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传统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23:57: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古典传统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日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选文研究
在国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作出了诸多新探索,不但增加了古典文学选文数量,也力图多样化地呈现各类古代文化。对于国家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是当今世界各国文化与教育政策的重中之重,我们的邻国日本就对本国传统文化教育非常看重,鉴于中日两国在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境遇方面的相似性,日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许多经验和模式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日本在国语教材编纂方面,无论是教材设计、选文体系,还是资料链接、课外阅读等内容都以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为原则设计编写,力求展现本国文化特色。从日本国语教材出版看,东京书籍、光村图书、教育出版社等都是日本教材出版的主要出版单位,其中东京书籍是日本最大的教科书出版公司,在基础教育国语教材编辑与出版方面积累了多年经验,其中学国语教材无论在选材还是编写上都较为优秀,可以作为日本现今国语教材的典型代表。本文拟选取东京书籍出版的中学国语教材《新编新国语》(1~3册)作为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比较研究对象。从教材的选文系统切入,分析两套教材传统文化教育的异同,进而总结日本国语教材在传统文化内容选择和编排方式上可供我国教材编撰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关于选文编选背景的比较
传统文化教育政策是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编写的重要依据。中日两国政府为了加强和完善传统文化教育,都实施了相关政策,对传统文化教育作了一系列制度设计,这也是两国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基础。中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语文教育的总目标与内容、各学段教学目标中都有关于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的表述。同时,教育部于2014年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进教材作了详尽指导,对于各学段传统文化教育的侧重点作了清晰说明。从认知、能力与情感态度等方面看,初中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在于“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1]。《纲要》也列举了初中阶段传统文化学习的具体内容,如阅读文言文,欣赏古诗词,了解传统艺术、传统习俗等。《纲要》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目标归结为“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2]。根据《纲要》的要求,传统文化教育应将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将个人文化修养的提高与传统文化的传承联系起来,最终的目的是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与之相应,日本政府在21世纪初期就对日本《教育基本法》进行了全面修订,其中教育目标一项特别强调了对本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注重,即“尊重传统与文化、热爱孕育传统文化的国家和乡土”[3],这是以法律形式保障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中的分量和地位。日本政府在2008年的《学习指导要领》(2017年修订)将传统文化的学习目标确定为:“接触古典文学文化、体验古典文学世界的美、对古典文学世界和文化产生亲近感。(初中)让学生思索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的普遍价值及其能够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并达到尊重传统和文化,爱祖国和家乡的目标。”[4]同时,日本《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古典作品教学的要求:“奠定学生对古典文化和汉文的理解基础,养成爱好古典作品的态度,加深对我国文化和传统的关心。所选教材,要采纳那些能够唤起学生关心古典文化的作品,容易理解的文言文和格言、成语故事,能使学生感到亲近的古文,以及与学生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作品。”[5]针对中学古典文学教学,日本一方面强调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情感;一方面强调教学难度要适宜,选编与中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的古典作品。对比中日两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设计,可以看出两国都高度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传统文化教学方面,都强调知识教育与情感态度并重,在学习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认同;在传统文化教学难度上,都提出根据学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与适宜的教学内容。当然,两国的政策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也有一定区别,概括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更注重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结合,从文化自信、国家发展等宏观视角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而日本的传统文化教育更注重日常性与趣味性,“尊重”“关心”“亲近”是日本《学习指导纲要》和《语文教学大纲》谈到传统文化教育时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可见日本的传统文化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和古典的兴趣,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形象的事物中感受传统的影响。
二、关于选文编选体系的比较
从总体上看,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凸显主要是传统文化阅读内容的增加,不但古代文学经典选文占很大比重(全套书古诗文占总篇目数的51.5%),而且教材向外延伸的拓展资料中也有大量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日本《新编新国语》中的传统文化选文数量少于统编教材,但《走进阅读》这一读书栏目却包含大量介绍传统文化的书籍,可供选择阅读;在“资料篇”中也提供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材料,以配合“本篇”的学习。深入选文系统方面比较两套教材在传统文化教学上的异同,将会更明确地认识到两国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和不足。具体而言,可以从选文内容、组元方式、选文教学设计等方面比较两国语文教材传统文化教学的倾向性,而其中的重点则在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上。1.教材传统文化选文类型比较从选文与阅读教学的内容看,两套教材的相同点在于都包含两类选文。一类是古典文学选文,两套教材都遴选古代文学经典,将最能代表本国古代文学创作成就、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精神价值的作品选入教材,这类选文是传统文化教学的主体。另一类是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文,这类选文虽然是现代文体,但其内容却是介绍传统文化的。比如以传统文化为对象的说明文,统编教材中的《苏州园林》《梦回繁华》《无言之美》等,分别是介绍中国古代园林、中国古代绘画名作、古典艺术审美的选文;而《新编新国语》中的《鲣鱼干——享誉世界的传统美食》《白川乡——流传至今的人字形木屋顶建筑》《落语的秘密》分别涉及日本饮食文化、古代建筑、传统曲艺。