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舞蹈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5 09:04: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古典舞蹈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我国古典舞蹈蕴含侠义精神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国古典舞;侠义精神;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论文摘要:中国古典舞对包括“侠义精神”在内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继承及发扬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也是中国古典舞成长之根基,尤其在中国古典舞的剧目创作上,我们更要把这些精神财富放在核心的地位,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古典舞的发展。
在当代艺术从中,“侠义精神”以它特立独行的处世情怀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盖世豪情,傲然在我们的面前:武侠电影《卧虎藏龙》、《英雄》在全球刮起了一阵“侠义”旋风,它们让全世界都明白了“友难伤、国难忿”的中国武侠精神含义;
“武林盟主”金庸先生所著的诸多“武侠天书”中,在天马行空、腥风血雨的背后,更向人们阐述的是侠义世界里朋友间的友爱之情、亲人间的尊爱之情、夫妻间的忠爱之情等……在瞬息万变的今天,“侠义精神”受到了大家普遍的关注和积极的宣扬。金庸先生认为:“现在中国缺乏的就是侠义精神,狭义的‘侠义精神’表现为对于弱势群体的救助,而广义的‘侠义精神’则是民间力量和声音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当今社会,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大幅改善以后,对包括“侠义精神”的一些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正在渐渐淡漠。那么中国古典舞,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有必要,也有这个责任,通过更多的优秀作品来对“侠义精神”有所涉及,使人们在欣赏艺术的时,能够重拾中国的优良传统精神。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侠义精神
简析戏曲舞蹈中古典舞的特征论文
摘要:中国戏曲是一个值得我们珍惜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璀璨的产转。因为她融合了文学,美术音乐,武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武术和舞蹈中蕴含了大量的舞蹈动作,置终形成了风格独特、韵律优美的戏曲舞蹈。而中国古典舞是我囝舞蹈莽前辈在50年代研究总结创新出的具有中国古典风格的舞蹈学派,它主要是借鉴芭蕾舞的训练手法,结合我国的戏曲.武术.杂耍等艺术彤式,形成的一种舞种。既然戏曲中蕴含着舞蹈,古典舞蹈中又融合了戏曲,那么,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戏曲舞蹈到底有着怎么样的渊泺.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舞蹈中国古典舞
华夏文明古国__中国,她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孕育着中国独特的文化。在这个大的传统文化下,又滋生了很多具有中国式的艺术文化,如中国的戏曲、武术、舞蹈等等。在我们这么丰富的文化国度里,如何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我们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文化呢,这是我们每个从事各种领域的工作者一起努力的方向。
目前,在当代中国的舞蹈发展中,中国古典舞存在着一种迷失发展方向的局面。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界前辈在50年代提出的一门新的课题,它主要是借鉴芭蕾舞的训练手法,结合我国的戏曲、武术、杂耍等艺术形式,形成的一种舞种。那么中国的古典舞在古代时期真的是以这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吗?我们还有待考究,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在中国传统文化—戏曲中,寻找答案。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条血脉,又是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人生精神的存在形式。它以实际人生活动的戏剧形态,保存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历史文化特征。它有别于世界其它民族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戏剧。它并不“早熟”,但它却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列为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戏剧。正因为它具有古老性,所以,我想从中来探索中国古典舞的身影。
