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企业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09:20: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共企业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共企业管理

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对比

摘要:管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呈现出显著的特殊性。管理学领域包括诸多内容,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二者虽具备相应的特殊性,但均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概念,并从多个方面对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进行比较,以期为管理学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共管理;企业管理;管理本质

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存在很大不同,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模式对于公共管理而言缺乏良好的适用性,同样,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及模式也难以适应企业管理的相关需求。为更好地加强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使二者在社会实践中发挥良好作用,有必要对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进行深入剖析和比较,实现对二者本质的深刻理解,明确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一、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概述

(一)公共管理。公共管理,是指政府等公共部门对社会各类资源和力量进行优化整合,并采用多样化的措施,如政治措施、经济措施、管理措施及法律措施等,实现对政府部门治理能力的有效强化,并促进政府绩效的大幅度提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有效维护和保障公共利益和福利[1]。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为有效应对政府财政及信任危机而实施的相关改革。在西方国家政府改革过程中,政府管理的运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滞后且缺乏弹性的官僚行政转变为以市场为主要导向,且弹性良好的公共管理。(二)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在现代管理学领域占据着基础性地位[2],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活动,如组织、计划、监督及调节等,通过优化配置各项资源,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并获得最大化的产出。企业管理需通过科学指挥有效协调个人活动,并强化对企业管理过程的有效监督和适时调整,使个体员工行为符合企业管理总体的具体要求,有效保障企业管理总体目标的实现。

二、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比较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研究

在公共部门中管理相对来说较为松散,如果将私人企业管理模式与理论等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实践当中就难以开展下去。为了更好地为公共管理研究出一套实用的有效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技术,我们认为有必要将私人管理和公共管理深入剖析进行比较和分析,搞清楚它们之间的特性和存在的最主要的区别。管理是以人类为执行者的、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管理者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时间内,通过具体化的管理措施: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组织活动、从全局掌控和领导等。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组织掌握的所有信息和掌握的技术等进行合理的分配,以期望达到该组织最终的目标。而我们所说的组织就是由人组成的,具有明确的目标和系统结构的团体。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组织有:公司、医院、政府、学校、超市等。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两者有共同之处。所有的管理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等,还需要进行团体活动。但是,政府机构和企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企业属于营利组织,而政府则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因此他们的管理上都有其特殊性,而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本质的不同

从本质上来说,企业属于营利性组织,其管理模式也应用的是营利性组织的管理模式,与之不同的是,公共管理则是管理的非营利性组织,两者具有本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就体现在了公共与私人的差别上。所以我们可以说,企业管理是针对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管理,而公共管理更多的是,涉及到公共利益的,管理。一个属于私域范畴,一个属于公域范畴。企业管理的本质,追求的是共同利益而且是共同利益的最大化,而公共管理的本质,则是追求公共利益,而且是公共利益至上。这里所说的共同利益和公共利益人们经常会混为一谈,但仔细斟酌加以区别就会发现,公共利益是社会共享性的共同利益。所以我们可以说公共利益,就是共同利益,但是它要加一个定语,而共同利益不一定是公共利益他们之间差一个“公”字。

二、管理目标的不同

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作为私人企业而言,只有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才能够保障企业在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我们不难发现企业管理中更多讲求的是效率,管理者着重加大的管理力度具体体现在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上,集中资源解决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把更多的力量放在统筹、领导、组织等环节中,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效率,企业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而公共管理不同的是它的管理目标是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这里的公平,是属于广义上的公平,包括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竞争环境的公平以及程序公平等等。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公平,还与分配公共利益有关。所以,公共管理不仅要把力量放在统筹组织计划等环节当中,还要保障公平认真履行公共责任。比如,提倡公共道德、建立公共文化等。更重要的是注重解决社会问题。保障公共利益能够公平分配。所以,公共管理是一种过程管理,还要讲求结果管理,相对于企业管理来说需要统筹和权衡的地方更多。

三、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差异

查看全文

公共企业管理和改革论文

内容提要:当代市场经济中各国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只是指政府在自然垄断领域用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对少数公共部门的公益事业和公营企业的管理。而多数在竞争领域的中央或地方所有的混合股份公司按一般民营公司对待,政府基本上不干预或参与其企业经营管理。

