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礼仪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17:39: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古代礼仪文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古代礼仪文化

中学语文礼仪文化教育论文

【摘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传统礼仪文化作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我们需要看到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对于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切实发挥传统礼仪文化教育作用,进而提高我国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基于此,本文浅谈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礼仪文化教育的作用,希望可以给相关教学者带来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传统礼仪文化;中学语文;促进作用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传统礼仪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了解礼仪文化的本质,提炼出传统礼仪中的精髓,充分运用我国文化特色,将我国打造成为文化大国,进而提高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实力,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

一、传统礼仪文化教育所具备的价值

(一)有助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大场合与各个时代的礼仪文化现象。这在古典诗人中也十分常见。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初中生对文章中的传统礼仪文化深入发掘。如:在司马迁中的《报任安书》牵涉了很多谦称,如“仆”“牛马车”等。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礼仪大国,不管是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在政治层面上,“礼”都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润物细无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二)有助于提高社交能力。传统礼仪具有教育规范作用,它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向上的思想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礼仪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它作为人际关系处理的润滑剂,一旦被社会成员所接受,就会形成一股自我约束力。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时刻以得体的、大方的礼仪行为来约束自身,树立良好的形象。(三)有助于打造和谐文明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本质是需要以人为本,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注重个人价值的发挥。和谐社会的打造,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而礼仪文化对于养成个人内在品德有着积极效用。礼仪文化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无论对于个人发展而言,还是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而言,其意义都是巨大的。

二、传统礼仪文化教育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查看全文

谈庆典礼仪装饰设计的现状

1.中国古代庆典礼仪环境装饰的历史与发展

乡饮酒礼是一种宴饮仪式,重在于体现举贤敬能、尊老尚齿之思想。仪式的现场,要先铺设好参礼者席位,陈设好礼器,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明史·乡饮酒礼》中对乡饮酒礼的场景是这样记载的:设宾席于堂北两楹之间,少西,南面;主席于阼阶上,西面;介席于西阶上,东面;僎席于宾东,南面;三宾席于宾西,南面。皆专席不属。众宾六十以上者,席于西序,东面北上。宾多则设席于西阶,北面东上;僚佐席于东序,西面北上。设众宾五十以下者位于堂下西阶之西,当序,东面北上。宾多则又设位于西阶之南,北面东上。司正及读律者,位于堂下阼阶之南,北面西上。设主之赞者位于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设主及僚佐以下次于东廊,宾介及众宾次于庠门之外,僎次亦在门外。设酒尊于堂上东南隅,加勺冪,用葛巾;爵洗于阼阶下东南;篚一于洗西,实以爵觯;盥洗在爵洗东。设卓案于堂上下席位前,陈豆于其上。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堂下者二豆。主人豆如宾之数,皆实以菹醢。通过古书记载古代乡饮酒礼的环境装饰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也是古代礼仪的一个重要表征。

2.西方庆典礼仪环境装饰设计历史与发展

西方社会的礼仪文化略晚于中国,在西方社会,礼仪一词最早见于法语,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因为法庭是庄严的,在中世纪法国法院为了保证审判活动的正常进行,将“法庭须知”印在或写在一张长方形的证件上,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一个人,作为通行证,上面记载着进人法庭应遵守的事项,使法庭活动的参加者遵守法庭的行为准则。后来在其它各种公众场合也都规定了相应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逐渐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在古希腊的文献典籍中,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哲的著述中,都有很多关于礼仪的论述。中世纪更是礼仪发展的鼎盛时代。文艺复兴以后,欧美的礼仪有了新的发展,从上层社会对遵循礼节的繁琐要求到20世纪中期对优美举止的赞赏,一直到适应社会平等关系的比较简单的礼仪规则。历史发展到今天,传统的礼仪文化不但没有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现代化而被抛弃,反而更加多姿多彩,国家有国家的礼制,民族有民族独特的礼仪习俗,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礼仪规范程式,国际上也有各国共同遵守的礼仪惯例。西方社会的庆典礼仪形成与宗教信仰有着根本的联系,因此很多庆典礼仪环境装饰都带有宗教色彩。

