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文化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7 03:49: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古城文化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古城文化论文

古城景观文化发展论文

一、安庆古城景观文化传承发展的特色与优势

1民风特色:移民文化是安庆民风之魂。安庆建成700余年,屡遭战乱侵扰,人口流失严重,至明初,大半为外来移民,清乾隆二十五年,安庆为安徽省治,八省通衢,更为官绅云集,碰撞交织,构成安庆民风的独特色彩。

2.文物古迹特色:安庆上百年的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数量繁多。目前城区范围内已发现不可移动文物近百处,列为各级重点文保单位的有50处,现存历代古建筑410处。迎江寺、振风塔、敬敷书院、谯楼、焚烟亭、钱牌楼、倒扒狮、陈独秀墓园、革命文物陈列馆、玉虹街古城墙等及其他重要的文物都得到了很好的维护。

3.区域事件活动:安庆作为皖省首府,近二百间发生了不少事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如陈玉成安庆保卫战失利,是太平天国走向衰败的转折点;1907年徐锡麟起义,为辛亥革命会党起义第一枪;1908年马炮营起义,为新军起义第一枪;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次年建造成我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台机动船,为中国近现代机械工业、军事工业之源头;之后求是学堂、安徽大学、安徽银元局、安庆飞机场等,在安徽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些也赋予了古城安庆新的生命内涵和历史价值。

4.交通区位优势:安庆与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有“四横五纵”的高速公路网和“二横二纵”的铁路网、4D级天柱山机场、对外港口长江水道和建设中的安庆铁路大桥等,现已初步形成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为一体、四通八达、有着明显的交通区位和地理优势的交通网。

5.社会经济发展:随着安庆石油化工、轻纺、建材、机械四大支柱产业的形成与支撑,目前安庆已拥有安庆石化、华茂、曙光、海螺、胡玉美等多家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近年来,安庆市GDP增长仍不断增长,2013年跃进安徽前三甲并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安庆市《关于推进旅游经济强市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给安庆带来新机遇,发展安庆旅游业,宣传安庆文化,力求将安庆打造成长三角经济圈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示范基地,进一步促进安庆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的发展。

查看全文

我国历史文化城镇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城镇保护意义现状问题保护的动力保护的基本原则经费的负担和筹措

论文摘要:中国对于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可以说刚刚起步,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理念和手段。本文通过介绍什么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意义、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希望能提供一些关于保护方面的思路,并引起人们对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关注。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众多承载着中华数千年文化、传统、历史的古城镇,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华夏大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文化体验的追求日趋流行,“历史文化城镇”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含义

所谓历史文化城镇,就是许许多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体构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街道景观。例如,带门楼的宅第,树木繁茂的庙宇,高耸的城郭、宝塔,以及文明开化以后所产生的西洋建筑、桥梁、濠河……等的姿态。[1]每个建筑物和构筑物,都有其深远的由来和历史,如果能够为来访者提供详细了解的资料,则必然会给人们很大教育;如果能将它们组成一定形体,创造出我们四周的“环境景观”,那么就可以使平常完全生活在异地的人,扩大生活范围,弥补生活体验的不足。我们亲生感受到,在我们生活的国土上,可以创造出多么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来。

但是文化城镇并不只是给外来者赏心悦目。文化城镇犹如地方文化的面孔,在这里反映着人们的实际体验,这是无法代替和置换的,他们将视它为自己的故土故乡。

查看全文

中国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论文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城镇保护意义现状问题保护的动力保护的基本原则经费的负担和筹措

论文摘要:中国对于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可以说刚刚起步,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理念和手段。本文通过介绍什么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意义、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希望能提供一些关于保护方面的思路,并引起人们对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关注。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众多承载着中华数千年文化、传统、历史的古城镇,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华夏大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文化体验的追求日趋流行,“历史文化城镇”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含义

所谓历史文化城镇,就是许许多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体构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街道景观。例如,带门楼的宅第,树木繁茂的庙宇,高耸的城郭、宝塔,以及文明开化以后所产生的西洋建筑、桥梁、濠河……等的姿态。[1]每个建筑物和构筑物,都有其深远的由来和历史,如果能够为来访者提供详细了解的资料,则必然会给人们很大教育;如果能将它们组成一定形体,创造出我们四周的“环境景观”,那么就可以使平常完全生活在异地的人,扩大生活范围,弥补生活体验的不足。我们亲生感受到,在我们生活的国土上,可以创造出多么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来。