戏曲始终趋于融合,趋于歌、舞、剧三者的综合,戏曲经历了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把五光十色的人间生活都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也为了使过着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能在观看戏曲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娱乐。中国戏曲是在文学、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份中都充分发展,相互兼容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对话、动作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
高校古典舞蹈教学论文
一、构建高校古典舞教学的必要性
古典舞是我国古文化的传载体,它体现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展示,它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古典舞本身就具有很浓厚的文化观念和舞蹈内涵,它的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深意,每一个舞步都在表达着人物的不同情感。古典舞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每一个舞者,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舞蹈者。
二、构建古典舞教学模式
(一)目前存在的古典舞教学模式
1.衔接型古典舞教学模式
衔接型古典舞教学模式是最为基础的一种古典舞教学模式,它就是将艺术院校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一个衔接式的教学,通俗的说就是具有中等专业教育基础,能够开始接受高等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学科建设完善,师资队伍雄厚,科研水平稳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较强,教学成绩斐然等特点。
古典舞教学优化教学质量及途径
【摘要】对于古典舞,其即由民族、民间等方面的舞蹈中所获得的舞蹈艺术,不但即对传统文化的传扬,还是舞蹈艺术中的核心。对于舞蹈教学,其不但即动作、技巧等方面的教学,还需要引导舞者借助各式各样的舞姿展现出舞蹈的各类情感,让传统文化、教学间能够彼此融合、彼此促进,才可使得古典舞更具精神内涵。在各个大学中,古典舞即其艺术专业中十分关键的教学。为此,本次对古典舞有关的概念、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并给予大学进行古典舞教学的各项对策。
【关键词】大学;古典舞;概念;中国;价值;教学对策
一、前言
对于中国古典舞,其由古代而起源,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兼具各类戏曲、武术中各式各样的造型、动作,是古代文化、现代文化间彼此融合所获得的新兴舞蹈。古典舞是处于民间舞蹈前提下传扬所得到的具有古典风韵的舞蹈,其具有较强的民族性,还兼具传统文化的各项特色。在艺术专业愈加丰富后,使得古典舞教学逐步在各个大学中得到开设。但是在现阶段,古典舞教学仅关注实践性锻炼,太过乏味、单调,缺少创造、创新。而古典舞兼具传统文化、舞蹈艺术这一双重特点,想要让其在各个大学中获得更为良好的发展,需要对现行的各类教学方法进行改良、优化。
二、中国古典舞的概念
对于中国古典舞,其初始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处于民间舞蹈的前提下,通过各个舞者进行传扬、改良、优化所生成的具有古典风韵的舞蹈模式。在我国,各个大学开始进行中国古典舞教学是在1980年,北京舞蹈学院最先开设这一课程,逐步拉开古典舞教学的大幕。中国古典舞具有较多的民族特色,其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十分关键的表达方法,借助舞者本身的“精”“气”“神”,加之其“手”“眼”“法”“步”间彼此协调,再借助“圆”这一形态、“流”这一过程,能够把古典舞最为核心的内容、情感等体现出来。对于中国古典舞,其具有神、形、劲、律等有关的锻炼系统,更为关注身法、韵律,是各个大学舞蹈教育系统中十分关键的学科。在古代,中国古典舞已经得到极大地发展,比如,在唐代,具有《霓裳羽衣舞》,其是早期古典舞最具代表性的形式。至宋代,各类戏曲逐步被融入至古典舞。戏曲,是我国古典舞的根源,同时,还包括武术。现代化的中国古典舞已并非古代舞蹈,而是汲取戏曲、武术等方面的精髓,历经传扬、发展所生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美学的舞蹈艺术。这一具有东方特点的古典舞,受益于传统文化,即传统文化、舞蹈间的彼此融合。
