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电气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1 11:13: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工业电气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工业电气论文

石油工业电气工程管理论文

摘要:石油化工企业有关电气工程的管理实际上是将企业的生产加工与管理经营紧密联系起来。实施电气工程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营的基础保证,是企业有序生产的前提,是重要的安全管理手段,是保证企业发生的重点核心。对石油化工电气工程实施管理主要应从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原材料和设备管理、工程人员管理及工程设计方案等方面进行,以便实现石油化工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石油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管理

1实施石油工业电气工程管理的意义

做好石油工业电气工程的科学设计与规划,对于石油化工企业有着重要意义。企业可以从全管理与质量管理这两方面着手,加强监督控制的力度。同时应不断的创新并应用新技术,提高电气工程的质量。此外,相关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也应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实现高效的自我管理,确保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的质量,并不断的运用科学的管理技术确保石油化工电气工程的管理效果,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总之,工作人员必须对电气工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以便确保电气工程能够安全有序顺利的进行。石油化工企业要想做好电气工程管理工作,还必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2石油工业电气工程的具体管理方法分析

2.1提高石油工业电气工程的设计水准

查看全文

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探讨

一、引言

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出版强国,我国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科技期刊工作者肩负的使命与责任[1]。电气、电子工程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更是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学科[2]。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最权威的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2016年至2020年SCIE收录的电气、电子工程领域论文高达391016篇。其中2020年的记录有101764条,在254个学科分类中,继材料科学多学科、环境科学和化学多学科之后排名第4。电气和电子工程囊括了几乎所有的世界前沿研究,是现代科技领域的核心部分,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备受青睐。在高速发展的学科背景下,实现电气、电子领域科技期刊国际化,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强我国科技软实力是我国电气、电子领域期刊发展的当务之急。文章利用SCIE数据库的统计数据,定量描述电气、电子工程领域的中国论文产出,分析我国电气、电子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旨在为我国此领域期刊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建议和参考。

二、我国电气、电子工程领域论文发表现状

文章所用数据来自科学引文索引核心合集中的SCIE数据库,数据下载时间为2021年8月27日。2016年至2020年SCIE收录的电气、电子工程领域论文有391016篇,其中中国作者发文151538篇,占38.75%,位居世界第1。且中国作者论文的产出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23%。截至2020年6月,电气、电子工程领域共有3602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已足以将其归入其学术领域中最优秀的1%之列,即高被引论文。近五年作者来自中国的高被引论文共1964篇,是排名第二的美国(784篇)的2.5倍,以绝对优势位居国际首位。2016年至2020年我国与130个国家/地区合作发表电气、电子工程领域论文45751篇,国际合作论文占比30.19%。近五年中外机构合作发文数量每年增加1500余篇,与我国合作发文最多的前10个国家分别为美国(占中国全部SCIE论文的10.42%)、英国(4.23%)、澳大利亚(3.31%)、加拿大(2.94%)、新加坡(2.22%)、日本(1.34%)、韩国(1.1%)、法国(0.96%)、德国(0.83%)和沙特阿拉伯(0.71%)。除美国外,中国与其他九国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与美国合作的论文数量在2020年下跌,这可能与2019年之后中美贸易摩擦及美国对中国的科技封锁和打压有关。丰硕的科研成果表明我国电气、电子学科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科研水平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SCIE收录我国2020年电气、电子工程论文42479篇,而2020年SCIE收录的8本中国电气、电子工程期刊当年发文量仅为1010篇。但进一步分析发现,2020年SCIE收录的8本刊有5本为近五年新收录,且《电子与信息学报》《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等中文期刊被“SCI预备队”ESCI数据库的收录,意味着接下来更多的中文刊可能被SCI检索。虽然与领先的研究水平相比,该领域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竞争力仍不足,尚有很大提升空间,但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家层面对科技期刊的重视及一系列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支持政策的推出,大环境在不断改善,我国的中英文期刊均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逐渐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一)发表中国论文的主要期刊

