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统工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08:08: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古代传统工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体系的再思考
【正文】
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具备相当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承载着衣食住行的工艺造物文化。在国际化的大潮中,一旦失去本身应有的特色和风貌,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损伤。因此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工艺造物文化和美学思想,是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众所周知,中国造物文化的悠久、发达、辉煌、丰厚,无与伦比、举世公认。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未能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学科。但是没有系统整理不能误解为没有系统的工艺美学思想存在。为此我在1989年发表的《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体系述评》一文(见《中国工艺美术》总第32期)中明确指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传统工艺美学已经初步形成了思想体系和理论形态,并从7个方面对其重要内容作了简要述评。继续这一研究,本文将进一步对传统工艺造物文化的基本范畴、理论框架及其思想特色加以述评和探讨。
一、发掘传统工艺文化的理论基石
范畴是理论构建的基本概念,是构成体系“网结”的支点和要素。范畴系统,是概念范畴间的内在联系和层次结构。因此,发掘传统工艺文化的理论基石,寻求和建构传统工艺美学基本范畴的理论框架,是建立科学、系统理论的首要前提。但是,要想从传世的有限几本工艺著述中找到这样的理论范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技术思想是和古代的哲学思想融汇一体的。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于道与器、物与欲、文与质、技与艺、用与美等工艺美学基本范畴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或取譬引类,或直言阐述,连篇累牍,史不绝书。《周易·系辞》更是一部阐释天道易理“人文化成”的宏篇巨构和百科全书,其中就包括了工艺文化“开物成务”的丰富内容。例如制器尚象、立象尽意的致思方式;道寓于器、载礼释道的教化功能;以意立象、取象构形的造型意识;天人合一、共生共荣的美学追求等等。如果有人说引用这些范畴概念是妄测臆改,牵强附会,那么,我们如何认识这些范畴概念就成为问题的关键。下面有必要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作为概念范畴形态的精神文化,是建立在物质文化基础上的,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概括升华。汉字“范”即工艺造物的模具。《荀子·强国》:“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得齐。”而“畴”指已耕作的田地或田地的分界。可见“范畴”就是人们在生产实践基础上对事物的认识。“道与器”,道即理,《说文》:“理,治玉也,从玉里声”。玉有脉理,依其脉理而治,就是理。“质与文”,质就是器物的质地,文即图案纹样之“纹”。可见这些概念,原本就是工艺造物原初意义的引申。我们只不过是把“借走”的概念“物归原主”,从本质上或本体上没有什么不妥。
第二,工艺造物的双重建构,工艺及工业历史的对象性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之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马克思语)。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实际上工艺美学比传统美学更接近哲学。建立在实用理性、经验直觉、意象思维方式和讲究“经世致用”的传统哲学如《易·系辞》,更接近于广义的“营造学”。“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己者也。”工艺与传统哲学的双向靠近,使《易·系辞》的工艺文化人类学和工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内涵便凸显出来。对于人类文化的起源、社会文明的发展、衣冠文物与发明创造一一对应:渔猪时代(庖牺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农耕时代(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垂衣裳而天下治。“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把这些工艺造物、文明建树推崇为圣人的事业。“以制器者尚其象”视为推行“圣人之道”。“尚’就是注重、效法,这里明确指出了《易经》对于工艺造物方法论的重大意义。
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体系的再思考详细内容
【正文】
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具备相当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承载着衣食住行的工艺造物文化。在国际化的大潮中,一旦失去本身应有的特色和风貌,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损伤。因此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工艺造物文化和美学思想,是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众所周知,中国造物文化的悠久、发达、辉煌、丰厚,无与伦比、举世公认。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未能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学科。但是没有系统整理不能误解为没有系统的工艺美学思想存在。为此我在1989年发表的《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体系述评》一文(见《中国工艺美术》总第32期)中明确指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传统工艺美学已经初步形成了思想体系和理论形态,并从7个方面对其重要内容作了简要述评。继续这一研究,本文将进一步对传统工艺造物文化的基本范畴、理论框架及其思想特色加以述评和探讨。
