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习计划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1 23:28: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管理学习计划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管理学习计划

理工科学生自主管理学习现状研究

[摘要]为了解贵州省师范类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的自主管理学习现状,课题组通过随机抽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影响学生自主管理学习的因素主要与认知策略、学习方式、成长和教育环境、学习动机以及考试焦虑等有关,因此结合地方高校的地方性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培养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的自主管理学习行为,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师范类;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自主管理学习

自主管理学习指具备认知和元认知能力的学习者自发、高效并能够将思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同时用积极的信念和端正的学习态度理解、监管并指导其自主学习的行为。具体来讲,这是当学生面临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时,通过提出为什么学、去哪里学、什么时间学、如何学等问题[1],找到解决方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自学者要有自信和明确的目标;其次要查找信息并加工消化,使之为己所用。因此,自主管理能帮助学习者更加有效地学习[2]。为了更好地了解贵州省师范类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自主管理学习的现状,课题组分别向七所地方师范类高校的理工科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并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充分掌握学生的自主管理学习现状的前提下,提出改善该状况的可行性策略,以提高学生自主管理学习的效率和能力,为贵州省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一、院校概况

贵州省七所省管师范类地方普通高校的基本情况见表一。由表一可知,各高校理工类专业数目所占比例基本高于50%(安顺学院除外),而各高校,除具备地方性(所在地非省会城市)和师范性两个共同点外,在贵州省招生数额均超过85%,其中省内理工科学生的占比约50%。

二、自主学习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查看全文

金融风险管理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学校专业课程需要重新构建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文章以专业基础课程金融风险管理学为例,结合团队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和在线技术应用、考核评估方法、课程实施和学生准备六个方面探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课程育人;教学设计

2019年9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展开良性互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衔接。国内学术界经过研究得出一致的观点,认为线上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既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又可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2020年疫情期间,教育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组织广大师生开展了一场全球最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全国高校教学大数据监测显示,2020年开展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全国高校课程在线开课率达91%,教师在线教学认可度达80%,学生在线教学满意率达85%,实现了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线上教学模式的运用帮助全国高校成功应对了疫情带来的停教、停学危机,推动了高校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当前,线上线下相融合已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成为高校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结合以往在商业银行的从业经历,发现以教材为主线,纯粹向学生教授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会导致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业务需求相脱节。基于对混合式教学的理解,结合多轮教学经验,文章以“金融风险管理学”为例,探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构建途径。旨在借助教学改革机会,探索转变教学模式,力求做到课程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1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优势分析

1.1教学的丰富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注重教师的“教”,课程内容以教师在课堂上的教授为主,方式较单一。混合式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形式,使得大学生的学习从教师导向的范式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范式。

查看全文

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建设探讨

中药主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与中成药3个组成部分,其中中药材生产与加工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中药学创新型人才显得特别重要。依托互联网的《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发展和延伸,是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信、多媒体等科技成果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教学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自主性、超时空协作性和量大面广等特征,有利于中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1~2]。因此,探讨《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1《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1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高校专业划分亦是如此。目前的中药学包含众多专业,其中《中药药事管理学》是中药类众多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各专业职称晋升及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所涉人数众多[3]。因网络课程具开放性、共享性特征,故《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建设不仅可以满足中药类不同专业众多学生的在线自主学习需求,也有利于提高优质教学资源利用效率。1.2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近年来,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药药事管理学》课程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已面向中药类相关专业全日制本科、专科、成人教育本科、成人教育专科等不同层次的众多学生授课。通过《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建设,可为高校内外相关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资源共享服务,尤其对于成人在职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职人员因平时工作繁忙,无法进行正常在校学习,通过网络远程学习可以弥补缺憾。1.3适应时政性强的课程特征《中药药事管理学》是一门时政性、实践性强的课程[4]。由于中药生产、研发、流通、注册、监督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因而中药药事管理一直处于动态变化或调整之中。相对而言,《中药药事管理学》教材建设滞后,内容显得陈旧。通过网络课程建设,可以实现教学内容与现时政策、法规同步更新,便于学生及时了解中药药事管理政策、法规的更新、修订情况。另外,在课程网络论坛中开设药政新规动态网页,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内容。

