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13:47: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古典文学知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古典文学知识

古典文学教学综述

一、前言

当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古典文学渐渐的失去了兴趣,但又迫于教学安排,去应付考试,拿到学分,致使他们呆在教室如坐针毡,“身在曹营心在汉”。很多学生甚至对古典文学的存在价值都产生了怀疑,质着“:我们花费这么多时间学习古典文学,究竟有何用处?”而教师在举例证明古典文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毫无底气,口是心非。文学变成枯燥的理论课或文学史,文学解读及其能力的教与受脱节,教学目标脱离社会需要……古典文学的教学脱离实际,陷入了重重误区,古典文学教学迫切需要寻找可行的新出路。鉴于不是很乐观的形势,笔者拟探索一下古典文学教学的新策略,以谋古典文学得到一线曙光。

二、深化教学方法的革新

素质教育主要贯穿现代教育的以学生为本即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导向是突出的,主要采用共同探讨、平等研究这种方式,以提供学生对知识、文化和价值观等的比较、思考、鉴别和选择。故教师要突出他的引导作用,把更多的时间与思考交给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兴趣,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固然,万事开头难,但习惯成自然,新事物诞生后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为人们所接受,那时广大师生便可以共享甘之如醴的教学成果。

三、启发式教学手段的运用

启发式在课改中诞生的一种科学教学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各种方式“诱导”学生,启发他们的智慧,挖掘他们的智力潜能,以引导他们富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地去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乃至开拓新知识。教师讲解时,可以按照这样的一个套路:先巧妙提出问题,再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兴趣并引爆行动,最后与学生共同求解。

查看全文

青年古典文学与思想政治研究

【摘要】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凝结的精神纽带,其独特的精神魅力,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丰厚的思想养料。本文从分析现状着手,阐述古典文学之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古典文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下树立科学的传统自信观,在扬弃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推进古典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在世界不同文化的对比和互动中引导青年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推进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态优化和创新发展。

【关键词】古典文学;当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在会上着重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古老的东方文明在新时代显示出旺盛的发展机遇,这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其思想内涵和开拓精神构成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之魂。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浩瀚无边,文献总量规模巨大,举世罕见。中国古典文学生活化、形象化、大众化的特点渗透于思想和现实生活中,并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青年古典文学素养缺失,古典文学在现代教育中缺位。新时代传承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与现实国情相结合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要挖掘古典文学中符合新时代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提升青年古典文学素养,以达成古为今用、深度融合的目的。

一、青年对古典文学的认知情况

2017年末,针对福建省非中文专业的青年、中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学习态度、获取古典文学知识的途径和古典文学的时代价值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抽样调研和访谈。访谈了9位青年和4位中学生,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769份,有效回收率为96.13%。1.青年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主动性不强。调查数据显示,15%的青年表示喜爱看古典文学,有一定兴趣的仅占28.4%,但进入大学后会主动阅读的仅为17.4%。对古典文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为氛围的缺乏(35.8%)、晦涩难懂(31%)、不实用(18%)、学校不重视(15.2%)。这表明青年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兴趣,对古典文学的价值理性认同,但学习主动性明显不足。73.1%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古典文学教育和全民普及。当问及旅行地的选择倾向时,倾向拥有传统文化资源旅游地的占21%,倾向娱乐休闲的占68%。青年对古典文学的认同表明青年对民族文化觉醒的迹象,是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但与选择困惑相互交织体现了其中不理性的成分。2.青年对古典文学价值有较高的认同,但对其具体的文化精神了解不深。选择“古典文学无价值”的只占3.5%,选择有“较大价值”的占35%,选择“非常有价值”的占45%,这表明学生对古典文学的价值有较高的认同。在调研期间,我们随机走入校园对15位青年进行了访谈,在问及相关古典文学知识和所蕴涵的文化精神时,能够引经据典的很少,多数学生可以提到在部分经典文学中阐释的家国忧患的爱国情怀、重视道义的道德准则等。但在问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时的个人选择时,多数学生表示会倾向个人,有3位学生表示“视情况而定”,只有1位表示以集体为重。在问及“道德认知”和“道德践履”关系时,多数表示较少付之于行动。虽然访谈人数不多,但学生的回答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西方文化挤占了传统文化在青年心目中的地位,西方的价值渗透影响了青年的价值追求,社会伦理规范失衡,多数青年存在知行不合的情况。在影响学生古典文学素养的形成主要原因中,选择主要集中在教育重技能轻素养,学习功利化倾向、主体意识不足,这表明以古典文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课程建设、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不足。而青年对古典文学的价值认同是积极推动古典文学传播和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能够为高校推广古典文学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高校在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有效传播、资源融合、价值引导上应有所作为。3.古典文学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但青年的古典文学素养并没有提升。“网络”已经成为便捷的学习方式被青年广泛接纳。随着互联网快速推广,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强大的电子检索功能配合海量的古籍善本电子版,让古典文学的在线教育资源也逐步丰富起来。但问卷中,关于获取古典文学知识的途径,选择书刊阅读的占47%,网络平台的仅占16.3%,选择电视节目的占22.7%,朋友家人的占5.1%。古典文学素养的形成和养成是有一个过程的。青年中小学教育阶段通过课堂接触了古典文学,到了大学古典文学类的课程几乎不再涉及。应试教育的“留白”和试后的“真空”以及进入大学、中学后氛围的缺失,使得许多青年对于古典文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系统地了解,没有足够知识的输入,正确、理性的文化观就难以形成。青年作为文化自信的主体也难以达到文化自省、文化自强的主体要求。