一、发掘传统工艺文化的理论基石
范畴是理论构建的基本概念,是构成体系“网结”的支点和要素。范畴系统,是概念范畴间的内在联系和层次结构。因此,发掘传统工艺文化的理论基石,寻求和建构传统工艺美学基本范畴的理论框架,是建立科学、系统理论的首要前提。但是,要想从传世的有限几本工艺著述中找到这样的理论范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技术思想是和古代的哲学思想融汇一体的。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于道与器、物与欲、文与质、技与艺、用与美等工艺美学基本范畴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或取譬引类,或直言阐述,连篇累牍,史不绝书。《周易·系辞》更是一部阐释天道易理“人文化成”的宏篇巨构和百科全书,其中就包括了工艺文化“开物成务”的丰富内容。例如制器尚象、立象尽意的致思方式;道寓于器、载礼释道的教化功能;以意立象、取象构形的造型意识;天人合一、共生共荣的美学追求等等。如果有人说引用这些范畴概念是妄测臆改,牵强附会,那么,我们如何认识这些范畴概念就成为问题的关键。下面有必要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作为概念范畴形态的精神文化,是建立在物质文化基础上的,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概括升华。汉字“范”即工艺造物的模具。《荀子·强国》:“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得齐。”而“畴”指已耕作的田地或田地的分界。可见“范畴”就是人们在生产实践基础上对事物的认识。“道与器”,道即理,《说文》:“理,治玉也,从玉里声”。玉有脉理,依其脉理而治,就是理。“质与文”,质就是器物的质地,文即图案纹样之“纹”。可见这些概念,原本就是工艺造物原初意义的引申。我们只不过是把“借走”的概念“物归原主”,从本质上或本体上没有什么不妥。
第二,工艺造物的双重建构,工艺及工业历史的对象性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之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马克思语)。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实际上工艺美学比传统美学更接近哲学。建立在实用理性、经验直觉、意象思维方式和讲究“经世致用”的传统哲学如《易·系辞》,更接近于广义的“营造学”。“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己者也。”工艺与传统哲学的双向靠近,使《易·系辞》的工艺文化人类学和工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内涵便凸显出来。对于人类文化的起源、社会文明的发展、衣冠文物与发明创造一一对应:渔猪时代(庖牺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农耕时代(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垂衣裳而天下治。“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把这些工艺造物、文明建树推崇为圣人的事业。“以制器者尚其象”视为推行“圣人之道”。“尚’就是注重、效法,这里明确指出了《易经》对于工艺造物方法论的重大意义。
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体系论文
【正文】
一个国家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具备相当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承载着衣食住行的工艺造物文化。在国际化的大潮中,一旦失去本身应有的特色和风貌,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损伤。因此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工艺造物文化和美学思想,是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众所周知,中国造物文化的悠久、发达、辉煌、丰厚,无与伦比、举世公认。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未能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学科。但是没有系统整理不能误解为没有系统的工艺美学思想存在。为此我在1989年发表的《传统工艺美学思想体系述评》一文(见《中国工艺美术》总第32期)中明确指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传统工艺美学已经初步形成了思想体系和理论形态,并从7个方面对其重要内容作了简要述评。继续这一研究,本文将进一步对传统工艺造物文化的基本范畴、理论框架及其思想特色加以述评和探讨。
一、发掘传统工艺文化的理论基石