关键词:公共企业管理改革

当代市场经济中各国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只是指政府在自然垄断领域用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对少数公共部门的公益事业和公营企业的管理。而多数在竞争领域的中央或地方所有的混合股份公司按一般民营公司对待,政府基本上不干预或参与其企业经营管理。

一、市场经济中公共企事业的分级所有和分类管理

市场经济中公共企事业的设立,是由于需要政府提供市场本身不能有效提供的、具有使用上“非排他性”的和利益上“非占有性”的公共货物,对市场供应不足或供应不够有效的货物予以补充,由政府控制战略性资源和为公众提供服务。因此,需要公共企事业在某些重要产业发挥主导作用和弥补市场缺陷的调节作用,成为政府职能延伸到微观的、贯彻公共政策和实施公共管理的一种特殊干预手段。

西方各国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服务于社会目标的公共团体所有的资产称为公共所有。公共所有的企事业在法律上按照公共财产的归属分级所有,分为中央政府所有(即国有)和各级地方政府(省和市镇)或服务于社会目标的公共团体的地方所有。各级政府间有明确的财产边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所有的资产无权支配和受益。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探究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经济日臻成熟,怎样保持竞争优势,获得竞争强劲,是各单位生存、发展的重点研究课题。在各单位竞争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属于重要内容,职工流失也是单位管理者的困扰。对于公共部门、企业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激励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本文主要分析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实施。

关键词:公共管理;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及时是一种重要方法、实用手段,可有效吸引和培养人才,在单位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鼓励、激励员工良好环境,促使员工主观能动性得以有效发挥,促进企业、公共部门能够长久性发展。因部门性质差异,在两者管理过程中,激励机制实施的差异性也较大,各有优缺点,如果两者能够取长补短,有利于自身激励机制的不断完善。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主要分析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实施。

一、新时期公共部门和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形势

首先,社会多元化。因经济利益的多元化,部分人面对优劣和得失,处于无法把握的状态,自身的理想信念逐渐淡化,由于社会生产方式逐渐发生改变,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人思想观念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因包含了大量信息,思想观念具有多变性特点,由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不断改革,思想意识的新变化,人们的自主全力和独立全力不断加强。进而,在公共部门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因社会多元化影响,存在较大挑战。其次,金钱至上观念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影响之下,人们过于追求自身的利益得失,注重实惠,在待遇奖励等方面较为凸显,某些人甚至金钱至上观念,而不惜丧失人格。公共部门追求员工的责任意识和道德素质,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金钱至上观念的影响,在激励机制实施过程中,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的实施,是两者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第三,不良风气在社会蔓延开来。因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市场经济日益繁荣,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不再止于追求基本的物质需求,更注重精神需求,因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也在快速进步,人们消极观念的不断提高,物质需求和腐败问题也随之增加。在公共部门管理中,官僚主义作风依然存在,腐败问题的突出,使得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较大难度。在企业管理中,虽然不同于公共部门的官僚思想,但企业阶级性十分明显,在激励机制实施过程中,如何体现公平性、合理性和公正性,也是企业的重点研究问题。

二、公共部门和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共同点分析

查看全文

新公共管理学完善政府管理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启示;中外学者对公共管理基本模式的理解;评述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目前我国已有许多专家学者正在研究公共管理问题、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现与各国行政改革的浪潮是密不可分的、公共管理研究,特别是新公共管理学是在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国外对公共管理学模式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更倾向于从效率、有效性和服务质量等方面来关注结果、公共管理(学)的界定、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的客体、公共管理的职能、新公共管理学的发展是在国外行政改革的实践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中诞生的、把“管理”看成是围绕实现目标的过程,旨在提高效率等,具体请详见。

