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概论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4 03:53: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管理概论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口服液强身祛疲概论管理论文
摘要强身祛疲——强健身体、祛除疲劳。许久以来,探索这个问题的解决一直是康复医学与运动医学的重大课题。对于疲劳,特别是运动员的过度疲劳和过度训练,乃是人的机体新陈代谢的同、异化作用,亦即机体的阴、阳、五行(肝、心、脾、肺、肾)、气、血、营卫的综合性动态平衡发生失调、紊乱和失常的必然结果,是地地道道的新陈代谢机能综合症,这是对疲劳研究的正本清源。
对此,必需采取全局性调整、改善和充实、提高,才能促进机体恢复新陈代谢——机体的阴、阳、五行(肝、心、脾、肺、肾)、气、血、营卫综合性的动态平衡,并把它提高到新的、高一级的水平之上;那么,强身祛疲——健体强身、祛除疲劳、过度疲劳和过度训练,以及机体机能恢复与提高的问题,便迅速地迎刃而解了。这早已为多年来众多的治疗实践有力地证实。
关键词强身祛疲阴、阳、五行、气、血、营卫综合性动态平衡
前言
当今世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身体,并且在进行各种工作、劳动,特别是体育运动之后,既能够胜任,又能够迅速祛除由于工作、劳动和体育运动而产生的疲劳。因此,强健身体,祛除疲劳(即强身祛疲)这个问题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
现在,由于许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发生健康状况恶化和身体衰弱的人确实为数众多,到处都有。所以,有效地增进健康和强壮身体祛除疲劳便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探索这个问题的解决一直是世界上康复医学与运动医学的重大课题。
稻作农业概论管理论文
一、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的发展阶段
中国是世界上稻作农业最早的发生地。根据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和对古代植物遗存的分析鉴定成果,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大约始于公元前10000年前后,整个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栽培稻的起源
栽培稻的起源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从理论上讲,栽培稻的起源,是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野生稻分布区域内。
关于稻作的起源,曾流行过农学方面的、民族学方面的和考古学方面的多种看法。
我曾提出栽培稻起源于中国南方腹心地带,主要是根据近十年来的两项考古发现提出的。
企业管理论文:企业文化概论
企业管理论文
一、关于企业文化的界定与认识过程
“企业文化”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先从文化和企业的定义谈起。
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如,南齐王融《曲水诗序》称:“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社会政治与经济。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
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我国有时称企业精神,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其内容大体分为:①劳动文化(主体是劳动者);②生产文化(主体是管理人员);③经营文化(主体是决策层)。它是企业领导倡导、培植并身体力行的结果,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日积月累地逐步形成。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企业经营管理发挥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既使领导人更换,也会代代相传。如大庆油田的“三老四严”、“四个一样”。
旅游学概论课改研究综述
一、背景
西方国家的旅游教育基本经历“先有现象,再有研究,进而有教育”的常规发展过程。在中国,旅游业、旅游研究、旅游教育几乎是同步发展的,这种特殊的发展历程使旅游教育多了试错的过程。旅游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从争论不断到走向成熟,最终地位得以确立,旅游管理专业也被确定为管理学之下的二级学科。“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产生时间早,使用范围广,是该专业的入门级课程[2]。旅游课程质量影响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涉及该门课程的教改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课程建设的来龙去脉,对于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旅游高等教育的健康、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二、研究进展
旅游学科理论指导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完善旅游学科理论,因此,旅游学科理论在高校旅游专业教学以及旅游产业发展中作用重大。“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级课程,随着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也渐趋成熟。从目前全国各类旅游院校开设这门课程所使用的相关教材来看,它承担着旅游专业理论基础教学的重任。作者以“旅游学概论”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期刊文献340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14篇;与该课程相关的教学改革文献共计137篇,其中包括3篇硕士学位论文。对它们进行了如下梳理:首先,从研究文献的整体来看,呈现出从初期探索到不断发展完善直至成熟的趋势。图1为1995年至2021年间发表的137篇教学改革相关论文。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研究始于1995年的《旅游学概论学习要点》,2008年以来达到研究的高峰期,之后除了2016年和2017年分别发表有3篇和2篇论文之外,其余年份的文献数量都较多,尤其是2021年,全年共发表18篇相关课改论文,可见该课程的教学探究保持着与旅游学科同步发展的节奏,受关注度明显提升。其次,从文献研究的分布区域来看,呈现出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扩展的态势。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探讨首先诞生于北京,之后是西安,紧接着是河南、湖南、东北三省、贵州、海南、江苏、江西、山东、四川、重庆等地,而西部地区的相关研究较少。旅游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影响了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的不平衡,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高素质旅游专业队伍和旅游研究理论的科学指导。2021年,中央出台《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将中西部高等教育置于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框架下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其中包括旅游教育。再次,从文献研究的内容来看,呈现由点及面不断完善的趋势。