同时,两套教材的传统文化选文都注重文体的多样性,除了文学作品,对说明文、议论文的编选也力求展现出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其中古典文学选文,统编教材中分别有古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等文体,日本《新编新国语》中则编入了物语、短歌等文体。与以上两类传统文化内容选文相配合,两套教材都推荐了古典文学作品或传统文化相关书籍,以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统编教材“名著导读”中直接将《儒林外史》《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作为阅读书目,另外每册教材设有《课外古诗词阅读》栏目。与此相同,《新编新国语》在资料篇中也链接了多部日本古典文学名著供学生学习参考,如《古事记》《土佐日记》《源氏物语》等,在三年级教材的“用书拓展世界”中又介绍了多部以日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书籍,包括日本古寺建筑、日本传统艺术、日本武士道精神等。以上内容将传统文化教学由单篇选文扩展到整本书,由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对传统文化选文体系来说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使两套教材的传统文化教育更趋合理和完善。当然,中日两国中学语文教材在传统文化选文内容上也有一些差别。这种差异因素是由两国传统文化教育政策与语文教材编写思路上的区别所导致的,表现为选文内容的倾向性不同,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日本尤为重视中学阶段的母语文化教育。日本中学国语教材将语言知识教学、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与母语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本国语言文化,感受语言的审美特质,将日语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与日本民族文化的精华,认为“日本人习得国语,就能认识日本历史和文化,具有日本人特有的思想和情感”[6]。因此,日本教育界普遍认为关注母语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应有内容。《新编新国语》第一册的第一单元便是“感受语言的魅力”,第一篇选文题为《说话的方式是怎样的呢》,这是一篇介绍日语特点的文章,以分析日语语速来说明如何运用日语自由流畅地表达;接着便是《诗之心——发现的喜悦》,通过《云》《土》《虫》三首小诗展现出日语柔美、轻盈、自然的独特美感。这两篇选文从表达与审美两方面呈现了日本语言文化的特质。与之相比,我国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则缺少介绍本国语言文化的选文,虽然《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涉及中国古典艺术,但直接展现汉语文化特点的文章则相对缺乏。第二,由于日本文化传统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日本教材会选取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其编选依据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而定。如诸子百家散文和唐诗都是对日本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中国古代经典,《新编新国语》选入了《韩非子•矛盾》《论语》及杜甫的诗歌(日本国语教材称其为汉诗),这些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与日本古典文学作品并立,共同构成古典文学的教学内容。同时,《新编新国语》第一册还选入了由古希腊《伊索寓言》翻译而来的《伊曾保物语》,也作为古典文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相比之下,由于两国传统文化形成因素、形成过程的不同,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古典文学选文只编选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以多民族国家的自生文化传统为主,按历史时期和文学体裁选文,将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古典小说等均匀分布于各册教材中。这可能是由于中日语文教材选文分类原则不同,日本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范围不限于本国,而中国语文教材则是时间和国别的双重标准,依据惯例可以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分类。第三,日本国语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多视角地理解与反思问题,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也是如此。《新编新国语》中有一篇题为《看到狼的眼睛》的选文,这篇文章历史性地看待人与狼的关系以及日本狼文化的演变,古代日本人受农耕文化影响奉狼为神,近代西方文化传入后,人们开始认为狼是一种凶恶的动物,大肆捕杀狼,从而造成了一定范围的生态危机。文章感叹日本狼文化的泯灭,告诫人们观念会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促使学生历史性地看待问题,理性地思考文化现象,这对保护传统文化无疑具有警示作用。相比之下,我国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选文大多侧重于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成就、价值,其文学性和审美性较为突出,但明显欠缺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解读传统文化变迁及其衍生的社会问题的文章。2.教材传统文化选文编排方式比较从传统文化选文编排方式上看,中日两国语文教材的相似之处是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现代选文一般分散在各单元中,不单独组织单元集中学习。对于古典文学的组元形式,两套教材则略有不同。《新编新国语》三册都单独设立古典文化教学单元,选取古典文学经典,凸显古典文学在教学中的独特地位。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古代文学组元则按学段设计,七年级两册不单独设立单元,按主题与现代文一起组元,避免了低学段学生学习古文的畏惧心理。八、九年级四册则将古代文学单独组元,尤其第九册基本按文体设置教学单元,目的在于使学生集中学习古文知识,从第七册到第九册的组元设计依据学段实现梯度教学。另外,日本《新编新国语》古典文学组元上的独具匠心之处在于资料篇的设计。《新编新国语》不仅本篇设立古典教学单元,资料篇中也编入各类古典文学赏析、评价及其他学习材料,教学上以资料篇与本篇配合,对古典文学著作作进一步整理和挖掘。比如《新编新国语》第一册本篇古典文学教学内容为《伊曾保物语》《竹取物语》《矛盾》,资料篇中鉴赏的作品为《古事记》《土佐日记》《伊势物语》《源氏物语》《方丈记》等;第二、第三册本篇中的作品是《枕草子•徒然草》《平家物语》《汉诗》《万叶•古今•新古今》《奥州小道》《论语》,资料篇中的作品为《清少纳言和紫式部》《汉诗的世界》《接触古典艺术》《〈奥州小道〉之旅》《古典的语法》等。由此可见,日本国语教材的古典教育是将古典选文与古典作品评论结合,资料篇中的内容或是对本篇教学篇目的背景、理论介绍,或是相关材料的补充,有助于学生学习本篇,也增添了阅读趣味。
三、基于选文比较的几点启示
如何提升中职学生审美能力
【内容摘要】古典诗歌是中职语文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古典诗歌的学习对提升中职生的审美能力、涵养、品德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采用吟诵训练方式对提高学生古典诗歌学习兴趣、打通学习的壁垒、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作用巨大。
【关键词】中职生;古典诗歌;吟诵训练;审美能力
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诗歌具有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巨大作用。古典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自信”重要依托。“吟诵”是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在中职生诗歌教学中,以吟诵训练为途径可以更好地提升中职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文化传承与中职语文课程培养目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新课标对中职学生学习古代诗文及审美能力的要求
