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艺术概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21:04: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广播电视艺术概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互联网+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创新改革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本质与内涵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延伸,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结合互联网+的社会时代背景,从理论课程、专业实践上与时俱进,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编导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改革
现阶段,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已经成为各所高校新开的热门专业。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数据,目前我国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共有172所。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繁荣大发展的同时,许多学校都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展开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改革研究。事实上,现阶段互联网+的运作模式、网台联动的趋势以及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与发展,这些都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思考与诉求。
一、互联网+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
专业面临的挑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最早开办于21世纪初,按照专业设置,“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艺术摄影、音响设计、音响导演、撰稿、编剧、制作、社教及文艺类节目主持人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传统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应用型方向为主,注重学生的采、编、播、导的能力。受采编设备和播出机器的影响,早期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专业性非常强,入门学习存在很大的难度。而现阶段,社会化媒体的广泛运用、短视频的异军突起,各式拍摄、直播的设备层出不穷,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视频采编、传播的方式更加的便捷,难度越来越低,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强势地位被渐渐剥离。如同“媒介环境学派认为,新传播技术的出现将渐次地引起符号表达、人机交互、环境交流结构的变化,进而系统的改变一个社会的传播生态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面临诸多的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专业本体广播电视媒体的式微,以至于我们需要在广播电视这个母题下,在现有的探索基础上,在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设计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互联网+的时代,紧叩时代脉络,拓宽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建设思路,迎接新的挑战。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理论课程设
广播电视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论文
广播电视专业是新闻大类里一个十分重要的专业类型,它以培养“采、摄、编、剪、播”全面电视新闻人才为主要目的。广播电视专业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与实践相比,理论教学不能引起学生更多的重视,导致广播电视专业理论课课堂上出现很多问题,上课效果很不理想。本文试图以广播电视新闻概论这门课为例,阐述课堂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对提升广播电视课程理论教学效果做出一些有益尝试。
1广播电视专业理论课课堂存在的问题
1.1大多数学生对理论课认知错误,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讲求务实,而理论是务虚的,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专门人才,能掌握过硬技术就行了,理论枯燥死板,没什么用处。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更是认为,会拍会剪,懂技术就行了,不需要什么理论基础。所以上课时很多学生都热衷于扛着机器到处去抢新闻、去拍新闻。事实上,广播电视专业及广播电视新闻学是研究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新闻信息传播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新闻学应用专业,广播电视专业的培养要求中就提到“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辑、采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可见广播电视专业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论与实践并行,用广电、新闻学的基本理论打基础,树立专业意识和素养,是掌握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否则就是“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大多数的学生都意识到了广电实用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对理论却不重视。上课不听,认为理论毫无用处,与实践无关,割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而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1.2学习的性质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学习是一种紧张调动身心的活动,在这过程中,学生会感觉到累、紧张及不适,这是学习的固有属性,这就使得学生更倾向于休闲娱乐,而很少主动学习,而课堂学习又进一步加剧了一些被动性,使学生更难进入学习状态。这时候,就应该发挥教师以及教学方式的优势,但是,现今还有许多教师坚持传统教学方法,比如上广播电视新闻概论时,他们还是以书本和自己的教案为基础,死扣书本、教案,案例枯燥老旧,形式沉闷,感染不了学生,在广电这个与媒体有关的专业,很少或甚至不用新媒体呈现,有些教师最多只安排了ppt,这样的教学方式打破不了学习的消极性质,无法令学生提起兴趣,更别提提高课堂效果,这时候,就难免会有学生会开小差了。