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14:54: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工业设计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以学科竞赛为导向工业设计实践教学
摘要:工业设计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这就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专业课程的开展中需要进行教学的优化设计。学科竞赛其实就是为学生提供某种形式的实训机会,是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查,本文主要分析了学科竞赛导向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优化设计。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竞教结合教学设计
一、工业设计专业学科竞赛与课程教学结合的可行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前社会的各种专业类的竞赛越来越多,充分反映出专业设计在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反映出行业竞争的压力,同时也是行业兴旺的代表。工业设计专业“竞教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将一些原本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进行传授的内容通过实践竞赛的方式进行教育,主要采用的是教师指导学生竞赛的方式,重点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专项指导,贯穿整个比赛的全过程,无论是产品构思、方案优化、效果处理还是板块设计等,全方面推动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有效地利用设计竞赛与教学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带动工业设计专业发展壮大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工业设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当前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教学是一个理论教学的附属教学,它只是用来验证和理解教学理论的一个手段,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教学系统,具体的课程安排多半是跟随课堂理论教学所进行的,创新性比较低,而且缺少设计感和综合性,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需要。其次,某些工业设计的最终成果是需要直接面对用户的,而且会跟随着政策、时事、材料和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而延伸到其他的领域,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学生需要积累到很多相关的知识,构建一个专业化知识系统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业设计的竞赛作品。再次,工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在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创新性精神方面的要求比较高,而且专业设计更多的是对学生综合视野的一种锻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部分高校中的课程安排太过于重视表面功夫,课堂安排跟随教材,形式单一,所以经常会出现实践教学与产业实际脱节的情况。另外,因为工业设计还是一个多领域的学科,部分设计牵涉到其他领域,这就要求学生培养一个全方面的学习,但是因为内容较多,要真正从众多设计中脱颖而出,还要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色,这样才能被公众看到,正因为如此针对工业设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只是高校的考试一定会有一个结果,因此部分高校的设计最后都会带有明显的教师偏好,存在主观随意性。最后,当前的工业设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产品设计,设计的范围比较广泛,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比如材料的特点、机械及电器等,这些在竞技比赛的时候会有专业人员参与,等于说是一个团队之间的努力。但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因为要专门对学生进行评价,所以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这样就没有将团队的作用发挥出来,阻碍团队的创作、成长。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方法
摘要:学生在进行工业设计学习时,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教育在不断地改革,如何做好工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成为了现在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这样才可以在学习中有着更深的发展。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现在的教学现状以及创新教学的改革措施来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校工业设计;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我国现在许多高校都是有工业设计这门课程,然而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是不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长远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大部分原因在于教师没能为学生做好创新思维的引导,学生缺乏创新设计思维。所以,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在进行工业设计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学校需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核心。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模仿较多,缺乏实际创新
学生在进行工业设计的时候,多是采用一种模仿方式来进行作业设计。这种模仿在前期的时候,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进行学习,通过这些优秀的作品学习到一些好的创意和手法。可是在有了一定学习基础后,进行大量的模仿是不利于学生自己创新思维的提高,这种模仿方式让学生固步自封,只是一味进行作品设计上的借鉴,对他们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并没有一个好的提升。教师在进行作品评判的时候,未能做到看他们的创意,只是看他们在模仿设计的时候模仿的程度如何,这些都是不利于教学[1]。现在高校在进行工业设计的时候,设计的课题和现实生活不是那么地有联系,学生在进行课题研究的时候,大多是凭空捏造,学生的设计只能是空谈理论,和实际不是很相符。学校和企业之间没能做到一个好的衔接,学生了解不到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试议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创新