2020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党的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是要落实“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一)新课标对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三层要求。新课标中指出:审美发现与鉴赏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发现美,欣赏美,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语言文化,提高语言文化鉴别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提升审美境界。新课标对中职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文字之美。第二层,形成学生的阅读品味,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鉴别能力。第三层,形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境界。感受作品的美、提升美的鉴赏能力、形成审美情趣,这三个层次是层层铺垫,逐步渗透提高。简单概括为,新课标对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指的是感受、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二)新课标对中职学生的古典诗歌学习的两个根本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安排198课时,其中144学时的基础模块中,古代诗文选读占到36学时。古代诗文学习在中职生的语文学习占有非常高的比重,这与新课标对古代诗文选读的课程要求有密切关系。新课标指出: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代诗文,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进对中华文化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新课标对中职学生的古代诗文学习的两个根本要求分别是:一是要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二是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是近年来国家的“热词”,它频繁的出现,彰显了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也是新课标对当下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的工作要求,通过古典诗文的教学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让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与审美能力!学生热爱传统诗文,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者。
二、中职生学习古典诗歌现状
青年古典文学与思想政治研究
【摘要】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凝结的精神纽带,其独特的精神魅力,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丰厚的思想养料。本文从分析现状着手,阐述古典文学之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古典文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下树立科学的传统自信观,在扬弃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推进古典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和传播方式的创新,在世界不同文化的对比和互动中引导青年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推进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态优化和创新发展。
【关键词】古典文学;当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在会上着重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古老的东方文明在新时代显示出旺盛的发展机遇,这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上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其思想内涵和开拓精神构成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之魂。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浩瀚无边,文献总量规模巨大,举世罕见。中国古典文学生活化、形象化、大众化的特点渗透于思想和现实生活中,并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青年古典文学素养缺失,古典文学在现代教育中缺位。新时代传承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与现实国情相结合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要挖掘古典文学中符合新时代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提升青年古典文学素养,以达成古为今用、深度融合的目的。
一、青年对古典文学的认知情况
2017年末,针对福建省非中文专业的青年、中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学习态度、获取古典文学知识的途径和古典文学的时代价值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抽样调研和访谈。访谈了9位青年和4位中学生,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769份,有效回收率为96.13%。1.青年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主动性不强。调查数据显示,15%的青年表示喜爱看古典文学,有一定兴趣的仅占28.4%,但进入大学后会主动阅读的仅为17.4%。对古典文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为氛围的缺乏(35.8%)、晦涩难懂(31%)、不实用(18%)、学校不重视(15.2%)。这表明青年对古典文学有一定的兴趣,对古典文学的价值理性认同,但学习主动性明显不足。73.1%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古典文学教育和全民普及。当问及旅行地的选择倾向时,倾向拥有传统文化资源旅游地的占21%,倾向娱乐休闲的占68%。青年对古典文学的认同表明青年对民族文化觉醒的迹象,是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但与选择困惑相互交织体现了其中不理性的成分。2.青年对古典文学价值有较高的认同,但对其具体的文化精神了解不深。选择“古典文学无价值”的只占3.5%,选择有“较大价值”的占35%,选择“非常有价值”的占45%,这表明学生对古典文学的价值有较高的认同。在调研期间,我们随机走入校园对15位青年进行了访谈,在问及相关古典文学知识和所蕴涵的文化精神时,能够引经据典的很少,多数学生可以提到在部分经典文学中阐释的家国忧患的爱国情怀、重视道义的道德准则等。但在问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时的个人选择时,多数学生表示会倾向个人,有3位学生表示“视情况而定”,只有1位表示以集体为重。在问及“道德认知”和“道德践履”关系时,多数表示较少付之于行动。虽然访谈人数不多,但学生的回答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西方文化挤占了传统文化在青年心目中的地位,西方的价值渗透影响了青年的价值追求,社会伦理规范失衡,多数青年存在知行不合的情况。在影响学生古典文学素养的形成主要原因中,选择主要集中在教育重技能轻素养,学习功利化倾向、主体意识不足,这表明以古典文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课程建设、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不足。而青年对古典文学的价值认同是积极推动古典文学传播和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能够为高校推广古典文学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高校在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有效传播、资源融合、价值引导上应有所作为。3.古典文学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但青年的古典文学素养并没有提升。“网络”已经成为便捷的学习方式被青年广泛接纳。随着互联网快速推广,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强大的电子检索功能配合海量的古籍善本电子版,让古典文学的在线教育资源也逐步丰富起来。但问卷中,关于获取古典文学知识的途径,选择书刊阅读的占47%,网络平台的仅占16.3%,选择电视节目的占22.7%,朋友家人的占5.1%。古典文学素养的形成和养成是有一个过程的。青年中小学教育阶段通过课堂接触了古典文学,到了大学古典文学类的课程几乎不再涉及。应试教育的“留白”和试后的“真空”以及进入大学、中学后氛围的缺失,使得许多青年对于古典文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系统地了解,没有足够知识的输入,正确、理性的文化观就难以形成。青年作为文化自信的主体也难以达到文化自省、文化自强的主体要求。