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网络节目的快速发展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呈现出专业人才输出理念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课程设置与人才就业技能之间的空缺、实践能力培养与人才精准定位之间的失衡等问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想持续发展,就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不断适应行业与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网络节目;新媒体;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以及网络用户的增长,网络节目持续火爆。各类视频网站每年都会产出大量的网站自制节目,这些节目既包括影视剧集,也包括综艺节目、新闻节目,其类型基本上覆盖了所有传统电视节目类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培养广播电视行业影视编导为目标,但是不断更新的市场形势和人才需求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
1研究背景
1.1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末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之初,恰好是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在我国基本普及,网络媒体刚刚兴起之时。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即是培养熟练掌握采、写、摄、录、编等技能,能够在广播电视行业从事影视制作相关工作的人才。由此可知,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的人才其主要就业方向为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此标准中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一同划分为“广播电视类专业”,规定其培养目标为“具有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纪录片导演、频道与栏目策划、节目采访制作,以及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机构从事播音主持及其他语言传播工作的复合型人才。”[1]可见,虽然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技能更多的仍然定位为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但是网络媒体也已经成为该专业领域人才的输送渠道之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微变化,既凸显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也给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节目的火爆。网络节目的发展期虽然远远短于传统电视节目,但今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既门类丰富,又数量庞大,其中不乏一些口碑和市场双赢的代表作品。例如优酷的网剧《长安十二时辰》,以其精良的制作,紧凑的剧情收获了大量好评。近期由爱奇艺推出的剧集《隐秘的角落》更是以新鲜的题材受到广泛关注,在网络上引发了持续的热度;网络综艺节目如《青春有你2》《乘风破浪的姐姐》等以高话题度抓取观众眼球;新闻访谈类节目如爱奇艺的《立场》、腾讯的《巅峰高光者》等聚焦热点事件和热点人物进行深度访谈,其制作品质也不亚于传统的电视访谈节目。网络节目不再是粗制滥造的代名词,网络自制影视作品也不再局限于微电影、短视频,而是越来越朝着规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许多网络节目无论是剧集还是综艺节目,都大有赶超同类型电视节目的趋势,而这种趋势会随着新媒体的进一步普及持续发展。市场对网络节目的认可也决定了其相关从业人员的需求急剧增加。
2网络节目火热发展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影视艺术课教改
近年来,随着影视艺术教育的迅猛发展,影视艺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突出。如何审视、探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已然成为影视艺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影视艺术教育专业基础课程《影视艺术概论》为对象,结合教学实践,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考核三方面来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期优化该课程教学,促进影视艺术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一、深化拓展教学内容
“影视艺术概论”课程通常包括影视语言基础及其规律、场面调度基本知识、影视叙事表意及有关影视艺术史论等内容。由于大多数学生入学前一般都接受过相应的专业培训,对这些内容已有程度不一的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相应的深化、拓展,这是“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底子。通过问卷调查,摸清学生对影视艺术的把握状况,了解其感兴趣的和有疑惑的相关问题,从而在备课中有针对性深化和拓展课程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影视艺术的影像、声音有一定了解和认识,他们的兴趣和疑惑主要集中于作为故事元素的剧作、作为视觉元素的影像、作为听觉元素的声音、作为性格元素的表演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等等。通过分析可知,学生渴望在已有接触的基础上实现对影视艺术更为全面、系统和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把握。这便成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相关课程内容进行有针对性深化和拓展的重要依据。如围绕影像,可从透镜、视点、景别、摄影机状态、光、色、构图以及影像的表意等方面来较为全面、深入认知和把握影像,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其次,补充完善教材内容。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国内高校还没有一本通用的“影视艺术概论”的教材。尽管如此,一般情况下,学校还是要求使用教材。因此,补充、完善教材内容也就必不可少。为此,教师一定先要准确理解教材内容和观点,这样,才能避免在深化和拓展教材内容时造成思想观点的混乱,甚至与教材观点相左的现象。