一、应用型工业设计专业与HAT·CDIO结合的改革措施
1.从“HAT·CDIO”培养模式入手,按照“艺术+知识+技能+证书”模式,设计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艺术:在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意,而创意中重要的是要有文化内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看些人文方面的书籍,把人文精神与艺术修养完美的结合。知识和技能:工业设计专业可以将所有的专业课程分为两大类:设计表现类与设计理论类。这也是现有大部分高校工业设计研究生考试中两门专业课的设置内容。设计表现类课程是应用型工业设计专业大部分的课程内容,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可以分为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像绘画基础训练、三大构成、速写、效果图、计算机绘图、模型制作等内容都属于这一范畴。笔者认为这些课程都适合采用CDIO的培养模式。具体来说每门课程的目标就是完成训练项目所规定的作品、作业,在规定训练中融入理论知识,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HAT模式,把文化沉淀为人文精神与艺术修养,用作品、作业的形式表现出来。证书:经过多方面的实践训练,参加设计大赛,在比赛中锻炼和提高自己,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社会可以认可的证书。
2.改革课程体系,引入“课程群和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围绕Conceive-Design,突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理念,引入“课程群和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课程群”教学是将相互关联的课程组合成若干教学单元,以利于相近课程的融合;“课程模块化”是将单一课程中关联性强的章节划分为一个模块。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和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学会创新方法、掌握创新技巧、运用创造技能,把握设计的实质,从而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构建开放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围绕Implement-Operate,在实践锻炼中,充分利用了我校工业设计创新实验工作室为平台,以专业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利用这个平台的资源进行对外设计服务活动的同时组建属于自己的设计团队,这种团队可以是几个教师之间的组合,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组合,各种资源之间相互渗透,对外形成一个统一的合力,整体提升个人对外设计服务的能力。同时可以做到以企业项目设计为导向,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产品设计中渗透人文精神与艺术修养,以艺术激活产品创新的灵感,最终做出实际的产品。
4.学科基础实践:学生在速写、效果图、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模型制作上进行实践锻炼,掌握专业知识的设计表达能力、形体塑造能力等。专业综合实践:通过专业的课程设计实践,大学生科研立项、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综合体现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最终创新设计实践: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进行设计专题研究、参加竞赛、社会服务等,充分表现审美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精神与艺术修养等。
二、结语
高校工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工业设计这一在国内是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的专业,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方面的关注。工业设计教育相对于十年前有了较大的变化,面对市场和社会的变化,高校中工业设计教育对工业设计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众多高校来说,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大方针下,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迫在眉睫。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工业设计;教学模式
一、工业设计教育现状分析
现今,推动地方普通高校(包括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发展,既是国家政策要求,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已然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突破口。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建设经过近3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纵向比较,从早期设立工业设计专业的十几所院校,到如今,国内400余所大学开设工业设计专业量的巨大转变。但只有个别高校成立了独立的工业设计院系,并依据地区优势办出了自己的特色,而大多数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水平依旧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准,丝毫没有质的飞跃。横向分析,西方诸国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育会根据现有的需求,设立专业、规模较小的学校(比如韩国的产业振兴院,法国的各种文化专业学校),直接回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担负起教学与研究的功能。欧盟在其艺术教育与人才培训的相关计划中指出,重点不在创造一种共同的教育体系,也不拘泥于传统上学生到学校这个场所获取知识的模式。而我国现有工业设计专业与人才培养发展现状与西方横向比较,仍然处于落后水平。究其根本,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的工业水平相对滞后,制造业虽大而不强,长期处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状态。部分企业依靠“贴牌代工(OEM)”生存,一些民营企业急功近利,长期依靠抄袭模仿国外产品维系生命。二是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严重制约了这个新兴专业的发展,工业设计的发展依靠传统专业的教学模式收效甚微,而改革的探索依然在尝试阶段。