二、古典文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查看全文

语文教学中古典文学研究论文

《语文教学大纲》谈到基础知识要求时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文学知识文体知识。高招试题中有对古诗词的鉴赏和对名言名句的默写,而名言名句除了一部分出自教材外,另一部分中的大部分就出自古代诗词。在小学初中阶段,虽然学生已接触过一百多首古诗词,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对这些诗词的理解还处于皮毛状态,只是会口头背诵,却不知其蕴藏的丰富内涵。这远远满足不了高中阶段的需要,还必须让学生在掌握古诗词知识并不多的基础上了解更多的内容,有步骤地指导演讲的学生向同学介绍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著名诗人的生平事迹及其重要成就;介绍初唐四杰、苏门四学士、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及其影响;介绍古体诗、近体诗等有关文学常识,进而达到丰富学生文学知识和文体知识的目的。

其次,课前五分钟演讲古诗词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

学生为了使自己在讲台上讲好,必然会积极思考,翻阅资料,请教老师。由往日的“老师教我学”的状态进入到主动钻研一首诗词的境界。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知识逐渐渗入的过程。其获得的知识量远远超过单听老师讲的内容。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这样写到: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查阅资料,学生透过诗的字面,可以发现:诗人从“朱雀桥”想到“乌衣巷”,从“野草花”想到“残照的夕阳”,在这种景物的烘托下,作者把笔触转到上空正就巢的飞燕,由这些飞入百姓家的燕子联想到王谢权门昔日的辉煌,唤起读者的想象。在指导学生背讲时,完全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深入观察生活进而联想的方法。

第三,课前五分钟演讲名诗名词对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大有好处。

古典文化,尤其是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深刻的,要真正弄懂古诗词的含义,决不能停留在诗句的表面上,而要挖掘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内涵。比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病梅馆记》这篇文章的注释中有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中“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就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理解。而要联系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挖掘出“万马齐喑”的比喻义。在探究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理解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查看全文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文学教育

摘要: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学教育具有净化学生的作用,塑造学生的灵魂,完善学生的人格。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写作能力,还可以使学生获得精神力量,并作为人类进行教育。为了实现真正的文学教育,我们必须选择文学作品并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在课外阅读的方法和选择上,要注意作品的特点,把握作品的精神力量,对学生产生影响。

关键词:文学教育;中学语文;教学

文学教育是指通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进行有效的文学教育,可以使学生享受审美愉悦,净化自己的灵魂,培养自己的气质,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精神层面。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注重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中学生文学素质的全面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增加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考试中也出现了与文学美学有关的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求文学教育越来越普遍。从语文教学的发展过程和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来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学越来越受欢迎。教育的发展并不顺利。特别是在大量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渗透和古典文学作品的解构与解构的背景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学教育是非常困难的。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发展来看,文学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勇气和希望,保证人们之间正常的情感需求。不言而喻,文学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即构建纯洁高尚的人文情怀,促进人格的发展。