我国即将启动MPA项目。因为MPA(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被译为“公共管理硕士”,即其中的Administration被译成“管理”,而不是如以往那样更多地译成“行政”,因此,MPA内涵的外推使得公共管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如此受人关注。我们认为,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公共管理都存在着许多重大问题尚未讨论清楚,十分有必要对其展开争鸣。比如,PublicAdministration与PublicManagement都翻译成“公共管理”,它们之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难道仅仅是适用层次不同?有些学者认为,Administration指层次高的管理,Management指层次低的管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国研究生专业目录在管理科学类中,把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定为“PublicManagement”,而把二级学科“行政管理”定为“PublicAdministration”的看法,似乎从道理上讲不通。①同样,在MBA中BusinessAdministration译为“工商管理”,这里所用的Administration,又如何用层次的高低来解释?也有人认为Management主要用于操作层面,更多地从技术角度讨论管理问题。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启示

目前我国已有许多专家学者正在研究公共管理问题,比如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在他主编的《公共管理学》一书中介绍了西方政府管理(行政学)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所出现的三次范式转换,即从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再到新公共管理学的三次重大突破。②国家行政学院季明明教授在“当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实践与公共管理学的崛起”一文中也指出,当代“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公共行政学体系,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崛起作了铺垫;公共行政、公共事务、公共政策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科的三大支柱。③综合上述两位专家的看法及其他国内相关文献,应该说在对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管理的讨论中,有两点看法是共同的。

1.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现与各国行政改革的浪潮是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动了“重塑政府运动”。在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下,当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并获得巨大成功时,与“市场失灵”相伴随的“政府失灵”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一方面政府对社会、市场的管理,不仅使政府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成为“万能政府”,而且政府对外管理的实际效率也很低,在不少方面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政府中官僚机构膨胀,效率低下,财政支出扩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要求政府进行改革。人们在“实用主义”、“小政府意识形态”、“商业动力化”④等思潮的影响下,要求政府把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物品(服务)民营化;推进社区主义,建立理想的政府、市场、社区三足鼎立的公民社会;加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发展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用企业精神再造政府,把企业管理中的组织文化注入到政府组织中,提高政府部门的竞争力。

在全社会和学术界都在反省政府的角色与作用时,英、美、新西兰等国政府掀起了一股大力推进行政改革的浪潮。在英国,从撒切尔政府起就不断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市场取向、减少政府干预的行政改革方案。从“阶段革新计划”到“公民宪章运动”,在民营化、公私竞争与融合、公共部门引进私人企业的管理机制、承诺公共服务的内容与标准、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等问题上,英国的行政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当然,这种改革被不少人称之为“宁静的革命”。八十年代初,美国的里根政府发动了一场大规模地放松甚至废除政府管制的变革运动,并由此设计了一种使政府官员不仅对管理过程而且要对管理结果负责的新体制。克林顿政府继续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提出了若干重塑政府的原则与措施,如把竞争机制引入政府机构,大力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顾客导向”的管理服务体系,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使政府机构成为“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在这场全球化的行政改革浪潮中,新西兰的改革十分激进,因而它备受人们的关注。新西兰的政府再造运动的主要做法是:政府将那些具有商业性的职能与可以开展竞争的服务,从公共部门中分离出来;财务报告、预算、拨款等均需要考虑绩效;在政府部门中区分决策与执行两种不同功能;按契约中规定的竞争原则,在政府部门的部长与执行官之间,签定“绩效协议”、“采购协议”等,强化各自的职能。⑤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研究综合评述分析论文

我国即将启动MPA项目。因为MPA(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被译为“公共管理硕士”,即其中的Administration被译成“管理”,而不是如以往那样更多地译成“行政”,因此,MPA内涵的外推使得公共管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如此受人关注。我们认为,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公共管理都存在着许多重大问题尚未讨论清楚,十分有必要对其展开争鸣。比如,PublicAdministration与PublicManagement都翻译成“公共管理”,它们之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难道仅仅是适用层次不同?有些学者认为,Administration指层次高的管理,Management指层次低的管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国研究生专业目录在管理科学类中,把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定为“PublicManagement”,而把二级学科“行政管理”定为“PublicAdministration”的看法,似乎从道理上讲不通。①同样,在MBA中BusinessAdministration译为“工商管理”,这里所用的Administration,又如何用层次的高低来解释?也有人认为Management主要用于操作层面,更多地从技术角度讨论管理问题。如果仔细查阅中外管理学的相关著作,好象这种理解也不太全面。虽然我们不可过于注重词义,但确实需要面对现实认真思索一下:“公共管理”与“一般管理”、“行政管理(公共行政)”、“企业管理”的联系与区别究竟在哪里?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启示