早在1981年就有论文探讨旅游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可见当时对于建立学科的认识还很模糊,而学科的建立一定要明确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理论和方法,早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一直处于争论状态。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探讨始于1995年;1999年发表有两篇相关论文,分别是《旅游学概论课程教材内容改革的探索》(郭伟)和《旅游学概论教学内容的合理架构》(张晓慧);2005年,《旅游学概论教材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其合理架构的建立》(陶卫宁)发表。以上时期课程教学的重点还是探讨课程应该讲什么。由此看出,该课程改革的前10年以教学内容的探索为主。2006年是该学科论文发表的转折年,该年共发表相关论文3篇,分别是《论高职高专旅游学教材体系建构的几个问题》(关德富)、《“旅游学概论”教材中亟待澄清的几个问题》和《“旅游学概论”课程应用成功“五步”教学法实践》。可以看出,课改开始关注教学方法,并且有更具体的指向,即针对高职高专层次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这也说明对教学方法的探讨最先开始于高职高专层次。2007年共发表相关论文4篇,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开始关注本科教学层次,《实用性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创新研究——“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启示》(黄萍)就是代表,其他3篇论文有探讨教材改革的,也有开始关注中职层次教学方法改革的。2008年是该学科论文多产的一年,共有10篇论文发表,课程改革的讨论方向已完全转到了教学方法上,有对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辩论赛、小组讨论、现场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式教学、专题讲座、新闻播报、小组汇报等的引入,对方法论的探讨越来越多元化,同时也开始关注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改革,如建议修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对学生实施过程性考核、构建多角度评价机制等。近几年,随着网络教学、慕课、精品课程建设等教学新环境的出现,部分课程改革论文也提出倡导电子课件、微课、学习通、雨课堂等现代教学设备设施的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如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课中、课后联动教学等也陆续被引入课程设计中,从而拓展了课程教学的场域,延伸了教学的课时[3]。其中,《高职专业基础课程浸润式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以“旅游学概论”为例》的发表,标志着有关该课程的思政研究开始出现。由此看出,近10年课改论文侧重于理念的指导、学情的关注、师资的优化以及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最后,从文献研究的模式来看,呈现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转变趋势,并且越来越关注时代背景。之前的教改论文谈理念和思路的较多,对具体建设路径提及较少,指导性、操作性不强,几乎没有突破传统的研究范式,承袭性较强。之后的课改论文更注重具体的操作和应用层面。如众多学者将“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材内容体系进行重构,提出了包括外延、核心与基础三大板块在内的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体系,又在三大板块内容的基础上依据职业岗位需求,设计出实践项目来实现课程的实践和应用性目标,将理论和项目任务联系起来,成为教改的典型案例,引用率很高。另外,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探讨也很具体,对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做出了具体说明,教学指导性越来越强。
三、研究综述
文献中体现出的丰硕成果,可以为今后的课程教学提供很好的支撑和指导,但也不免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大部分论文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深入探讨有限,虽对评价机制进行了全面探讨,但以学生产出为导向的成果性探讨有限,学生学习成果所对应的指标体系不明确,量化的结果少之又少,对支撑专业认可度,尤其是对学生的就业率和升学率,缺乏实证案例支撑。第二,课程思政的研究已经很多,且具有明显地域性特色,尽管有些课程思政论文已经具体研究到如何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但设计实践内容时又大多带有地域特色,操作起来具有局限性。尤其是一些西部院校更需要探索出适合自身教学的思政案例,打造适合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的思政案例库来提升教学质量,助力振兴西部高等教育。第三,同一门课程没有严格区分不同教育层次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与高职的区别及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旅游学概论”课程为例》一文关注了同一门课程在不同教育层次上的教学区别,在该文发表之后再没有相关研究。关于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应用性探讨主要集中在高职高专层面,针对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研究相对较少。中职、高职高专、本科课改的方法界限模糊,似乎都能适用,学习能力的层次区分度不大,这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本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专业对口就业率低的尴尬局面。旅游管理本科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我国旅游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是为旅游研究储备力量,要求学生具备初步的旅游科学研究能力,从而体现出本科层次与高职层次的差异性。所以,本科层次课程内容中的任务驱动更多应该以完成基本的科研思考为主,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而非全部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驱动,培养“劳动操作能力”。据“2017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情况”,全国开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有608所,高职类旅游专业院校1086所,中等职业院校947所。针对不同办学层次,同一门课程、相近的课程如何改,改的广度和深度如何体现,笔者认为是今后应该思考的重点。第四,社会赋予该课程太大的压力和过高的期望,使它成了“森林”,而非“树木”。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初学者快速认识旅游学,构建初步的旅游学科体系,帮助学生丰富旅游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思考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具备一定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旅游学概论”还承担着引导学生了解旅游专业,熟悉旅游业今后的发展,培养学生增强专业认可度和满意度,为今后就业做准备的职能[4]。它本身具有“双启”的作用:启蒙和启下。一是专业启蒙,二是开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将“旅游学概论”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简介集合,缺乏与后续课程的联结,缺少纵向备课和课题组构建,往往是把后续课程的任务前置到“旅游学概论”课程中来,满足该课程应用性的需要。如大部分文献中都提及的项目任务驱动法,在“旅游资源”这部分内容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设计了对旅游资源调查、开发等实践任务,让学生学完之后设计线路产品、完成调查报告、规划方案等,那后续的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课程又该如何教学来体现其应用性?“旅游学概论”似乎提前完成了后续课程的教学目标。重视该课程专业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无可厚非。部分教改文献中提到建议增加行业观摩、企业骨干进课堂现身说法等,这样虽然很好地拉近了学生与行业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同身受地学习,但没有考虑课时的问题。依据2018年出台的《旅游管理专业国家标准》,现阶段本科教学课时中,专业基础课程一般控制在48个课时左右,高职和中职的教学课时则更少。面对这样的实际教学环境,在有限的课时中,是否能完成这么多的实践任务值得考量;与此同时,学生还要完成调研报告的撰写等任务,让刚入校的大学生在一门课程中完成诸多学习任务是否可行和可能,也值得深入验证。