一.文学教育的意义

文学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肩负着净化学生的责任,塑造学生的灵魂,完善学生的个性。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青年学生思想波动很大,培养合格人才,学校教育是首要任务。语言教育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主义的统一,是一种先驱。文学教育的作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写作能力,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成为男人的精神力量和教育。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学作品的欣赏,语言教育离不开文学教育,文学是人类研究。它是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和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探讨。文学教育的本质力量在于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它应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和自我价值,从而提高他们的成就,带来健康的生活过程。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活跃,世界观形成的时期,是塑造灵魂,完善人格的绝佳时期,也是易受不良诱惑的危险时期。这一阶段施以形象性的文学教育,能起到较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文学作品总是在写人与人、人与事、人与景的相互关系中推进,那些真正体现作家用情感的眼睛去看待生活、描写生活、评价生活的作品,就一定会感动人、启迪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培养他们的审美兴趣。文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学知识,不仅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各种写作技巧,培养他们的思维,还可以指导他们观察世界,丰富他们的经验。从人文主义的中国教育观来看,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文学教育。文学教育的形象,意识形态和艺术性与其他教育无法比拟。

二.中学语文中文学教育的现状

查看全文

我国古典文学近代化研究论文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20世纪是社会变化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最曲折复杂,因而也是最激动人心的世纪。作为社会人文科学一分支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在本世纪的变化程度也非常之大,可谓前所未有。古典文学研究,在中国向为显学,拥有数千年繁荣兴旺历史,传统深厚,在本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它也咸与维新,不断改变着自己的体制和面貌,取得了新的与时代相适应的成就。在世纪末的今天,回顾本世纪古典文学研究的百年历程,总结其成败得失,可以使我们对本学科在本世纪走过的道路有一个清醒的自我认识,同时也为下一世纪本学科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参照和依据。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在本世纪内,总体上说,走过了一条由古典型向着近代型不断演变的道路。学术的近代化,在这里成为百年发展的主线。近代化过程,涵盖着本学科的全体和各个方面,它包括学术观念和学术方法,以及作为学术观念和方法的结果——学科成果的产生,还有学术观念和方法的体现者——学科人才的养成。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内,近代化的学术观念,主要包括本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近代具有启蒙性质的观念,如平民文学的观念,文学为人生的观念等;近代科学观念,如进化论的观念等。这些观念,明显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征圣、宗经的观念,文以载道的观念,复古的观念。近代化的学术方法,是指近代科学的方法,它们也明显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经学的、文章学的方法。当然,近代化的学术观念和方法,还包括随后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和方法,以及二三十年代传入的“现代主义”,80年代传入的“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方法,这些观念和方法,彼此性质不同,存在很多差异,甚至是根本性的差异,情况很复杂,但与中国传统的古典性的思想学术相对而言,它们都无疑具有近代的性质。

本世纪的古典文学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划分这四个时期的依据,主要就是各时期研究观念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基本状况,以及主要由这种状况所决定的学科发展近代化的不同程度。第一时期为1900年至1928年,这是学科近代化的起步时期。第二时期为1928年至1949年,这是学科近代化的发展时期。第三时期为1949年至1978年,这是学科统一的时期,也是近代化的曲折时期。第四时期为1978年至本世纪末,这是学科拨乱反正和多元化发展时期,也是近代化的再发展时期。

第一时期,是古典文学研究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初期。本时期内,思想文化方面的主要趋势是近代思想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和确立。近代思想自19世纪中叶即已开始从西方引入中国,本世纪初,正是处于“西学东渐”的关键时刻。西学新思潮的传入,对当时维新改良派及反满革命派人士都有影响,对当时中国的文化学术,也颇有触动。例如梁启超在世纪初提出的“小说界革命”,极力推重小说的社会“群治”作用,指出小说有“四种力”,主张提高小说的地位,就是受了西方近代小说观念的影响。不过“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等文学改革主张,虽形成了一定声势,主要却是针对当时创作而发;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也许由于这块古老的学术领地与时政的距离较远,所以影响还不大明显。本世纪初的古典文学研究,应当说基本上还是经学(包括清代“汉学”)与桐城派文章学的天下。当时的古典文学研究仍以古籍注疏、版本校勘、轶文收辑、文章评点、诗话词话等为主,其成绩当然不可否定,如孙诒让《墨子闲诂》、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等,但这已是千年传统学术的强弩之末,却也毋庸讳言。