2《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目标

2.1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转变《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建设将遵循现代教育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新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老师通过《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同时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按相应程序通过网络获取所需学习资源来进行自主学习。由于网络教学强调学习过程的跟踪管理、注重学生学习行为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全面、综合评定的形成性考核评价指标,这有利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全面、综合评定,因而《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建设有助于教学理念的转变。2.2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通过认识网络教学规律与特征,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深化网络环境下课程教学方法研究。因此,网络课程建设将有力推动《中药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例如,通过邀约中药学行业资深人士参与相关视频录制,介绍行业现状与人才需求状况,能够提升《中药药事管理学》课程的网络教学效果。此外,网络课程建设有助于推进案例教学、模拟实践教学、讲座教学、辩论教学等各种新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丰富网络教学资源。2.3实现传统教学管理模式转变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还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5]。与此相适应,应对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加以改革,即实行学分累积、弹性学制。就《中药药事管理学》课程而言,教学管理人员可通过网络平台管理系统实现智能化教学管理,依据教学安排,对教与学的情况、进度进行跟踪、记录后形成动态教学信息,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另外,《中药药事管理学》课程通过网络进行注册,而试卷、成绩等可由系统自动生成。

3《中药药事管理学》网络课程建设思路

查看全文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探索

摘要:在日常工作中,对于班主任来说,除了文化课教学,班级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良好的班级管理,课堂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小学生刚刚完全脱离家庭环境进入学校,第一次接触管理环境,而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者,在很多方面都会影响学生对周围、对世界的认知,学生基础的价值观、人生观会在此阶段生成,这对学生的一生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做好小学班级管理,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班主任

1搞好启蒙教育塑造学生三观

通过德育启蒙教育来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非常重要。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在强调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特别是正确三观的形成。班主任要在启蒙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从日常的生活、学习入手,通过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了解他们的爱好,进而建设相适合的班级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在塑造三观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当然爱不是放纵,教师还要把握好爱与严格的尺度,严慈相济,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的人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扬帆起航。

2以身作则一视同仁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非常容易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影响他们的三观,因此,教师就要从自身入手,以身作则,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班主任更是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还要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思想意识,通过自身散发的魅力去影响、引导学生。另外,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也要做到一视同仁。在态度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细节上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以身作则,一视同仁,才能在情感上感化学生,以自己的高尚师德为学生指引方向。

查看全文

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研究

一、学生在管理学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学生在课堂上存在消极学习行为。超过90%的学生在问卷调查中表示没有出现缺勤或者迟到的行为,但是这种考量方式并不能直观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230份有效问卷显示,大约40%的学生在课堂上看手机或者无关的书籍等;大约50%的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记笔记的习惯;超过90%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参与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互动。表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消极学习的态度和行为。其二,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存在消极行为。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学生表示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但是并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进一步学习相关资料的习惯。这表明学生在课外也存在消极学习的态度和行为。其三,学生在学习中的满意度不高。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和课程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满意度不高。