二、古典文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与设计教学论文
1、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室内设计教学的必要性
“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注重应用实践的室内设计教学中,强化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素养的培养。我国在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过多的注重对西方设计理念、设计思潮的追捧,认为西化的、欧化的设计格调和方式能够符合社会人的审美需求。目前,我国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通常是以包豪斯体系作为基础的,设计案例以国际化风格的室内设计为主,强调一般性的空间造型和功能至上的原则。因此,多数学生的作品设计表现出时尚化、前卫化的倾向。这种教学的结果就是淡化了学生对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审美标准的意识,从而使设计理念和设计作品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缺乏中华韵味。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理念,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就显得极为重要与必要了。
2、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室内设计教学的途径
2.1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字传承,后人可以通过前人的记述来对古代文化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字中寻找创造的灵感,可以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更具有敏锐性。将从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到的设计灵感同现代化的设计手法相结合来应用于室内设计中,可以使设计出的作品更具有民族文化气息。例如,笔者要求学生对一处茶馆做室内设计,需要使作品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的韵味。由于要求比较宽泛,学生就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设计。我国的古典文化作品的意蕴比较浓厚,通过简单的文字记述就可以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或富丽堂皇或典雅或清新的画面,因此,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在上交的作品中来看,学生也大都实现了这一要求。有的学生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入手来创作,有的则从王维的《鸟鸣涧》入手来创作,而有的则是从戏剧入手等等。学生充分体会作品文字所描绘出的意境,并将自己体悟到的内容同现代化的空间设计手法相结合,从而使创作出的作品别具特色。
2.2从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入手教学在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来寻找灵感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成品作品入手,让学生从真实的设计中来获取经验,增加灵感。例如,一些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的展览馆一般会在设计上突出同中国文化融合的样例。学生在参观展览中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展览馆的设计同当时当地的空间结构相结合,对已经完成的作品做出自己的评判。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展览馆当作自己的设计对象,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设计,又同原来的设计相比有哪些更适合的地方。通过学生的实地参观和展览,以及不断地比较甚至再创作,学生就能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经验,提升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3、小结
古典家具现代化创新设计研究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消费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古典家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其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工艺成就,使其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投资及收藏价值,长期以来倍受世人的青睐和瞩目。然而尽管现在中国古典家具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发展迅猛,但目前中国古典家具企业大多数仍处于一种模仿和探索阶段,“仿制”现象遍布于古典家具行业,古典家具在内容、形式及功能上较为单一,其次加上对古典家具文化特征的理解和阐释上的不到位,家具造型笨拙臃肿,雕饰繁缛无节,无法符合当代主流消费群体(80、90后)消费观,即多样化生活方式和个性化心理需求,从而难以扩大消费者群体,严重阻碍了中国古典家具向现代化创新的脚步。
1中国古典家具简介
古典家具是指样式偏古典的家具,中国古典家具多为明代、清代时候的样式,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收藏价值的旧式家具,另一类是仿明清式家具。旧式家具主要是指明代至清代期间制作的家具,此时期为中国古典家具制作的巅峰时代,此部分家具具有相当高的文物价值;而仿明清式家具主要是由现代技术工人继承明清家具的制作工艺,从而再生产与销售的古典家具[1]。
2现代化创新设计的必要性
2.1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在当前背景下,面对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冲击,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民族最为独特精神标识。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已经明确指出通过扬弃继承和转化创新来大力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使之与当代文化、现代社会相协调,提升传统文化生命力与影响力,谱写中华文化新篇章[3]。古典家具担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角色,决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承的“仿制”层面,还必须要不断面向现代化的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推动家具产业的发展,形成不竭动力。对中国古典家具的现代化创新是传承中国文化与体现民族特色的需要,更是发展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重要途径。2.2时代的召唤。中国古典家具的发展由于一直停留于明清时期,而此种断流现象还未得到实质性改变,故家具在内容、形式及功能上都还比较单一、古朴,难以满足现代人们多样化的生活家具只有与新时代工业文明同步,才能承载这一时代的中国文化内容,给后人留下新时期的烙印。古典家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世的珍方式与个性化的消费心理需求[4]。