然而新学侵入这块旧学的传统领地势不可免,当时有人以先觉者的姿态,将近代观念和方法引入古代文学的研究中,此即王国维。王氏于1904年写出《红楼梦评论》,文章从人生与“美术”的关系论起,指出有“优美”“壮美”之区别,接着论述“《红楼梦》之精神”,又分析“《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虽然他受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甚深,其具体结论未必十分正确,但重要的不是此文的具体结论,而是他将文学作品与人生联系起来,与美学、伦理学联系起来,其研究的视角是全新的,其观念完全是近代性的。在《红楼梦》研究史上,在整个古典文学研究史上,这是破天荒第一次近代式的研究,而这篇文章也是第一篇真正的近代式论文。所以王国维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迈向近代化道路的第一人。王国维之后,古典文学的近代式研究仍颇寂寞,仍然是“义理、词章、考据”之学弥漫于世。不过也有少数呼应者,这就是林传甲和黄人两位在中国文学史编写方面的尝试努力。林氏为京师大学堂教员,1904年编撰了《中国文学史》讲义;黄氏为东吴大学教员,约1905年编写出了《中国文学史》讲义。编写中国文学史之举,无疑是受了外国学者的影响,当时俄国人瓦西里耶夫、英国人翟理斯和日本人古城贞吉等,早已有《中国文学史》问世。林氏之史,即有仿照日本早稻田大学讲义的痕迹。这两部文学史,作为国人草创之作,水平都不高:林史对象不明,体例混淆,书中文字学、书法、训诂学、经学、史学等与文学一道出入其间,黄史则大量抄录原著文字,浩繁芜杂。然而编写文学史一事本身,已属近代学术行为,仍具近代意义。

查看全文

柳永词写实精神分析论文

一、“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词中自叙与歌女们交往的点点滴滴

柳永出生于福建莆田(今福建崇安),青年时期随父仕宦于东京汴梁。柳氏家族在当时的家乡势位煊赫、富甲一方,柳永之父柳宜官拜工部侍郎,在京师开着几家珠宝店家资巨万(参见:叶一青,王光炤[主编]《柳永全传》[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年1月版)。汴京热闹繁华的帝里风光,给年轻的柳永留下了太美好太浪漫的回忆了。这时期他经常混迹青楼瓦舍,过着日日笙歌、夜夜喧哗、纵酒豪赌、眠花睡柳的放荡生活。关于这一点,有词为证,比如,“帝城当日,兰堂夜烛,百万呼卢,十千沽酒。未省、宴处能忘管弦,醉里不寻花柳。”(《笛家弄》卷)[1];“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竟留连。”(《戚氏》)

柳永纵情游荡于京都汴梁,与歌儿舞女们结下了不解之缘,经常为她们谱写新曲制作歌辞。柳永以一颗赤诚火热的心与她们倾心交往,把她们当作自己的红粉知音与之心心相印。柳永在词中坦言了对她们刻骨铭心的思念、怜爱与同情的真挚情愫,写尽了她们交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具有很强的写实性色彩。比如:

“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木兰花》之一)

“佳娘捧板花钿簇。唱出新声群艳伏。”(《木兰花》之二)

“虫娘举措皆温润。每到婆娑偏持俊。”(《木兰花》之三)