第三,我国近代历史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社会由农耕经济直接跨入到了工业经济,国人对工业社会、工业设计缺乏根本的认识,特别是意识形态层面的差距非一日之寒。传统设计教育长期脱离实践、纸上谈兵,青年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实际设计经验,以致大量虚设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题目成为教学重点,造成学生自我封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人因意识、工程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动手能力差,培养出的设计人员不具备实际的设计能力。当大学教育成为大众教育,脱离象牙塔回归到生产实践中时,传统学院式的设计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工业设计专业顺应时代要求向应用型人才培养靠拢,教学实践的改革也成为必然。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下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改革的探索
针对现在推动地方普通高校(包括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向应用技术类型转型发展,既是国家政策要求,更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已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突破口。我院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指导思想,突出“人格+能力”的培养模式,工业设计教育探索势在必行。通过对国内外工业设计教育现状的对比研究,特别是工业设计教育与十年前相比的不同点以及发展趋势的探索,在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方针下,在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和其他一些实践课程已开设的基础上,针对自身特色配合可发展的其他资源,结合学科优势,加速提升设计、教学能量的蓄积与发挥,真正达到快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复合时代要求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以学校现有资源基础,整合大学校院艺术及设计相关系人才养成环境,加强与产业生产、市场销售之间合作与互动机制,整合重量级师资资源、实践型设计人才及校际教学资源,统筹产学合作教学之交流管道,发展、整合及推广产学结合教学资源,加强跨领域人才培育。开设与设计相关科系毕业生“职前训练课程”,并结合职业规划、经管专业、艺术专业等相关实务课程,完成文化创意产业“学校培训机制”。
工业设计类教学实践研讨
工业设计专业在中国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同西方相比,仍然很落后。目前国内只有个别几个院校的设计专业办出了自己的特色,而大多数工科工业设计学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水平依旧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准上,丝毫没有质的飞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工业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而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招生大多是理科生为主,绝大部分学生对工业设计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一无所知。第二,一些理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由于大多是在机械设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出现了课程教学体系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模式化、重视理论学习和考核,而忽略设计表现和设计实践,导致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对工业设计专业的需要等现象。所以工科工业设计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方向和实际办法需要设计教育界的同仁们共同研究和思索。
1工科工业设计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代工业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历史较短,工业设计教育的体制、体系还不太完善。各高校由于自身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方向不同,其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种种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这在一些工科院校中尤为突出。其教学课程开设往往是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机械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2)设计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3)设计表现课程:主要包括手绘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等。4)设计理论课程:主要包括设计概论、工业设计史、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产品造型设计、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系统设计等。这种课程设置形式,包含了工科、艺术、文科等多方面的知识,作为工科工业设计专业来说这样的课程设置本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大多数工科院校对于这些课程缺乏系统性的认识,这些课程通常情况下由各种专业背景的教师任教,教师之间缺乏专业交流,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不能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比如机械理论课程基本安排给机械专业的教师任教,由于任课教师对工业设计专业知识缺乏认识,所以只能按照机械专业的教学形式来进行教学,缺少与工业设计专业知识的结合。而设计基础类课程则大多由艺术专业出生的老师来任教,同样也缺少结合工业设计专业需要进行课程讲授。在这些课程设置中设计表现类课程所占篇幅最少,在大多数工科院校里也基本不受重视,设计表现课程不能为专业设计课程提供依托。而所占篇幅最大的设计理论类课程则缺少系统的设计实践的训练,学生不能掌握系统的设计方法和程序,课程之间缺少融会、贯通,甚至出现设计理论重复讲授的现象。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工科工业设计课程设置的问题和弊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广泛性。而工科工业设计专业要想发展,要想摆脱现在的就业困境,就必须进行教学课程改革。
2设计表现课程的内容和重要意义