古典舞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研究
一、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相对应的重要性
刘建老师在《中国古典舞的危机与美学金规则的确立》一文中说到,“它以风格性的身体呈现着某种特定文化的积淀,并且能够在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纵轴上连缀起许多代表舞蹈史转折阶段的经典之作,一直传承到今天。”②所以说中国古典舞并不是简单的古代舞蹈一词就能涵盖的,古典舞的舞姿里还凝聚着历代古典舞蹈的风华,展现着历代古典舞蹈的遗韵。宏观上说,中国古典舞更是古典文化在当代某种程度上的呈现,将时代主流审美与古典舞特有审美规范有机结合,使得中国古典舞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在教学、创作、还是舞台表演方面,都取得了质的飞越,得到国家重视,成为具有历史经典意义的国家与民族传统的标志性舞蹈。中国古典舞属于舞台表演艺术的一种,因此其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为了令舞蹈作品在舞台上有更完美的呈现,这就要求舞台下的课堂教学训练与表演性应紧密结合,使两者之间达到相辅相成、相生相荣的辩证关系。中国古典舞课堂上的教与学通过对单一古典舞元素的学习,经过复杂、综合化的演变训练,在戏曲、芭蕾、武术中探索,再运用编导的编创手法,使古典舞元素不断的更新变化,赋予古典舞作品独特的生命感,找到了中国古典舞作品自己的位置。只有在很好的综合性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中国古典舞的舞台表演才能绽放出别样的精彩。通过课堂系统的训练舞者的身体素质,规范其肢体的姿态,培养舞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中国古典舞精神,以期达到古典意韵所要求的“形、神、劲、律”。在解决了肢体所要求具备的条件之后,才好在艺术实践中融入情感,展现“古典美”。这,就是课堂教学之于舞台的重要性。放观古典舞舞台的呈现从初期的《金山战鼓》到中期《扇舞丹青》,再到后期《爱莲说》等作品,都见证着中国古典舞课堂与舞台交融共进的步步变化。舞蹈这门艺术学科本身就十分重视实践与教学的和谐统一,把课堂教学训练与舞台表演做到有机结合,形成中国古典舞特色的一体化,把创作、教学和表演都融汇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其课堂教学训练和舞台表演的能动性,由此实现舞蹈的价值追求,培养“高精尖”的舞蹈艺术人才。而舞台表演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反馈。在作品进行与欣赏者的精神沟通后,体现出舞者对作品的把握,舞者肢体问题的利与弊,情感表达的收与放,能够在舞台上清晰的展示出来,另外舞台表演可以激发舞者在课堂教与学难以找到的表现力与潜能。说到中国古典舞课堂与舞台的相互关系,其一是两者孟不离焦般的亲近。在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基训课、身韵课、技巧课、剧目课)中主要是传授舞蹈的基本表演素材,通过一定的训练要求达到训练目的,同时采取各种方式为课堂教学创造舞蹈表演的机会,让课堂教学知识运用到舞台表演实践中去,用实践结果促进教学的再提高。其二是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舞蹈艺术理论的构建,知识的掌握和精神的升华。
二、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相互关系的体现
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作为两个密不可分但又相对独立的体系,就像牙齿和嘴唇,一个支撑了基本构架,一个组成了完整形态,利用相互作用的特性,达到“外观绵软松弛,而‘气’、‘力’以梗在内运行”的中国古典舞特色特征。辩证地说,课堂里的教学训练是为舞台所服务的,也就是第一步,舞台体现则是第二步,而舞台呈现又是课堂教学的最终宗旨。课堂在中国古典舞体系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古典舞舞台化的性质,同时,舞台表演也是检验课堂训练结果的重要途径,它反作用推动了课堂教学,由此课堂与舞台两者之间的关系相生相荣,不断运动,促使中国古典舞依靠自身独特的艺术内涵健康发展,达到与各元素的相因相生,共成体系。(一)课堂教学服务于舞台表演。课堂教学服务于舞台表演,也就是说舞台是第一位的,同时说明,课堂教学是舞台表演的基础,没有科学系统化的课堂教学,就没有成功的舞台表演。另一方面来说,课堂教学也具有指导舞台表演实践的作用,其训练意义在于为了更好的舞台呈现。首先,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是舞台表演的基础,在课堂当中教学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能够将古典舞规范、系统化的知识通过课堂的指导,充分传递给学生,这是舞蹈课堂教学的重点。古典舞的课堂教学又包含着舞蹈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舞蹈实践的指导,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舞蹈实践中,从而不断充实理论体系,形成一整套的舞蹈实践,用以促进舞蹈舞台表演的健康发展。