查看全文

大学语文教育引入茶文化教学探究

1将茶文化参与到大学语文教育当中的重要性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每一个传统,都是文化体现的一部分。到目前为止,随着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脚步也越来越快,这样的快节奏生活,往往让人们忽视了传统中的一些传统习俗和文化。而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国家发现,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较少,并且一定程度上并不重视,甚至是了解甚少。为了解决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和语文教育的问题,国家还开展了相关的主题活动,而将茶文化引入到大学语文教育当中,就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1.1促进了大学教育中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茶文化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中国拥有了上千年的历史,追根溯源,茶文化能够算作十分古老的文化之一,经过了上千年时间的冲洗,茶叶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而是一种物质文明的象征,可以作为中国物质文明的一个显著代表,并且在这段时间当中,不同时期的人和政治文化的熏陶,让茶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内容,比如其中包含的各种方式方法等等。中国属于礼仪大国,从古代就注重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礼仪。我们在茶馆里饮茶时,也会出现礼仪和饮茶时的规矩,这就是茶文化能够表现出来的东西。而现代的学生可能在书本知识上了解到中国的各种礼仪,并且也了解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却不知道真正的茶文化当中蕴含着什么。那么将茶文化的知识融入到大学语文教育当中,学生们既能够学习到语文知识,同时也能够通过茶文化当中所蕴含的人文知识,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培养自己的精神素养,同时在茶文化当中还能够了解到传统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内涵,促进每个学生拥有的文化底蕴。1.2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知识积累。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都是增加他们对语文文学知识的了解,在学习语文知识之前,最常见的形式就是阅读文学作品,这是对语文基本知识的学习的基本方法,积累大量的文学知识,是提高学生文学素质的基本条件。那么中国的文学作品也是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过程的,从最初的《诗经》、《两汉乐府诗》,到后来的诗歌、小说等等,这都是文学作品形式的出现,几千多年的文学作品,有关于茶文化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的。比如茶叶在经过翻炒之前,需要将其采摘下来,采摘的手法,也是需要一定方法的,否则摘下来的茶叶无法留住茶的香气。而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当中,就拥有对茶叶的描述以及采摘场景的描述,如果阅读有关茶文化的文学作品,那么学生对于中观传统文化的了解将更加深入,促进了文学知识的积累。后来伴随着中国的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茶叶流传到海外,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家,对于中国的茶叶也拥有了一些看法,并写成了相关的著作,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到中国的茶文化。但是由于国家之间的差异,对于茶文化的看法并不相同。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包括国外文学,其中包含有茶文化的文学作品,就可以推荐给学生们进行学习,增加学生对于国内外文学知识的了解与积累。1.3提高学生对于茶文化的关注,促进传统文化发展。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千年的文化洗礼,其中蕴含的知识和文化内容,是一些传统文化无法替代的。而到目前为止,真正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少之又少,可能早国家的南部地区,对于茶文化保留比较完善,或者是对于存放茶叶、烹煮茶叶和要请客人之间的礼仪与仪式还有所保留,而北方部分地区,已经完全流失,这就需要通过教育,促进茶文化的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茶文化的重要性。将茶文化引入到大学语文教育当中,就能够表现出国家对于茶文化的重视,让不了解茶文化的人更深刻的了解茶文化,而对于喜爱茶文化的人,可以由地方进行深入了解和学习。并且大学往往学生的学习相对自由,也不会因为过于繁重的课业,导致没有其他业余时间,那么将茶文化引入到大学语文教育当中,是最全面的选择。大学生往往对于某些知识的学习速度较快,并且作为成年人,也拥有了对基本知识的看法和判断,当每个大学生都了解到茶文化的重要性,随着时间不断的发展,传统茶文化将会在未来几年当中,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掀起一股潮流。