但是文化城镇并不只是给外来者赏心悦目。文化城镇犹如地方文化的面孔,在这里反映着人们的实际体验,这是无法代替和置换的,他们将视它为自己的故土故乡。

查看全文

历史文化城镇研究论文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含义

所谓历史文化城镇,就是许许多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体构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街道景观。例如,带门楼的宅第,树木繁茂的庙宇,高耸的城郭、宝塔,以及文明开化以后所产生的西洋建筑、桥梁、濠河……等的姿态。[1]每个建筑物和构筑物,都有其深远的由来和历史,如果能够为来访者提供详细了解的资料,则必然会给人们很大教育;如果能将它们组成一定形体,创造出我们四周的“环境景观”,那么就可以使平常完全生活在异地的人,扩大生活范围,弥补生活体验的不足。我们亲生感受到,在我们生活的国土上,可以创造出多么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来。

但是文化城镇并不只是给外来者赏心悦目。文化城镇犹如地方文化的面孔,在这里反映着人们的实际体验,这是无法代替和置换的,他们将视它为自己的故土故乡。

所以,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就是在保存历史文化城镇物质遗产的同时,如民居、街道、桥梁,保护城镇建筑群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性环境。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意义

早在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17次全会制定的“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建议”的前言中说:“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自然和祖辈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环境,对这种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在各个地区的社会中,充分发挥文化及自然遗产的积极作用,同时把具有历史价值和自然景观的现代东西都包括在统一的综合政策之中,才是最合适的。”

查看全文

文物局工作者事迹材料

安金槐先生(1921—2001)河南省登封市人,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94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1949年参加工作,1950年调到河南省文物考古部门工作。安金槐先生于1952年参加了由文化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此后,他长期担任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副队长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并历任河南省政协第五届委员、全国政协第六届和第七届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考古学科组成员、河南省科技史学会理事长、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名誉会长、河南省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等职。1996年,又被国家科委聘为全国“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成员,担任商前期年代学研究课题组组长。2000年8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聘为学术顾问。

安金槐先生在其50余年的考古生涯中,以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吃苦耐劳、勤劳钻研的精神,走遍了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在田野考古调查、发掘和考古与历史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对我国文物考古事业的进步,对河南省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曾先后主持发掘了泌阳板桥水库、郑州商城、郑韩故城、淅川下王岗、洛阳含嘉仓、登封双庙沟、登封王城岗与阳城、密县打虎亭汉墓、南阳杨官寺汉墓等数十处大型古遗址古墓葬。还主持参加了密县和登封古瓷窑址、丹江库区、颍河上游等许多地方的考古调查。安金槐先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可以郑州商城遗址的发现与隞都说的提出、原始瓷器起源于商代说、登封王城岗的发掘与夏文化探索等作为代表。

20世纪50年代初,安金槐先生主持郑州商代遗址的发掘工作,先是发掘了二里岗遗址,随后在郑州发掘了一系列的商代遗存,包括有商代铸铜和制陶遗址。1954年他编写《郑州二里岗》时,就完成了郑州商代二里岗文化的考古学分期。还指出“郑州在商代当不是一般的小村落,很可能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大城邑”。并认为“郑州在殷代应属隞”。随着郑州商代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又发现了商代的夯土,并经钻探大体搞清了由夯土围成的长方形城址。在我国第一次找到了早于安阳殷墟的商代王都。1961年,他发表了《试论郑州商代城址——隞都》的论文。后来又在城内发现了宫殿遗址,并最终确认了郑州商城是一座周长近7公里,城墙保存最高处约5米、一般高为1~2米的商代重要城址。郑州商城的发现开创了商代考古的新局面,而二里岗商文化的发掘研究,更成为商代考古学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

原始瓷器起源于商代说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安金槐先生在研究商代器物时,发现有的器物表面有釉,这些器物的胎质呈灰白色且很坚硬,经化验为瓷土。这时,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有可能不是陶器,应是在新石器时代末期的白陶和几何纹硬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原始青瓷器。为此,他于1960年发表《谈谈郑州商代瓷器的几个问题》的论文。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的瓷器起源于东汉或魏晋时期,而商代原始瓷器的发现,将中国瓷器起源的历史至少提早了1500余年,引起国内、外文物考古学界和陶瓷学界的关注。安金槐先生于1978年发表的《对于我国瓷器起源问题的初步探讨》,进一步阐述了原始瓷器起源于商代的观点,他的这一观点被1981年出版的《中国古陶瓷史》所采用,为中国陶瓷发展史的研究,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20世纪70年代中期,安金槐先生主持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发现一座龙山文化晚期的古城址,他结合文献记载和前人考证,提出了该城址为夏代禹都阳城的观点,但因其面积较小而引起争论。近年,在国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研项目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这里发现一座同时期的大城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其北墙城壕长630米,向东延伸将王城岗古城址围护其中,二者关系极为密切。并发现夯土基址和玉礼器等遗存,为夏代禹都阳城提供更重要的佐证。早在郑州商城发掘获得收获,商文化研究有重要进展的时候,安金槐先生已开始考虑探索夏文化。文献资料中有关夏的记载不多,为探索夏文化而开展的考古工作也是比较有限的。他就凭着这不多的文献和原来有限的工作,以极大的学术勇气和深邃的学术眼光,把探索夏文化的重点放到登封。王城岗古城址的发现,迎来了1977年国家文物局在登封召开的夏文化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对王城岗古城的发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使之成为探索夏文化中的一次重大突破。出版于1992年的《登封王城岗与阳城》考古报告,被评为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鼓励奖,就是学术界对他的学术成就的最好褒奖。可以说安金槐先生首先发现的郑州商城,拉开了商代城址考古的序幕;那么登封王城岗第一座龙山古城的发现,同样开创了龙山城址发现与研究的新局面。由城址研究商文化,到从城址寻找夏文化,这不能不说是找到了一条从考古学研究夏、商史的新路。