如古时候的家具并没有现代陈列视听设备的功能;没有现代舒适的沙发;体量庞大、固定结构的架子床、罗汉床既不便于搬运,也不适合现代高层住宅小空间的陈列等问题;特别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众多工业产品都搭上了“互联网+”和“智能化”这趟高速列车,这就更加需要现代家具设计者和生产者对古典家具的造型、功能、结构、材料、生产工艺与设备及营销模式等各方面进行现代化创新设计。2.3木材资源的限制。中国古典家具的用材一直以珍贵的红木等硬质木材为主,由于其生产周期长且多年来遭到大量砍伐,可利用的资源已是相当有限,根本无法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故古典家具的现代化创新仅仅局限于在形制或者装饰特征上是不够的,必须要从原材料方面进行创新,即探寻符合时代需求并能够替代红木或能与之完美结合的新型现代材料已经迫在眉睫。2.4现代科技的推动。中国古典家具的生产以手工制作方式为主,生产效率低下,生产工艺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环境中,远远不能适应大规模生产的需要,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是传统家具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致胜的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5]。中国古典家具在现代化创新发展方面,必须大量引用现代生产设备,逐步改变以手工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向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模式转变。古典品,为中国家具史中的瑰宝。然而,采用传统手工生产方式制作的古典家具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与全球化、信息化的冲击下,由于其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珍贵木材消耗量大、无法满足当今主流消费群体的生理及心理需求,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在面对着如此丰富的传统古典家具文化遗产,如何去继承、发展及创新,并设计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家具已经刻不容缓[2]。
3现代化创新设计原则
改革开放40年小学德育教材分析
一、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课时比重
改革开放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小学德育教材不可或缺的内容与素材。从1978年版小学德育教科书《政治》,到如今仍在使用的2007年版小学德育教科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均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总体来看,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课时比重逐渐升高,即传统文化内容的“数量”越来越多。1978年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政治》,共计4册49课时,其中有4个课时涉及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占本套教材总课时的比重为8.16%。1988年版的全日制小学试用教材《思想品德》,共计12册142课时,有14个课时涉及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占本套教材总课时的比重为9.86%。1999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思想品德》,共有12册149课时,有24个课时涉及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占本套教材总课时的比重为16.11%。2007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共计12册155课时,有33个课时涉及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占本套教材总课时的比重为21.29%。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内容的课时比重依次为8.16%、9.86%、16.11%、21.29%,由此来看,改革开放40年传统文化内容的“数量”从未减少,而是在不断地提升,且增长速度明显。中华文化的主体是“德性文化”,“其重心在用善德引导人们做人处世,不断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2]。因而,小学德育教材越来越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意义和价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07年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追根溯源”和第三单元的“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以单元的形式专门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在以往三套教材中是少见的。这两个单元的7个课时—“吃穿住话古今(一)(二)”“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汉字和书的故事”“伟大的先人”“我国的国宝”“我国的国粹”,旨在教育和引导学生了解国家历史知识,形成文化认同意识与根植于心的家国情怀。
二、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
德育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复古”,而是将其蕴含的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念传达给学生,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从文化形式、内涵和选材三个维度,可以发现改革开放40年来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的特点与变化。(一)形式上以古典文学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为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以经史子集和寓言神话为主的古典文学文化,有以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为主的传统历史文化,有以建筑绘画和书法音乐为主的传统艺术文化,还有以节日庆典和民俗民风为主的传统民俗文化等。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文本分析发现,在表现形式上,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以古典文学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为主。197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75.00%为传统历史文化,25.00%属于古典文学文化,而传统艺术文化和传统民俗文化所占比例为0。在198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中,古典文学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各占本套教材传统文化内容的42.86%,传统艺术文化和传统民俗文化各占7.14%。在1999年版小学德育教材中,古典文学文化占本套教材传统文化内容的37.50%,传统历史文化占58.33%,传统艺术文化占4.17%,传统民俗文化为0。在2007年版小学德育教材中,古典文学占本套教材传统文化内容的42.11%,传统历史文化占34.21%,传统艺术文化占18.42%,传统民俗文化占5.26%。总体来看,改革开放40年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古典文学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所占比值始终位居前两位,传统艺术文化所占比重次之,传统民俗文化出现最少。(二)内涵上以家国情怀教育和修身向善教育为主。德育教材承担着实施德育课程、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功能。德育教材编写需要确保其存在“价值属性”,即让学生“在德育学习上学有所‘德’”[3]。因此,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并不仅仅是表现形式的表层问题,还涉及实质内涵的深层问题。