西方的庆典仪式大多是在宫殿或教堂里完成的,如爱丽舍宫,它是法兰西共和国的总统府,也是法国最高权力的象征,其中的节庆厅和冬园是设宴会款待贵宾的场所,1889年,由建筑师欧仁·德布雷桑设计建成了节庆厅,墙壁、天花板、地毯都是丝绒,天花板上的12个水晶灯华丽异常。面壁都用镀金钿木装饰,墙上悬挂着著名油画或精致挂毯,四周陈设着17、18世纪的镀金雕刻家具,国宴台面呈“U”型,四周装饰得金碧辉煌,极尽奢华;凡而赛宫中的镜厅也是重要的礼仪空间,拱顶上布满了描绘路易十四最初18年征战功绩得彩色绘画。吊灯、烛台与彩色大理石壁柱激素及盔甲交相辉映,排列两旁的8座罗马皇帝雕像、8座古代天神雕像计24支光芒闪烁的火炬,令人眼花缭乱。最为吸引人的是与长廊左侧面对花园而开的17扇巨大拱形窗门相对应的17面镜子。使整个礼仪空间更为宽敞宏伟。在前希腊环境装饰风格中,红色是最受欢迎的如果墙体是满墙着色的通常会用红色,一般宴会在花园内举行,在花园里竖起华盖,后来有所改变一些临时性的建筑物经常被借用,阿特纳奥斯在四个世纪后对它进行了描述“这个大帐篷由木柱构成,能放置为客人准备的130个长沙发椅……柱子有规律的间隔……在柱子上面是一个方形的框缘,它支撑了整个有白边的圆形猩红色华盖,并作为屋顶”支撑体上镶嵌着图案或是鹅卵石,并且还悬挂其他的装饰物。结论: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不论是物质技术还精神文化,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历史延续性。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越是高度发展的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人们越是对文化具有更为迫切的需求。庆典礼仪环境装饰设计应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遗产,用现代的设计理念重新诠释和传承,这是新世纪庆典礼仪环境装饰设计探索的重大课题。因此,庆典礼仪环境装饰应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在风格、样式、品味上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作者:李莹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查看全文

小议古代冠礼的道德意蕴

摘要: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作为一种伦理制度,一直支配着传统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并起着化民成德的作用。有“礼之始”之称的冠礼在古代中国地位非常重要,它在帮助个体顺利跨越人生的不同阶段的同时又引导其进入礼的社会语境。冠礼是以仪式为载体的“成德之教”,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礼仪活动来启发和教育个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冠礼具体仪节所蕴涵的道德精神,今天依然值得我们重视。

关键词:冠礼;道德意蕴;礼仪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作为一种伦理制度,一直支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并起着化民成德的作用。正如国学大师柳诒徵在其《国史要义·史原》中所说:“伦理者,礼之本也,仪节者,礼之文也。”可见,伦理道德是礼的根本精神,各种具体的仪节是礼的外在形式。仪节与伦理道德是“形”与“神”的关系,它们彼此相互依存,那些看似繁复而琐碎的仪节其实是古人精致而意味深远的文化设计,其中蕴涵着极强的道德意蕴,失去了具体的仪节与礼仪活动,礼的道德精神则无从展现。有“礼之始”之称的冠礼在古代中国地位非常重要,是嘉礼中重要的典礼,它在帮助个体顺利跨越人生的不同阶段的同时又引导其进入礼的社会语境,正所谓“二十而冠,始学礼”。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礼仪活动来启发和教育个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本文拟通过对冠礼的具体仪节的叙述来分析冠礼所蕴涵的道德象征意义和道德教育功能。

一冠礼的主要程式

仪式总是通过语言与身体的程式化动作来完成的,冠礼主要由给冠者加冠、取字以及以成人身份进行社会交往等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仪节、礼辞以及身体的程序化动作所组成。根据《仪礼·士冠礼》及《礼记·冠义》,士阶层以上的贵族男子到20岁时,家庭要在宗庙中为之举行冠礼,冠礼的具体程序和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1.筮日、戒(告)宾、筮宾、宿(请)宾及赞冠者。

查看全文

关中儿童食育礼仪与文化传承探究

摘要:目前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教育重心由重分数向全方位的素质教育转移。在如今幼儿园、小学都设立食堂的大背景下,“生活即教育”与“做人,做健康人,做幸福的健康人”的教育思想理念渗透在各个领域。本文将陕西关中儿童食育礼仪、文化传承与小学实践类课程及社团活动结合,着力于让孩子通过一系列的食育活动,了解关中食文化与相关礼仪,在文化熏陶与传承中培育健康的饮食理念,形成良好的饮食礼仪,进而学会选择食物、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全的人格。“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本文旨在以儿童食育为抓手将传统食育礼仪文化融入于儿童生活中。