之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补充、完善相应的内容,力图使之达到专业性、前沿性、易读性,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如,伴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新媒体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运用,作为“技法”、“表现方式”、“叙述故事和传达思想的手段”的影视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视艺术的传播能力和艺术魅力得以不断增强。因此,“影视艺术概论”课程内容应当将影视前沿动态,如IMAX3D影像及最近兴起的关于48帧影像的探讨、后技术时代电影艺术“泛美学”倾向等现象引入课堂,以保持教学内容的丰富充实与常讲常新[1]。再次,确定难点、重点和疑惑点。教师可在“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开始之前或者每一章节开始之前与学生充分交流,进一步了解他们对课程各章节内容的熟悉程度,以确定各章重点、难点和疑惑点。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选择相应的重点、难点问题来进行深度交流,重点突破。譬如,笔者在交流中了解到,多数学生对电影蒙太奇的规则、类型、剪辑方法及声画蒙太奇,影像表意,声音表意、场面调度等章节的内容分辨不太清晰,存有疑惑;而对影视明星与明星制、镜头运动方式等内容却有较好的把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前者自然应做重点难点讲解阐释和把握,后者则只需大体提及有所加深即可。可见,确定难点、重点和疑惑点能够为深化和拓展课程内容留下时间和空间。
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近年来,我国影视艺术教育发展迅速,许多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论被引进,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样丰富。笔者依据学生对“影视艺术概论”课程内容的把握程度,从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入手,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一,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基本以“呈现任务———明确任务———解决完成任务的问题———完成任务———评价任务”[2]为主要结构。在“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中,一开始就应向学生提出这门课程要完成的创作任务,然后围绕作业创作的问题展开学习。如,教师可将3~4个学生分成一组,要求每组学生摄制一个5分钟左右的短片,并要求从景别、运镜方式、构图、光、色等镜语方面结合叙事表意来阐释说明。那么,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有关理论知识就会有的放矢,抓住学习的关键。之后,经过讨论、明确分工到创作实践,完成实践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观摩、议论和点评实践作业。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团队合作意识就容易被调动起来,课程也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某一新近上映的影视作品或者经典作品写作一篇专业评论。为此,学生先要仔细观看、研读文本,尽力捕捉富于个性的感悟、体验。同时,通过网络、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并运用相关理论来写作,之后还需要反复修改,最终完成评论写作,接受教师和同学评阅、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习实践相互促进,从而掌握课程内容和相关技能技巧,并提升文化修养。其二,“双元制”教学法。“双元制”学习形式是从德国引进的先进的教学模式、教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将“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结合起来,把高等教育与企业职业培训或企业工作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以实践为核心,把学校设在工厂里,把教室搬进车间里,学生在老师和师傅的共同指导下,学习理论和专业技能”[3]。贵州民族学院传媒学院和贵州电视台、贵州日报、贵阳电视台、多彩贵州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一批媒体传播机构、公司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它们是我院的重要实习实践基地,这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习实践的条件。就“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而言,教师可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的有关实践实训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到不同的实习基地观摩见习,接受一线生产制作者的指导,并逐渐参与具体的制作实践。以贵州民族学院传媒学院学生参与贵州电视台第5频道的“真情纪事”栏目实习实训为例,教师事先要让学生认真观看该栏目的几期节目,以形成一种感性的认识。接着,学生跟着栏目组参与该栏目一两期节目的具体策划设计、脚本写作、采访、摄制以及后期制作等整个流程,这样就能够学到大量实际的操作经验。之后,学生再根据本课程教学大纲的有关内容及要求写出相应的总结。最后,还要求学生对参与的节目(栏目)进行相应的评点总结,并在师生之间进行深度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对“影视艺术概论”的“策划”、“叙事”、“影像元素”、“声音元素”等课程内容就会有比较深入的体认和把握。显然,“双元制”教学法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4],达到了“产学一体”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双元制”教学模式只适用于影视艺术教育部分专业课程或部分专业课程的部分内容。其三,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并结合运用无声言语及其他媒体工具,向学生系统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它是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讲授并非灌输,但运用不好很容易成为灌输。在“影视艺术概论”教学中,诸如影视艺术发展概况、影视艺术艺术属性与商业属性的辨析、影视语言的有关原理等内容的教学,显然离不开教师的讲授。如何有效地使用讲授法,应着重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讲授的独特魅力。主讲教师学问大小、水平高低、权威与否固然重要,然而,如果没有学生听,学问再好,水平再高,名气再大,也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独特的讲授魅力。而教师独特的讲授魅力主要包括个人的气质、语言以及讲授时的肢体语言等,其中,个性化的讲授语言尤为重要。讲授的语言宜具有影视艺术的特点,强调形象生动、妙趣横生,或抑扬顿挫、铿锵有声、充满激情,或严谨周密、深入浅出。这既是基于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考虑,也是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自身优长和特点的考虑。另一方面,是讲授的情境性。