目前我国已有许多专家学者正在研究公共管理问题,比如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在他主编的《公共管理学》一书中介绍了西方政府管理(行政学)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所出现的三次范式转换,即从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再到新公共管理学的三次重大突破。②国家行政学院季明明教授在“当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实践与公共管理学的崛起”一文中也指出,当代“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公共行政学体系,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崛起作了铺垫;公共行政、公共事务、公共政策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科的三大支柱。③综合上述两位专家的看法及其他国内相关文献,应该说在对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管理的讨论中,有两点看法是共同的。

1.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现与各国行政改革的浪潮是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动了“重塑政府运动”。在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下,当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并获得巨大成功时,与“市场失灵”相伴随的“政府失灵”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一方面政府对社会、市场的管理,不仅使政府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成为“万能政府”,而且政府对外管理的实际效率也很低,在不少方面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政府中官僚机构膨胀,效率低下,财政支出扩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要求政府进行改革。人们在“实用主义”、“小政府意识形态”、“商业动力化”④等思潮的影响下,要求政府把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物品(服务)民营化;推进社区主义,建立理想的政府、市场、社区三足鼎立的公民社会;加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发展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用企业精神再造政府,把企业管理中的组织文化注入到政府组织中,提高政府部门的竞争力。

在全社会和学术界都在反省政府的角色与作用时,英、美、新西兰等国政府掀起了一股大力推进行政改革的浪潮。在英国,从撒切尔政府起就不断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市场取向、减少政府干预的行政改革方案。从“阶段革新计划”到“公民宪章运动”,在民营化、公私竞争与融合、公共部门引进私人企业的管理机制、承诺公共服务的内容与标准、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等问题上,英国的行政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当然,这种改革被不少人称之为“宁静的革命”。八十年代初,美国的里根政府发动了一场大规模地放松甚至废除政府管制的变革运动,并由此设计了一种使政府官员不仅对管理过程而且要对管理结果负责的新体制。克林顿政府继续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提出了若干重塑政府的原则与措施,如把竞争机制引入政府机构,大力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顾客导向”的管理服务体系,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使政府机构成为“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在这场全球化的行政改革浪潮中,新西兰的改革十分激进,因而它备受人们的关注。新西兰的政府再造运动的主要做法是:政府将那些具有商业性的职能与可以开展竞争的服务,从公共部门中分离出来;财务报告、预算、拨款等均需要考虑绩效;在政府部门中区分决策与执行两种不同功能;按契约中规定的竞争原则,在政府部门的部长与执行官之间,签定“绩效协议”、“采购协议”等,强化各自的职能。⑤

西方国家,特别是OECD国家的行政改革及其政府再造运动,为新公共管理的兴起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背景。“新公共管理被学者冠以各种不同的名称(如‘经理主义’、‘公共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以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等),这反映了人们对正在发生的行政改革的不同看法。尽管如此,但他们确实存在着某些共识:从传统公共行政关注管理过程中的效率转变到极大地关注管理结果以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⑥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基本模式研究论文

