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常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08:16: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管理学常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管理学常识

浅议高校工商管理课程改革路径

一、传统的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学科是管理学一级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群,是以微观营利性经济组织的活动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类学科。在不同的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本科课程设计理念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偏重于科学研究,如部分研究性大学;有的偏重于应用,如部分地方性高校或者二本三本院校;有的定位于职业技能和一线应用,如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各个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本科课程设计理念具有一定差异,但传统工商管理学科的课程设计理念大致可以概括为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专业素养、基本能力、技能与方法要求以及基本身心素质等几个方面。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方面。工商管理学科属于典型的宽口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较为宽泛的经济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法律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熟悉国内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专业素养方面。掌握工商管理专业所需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基本能力、技能与方法方面。

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和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能力;掌握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能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决策;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基本身心素质方面。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课程设计的内容与课程评估标准,均没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需求。首先,课程设计理念上缺乏生态意识。如上所述,传统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设计理念中主要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能否运用这些知识、理论和方法为企业服务。

这种课程设计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关注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运行,以效益经济作为企业运行效率的唯一标准,缺乏生态理念,只会被动履行或者隐性逃避企业的生态责任,更不会主动实施清洁生产与生态管理。总之,没有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课程设计理念也会培养出相应的缺乏生态理念的企业管理人员们、企业家们乃至企业们。其次,课程设计内容上缺乏环保教育。在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设计的内容上,无论是理论教学内容还是在实践教学内容中,都难以找到基本的环保通识课程和环保专业课程,如传统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设计中缺乏基本的环保课程、日常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教育以及环保实践操作,更不必说企业的清洁生产、循环生产等绿色课程。最后,课程考核环节缺乏环保导向。传统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设计的考核环节基本上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基点,考查学生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可以认为现有的课程考核环节是单向的以知识和能力为导向的,缺乏基本的环保导向,如没有要求学生进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方面的社会调查和生产设计,没有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必要的环保知识等等。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改革

如前所述,随着人类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工商管理学科也应该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态环境,不断地进行课程设计改革探索。

查看全文

管理学教材知识点辨析

一、引言

《管理学》是管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为经典管理理论以及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一般原理及方法。该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管理观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作者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发现《管理学》教材中某些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似存在逻辑不清的现象,本文就此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加深对《管理学》知识的认识。

二、职能理论与角色理论的关系

一般教材在讲述管理职能理论后,随即讲述管理角色理论。管理具有哪些职能,各种教材说法不一,多数教材认为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五种职能。管理角色理论认为管理者在管理中扮演人际、信息、决策三类角色。人际角色包括代表人、领导者及联络者三种;信息角色包括监督人、传播者及发言人三种;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及谈判者四种。《管理学》教材一般未对上述两种理论的关系进行说明。事实上,角色理论是加拿大学者明茨伯格在不认同职能理论的情况下提出的。他认为管理者在工作中不是在履行上述职责,而是在扮演各种角色[1]。比较职能理论及角色理论,可以发现这二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只是使用的名称不同而已。大体上看,管理者扮演领导者角色是在履行领导职责,扮演联络者、监督人、传播者、发言人、代表人、谈判者等角色是在履行领导的沟通职责;扮演企业家角色是在履行创新职责;扮演资源分配者角色是在履行组织职责;扮演危机处理者角色是在履行决策职责。《管理学》教材同时介绍这两种理论是无可厚非的,可以帮助读者从多方面了解管理者的工作,但应对二者的关系加以说明。

三、决策与计划及其它职能的关系

在处理决策与计划及其它职能的关系上,管理学教材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将决策作为独立的职能,二是将决策并入计划职能。前种做法认为决策与计划的关系是: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伸,有时二者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但对二者为什么是此种关系未进行说明。后种做法较前者更为彻底,直接不提决策职能。这两种做法应该都是不可取的,没有理清决策职能与其它职能的关系。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因此决策可以说是管理的唯一职能。决策是识别及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决策若解决的是计划问题,那么它就是关于计划的决策;如果解决的是组织方面的问题,它就是关于组织的决策。若是解决领导、控制问题,它就是关于领导、控制的决策。因此,决策是上一层次的概念,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下一层次的概念。这样看来,将决策并入计划是不可取的,认为决策是计划的前提也是不妥的。决策不可能脱离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而独自存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也都是决策。也有教材将信息获取及创新列为管理的职能,这应该是可取的。适量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从管理就是决策的观点来看,获取信息应是管理者的工作内容之一,没有适量信息,管理者就难以进行决策,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实中,管理者对信息的搜集是不足的,将信息获取列为管理的职能有助于管理者重视信息收集。也有观点认为创新不宜作为管理的职能,因为它融入到了管理的其他职能之中[2]。这言之成理。但从促进管理者进行创新的角度来看,将创新列为管理的职能是有意义的。从整体上看,管理各职能的关系应是:决策是上层职能,信息获取、创新从属于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决策的具体表现,是决策的下层职能。

