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1 13:09: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共空间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共空间论文

公共空间营建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营建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归纳了影响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若干重要因素——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探讨这些要素对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力,并通过实际案例总结其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应用方法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查看全文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论文

摘要:现阶段,世界能源以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各领域建设事业中,低碳理念已越来越被人们多熟知。进行工作空间景观设计时要合理地运用低碳理念,以确保城市的环境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基于此,本文就对低碳理念、城市公共景观的相关理念、以及相关的设计要素以及原则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理念;现代化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形象,还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城市景观质量的好坏,跟城市的景观设计有着密切的关联,为了而有效实现城市景观跟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运用低碳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空间景观的基本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是指城市内的建筑物之间以及公众能够到达的任意外部环境的空间形式总和,从过去的街道、集市以及码头到后来的社区、公园以及各种购物中心步行街等,城市中较为开放的空间都属于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范畴。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以及大众的满意度都跟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水准以及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以及建设使用者都会对其进行高度的重视,通常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分类时,可以按照以下几点入手:(1)根据空间的尺度进行分类,可以将城市公共空间分为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方面,在城市公共系统中不同的层面发挥的作用也不同。(2)根据在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中的实际地位,则可以能够城市公共空间分为两个部分即主要公共空间以及次要公共空间。(3)城市公共空间还可以根据空间的自然特性以及文化特性进行分类,分为主要空间以及特色空间两类。

二、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要素

查看全文

公共传媒空间身体资本论文

中国的语境是很沉重的,从本世纪初的"激进尚力"原则,本世纪中的"政治控力"原则,本世纪后期的"知识乏力"原则,到当前的"媒体权力"原则,中国学术文化和文艺批评正一步步地走出巨大的权力阴影,使个体精神个体素质得到伸张。对此的确值得欣慰,但对灵肉之争,对升华与沉沦之争仍应引起注意。我以为,如果将一味大众文化"神化",将其变为一个新的"中心",一个新的"神话",就势必会造成新的"一元"。

大众文化以及大众的世俗关怀都有其合理性,但这只是人之为人的"最低纲领",在满足这一层面之后,我们应有"最高纲领"(或起码的"中级纲领"),即不断超越自我,达到新的生命存在高度。这样不断发展自己,不断超越的民族和文化,才是新世纪的新型民族和文化,才有可能以一种世界主义的眼光站在世界学术文化的前沿,与西方进行真正意义和全新水准的跨世纪对话。

在"公共性"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点的今天,在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在中国泛化的状态下,如今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日益与中国文化中世俗化的东西互渗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景观。文学界出现的调侃文学、后新潮小说已然成为消解中心话语以后的新中心;影视文化在广告传媒和文化经纪人的操纵下日益以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取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如果说,在现代社会出现了生产拜物教和消费拜物教,那么后现代社会却出现了"传媒拜物教"。当代传媒以跨国资本的方式形成全球性的消费意识,其文化霸权话语渐渐进入国家民族的神经之中。于是,在倡导多元价值、多元社会的文化语境中,大众在多元主体之间,将个体差异性推到极端,甚至以个人的绝对差异性为由,割裂个人与他人的同一性,使当代传媒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话语权力形式。

第一节公共传媒空间中的身体资本

20世纪思想史上一流的思想家,都注重对现代人的"精神"和"身体"的内在关系加以研究,因为这是对大众媒体产生的心理文化根源的必要的洞悉。

查看全文

国外城市公共空间发展论文

摘要:美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历史主要包括市民空间阶段,广场的衰落,游憩墓地阶段,公园运动,社区和邻里公园阶段,公共领域的衰落及公共空间的私有化等重要阶段和事件。

关键字: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历史;美国

Abstract:ThehistoryofdevelopmentofpublicspaceinAmericancitieshasincludedthefollowingimportantperiodsandevents:thedeclineofthecitizen''''sspaceandsquares;thedeclineofgraveyards,sportsparks,communities,neighborhoodparksandpublicareas;privatizationofpubliclifeandspace;theinventionofstreets;theinfluencebyglobalizationandcommunicationsandITrevolution,etc.