二、学生在管理学课程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不少高职院校采用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方式,没有明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具体表现在:一方面,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企业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没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仅仅强调单一的专业技能。这样的教育模式使得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知识面狭窄,缺乏相关专业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二)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管理学是一门基础性的理论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属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高职院校由于忽略了专业属性而进行统一的课程设置,使得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三)教材选用和使用存在缺陷。教材中缺少相关的实践内容,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一些教材的相关内容和我国目前的国情也不吻合。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在教学中完全依赖教材,这样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脱离实际,不利于今后个人的发展。(四)课程实训教学存在不足。其一,校内的实训教学环节薄弱。一方面,有些学院对管理学课程的实训资金投入少;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无法提升其管理能力。其二,课程实训教学模式有待创新。在课程教学中,过于依赖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后的实践操作,学生仅仅依靠教材获取知识,缺乏在实训实践中的感悟,对于管理原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缺乏足够的体会和认识。这些问题亟待在教学中解决。一些高职院校把实训教学变成了教授知识和举例的结合,学生缺乏实际的操作,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其三,教师自身实践经验不足。高职院校在该课程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相关专业的教师缺少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对企业管理缺少切身体会和深入理解。其四,校企合作实际操作难度大。缺乏校企合作的具体事务,学生在企业中变成了企业的临时工人,实训岗位与本专业关系不密切甚至无关,学生无法在企业的实训中巩固专业知识、提升管理技能。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重新定位课程功能。管理学课程的功能定位如下:第一,学生通过这门课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管理类基本知识;第二,让学生知道掌握这门学科对其步入社会后的重要作用;第三,培养学生的职业敏感性;第四,让学生逐渐学会以专业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情,能够敏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五,使学生具有职业操守。(二)充实教学内容。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将最新理论教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多用案例分析法,以便学生理解。同时,还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需求调整教学目标和授课深度。(三)改革教学方法。1.引入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第一,体验式教学法。教师要结合实例对书本知识进行深度剖析,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思考并寻找支持自己论点的依据,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意见。在此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及收集资料的能力。通过小组之间的辩论等,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深的认识,同时,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增添学生的学习乐趣。第二,视频案例辅助法。视频文件能够搭载各种各样的信息,能大大丰富教学活动的内容,能够引领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加深学生对于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学生能够结合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过程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第三,将慕课、翻转课堂引入教学。慕课、翻转课堂开启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合理利用慕课、翻转课堂,找到网络与课堂教学两者之间的平衡点,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提前进行思考,教师则负责在课堂上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化、解答学生的疑问等。2.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实训基地建设,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一是企业资源。院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合作。企业参与教学,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双方共同为学生的就业环境搭建一个适宜的平台。二是社会资源。高职院校应当及时了解管理咨询公司、职业资格鉴定中心、行业协会等方面的讯息,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社会就业资源,并以此开展教学活动。三是内部资源。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实训基地的建设;制定激励措施,发掘人才、锻炼人才。(四)改革考核模式。期末成绩不能作为考核学生优异与否的唯一指标,应当将考核纳入日常教学中。建立学习小组,选出组长。每周由教师布置任务,小组成员在业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拿出解决方案。每组学生之间互相打分,然后教师为每个学生打分。教师布置讨论题,各小组进行准备并在课堂上进行论述,教师给予评分,计入期末考核分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同学都真正参与进来。

查看全文

新工科背景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新工科”教育理念与产业发展需要相符,与工程教育发展趋势相一致。我国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将新工科的建设作为重要目标,主动设置新兴的工科专业,同时对现有的工科专业进行改革与创新。在这一背景下,文章对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法与优化策略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希望为该领域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新工科背景下管理人才常见的培养模式

当前,在新工科背景下,管理人才常见的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3种。第一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hule,FH)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也被称为“应用研究、项目开发与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提出的,可以培养一批独立运用学科方法、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管理人才[1]。第二种是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CBE)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目前已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点是将学生具体的职业需求作为中心,是致力于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的模式。第三种是“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即“实践-学习-实践”模式。其是由英国首次提出的,要求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之前先到工厂或者企业中进行为期一年的认知实习训练,然后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在学校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最后一年返回企业和工厂,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2新工科背景下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法

2.1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建设

查看全文

学校法律法规学习年终工作报告

我校深入贯彻区教体局《关于在全区学校开展教育法规学习活动的通知》(兰教督字[2010]3号)精神,在全体教师中广泛开展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学习和测试活动,使全体教干教师全面熟悉掌握教育法律法规政策,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在工作中能够依法行政、依法施教、依法管理学生,促进校园和谐文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成立了教育法规学习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查看全文