同时,安金槐先生在登封双庙沟遗址的发掘中,最早发现了河南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在淅川下王岗遗址的试掘中又在河南首次发现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为豫西南考古学编年史的确立树立了标尺。此外,他在河南两周、秦汉以及魏晋、隋唐考古的发掘与研究中,都有重大建树。

查看全文

地域文化背景下商业空间设计探索

摘要:当代社会,地域文化的不同已经成为吸引人们旅游的重要条件。游客不只是来观赏自然景观,更是为了见识和了解更多的人文特色,而青年旅馆以其价格低廉的优势,受到了背包客和青年旅行者的青睐,所以结合当地地域特色的青年旅馆设计已成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必备条件。

关键词:地域文化;庐山;青年旅馆

一、概论

1、研究背景和意义

庐山作为世界各国人士所向往的旅游避暑胜地,可想而知,在平日和节假日期间,去游玩的旅客数不胜数。众所周知,庐山老别墅是庐山上一大看点之一,由于庐山独有的特色,从而吸引来了很多国内外的游客,在这其中有大部分人都是青年人士,所以青年旅馆是庐山上不可或缺的建筑之一,为了更好的促进庐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能体现庐山地域文化特色的标识性商业空间,用来满足国内外旅游人士对更高精神生活的需求和对外宣传庐山文化。所以,具有庐山地域文化特色的青年旅馆设计就产生了。

2、青年旅馆的概述及发展现状

查看全文

城市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在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遭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冲突,产生了诸多问题。本文从这些普遍问题出发,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阐述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措施。

论文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规划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家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里,曾经说过‘在生活条件加速变化的社会环境里,为人保存与其相称的文化环境,是大自然、先辈遗留的文明见证,这对人的平衡发展十分重要,为此应该使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将当代成就、昔日价值和自然之美纳入整体规划加以考虑”。历史文化遗产凝结了民族的智慧,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她也是一部研究古代社会生产发展的百科全书,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化的窗口,并且她对我们现代城市的硬件和人们文化思想的软件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目前看来,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城市建设在文物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稳步上升,城市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有不少建设项目忽视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使一些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

1.勘察不全面,造成建设施工时对地上和地下文物的毁灭性破坏。事例有重庆市2004年开工的36条共计2000多km的高等级公路中,发生多起严重毁坏文物点的事件,使得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永远地消失在推土机的重碾之下。

查看全文

新区规划布局策略论文

论文摘要:阐述了在新区规划中保护与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的意义,即传承文脉和塑造特色,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宏观布局上的三种规划策略:强化与再造历史城市空间格局,延续城市原有认知意象;用象形隐喻城市文化图形的方式来塑造特色城市空间意象;挖掘本土文化特色,创造一个全新的具有原生文化生态传承的城市空间。

论文关键词:新区规划城市文化历史特色保护与延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各地城市规模的普遍扩大,新区占城市建成区的面积比重不断上升甚至成为城市的主体。因此,新区逐渐取代旧城而成为一个城市主体风貌的体现。通常谈到“城市文化保护与延续”,都局限在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以及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等,而往往忽视了新区建设中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延续。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现阶段国内很多城市建设中都出现了传统风貌特色消失、历史文脉中断的现象,并造成“千城一面”的后果”。