Keywords:Urbanpublicspace,Historyofdevelopment,America

“城市公共空间”一般被定义为由公共权力创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场所和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和体育场地等。在我国,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是在大量建设实践的背景下被动进行的,很多工作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实践总结的层面上。1997年在上海举办的以“城市公共空间”为主题的中国建筑学会年会和1998年在深圳举办的以“城市设计”为主题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会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学术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牵涉的方面很多,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远远超出单纯空间美学的研究范畴。最近,作者阅读到两篇有关美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文章,现将其编译出来,简要介绍美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历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和事件,期望能够扩展我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视野,在与国外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对比思考中,探寻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城市公共空间的途径。

查看全文

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论文

一、科学定位城市文化主题,明确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方向

文化主题是区域文化发展的主格调,是区域环境建设的灵魂,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需要有确定的主题或人为提炼、设计的主题,如北京的主题文化为“千年古韵”、上海主题文化为“世界博览”,西安主题文化为“东方神韵”等。根据城市特色资源形成的特质文化来构建城市主题空间形态,并围绕这一主题空间形态建设城市文化氛围,是城市文化主题定位的一般策略。城市历史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条件,承传历史文脉、反映地方特色的城市主题文化设计更具有不可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特点,因此,国内外许多城市注重在充分挖掘和深刻分析地域背景,发现和提取地方性元素基础上选择和确定城市文化主题,奠定文化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基调。福州,别称榕城、三山、左海、冶城、闽都,简称“榕”,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东部、闽江下游沿岸,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作为一座具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从福州的文化土壤看,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山水文化等都可以为培育福州文化个性和特色找到文化根基,究竟确定什么样的文化主题才能更好地概括福州历史文化资源的最大优势和特色?这需要我们深入地进行研究。闽都文化是福州最具地域特色的历史传统文化,因此,福州文化主题定位应充分体现闽都区域特有的文脉精神、地方意识、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感,必须根据闽都文化属性和审美价值进行福州主题文化定位,进而规划确定城市发展的文化主格调和文化资源开发方向。凭借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濒临东海,靠山向海,山清水秀,又有“州西北有福山”史志记载和寿山石原产地称号等自然与人文的特点,结合中国人对福寿的期许和中国文化中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诗话,我们可以在“福”主题上做更多文章。福州文化形象曾经以“福山福水福州城”、“福天福地福州游”等口号进行定位和宣传,主打“福”文化牌,有一定的根据。但是,实践中我们还缺乏与“福文化”主题相关的理念一致的设计,“福”文化概念尚未进一步具象化到福州的文化环境中,在城市空间范围内还没能使众多、分散的人工符号和闽都文化符号形成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的统一整体。建议更多按照广告学和美学的要求,对福州文化形象定位思路进行归纳、提炼,确保福州文化形象定位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议组织专家学者对福州文化主题和文化形象问题进行深入研讨,除对城市文化形象焦点、视点、重点进行讨论外,特别是要对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功能定位等进行深入研究,弄清主要目标形象,然后对症下药提出城市文化主题和文化形象的定位思路。

二、重视城市风格设计,培育城市文化个性

文化主题是对区域文化景观的全面概括和提炼,它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是从一种宏观的角度指导全局的发展,文化主题一旦确立,就要努力将文化主题贯穿城市文化形象建设全过程。城市文化个性体现在对历史街道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对周边建筑与空间文化内涵的丰富,以及城市雕塑、文化场馆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结合等。长期以来,从福州城市的发展战略来看,主要是对城市反复进行了经济意义上的功能定位,对城市的风格设计定位重视不足。近年来,这种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变,《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更多考虑到了福州城市建设从城市功能向城市美学发展的需要,最重要的是,该规划在优化总体同时,着力加强了对一些重点地段的规划建设,例如,马尾新城建设中提出了“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山水资源,显山露水,打造天马山公园、东江滨公园、马尾船政文化长廊等公共休闲空间,建设大型文化休闲旅游区。”《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将福州古城保护区划为23处历史地段,并划分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群三种类型。2013年,福州相继出台了部分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包括《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修编)》、《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草案等。