范畴是理论构建的基本概念,是构成体系“网结”的支点和要素。范畴系统,是概念范畴间的内在联系和层次结构。因此,发掘传统工艺文化的理论基石,寻求和建构传统工艺美学基本范畴的理论框架,是建立科学、系统理论的首要前提。但是,要想从传世的有限几本工艺著述中找到这样的理论范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技术思想是和古代的哲学思想融汇一体的。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于道与器、物与欲、文与质、技与艺、用与美等工艺美学基本范畴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或取譬引类,或直言阐述,连篇累牍,史不绝书。《周易·系辞》更是一部阐释天道易理“人文化成”的宏篇巨构和百科全书,其中就包括了工艺文化“开物成务”的丰富内容。例如制器尚象、立象尽意的致思方式;道寓于器、载礼释道的教化功能;以意立象、取象构形的造型意识;天人合一、共生共荣的美学追求等等。如果有人说引用这些范畴概念是妄测臆改,牵强附会,那么,我们如何认识这些范畴概念就成为问题的关键。下面有必要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作为概念范畴形态的精神文化,是建立在物质文化基础上的,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概括升华。汉字“范”即工艺造物的模具。《荀子·强国》:“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得齐。”而“畴”指已耕作的田地或田地的分界。可见“范畴”就是人们在生产实践基础上对事物的认识。“道与器”,道即理,《说文》:“理,治玉也,从玉里声”。玉有脉理,依其脉理而治,就是理。“质与文”,质就是器物的质地,文即图案纹样之“纹”。可见这些概念,原本就是工艺造物原初意义的引申。我们只不过是把“借走”的概念“物归原主”,从本质上或本体上没有什么不妥。
第二,工艺造物的双重建构,工艺及工业历史的对象性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之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马克思语)。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实际上工艺美学比传统美学更接近哲学。建立在实用理性、经验直觉、意象思维方式和讲究“经世致用”的传统哲学如《易·系辞》,更接近于广义的“营造学”。“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己者也。”工艺与传统哲学的双向靠近,使《易·系辞》的工艺文化人类学和工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内涵便凸显出来。对于人类文化的起源、社会文明的发展、衣冠文物与发明创造一一对应:渔猪时代(庖牺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农耕时代(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垂衣裳而天下治。“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把这些工艺造物、文明建树推崇为圣人的事业。“以制器者尚其象”视为推行“圣人之道”。“尚’就是注重、效法,这里明确指出了《易经》对于工艺造物方法论的重大意义。
红木镇纸包装设计论文
一、镇纸产品的设计特征
镇纸,是古代文人在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物品。在古代,人们常把小型的青铜器和玉器用以把玩和欣赏,同时将之用来压纸或是压书,逐渐便发展成为文人书房里重要的用具——镇纸。古代镇纸多以兔、马、牛、羊等动物塑造造型,之后镇纸造型则发展为多以尺状为主,长方条形,其上雕刻各种浮雕纹样或是贴花镶嵌传统图形,因此镇纸也被称作镇尺和压尺。镇纸一般来说体积较小但分量较重,早期其材质多为铜、玉和陶瓷等,后来镇纸大量用于书画文房当中。木质镇纸相对其他材质更易于塑造造型,因此,酸枝木、紫檀木和花梨木等多种名贵红木被大量用于优质硬木镇纸的设计制作当中。
二、红木镇纸的外包装设计特征
基于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院校家具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法研究——以家具专业赴企业开展实践教学项目为例》的研究课题,在我们与区内多家红木家具公司的深度校企合作中,针对红木家具生产余料衍生品做了大量的设计,其中包括红木镇纸的造型设计及其外包装设计。红木镇纸的包装设计,需要从外包装尺寸、色彩搭配、包装材料、包装结构和生产工艺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般来说镇纸体积较小,红木镇纸的包装尺寸也就相对较小。但是在红木产品的设计中,有时会将文房用具成套进行设计,如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又如笔托和笔架等,都可以作为红木工艺产品生产出来,与红木镇纸产品成套组合。因此,该类产品的外包装设计的尺寸也会相应加大;红木镇纸的包装设计需要考虑色彩之间的搭配,红木镇纸无论是在其文化性的特征上,还是在木材本身所具备的特性上,都要求我们在色彩上体现红木的稳重和品质感,切忌在设计中使用浮夸躁动的色彩;红木镇纸的外包装材料有很多种类,主要包装材料大体上有金属、塑料、玻璃、陶瓷、纸、竹本和复合材料等,包装辅助材料则有各类涂料、粘合剂和印刷工艺等,有时还可以选择红木原木材料作为其外包装设计的一部分,这样既能够与红木镇纸产品相联系和呼应,同时也能够将红木的高贵品质体现在包装设计上;红木镇纸的包装结构,可以采用传统生产工艺,也可与现代工艺结合起来。紫檀木、酸枝木、鸡翅、花梨等名贵木材被大量用于红木家具生产当中,而作为红木家具生产传统工艺的榫卯结构,则可以与红木镇纸的包装结构设计结合起来,赋予包装设计中式家具传统工艺的文化性;红木镇纸包装设计结合现代工艺,将激光雕刻、镂空雕花和拼接贴花等方式运用到包装设计中,体现红木镇纸包装设计的现代感。同时,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穿插与结合,也成为日后各类工业产品包装设计产业的发展趋势。
三、红木镇纸包装设计在实践中的运用
