备通风、隔热、防潮、防腐、防虫等多方面的功能。因此发展起来的岭南建筑,都非常注重建筑材料抵御自然灾害的功能。这体现了富有智慧的岭南人为了守护家园与自然灾害顽强斗争的精神。1.2人文环境特征。岭南先人属于百越民族,自秦代统一以后,岭南地区开始大规模地融入了以中原文化为主流的岭北汉文化。直至明代,由于朝廷的政治波动和地区的自然灾害,大量官员和厌倦动荡的中原人迁徙到岭南地区,因此带来多种外来建筑文化。而当时的岭南建筑文化较为落后,对于外来文化几乎是全盘接受,也间接的把不同的建筑文化融合在一起。从明清时期开始,岭南地区开始大兴土木,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而在这段时期里建造的建筑,开始融入北方特色文化,逐渐形成了岭南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一座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景观建筑相继被兴建,其中著名的岭南古建筑有镇海楼、振成楼、岭南第一楼等。在岭南地区,百越民族传统民俗众多,其最为突出的是迷信巫术、崇拜神灵。也正是这种民族风流,使得岭南庙宇建筑繁杂。移民种族群居,严格保持原有的宗族文化与血缘关系,使得宗祠建筑遍及城乡。岭南地区的本土建筑文化在与外来建筑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逐步形成反映岭南建筑风格的岭南建筑文化。

2发展历程

岭南古建筑的发展历经两个发展阶段。2.1第一阶段。此阶段中,岭南古建筑以明清的岭南书院和祠堂建筑为代表。岭南古建筑文化在这个时期已经极具地方特色,建筑的布局愈发成熟,建筑种类也逐渐多元化起来。其中以岭南建筑装饰精致著名,最具代表性之一的建筑是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陈家祠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以聚贤堂为核心,六院八廊犬牙交错,进深三进,大大小小共19座单体建筑青云巷相隔开且各自独立又联系紧密。而陈家祠还将不同风格的工艺品广泛采用在厅堂、偏间和厢房等建筑中作装饰物,反映了岭南居民的闲情逸致和生活追求。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大气磅礴,格局紧密联系,井井有条,享誉中外的陈家祠,无愧是岭南古建筑装饰艺术上的一朵奇葩。2.2第二阶段。该阶段的岭南古建筑以清代末期的西关大屋、镬耳屋和结合西方建筑文化的骑楼建筑为代表。这个时期的岭南古建筑已经初步融入现代建筑的风格,并在保留岭南古建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加入了适应岭南地区气候的建筑结构,例如青云巷、天井、满洲窗等。而这些符合建筑物理且极具岭南特色的建筑结构,在现代建筑中仍有广泛应用。以供富商巨贾居住的西关大屋为例,建筑沿中轴线大体上左右对称布置,高耸的外墙起到了遮阳的作用,避免了阳光的直接照射,室外设有青云巷,室内设有冷巷,此建筑结构符合伯努利定律和文氏效应,可以引入自然风。自然通风的问题得到了改善,而针对房屋过度密集设立的天井起到了良好的采光效果。室内装饰清幽典雅,如满洲窗,木雕花饰,槛窗等,极具岭南韵味。

查看全文

建筑实践教学论文

1现阶段对应用型人才的解读

建筑学是除医学以外的另外一门五年制本科专业,学科培养时间长正是源于其综合性强且特别强调应用能力培养。建筑学集社会、技术、艺术等多重属性于一体,且与力学、声学、光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等人文、自然领域联系紧密。同时,建筑学注重知识的集成与运用,通过对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的研究,结合具体的应用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建筑学作为一门以实践为对象的应用型学科,其发展动力与研究方向都来自真实而广泛的社会与时代需求,因此把建筑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并不是贬低高等教育,反而更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本质。这就要求高校在在具体教学中不能单纯流于形式,应结合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具体实践应用教学,培养出适合新时代建筑学科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2建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机械化

当前建筑高校在实践环节上普遍缺乏对理论课程操作的灵活度。由于总体教学方案制定的保守化,多数实践教学被机械地设置在学习期末,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在高年级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虽为真题真做,但学生对设计形式的追求过于理想化,真题设计大有纸上谈兵之势。这种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建筑设计的真实性、实践性、严谨性,使学生对建筑实务的过程缺乏了解。在教学模式上的脱节,造成了建筑学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设计任务时的孤芳自赏和无视社会需求而进行设计的现实。

2.2单位实习质量难以保障

查看全文

亭构空间原型及亭构概念研究

摘要:回溯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本源,探究一种表里如一的中国建筑设计文法在当前国内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主导的建筑市场中具有重要意义。“亭构”空间原型的概念,出自于中国科学院崔彤教授提出的建筑“模件化”设计理论,其理论背后是对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体系的高度凝练。基于此,文章阐述了“亭构”概念及中西方亭建筑比较下的“亭构”意向,以期由浅入深,从师法自然、源于传统和“亭构”蕴含的中式哲学及审美等方面探讨其内涵。同时,基于“形式-结构-逻辑”讨论“亭构”概念的科学性,摸索其在“传统”和“现代”一体两面中的耦合点,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将来的中国建筑设计理论及其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探索方向。