广播电视编导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情境情感体验能力,使学生学会并养成在情境中思考的习惯。在理论讲授中,要设置相关问题,将理论渗透在问题之中,就在教师依据逻辑结构阐释理论之时,问题便成为了情境,逻辑便成为了情节。跟随着教师的思路和分析,处于情境和情节之中的学生自然会主动加强体会、思考、感悟,实现深度互动。其四,讨论法。研讨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在独立钻研基础上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以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讨论法的优点在于,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师生在多元互动中交流认识,由思维的碰撞而产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对于“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来说,研讨法的有效运用需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讨论主题,它必须具有讨论价值。讨论主题允许具有争议性,如“数字技术时代的电影真实性”就符合选题要求。其次,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学习和思考,充分准备讨论的意见,拟定发言提纲,使学生拥有讨论主题所需要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再次,现场讨论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引导学生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适时、适量地介入讨论,以确保讨论不离题不走型,注意控制时间、调节好气氛。最后,教师还要做好总结与评价。要积极肯定学生的发言,对其提出的观点给予客观的评价,如有必要,还可就有些观点和看法继续研讨。同时,一定还要指出学生发言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适用时机和范围。教师应当依据教学规律和原则、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及教学条件等因素,来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与组合,并不断调整和校正,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广播电视编导思维分析
摘要:在新时期,广播电视编导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满足民众日益提升的审美水平和要求,这就要求作为主创的编导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因而在高校中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广西艺术学院在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思维和能力方面,进行了许多实践教学上的改良尝试,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实践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在国家繁荣的文化政策及各类社会政策、经济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民众的审美水平和要求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在新时期,广播电视编导必须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创作出更多更新颖、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影视作品。与社会活动、商业性质的影视创作不同,校园创作有着相对较高的宽松度和自由度,这为学生的自由创作和创新意识的养成提供了丰润的土壤。然而,当前开设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地方院校,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制于不完善、不灵活的教学模式和条件,学生创作思路相对局限。
1制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创新的主要问题
1.1教学模式相对封闭,学生实践机会少。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仍采用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室内理论课时仍占据课程较大比例,学生的实际操作也仅仅局限于课堂有限的几十分钟里,这种模式对实践性高的编导专业来说并不合适。学生动手机会少,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不能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无法为后期的创造性创作奠定基础。1.2教学内容偏于理论化,固化学生创作思维。广播电视编导作为相对年轻的专业,很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案仍然沿袭其他传统专业的模式,专业理论课的内容比重大于实践课,开设的课程追求面面俱到,粗放式的理论知识传授导致教学内容偏于理论化。1.3实践设备数量不足,部分设备陈旧落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艺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性专业,高新设备的投入大大创新了广播电视艺术表现形式,相应地要求从业人员熟悉各类设备操作。然而,由于经费投入有限,很多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设施更新换代缓慢,设备比较陈旧落后,且实践设备数量不足,实训场所建设滞后,与不断增长的学生数量不相匹配。学生鲜少接触专业的、高新的摄影摄像、录制导播等设备,无法形成创作的直观感触,创新空间有限。1.4规范化、规模化平台较少,学生创作与社会脱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要求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去检验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但由于当前不少地方院校建立的实践平台和基地较少,与校外专业的传媒机构、影视公司联系较少,学生消息相对闭塞,行业发展新风向、业内时兴影视类型等相关信息都难以在第一时间知晓,学生的专业能力得不到市场的检验,创作能力滞后于行业发展,更谈不上创新变革。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改革尝试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论文
摘要:电视机的出现曾经是人们休闲娱乐的核心主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形式的交流联系日益频繁,手机电视,网络电视,与我们的联系也不断紧密,很多新兴的视屏盒子之类的东西也应运而生,在新媒体网络时代,我们如何应对这种种挑战,让传统广播电视在互联网背景下结合云技术,打破传统。文章以传统的时代广播电视发展为研究基础,结合新兴发展译理念,以符合本国习惯以及观众喜好的发展需求,简单阐述一下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的新突破。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创新思维;云技术