以下是几件在与家具企业合作中设计的红木镇纸外包装设计作品,这些设计曾入选国内工业产品设计大赛,在红木家具生产余料工艺产品的外包装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盔甲,是古代战争中将士用以保护自身身体的重要防具。古代战甲大多数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并将甲片编缀起来。商周时期的铠甲有练甲,到了战国时期,有青铜甲和铁甲等,后又出现金丝甲和锁子甲等战甲。该红木镇纸产品包括毛笔、墨块、砚台和镇纸四件文房用具,因此包装尺寸相对较大。包装设计中将古代战甲作为设计的创意来源,盔甲的符号也得到合理地发挥和体现,将古代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体现了包装设计的多元文化元素之间的包容和融合。该红木镇纸产品外包装设计追求古代将士战甲的“威武”和文人墨客的“高雅”相统一。设计者提取盔甲腰部的设计,提取盔甲上的甲片镶嵌于红木盒上,再搭配上武将的腰带重新设计作为包装绑扣。在材料选择上,采用紫罗兰、花梨木和红檀木等红木实木材料,以体现原木本身所具备的天然材质和色泽。外包装材料利用红木余料板材,在金属面板上使用激光雕刻工艺进行镂空雕刻处理。盔甲的甲片使用银片和合金镀银贴花,镶嵌在红木实木面板当中,一方面将包装设计的材质肌理有效地体现,突出材质之间的层次感;另一方面,红木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结合,更加能够体现红木生产余料工艺产品细腻、美观、大方的品质感。在包装设计中,所选择材料的质感往往能够体现出产品的品质,从而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作品《简•爱》的设计构思来源于我国古代的竹简。竹简和木简都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形式之一,是战国至魏晋以来最常用的书写材料,古人常以竹简和木简作为知识传递和沟通交流的主要途径。以环保再生纸作为该红木镇纸产品的外包装及其手提袋的材料,通过平版印刷方式进行制作。再生纸使用帆布纹银灰色材质,无论是在色泽还是肌理表现上,都给人一种雅致的品质感;加上不同再生纸质的暗花处理,并采用浅灰色暗纹做旧的处理手法,不仅将包装盒的元素层次拉开,提升创作元素的层次感,而且还能够带给人一种古朴而高雅的质感。该红木镇纸产品的内包装材料使用广西地域盛产的资源——竹子进行制作。竹子作为一种绿色环保材料,具有重复利用和循环可再生的特点。竹子与原木都同属于自然中最天然的、最古朴的材质,竹简的包装与红木镇纸产品的搭配能够更加和谐与自然。在竹简的表面上使用激光雕刻机雕刻古代篆文,传递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韵味。同时,这种形式的包装设计还能够便于消费者收藏的需求,满足他们对于产品包装设计独特文化和使用价值的追求。以竹简造型作为创意的红木镇纸产品包装设计,能够将整个包装设计追求古朴的文化性和现代精美的设计性相统一。红木镇纸作为古代文房重要的用具之一,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它有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红木镇纸的目标消费者一般为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并具有一定生活品味和精神追求的人群,它可以作为贵重礼品馈赠亲朋好友,可作为观赏之物供人把玩,也可以作为个人收藏之物。红木镇纸的特性决定了其包装设计也需要具备现代的独特文化性和使用价值。红木镇纸的包装设计不仅需要考虑红木本身所具备的特性,还需要从材料、色彩、结构和工艺等方面做出适当的选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将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从而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赋予到包装设计作品当中,提高红木镇纸产品的经济文化和精神价值。
传统陶瓷对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影响
摘要: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经历了非常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在20世纪的60年代末,我国的陶瓷艺术虽然具有一定的特色,但是依然保留着传统陶瓷艺术的创作特点。在一切都在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突破,尤其是在装饰和实用效果上得到了更好的提升,同时还需要用中国传统陶瓷文化深厚的精神内涵充实现代陶瓷艺术,使它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要保留住本土的核心精神文化。现如今的陶瓷艺术创作相比以前的传统陶瓷艺术制作更加精良,更加有趣,并且也更具有个人风格和情感的特点。笔者主要针对传统陶瓷对现代创作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现代陶瓷艺术;传统;陶瓷文化;陶瓷艺术创作
1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现状
中国现代陶瓷艺术是由传统陶瓷文化逐渐演化而来,因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给人以充分主观想象的创作风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由此产生了大量的陶瓷艺术创作者,也吸引了很多陶瓷艺术的欣赏者。中国陶瓷艺术真正的创作,起源于20世纪中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陶瓷艺术中开始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受人欢迎,我国文艺创作有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不过,在数量众多的文艺创作中,质量存在不足,产生了类似快餐艺术消费和抄袭模仿外国优秀作品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作品千篇一律,这样机械化生产势必会造成质量的残缺。比如,有一部分陶瓷艺术家是在学术、工厂、研究所里进行创作,并没有什么新的创作思路,主要为生产服务而创作;其主要考虑的都是如何适应市场,适应生产规程,适应大量的推广,要降低成本。这样他们就不可能把自己过多的主观思想强加于市场,强加于制作生产,对于企业和市场而言,固然这很重要。但长此以往,陶瓷艺术家们就很难发挥自我的创作性和个性。所以主席才着重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因此陶瓷艺术家们应该在艺术和思想上多下功夫,争取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既要有很强的艺术表达性,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2传统陶瓷影响着现代陶瓷艺术的创作风格