其次,从根本上说,在课堂化的教学训练当中更注重的是身体素质的开发,在解决单一元素对于身体的改造之后,组合性的内容逐渐出现递近。在身体素质达到中国古典舞所要求的基础时,解决气息、韵律等问题,内外兼修,把握中国古典舞中“拧倾圆曲”、“形神劲律”、“虚实结合”、“象外之象”的运动规律。把“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形与神合”的气质要求,从内到外的找到感觉,这些都是应该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中国古典舞的课堂教学,不仅为舞台表演提供了基本的语汇基础,而且还有技术技巧的能力支持和表演经验的传达。例如女子三人舞《金山战鼓》,其中对戏曲舞蹈的身法元素的运用,没有扎实的课堂训练,是无法把情感与表演完美融合的。通过在课堂教学训练中,把单一的肢体动作与气息、韵律配合的技法演化到练习性短句,再到形成富有情感的表演性组合,最后使得课堂组合过渡到舞台表演综合性上,以体现古典舞特有的传情达意方式。《金山战鼓》的人物塑造利用课堂习得的身法、动作等,着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大胆打破固有的中国古典舞程式,从而构成完整的情节故事舞蹈。在彰显人物形象特点时运用“闪身掏手”的舞蹈动作,就是在借鉴戏曲中“云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转化成舞蹈意蕴美。另外,在道具的选择上,结合舞者扎实的课堂训练成果,创造出许多战鼓上的技术技巧,如鼓上前桥、小五花击鼓、后桥下鼓等,令舞蹈极具观赏性,也突出了其主题思想,营造了舞蹈所需的激战氛围。通过大幅度的时、空变化,融入当代人的思想情操,突出展现了延心、延肢、延情的中国古典舞精神。又如于2009年首演的古典舞《爱莲说》,作品从头至尾层次清晰,结构紧密,一朵少女形象的莲花贯穿始终。其中融入了大量的软度和技术技巧,如作品收尾的搬后腿接下腰,结合干净利落的舞蹈动作,行云流水般把作品情绪不断升华,推至高涨。舞蹈巧妙的运用舞者的肢体展示了中国古典舞所特有的身法韵律和审美风范,以此为基础使得动作舒畅,有延续感,刻画出人物心理,达到“舞中有情,融情于舞”。由此可以看出,完善的课堂教学体系可以解决舞者肢体基本问题,为良好的舞台表演打下扎实的基础。中国古典舞无论是在基础元素、技术技巧、剧目形象以及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训练,都应该是在课堂上就解决的问题。平时课堂教学的训练不仅是身体基本素质的训练,同时还是对剧目舞台表演技术进步的强化训练,通过对各种表演风格的掌握和训练,各种难度表演动作的适应,人物心理刻画和故事情节表现的领悟,完成从课堂到舞台的过渡。舞台表演经验的积累和成熟主要是靠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长时间的训练和总结来实现的。反过来看,课堂化训练则为舞台表演提供了丰富的表演经验。(二)舞台表演推动于课堂教学。舞台表演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核心的成果展现,是课堂训练结果的体现,又起到了督促课堂训练内容丰富的作用,两者和谐统一,相互作用推动着中国古典舞发展的脚步。可以说舞台表演的重要性,一是把中国古典舞基础元素、语汇与当展相结合,推陈出新;二是对课堂教学训练的成果进行检验。在舞台表演实践中,丰富了课堂所学不到的实践经验,更好的提升了舞者自身的舞蹈表现力、创作力,以及对舞蹈作品的熟练掌控性,使其在得到艺术修养提高的同时,作用于课堂教学,通过不断的经验总结,探索创新,更好的开发自身潜质,提高教学质量。古典舞作品《扇舞丹青》就是一个把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很好结合的例子。通过舞台表演这种特殊的训练,使得舞者更好的理解中国古典舞精神,培养其完美的舞蹈感觉,不仅仅是在课堂的训练中“跳”舞,更是加上情感与服装、道具、舞美等多元素,多角度,全方位的充分展现舞蹈这门综合艺术的审美性。舞者用一把折扇,将中国传统的剑文化、书法文化和扇文化巧妙的结合和运用。首先《扇舞丹青》在道具的使用上借鉴了课堂中———剑的技法,这就是舞台实践对课堂训练的一个发展。其次舞者扎实的基本功与扇子相辅相成,灵活运用,使得两者相互配合,可谓是天衣无缝。再者说技巧部分的运用,十分合理细致,尽管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技巧,但衔接得丝毫不显生硬,多次出现的跳跃、旋转、翻身等技巧都不露痕迹的融在动作中,借动作之余力完成了技巧,弥补了以往大部分古典舞中技巧与内容脱节,与感情分离的不足。所以说整个舞蹈对舞者的软度、能力、控制力以及舞蹈感觉要求严格,检验了课堂教学成果,同时进一步升华其精湛的舞蹈表演功底。古典舞的继承和发扬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训练能够真正反馈到具体的舞台实践,实现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的相互印证。为此,我们仍然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对古典舞课堂教学进行创新。从最初人类内心的那一下悸动,到日常生活中所积攒到岁月里的感动,随着时间的缓缓流动,生命的力量也在盈盈颤动。