查看全文

安全管理学教学论文

一、感知阶段的教学

人的认识活动总是从感知开始的,通过感知,获得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发展到理性认识。安全管理学的理论较为抽象,但其形成过程却是以大量的具体内容为基础的,而且其内容在现实生产生活情景中有所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良好的情境进行导入,提取情景中与拟讲授内容相关联的要素,引导学生对拟讲授内容进行思考,自然引出所需讲授的知识点。创设适宜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一是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比如学生熟悉的学校安全管理情况(如宿舍管理、实验室安全、火灾应急演练、校园安全文化等)、交通安全常识、自然防御知识等。二是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可以是理论来源于实验,比如泰勒的三大实验得出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源于梅奥的霍桑实验。可以是理论起始于事故案例,比如切尔诺贝利事故后首次提出“安全文化”等。三是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结构紧密相关的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迁移进来往往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四是可以创设多媒体情境。运用多媒体使抽象内容具体化、直观化。以“风险和事故预防”内容为例,进行简单说明。首先,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或情境导入———“同学们自己或家人有买保险吗?”然后,提取情境中与拟讲授内容相关的要素———“我们买保险的目的是什么?转移的是那种风险?对于存在风险的企业而言,有必要投保吗?”接着,启发学生对拟讲授内容的思考,并引出所需讲授的知识点——“企业的风险类型是怎样的?应该采取怎样的保险类型进行转移?”

二、理解阶段的教学

内容被学生感知后,接着就是理解了。对安全管理学知识的理解关键有两点,一是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二是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讲清讲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化程度。(一)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目前,国内安全管理教材众多,内容也各有不同[3]。考虑到本单位安全工程培养方案要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安全管理方法、事故管理、安全文化等。其中,安全管理学理论基础包括相关的管理学理论基础、事故致因理论、安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等;安全管理方法包括安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安全目标管理、体系化安全管理、安全信息管理等。事故管理包括事故统计分析、事故调查与处理和事故预防与控制[4]。根据知识点的横向联系,可采取“管理学、安全学理论基础”特殊迁移理解“安全管理理论基础”,“安全管理原理和职能方法”一般迁移诠释“事故管理”,“安全管理方法、安全文化”顺向迁移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前一阶段学习是后一阶段学习的基础,同时后一阶段学习又逆向迁移巩固上一阶段的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点的总体把握、关联记忆和有序排列,形成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对于各章节之间的纵向联系,以事故应急预案为例进行简单说明。应急预案指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5]。其实质也是一种计划。为此,在讲解事故应急预案的相关内容时,可通过已经掌握的安全计划管理知识,迁移理解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同时进一步巩固安全计划管理的知识。事故应急预案、安全计划管理的编制步骤对照表,见表1。(二)精心组织教学材料安全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部分概念还未统一,部分方法还处在探索阶段。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熟读教材,还需要广泛阅读相关的论著、论文及其他资料,及时跟踪专业发展最新动态,科学组织教学材料,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讲清讲透。以安全管理的概念为例进行简单说明。不同学者在不同教材中对安全管理给出了不同定义。对应前面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重点解析两个定义。定义1:安全管理,是指以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方面的活动。这个概念来源于管理的概念,强调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与安全管理计划方法、安全管理组织方法、安全管理领导方法、安全管理控制方法形成对应关系,便于迁移的形成。同时,指出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不是特指,而是泛指管理职能,还涵盖了决策、目标、战略等。定义2:安全管理本质上就是利用管理的活动,将事故预防、应急措施与风险转移三种手段有机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保障安全的目的。突出了事故预防、应急措施与风险转移,与事故管理形成对应关系。从而使安全管理内涵与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统一。同时对其他观点进行简单说明,以便学生对安全管理学全貌的了解。