我国即将启动MPA项目。因为MPA(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被译为“公共管理硕士”,即其中的Administration被译成“管理”,而不是如以往那样更多地译成“行政”,因此,MPA内涵的外推使得公共管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如此受人关注。我们认为,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公共管理都存在着许多重大问题尚未讨论清楚,十分有必要对其展开争鸣。比如,PublicAdministration与PublicManagement都翻译成“公共管理”,它们之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难道仅仅是适用层次不同?有些学者认为,Administration指层次高的管理,Management指层次低的管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国研究生专业目录在管理科学类中,把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定为“PublicManagement”,而把二级学科“行政管理”定为“PublicAdministration”的看法,似乎从道理上讲不通。①同样,在MBA中BusinessAdministration译为“工商管理”,这里所用的Administration,又如何用层次的高低来解释?也有人认为Management主要用于操作层面,更多地从技术角度讨论管理问题。如果仔细查阅中外管理学的相关?鳎孟笳庵掷斫庖膊惶妗K淙晃颐遣豢晒谧⒅卮室澹肥敌枰娑韵质等险嫠妓饕幌拢骸肮补芾怼庇搿耙话愎芾怼薄ⅰ靶姓芾恚ü残姓薄ⅰ捌笠倒芾怼钡牧涤肭鹁烤乖谀睦铮?/P>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启示

目前我国已有许多专家学者正在研究公共管理问题,比如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在他主编的《公共管理学》一书中介绍了西方政府管理(行政学)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所出现的三次范式转换,即从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再到新公共管理学的三次重大突破。②国家行政学院季明明教授在“当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实践与公共管理学的崛起”一文中也指出,当代“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公共行政学体系,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崛起作了铺垫;公共行政、公共事务、公共政策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科的三大支柱。③综合上述两位专家的看法及其他国内相关文献,应该说在对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管理的讨论中,有两点看法是共同的。

1.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现与各国行政改革的浪潮是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动了“重塑政府运动”。在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下,当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并获得巨大成功时,与“市场失灵”相伴随的“政府失灵”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一方面政府对社会、市场的管理,不仅使政府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成为“万能政府”,而且政府对外管理的实际效率也很低,在不少方面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政府中官僚机构膨胀,效率低下,财政支出扩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要求政府进行改革。人们在“实用主义”、“小政府意识形态”、“商业动力化”④等思潮的影响下,要求政府把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物品(服务)民营化;推进社区主义,建立理想的政府、市场、社区三足鼎立的公民社会;加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发展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用企业精神再造政府,把企业管理中的组织文化注入到政府组织中,提高政府部门的竞争力。

在全社会和学术界都在反省政府的角色与作用时,英、美、新西兰等国政府掀起了一股大力推进行政改革的浪潮。在英国,从撒切尔政府起就不断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市场取向、减少政府干预的行政改革方案。从“阶段革新计划”到“公民宪章运动”,在民营化、公私竞争与融合、公共部门引进私人企业的管理机制、承诺公共服务的内容与标准、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等问题上,英国的行政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当然,这种改革被不少人称之为“宁静的革命”。八十年代初,美国的里根政府发动了一场大规模地放松甚至废除政府管制的变革运动,并由此设计了一种使政府官员不仅对管理过程而且要对管理结果负责的新体制。克林顿政府继续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提出了若干重塑政府的原则与措施,如把竞争机制引入政府机构,大力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顾客导向”的管理服务体系,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使政府机构成为“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在这场全球化的行政改革浪潮中,新西兰的改革十分激进,因而它备受人们的关注。新西兰的政府再造运动的主要做法是:政府将那些具有商业性的职能与可以开展竞争的服务,从公共部门中分离出来;财务报告、预算、拨款等均需要考虑绩效;在政府部门中区分决策与执行两种不同功能;按契约中规定的竞争原则,在政府部门的部长与执行官之间,签定“绩效协议”、“采购协议”等,强化各自的职能。⑤

西方国家,特别是OECD国家的行政改革及其政府再造运动,为新公共管理的兴起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背景。“新公共管理被学者冠以各种不同的名称(如‘经理主义’、‘公共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以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等),这反映了人们对正在发生的行政改革的不同看法。尽管如此,但他们确实存在着某些共识:从传统公共行政关注管理过程中的效率转变到极大地关注管理结果以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⑥