人们通过强大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若说到当今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两方面面临的现实意义,就是前期两者的关系相互依赖,关系密切,处在一个唇亡齿寒的状态。之后,伴随着时代的潮流,中国古典舞课堂与舞台的发展,过渡到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关系,舞台表演呈现不再紧紧依附于课堂的教学内容,显得越发的变形、充满臆想,从而脱离了课堂中的模样,于此在动作意识流的轨迹中越行越远。但归根结底两者关系体现的“远”与“近”,终究不应脱离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意蕴与价值取向,相信“花开有意,清风无痕”,中国古典舞这个有着无限前途的事业,必将向着世界,向着远方,展翅驭风。注释:①江东:《古典舞新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版,第61页。②刘建:《中国古典舞的危机与美学金规则的确立》,舞蹈中国,2015年5月,第57页。
参考文献:
[1]江东:《古典舞新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版。
小议古典舞的“净化”问题
摘要:中国古典舞经过几年论文的徘徊之后,终于走出了低谷,在短短的时间内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转折,是在中国古典舞“身韵”出现之后。身韵课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古典舞多年未曾解决的问题,即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及语汇。长期以来,渴望建立的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问题上升为主要问题,成为能否建立完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关键。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基训
我听到过不少有关改造中国古典舞基训的议论,这些议论上大致分为:(1)解决“基训”与“身韵”两张皮的问题;(2)“基训”的“净化”问题;(3)“基训身韵化,身韵技术化”的问题……尽管说法不一,但实质相同,即中国古典舞“基训”必须改造。我认为“净化论”的提出有一定根据,而且有一定的可行性。
要弄清“基训”能否“净化”,首先,应回顾基训课的发展现状。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古典舞初创时期,是以戏曲训练为模式,并借助了芭蕾的训练框架。此后几十年中,基训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戏曲、芭蕾结合的痕迹仍然可见。有些地方芭蕾痕迹越来越明显。“身韵”出现后,“基训”开始注重了“韵”的训练,大量的“身韵”语汇被教员采纳,“身韵”开始进入了基训。但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人们经常提到的“外加香油一勺”便可为证。目前,基训课堂的状况与几年前相比,确有很大改变;但从根本上看,仍有些盲目。所谓“盲目”是说基训教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没有一套统一的做法。一个教员一个说法,课的好坏完全依赖教员自身的理解能力以及组织能力。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实质上是基训体系尚未成熟的表现。也正因如此,在评价一堂基训课时,便会仁智互视。
围绕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应该如何做的问题,说法不一,做法也不同,但不外乎以下两类:
一、在借鉴芭蕾并尽可能对其加以改造的同时,扬我之长,避他人之短。这是我校目前的做法
舞蹈艺术分析论文
一、什么是舞蹈?
舞蹈和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清晨,在城市的街心公园,一群群的中老年人、有的随着锣鼓点在扭"秧歌"、有的跟着节奏鲜明的音乐跳"迪斯科"、还有的人在优美的旋律中跳着自编的"健身舞";晚间,在剧场可以欣赏到舞蹈或舞剧作品的演出、也可以到舞厅或联欢会去跳交谊舞;节日期间还可以在一些公园等旅游点举力的"游园花会"看到各地的民间舞蹈表演;如果有兴趣和需要、你还可以到各种舞蹈训练班学习芭蕾舞、民间舞、国标舞……来提高自己的舞艺。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舞蹈?我们将怎么回答呢?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所以,舞蹈不同于别的人体动作艺术的主要方面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观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由于人体动作不停顿地流动变化的特点,它必须在一定的空间(舞台或广场)和一定的时间中存在;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二、舞蹈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有哪些共同性?又有哪些区别?