工科工业设计的学科设置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果进行教学改革,需要从很多方面入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认识到设计表现对于工业设计的重要意义,并把设计表现作为工科工业设计本科阶段的核心课程。为什么要把设计表现作为工科工业设计的核心课程呢?这是由工业设计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所决定的。工业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而不是搞理论研究的学科,需要设计师具备良好的设计能力和一定的设计经验。而我们培养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就是一个个准设计师,那些从事工业设计的设计公司和企业需要毕业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就具备一定的设计实践能力和设计表现能力,而设计表现能力往往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因为学生在本科阶段所能接触到的实际设计项目毕竟有限,再加上缺乏与生产制造相结合,所以工业设计学生本科阶段的设计作品一般都造型优美、有创意,但基本无法生产或者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工业设计本科阶段最需要培养的能力就是设计表现的能力。
3设计表现的分类
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研讨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越来越多的工业设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然而,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贯穿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甚少,即便多数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必修课,创业教育与工业设计实践结合紧密度还是不够,导致毕业生设计创业能力偏低,影响创业“存活率”。在此以工业设计教学为例,将“项目制”教学模式引入工业设计教学实践,并对教学过程进行相应的改革调整,经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此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业潜能,不失为培养工业设计毕业生创业能力的有益尝试。
一、当前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以课堂案例教学代替项目制教学
在实施“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过程中,许多院校对项目制教学认识不足,以课堂案例教学代替项目制教学。工业设计教学中课堂案例多为教师根据经验拟定的设计项目,常见的名称有“汽车设计”、“牙科椅设计”、“车床设计”等。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这种不够真实的设计项目的理解往往比较抽象,仅凭借教师对某一产品原理描述以及网络参考资料,展开所谓的“市场调查”,然后给出一个设计概念。设计概念产生的过程中,“约束”学生思维的因素(如功能原理、人机标准尺寸等)很少,因此设计方案产生比较容易,而到设计后期阶段,一个简单的尺寸数据变更都可能将此方案推翻。此外,在案例教学中,设计方案的评审是虚拟化讨论,这种脱离实际的讨论是肤浅的,不能发现产品化阶段的工艺性、经济性等问题,另外学生对老师的一些判断和指导也可能存在一些疑惑与不服,但又不能从其他途径获得解决。这种运用虚拟设计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式,模拟了设计实务,学生能掌握设计基本方法和流程,但在提高其实际设计能力方面尚有缺失。若在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中,所选课题改为企业实际项目,师生及企业相关人员参与教学全过程,才能有效弥补上述案例教学中的不足。
(二)项目训练内容缺乏完整性
来源于企业的工业设计项目比较广泛,有的侧重于外观概念设计,有的侧重于结构设计,也有一些是比较完整的工业设计创作项目。前两者无法对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覆盖,会形成教学盲区,项目训练内容缺乏完整性,也就达不到教学目标。比如现实中多数企业认为工业设计就是外观设计,所以非常乐意委托院校开展外观改良,以为外观设计仅仅是制作几张效果图,所以给予院校的设计周期往往较短。而教师引入这种设计项目之后,在训练内容方面只能斩头去尾,仅围绕效果图制作开展草图绘制、草模制作等内容的训练,往往将产品设计课程中所规定知识点如市场调研、人机工程学、结构、材料工艺及成本等内容忽略。这种项目制教学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价值,导致学生缺乏对产品设计实际流程的基本认识,更谈不上提高学生对各种学科知识的整合设计能力。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完整的训练内容应该包括项目接洽、市场及企业资源调查、设计定位、概念设计、效果图设计、人机尺寸设计、模型制作、材料与工艺、成本估算、设计评审、样品试制与小批量试制对接等方面。(三)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不均衡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是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而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校内外或者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当前很多教师在开展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时,能够按照教学计划完成课堂教学工作,讲授设计程序、设计原理、工艺基础等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开展项目的前期网络调研、草图绘制、效果图制作、模型制作等实践环节,但忽视了在课外接受企业专家指导的环节。由于企业专家参与的引导式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设计能力、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容忽视。当然,课外教学包括很多形式,从项目制工业设计教学角度来讲,包括设计相关法规学习、新产品市场调研、设计方案生产可行性调研等形式。只有通过课外教学延伸,学生加强隐形知识学习,才能使完成的设计方案更具完善。
工业设计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工业设计史课程内容量大,涉及历史背景、时间、流派、人物等较复杂的知识线。工科背景学生缺乏史论类课程学习经验,单纯应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效果不甚理想。以工业设计史的创新教学设计为例,通过翻转课堂及信息化等教学模式等的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对史论类课程的兴趣,从而构建针对工科背景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的新模式,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课程设计;工业设计史