三、应用阶段的教学

应用是学习知识的重要目的。学而不用,就成了“死读书”。安全管理学的内容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即“知识”向“应用”迁移的能力。一是合理布置实践性作业。在安全管理教学内容中,每一部分内容都和企业的具体安全管理息息相关,涉及到企业的具体做法[3]。学生要想灵活应用,必须多加练习,形成迁移定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积累与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社会资源,尽量布置与现实情境相似的作业,能够让学生切身体会理论知识的具体作用以及能够解决的具体问题。二是灵活选择完成作业的方式。考虑到安全生产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安全管理方法的多样性,可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团体合作等方式完成作业。比如,给定某企业的情况,要求同学编制和演练其事故应急预案。可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组内成员分别担任不同的职务,站在各自部门角度分析问题,评估风险,建立事故应急预案。然后,组织学生对预案进行桌面演练、现场演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针对问题持续改进事故应急预案。三是变革课程考核方式。为鼓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可辅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具体来说,应增加平时表现的成绩权重,降低期末笔试成绩的权重。目前,教材中设置的实践性作业及其作业完成情况指导还很少,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已有的实践教学模式与经验,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参与度与可能的成效,对实践性作业不断进行改革与尝试。

查看全文

中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探索

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中等职业人才的教育任务,随着时展,职业教育模式不断优化升级,教学观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更新。但是从当前的教育教学情况来看,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缺陷,这是影响中职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管理学课程教学也是如此。《管理学》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管理学知识对中职学生而言,抽象而复杂,它是以人为本,激发潜能,认识管理的科学性和规律性,达到管理最优效果的一门科学;大数据技术是一种基于现代科学发展的技术形式,它是以数据为本质的新一代革命性的信息技术,在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过程中,不断挖掘教学潜能,带动理念、模式、技术及应用实践的创新,如果能将其应用到中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这对教学质量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1大数据环境下中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于大数据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学教学中,老师对于教学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可以说老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和掌握程度的高低。在大数据环境下,教育教学观念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全新的管理学教育理念逐渐融入到中职教育教学实践中,这对于改变传统教育形式存在的缺陷、提升教学整体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从当前的中职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来看,仍有部分教师存在教育素质差的问题,一些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对于师资力量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教师的水平不足,实践能力不强,老师在接受、理解及应用大数据技术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由于这些教师未能真正理解掌握大数据技术与管理学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大数据运用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较多问题,不能将其落到实处,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将会对学生学习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影响中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开展,制约学生综合素质提升。1.2大数据技术利用程度较低,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一直以来,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灌输式教育贯穿于中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是影响中职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灌输式教育由来已久,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教育理念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是考试成绩,而社会在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过程中也偏重考试成绩,忽视应用能力,学校教学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老师不得不将教学的重点都集中在理论知识的灌输上,对于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则一直忽视。因此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老师是教学的主体,课堂的教学节奏完全由老师进行控制,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另外,由于中职管理学课程压力较大,内容多而杂,理论性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为了追求教学进度,往往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对中职管理学教学来说,缺乏对大数据技术的有效应用,教学形式单一,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形式。1.3没有充分挖掘大数据技术优势,教学缺乏针对性。在当前的中职管理学课程教育实践中,“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育全过程,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具体来说,每个学生的素质、家庭及成长环境不同,都会导致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这是当前中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在管理学教学中,老师没有充分挖掘大数据技术优势,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下,可能有些学生早已经学会和理解了相应的知识,这些学生就会觉得老师的讲解过于简单,无法满足自己的学习要求,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由于理解接收的过程相对较慢,所以这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理解老师刚讲解的知识,又开始了新知识的学习,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就会越拉越远,出现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这对学生学习的信心造成极大伤害,逐渐产生对于学习的恐惧心理,影响以后的学习和发展。1.4大数据应用流于表面形式,并未起到实质性作用。随着管理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全新的教学形式也在不断涌现,这些教学形式如果能够得到较好的应用,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而且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中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老师为了紧跟形势,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也将这些全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了教学过程中,但是这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来说,由于部分教师对于大数据的理解、应用程度不够,没有领会其实质,只是简单形式的应用,从而导致大数据应用流于表面,并未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任何作用,有时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成本,降低课堂教学质量。