2016年至2020年SCIE共收录我国电气、电子工程领域论文151538篇,分布在277种期刊上,按发表数量从高到低排序,排名前5的期刊分别是IEEEAccess(2020年影响因子3.367,中国作者发文26705篇,占该刊发文量的62.29%)、Sensors(2020年影响因子3.576,中国作者发文8675篇,占该刊发文量的38.68%)、JournalofMaterialsScience-MaterialsinElectronics(2020年影响因子3.478,中国作者发文4866篇,占该刊发文量的44.30%)、MultimediaToolsandApplications(2020年影响因子2.757,中国作者发文3204篇,占该刊发文量的43.05%)、IEEETransactionsonVehicularTechnology(2020年影响因子5.978,中国作者发文2793篇,占该刊发文量的51.19%)。中国作者发表论文时首选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出版的期刊IEEEAccess。IEEE是全球公认的专业学会,并且是国际上最大的非营利性学会,IEEE制定了很多电气电子行业的标准规范,同时也检索、出版很多专业的期刊、会议文献。IEEE期刊在电气、电子工程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可能是我国很多作者选择IEEEAccess投稿的原因。该刊近几年发文量呈指数上涨也是促成此现象的重要因素,5年间IEEEAccess发文量从811篇增长至17833篇,增长了21倍。另外,该刊4~6周给出审稿结果,超快的审稿速度也是吸引作者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作者在以上5本期刊上的发文占比都很高,且五年间在其中4本期刊上的发文量上升非常迅速。5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均高于2020年SCIE电气、电子工程类期刊的中位影响因子2.484,可见我国作者在发表电气、电子工程领域论文时,倾向于选择体量大、审稿速度快、质量在平均水平以上的期刊。

查看全文

低碳时代建筑电气节能技术设计研究

全球资源的利用带动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各种能源日渐紧缺,人们也逐渐注重对能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建筑工程也在逐渐增多,其中电气能源在建筑工程中消耗较多,如何实现电气节能技术并将其广泛应用在建筑领域,是低碳时代建筑电气技术的研究重点。中国对电气节能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建筑工程中,电能浪费的现象尤为突出,所以,学习电气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构建科学的电气节能系统,是当代电气工程人员需要掌握的技能。由全国智能建筑电气技术情报网、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节能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建筑电气节能设计》一书,详细介绍了建筑领域中电气节能的要点,对推动电气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具有指导作用。

该书总共分为四篇,一篇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国内电气专家对建筑电气节能设计中疑难点的见解。二篇梳理了大量的电气节能方面的论文,其中包含;卷烟厂电气节能措施、浅谈应急照明的节能、谐波治理与节能等。三篇重点阐述了电气节能设计工程的相关案例,例如:深圳大运中心智能化集成系统设计、绿色广州塔的电气设计等。四篇围绕iopeNet节能体验中心,介绍了综合型设备系统通信网络iopeNet概要、基于iopeNet技术的建筑能源管理等内容,从事建筑设计、电气工程的相关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可参考该书进行电气节能设计。书中介绍,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电气节能技术,是以建筑电气的基本使用情况为标准,技术以节能为重要出发点,使电气设施的电能消耗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进而大幅度提升电气的经济价值,推动建筑工程的绿色发展。在建筑工程中,需要电能供给的主要有消防系统、风机、水泵、电梯、电缆等设备,在对这些建筑设施进行节能设计时,先要遵循人性化的节能理念,在制定节约能源规则时,需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电能需求,然后从经济方面着手,考虑电气节能设计的成本,既保证节能又保证经济效益,严禁使用远超节能成本的电气设施。