行政管理学课程改革思考

[摘要]高职院校开设《行政管理学》课程已有多年,但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以及行政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如何构建适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和社会需要的课程教学体系是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根据专业改革的目标和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提出从课程改革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层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行政管理学;教学改革;现代职业教育

一、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

2015年国家教育部对高职院校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同时在安徽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这样的宏观大背景下,随着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商务模式创新对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规格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重新对我院商务管理专业方向与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论证,力图通过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从而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以及教学管理等进行较为系统的改革,以“双层次、多方向”作为专业教育系统目标。“双层次”是指专科职业教育和本科职业教育两个层次,学生在专科学习的基础上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计划(即自考本科或专升本),帮助学生提升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多方向”是指开设商务行政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方向,这样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对于人才培养规格的不同要求密切联系,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又能满足市场就业需求,从而形成逐步形有一定特色并行之有效的商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改革的现状

(一)课程改革的基础条件自2015年起《行政管理学》课程开始成为我院商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目前,我院的《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成效显著,课程建设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案、课件、试题库等都已完备。教学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教材的选择,尽量选择使用适合高职高专层次的、得到绝大多数学校认可的优秀教材。在对优秀教材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也广泛听取授课老师和以及学生意见,及时更新调整教学内容并辅之以配套的练习和相关教学案例。目前我院的商务管理专业《行政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团队教师,在学历水平方面均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专业背景涉及企业管理、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工程管理等多个专业,且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部分教师已晋升为副教授或教授,学历和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同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聘请其他高校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和较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不断充实和丰富该专业的教师队伍,大家彼此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加强交流,逐步形成一支有专业性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二)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由于行政管理学课程的理论性比较丰富,长期以来,很多老师习惯于“满堂灌”式的理论宣讲,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很难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不高。需要说明的是,很多老师本身的行政管理实践经验就相当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难免造成理论内容与行政管理实践的严重脱节[1]。这种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教学方法,但对于行政管理学课程而言却收效甚微,它虽然对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有所强化,但却削弱了学生的参与作用,因为学生才是课堂参与的主体,也不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另外,行政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模式也亟需改革,传统的注重结果的考核模式习惯于以试卷形式出现的命题考试,这种考核模式也过于单一,缺乏过程考核和多维度考核,理论知识考核有余而能力素质考核不足,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评判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变革和挑战,只有顺应这种变革和挑战才会有新的出路。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行政管理学以往注重理论忽视实践,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融合不足以及产学结合不够紧密的现状,逐步走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开发理念及其内容体系与产业升级、就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轨道上来。

查看全文

中专学校学籍档案管理探索

【摘要】这些年来,中专学校已经普遍运用学分制,适用于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教学管理已经从原先的班级管理为主体逐渐转变为以课程管理为主体,开始更加注重上课的过程。在学生们学习的过程中,记录学生们学习状况,并整理成相应的档案信息,这是最终评价学生们学习水平的关键依据。因此,学校一定要做好学籍档案的管理工作,不断的规范,并且要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

【关键词】中专学校;学籍档案;管理工作;规范;优化;探索

学籍档案主要两大块:一是教育教学档案,包括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教育过程中的各类教材、教学计划、课程表,教育活动、教学计划、方案、报告、总结,各类试卷、历次考试成绩、各种报表,以及历届毕业生名册、学籍管理材料等;二是学生档案,综合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发展情况,主要包括学籍卡、学年评估:思想品德考核表、体育登记表、健康卡、学期成绩、毕业自我鉴定、奖惩情况以及纪律表现、卫生、考勤和日常行为规范达标登记表。在学校,学籍档案比较客观的记录了学生的成长过程,管理学籍档案,也是中专学校教育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只有不断的规范学籍档案,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优化,才能够有效的保障中专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为学生上高校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从而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现在我国的中专学校在开展教学管理的时候,基本都是使用学分制。因此,一定要合理的优化以往的中专学校学籍档案管理内容,及时优化管理模式,探索促进中专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中专学校的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所包含的内容

