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06:31: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古代建筑技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古代建筑技术

现代中式建筑设计探讨

摘要:中式建筑是我国建筑的主要类型,中式建筑有着自身的特色,代表着我国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但是就目前我国现代化的中式建筑来说,其在设计中并没有高度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导致中式建筑欠缺时展的特色,所以就需要加强设计,将中国传统的文化高效的融合到现代中式建筑中,以实现现代中式建筑的长远发展。本文主要就针对现代中式建筑设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仅供同行交流和参考。

关键词:现代化;中式建筑;设计

中式建筑有其自身的特色和魅力,无论是在设计形式上还是在文化内涵上,其都有着自身的格调。但是在欧式建筑风格以及现代化建筑风格的影响和冲击下,现代中式建筑出现了设计上的偏差,中式建筑原有的风味被大大缩减,使得中式建筑变得面目全非。而为了使得现代化中式建筑可以恢复其原有的魅力,就需要加强设计力度,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其中,下面本文就针对现代中式建筑设计进行深入的探究。

1中式建筑概述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建筑行业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地位逐渐提高。就现代的中式建筑来说,其已经成为了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建筑行业引进各种新技术和新的施工方法,建设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建筑,但是社会的发展变迁瞬息万变,人们对于现代建筑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建筑具备现代化的气息,同时也要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中式建筑在发展的进程中,对四方文化有着一定的排斥性,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的艺术园林等建筑均有着很高的成就。而发展到近代,由于战乱等多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现代建筑无法与世界建筑相接轨,在设计潮流上通常都落后于世界水平,这就使得我国的建筑文化逐渐的丧失。而在最近几年,由于建筑设计者思想上的偏差,使得中国的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出现了严重分离的情况,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大力影响和冲击作用下,我国建筑设计人员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进行设计思想的转化,从而为我国的现代中式建筑发展开辟了一个阳光大道。在中式建筑中,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其体现出了中国从古至今的精神追求变迁。在针对中式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将朴素的观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应用其中,开展设计的新形势,使得中式建筑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高效的体现,现阶段,大部分的中式建筑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如园林、家具等的设计,均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同时也发扬了中国的特色文化,使得我国的民族文化实现了长久保存。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以及人们思想观念、审美的不断转变下,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法和美感追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与古代人有着较大的区别,当前人们已经习惯了现代生活方法,无法融入古代建筑的生活环境中,而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传统建筑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性,所以为现代中式建筑的设计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力优秀的古代文化,而具有中国古代文化代表的就是古代建筑,例如宫殿、园林、民宅等等,在当前的现代建筑设计中,古代建筑不仅是其设计灵感、构造等的借鉴,对世界建筑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当前的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古代建筑设计的元素,进行现代中式建筑设计,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2现代中式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查看全文

建筑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一、传统建筑工程技术

传统的建筑工程技术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古代建筑工程技术时期,二是近代建筑工程技术时期。从古代建筑工程技术时期到近代建筑工程技术时期,技术越变越好。

1.古代建筑工程技术时期

在古代建筑工程技术是比较单一和简单的,对技术含量要求很低。房子一般由树木、石头等材料构成,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由材料搭建起来,一个可以遮风挡雨和休息的地方就可以了,主要是实用性很强,观赏性以及艺术性几乎没有。

2.近代建筑工程技术时期

在近代建筑工程技术就比古代的建筑工程技术有了明显的发展,由于人口的增多,原始的材料(比如石头、树木等)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这个时候,混泥土技术就被用于建筑中。这种技术相比于古代建筑工程技术好了很多,但科技含量仍然不高,人工操作砖块和水泥就可以建筑成功,这种技术对环境破坏很大,在目前的建筑中也依旧在使用。

查看全文

我国古代建筑特征试析论文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衍变过程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明显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烙印。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布局、空间及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古代建筑传统思想民族特色

建筑是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现。综观中国的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衍变过程中,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幽静的园林,还是丰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表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中庸和谐

“中庸”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他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它后来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古人论天文、地理、人道都不能离“中”而立。因此,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必须以“中”为标准,即做到所谓“天人合一”。

“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古代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平面作对称均齐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作用。这一格局成为中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中轴线对称的建筑观念虽然早在商周时代就开始,但最典型地代表这种中轴文化的当数明清的北京城和宫殿了。整个明清时代的北京城自南向北,沿着一条长达7.5公里长的中轴线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该中轴线以最南端的永定门为起点,以地安门北面的钟鼓楼为终点,其间建筑空间序列重重叠叠、高潮迭起又井然有序,尤以故宫三大殿的平面布局最富特色。此外,这种关于中轴线的建筑空间意识,也体现在北京一般的四合院民居住宅中。