建筑工程中照明设计相关人员可通过该书了解建筑工程中的照明电气节能技术,书中介绍在灯具照明的设计过程中,先要充分了解建筑的采光情况,然后依据实际需要采购合适的照明设备,根据灯具的照明距离合理地布置灯具的间距。在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减小额外的能源消耗,提高电能的使用率,始终贯彻落实节能降耗理念,在设计建筑电气节能的过程中,要掌握建筑电气设施的性能参数,充分考量低谷、高峰、平缓时期的电气消耗量,优化电能输送过程中的冗余环节,例如,设计科学合理的供配电系统,供配电系统是建筑工程中重要的电气设施,合理的供配电系统应结合建筑工程内部的传输距离、整体的荷载程度以及装置性能来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节能设计方案,一方面保障操作流程的见解,另一方面还要调整结构模式,控制电能损耗,同时保障系统的安全性。

该书中列举了大量的节能论文,其中有研究人员将节能系统应用在空调系统中,空调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的电气能源在总消耗量中占比50%以上,为了确保空调消耗量在合理范围内,要对建筑的结构进行严格的设计,尽可能选取正方形或圆形结构,还可以通过合理设计窗户的位置来尽量控制室内环境的湿度温度,进而合理安排空调的时间,优化空调荷载,达到节能的目的。除此之外,现在大多数建筑工程都有监控设施,为了达到节能的效果,在设计过程中选用的监控设备应具有覆盖能力强、可利用再生资源等优点,并尽可能减少设备数量,同时设计人员还需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来监控建筑内电气的消耗量,对消耗较高的设备及时发出警报,通知相关人员对其进行调整,进而实现建筑电气设备的联通,有效衔接电气设备的节能控制。总而言之,建筑电气节能技术的综合性强,设计过程繁琐,但又直接关系着建筑电气能源的消耗情况,这对电气工程人员的要求较高,设计人员可参考该书将节能设计运用在实际过程中,落实建筑电气节能工作,响应国家推行低碳经济的号召。

作者:袁观娜

查看全文

电气控制类创新课程设计论文

1电气控制类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

1.1电气控制类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的思路

课程设计是综合一门或多门课程知识的实践性环节,是学校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对于电气控制类专业,比如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常见的课程设计有计算机程序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电气工程综合课程设计、可编程逻辑控制课程设计和工业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等,大部分课程设计都具有“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特点,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与企业需求结合非常紧密,契合度较高。基于该类课程设计的特点,在课程设计教学中,笔者打破原有的课程设计教学思路,采用与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需求职位的专业和技能要求融入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课程设计的内容结合相关企业的某个工程项目,教学过程尽可能与工程项目的运作过程接近,使学生熟悉工程项目的运作流程和不同职位的工作内容和专业技能要求。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由3~5人组成一个工作小组,根据企业需求,每位成员都有相对独立的任务分工。通过这种方式的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对企业的需求有深入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有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长和爱好,学生可以尽早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完善个人的职业规划,最大可能成为企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1.2基于企业需求的电气控制类专业的职位

在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中,课程设计的过程尽可能与企业中工程项目的运作过程接近。根据对企业职位设置的调研,笔者将该教学模式中团队中各成员的职位和任务说明如下:

(1)项目管理工程师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人物,负责制定和管理项目进程,组织必要的讨论和会议。对于项目管理工程师而言,如何调动团队内每个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成员的专长是其主要任务。可见,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个人魅力最为重要。这个职位为学生毕业后的个人创业或某些管理职位提供了基本的训练。

查看全文

国家电力工程专业应用型硕士培养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硕士学位是工程师的入职门槛已经形成共识。英美国家拥有发达的电力工程硕士教育,其培养模式与国内有很大不同。例如,英国的工程学硕士学制多为1年,美国的工程学硕士培养年限普遍在2年左右,而国内工科硕士培养的学制大多为3年。本文就具备典型意义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TheUniversityofManchester,简称曼大)和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llinoisInstituteofTechnology,简称IIT)的两个全日制电力工程应用型硕士学位项目,进行培养情况的简要介绍和比较分析。