唐太宗有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通过学习工业设计的发展历史,首先可以让该专业的学生了解什么是工业设计,它是如何从无到有并发展至今;其次,学习历史可帮助学生开拓设计思维和认识问题的深度,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并同时培养起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梳理清楚一个行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才能够为将来专业知识体系的学习与实际应用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工业设计史该门课程无论在艺术类产品设计专业还是工科类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是作为专业必修课来支撑及衔接后续的专业课程。但目前,大多数院校开设的工业设计史课程仍较多沿用传统式的理论教学授课法及期末试卷考核的方式完成课程,教学效果与其课程重要性并不完全成正比。其中有授课方式、学科差异、学情差异、学校差异等个体因素差异,再加之工业设计史课程开设历史较短,国内针对性的课程教学研究在学术网站的数量也未过百篇。不过近年来,翻转课堂、数字化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使得史论类教学有了更多创新的可能性,下面笔者就通过自己在工业设计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突出的问题点梳理,并针对性地提出设计课程改革方案做详细的探讨。
1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过程中问题点梳理
1.1考核方式传统。传统式的试卷考核方式,其内容构成以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常见题型居多。但通过试卷考试容易让学生形成以结果目的为导向的上课思维,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在考试前突击背诵考试重点,分数能过及格线便等于学过了该课程。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针对理工科工业设计学生做过访谈调研,得到的反馈总结为以下几点:工业设计史课程内容多、文字量大,时间线、人物等信息错综复杂不好记忆;不知道学习史论的用处在哪;对此类课程有抵触心理,相比来说更愿意考计算类的试题。综合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形成的应试式、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让课程学习的有效性大大降低。1.2理论无法应用到实践。客观原因来说,工科背景学生缺乏文史类理论课程的前期学习经验,学生容易把理论学习等同于背文字、记时间、记事件等枯燥乏味的概念。并且笔者所授工业设计史课程的开设在大一下学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未深入和系统化,无法从宏观上理解理论课程的学习目的和应用方法。客观原因也会影响学生的主观学习心态很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也就更难从历史中汲取营养,理论联系实践,老师的教学也从而陷入被动局面,无法展开有效的实践性辅导,从而导致课程在考试结束后无法服务于后续课程,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真正教学目的。1.3教材内容量大,课时量稍显紧张。工业设计史课程内容主要以工业革命以来设计发展演变的脉络,包括各种设计学派、设计风格、著名设计师及其作品以及设计发展的历史条件。教材以工业设计发展的时间轴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总四个篇章十二个章节。笔者所授该课程课时为24学时,也有大部分学校为32学时。在该常用课时数下,让学生对每一章的内容充分理解,并且能够形成前后联系的立体知识体系,是一件较困难的事。因此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和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只能尽量做到知识点全面讲解并通俗易懂。但这样的授课方式弊端在于损失很多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时间,课堂很难以多形式、多维度的灵活方式展开。
2针对工科背景的工业设计史教学改革方法探讨
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的浅析
1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目前我们所处的设计教学环境中,对工业设计的理解与之有很大的出入,我们更倾向于把工业设计称为产品设计,在这个观念下,我国高校,尤其对于最近才把工业设计纳入专业教育的院校来说,更侧重于产品形态、外观方面的形式设计。这样就导致在形式设计观念的影响下,将设计看成是对产品所有属性的装饰和美化,这种对对象认知的局限就使得设计的目的发生了偏差。市场的竞争关系,设计与产品效益和利润之间的关联性被弱化了。这样产生的影响就是设计被认为是技术和生产的附庸,增加商品效益的因素大都与技术和成本有关,这样企业与设计师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远。产生这种局面的根源,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观念受艺术设计的影响比较大,没有结合工业设计的观念开展教育,再加上工业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合理的教育模式。在这样的环境下,只强调改变设计风格样式的技巧。将文化附加给设计,突出强调文化元素的形式。设计过程也大都与实际生产脱节。这种循环使得从教师到学生的培养都遵循同一模式,即从学校到学校,因此在这种模式下培养的设计师不会从产品到商品的观念去考虑设计,也不会用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去思考产品的发展前途。大多的设计都是设计师在自我的“世界”中独自欣赏,偏离市场规律。反过来设计对产品经济效益的影响也会削弱,这样社会对于设计的需要也就显得不是很迫切。工业设计实践教育所涉及的基础学科非常复杂。而在我的目前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学校期间,对实际项目成品生产涉及的实践经验基本上是零的接触,设计与技术不能很好地配套,也就无法提供完善的设计服务。教学与实际生产项目的脱节,导致教育理论不能指导与帮助生产,使得教育的目的失去意义,这就造成了学生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后还必须在实践中重新摸索与学习。这样使得教育的目的与效率大大打了折扣。
2设计教育要回归实践