查看全文

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综合评述

我国即将启动MPA项目。因为MPA(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被译为“公共管理硕士”,即其中的Administration被译成“管理”,而不是如以往那样更多地译成“行政”,因此,MPA内涵的外推使得公共管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如此受人关注。我们认为,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公共管理都存在着许多重大问题尚未讨论清楚,十分有必要对其展开争鸣。比如,PublicAdministration与PublicManagement都翻译成“公共管理”,它们之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难道仅仅是适用层次不同?有些学者认为,Administration指层次高的管理,Management指层次低的管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国研究生专业目录在管理科学类中,把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定为“PublicManagement”,而把二级学科“行政管理”定为“PublicAdministration”的看法,似乎从道理上讲不通。①同样,在MBA中BusinessAdministration译为“工商管理”,这里所用的Administration,又如何用层次的高低来解释?也有人认为Management主要用于操作层面,更多地从技术角度讨论管理问题。如果仔细查阅中外管理学的相关著作,好象这种理解也不太全面。虽然我们不可过于注重词义,但确实需要面对现实认真思索一下:“公共管理”与“一般管理”、“行政管理(公共行政)”、“企业管理”的联系与区别究竟在哪里?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启示

目前我国已有许多专家学者正在研究公共管理问题,比如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在他主编的《公共管理学》一书中介绍了西方政府管理(行政学)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所出现的三次范式转换,即从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再到新公共管理学的三次重大突破。②国家行政学院季明明教授在“当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实践与公共管理学的崛起”一文中也指出,当代“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公共行政学体系,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崛起作了铺垫;公共行政、公共事务、公共政策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科的三大支柱。③综合上述两位专家的看法及其他国内相关文献,应该说在对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管理的讨论中,有两点看法是共同的。

1.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现与各国行政改革的浪潮是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动了“重塑政府运动”。在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下,当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并获得巨大成功时,与“市场失灵”相伴随的“政府失灵”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一方面政府对社会、市场的管理,不仅使政府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成为“万能政府”,而且政府对外管理的实际效率也很低,在不少方面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政府中官僚机构膨胀,效率低下,财政支出扩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要求政府进行改革。人们在“实用主义”、“小政府意识形态”、“商业动力化”④等思潮的影响下,要求政府把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物品(服务)民营化;推进社区主义,建立理想的政府、市场、社区三足鼎立的公民社会;加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发展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用企业精神再造政府,把企业管理中的组织文化注入到政府组织中,提高政府部门的竞争力。

在全社会和学术界都在反省政府的角色与作用时,英、美、新西兰等国政府掀起了一股大力推进行政改革的浪潮。在英国,从撒切尔政府起就不断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市场取向、减少政府干预的行政改革方案。从“阶段革新计划”到“公民宪章运动”,在民营化、公私竞争与融合、公共部门引进私人企业的管理机制、承诺公共服务的内容与标准、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等问题上,英国的行政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当然,这种改革被不少人称之为“宁静的革命”。八十年代初,美国的里根政府发动了一场大规模地放松甚至废除政府管制的变革运动,并由此设计了一种使政府官员不仅对管理过程而且要对管理结果负责的新体制。克林顿政府继续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提出了若干重塑政府的原则与措施,如把竞争机制引入政府机构,大力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顾客导向”的管理服务体系,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使政府机构成为“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在这场全球化的行政改革浪潮中,新西兰的改革十分激进,因而它备受人们的关注。新西兰的政府再造运动的主要做法是:政府将那些具有商业性的职能与可以开展竞争的服务,从公共部门中分离出来;财务报告、预算、拨款等均需要考虑绩效;在政府部门中区分决策与执行两种不同功能;按契约中规定的竞争原则,在政府部门的部长与执行官之间,签定“绩效协议”、“采购协议”等,强化各自的职能。⑤

西方国家,特别是OECD国家的行政改革及其政府再造运动,为新公共管理的兴起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背景。“新公共管理被学者冠以各种不同的名称(如‘经理主义’、‘公共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以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等),这反映了人们对正在发生的行政改革的不同看法。尽管如此,但他们确实存在着某些共识:从传统公共行政关注管理过程中的效率转变到极大地关注管理结果以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⑥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研究综合论文