曼大MScofE-Power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创建于1824年,是一所声名卓著的综合性大学,其在电力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历史悠久,实力强劲。曼大的1年制电力系统工程理学硕士MasterofScienceElectricalPowerSystemsEngineering(简称MScofE-Power)项目包含8门必修课及1篇毕业论文,其课程安排如表1。通常,曼大1门课程会在1个学期内修完,授课约30学时,课下对应自习时间约为1:4,总共的学习时间约为150小时,对应15个学分。毕业论文是60个学分,对应的独立学习时间是600小时,这样学生总共需要180个必修学分才能获得学位。MScofE-Power授课时间大致分为两部分:通常秋季学期从9月中旬开学到圣诞节止。圣诞假期为3周左右,然后是春季学期,从1月中旬到6月中旬。毕业论文工作从春季学期开始,通常会持续至暑假内,论文交卷截止时间一般是在次年9月上旬。这里用课程号代表具体课程,就表1中的课程内容依次做简要介绍。1.EEEN60302介绍最基本的电力系统架构与电力设备以及相关联的电路分析基础。2.EEEN60312介绍电力系统的建模和大电网的稳态分析与短路故障计算。3.EEEN60372讲授如何就发电厂电气部分进行设计,也包括在全生命周期成本背景下对电力设备资产管理与状态监测的介绍,以及高电压实验课。4.EEEN60321介绍电力系统优化调度与电力市场及技术经济学方面的内容。5.EEEN60076就电力系统的小干扰稳定和大扰动稳定的研究方法进行介绍,以及对供电质量和电力系统可靠性方面的问题进行介绍。6.EEEN60342介绍电力系统中各种类型和场景下的继电器和保护方案,并要求学生结合PSCAD软件对电流保护和距离保护进行实践给出课程报告。7.EEEN60352主要就新兴智能电网技术和低碳技术与电力系统的融合展开介绍。8.EEEN60357结合工程项目建设背景,为研究生提供研究方法、产品或服务开发技术和市场研究方面的培训。9.EEEN60070毕业论文具体结合课程学习中的某科学主题,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展开系统研究,以展示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不需要答辩,但将由教师评审给出成绩。可以看出,MScofE-Power项目紧紧围绕电力工业所需,设置了内容丰富的专业课程。由于曼大等多数英国高校本科是三年制,前期以通识教育为主,涉及到的专业课程较少,能看出表1中的大多数课程内容对应着我国电力本科高年级常规课程,如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等几门专业主干课以及相应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基于此,加之每门课程的学时数相当少,其所能到达的专业深度也就很有限,1年制MScofE-Power文凭的厚度与国内硕士文凭无疑是有差距的。课程教学与考核模式结合EEEN60372对课程的教学及考核模式做介绍。EEEN60372旨在:使学生对发电厂电气部分进行设计的基本原则有清晰理解;使学生通过办公软件、电子表格以及基于商业软件包的计算等来完成对发电厂项目中主要电气部分进行的设计;使学生了解电力系统中资产管理的相关技术;使学生了解电力系统设备型式试验过程和/生产/调试/检测过程中使用的电气测量技术和状态诊断方法。课程涉及的教学形式包括:教师课堂教学PowerPoint演示和黑板书写讲解(Lecture)、有助教参与的小组课程学习讨论(Tutorial)、高电压实验课、基于TurningPoint平台的课程网络学习(e-learning)等。具体时间分配为,32学时Lectures、6学时高电压实验课、4学时Tutorials以及108学时课下学生自修学习Independentstudy。课程考核为,学生三个小时的笔试成绩占比为80%,学生所提交一份关于传输线路设计的课程报告占比为20%。