《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换言之,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推恩求和的社会关爱和仁义礼智的人格修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从实质内涵来看,改革开放40年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以家国情怀教育和修身向善教育为主,社会关爱教育匮乏。在197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政治》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表现为家国情怀教育与修身向善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则是空白。如《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和《三元里人民抗英战争》两课,通过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英勇反抗的历史事件,激发其爱家爱国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一课,通过《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启发学生学会理性思考,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在198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修身向善教育占主导地位,家国情怀教育占次要地位,而社会关爱教育仅有一课时有所涉及。如《不说谎话》《专心听讲》分别通过寓言故事与历史名人故事,向学生传授做人要诚实守信、做事要认真专注的美好品德。在1999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修身向善教育是主体,社会关爱教育同样是空白。如《好儿童要谦让》《做事有始有终》《时间老人的礼物》等,皆体现了个人修身养性的道德追求。在2007年版小学德育教材《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中,家国情怀教育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修身向善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居末。由此发现,在改革开放40年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家国情怀教育和修身向善教育始终是传统文化内容的两种主要知识类型,尽管两者在比重上存在互有高低的变化特点。(见图1)(三)选材上以儒家文化和汉族文化思想为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多民族的、多元化的文化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是多彩的,意味着其中所蕴藏的德育资源亦是多样化的。在该文化体系中,学生更容易养成全面的、完整的、兼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在选材上,改革开放40年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以儒家文化精神和汉族文化思想为主,儒家之外和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内容相对较少。无论是197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政治》、198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思想品德》,抑或是1999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思想品德》、2007年版小学德育教材《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选材上传统文化内容的知识类型通常表现为儒家思想,注重发掘儒家文化精神中蕴含的现代德育价值,以此培养学生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廉等良好道德品质。如通过孟子、陈寿、司马迁、苏武等人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发展。汉族文化也是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主要知识类型,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相对较少。如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仅仅从传统建筑、房屋文化、民俗节日等传统艺术和传统民俗方面介绍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古典文学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方面鲜有涉及。
三、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分布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长期延续发展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从发展历程来看,大致经历了上古文化、殷商西周文化、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辽夏金元文化和明清文化等历史时期。总体而言,改革开放40年四套小学德育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集中分布于先秦、秦汉、唐宋和明清四个历史时期。197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政治》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主要取自于明清文化时期。如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革命,皆是明清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198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朝代分布广,主要涉及春秋战国文化、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如刻舟求剑、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苏武放羊、陈寿撰写《三国志》、唐朝和尚除妖记、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呈现了从春秋到明朝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1999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的传统文化内容,集中分布在先秦、秦汉与北宋时期。如孟子求学、弈秋下棋、孔融让梨、张俭穿衣、曹冲称象、林积拾金、包拯执法、韩琦待人、欧阳修虚心学习、谈迁写《国榷》等,大都出自先秦、秦汉、北宋时期的历史人物故事。2007年版小学德育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的传统文化内容,集中分布在先秦、秦汉、唐宋与明清时期。如孔子、孟子、曾子、扁鹊、屈原等诸子,秦始皇、司马迁、张衡等秦汉名人,李白、贺知章、李绅、陆游等唐宋诗人,郑和下西洋、虎门销烟、洋务运动、等明清事件。如果基于教育阶段探析小学德育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分布特点,那么,“按照小学1—3年级为低年级、4—6年级为高年级的划分原则,从1988年版到2007年版三套小学德育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在小学高年级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同时在小学低年级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两者之间的比例差在逐步增加”[4]。也即是说,1988年版小学德育教材《思想品德》中的传统文化主要分布在小学低年级,2007年版小学德育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的传统文化主要分布在小学高年级。
经典文化在幼儿日常活动的渗透