2大数据环境下中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

2.1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管理学课程教学计划。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中职管理学课程教学计划都是由老师独立设计完成的,仅从老师的角度,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传统中职管理学课程教学计划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之下,为了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老师可用大数据技术对中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制定一个相对明确的指导方向,老师可以对教学计划进行共研、共制、共享,随时对教学计划进行有效调整。具体来说,老师应该在平时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综合评估,在充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技术对之前的教学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优化中职管理学教学内容,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情况下,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把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贯穿到中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全过程中。除此之外,对于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老师应该对教学计划进行动态调整,不断优化改进中职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2.2通过数据分析和应用技术强化管理学教学的针对性。一直以来,在中职管理学教学实践中,一刀切的统一教学模式贯穿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在大数据环境下,这种落后的教学形式已经无法适应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模式才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因此,在中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老师应该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利用数据分析和应用技术给中职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不断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对学生来说,由于个体素质不尽相同,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在统一的教学形式之下,有些学生可能早已经理解了所学知识,而另外一些学生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没有解决,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不利于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老师应该在管理学的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教学。对基础好,接受知识较快的学生,利用大数据技术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并且适当对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对于基础差,接受新知识较慢的学生,老师就应该适当降低课程难度,多给学生讲解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打牢专业基础。这样,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都能在教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真正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2.3利用大数据技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管理学知识与科学知识最大区别就是它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管理的艺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用于实践,它才有生命力。根据管理学课程的学科特点,其中绝大部分知识都与实际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利用管理学知识的这一特点,利用大数据技术将生活化教学融入到中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解决学生理论知识与工作生活实际相互脱节的问题,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改革的整体质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一直都只关注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在大数据环境下,倡导素质教育,努力提高中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就会成为只注重掌握理论知识,不懂实际应用的书呆子,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在中职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改进教学模式,对教学计划和内容随时进行有效调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有的放矢,深入挖掘管理学理论与生活、工作的联系及应用,并尽量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者常识来引出新知识,这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于新知识学习的恐惧,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管理学知识,从而达到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提升中职管理学教学质量之目的,使学生能够学有所成,学能致用,立足社会。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行测真题命题模块比对

2014年4月25日公务员笔试在万千考生的奋笔疾书中落下帷幕。此次考试聚集了辽宁、宁夏、云南、海南、湖南、天津、重庆、内蒙、山东、江苏、**、广西、西藏13个省(市、自治区)。在2014年9月13日的六省联考中,**与福建、海南、重庆、辽宁使用的是同一套题目,而就今年的真题情况来看,**与**省使用的是同一套题目,与天津、重庆、辽宁、海南、湖南、云南、广西、山东九省试题内容相同,仅模块顺序不同,下表是2014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结构与2014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结构的比对。

2014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结构2014年**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结构

题型(以试卷顺序排序)题量题型(以试卷顺序排序)题量

总题量120总题量120

01常识判断单选题2001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10

02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10片段阅读20

查看全文

管理学基础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开发研究

摘要: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的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和重要特征,在各类课程的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改革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以财经大类专业为基础的主要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却并未统一,以管理学基础为例,探讨在财经大类专业基础课范围内的工学结合课程标准的开发研究思路。

关键词:财经大类;工学结合;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一、高职财经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一)高职财经大类基础课程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财经大类的分类,笔者汇总了金融管理、国际金融、保险、资产评估与管理、投资与理财、证券与期货、农村金融、财务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实务、商务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14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纲要,挑选出了6门基数较大的共同类课程。主要是“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会计基础,财政金融基础,统计基础,经济法基础”等6门课程,通过研究明确每门课程的学习目标、能力标准要求、内容结构、主要内容描述、能力训练与测试、教学资源配置、课程内容衔接与职业发展学习指引、教学时间分配建议等课程标准要素,为各高职院校财经大类专业基础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特别以管理学基础课程为例进行研究分析。

(二)高职人才培养的落脚点

查看全文

学校行政管理的现状与创建

一、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行政管理专业的蓬勃发展,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得益于经济、社会的开放与发展,这恰恰是因为经济社会领域的简单、粗放的管理,越来越被不断精细化管理分工所替代,这一过程不仅使很多领域需要专业的公共管理人才,譬如,经济快速发展使得经济组织内部的部门,如人力资源部、行政部等需要行管专业人才的加入;而且这一过程还派生出大量的公益、慈善、社团等非赢利性组织需要改进管理。在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之下,行管专业的建设甚至比其他很多其他热门学科的发展都快,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领域逐步向涉及到政府、公益组织、企事业组织等公共管理演变。

正是因为行政管理学科的广泛性,以及行政管理专业所培养的目标兼具理论和实用的特点,导致很多有关行政管理专业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该专业的学生往往知识杂而不精,能力多而不强,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模糊等问题出现。

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共性与个性方面,很多研究都集中在普通高校在行管专业的培养内容上,普遍认为共性强于个性是一个主要特点,甚至可以说,对学科共性的关注抹杀了不同院校对专业建设的个性发展。