我国即将启动MPA项目。因为MPA(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被译为“公共管理硕士”,即其中的Administration被译成“管理”,而不是如以往那样更多地译成“行政”,因此,MPA内涵的外推使得公共管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如此受人关注。我们认为,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公共管理都存在着许多重大问题尚未讨论清楚,十分有必要对其展开争鸣。比如,PublicAdministration与PublicManagement都翻译成“公共管理”,它们之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难道仅仅是适用层次不同?有些学者认为,Administration指层次高的管理,Management指层次低的管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国研究生专业目录在管理科学类中,把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定为“PublicManagement”,而把二级学科“行政管理”定为“PublicAdministration”的看法,似乎从道理上讲不通。①同样,在MBA中BusinessAdministration译为“工商管理”,这里所用的Administration,又如何用层次的高低来解释?也有人认为Management主要用于操作层面,更多地从技术角度讨论管理问题。如果仔细查阅中外管理学的相关著作,好象这种理解也不太全面。虽然我们不可过于注重词义,但确实需要面对现实认真思索一下:“公共管理”与“一般管理”、“行政管理(公共行政)”、“企业管理”的联系与区别究竟在哪里?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启示

目前我国已有许多专家学者正在研究公共管理问题,比如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在他主编的《公共管理学》一书中介绍了西方政府管理(行政学)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所出现的三次范式转换,即从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再到新公共管理学的三次重大突破。②国家行政学院季明明教授在“当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实践与公共管理学的崛起”一文中也指出,当代“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公共行政学体系,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崛起作了铺垫;公共行政、公共事务、公共政策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科的三大支柱。③综合上述两位专家的看法及其他国内相关文献,应该说在对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管理的讨论中,有两点看法是共同的。

1.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现与各国行政改革的浪潮是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动了“重塑政府运动”。在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下,当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并获得巨大成功时,与“市场失灵”相伴随的“政府失灵”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一方面政府对社会、市场的管理,不仅使政府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成为“万能政府”,而且政府对外管理的实际效率也很低,在不少方面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政府中官僚机构膨胀,效率低下,财政支出扩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要求政府进行改革。人们在“实用主义”、“小政府意识形态”、“商业动力化”④等思潮的影响下,要求政府把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物品(服务)民营化;推进社区主义,建立理想的政府、市场、社区三足鼎立的公民社会;加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发展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用企业精神再造政府,把企业管理中的组织文化注入到政府组织中,提高政府部门的竞争力。

在全社会和学术界都在反省政府的角色与作用时,英、美、新西兰等国政府掀起了一股大力推进行政改革的浪潮。在英国,从撒切尔政府起就不断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市场取向、减少政府干预的行政改革方案。从“阶段革新计划”到“公民宪章运动”,在民营化、公私竞争与融合、公共部门引进私人企业的管理机制、承诺公共服务的内容与标准、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等问题上,英国的行政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当然,这种改革被不少人称之为“宁静的革命”。八十年代初,美国的里根政府发动了一场大规模地放松甚至废除政府管制的变革运动,并由此设计了一种使政府官员不仅对管理过程而且要对管理结果负责的新体制。克林顿政府继续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提出了若干重塑政府的原则与措施,如把竞争机制引入政府机构,大力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顾客导向”的管理服务体系,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使政府机构成为“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在这场全球化的行政改革浪潮中,新西兰的改革十分激进,因而它备受人们的关注。新西兰的政府再造运动的主要做法是:政府将那些具有商业性的职能与可以开展竞争的服务,从公共部门中分离出来;财务报告、预算、拨款等均需要考虑绩效;在政府部门中区分决策与执行两种不同功能;按契约中规定的竞争原则,在政府部门的部长与执行官之间,签定“绩效协议”、“采购协议”等,强化各自的职能。⑤

西方国家,特别是OECD国家的行政改革及其政府再造运动,为新公共管理的兴起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背景。“新公共管理被学者冠以各种不同的名称(如‘经理主义’、‘公共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以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等),这反映了人们对正在发生的行政改革的不同看法。尽管如此,但他们确实存在着某些共识:从传统公共行政关注管理过程中的效率转变到极大地关注管理结果以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⑥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研究综合评述论文