1.前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我们形成了优秀的古典文化,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是勤劳的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古典文化中的内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不但影响着国人,更影响着世界,“汉语热”已经成为了当前国际发展的趋势。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人似乎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很重视,大多数幼儿从小都受到了西方的影响,爱吃的是肯德基和麦当劳,喜欢玩的是奥特曼、芭比娃娃等,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更别说继承和发扬光大了,因此,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和义务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情感价值观。
2.经典文化在幼儿日常活动中的渗透措施
2.1尊重幼儿特点,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游戏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有很多趣味性极强的民间语言故事,故事情节通俗易懂,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从幼儿的特点来看,幼儿的日常活动的主题就是“玩”,因为在他们这个年龄,玩是最直接也是最需要的东西,而幼儿也是把学习的过程当成玩的过程,所以,在具体的活动设计过程中,应当设计一些游戏让幼儿以玩的方式进行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中国民间的玩具多种多样,制造材料也是非常复杂多变的,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动起小手来制造玩具,例如,制作具有中国传统节令的玩具,可以在元宵节前后引导幼儿制作花灯,并且在制作的过程中向幼儿讲述元宵节的来历以及风俗,可以在清明节前后引导幼儿制作风筝,通过制作这些中国传统节令的玩具,不仅仅能够让幼儿了解节日的风俗和意义,还开发了幼儿的智力。中华经典文化璨若星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导幼儿朗诵古代诗词,感受古典文化之美。例如,开展朗诵会,并且结合多种形式如看图读、接龙读、男女小朋友对读等等,在这些活动中让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进行诵读中国传统名著,让他们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到中国经典文化的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使得幼儿能够亲近母语,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教师还要对诵读的内容进行讲解,让幼儿受到良好的熏陶,并且能够引导着他们学习到古典名著中的精华,培养良好的内涵和德行。2.2尊重幼儿生活规律,让生活中渗透古典文化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并没有形成非常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可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是他们学习的时间和内容,所以,生活即学习。所以,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并不应当将所有目光。放在静态知识的传递之中,更要走入到幼儿的生活之中,使得幼儿能够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例如,《三字经》就是很好的教材,三字经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很容易受到幼儿的喜爱,是非常适合用在启蒙教育阶段的。而且三字经的内容十分丰富,包含着传统的教育、历史、地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在活动课中,可以利用孩子们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给幼儿们讲解一些《三字经》中的故事,例如孟母三迁、黄香温席、五子登科等,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随后我们可以通过配乐朗诵的方式进行教学,给三字经配上轻音乐来朗诵,让幼儿放松心情,把学习《三字经》作为一种美的享受,不仅如此,对于大班正在认识汉字阶段的幼儿,我们还可以将三字经按照一个汉字一个汉字打出来的形式教学,并且大乱顺序,让幼儿按照顺序将这些内容拼接起来,不但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而且还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家庭中我们还可以要求家长带领幼儿一起学习《三字经》,并且为孩子营造出一个书香门第的氛围,要求家长每天在饭后抽出10分钟的时间来和幼儿共同学习,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之中、耳濡目染之中自愿地学习中华古典文化,这样不但能够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且促进了幼儿人格健康的发展,帮助幼儿从小形成良好的品质。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中,我们形成了优秀的古典文化,作为中华儿女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承担起来的责任。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对幼儿进行古典文化的渗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实际出发,对古典文化的渗透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大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而在教学中渗透、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则是大学语文教育的神圣职责。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从课内引向课外,落实到学生的生活日常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濡染传统文化的光辉,并体现在行动中,如此方能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大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日常;行动
当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摆在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既是时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借助大学语文课程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传统文化引向课外,落实到学生具体的日常行动中,而对传统文化教育成果的检验,在知识考试之外,主要还应在行动中验证。
一、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要想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就要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传统文化。而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内心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濡染这种文化。
(一)通过热播影视剧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智与美
传统文化教学下的室内设计论文