关键词:陕西关中地区;食育;礼仪;文化传承

陕西关中平原自古就被誉为“八百里秦川”,物美丰硕。在三千年往事中,它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无数美食,积淀了厚重而又辉煌的饮食文化。吃饭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石,所谓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文化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古人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饮食与礼仪,一脉相承。关中“食育”礼仪,就是通过挖掘陕西关中地区传统的吃食,让儿童追溯本地区各种饭食食材的选用、制作,饮食礼仪的起源、发展,在学习、传承中感受中国人的“敬畏自然、感恩食物”观,习得中国传统饮食礼仪和君子道德,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探索现代食品教育而奠定思想基础。

一.“食育”由来

“食育”就是饮食教育和通过饮食做教育。它起源于1896年日本养生保健专家石冢左玄的《食物养生法》一书,原话为“体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也就是在儿童教育中不光有体育、智育、才育,还应该有学习饮食文化的食育。基于此,在2005年的时候,日本颁布了《食育基本法》,拉开了全国普及并推广饮食运动的帷幕。此概念于2006年进入中国并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食育”包含两个层次,一是通过人们在对食物营养、食品安全的深刻认识中对食物产生感恩之心,二是通过加强对食文化的传承、与环境的调和以培养人们良好、健康的人格品质与身心健康。食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食育就是通过对儿童进行食物、饮食的相关教育过程达到德、智、体、美、劳全方面教育;以食为媒,培养儿童成为热爱生活的人,并且使他们具备保持健康生活的能力。儿童食育礼仪与文化传承,将通过儿童对陕西关中地区的食礼仪的学习和探究内化为文化自觉。

二.陕西关中地区食俗礼仪

查看全文

透析中国古代冠礼的道德意蕴

摘要: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作为一种伦理制度,一直支配着传统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并起着化民成德的作用。有“礼之始”之称的冠礼在古代中国地位非常重要,它在帮助个体顺利跨越人生的不同阶段的同时又引导其进入礼的社会语境。冠礼是以仪式为载体的“成德之教”,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礼仪活动来启发和教育个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冠礼具体仪节所蕴涵的道德精神,今天依然值得我们重视。

关键词:冠礼道德意蕴礼仪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作为一种伦理制度,一直支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并起着化民成德的作用。正如国学大师柳诒徵在其《国史要义·史原》中所说:“伦理者,礼之本也,仪节者,礼之文也。”可见,伦理道德是礼的根本精神,各种具体的仪节是礼的外在形式。仪节与伦理道德是“形”与“神”的关系,它们彼此相互依存,那些看似繁复而琐碎的仪节其实是古人精致而意味深远的文化设计,其中蕴涵着极强的道德意蕴,失去了具体的仪节与礼仪活动,礼的道德精神则无从展现。有“礼之始”之称的冠礼在古代中国地位非常重要,是嘉礼中重要的典礼,它在帮助个体顺利跨越人生的不同阶段的同时又引导其进入礼的社会语境,正所谓“二十而冠,始学礼”。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礼仪活动来启发和教育个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本文拟通过对冠礼的具体仪节的叙述来分析冠礼所蕴涵的道德象征意义和道德教育功能。

一、冠礼的主要程式

仪式总是通过语言与身体的程式化动作来完成的,冠礼主要由给冠者加冠、取字以及以成人身份进行社会交往等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仪节、礼辞以及身体的程序化动作所组成。根据《仪礼·士冠礼》及《礼记·冠义》,士阶层以上的贵族男子到20岁时,家庭要在宗庙中为之举行冠礼,冠礼的具体程序和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1.筮日、戒(告)宾、筮宾、宿(请)宾及赞冠者。

查看全文

文明礼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摘要:文明礼仪教育作为一种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常态化的道德教育,受到学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视。文明礼仪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知,促进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能进一步丰富文明礼仪教育的内涵,完善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体系。