设计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工业设计的发展与经济、技术的发展程度是息息相关的,要实现设计与经济、技术之间的良性循环,设计的价值就应该在促进发展的进程中体现出来,设计是一种手段,是产品每个因素连接的途径,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的因素越多,设计结果的价值就会越大,造型、颜色是我们接触设计最直观的感受,但它们绝不是设计的主体。工业设计的艺术情结往往使得设计教学重视形式的美观,而很少考虑其他因素的存在。产品设计的目的是生产商品化,商品审美的主体是社会,是消费者。社会需要的是能为人们提供需求的实实在在的产品,企业需要的则是这些产品的商品化,商品化程度也决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产品变成商品的过程才是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只有美观的形式,对生产技术的忽视,这样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个真正的工业设计师应该是了解所做设计的生产流程的。所以目前的教育模式应该得到我们重新审视。现代的设计教育,应该是一种产学结合的理论加实践模式,在学校学习有关设计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吸取经验,应该与社会之间建立一种互动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对设计的对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多方位的对工业设计进行了解,这样作出的设计就会使各个因素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最大化的体现设计的价值,这种从概念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过程,是现在这种教育模式难以解决的。要使学生具备将设计转化为产品的能力,首先传统的教育模式应该得到发展与改变,由于工业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它是基础教学与实际生产练习最紧密的学科之一,与企业相结合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模式,让学生在老师与企业人员的双重指导下参与产品的整个开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每个阶段对于设计的不同要求,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达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教育目的。陈文龙先生把产品设计开发归纳为三个阶段:问题概念化、概念视觉化、设计产品化。这是一个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目前的教育模式把主要侧重点放在了问题概念化和概念视觉化这个两个方面,而设计的商品化才是工业设计追求的最终目的,其他两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过程,现在大多数高校中对于问题概念化和概念视觉化这两个问题的理解似乎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积累的目的是融会贯通。设计的视觉化只是产品开发中很小的一部分,在信息大爆炸时代的今天,信息的传递速度已经大大提高,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设计的本质往往被我们的快速浏览与信息的时刻变化所隐藏了,企业把这种感官信息看成了设计的本质,造型设计被企业看成了是工业发展的救世主,最主要的生产制造反而被弱化了。这就在设计师与生产制造人员、决策人员之间建立了一道无形的围墙,这也是设计商品化过程中产生的最主要的矛盾。设计的具体化是设计师的主要任务,设计美感是设计的一部分,这种美感其实应该是一种大众的美感,不是设计师自己的美感,同样设计过程也不是一个人能设计的,要经过市场调查、设计原样的探讨、模具的开发制作等过程,由于每个阶段之间的关联性,设计的结果能否被工程人员所应用,对于实践的诸多因素有没有考虑其中,设计是否对于生产有指导意义,对设计师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这些问题是我们的教育需要解决的。对设计师而言,设计的商品化是他们的最主要目的,日本国际设计中心总经理林一雄曾说过一句话“:卖不出去的产品不能成为工业设计。”只有了解设计的过程与需要,明确设计的目的,了解商品化的过程,才能达到设计过程与生产需要的统一,使设计的价值体现出来,使刚从校门中走出的设计师尽快适应设计的需求,适应社会。要促进由学校到企业的教学模式尽快形成,也需要社会的重视,为工业设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3结语
信息化的今天,一些事物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工业设计也是如此。工业设计的教育改革是教育适应变化的现实需要。与重视实践能力的高职高专相比,系统的观念教育是本科教育模式的核心思想,而工业设计学生所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是两种教育要求的综合体现。面对越来越快,越来越复杂的设计的全球化国际化趋势,设计教育也必须顺应这种趋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检验设计教育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学校是培养设计师的摇篮,肩负着向社会提供人才的责任,学校应该自觉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以推动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这是当前设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一、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工业
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现状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成立比较晚,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人才培养的特色不明确;实践性教学的有效性不够;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对于尽快完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体现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意义
其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工业设计专业致力于培养未来的设计师,所以该专业的教学应加强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培养。工作室教学模式由教师牵头,让学生参与实际的设计活动,模拟企业的设计程序,让学生完整地参与每一步的设计实践,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其二,有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近几年,高职院校非常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工作室作为一种开放的组织形式,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出具有较高教学水准和技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其三,有利于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方法。在以往的实践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方法,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性指导,导致学生只是照着教师说的做。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利于实践课程的开展,也不利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导致教学停留在理论指导的层面,使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有效避免这种现象。工作室教学通过让学生参与比赛、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进行第二课堂辅助教学。