IIT的MEngofPower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创建于1890年的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是一所传统的电力系统教育和科研强校,其电力工程硕士MasterofPowerEngineering(简称IITMEngofPower)的培养在美国高校中具备一定的代表意义。美国的工程学硕士分为理学硕士(MasterofScience)和工程硕士(MasterofEngineering)两大类型,前者侧重于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职业发展。IITMEngofPower定位于为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和电气驱动以及电机等专业方向培养高端应用型技术人才,项目要求至少完成30个课程学分,通常学生1学期会选3门课。美国高校的学分制度与英国不同,其一门课程的学分数通常定义为一学期内,该门课程在每一教学周内授课的小时数,这和我国高校的学分制度类似。这里就IIT课程号含义做简单说明,举例如ECE418PowerSystemAnalysis。其中ECE为DepartmentofElectricalandComputerEngineering的简写,意味着是ECE系开设的课程。ECE418数字中的第一位4代表400级别,适用的年级为本科四年级;如果该数字是5就代表500级别,是适用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常规课程,通常3个学分;如果该数字是7,代表是侧重于博士生前沿知识专题的短期课程,一般2个学分,该数字是6的情况,通常指的是小组研讨或博士学位论文。ECE418中数字的第二位和第三位通常表示子类,指代具体学科范畴内的具体课程,这样ECE418就和具体的一门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对应了。MEngofPower专业课程学分的选取主要被限定在三个课程组中,即构成专业基础的核心课程组CoreCourses、构成专业方向的电力系统课程组PowerSystems和电力电子与电气驱动课程组PowerElectronicsandMotorDrives,任选课程的专业学分很有限,其各范围的可选取学分数如图1所示。这里结合选课规则及图1,对三个课程组所提供的课程进行介绍。CoreCourses课程组包括8门课,如表2所示。其中ECE418和ECE419理论课程内容相同,ECE419多包含1个学分的实验,要求从其中必选其一。同理ECE412和ECE512课程内容相同,ECE412多包含1个学分的实验,其作为可选课程之一。在ECE411、ECE420、ECE412(或ECE512)、ECE537和ECE551等5门课程中,要求至少选取3门。PowerSystems课程组主要包括:ECE417配电工程、ECE554电力系统继电保护、ECE555电力市场运行、ECE560电力系统动力学与稳定性、ECE563人工智能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ECE582微电网的设计与运行等18门课程。PowerElectronicsandMotorDrives课程组主要包括:ECE438控制系统、ECE539电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ECE548新能源发电技术、ECE550电力电子动态控制、ECE764车载电力系统等12门课程。要求从每个专业课程组中至少选修两门课程,限于篇幅,各课程不再逐一列表。任选课GeneralElectives被限定在其所在电气系所提供的选修课目录中,不超过4-6个学分。在课程层次中,MEngofPower要求申请学位的30个学分,至少有18个学分是500级别课程,400级别课程不能超过12个学分,短期课程的学分最多可申请6个。英美两国在师资聘用、教材内容选取、教学模式等方面有相似,由前所述看出MEngofPower课程内容与MScofE-Power表1中课程有交集,相比较MEngofPower选课的自由度更高以及授课更扎实。具体表现在如MEngofPower可选课程的范围很宽,且层次丰富,从本科生课程到博士生课程,可选课程的范围超过40门;同一门“电力系统分析”,MEngofPower的课时数比MScofE-Power要多一倍;培养学制也更长,自然其文凭的含金量也更足。课程教学与考核模式介绍举例如ECE550,主要介绍新能源接入智能电网的逆变器控制技术,排课16周,3个学分。开学初,教师将公布本期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时间安排,并介绍负责作业答疑和上机指导的助教与学生见面。授课过程中,教师在讲解智能电网新兴技术的同时也会介绍本领域的前沿学术动态,师生常常会就教学内容展开提问和讨论,课堂氛围活跃。教师布置3个project课题作为考核,成绩占比分别为20%、40%和40%,project需要学生们自行组建团队基于专业软件协作完成,并需要团队成员们在现场通过幻灯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其共同的研究成果,教师据此进行成绩评定。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热情,教师还布置了课程相关的研究论文写作纳入成绩评定,作为附加分40%。