关键词:亭构;亭构单元;中国建筑哲学;师法自然;源于传统

中国在古代时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建筑法式,筑城体系也很完整,在全世界独树一帜。而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曲折历程与变迁,建筑设计体系的发展趋于停滞,随着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潮的兴起及流入,我国的建筑教育及建筑设计实践受西方影响颇大。当代,各种建筑流派层出不穷,设计手法不断更新,我们的城市一度沦为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实践的试验田,即使有融入中国传统元素的建筑设计尝试,但多留于中式形态的表象追求。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本源与设计文法,对于当前的建筑设计大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也呼应了中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要求。在我国的建筑发展历史中,亭建筑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因为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还因为亭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哲学内涵。2006年,中科院建筑中心崔彤教授在《始于自然、源于传统——归于科学的模件化式设计研究》一文中,通过阐述中国传统建筑“模件化”的设计理论,首次将“亭构”的原型概念从亭建筑中抽象地提取出来[1]。从当前的本土化建筑设计的众多理论来看,“亭构”作为空间原型不仅蕴含了以亭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空间意向和文化内涵,还可以衍生、扩展为其他的建筑空间形式,形成重要的设计方法论。因此,基于中科院崔彤教授的“模件化”理论,本研究以丰富“亭构”的相关概念与内涵为目标,就“亭构”空间原型进行深化与探讨。

1“亭构”原型的概念提出

1.1“模件化”理论与“亭构”概念

“模件化”理论的建设与发展源自于对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体系的研究,其将建筑视为整体系统。崔彤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体系具有天然的“分形”特征,而通过对小尺度构件或空间单元的相似性重复,按照不同尺度层级进行多次组合,生成了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的传统木构建筑。“模件化”理论即是基于木构体系的一种由小生大的建筑设计方法[2]。亭构,作为“模件化”理论中提出的重要相关概念,学术界对该词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崔彤教授曾将其描述为房屋中“间”的概念。根据中科院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在多年建筑实践中的总结凝炼,本文认为“亭构”的定义如下:亭构是以类似由四根柱子围合而成的开间为某种功能需要而设置的一种建筑单体空间,作为“微分原型单元”进一步积分成建筑的建筑设计文法。亭构单元为基于间架结构的“功能-建构-形态”一体式的可拓展空间单元,且具有独立和特有的建筑品行:开放性、遮蔽性、方向性、穿越性、透明性、符号性、拓展性(图1)。

查看全文

古建筑文化的缺失与建筑文化断层分析

摘要:传统的古代建筑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无法满足人们对住房舒适度和美观的要求,一些古老的建筑因为其结构复杂,且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很难达到现代建筑效果。因此古建筑文化遭到现代人的抛弃,而人们更愿意追求西方建筑风格。独具一格的古建筑文化在中国正慢慢消逝,但现代人也无法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导致中国建筑文化出现断层。

关键词:缺失;断层;分析

1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建筑是一种文化,是随着朝代政治制度和民俗习惯而演变的一种文化遗产。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各朝代金碧辉煌的宫殿、绵延万里的长城、曲折多变的各式园林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佼佼者,皇宫彰显了权利与信仰,长城见证了古代人民抵御入侵者的血和汗,而各式的园林则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优雅、恬淡生活的追求。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河的一类艺术,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变革,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框架式结构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框架式结构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建筑结构。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在古代,对木材的选择也很有讲究,不同地区选用不同的木材,大多数都以樟木和楠木居多,而宫廷等显赫府邸多用金丝楠木。金丝楠木也成为权力和富裕的象征。

查看全文

建筑设计创意表现及实践

摘要:多元化与独具特色的建筑是一个地域的名片。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达到实用性和经济节约的基础上对审美的要求日益提高。设计的本质源于人类特有的意识活动———创造,人们通过创艺美化世界,具有特色的建筑会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并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本文主要研究建筑设计的创意以及实践中的合理运用。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意;表现;实践

一、建筑设计创意表现应遵守原则

建筑设计的创意源于设计师本身的认识与见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设计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新时代的设计师应当具备符合时代特征的创作思维。在进行设计的同时要遵守整体性原则,建筑设计创意作为最基本的原则,在整体原则的指导下,设计创意应从研究人与建筑空间及自然环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出发,整体思考一切与建筑有关的事物。系统的建筑在保证整体性的同时不应该脱离其环境,好的作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其特有的动态性,他仍将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并愈发展现自己。

