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12:00: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管理学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管理学教育

新世纪教育管理学研究

摘要: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我国的教育管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我国针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教育体制开始逐步进行改革;其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现代化科技已经融入教育之中。在这样的有利局面下,只要把握机会,就可以实现我国教育管理学的飞跃式发展。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走向研究;信息化

21世纪是一个新纪元,世界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管理学的研究朝着一个全新的方向发展,在朝着新方向不断前行的途中,必将出现全新的研究成果。教育工作者应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促使教育管理学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的发展简述

建国初期,教育工作者将教学管理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根据教学管理学研究成果的发展情况,可以将我国的教学管理学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前期阶段

查看全文

管理学案例教育模式困境以及策略

一、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

管理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能有效、高效地进行管理活动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学模式重在实际操作能力,与一般的理论教育是有区别的。

管理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现已扩展到管理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实践中的案例,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实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对于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的主要阻碍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本科生管理课程教学中已普遍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我国管理学起步较晚,管理案例教学相对落后,因此我们在案例教学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与问题,有待于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探索。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各商学院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在此情况下实施案例教学,只不过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某些案例作为教学的补充和说明,案例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查看全文

管理学教育管理理论提升

一、教育管理已成为中国教育未来的改革核心

教育管理的深化改革在中国现代教育体系建设中,已经居于核心地位。以教育部2010年3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内容为例,第三部分的六个章节和第四部分的五个章节的实质,都是阐述未来10年为实现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发展任务所要采取的制度政策和措施,从教育管理学角度看,可以视为教育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范畴。这就是说,在国家教育总体战略、发展任务确定以后,涉及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的教育管理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目标实现的政策和策略保障。

二、教育管理要善于从管理学探寻管理学规律

从教育管理的学科属性看,有归属教育学或归属管理学的不同观点。认为属于教育学的学者指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管理学、教育行政学、学校管理学都属于教育学范畴”。离开教育,教育管理就是一个“空壳”,教育管理应属于教育学。认为属于管理学的学者指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理学就是研究管理各种社会活动如何适合社会生活的理论,它包括社会一切领域,也包括教育领域。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而不是教学、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管理学基本概念,都可以与管理学概念通话。[1]笔者认为,把教育管理学归属于管理学科,可以充分借鉴管理学理论,吸取管理学研究成果,认识教育管理现象,揭示教育管理规律。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总体看,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偏重于用一些工具和方法(如运筹学、统计学等定量定性分析)来解决管理上的问题,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交叉学科。从社会科学体系看,管理学是国家12个学科门类中的一个一级学科,是一个边缘交叉[2]和综合应用学科。国务院学位办对国家社会学学科管理及学位授予规定显示,教育管理并没有列在“教育学”学科门类中,而是列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中,从学术分类讲,教育管理应归为“管理学”学科门类。现实国家教育科学规划管理中,教育类科学研究作为国家社会学学科管理中单列的学科,划归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一并归为该办公室管理。这就是说,在学科分类上“,教育管理”归为“管理学”,在现实管理上,“教育管理”划在教育部门归口管理。因此,无论是职业教育管理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都应当更多地汲取管理学理论,能动地从国内外管理学理论宝库获得管理规律理性认识,探索中国职业教育管理规律,规范我国职业教育管理。

三、世界管理理论主要流派与特征

职业教育管理从管理学角度追溯,它的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古代及现代管理理论。研究发现,世界管理理论的许多经典理论,对当今职业教育管理仍具有启示意义。

查看全文

工程管理学科教育改革

一、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整合了原专业目录中的建筑管理工程、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以下简称:《专业基本要求》)的指导意见,本专业应设置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四个平台课程组,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结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四个方向。国内开设本专业的高校根据自身教学资源及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课程体系各有偏重,有的细分了专业方向,还有并未做专业方向的细分。

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的定位缺乏核心特色

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特色在于培养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宽广的知识面,掌握先进的管理技术、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学生,为相关工程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但是通过对学生就业情况的回访和网络资料的收集,我们发现在施工现场管理相关的工作中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相比并不具备优势,同时在工程相关领域具体经营管理工作中,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工商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学生相比优势也不明显。从课程体系定位的角度来分析,很多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与相近专业相比并无明显的差异性,这样就使工程管理专业在就业及职业发展方面处于尴尬地位。因此,有必要在满足《专业基本要求》对课程体系构建具体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各自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细化和特色定位。

2.课程体系的内容松散,结构生硬

查看全文

案例教学在教育管理学的运用

摘要:在科技化以及信息化时代下,教育以及教学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能够保证我国在国际社会竞争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优势并提高自身的综合软实力,我国不断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采取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更好地提高现有的教学管理效率以及质量。本文以案例教学为切入点,具体分析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管理学课程之中的运用技巧。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育管理学课程;运用研究

在落实素质教育以及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案例教学受到了许多老师以及教学实践者的好评,案例教学以及举例子的形式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经典的形式来真正的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及价值,真正地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在现有的教学管理中案例教学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1案例教学在教学管理学中的应用意义