艺术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大家族,它的成员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杂技等。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但是艺术的反映和表现、不是一般的概念的抽象的反映和表现,而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和审美的反映和表观。所谓审美的反映和表现、就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概括、加工、并根据艺术的特点和规律予以创造性的反映和表观。
高师舞蹈学本科人才培养论文
摘要:在舞蹈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关系到教学怎样达标、人才能否合格的问题。文章阐述了高师舞蹈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总体内涵,认为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是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重要内容,并提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舞蹈学本科培养目标人才规格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舞蹈艺术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从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到各省市艺术院校、综合院校都开设不同规模的舞蹈学本科。而且办学方式逐渐走向市场化运作,招生人数有增无减。在此过程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凸显出重要意义,关系到教学怎样达标、人才能否合格的问题。
一、高师舞蹈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总体内涵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遵纪守法、敬业乐道、勇于开拓创新。
2、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现代教育观和艺术观,掌握完整的舞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有较宽的知识面,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达到“一专多能”。
高校舞蹈教育服务社区公共文化研究
摘要:依托四川音乐学院舞蹈教育资源的优势,结合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通过整合资源,转变服务方式,重塑品牌等举措,为高校舞蹈教育服务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广阔地发展空间。
关键词:资源共享;公共文化;重塑
一、前言
四川音乐学院,其前身是创建1939年的“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1959年经教育部批准更为现名,成为当时具有本科办学层次的六所专业音乐院校之一。作为西南地区最高艺术类学府,其音乐舞蹈专业的学子们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是基本职能之一。四川音乐学院是当地艺术人才的汇聚地,拥有丰富的高素质艺术人才。这些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服务于当地可以实现高效于社会资源共享,互补和共同发展的机遇。本课题从四川音乐学院舞蹈教育资源的优势及服务社会文化建设,构建平台的可行性策略进行研究。
二、川音舞蹈学院专业教育资源优势
舞蹈学院筹建于1998年,现有本科和硕士两个学历教育层次。目前,有教职工60余人,其中讲师及以上职称29人,全日制在校学生450余名。(一)舞蹈学院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先进的办学理念。舞院多年来倡导以学术治学,坚持抓教学质量,培养了大批服务社会的高素质专业舞蹈人才。舞院重视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曾获四川省政府颁发的教学成都三等奖;舞蹈学专业被确立为本科高校省级特色专业;课题《舞蹈学专业综合改革》被确立为四川省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舞院重视教材建设和,力促学术成果产生,先后出版专著《舞蹈文化》《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材教学法》等5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等10余篇。(二)硕果累累,竞赛显风采。近年来,舞院多次参加全国各类大型艺术赛事获得优异成绩。其中,群舞《羌》获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蹈作品银奖;《震撼》获舞蹈诗同年获创作、表演银奖;《万物生》获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瓦尔俄足》获第十届全国舞蹈大赛表演二等奖;《你是一首歌》获第十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比赛作品奖。《遇见日子》、《我想有个家》获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你是我的山》为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以上成果均反映出舞蹈学院在创作,表演,教学的基本水准。(三)舞院专业学生优势。“一专多能”是舞蹈学院培养通识人才的出发点,因此,课程设置丰富而实用。目前我院分别有舞蹈学,舞蹈编导,舞蹈表演三大专业。开设的课程分别有《中国古典舞基本功》《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剧目排演》《现代舞技法》《芭蕾舞基本功》等这些主修课程必须学扎实,以此保证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表演水平。除此之外,中高段的专业学习还增设了大量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如《舞蹈教学法》《舞蹈艺术概论》《编舞技法》《作品赏析》等,来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说,毕业生们步入社会不仅能跳舞会跳舞,更能教授舞蹈或创编舞蹈作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是舞院专业学生的优势。另外,依托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平台,舞蹈学院的学生具有极强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实践能力。先后在“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校地合作”“定点帮扶”“精准扶贫”“送文化下乡”等活动中脱颖而出,得到了领导,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创作时间方面,2019年四川新作品舞蹈比赛《孩子你在哪儿》荣获最佳作品奖。该作品分别由我院李淼璇,苏睿,李迎春三位同学创编完成,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体育舞蹈“中国化”研究