2将茶文化引入到大学语文教育当中的方法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育当中,还没有引入茶文化的先例,因此将茶文化突然引入到大学语文教育当中,可能会略显突兀,并且强势的引入,可能也并不利于茶文化的传播,反而引起学生对于茶文化的反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将茶文化良好的引入到大学韵文教育当中,还需要研究出一些良好的方法,来促进学生对它的认知。2.1创造有关茶文化的教学氛围。其实对于一个新事物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引起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兴趣,这样学生在后期的学习当中,也会比较顺利。为了避免茶文化出现比较突兀,大学教育可以从其他方向入手,比如学校开设有关茶文化的社团、讲座或者活动等等,让茶文化的能够充斥到大学校园当中的每一个角落,老师也可以作为带头人物,向学生演示茶文化当中存在的物质文明,比如泡茶的过程等等。因为茶文化在经过上千年的文化洗礼后,已经出现了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氛围,只要大学校园当中出现,那么随着时间的加工和茶文化本身带有的文化底蕴,就能够促使一些学生耳濡目染的受到茶文化的影响,从而促进茶文化在学生之间的传播,也有利于之后学校将茶文化引入到大学语文教育当中。以其他形式开展的茶文化活动,能够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喜爱茶文化的人,会不自觉地加深对茶文化的了解,并且主动去询问老师、搜集资料等等,并且这种良好的环境,可能还会带动不感兴趣的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参与到茶文化学习当中。可见在大学校园当中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多么重要。2.2编写出有关茶文化的教学书籍。当学校中的茶文化分为营造好以后,最重要的还是学校的老师带领着学生学习。毕竟学生在不专业的情况下搜集资料,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这时就能够撰写有关茶文化的书籍,将茶叶的来历、流程、发展的过程以及茶文化的文学作品和茶文化的礼仪撰写到教学书籍当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书籍的编写对于大学语文引入茶文化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一过程当中,这个过程是为了让那些不愿意了解茶文化的学生,可以了解一些专业知识,提升学习兴趣。比如在编写的过程当中,除了枯燥的理论以外,对于采茶、煮茶的一些礼仪可以加以描述,或者是将当地的一些传统民俗融入到书本当中,毕竟中国民族繁多,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传统习俗,不同的地方,可能存在的茶文化也有一些细小的差别,对于民俗的加入,也是容易引起学生想要学习的一个关键点。教材是作为最基本的教学书籍出现在学生们面前的,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枯燥,愿意了解茶文化的学生会更加愿意阅读,而缺乏兴趣的学生,可能会对其弃之敝屣。那么在教学过程当中,就可以适当的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教学,甚至可以安排实践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茶文化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推动大学语文教育将茶文化引入其中。2.3开设与茶文化有关的撰写课程。中国的语文教育当中,最重要的三步就是听、读、写,那么将茶文化引入到大学语文当中,自然也要运用这种方法,促进学生对它的学习。听也就是学生听老师讲课,而读就是阅读有关茶文化的作品,阅读茶文化作品,能够很大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可是对于茶文化的学习,不能够仅仅停留于表面的阅读,最重要的还是要将真凭实学落实到纸面上,看看学生们对于茶文化的学习,是否有所增进,并且学生们对于这一传统文化,自己的看法有时如何,这些均要落实到纸面上。那么学校就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在大学语文教育当中也开设有关茶文化的撰写课程。当老师教给学生一些基本茶文化后,有引导学生们进行实践,那么之后就可以让学生描写一下,在实践过程当中,自己对于茶文化的理解和对茶文化的氛围的感觉。每个同学拥有的文化知识和成长环境都有所不同,所以他们看待茶文化也有所不同。撰写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帮助学生回忆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展现的利益和操作产生的氛围。写作的过程也能够进一步体现出学生在茶文化的熏陶下,表现出的特有的茶文化底蕴。毕竟写作来源于生活,学生经历过泡茶、品茶的过程,也就更容易写出有关茶文化优秀的作品,并且体会到茶文化当中包含的文化素养,学生文化水平的提升,也就促进传统文化的总体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几年来,无论是国家还是教育部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越来越重视,并且希望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向着国际上发展。而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代表,是首当其中要在中国和世界上广为流传的。可能在国际上,其他国家知道茶叶是由中国产出,并且可能为了更好地研究,去了解相关内容,反而是国内的人,忽略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可见将茶文化引入到大学语文教育当中,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决定,为了促进学生们对于茶文化的学习,学校还需持续努力。

查看全文

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古文诗词文化是我国千年文学历史的浓厚沉淀,其具有的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并且在世界文学历史上也是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的。高中生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青年力量,很有必要有效地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古文诗词文化,并在文学素养提升的基础上,将古典诗词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语文古文诗词更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块靓丽的瑰宝,许多优秀的古文诗词中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研究价值,还暗含了优良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理应精研古文诗词教学方法,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递下去。

一、古文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1.能拓宽高中生的文学知识面。通过开展古文诗词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积累、运用和感悟古文诗词,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自身的文学素养。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在课堂上开展高中语文古文诗词阅读教学,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阅读中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写作的时候适当地引用几句古文诗词,可使自己的文章增光添彩,更富有文采。3.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古文诗词中大多运用了丰富的景色描法,是诗词人细致观察周围风景有感而发的名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可以通过想象在脑中浮现出一副优美的画卷。4.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古文诗词文学中含有的韵律美和画面感是十分细腻的,只有通过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细细品味才能真切体会其中的奥义,使高中生认识到我国传统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提高高中语文古文诗词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查看全文

体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思考

一、体育院校开设大学语文的必要性

体育院校的学生大多经过多年的体育专业训练而进入到本科高校进行学习,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水平较差。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其中人文素质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全面发展,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是基础。对此,我们就更应认清并重视大学语文在体育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意义,应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传授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和增强人文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大学语文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具体来说,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能够改善体育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差和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专业学习能力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水平,并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发展健全的人格。其次,大学语文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审美趣味的功能[1],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优化学生素质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高级目标,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讲解,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责任意识以及正确人生态度的养成和健全人格、健康气质的培养,都可以通过大学语文这一教学途径完成[2]。大学语文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门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理应成为体育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成为体育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3]。