与我国电力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比较

查看全文

分支电缆与建筑电气设计论文

一、分支电缆的结构与性能

1、产生与技术标准分支电缆是在普通塑力缆基础上发展而来。

由于现代文明的发展,都市的高层建筑越来越普及,在高层建筑配电系统电气设计中,供电可*性、工程经济性和施工便利性越来越重要,采用普通电力电缆供电,三者的矛盾总难完全统一,只能根据不同工程而有所侧重。按传统方法,在楼层配电设计中,通常采用的办法有三种:

(1)放射式,由地下配电间分别对各个楼层引电缆直接供电,却需要大量的电缆、桥架和较大的电缆井,造价高,经济性最差。

(2)链接法,由配电间引出电缆至底层配电箱,再由底层逐层向上链接供电,此法经济性最佳,但由于层数越多,安全系数越低(安全系数是逐级相乘)。

(3)分区树干式,把一座高层建筑划分成n个单元区,每个单元采用电缆接从配电室供电,然后再分配至单元区内各个楼层。经济性都比较好,经常被采用。

查看全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该文针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特点,提出采用跨学校、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通过组建合理的师生团队,严格管理制度,优化考核与评价体系,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并培养复合型综合性人才。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联合毕业设计;教学资源

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教学中,毕业设计作为大学学习的最后一个教学实践环节,也是学生增强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毕业设计阶段所考查的是本科生的理论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也客观上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更是反映出了所在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工程设计类毕业设计课题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需要和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等专业互相配合。传统毕业设计模式采用的是一名教师对同时指导多名学生,学生独自完成指导教师布置的课题。而对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这样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来说,由于和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缺少互动,学生得不到其他专业知识补充,不利于将其培养成综合型应用人才。针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工程设计类毕业设计特点,在传统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如果能采取跨学校、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多位教师一起参与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不仅有益于各高校和各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实现综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对探讨工程设计类毕业设计团队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具有实践意义。

1联合毕业课题设计的内涵和实施方案

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生采取跨学校、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首先指导教师需要和相关专业如给排水、暖通、建筑学、土木工程等专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来解决毕业生在工程设计类课题中遇到的一些跨专业问题。同时,在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跨学校联合毕业设计,针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毕业课题进行联合指导。在跨学校、多专业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仅可以积累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学生也学习了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体会到其他兄弟院校对毕业生的培养方法和技能要求,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就业市场上对毕业生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适应社会发展。1.1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团队。想要高质量地完成联合毕业设计,必然需要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团队,各专业的指导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程设计经验。对建筑电气专业进行跨学校联合毕业设计指导时,各学校再安排一位教师作为负责人,负责初期的工作进度安排;在毕业设计中期定期组织会议,解决各专业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检查学生毕业课题进展;在毕业设计结束阶段,负责人还要综合各专业、各学校制定的毕业设计验收要求来审核设计图纸和毕业论文。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按时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并负责解答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由于跨学校、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的特殊性,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工具,如建立微信群、QQ群等及时与各学校和专业的指导教师沟通,解答学生疑问,并通过群共享或者电子邮箱等方式分享毕业设计过程资料,及时督促学生跟上毕业设计进度。1.2规范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在毕业设计阶段,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定期检查其毕业设计进度。在毕业设计的前、中、后各阶段,还应召开跨学校、多专业的学习交流会,学生在会上将这段时间的毕业设计进展制作成PPT进行汇报,然后各学校专业指导老师对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集中进行研讨并提出解决方案。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过程应严格要求,确保毕业设计能够保质保量的圆满完成。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如遇到其他专业的问题时,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指导教师向负责人汇报后及时进行沟通并明确解决时间,从而保证毕业设计能够按时完成。1.3严格毕业设计考核与评价体系。跨学校、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考核评价体系应将学生的合作情况、设计期间工作情况、设计最终成果等都纳入评价体系。在联合毕业设计期间,学生应按照设计任务书上的进度要求完成各阶段设计工作。最后采用联合答辩的形式,根据课题内容将指导教师及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将毕业设计期间的工作及成果制作成PPT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答辩组老师进行提问。最后答辩组教师综合学生回答问题情况、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图纸质量和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对完成较好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并适当给予奖励。这样综合多种考察因素的评价方式,能够着重显现出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