1、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室内设计着重于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在符合建筑设计原理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创造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种室内环境除注重功能性与使用价值之外,还必须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因此,室内设计是一种包含设计技能、设计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综合性活动。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显,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热衷于华丽的西式设计,有的喜欢典雅的东方风格。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我国室内设计教育应注重于培养复合型室内设计人才,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要掌握必要的设计技能之外,还要加强民族文化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民族文化素质。近年来,我国的室内设计教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也日益成熟与完善,但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习惯于照抄和模仿西方设计。无论是确立的教学体系,还是选用的设计案例,都具有浓厚的西式风格,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与应用,也忽略了其在室内设计中的空间作用。这样一来,虽然学生们的设计风格显得十分前卫和时尚,但设计出来的作品不符合我们民族的审美标准,缺少民族文化底蕴,难以获得人们的认可,也偏离了室内设计的教学目标。因此,要提高室内设计教育质量,推动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就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努力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市场需要的新型室内设计人才。
2、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2.1中国古典文学的应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章流传于世,其中与室内设计相关的不在少数,在一定程度上给室内设计教学带来了启发。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及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些作品对于室内设计构思和室内空间设计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室内设计的空间来源。有很多格调清丽、充满诗情画意的古典文学作品描绘了众多的空间画面,这些都可以作为室内设计的创作素材;另外,通过学习古典文学还可以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以往在室内设计构思中,学生们仅仅是将文字转化为图像和画面,这种构思难以脱离文字的桎梏,也不能体现出文字的独特韵味,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缺乏生命力和想象力。教师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古典文学艺术的地位和作用,积极转变“重专业技能,轻文化素养”的教学观念,适当改革课程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同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报告、演讲、讨论等多种形式去感受古典文化,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古典文学艺术的熏陶。鼓励学生在探讨古典文学艺术的过程中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培养其创造才能。
2.2民族文化内涵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室内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设计活动,它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设计中体现文化内涵。在教学中要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明白室内空间设计的要点,认识到室内设计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创作之间的契合点,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教学的促进作用。以我国传统的剪纸为例,剪纸是一种很有趣味性的活动,剪纸文化也源远流长,是最为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可通过设计民间剪纸展示厅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剪纸文化,可选取几种典型的剪纸形象让学生去体会民间美术和空间造型的特点,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设计灵感。一般来说,能体现出文化内涵的室内设计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韵味,也充分融合了我国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点,这样的设计才能真正打动人心,也更具生命力。
2.3传统空间设计的理念对于现代室内设计教学的促进作用。中国传统室内设计讲究不同空间的“渗透”和室内外空间的通达,对于室内空间的多元化设计具有借鉴意义。在室内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空间分隔的界面,鼓励学生去思考,创造出灵活的空间界面。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通过空间扩展来实现空间与大自然的交流。从现代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很明显的“借景”空间设计。在现代室内设计教学中可以作为借鉴,使学生具备积极的民族文化心态,转变学生的设计思维方式,培养其审美情趣。
简析戏曲舞蹈中古典舞的特征论文
摘要:中国戏曲是一个值得我们珍惜的文化遗产,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璀璨的产转。因为她融合了文学,美术音乐,武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武术和舞蹈中蕴含了大量的舞蹈动作,置终形成了风格独特、韵律优美的戏曲舞蹈。而中国古典舞是我囝舞蹈莽前辈在50年代研究总结创新出的具有中国古典风格的舞蹈学派,它主要是借鉴芭蕾舞的训练手法,结合我国的戏曲.武术.杂耍等艺术彤式,形成的一种舞种。既然戏曲中蕴含着舞蹈,古典舞蹈中又融合了戏曲,那么,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戏曲舞蹈到底有着怎么样的渊泺.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戏曲舞蹈中国古典舞
华夏文明古国__中国,她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孕育着中国独特的文化。在这个大的传统文化下,又滋生了很多具有中国式的艺术文化,如中国的戏曲、武术、舞蹈等等。在我们这么丰富的文化国度里,如何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我们具有中国风格的艺术文化呢,这是我们每个从事各种领域的工作者一起努力的方向。
目前,在当代中国的舞蹈发展中,中国古典舞存在着一种迷失发展方向的局面。中国古典舞是我国舞蹈界前辈在50年代提出的一门新的课题,它主要是借鉴芭蕾舞的训练手法,结合我国的戏曲、武术、杂耍等艺术形式,形成的一种舞种。那么中国的古典舞在古代时期真的是以这种艺术形式存在的吗?我们还有待考究,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在中国传统文化—戏曲中,寻找答案。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条血脉,又是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人生精神的存在形式。它以实际人生活动的戏剧形态,保存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历史文化特征。它有别于世界其它民族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戏剧。它并不“早熟”,但它却与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列为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戏剧。正因为它具有古老性,所以,我想从中来探索中国古典舞的身影。
戏曲始终趋于融合,趋于歌、舞、剧三者的综合,戏曲经历了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能把五光十色的人间生活都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也为了使过着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能在观看戏曲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娱乐。中国戏曲是在文学、音乐、舞蹈各种艺术成份中都充分发展,相互兼容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对话、动作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