二、体育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受忽视

在高校,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一向不在课程体系的重点范围内,在体育院校,大学语文更是处于边缘地位。一方面,大学语文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但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目中并不重视甚至对这门课程不屑一顾;另一方面,体育院校的学生对大学语文课带有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学生的文化功底较差,大学语文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是较为深奥的中国古典文学,使得这些学生主观上不感兴趣,客观上也听不进去听不懂。所以,大学语文在体育院校与体育类的专业课相比,处于从属地位。许多体育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4]。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尤为突出,很多高校都把解决就业作为高校培养体系的重要指向,在课程设置上就出现以就业为主的导向,这使得与就业没有直接关系的课程受到了冷落。大学语文在体育院校中作为一门偏僻的公共课,无法提供与就业相关的各种知识技能,无论在哪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不被重视。

(二)学生不重视大学语文课程

查看全文

语文教材文学性探讨

一、语文教材文学性的目的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用文学情趣去陶冶学生,用文学形象去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语文的广度和深度,增添语文学科的文学性。高中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起到的是蓝本的作用,用他去设计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性、文学素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依据作用。因而,我们要结合当前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学性,强调对审美的探究,注重文学的象征意义和文学典型文化,使学生在教材作品鉴赏过程中,能够品味到文章的语言美,感受到作品的象征意义和典型形象的魅力意蕴,领悟语文文学性内涵。最终,中学文学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学习我国和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培养文学语言的语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个性,健全人性;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喜爱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陶冶崇高的情操,提高文化素质。

二、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他们记载着文化的岁月,传承着民族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文化瑰宝。是学生学习和提高人文素养的最佳教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例如《诗经》中的《氓》,描写的是春秋时期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全过程。表达了女子对丈夫负心的强烈怨恨,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悲惨命运,为学生成功塑造了当时社会中女子执着、痴情、坚毅的典型形象。而学生分析、明确这一形象的过程,就让他对作品的背景、内容、手法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这就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这一作品所蕴含的文学性。关于人物形象方面的文章还有很多,特别是一些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陈奂生进城》中的陈奂生等。而经过千百年岁月淘洗的经典文言名篇,在鉴赏层面应该有着比白话文名篇更为精彩的内容有待师生发掘。《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除了人物形象刻画得非常丰满外,对话描写也十分突出,恰恰是其文学价值的集中体现,因而鲁迅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文学性也存在于话语之中,并进而承认文学文本与生活的深厚渊源。我们通过学习,去深入感受文学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学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比如读李密的《陈情表》,我们就要去感受语言文字中那种直切肺腑的深沉和凝重;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就要用心体悟古仁人志士忧国忧民却又怀才不遇的凄凉心境;读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我们就要借助语言文字感受古代英雄的慷慨豪迈;读杜甫的“三吏”“三别”,我们就要从字里行间咀嚼出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和诗人的良苦用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展示出的道德情操,《过零丁洋》所凝聚的民族气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等对古人的聪明睿知的展示,《勾践灭吴》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肯定,《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等对治国得失的规劝和考证,《劝学》对人的个性品质的培养等。只有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当中所包含的文学性的内容,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从而对语文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才会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同时,对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起到积极的塑造作用。《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通感等修辞。注意到作者在文章中营造的美:自然美、意境美、亲情美、语言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强文学修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再如《林黛玉进贾府》,学生从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等这些方面去把握作品的文学性,更加深入地去理解作品。

三、加强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说:“要养成读写的知能,非经由语文学和文学的途径不可……站定语文学和文学的立场,这是对于国文教学的正确认识。从这种认识出发,国文教学就将完全改观。”张志公先生在1984年提出在中学语文中要进行文学教育。他洞察到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病:“目前的语文教材里有比例很不小的文学作品,但并不是用来进行文学教育,而是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连古典文学作品也不例外。这样的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一种互相掣肘,两败俱伤的作法。”他认为“应当向儿童、少年、青年进行文学教育”,提出在开设语文课的同时,“从初中起,增设文学课”。其任务是:“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素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并寓智力开发的目标于其中,培养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以至创造思维的能力。”可见,进行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我们要围绕教材文章,加强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加深对优秀作品的语言品味和艺术魅力的领悟,从整体上更深刻地领会到作品的文学性本质,逐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文学学习方式。注重对高中语文教材中具有典型文学性的文章的学习,增添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同时加深了对文章的审美认识,体会到文化的博大精深。只有充分张扬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文学性,才能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高中语文教材注重的核心应该是以培养学生文学性的审美为目标,让学生在文学教育中看到人性之美,得到丰富的人生启迪,品味出更多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的文学素养获得全面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