三、改革目标
其一,初期建立工作室教学模式,作为实践教学的有力补充。初期工作室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参加设计比赛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这种形式能够很好地增进师生感情,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工作室教学的短期目标,也是探索性阶段目标。通过达到初期目标,能够更好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让实践教学更具有实质性,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其二,完善工作室教学模式,细化工作室方向。根据市场、专业及师资力量细化工作室方向,分成不同专业方向的工作室,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入相应的工作室进行学习与训练。这个阶段是真正实施工作室教学模式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完成。在这个阶段,高职院校的特色可以获得发展,师资得到合理的分配,学生获得专业化、个性化的发展。其三,与设计企业对接,实现工作室教学的最终目标。工作室教学模式是连接教学与市场的桥梁,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纽带,是校企合作的细化。它很好地提供了学生与设计企业对接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参与实际设计项目,从而提高实践能力。此外,工作室教学模式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工业设计教学策略思索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设计为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设计是高新科技与大众生活的桥梁,工业设计专业人才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今我国工业设计产业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高校也相应地设立了工业设计专业,该专业招生人数也日益增加,然而我国工业设计教学在很多方面还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尚存在一些弊端。工业设计是从威廉?莫里斯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开始的,是工业革命的产物,经过包豪斯的设计革命,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工业设计为创造人类新的生活方式、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的工业设计教育是在全盘接受西方先进工业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这有助于工业设计教育的迅速发展,但是西方理论毕竟与中国实际有一定的距离。此外,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时间较短,所以在很多方面都没有形成适合我国的工业设计教学体系。工业设计教育在其专业设立、教学内容、实际应用等环节都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此外,我国工业设计教育体系与市场联系不够紧密、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与时俱进,都造成工业设计领域高端人才的缺乏。为了使工业设计教育适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工业设计教育体系,笔者从课程设置角度总结了关于工业设计教学的三点建议,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探讨,为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献计献策。
一、把实践带入工业设计教学理论课堂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工业设计教育也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工业设计教育是以培养优秀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为出发点的,但缺乏实践经验已成为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广泛存在的问题。因此,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应与地方产业经济相结合,建设有地区经济特色的专业学科。工业设计专业实践应与工业设计理论教育相结合,工业设计课程不仅要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还应与地方企业联合教学。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把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此外,教师应使工业设计教育更切合社会真实需求,这样有助于学生有效理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要求。只有这样,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真正培养大批属于中国的高端工业设计人才。
二、开发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体系,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设计的灵魂,设计是思维的艺术表达,工业设计的本质就是产品创新,因此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应该把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新设计人才。所谓“创新设计”,不仅指工业产品设计中的造型创新,更多的是指设计师关注新环保材质的应用、思维方法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以及新的管理模式等。因此,在工艺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开发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体系,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多样化地表达设计理念,深刻发掘学生的创意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意竞赛,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校园环境和课堂环境,同时学生自身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和完善专业知识。在这方面,中国传媒大学设计思维训练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和湖南大学创新工作坊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丰富、完善工业设计专业基础类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