我国即将启动MPA项目。因为MPA(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被译为“公共管理硕士”,即其中的Administration被译成“管理”,而不是如以往那样更多地译成“行政”,因此,MPA内涵的外推使得公共管理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如此受人关注。我们认为,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公共管理都存在着许多重大问题尚未讨论清楚,十分有必要对其展开争鸣。比如,PublicAdministration与PublicManagement都翻译成“公共管理”,它们之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难道仅仅是适用层次不同?有些学者认为,Administration指层次高的管理,Management指层次低的管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国研究生专业目录在管理科学类中,把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定为“PublicManagement”,而把二级学科“行政管理”定为“PublicAdministration”的看法,似乎从道理上讲不通。①同样,在MBA中BusinessAdministration译为“工商管理”,这里所用的Administration,又如何用层次的高低来解释?也有人认为Management主要用于操作层面,更多地从技术角度讨论管理问题。如果仔细查阅中外管理学的相关著作,好象这种理解也不太全面。虽然我们不可过于注重词义,但确实需要面对现实认真思索一下:“公共管理”与“一般管理”、“行政管理(公共行政)”、“企业管理”的联系与区别究竟在哪里?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启示

目前我国已有许多专家学者正在研究公共管理问题,比如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在他主编的《公共管理学》一书中介绍了西方政府管理(行政学)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中所出现的三次范式转换,即从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再到新公共管理学的三次重大突破。②国家行政学院季明明教授在“当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实践与公共管理学的崛起”一文中也指出,当代“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公共行政学体系,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崛起作了铺垫;公共行政、公共事务、公共政策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科的三大支柱。③综合上述两位专家的看法及其他国内相关文献,应该说在对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管理的讨论中,有两点看法是共同的。

1.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现与各国行政改革的浪潮是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动了“重塑政府运动”。在凯恩斯理论的影响下,当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并获得巨大成功时,与“市场失灵”相伴随的“政府失灵”也表现得非常明显。一方面政府对社会、市场的管理,不仅使政府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成为“万能政府”,而且政府对外管理的实际效率也很低,在不少方面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政府中官僚机构膨胀,效率低下,财政支出扩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要求政府进行改革。人们在“实用主义”、“小政府意识形态”、“商业动力化”④等思潮的影响下,要求政府把公共事务特别是公共物品(服务)民营化;推进社区主义,建立理想的政府、市场、社区三足鼎立的公民社会;加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发展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用企业精神再造政府,把企业管理中的组织文化注入到政府组织中,提高政府部门的竞争力。

在全社会和学术界都在反省政府的角色与作用时,英、美、新西兰等国政府掀起了一股大力推进行政改革的浪潮。在英国,从撒切尔政府起就不断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市场取向、减少政府干预的行政改革方案。从“阶段革新计划”到“公民宪章运动”,在民营化、公私竞争与融合、公共部门引进私人企业的管理机制、承诺公共服务的内容与标准、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等问题上,英国的行政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当然,这种改革被不少人称之为“宁静的革命”。八十年代初,美国的里根政府发动了一场大规模地放松甚至废除政府管制的变革运动,并由此设计了一种使政府官员不仅对管理过程而且要对管理结果负责的新体制。克林顿政府继续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提出了若干重塑政府的原则与措施,如把竞争机制引入政府机构,大力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顾客导向”的管理服务体系,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使政府机构成为“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在这场全球化的行政改革浪潮中,新西兰的改革十分激进,因而它备受人们的关注。新西兰的政府再造运动的主要做法是:政府将那些具有商业性的职能与可以开展竞争的服务,从公共部门中分离出来;财务报告、预算、拨款等均需要考虑绩效;在政府部门中区分决策与执行两种不同功能;按契约中规定的竞争原则,在政府部门的部长与执行官之间,签定“绩效协议”、“采购协议”等,强化各自的职能。⑤

西方国家,特别是OECD国家的行政改革及其政府再造运动,为新公共管理的兴起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背景。“新公共管理被学者冠以各种不同的名称(如‘经理主义’、‘公共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以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等),这反映了人们对正在发生的行政改革的不同看法。尽管如此,但他们确实存在着某些共识:从传统公共行政关注管理过程中的效率转变到极大地关注管理结果以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