药学概论教学法改革思索
1研究方法与结果
1.1传统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公共管理、物流专业共56名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同步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进行同时实施文献教学法,在文献教学法实施之前,向学生开设文献研究方法讲座,学生根据自我兴趣选择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文献进行网上检索,收集文献并整理,之后撰写论文。完成传统教学法内容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内容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理论考试。两组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与论文成绩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论文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6.54,对照组的成绩是77.26,统计结果表明,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叭)。
1.2传统和自主授课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信息、英语专业共54名学生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的同时,实施学生自主授课方法。学生自主授课方法主要在传统教学进度的前1/3后进行,此时教师限定一定课时数,由试验组学生自主选择讲授内容,自主选择授课方式,每位试验组学生都要参与授课,进度和时间由教师全程控制,教师在学生自主授课结束后,总结和梳理知识体系,并对授课的学生进行点评和打分。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和自主授课打分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自主授课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结果证明,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8.23,对照组的成绩是75.31,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O.01),有明显差异。
2对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改革的认识
高职院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案例分析
论文关键词:文化概论都江堰教学实践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如何能在有限的学时内激发学生最大的学习兴趣,这对教师传统教学方法形成挑战,本论述试以思想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为例,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来阐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普遍适用的教学方法。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拥有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的文化创造和积累。这些历史性的文化遗存,既真实记录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生存、成长所走过的漫长历程,也为我们今天乃至将来创建新的文明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因此,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阐释和研究我们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过程,对于我们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探索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规律,以及提高全体人民的人文素质,都将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青年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1999年,教育部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确定为高等院校的主干必修课。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化现象、体系和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它是“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人文类核心课程”,具有其他专业性课程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文化概论课程的基础性,将传统与现实结合,开拓学术视野,延伸思维触角,一直是文化概论课程努力的方向。其中,中国思想文化作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让学生把握先哲思想的精华,领会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并能融汇到自己的人生思维中,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思考的。笔者试以道家哲学中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作为个案,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道家思想以老子为初创,《道德经》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老子以深邃的智慧,探讨了宇宙的形成与自然的规律,国家的治理与人类身心的修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给人们以无穷的思想启迪。两千多年来,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学、科学家乃至普通平民,纷纷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如果学生文史功底薄弱,在理解上容易出现似是而非的状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首先明确“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旅游系毕业论文总结8
毕业论文总结