查看全文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工程特点探讨

中国古代建筑享誉世界,和古埃及、古代西亚、古印度、古爱琴海、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六大风格古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工程特点支撑,同时也构成了传统建筑独特的文化特色。这种独树一帜的建筑结构特点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河姆渡文化,高超技艺的工匠们在搭建房屋的时候不断探索创新,找到了材料和结构的结合点,其桦铆结构已经完全适应了当时人们对建筑的基本需求,在接下来的漫长积累中逐渐从实用性的特点开始向追求美观和艺术观赏性过度。

一、传统建筑结构工程中的独特梁架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类主要包括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形式。每一个钩件都在力学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建筑功能问题也在这种美学和力学的完美结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木结构的功能仍然在建筑设计中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这种巧妙的木构工程产生于对力学和木材料的深入的独特理解。每个部件的形状、结构和功能都需要从整体布局的思维定位,不断分解,最后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位置和功能部件,因此在这种基础的分解下也成为影响和提升传统建筑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单体一平面以‘间”为单元,采用这种单位划分有利于建筑结构中的柱网结构划分,而且在这种功能布局下也是的我们的建筑结构域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小部件的受力程度,极大的增强了主体的稳固程度。古埃及建筑中也有的采用了这种的建筑结构形式,一平面为单位,不断的扩大整个建筑的受力范围,但是从根本上古埃及建筑和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存在巨大差距,因而二者有个根本的不同,那就是建筑材料的特点。不同的建筑材料在建筑师手里发挥不同的作用,材料不同,必然会导致建筑思维产生巨大差异。在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工程中比较有特点的还有一梁架,这种建筑形式最早出现在建筑空间宽敞的房屋内,这与当时的社会需要存在很大关系,极大的拓展了建筑空间,是古代厅堂建筑中比较常见的建筑形式。替力梁架是一种层层递减的关系,从最下一道梁到最上一道梁,每一层都成递减趋势,这样不仅空间和材料能最大程度的节省出来,而且久而久之也成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二、材份制—智慧的模数制

模数制是现代主义建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尤其在工业大革命时期的建筑,模数制被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批量生产住宅和建筑构件,是的一些建筑原件的标准化生产开始盛行,建筑按标准行事。其实这种建筑思维早在中国古代的匠人们就开始探索尝试,材份制就是和模数制比较接近的一种建筑思维。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按照标准生产一些经常用到的部件和一些基础材料,这样工匠们在设计和建筑的过程中就能很好的利用好标准节省单独施工和设计的步骤,而且在这种形式下也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建筑主体的标准化生产需求。这种建筑形式思维在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工程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梁的长度和重量在建筑行业内都有统一的标准。这种标准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经历了酝酿到盛行的阶段,唐宋时期的材份制度已经相当盛行,而且在这种建筑结构工程特点中也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影响和提升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结构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材份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包括大木作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内容,并且将这种体系按照简约化处理,标准化、规格化是确保整个体系能够按照流程操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和方面,同时这些方面也在不断的优化和组织中形成了比较常见的古建筑结构工程特点,这样才能确保整个木质材料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开放性与生长性

查看全文

古代传统建筑文化刍议

摘要:在内涵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传统建筑文化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不仅仅是用来居住的场所,更是中华文化底蕴深厚的体现,而随着不同朝代的更替,中国传统建筑也蓄积了厚重的人文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建筑文化。所有这些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成型期、成熟期、高峰期、渐进期得到生动体现。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中庸;天人合一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朝代的不同建筑有不同发展过程及特点,国家的文化蕴含、统治者的思想观念都体现在传统建筑中。

一、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概述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而其中的“住”则是在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人固有的传统思维中相对重要的也是最为看重的一部分。自古以来,中国人认为有房子是一个家庭形成的必备条件,这样的传统思维当然也延续到了今天。大约从旧石器时代开始,那时候还没有一定规律的建筑,人们只是把天然的洞穴当作他们的栖身之处。而经过一定的实践,人们逐渐发现了怎样去建造房屋,虽然这一过程是漫长的,但也体现了社会一定的进步性。而且越来越集中的建筑,越来越多样化的建筑,也充分体现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国家,是一个带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国家,这一点在明清两个朝代显得尤为突出。而中国古代建筑分为好多种类,在早期是只供人们居住,躲避猛兽的袭击以及一些恶劣的天气。但是,中国古代建筑也涌现出供人观赏的建筑,例如寺庙、石窟等等。而且还有用作军事战争及保卫国土的建筑,秦朝秦始皇领导修建的万里长城就是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形态各异、风格独特的建筑,也让中国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瑰丽的一笔,它们像是一部部石刻的史书,从古至今流传下来。而且中国古代建筑里也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同样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为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人文发展情况都不一样,所以建筑风格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通过当时建筑的风格来透视社会的发展状况及人们的精神追求。基于此,我们可以把截止到明清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与特点分为一定的时期来阐述。