有学者对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4所院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比较,发现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是每所院校所强调的笼统概念,每个学校并没有根据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和院校特色,制定出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

二、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治安学教材德育建设论文

摘要: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体现之一,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保证。目前治安管理学科教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治安教材建设总体构架缺陷明显、教材层次区分度不够、对很多现实问题研究不够、教材内容交叉重复现象。可以通过分类编写教材、分层次编写教材、加强案例教材建设和创建一体化教材模式,来加强我国治安管理学科教材的建设。

关键词:教材建设;治安学;问题;对策

Abstract:Teachingmaterialdevelopmentisoneoftheimportantaspectsofcoursesconstructing,basingonitsstableteachingorder,increaseteachingquantity,guaranteethetalentedpersoncultureassignment.Thecurrentpublicorderadministercourseteachingmaterialdevelopmentsveryfast,buttherearesomelacksstill:thetotalframedisfigurement,notenoughtotheteachingmateriallevelofstructuredistinctiondegree,notenoughtotherealisticproblemsresearch,intersectandrepetitiontotheteachingmaterialcontents.Wecanintensifythepublicorderadministercourseteachingmaterialthroughmanyways:classifyingtheteachingmaterial,delaminatingtheteachingmaterial,enhancingthecaseteachingmaterialdevelopmentsandcreatingtheintegralteachingmaterialmode.

Keywords:Teachingmaterialdevelopment;Thepublicordersubject;Problem;Strategy

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像治安学这种新兴的学科来说,其意义更为重大。本文从治安学出版的教材入手,加以系统归纳和评述,以期比较全面地反映治安学科教材的出版现状,希望就此抛砖引玉,以推进治安学科整体的完善和发展。

查看全文

校园行政管理的现状与其创新

一、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行政管理专业的蓬勃发展,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得益于经济、社会的开放与发展,这恰恰是因为经济社会领域的简单、粗放的管理,越来越被不断精细化管理分工所替代,这一过程不仅使很多领域需要专业的公共管理人才,譬如,经济快速发展使得经济组织内部的部门,如人力资源部、行政部等需要行管专业人才的加入;而且这一过程还派生出大量的公益、慈善、社团等非赢利性组织需要改进管理。在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之下,行管专业的建设甚至比其他很多其他热门学科的发展都快,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领域逐步向涉及到政府、公益组织、企事业组织等公共管理演变。

正是因为行政管理学科的广泛性,以及行政管理专业所培养的目标兼具理论和实用的特点,导致很多有关行政管理专业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该专业的学生往往知识杂而不精,能力多而不强,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模糊等问题出现。

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共性与个性方面,很多研究都集中在普通高校在行管专业的培养内容上,普遍认为共性强于个性是一个主要特点,甚至可以说,对学科共性的关注抹杀了不同院校对专业建设的个性发展。

有学者对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4所院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比较,发现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是每所院校所强调的笼统概念,每个学校并没有根据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和院校特色,制定出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

二、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民办学校行政管理的问题及创新

一、行政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行政管理专业的蓬勃发展,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得益于经济、社会的开放与发展,这恰恰是因为经济社会领域的简单、粗放的管理,越来越被不断精细化管理分工所替代,这一过程不仅使很多领域需要专业的公共管理人才,譬如,经济快速发展使得经济组织内部的部门,如人力资源部、行政部等需要行管专业人才的加入;而且这一过程还派生出大量的公益、慈善、社团等非赢利性组织需要改进管理。在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之下,行管专业的建设甚至比其他很多其他热门学科的发展都快,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领域逐步向涉及到政府、公益组织、企事业组织等公共管理演变。

正是因为行政管理学科的广泛性,以及行政管理专业所培养的目标兼具理论和实用的特点,导致很多有关行政管理专业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该专业的学生往往知识杂而不精,能力多而不强,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模糊等问题出现。

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共性与个性方面,很多研究都集中在普通高校在行管专业的培养内容上,普遍认为共性强于个性是一个主要特点,甚至可以说,对学科共性的关注抹杀了不同院校对专业建设的个性发展。有学者对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4所院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比较,发现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是每所院校所强调的笼统概念,每个学校并没有根据各学校的师资力量和院校特色,制定出具有特色的培养目标。

二、民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对于民办院校而言,与普通高校的培养目标存有不同。民办院校办学必须要抓住自身的特点,行政管理专业的实用性、培养方向的专注应该是其主要方向。就已经设立行政管理专业的民办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可能存在更多的问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