因此,如何在新区规划中延续城市文脉、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无论是对历史文化名城还是新兴城市的新区开发,都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以下就以浙江省近年来部分新城建设的规划实践为例,对在新区规划中保护与延续城市历史文化这一课题进行探索,希望能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对策。

l新区规划中城市文化保护与延续的意义

忽视城市文化特色的继承,一味追求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方式正在使今天很多城市富有历史意义的城市结构、城市意象和城市景观消失和破坏,城市历史文化在逐渐地被消磨殆尽,城市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出现了城市空间环境形象平淡、雷同等诸多问题。而在新区规划中注重城市文化保护与延续,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手段,从更深层面上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体现,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

查看全文

建筑设计的城市夜空间探索

论文关键词:建筑理论少就是多解构主义

论文摘要:通过对建筑构图理论的研究,我们试图把这一概念应用在营造城市夜景设计中。

0引言

“城市是历史的场所,人们记忆中的、历史性的以及其秩序性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反映社会及文化习俗的‘集体的表现’。它们形成了一种‘建筑构成的场所’。"—A.罗西

城市夜景是“建筑构成的场所”的夜晚表现,场景转换的不同点是由自然光照明变成了人工光照明,色彩由素色光(透明光源)变成了彩色光(各种色系加黑色)。因此,建筑艺术的构图方式、建筑形式美的表现形式、色彩学原理同样适用于营造城市夜景观。

1用“少就是多”设计原则营造城市夜空间

查看全文

文物局先进事迹材料

“不践前人旧行迹,独惊斯世擅风流”两句诗是北宋诗人张耒评述黄庭坚诗歌成就时所作。当我们纵观河南博物院考古专家许顺湛先生考古著述轨迹时,用这两句诗评述许先生的理论体系时,再恰当不过了。许先生虽然已78岁的高龄,但仍著述不掇,思维敏捷,站在历史考古的学术前沿,捕捉学术热点,提出新的观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他出版了《灿烂的郑州商代文化》、《商代社会经济基础初探》、《邓县彩色画像砖墓》(合著)、《河南出土空心砖拓片集》(合著)、《中国奴隶社会》、《中原远古文化》、《黄河文明的曙光》、《许顺湛考古论集》、《五帝时代研究》,其中以《中原远古文化》、《黄河文明的曙光》和《五帝时代研究》最能反映其学术思想。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许先生根据我国史前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成果,针对当时学术界普遍认为仰韶文化“母系说”的观点,提出与众不同的“父系说”新观点,之后,立即引起学术界的争论。这场学术辩论经历20多年,直到1986年,在河南渑池县召开的纪念仰韶文化发现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父系说”才被人们所认同。许先生的仰韶文化“父系说”,揭开了探讨中国文明起源的序幕。

仰韶文化“父系说”是许先生研究生涯的切入点,他务真求实,谦虚谨慎,顺着历史脉搏去探索文明起源的源头,几十年过去了,他付出的辛勤劳动终于结出硕果。

关于文明的标志,许先生在《黄河文明的曙光》中作了清晰地、与众不同的界定,提出了五条标志:①农业生产社会化;②手工业生产专门化;③脑力劳动阶层化;④部落酋邦化;⑤礼制规范化。许先生的五条标志与传统的“三大件”(青铜、古城、文字)不同,它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真实面貌。许先生认为,世界上任何文明中心的形成,尽管其内容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都不可或缺这五条,这就是人们称之为的“文明起源新论”。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明是在东亚独立发展起来的原生文明。考古学研究证实,中国的远古文明起源,可上溯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下至夏商的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是一部完整的文明史,外来文化始终不占主要成份。因此,人们研究和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对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借鉴历史之经验,是非常有价值的。正因为如此,十多年来,才迅速兴起了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热潮。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者以文字出现作为主要标志,认定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陶器上的符号为原始文字,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6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有的学者认为红山文化发现有宗教礼仪性质的建筑,如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有的学者依据龙山文化发现许多古城,认为中华文明诞生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有的学者综合文字、古城、青铜和礼仪性建筑,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3600多年前的二里头文化。此外,一些中外学者认为中华文明由商代二里岗文化开始。由此可见,由于立论依据不同,分歧极大,竞使中华文明之开始相差两三千年。因此,最近有的学者有意避开物质文化因素,把文明的标志视为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否出现上,显然,这条路似亦走不通。国家不是文明的同义词。在原始社会,文明促使了国家的出现和发展,一旦国家出现之后,国家的职能又促使文明的发展。由于人们对“国家”的含意理解不同,仍使这个问题莫衷一是。因此,许先生的文明起源新论,为我们探讨远古文明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实质上,许先生的文明新论,不仅抛弃了十九世纪摩尔根等人的社会发展模式,而且,亦抛弃了文字、古城、青铜为文明起源的“三大件”的模式。这是许先生治远古文化史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想基础。

关于中华文明起源标志的探讨,必然引出关于国家起源形成理论的重大课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