二、建筑设计实践应与环境相结合

建筑设计实践之所以要和周边的环境相结合,我想原因可想而知,假如说在一片四合院中间建一个又高又耀眼的现代化建筑,可能但看这座建筑的设计有多么的华丽和耀眼,可是如果与周边环境搭配来看它并不合理,而且特别的突兀特别的跳,完全失去了这个区域甚至整个城市的“建筑生态平衡”,所以说建筑设计应与环境相结合。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县内,是中国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典范,几乎保持了所有的特征,向人们展现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明清画卷。平遥古城之所以保持的相对完整,是因为在古城的周边人们的建筑风格也保持着与之相符的建筑风格,古城里面和周边的家庭需要装修,要经过严格的审批,通过这种方法保持建筑以及整个城市的原汁原味。平遥的发展经历了多次的维修,但都是围绕着仿古的建筑风格,从住宅到商业街区无不与整个环境相结合,一进入古城,便会感受到浓浓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平遥古城的整体规划是许多城市的“榜样”。相比于平遥,重庆市的建筑便更有其特点,众所周知重庆号称“山城”,作为共和国西部开发的重要枢纽,容纳着近三千万的人口,人口的压力使得城市会更好地利用空间,于是重庆的立体交通特别的发达,也就有了3D城市之称。城市的建筑风格是建立在景观与建筑的基础上。重庆市强调统一协调的城市建筑色彩和外墙材质,大多以柔和的灰色调为主,很少带有不协调刺眼的纯色,而且重庆是南方城市,使用偏冷一点的灰色调特别合适。一般而言,人眼能够正常观察到建筑1~2层的建筑形式,因此高层建筑的设计可以分段进行。建筑1~5层可采用重庆风格。高层建筑不宜过于复杂繁琐,应以挺拔和简洁为标准,强化底层对行人的风貌感受,弱化上部的造型和色彩,使其在城市尺度和色调上协调统一。同处于亚洲的日本是在设计氛围上很好的国家,一来他们的设计教育非常完善,二来的确在衣食住行,生活起居,方方面面都体现他们的用心,以及“以人为本”,整个社会设计的细节融入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比较成熟,一个国家设计力的提升,是整体水平的提升,不是单单几个设计师的提升,是整个包括设计开始,到生产到流线到广告宣传到销售形式,整个流程的提升,而且不会归功于区区几个设计师,这种类似流水线的设计模式使的整个城市更加具有统一性,功能分区更加人性化。虽然日本的模式比较流水线,但并非没有脑子的设计,而是在保持环境建筑的整体性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整体中不缺乏新颖和时尚,设计中又不会失去整体性。相比而言,法国巴黎作为欧洲的古城,在其早期的规划考虑到了城市防御:巴黎的住宅建筑具有防御性倾向,封闭门窗入口后,坚固的岩石建筑围就合成了一个个“堡垒”。维持治安:宽阔的林荫大道和密集的路网也有利于国王的军队抵达城市的各个角落。巴黎有统一的城市规划,并且在较短时间内由奥斯曼男爵完成改造,建筑和街道空间整齐划一。使得这种形式的建筑可以不断的进行复制,并构成城市空间。巴黎的城市规划倾向于建筑街道整齐划一,对建筑退线、建筑功能、建筑高度、建筑风格、材料、颜色、开窗形式等等都有严格规定。不会出现欧洲中世纪城市那种自由发展而形成的做综复杂的城市空间和建筑。巴黎的建筑空间形式一部分来自于欧洲中世纪城市传统-以建筑本身限定空间;一部分来自于法国城堡建筑传统-围合式,并且具有防御性。巴黎严格的城市规划理念经过一代人的建设和后代们的维护,才形成了有秩序的和层次的独特城市风貌。而且,巴黎的城市统一规划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法律规定,甚至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种观念,巴黎之所以能够规划的这么整齐,巴黎市民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说巴黎的城市建筑整体规划很值得我们中国的很多城市学习。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众所周知,苏州园林是中国十大名胜风景区之一,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苏州的园林就是其城市的名片,所以在城市建筑规划的同时尽力围绕其园林风格,与标志性建筑相呼应。由于园林保存的相对完整,所以苏州城内有差不多一半的建筑都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再加上城市整体规划,园林周围也要建设同样的风格的现代建筑,所以更加加大了古建筑的建筑占比,目前苏州政府在加大对城市建筑整体规划的管理力度,要求城市的建筑古建筑占比率不能超过百分之六十。在园林建筑中,“粉墙黛瓦”是苏州园林的的典型色彩,那白、灰两色的建筑色彩掩映在“桃红柳绿”的大自然景色之中,所以城市的大多数建筑也都是如此,统一的色调与周围的环境能更好的融为一体,所以说,建筑的统一规划对于城市的总体面貌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的首都北京,近些年也在逐渐更加注重建筑的整体性,虽说北京城内有很多的古代建筑,朱墙碧瓦,但北京的整体建筑色调却保持着一种偏灰色的色调。故宫周围多事古代建筑,且多是皇家建筑,色调偏红,所以周边建筑就以红色为主,但北京周边有特别多的四合院,且色调单一,偏灰,而且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许多政府建筑需要庄严肃穆的氛围,灰色比较中性,不会偏暖也不会偏冷,但也可以根据建筑的作用分工来改变色调,所以用灰色作为北京这个特殊的城市的建筑的主色调实在也合适不过的了。北京标志性的长安街,作为城市的主干线,沿街的的建筑采用了古今结合的方式,大部分现代建筑在色调上实现了与古建筑风格的统一,这样既保持了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又不是时代风格的现代化建筑。北京的城市建设更注重一个功能性的划分,众所周知北京是一个环状放射形城市,这使得其功能分区更加的明显,更能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保证其城市建筑的标志性。