何为学籍档案?也就是学生们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到学业结束的最后一天,整个学习过程中,由考核和管理所开展的各种活动的客观记录,也是现在我国中专学校在学习过程中,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的有:招生的信息,学籍的信息,学习过程的信息,考试成绩的信息,以及毕业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成绩,奖惩状况,特长专业,学习能力,个人特征等都有着较为详细的记录。第一,招生的信息。其主要指的是,学生从初中迈入中专学校这个过程中的相关记录。主要有:招生计划,招生简章,招生的文件,相关的专业,建立学生档案。第二,学籍的信息。这里指的是狭义的学籍档案,也就是初中生进入中专学校之后,转换成为了中职学生的身份,所产生的相关信息。主要有:新生来校报到的信息,所在的年级,所在的班级,性别,学号,身份证件;学生客观存在的有关材料或者奖励等;学生的登记表,也就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籍卡;学生的变更材料以及学籍的注册等。第三,考试的信息。指的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参加的各类考试科目,考试的形式,考试的具体安排,考试的成绩,重修,补考等记录。第四,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其主要有:课程的具体安排,各科教师的名单,教学计划,学生的选课信息,选修课的成绩,毕业设计,实践活动,辅修课程等。这一信息,对学生学习水平和质量的评价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第五,毕业的信息。其主要有:学生毕业时的资格审查,毕业证的发放以及登记等。

2在中专学校开展学分制,对学籍档案管理工作所带来的重要影响

查看全文

镇政府副镇长述职报告

长城大标述长城大标长城大标职长城大标长城大标报长城大标长城大标告长城大标

我在××镇本届政府任副镇长以来,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的监督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也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注重总结工作经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履行自己的职责。现将我在本届任副镇长以来所做的工作做一个简要汇报。

一、加强自身政治思想建设,增强了政治责任感。在工作中除正常参加镇党委组织中心组的理论学习外,还能坚持按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自学理论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学习党纪国法,钻研经济管理学、行政管理学,提高自己拒腐防变能力和科学管理的工作能力。在工作之余还参加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学习培训,并取得经济管理专业大学学历。

二、我在本届任副镇长以来分管的工作有甘蔗生产、农业综合开发、农机、畜牧、水果生产、经管、粮食、民政、扶贫、林业水保、交通、财税等。

(一)甘蔗生产。甘蔗生产在镇农业生产中占的比重大,是农民收入的一条主要渠道,也是镇财政的主要支柱之一。甘蔗一项年财政税收几乎是全镇的一半。针对我镇的实际情况,要发展甘蔗生产,就得调整部分水田来种植甘蔗,在年水田种蔗面积比上年增加了多亩,全镇甘蔗平均亩产达吨亩,—榨季进厂原料蔗万吨,创历史最高。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还注重引进甘蔗优良品种,先后从外地引进新台糖号、号、粤糖、新台糖号、桂引号,经试种后,现已全面推广种植的甘蔗新品种有新台糖号、号。桂引号因试种一年糖份不稳定尚未推广,但该品种产量高,前期生长快,及适合旱地种植。通过推广种植良种蔗,极大提高甘蔗单产,为我镇在有限的土地面积推广合理比例种植农作物结构,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力度大。全镇基本上实现粮经作物种植比例达,极大改变了过去以种植大米为主的单一种植模式。主要通过树立高效农业示范样板,抓典型,带村干部、积极分子、种植能手外出参观,年外出参观多次,参加人数达多人次,有效带动全镇农民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在全镇成功建立样板示范片个,供周边群众参观学习。村看村,屯看屯,户看户,大大激发群众参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热情,使我镇成为全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楷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