一、概论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搞好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加强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依照《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关于2004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实施细则》,我们坚持对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大学阶段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高职阶段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在毕业论文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重视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尤其要着重培养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1、检索[replyview]文献的能力。
2、独立思考,对方案进行论证、分析与比较的能力。
3、实际工作的能力,旅游实践工作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语言学概论课程学习服务研究
摘要: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难教且难学,在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积极探索学习支持服务策略有助于教学共长。基于理论来源于实践,本文试从“沟通”理念出发,围绕学前、学中、学后三个重点环节分别探究管理教师与授课教师提高学习支持服务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学习支持服务;教师
长期以来,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教师难教、学生畏学,因此,如何在各个教学环节为学生做好各项支持服务,帮助学生在长期自主学习状态和过程中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并最终顺利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成为急需解决的焦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管理教师和授课教师两者共同促进、相互配合,才能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并为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与学提供指导。本文拟从学前、学中和学后三个环节探究在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及管理实施过程当中如何提高完善学习支持服务的策略。
一、学前:转变理念,注重沟通
远程教育的优势在于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恰恰正是这个优势导致教师和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少之又少,如何避免这种由优势产生的尴尬与不足,需要教师静心梳理学生入学前后的所有流程,尽可能地认真对待每一次沟通,使教学工作畅通有效。学生从选择远程学习的一刻起,从学习此门课程起,就存有一些疑虑,同时感到此门课程理论性强、知识点罗列较多、枯燥乏味等问题,首先想到的第一求助者是教师,教师如果视问题于不顾,势必引起师生矛盾,倘使教师愿意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积极解决,那么问题也就不是问题。所以,及时有效沟通是保证学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理念先行,沟通无止境,沟通可以把不可能变为有可能,有效的沟通构架起了教师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正可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课中:实践出真知,做好各项学习支持
世界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论文
内容提要
本文采用抽样调查、内容分析和个别访问的方法,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探讨以美国为主流的新闻与传播教育汇流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过程,并由此探讨世界新闻传播教育的走向。
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从最初重视人文学科基础和专业技能训练的传统模式,历经历史变迁,逐渐融入社会科学研究,重视跨学科发展,内容由窄渐宽,培养目标由专才而变为通才。现今新闻教育内容已经包括新闻、广告、公关等所有的传播领域。这也是目前美国传播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威斯康星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是综合性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几十年来该学院一直按照分专业的教学模式发展,其基础课程设置和5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全面丰富,强调社会科学的量化研究方法的培养,很有特色。这种模式对目前中国的新闻与传播教育颇具参考价值。
最近两年该学院致力于课程改革,取消原有的专业,代之以新闻学和战略传播两个方向,在战略传播方面又发展出新的特色。改革的目的是打破专业界限,着眼于传播通才的培养,以适应复杂环境中的不同媒介。这个新的课程模式已然成为美国主流新闻与传播教育的发展趋向。
宾夕法尼亚大学安那堡传播学院是重视传播研究的典范,重视跨学科建设,重视各层次学生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上的训练和基础素养的培养,强调传播学核心课程,比较系统地开设有传播学各层次多领域的丰富课程。
经济管理类电子商务论文
一、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现状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通过标准教材的章节,结合互联网一些案例开展讲授式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还会购买一些实验软件供学生实践。虽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关注到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授课内容问题
电子商务课程本身包含的范围非常广,从技术到商业模式再到营销推广,从整体战略到商业细节,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电子商务的所有内涵以及操作手段包括技术实现都讲述清楚,则需要花费大量的课时。另外,根据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课时中还包括上机实践的时间,显然,这又大大压缩了授课的时间,在规定课时内要将电子商务所涵盖的所有概念、内容、技术等全部讲遍,那么其讲授内容只能是泛泛的,灌输式的,很多时候学生对一个概念或者商务模式没有很好的理解,就已经转入到下一个章节的学习,最后的结果是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仅了解了某种电子商务模式的名称,而实际的内涵知之甚少,一知半解的学习造成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状况,实践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这种状况与电子商务课程本身的实践性与创新性特点相背离,与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相背离的。
(二)教材建设问题
就目前的电子商务概论类教材来看,主要存在着几方面的问题。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6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