查看全文

文字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文字最早的起源大部分都是对自然环境的模拟,例如:象形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与事件的工具,音、行、义是是文字三个重要的组成要素。本文主要讲述了文字的产生与发展,并且论述了文字在民俗、经济以及政治等方面的作用。文字应用在建筑领域的历史也很悠远,其意义也很深远。本文重点阐述了建筑设计中文字形态的应用,进而促建设设计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文字形态;建筑设计;应用分析

我国先民在劳动中创造出象形文字,也不断在丰富其内涵。特别是在建筑设计中,文字审美的意义和在象形文字方面的作用,大大的促进了建筑设计中文字形态的广泛应用。提高建筑设计中文字形态的应用,更加丰富了建筑物语言和形态,为人类文明的传递提供了更好的途径。

1简述我国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1.1我国文字的产生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产生和图画关系非常密切,象形文字开始出现的时候就是从图画中产生出来的。我们所说的文字产生,无法避免必须提到在文字产生的早期记载与传播信息并且进行思想交流的文字,例如:契刻、结绳以及图画文字等等,这些都是比较早的文字类型,并且也是我国文字正式形成前一个重要的环节。

查看全文

剖析建筑设计中的装饰艺术

建筑没计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所进行的理想的内容环境设计,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以至于迅速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十分实用的新兴边缘科学。(1)纵观当前国内的建筑设计,常常为了表达设计者所谓的“意境”或“内涵”,简单机械地复制或照搬一些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元素,如斗拱、菱形窗等等,以为套用了这些构件,就满足了人们对于传统人文精神的追求,殊不知片面地理解和运用使得部分现代建筑设计陷入了不伦不类的怪圈。如何将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是当今设计界的热点,也是设计师努力探讨的设计方向,本文通过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元素的题材和表现形式展开深入分析,并对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表现方法进行研究,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形式特征和表现手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元素的题材和表现形式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所蕴涵的文化博大精深,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元素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态灵活多变、题材丰富多彩,如在传统建筑中的木结构构件梁、枋、斗拱的装饰上为防止雕刻对其结构功能的损伤,多采用彩绘的表现手法;而石材由于其具有坚硬的质地、不易着色的特点,多采用浮雕的的表现手法;题材的表现上则从简单普通的几何纹到繁复多变的动植物纹的应用,使得同一建筑构件显现出变化多样的装饰形态这些传统元素和装饰艺术中蕴藏着大量造型独特、形式多样的形态语言,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构图意蕴、构成法则、色彩原理等都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设计途径和方法,极大的丰富了设计语言;同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元素的造型观念、设计元素,不仅可以增添设计作品的民族情节和艺术性,更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回归,这也是现代建筑设计的新趋势。

1、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元素的题材

传统建筑装饰的构件(斗拱、飞檐等)有雕刻、彩绘等艺术元素,题材多以吉利祥瑞、趋利避害为主题,一般通过某种自然物象的谐音、象征性等方式或民间故事的美好寓意来表达人们内心的美好祝愿和祈盼,题材的内容主要包括人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是它们最大的形式特征。装饰艺术元素中以谐音为主的题材有两只蝙蝠组成“双福”,蝙蝠面前画有古钱构成“福在眼前”,“太平有象(祥)”,“金鱼(玉)满堂”等等;以象征类为主的题材有“鸳鸯戏水”意喻夫妻恩爱,“松鹤长春”象征延年益寿,石榴象征多子等等;以民间故事为主的题材有“状元及第”反映科举制度下人们刻苦读书以求功名的传统功利思想,“郭子仪拜寿”通过唐朝大将郭子仪祝寿时众女婿前往庆贺的热闹气氛和场面反映封建时代人们对子孙满堂、富贵长寿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等等。总而言之,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元素所采用的这些题材,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的文化背景、民族习惯、宗教信仰和审美心理,能够直接体现当时人们的内心需求和精神追求。

2、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元素的表现形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