2联合毕业设计的意义

查看全文

教学科研培养创新人才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坚持“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思路来构建创新教学模式;以“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原则来优化教学内容等进行讲述,包括了要坚持创新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现教学科研互动、坚持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教学相结合、坚持创新实践教学与专业技术发展相结合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创新教学模式教学与科研互动创新课程体系发电厂电气主系统

论文摘要: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出了“以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贯穿干教学全过程”为主线,创建了以“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构建了“同类合并、相对脚、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与思路,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

教育教学改革涵盖了学科专业建设、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各个方面,只有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才能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的目的,从而达到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而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工科教师,尤其对刚提升为本科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如何把自己所教的课程不断地改革完善,怎样“以教学促科研、搞好科研为教学”则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本文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电厂电气主系统》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提出了“以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主线,创建了“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构建了“同类合并、相对集中、教学内容与当前专业最新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理念与思路,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合理地解决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繁、多、杂与教学时数偏少以及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交叉与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之间的矛盾。

一坚持“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思路来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查看全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毕业设计探讨

【摘要】本科生毕业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文章通过对“北方区六校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解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选题质量、创新性、以及如何构建联合毕业设计平台及团队建设问题,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提出了明确的方案,为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推动了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进程,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毕业设计;模式

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毕业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理工科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自2014年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在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支持和鼓励下,不断推进和发展,在青岛理工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山东建筑大学、吉林建筑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六所北方院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模式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一些经验,但同时问题也不断显露出来,制约着联合毕业设计进一步发展,所以针对联合毕业设计模式的总结和思考尤为重要。

一、本科生联合毕业设计模式改革

以参加联合毕设的青岛理工大学为例,该校自动化工程学院在2015年首次参加联合毕设,对于学生的选择都是学院指定,没有通过学生申报和筛选,所以学生的覆盖面和积极性相对差些。在第二年的教学改革方案中该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多校联合毕业设计经过学生自由申报,学院筛选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每年除了遴选出若干优秀大四学生参加本年度的多校联合毕业设计,还鼓励大三的学生提前参与到多校联合毕业设计当中去。采取这种方式的联合毕业设计既可保证完成专业培养计划,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能够接触更多的工程实际课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科学研究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确保多校联合毕业设计选题的高质量和创新性

查看全文

高职建筑电气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针对当前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不完善,无法满足行业企业的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构建以就业为基础的柔性课程体系、建立适合建筑电气专业人才需求的自主学习机制、建立导师直接负责培养机制、建立专业前沿技术发展定期研讨机制等,为职业院校建筑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关键词】就业导向;培养模式;自主学习;研讨机制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来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但符合广大高职毕业生的强烈愿望,而且是职业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必要途径,更是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建筑飞速发展,智能建筑更是层出不穷,经济社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加大。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就业和相关工业企业职能设置的调研发现,行业可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岗位有:建筑电气工程师(技术员)、水电施工工程师(技术员)、电气系统管理技术员、电气系统设计助理、楼宇自控工程技术员、安防工程技术员、自动化设备运行维护员、建筑电气设备工程技术人员、电梯安装与维护技术员、工程技术文控员及建筑电气产品销售技术员、质检员等。为培养出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高级能型人才,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本文以就业为导向探索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构建以就业为基础的柔性课程体系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是建筑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面广,就业方向多,到底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只有一个参考标准———相关行业企业的需求。要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改变传统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培养相关行业企业需求的岗位职业能力为目的组织课程体系和内容。必修课由公共课体系和专业课体系组成,部分主干专业课实行课程综合化,并把计算机应用渗透到职业技能课教学中,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选修课由限选课和任选课组成,限选课保证了对行业知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加强,任选课是供学生选学,使培养计划刚柔结合,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建立适合建筑电气专业人才需求的自主学习机制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