1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声影结合、富有美感的艺术形式,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这种艺术形式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广大广播电视受众对电影发展更高的期待,同时也为丰富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以及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但是近几年在激烈的媒介竞争当中广播电视在整个新媒体时代的应用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很多行业对其的依赖性也不断减小,这就要就我们要不断改进与创新。现在是智能化、信息化时代,所以我们要将这个时代的要求融入到整个广播电视行业中,为我们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就目前状况来说,由于传统广播电视的视听新媒体终端,储存,以及渠道等等很多方面的原因,与新兴媒介实力还相差较远。希望通过对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的新突破做的一次小的调研,可以为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起一点小的促进作用。传统的体制束缚了广播事业市场潜能的发挥。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广播事业走的是双重体制,即事业编制,企业经营。国家最初这样实行的初衷是:既能实现对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的很好管制,保证了舆论宣传,又方便媒体实现经营性收入来壮大自己。但事实证明,广播媒体的双重身份,未能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造成多种弊端,其中之一就是面对市场左右为难、畏首畏尾。导致广播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效益不好。
2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发展的新突破
2.1内容的不断创新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告类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培养与市场对接的应用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对该专业的广告类课程进行改革已迫在眉睫。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相近的新闻传播类、艺术类专业都开设有广告类课程,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之有明显差异,因此,该专业的广告类课程不能照搬其他相近专业。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广告;课程;改革
大数据时代广告传播的秩序与规则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物联网、云计算等核心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建构了实时竞价与程序化购买的广告新生态。这些新内容、新变化在以往的广告类课程中根本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但在业界这种新广告生态的传播技能与素养已经成为相关人才必备素质。广告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能使我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告类课程体现专业特色,培养能胜任大数据时代的广告人才,而且能对其他开设此类课程的高校、专业提供参考。
一、专业现状
新乡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河南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自2009年招收首届学生起便高度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学大纲中设置广告模块,开设广告类课程。此类课程主要基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广告流程进项课程设置,同时兼顾新媒体发展,开设了诸如新媒体广告研究等课程。十年来,专业结合业界的人才需求变化尝试了小规模的课程教学改革,如采用案例教学法,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与实践成果。但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广告环境变化迅速,对人才的需求提出全新的要求,该类课程的教学中暴露出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急需优化、教学目标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课程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二、改革内容与目标
播音主持的属性和语言分析
【摘要】播音主持人是新闻工作者,需要掌握新闻理论,并参与到新闻实践、社会实践中去,但更为基本的播音主持人是语言工作者,他们需要通过有声语言、副语言准确地传达信息。语言是思想情感的外化,话要说得漂亮,让人舒服、明白,首先播音主持人要有自身的思想、自己的情感反应,对此本文将从播音主持人语言表达技巧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播音主持;语言表达;新闻理论知识;有声语言;媒体融合
一、播音主持的能力和地位
对于播音主持人来说,感知的材料越丰富,大脑和心运转得越敏感,语感越好,说出的话更具魅力,这就需要主持人有较强的语言功力。语言功力是指语言的功底和能力,一方面是接收、判别和储存语言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发生、深化和驾驭语言信息的能力,二者的核心是语感。语言功力包括观察力、理解力、思辨力、感受力、表现力、调控力、鉴赏力,其核心是有声语言的表现力。对于广播电视节目而言,主持人是整个节目的中心,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技巧对于提高整个节目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主持人凭借良好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可以对节目现场气氛进行有效调控,提升节目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广播电视节目竞争愈发激烈,受众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播音主持人要与时俱进,从传统的播音腔向个性化、情感化的主持风格转变,通过语言表达技巧凸显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播音主持的定义