【摘要】体育舞蹈凝聚了竞技体育的激烈性、舞蹈的艺术性,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这一艺术形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和文化的发展。但是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发展中,仅仅是对西方舞蹈动作进行单纯的模仿,缺乏对其进行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致使体育舞蹈缺乏一定的创新。基于此,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必须要在中国元素积极引入到体育舞蹈中,使其充满中国特色,并促进体育舞蹈的进一步发展。本论文以体育舞蹈中国化为研究切入点,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文化交融;体育舞蹈;中国元素;中国化;策略
一、体育舞蹈概述
1.体育舞蹈含义。体育舞蹈将体育、音乐和舞蹈等艺术融为一体,是集舞蹈、表演、音乐、服饰和主题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体育舞蹈”专业教材中,明确提出:体育舞蹈又称之为“国际标准交谊舞”,起源于西方的土风舞蹈,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英国皇家教师舞蹈协会对其进行加工、提炼、美化和整理,逐渐形成国际标准舞。在体育舞蹈中,主要包括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系列,且每一系列中也包含风格迥异的舞蹈种类。例如,摩登舞系列中主要华丽流畅的维也纳华尔兹、刚劲有力的探戈、高贵典雅的华尔兹等,拉丁舞系列中则主要包含热情的桑巴舞、快乐的恰恰舞、缠绵的伦巴舞、活泼的牛仔舞等。2.体育舞蹈特点分析。具体来说,体育舞蹈具有明显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两方面:(1)体育舞蹈音乐特点。体育舞蹈将运动、舞美和音乐等形式有机融为一体,具有极强的形体美、韵律美。同时,在体育舞蹈中,音乐美贯穿始终,没有音乐这一重要的元素,体育舞蹈的美就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在体育舞蹈中,音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体育舞蹈的过程中,体育舞蹈动作不同,对音乐风格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其次,在体育舞蹈演奏的过程中,体育舞蹈的演奏者必须要切实结合音乐的节奏、音乐的韵律等,并将其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把握,并利用肢体配合,对其进行详细的演绎,借此感染观众,并形成一定的共鸣。例如,在演绎拉丁舞的过程中,应选择热情洋溢、奔放快乐的音乐;在演绎摩登舞的时候,应选择激昂、婉转、细腻和文雅的音乐,并不同的音乐背景下,利用舞者的舞姿和舞技去感染台下的观众。(2)体育舞蹈的服饰特点。在体育舞蹈中,体育舞蹈者的服饰尤为重要,是展示舞蹈者整体美感的重要指标。在体育舞蹈中,服饰分为男子、女子服饰,且女子服饰更为丰富多彩。同时,在体育舞蹈的服饰中,不同的舞蹈种类,其腐蚀的特点也有所差异。例如,拉丁舞的服饰更加多姿多彩,且服饰的色调较多、明亮闪耀,将舞者的热情洋溢、活泼欢快的特点充分表现出来;不仅如此,在舞者的服饰中,性别不同,其服饰也有所差异,以拉丁舞为例,男性舞者服饰比较紧身,以更好地展现出男性舞者的肌肉线条,并将其形体力量美学进行突出。
二、中西交融文化背景下体育舞蹈的“中国化”必要性分析
伴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体育舞蹈逐渐传入中国,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中国元素的渗透,以至于人们在进行体育舞蹈的参与过程中,仅仅是单纯地模仿其动作,没有对其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育舞蹈在中国的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体育舞蹈在中国的发展,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中国元素渗透到体育舞蹈中,逐渐实现体育舞蹈的“中国化”。具体来说,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促进体育舞蹈“中国化”的必要性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体育舞蹈“中国化”,是促进中西文化发展的要求。文化是文明的使者,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尤其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体育舞蹈属于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在当前社会形态中,实现国家文化交流已经呈现出新的特点。基于此,在体育舞蹈中融入中国元素,不断促使体育舞蹈的“中国化”,顺应了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符合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2.体育舞蹈“中国化”,是促使体育舞蹈发展的需求。体育舞蹈属于一种文化产物,起源于西方国家。但是体育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其舞蹈内涵、舞蹈动作等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而呈现出变化的特点。当体育舞蹈传入中国之后,将富有中国特色的元素融入其中,可对体育舞蹈的主题、内涵等进行丰富,不断促进体育舞蹈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实现体育舞蹈“中国化”的过程中,可将中国传统的音乐融入其中,且在研究中发现,我国的民族音乐相当繁荣,可最大限度满足体育舞蹈对音乐的需求;另一方面,体育舞蹈作为社会文化的代表,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种文化的碰撞,并吸收了不同民族的特殊文化的发展特点,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元素融入到体育舞蹈中,不仅实现了体育舞蹈的开放性特点,也进一步推动了体育舞蹈的进一步发展。3.体育舞蹈“中国化”,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必要要求。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下,伴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加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也已成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种形式下,就可充分利用体育舞蹈这一形式,将中国文化元素置入到体育舞蹈中,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走向世界,并让世界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