首先,案例教学能够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保障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管理者的处境以及工作环境,从而积极的配合教学管理者的工作。与传统的讲授法相比,案例教学能够通过情境设置的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真实且直观的学习情境,保障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以及实际的情景能有更加深入的认知,不断地突破个人在学习实践管理工作之中所面临的各类重点以及难点,真正地意识到管理工作的核心以及精髓[1]。其次,案例教学法能够促进授课效率的有效提升,保障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一定的协作精神。其中管理主要以合作为基础和前提,许多的现代管理学家强调,管理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管理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及共享,所以要想充分的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先需要注重信息的优化利用,加强成员之间的联系以及配合,只有具备这几个条件才能够保障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另外,案例教学法能够通过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来更好的达成共识,保障整个团队成员实现相互交流以及相互帮助[2]。

2案例教学在教学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查看全文

管理学课程教学与创业教育研究

一、管理类课程与创业教育内在关联

1.管理课程与创业教育整合的理论必要性。布迪厄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场域是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这个场域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集中的符号竞争和个人策略的场所,在这个场域中,不同的社会个体进行社会活动,是一种集中的符号竞争和个人策略,场域的个体是客观存在的,又是独一无二,一个单独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维能力、内含力量以及自我感知,进而产生属于自己的惯习,从理论上讲,创业教育与管理类课程有着共通之处,不同分工下的个体与整个社会空间关系存在着必然性和逻辑性的客观现实,同理而言,创业教育是管理学专业的惯习,两者也存在逻辑性和必然性的客观现实,有着天然的整合基础,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具有深切的关联度,帮学生培养竞争力,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其有自己的个人策略。2.管理课程与创业教育整合的实际必要性。在实际教育中,管理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人力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等,让学生对知识学以致用,可以适应经营管理岗位,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熟练掌握营销技能,并可以用开拓的思维可以解决在不同情况下导致的不同问题,培养管理课程的只是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开拓,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管理课程注重灵活运用,和创业教育的基本理念一致,且在市场经济结构调整变化的环境中,管理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企业也会对管理人员有创新素质的要求,创业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管理类课程同样重视学生操作实践性,同创业教育有异曲同工之用,对于管理活动本身,注重在岗位上开拓进取,思维不拘泥于生产营销,创业教育可以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开发自己的思维策略,增强自身的操作实践能力,二者在培养方向上大体一致。传统教育方式大多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没有正确的理念为主体,教学成果不显著,应采取适用于艺术类的特色计算机基础教学。

二、管理类课与创业教育的整合改进方式

1.整合课程制定规划。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在学习中弥补自身不足,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目标和发展规划,制定创业计划书,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计划活动,以真实案例向学生讲解创业知识,并拓宽校内外资源,在管理学课程融入创业计划课程,邀请学校创业成功学生或知名创业成功人士举办讲座,向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帮助学生树立创业信心。学生如规划在管理岗位上积累经验,可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开拓思维,在积累一定经验后可自主创业,为学生讲解优惠政策,并帮助学生多争取优惠政策,对管理课程而言,学生在学习管理知识的同时会涉及企业的发展史,对学生结合管理知识讲解创业历史,激发学生兴趣,有别于传统教学中被动的接受知识,推动学生开展自主创业。2.明确教育理念与管理课程的统合。首先建立应采取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对管理学类课程知识的梳理,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有别于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专业实践能力,正确的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以学生为主导,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以提升专业素质为保证,采用理念先进、适用性广泛、可操作性强、教学成果显著的的特色教学措施。3.整合教学课程。教学课程决定着教学成果,参考美国商学院的教育模式,应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将创业过程作为教育重点,丰富学生创业知识,锻炼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的心理模块应多增加管理学科目,开拓学生创业精神,管理类涵盖了人力资源、营销、财务管理等,可以用管理类内容丰富创业教育,增强管理类缺乏的创新精神。4.整合教学方法。管理学是建立在管理活动的基础上,应注重实践,避免偏重理论,应在管理学课程的实践中贯彻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宗旨,可采用情景模式模拟,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被动的灌输知识教学成果偏差,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宝贵的职业知识,可以完善学生的策略思想。5.实施有特色的教学。实施有特色的教学,可与企业联系,让学生对实践项目进行考察、调研,不只以理论考核来评价学生,应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创业方案评价等,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整体能力为评价标准。并采取师生互评的方式,优化评价体系。

三、结语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对于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成果并不好,不应只以理论考核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只是在学习中验证理论,更从自己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身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拥有丰富的创业知识。以学生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能力,增强整体素质,从根本上施展创业教育。让学生带着问题从实践中获得成长,为创业培养更高质量的人才,改变以往灌注式的传输知识,利用生动形象的案例讲解,使学生达到快速理解并从中开拓思维联系自身,在特色类的教学模式下,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能力提高,不拘泥于传统的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可通过独立实践与思考规划个人发展。