播音主持看上去是语言表达工作,实际上它是三件事的有机结合,即驾驭内容、语言表达、非语言表达的融会贯通。语言表达是播音主持工作的核心,是播音主持工作的落实。概述播音主持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狭义说,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就是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播音员、主持人运用有声语言及其他非语言表达手段驾驭节目流程、传递节目内容的大众传播活动。2.广义说,播音主持是一种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运用有声语言及其他非语言表达手段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传播的创造性活动。基于互联网技术媒介融合大背景,播音主持因媒介传播技术和方式的不同而有一些创作上的新技巧、新样态,而在内涵上有没有变化,则是个前沿性的问题。
国内电视艺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摘要]本文从电视艺术基础理论研究、电视艺术类型研究、电视艺术史论与鉴赏研究、电视艺术实务研究以及存在问题与展望进行分析,梳理出40年来电视艺术的发展脉络,同时站在新时期的当口对电视艺术研究进行审视。
[关键词]电视艺术;新时期;发展脉络
2018年是中国电视发展5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有必要回望历史,寻找1978年至今中国电视艺术发展脉络,把握新时期电视艺术的走向。40年来,随着电视艺术的不断发展,电视艺术与电视技术工作者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视角置于电视研究之上。也正因此,近40年来研究电视艺术的文章不仅数量和篇幅上有所增大,质量上也有所提高。40年历程,中国电视硕果累累,电视艺术不断发展,电视产物不断增多,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下,在政治环境、学术环境一片大好的良好环境中,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本着敢于创新的精神,对电视艺术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化解读。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大部分学者除却对电视本体诸如电视艺术的本质、思想内容以及产生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外,还开辟了对电视市场与产业、电视美学、电视政策背景、电视与其他学科的交融等方面的探析。由于研究成果多,研究视域广,将所有论文、著作进行整理收集难度较大,故而在初期写作中首先选取了100多篇论文进行分析,其中胡智锋从2003年到2014年间对论文及著作的年度化整理而作的《XX年中国电视研究著作述评》《XX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以及《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等文章成为本文论述的重要依托。
电视艺术基础理论研究
1.电视美学研究
电视美学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产生,对电视美的创作、美的传播、美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这只是对电视美学的传统研究,是将各种电视类型看作是独立的文学、戏剧等特征,没有将电视创作、电视艺术文本之间的整体关系把握住。后期,研究者在美学方面的研究上,尝试总结标志着总体审美的一般规律。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对于美学的探究也开始不断进行自我更新,高鑫教授在《技术美学研究》中将美学与大众美学、信息美学以及通俗美学联系起来。
新闻专业转型研究
1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专业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以及面临的问题2010-2015年,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及相关领域,掌握新闻基本理论和不同媒体的知识、技能、方法,具有报刊新闻的采写与编辑、广播电视和网络新闻采编、节目和广告的策划与制作、网络多媒体动画及网页制作等能力,能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和相关文化产业中的技能性岗位及一般企事业单位的新闻宣传岗位,从事新闻采写、采集与编辑、节目策划与制作、网站维护与管理等工作。专业依据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主要依托报刊(纸质媒体)、广电(电子媒体)、网络(网络媒体)三种媒体,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建了“三技三能三媒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333模式。“三技”是指本专业就业所面向的三种媒体的技能,包括报刊媒体工作所需的新闻采写、新闻摄影、版面设计编辑等技能,广电媒体工作所需的新闻摄录、节目策划与制作等技能,网络媒体工作所需的新闻采集、编辑、网页美化、维护等技能。“三能”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三种能力构成了本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该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紧紧依托于三种类型新闻媒体,紧跟媒体报道内容和媒体技术发展,及时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保持良好的教学效果,预期依据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具有的职业能力,除了适应新闻媒体的专业技术工作外,还能适应文化产业公司及其他企业单位相关岗位工作。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很多弊端和问题。“333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从理论上讲,的确顺应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为学生预设了就业宽出口,使学生在校所学几乎到各种文化公司都能找到用武之地。然而,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遵循的是“2+1”的学习模式,导致学生专业学习技能的时间相当有限,当专业追求涵盖面“广”的同时,无法保证学生掌握新闻业务技能的“精”和“尖”,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后职业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2展开社会调研
2.1新闻专业人才需求调查
只有正视新闻人才需求的现状,才能够有的放矢,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此,笔者在郑州、开封等地展开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人才需求问卷调查”,共有100余位媒体从业人员参与了问卷调查,他们来自报纸、广播、电视、企事业宣传部门、广告公司、策划公司及影视公司等媒体机构。调查问卷从课程设置、个人素质、职业道德、新闻单位的用人标准、人员引进情况、对高职毕业生的看法、校企合作等方面来设置,以期从调查中分析出媒体对从业人员的素质需求,为新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新闻教研室共收回110份问卷调查,经数据分析,发现以下情况。
2.1.1用人单位对新闻人才的学历要求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