关键词:文明礼仪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德育

一、文明礼仪教育的提出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是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使命。我国正处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利益冲突与价值观冲击的社会变革与转型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信仰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文明礼仪教育作为一种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常态化的道德教育,受到学校德育工作者重视并运用。以礼仪教育为载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有其现实可能性?本文在这方面做一些思考和探索。礼仪是维系人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基本的行为规范,并以约定俗成的风俗、传统、习惯等形式固定下来。随着社会发展,礼仪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文明的风向标,是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礼仪教育是一定社会集团根据礼仪规范的要求,有目的、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的系统道德教育活动。因此,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活动,通过礼仪教育可以提升个人道德素养,优化人性和人际关系,体验成功交往的乐趣,进而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发展。这里所提到的文明礼仪教育是指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规则和道德要求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列礼仪规范的教育活动。文明礼仪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系列礼仪规范教育让学生知礼、明礼、懂礼。

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思考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我们所说的“三观”。价值观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价值观念的认识和解释是不同的。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能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这种认同和凝聚能力主要来源于核心价值观,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总目标中选取出来的。富强是经济发展目标,民主是政治发展目标,文明是精神和文化的发展目标,和谐是社会和生态发展的目标。要通过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建立一个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进而更好地实现国家的民主与富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这八个字具有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态特点,都是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来定义的。因此,我国提倡的“自由、平等”的概念与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自由、平等”的观念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三个层次的内容,是公民政治、职业和社会交往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种观念形态,也是一种现实形态。因此,国家和社会层面价值目标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个人身上。公民个人道德准则的培育是国家和社会价值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的切入点。

查看全文

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启示

摘要: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大学礼仪教育

礼仪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教育是塑造理想人格的关键期,礼仪教育则是通往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将礼仪教育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是进一步落实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一、大学礼仪教育的本质

要回答什么是大学礼仪教育,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礼仪教育。礼仪教育则是将礼仪的内涵、观念、表现形式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手段进行传递,使受教育者感受到礼仪文化的博大,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礼仪教育的价值所在,有三个层次:首先,对于个体来说,是对仁德的追寻,让个体的行为更加符合道德规范;其次,对于社会来说,是在人际互动中更懂自我约束,更懂尊重与理解,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再次,对于国家来说,礼仪则是用完整的规范体系,建立有条不紊的社会秩序,使国家和而不乱。依据上述论述,我们认为大学礼仪教育是指:高校根据礼仪规范及道德建设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内在素质进行必要的礼仪指导、修正和教育的社会活动。其主要是向大学生传递礼仪文化知识和常识,指导大学生践行礼仪,从而转化为个体的行为或价值规范。其根本目的是推动大学生知美德、塑美型、养美性。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界定

查看全文

《千字文》对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一、《千字文》成书的背景

这段话详细地叙述了《千字文》成书的前后经过。《千字文》成篇之后,很快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千字文》的内容

《千字文》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天文、伦理、历史、农业、祭祀、饮食等。具体来讲,纵观《千字文》全文,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天地、宇宙的诞生和日月星辰讲起。而后谈到早期历史和商周武王时期盛世的表现。这一部分内容共有三十六句。《千字文》的第二部分重在讲述人的道德修养准则。该内容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如《千字文》中指出人要孝亲、珍惜父母传给的身体,做人要知过必改,讲信用,保持纯真本色,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接着文中又深入阐述对忠、孝和人的言谈举止、交友、保真等方面内容。这部分内容共有六十六句。《千字文》第三部分首先谈到京城行胜、都邑华丽,京城之中汇集了丰富的典籍以及将相公卿们丰厚的待遇和富足的生活。而后列举一系列文臣武将策功茂实的事迹。这部分内容共有五十二句。《千字文》第四部分首先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们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其次谈到日常理家,最后讲到人生的价值在于有益社会。这部分内容共有九十六句。

三、《千字文》的体例特点

(一)句式简短整齐,讲究押韵对仗

查看全文

现代中餐礼仪之“排座次”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在这自古为礼仪之邦,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饮食礼仪因宴席的性质、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区,也是千差万别。古代的饮食礼仪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而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然后入座:这个“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查看全文

坐位的次序如何排列

中华饮食源远流长。在这自古为礼仪之邦,讲究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饮食礼仪因宴席的性质、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区,也是千差万别。古代的饮食礼仪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而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然后入座:这个“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