要想创作出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一定不能忽略传统陶瓷文化对创作的影响。首先现代陶瓷艺术重现和演绎了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风格。中国传统陶瓷文化历史悠久,风格多种多样,把传统陶瓷的风格和现代的设计语言结合起来,去创作、运用其特有的符号重新演绎、产生不同的形式,既能体现出中国传统味道,又带着新潮、豪华的感觉。总的来说就是,运用传统陶瓷文化加上现代手法来制作,如果两者得到巧妙的运用结合,必然会创作出相当优秀的陶瓷艺术作品。中国文化是非常有特色的,其中传统陶瓷文化更具“个性”,它有自己所独有的思想和价值观,还有自己特有的语言,但可惜的是目前这种现代陶瓷艺术的优秀作品并不是很多。
传统工艺在青少年美术教育中的实践
摘要:从青少年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出发,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以及传统工艺如何在青少年美术教育更好地融合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为青少年美术教育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青少年美术艺术思维;传承与保护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显著的地方特色。从客观角度讲,它已经成为了我国造型艺术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结构组成,不仅把工艺美术本质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在审美高度和实用性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平,显示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值得青少年认真学习和传承。
一、青少年美术教育的现状及艺术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1.青少年美术教育的现状
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青少年的艺术思维。从一般意义上讲,美学教育充满想象力和情趣,同时,由于其本身是艺术性很高的学科,因此,只有在教育内容和方式上注重艺术性,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在艺术世界里提高自身素养,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对于目前的青少年美术教育而言,很多教育机构教育方式一味的注重新内容,而忽视了从已经沉淀的传统工艺精粹中汲取和挖掘。这对提高青少年美术素养,乃至提升全民美术素养均十分可惜。
玉器漆器织绣工艺论文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织绣、玉器和漆器的基本知识、工艺特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感受各类工艺美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特有的人文内涵。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民族传统刺绣工艺在服装设计的应用
摘要:服装设计不断在发展过程中,近年来,现代服装设计中开始融入传统元素,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在发展现代服饰的过程中同时也传承了传统工艺。传统刺绣作为传统工艺中的一种,也被运用到现代服饰设计当中。传统刺绣作为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自然有不同之处,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如何运用好这两种因素尤为重要。文章将通过介绍刺绣的特点,阐述如何在现代服饰设计中运用此工艺。
关键词:民间传统刺绣工艺;现代服装设计;应用
传统刺绣工艺以精细与美感为人们所知,刺绣已经不再是仅仅在传统服饰中被运用,越来越多的现代服饰设计中也开始运用刺绣工艺。刺绣作为传统工艺的一部分,表面上似乎与现代人们服饰毫不相关。但实践证明,将刺绣运用到现代服饰中,既增添了服饰的美感,又增加了现代服饰的多元化。但如何将刺绣与现代服饰设计结合在一起,既能够体现现代服饰的特点又可以体现传统工艺的美感,值得人们探讨。
1刺绣的特点
1.1整齐有序。刺绣作为一种工艺,与现代的服装工艺较为不同的一点便是经刺绣出来的图案是经针线缝制而成,需要更多的时间与更加精密的工艺。虽然刺绣是由针线勾勒而成,但所形成的图案并无违和感,反而更加栩栩如生。刺绣出来的图案表面也并非凹凸不平,而是整齐光滑。刺绣图案表面不会有任何线头存在,针线整齐有序。1.2立体感强。绘画图案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平面美感,与其所在的载体融为一体,在一个平面中表现出来。刺绣图案则不同,刺绣图案更加具有立体感,虽然刺绣图案与其所在的载体也是融为一体,但更加生动、立体。除了视觉上的立体感以外,还有触觉上的立体感。刺绣触觉上的立体感来自于其组成材料,使用各种针线缝制出刺绣图案,所有针线的厚度构成了触觉上的立体感。1.3体现质感。在我国古代,刺绣是身份的一种象征,刺绣所需要的材料与耗费的时间精力并非古代的普通百姓所能承担,因此,只有贵族可承担刺绣带来的成本,这也使刺绣成为古代人们身份的体现。现如今人们经济能力增强,普通家庭也能负担起刺绣类的服装。由于刺绣工艺从古流传至今,加之刺绣本身的工艺,人们潜意识中便认为刺绣图案是服饰质感的体现之一。
2民族传统刺绣工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有关我国工艺美术产业拓展的综述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发展,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而工艺美术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工艺美术产业化的改革和发展长期滞后,工艺美术产业所能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在国民经济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还是一个相对弱小的产业。本文归纳了从古至今,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及现状,总结前人的观点,阐述了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传统文化;工艺美术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理念