二、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发展与特点

查看全文

古建筑文化的缺失与建筑文化断层分析

摘要:传统的古代建筑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无法满足人们对住房舒适度和美观的要求,一些古老的建筑因为其结构复杂,且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很难达到现代建筑效果。因此古建筑文化遭到现代人的抛弃,而人们更愿意追求西方建筑风格。独具一格的古建筑文化在中国正慢慢消逝,但现代人也无法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导致中国建筑文化出现断层。

关键词:缺失;断层;分析

1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建筑是一种文化,是随着朝代政治制度和民俗习惯而演变的一种文化遗产。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各朝代金碧辉煌的宫殿、绵延万里的长城、曲折多变的各式园林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佼佼者,皇宫彰显了权利与信仰,长城见证了古代人民抵御入侵者的血和汗,而各式的园林则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优雅、恬淡生活的追求。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河的一类艺术,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变革,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框架式结构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框架式结构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建筑结构。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在古代,对木材的选择也很有讲究,不同地区选用不同的木材,大多数都以樟木和楠木居多,而宫廷等显赫府邸多用金丝楠木。金丝楠木也成为权力和富裕的象征。

查看全文

先秦典籍中的古代建筑文化论文

一、中国古代建筑及建筑文化概述

中国建筑一直以来以土和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后来又伴随加工石料、烧制的砖瓦等材料构建而成,故中国又把建筑工程称为土木工程。建筑艺术则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应运而生的。在阶级社会,建筑艺术无疑打上了统治阶级审美的烙印,而众多民居则更多表现出了老百姓的喜好和追求。建筑艺术的产生首先来源于实用,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加上匠师们的美化处理,产生了建筑艺术。比如中国建筑的坡形大屋顶就是为了排水和遮阳的实际用途。被称作“飞檐翘角”的屋盖也是由于使排水抛远、多纳阳光的需要而创造的优美形象。在这技术与艺术构成的文化综合体中,建筑是由人创造的,作为文化,建筑的主角是人。所以,当我们认识中国建筑文化的本质时,必然要考虑处于一定建筑环境中的人的意识、观念、思想、情感和行为。因此,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典籍,不仅能帮助我们探究建筑的形式和技艺,同时发掘形式后面的哲学现象,还能使我们真正了解中国的建筑文化,掌握中国建筑的主体价值,从而在现代化浪潮中才不致失掉民族的特质。

二、中国先秦典籍中的建筑文化现象

源远流长、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中国历史,以及中国文化脉络的渐进历程,构成了中国建筑伟大的文化旋律。在漫长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作为东方文化与哲学的物质载体,中国建筑的崇高形象,在世界建筑史中丝毫不亚于历经许多世纪业已发展成熟的西方建筑。在高超的土木结构技术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中,中国建筑文化,铸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与深奥的哲思境界,这一切毫无疑问全部折射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

(一)中国建筑文化之“天人合一”的时空观

中国人最早提出了道德这样的东西,用来约束人类的兽性。然后把它投射到天上,这就是“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开始。古代中国人在文化观念中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对应的,即所谓“天人合一”。这在中国先秦典籍《周易》与老庄的著述中表现很突出,《周易》关于“天地人”三才之说与老庄的“道法自然、我自然、返璞归真”等思想莫不如此。董仲舒甚至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而程明道则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语录》二上)。因而,中国建筑文化,令人深为感动地体现出“宇宙即是建筑、建筑即是宇宙”的宏大的时空意识。从自然角度看,天地是一所庇护人类生存的“大房子”,所谓“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为宙”。从人工建筑角度看,建筑象征宇宙,“天地入吾庐”也。中国建筑文化的时空意识,是一种自古就有的、人与自然合一的有机论。

查看全文

古代建筑对现代首饰设计的启示论文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丰厚,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独特的木结构建筑体系。现代首饰设计中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故从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色彩、装饰、材料、设计理念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以求深刻理解,巧妙的运用在现代首饰设计中。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斗拱;首饰设计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国际首饰潮流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由原先的贵族化、高档化转向平民化、个性化。这为现代首饰设计拓展了可喜的空间。现今的珠宝首饰发展趋势,亦要求珠宝首饰设计不断推陈出新,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兼容并蓄,对民族元素的再认识和再利用。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体系和风格,渗透出中国的民族气质和美学思想。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元素应用到现代首饰设计中,让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成为我们进行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途径。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

1.1中国古代建筑的造型:古典美学家把建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它本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而这也决定了其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化中独特的形式美。

以北京天坛祈年殿为例,其建筑整体形式采用圆形,层层收缩的汉白玉圆形台基与层层收进的青蓝色琉璃瓦三重攒尖顶相对呼应,金色的宝顶与天相接,体现出象征“天圆地方”的祈年殿的崇高庄重的性格。