查看全文

独立学院管理学通识教育论文

1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

通识教育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该思想不仅强调人的理性的发展,更为突出的是强调人的身体和思想的自由不受拘束。美国的帕卡德教授最早明确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他认为,“通识教育,包括古典学、文学和科学方面的有关课程的内容。”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先驱们在早期就对通识教育有很好的见解。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1918年就曾提出:“为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习文科各门者,不可不兼习理科之某种,习理科者,不可不兼习文科之某种。”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更明确提出了“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的办学理念和“诸育并进”的教学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采用的是“专才教育”,专业教育占据主导地位,而其它方面的教育,如生活教育、道德教育等不同程度地受到忽视。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逐渐发现“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明显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通才型”人才。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逐渐开始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加强通识教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2独立学院《管理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的通识教育大体起步于2003年,由于缺少时间的积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目前还不甚完善。一是课程开设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例如,非经管类专业《管理学》课程没有统一的开课思路和科学的教学方案,甚至出现因人设课、因人开课的现象。二是教学目标不明确。大部分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传授知识为主,但忽视了管理学的实践应用,或重视程度不够。三是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理论不联系实践的教学,会阻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教师倾向于使用常用的教学方法而缺乏创新。五是师资力量薄弱。独立学院本身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都采取“引进+共享”的方式来完善自身的师资队伍,引进的主要是一些应届硕士或大学生,他们大多是“校门”到“校门”,往往缺乏实践经验,不能适应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

3《管理学》通识课程建设模式

为适应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这门通识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适用即可,够用为度”,立足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

查看全文

单招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学论文

一、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由来及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从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日趋见长。为了解决全国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间的恶性循环矛盾,引导普通高中毕业生向高职教育分流就成为了一种迫切需要。事实上,很多省份在早些年就开始探索高职院校单独招生,但是每个人真正认识到这一方面的却是由于2005年教育部在上海进行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的决定。在个别院校单独招生试点工作获得成功的基础上,教育部决定2007年在4省区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开展了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近年来教育部将单独招生的规模又进一步扩大,范围也更加广泛。2013年进行单独招生的高职院校包括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各省级示范高职院校以及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所在高职高专院校。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经过7年的实践,招生人数逐年扩大,录取条件逐步放宽,专业设置趋于合理,目前已受到考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所以,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由来和发展对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单招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院校单招学生与统招学生的比较分析

1、在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方面

首先,通过对单招学生和统招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单招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例如:我们选取数学类课程、语言类课程、专业课课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单招学生的平均成绩均低于统招学生。对比这类课程的不及格率、不及格人数两方面数据,单招班级的不及格率、不及格人数均高于统招班级。可见单招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均偏弱。其次,在不同类别课程的学习方面,单招学生也有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为文理兼招、女生占多数的偏文科群体。所以,该专业的单招学生在理工类专业课、工具类专业课方面的平均成绩均低于统招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但是,在商品销售实务、连锁企业品类管理实务、市场营销实务等实践操作类的课程方面,单招班级的平均成绩反而高于统招班级。

2、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状态方面

查看全文

远程教育管理学分析论文

一、远程教育管理概论远程教育管理学是研究远程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远程教育管理对象的层次结构可以将远程教育管理学分为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两部分。远程教育管理学的宏观理论将整个国家的远程教育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国家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用立法、行政、财政等手段,对各级各类远程教育院校机构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使有限的远程教育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以实现远程教育管理目标的最优化。

所以,远程教育管理学的宏观理论也可以称做远程教育国家行政管理学。

远程教育管理学的微观理论以远程教育院校机构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远程教育院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远程教育院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以及为了保证远程教学的正常运行、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而开展的各种行政的、教学的和人员(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因此,远程教育管理学的微观理论也可以称做远程教育学校管理学。远程教育的系统分析界定了课程、学生、行政和后勤四个主要的子系统,远程教育学校管理也可以对应地划分为课程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和后勤管理等。通常将对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开发和学生学习支助服务的管理通称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而将行政管理和后勤管理通称学校行政管理。此外,可以将对远程教育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单列为人员管理。

于是,远程教育管理按对象(目标)和内容(职能)可以划分如下图所示。

远程教育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多元的,即建立在多种学科理论的综合和创新上。除了远程教育学科外,主要的还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理论;而教育管理学学科理论又是建立在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基础上的。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现代社会,管理同科学和技术一起成为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它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从社会组织和人类行为的角度看,管理就是组织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中,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引导组织中的被管理者有序地行动,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并发挥作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查看全文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学习材料

近年来,*市适应流动党员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关心服务,创新工作方式,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创新工作思路,树立服务理念

加大宣传力度。各级普遍采取《致流动党员一封信》的形式,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同时,宣传基层流动党员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做法、流动党员的先进典型,引导流动党员主动亮出身份,积极参加党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开通流动党员服务热线。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和一些流动党员集中的市场、社区等单位,都专门开辟了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为流动党员接转组织关系、参加组织生活提供咨询服务。全市共开通流动党员专用电话230部,在党组织和流动党员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及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市里专门在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芝罘区举办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公开发放仪式,由市委领导亲自将活动证发放到流动党员代表手中。经媒体报道后,在流动党员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此基础上,各级广泛开展了“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活动,采取定点发、派人送、邮政寄等多种方式,将活动证及时发放到流动党员手中,做到了应发尽发、应领尽领。

二、创新管理方式,保证服务质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