中国工艺美术是中国人民为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各种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所创造的人工造物的总称。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一部分,既是物质的又是非物质的。作为商品生产,它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作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是生活的艺术,生活文化的“活化石”。工艺美术的背后蕴涵着非物质的技术内容和文化艺术内容,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经济价值,至今仍维持着一个以手工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群,作为工业生产的互补。
在以科技为主导的现代社会,对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保护与发展遭遇到了发展经济、技术更新和文化变迁的三大矛盾,产生了技艺传承乏人、创新理念落后、保护力度不强等诸多问题。人们已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保护和发展工艺美术产业的迫切性,以及改善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现状、进行工艺美术创新与应用的重要性。可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价值和历史意义都有再认识的可能。本篇文章就是对此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一、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历程
李滋新在《试论中国工艺美术的起源及其发展简史》中说,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原始发生可追溯到远古先民的第一件劳动工具的创造。凝聚在原始工具里的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既确立了中国工艺美术产业的初始形态,亦确立了工艺美术作为中华民族造型艺术先导的地位。
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开发及利用探讨
摘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传统工艺美术资源也十分丰富厚重,类型繁多。这些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大部分都来自于由古代到现代的劳动人民生产与日常生活之中,代表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的智慧凝结。在现代化进程发展速度不断进步的当今社会,教育领域也应该不断革新理念,提升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与发扬弘扬力度,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该将传统工艺美术与实际教学有机结合,教师应该通过生动趣味的课堂让学生们体悟到传统美术的独特魅力,促使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赏析能力,同时也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传统工艺美术;开发;利用
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对于艺术设计教学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很多艺术设计的灵感都需要在传统工艺美术资源中得到。因此,在艺术设计实际教学进程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不断灌输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作用与其中所具备的价值,在学生实际进行艺术设计中,应该将传统工艺美术有机融合,通过生动活跃的艺术课堂来促使学生体悟到传统美术中的韵味与独特的美感,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赏析能力与艺术素养,促进学生艺术设计能力的进步。
一、重构艺术设计教学课堂
在学校之中开展艺术设计教学的课程,其最为主要的目标就是促使学生可以了解并掌握最为基本的工艺美术知识,同时还可以依靠自身的知识水平创设出一系列具有当地特点的工艺美术设计课程系统,最大程度发挥出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价值,将艺术设计教学最大程度显现出本土文化价值。例如,景德镇的陶瓷艺术文化事业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其与陶瓷的生产文化、行为、精神等自然而然结合而成,是将时展变革的特点、当地地区文化特点、陶瓷工艺水平、艺术思想等融合为一体的手工业美术资源文化。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就出生于陶瓷艺术世家,因此,在艺术设计实际教学进程中,就可以最大程度加入并应用陶瓷艺术工艺美术资源,这也就成为了景德镇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项巨大的优势。由此可见,融合当地文化特点,开发当地工艺美术资源,重新构造艺术设计教学课堂,可以有效培育学生的艺术素养与能力,还能对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传承与弘扬。
二、多种教学方式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