查看全文

探讨传统建筑土木营造本源

中国建筑体系,同其文明一样久远,所有的资料来源———文字、图像、实例———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一直采用着一种土生土长的构造体系,这体系自其源生,以至近代。从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的发掘,证明中国古代人那时己经建造榫卯构筑木架房屋。世界其他诸系建筑,虽在或长或短的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曾先后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使用过木材作为建筑材料,但后来均被石材取代。

唯中国木构建筑,统一贯享了六、七千年的寿命。就单体建筑的体量而言,中国建筑不及西方石造建筑高大、雄伟,但若以其结构历来所本的原则,及其所取的途径来考察和研究,则这统系建筑的内容,的确是最经得起严酷的分析而无惭愧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木结构体系的历史选择早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在多山的中国大地并不缺乏石头,然而“土木营造”的千年决择更是源远流长,文脉所系,一脉相承。究其原因,应是自然、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综合选择的结果。1因地制宜的自然选择任何时代的建筑都是以物质材料为载体,在一定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按照相应的规则建造起来的空间结构。在许多情况下,建筑的技术和艺术是可以超越和改变的,但建筑材料是离不开产生它的自然环境的。

原始时期生产力低下,先民还没有能力摆脱自然环境的制约,建筑的选材也自然是依赖自身生存的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就成为他们最初也是最为重要的选择。古代文献对原始建筑的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文献表明中国古代原始建筑存在着“构木为巢”的“巢居”和“穴而处”的“穴居”两种主要构筑方式。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江苏丹阳香草河遗址都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的干栏基址。穴居房址更容易遗存,特别是在黄河流域更为集中。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河南密县北岗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等,都有新石器时代穴居房址发现。穴居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深厚土层,具有良好的隔热、防寒功能。黄河流域为半干燥气候,空气湿度较小,雨量不大,地下水位较深,地表土层经常保持较干燥状态。因此穴居是黄土地带最便利、最合理的建筑构筑方式。干栏和穴居分别代表着中国古代南方沼泽地带和北方黄河流域最典型的建筑方式,它们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体现了就地取材的现实性,体现了适合本地区的环境适应性,体现了原始农业所用的砍伐、挖掘工具的便利性。

查看全文

书籍空间设计与建筑空间研究

摘要:书籍空间设计和建筑空间设计存在一定的联系,两者之间的联系性表现在设计观念、表现形式以及设计目标等方面。本文主要针对书籍空间设计和建筑空间设计的内在契合性进行探索和研究,目的是使建筑设计灵感更好地服务书籍空间设计。

关键词:书籍空间设计;建筑空间设计;契合;探索;研究

人类文化主要通过书籍和建筑的形式来展现,书籍和建筑作为两种不同形式的精神载体,在某些方面存在必要的联系,此种联系可称为内在契合,两者具备这种联系的原因如下:一方面,书籍和建筑的构建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构建特殊时空;另一方面,书籍空间设计和建筑空间设计都是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1]因此,两者内在是相通的,它们在某个特殊位置存在空间内在契合关系。

1统一的设计观念

“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建筑遵循的设计思想,建筑在设计中需要将“礼教”的中庸思想体现出来。建筑工程发展到现代,“天人合一”思想还能在设计中得以体现。比如,在园林设计、单体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等方面,都可以探寻此种设计思想的含义。古代建筑结构使用的材料主要以木材为主,此种类型的结构设计重视逻辑性的表达和传递。选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可以将轮回和阴阳互补的内容体现出来。建筑遵循的设计观念是集群的组合。对书籍空间设计内容进行分析,书籍作为人类智慧和文化的传播载体,在书籍设计中也将整体性作为主要考虑的问题,整体性既包含在系列性书籍里,也包含在书籍不同局部之间。我国现代的书籍在设计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标准和法度。评价书籍是否优秀需要从功能与审美、时间与空间、平面与立体、艺术与技术等方面的融合性来分析。[2]建筑和书籍在设计理念上都追求整体性,这正是两者内在契合的表现之一。此外,从艺术精神角度分析,伴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流动变换,永恒性和无限性正是中国建筑艺术精神的体现。此种艺术精神与古代中国追求的“道”存在必然的联系。书籍和建筑一样,具有生命。书籍的生命体现在时空的交错和融合。承载多种信息、具备多种实用性功能是书籍主要的优势,此外,在书籍中还可以体会审美的含义,即赋予在书籍上的精神价值。正如著名作家彭程所说,“人选择书的同时,本身也在为书所侵占”,侵占人体的正是书籍中具备的气息、精神、趣味以及美学方面的内容。[3]因此,不少热爱书籍的学者认为:“通过书籍可以满足人类在心理上的需求和心灵上的慰藉。”

2对应的设计形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