目前,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思路是比较明确的,但城市文化形象定位以及风格设计还是比较模糊的,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闽都文化内涵的体现还不够充分。例如,已有的规划并没有对新兴的房地产开发进行有效的规范;在推进城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中,从省城、县城、到城镇也尚未明确各自的文化定位、文化个性和文化特色。培育福州文化个性和特色,建议分三步走:第一步要从各类本土文化中深入发掘和正确认知文化特征,在做出准确可靠解读基础上,对文化个性给予明确定位。第二步要注意保持这种原有文化特征,维护好生成它的城市格局、风貌以及空间特征、整体环境、人文精神等,以留住文化个性;第三步要努力传承和弘扬这种文化特色,把文化个性忠实地反映在城市建设上,以固化城市特色。城市文化形象往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才能形成,因此,城市文化形象建设要考虑过去和将来的有机融合。福州范围内本土的、特色的、原汁原味的各种文化,无论是古街道、古建筑,还是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意即历史的人、历史的物、历史的事等等,都是福州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需要积极地、慎重地聚集所辖范围内的最精髓的历史文化,在提取历史精髓基础上,理清特色文化,明确主题文化,突出整体发展观,实施特色共建,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精心打扮自己的“文化面孔”。

查看全文

外国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论文

摘要:美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历史主要包括市民空间阶段,广场的衰落,游憩墓地阶段,公园运动,社区和邻里公园阶段,公共领域的衰落及公共空间的私有化等重要阶段和事件。

关键字: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历史;美国

Abstract:ThehistoryofdevelopmentofpublicspaceinAmericancitieshasincludedthefollowingimportantperiodsandevents:thedeclineofthecitizen''''sspaceandsquares;thedeclineofgraveyards,sportsparks,communities,neighborhoodparksandpublicareas;privatizationofpubliclifeandspace;theinventionofstreets;theinfluencebyglobalizationandcommunicationsandITrevolution,etc.

Keywords:Urbanpublicspace,Historyofdevelopment,America

“城市公共空间”一般被定义为由公共权力创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场所和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和体育场地等。在我国,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是在大量建设实践的背景下被动进行的,很多工作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实践总结的层面上。1997年在上海举办的以“城市公共空间”为主题的中国建筑学会年会和1998年在深圳举办的以“城市设计”为主题的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会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学术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牵涉的方面很多,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远远超出单纯空间美学的研究范畴。最近,作者阅读到两篇有关美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文章,现将其编译出来,简要介绍美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历程中的几个重要阶段和事件,期望能够扩展我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视野,在与国外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对比思考中,探寻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城市公共空间的途径。

查看全文

城市公共空间美学研究论文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具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的系统工程。当今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内涵,并力图通过规划设计和管理来凸现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行为和美育功能,构建“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公共服务平台。本文对规划功能分区、建筑的视觉效果、规划的设计实践中赋予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行为进行探究,从而达到优化城市环境、主导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美学效果。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美学行为研究

从美学角度看,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审美对象,其美学行为的研究是以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为背景,以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个美学元素为载体的系统工程。在规划设计上,城市公共空间美学行为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者运用专业知识和审美设计学、城市景观学、美育功能和美学取向的理念,进行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定位;二是社会群体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发展成就及其美学功能进行审美评价,并通过自身行为规范来充分体验审美愉悦和美育效果。

1.从城市的功能分区上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格局

由城市政府主导创建、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公共的非赢利性场所,就是我们所指的城市公共空间。

1.1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应注重美学元素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科学发展与有序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人们对一座城市的认识往往是从城市公共空间开始的:繁华的街市、洁净的步道、别致的建筑、精美的广场、常青的绿地、文雅的市民……等等,它能使人终生铭记,并由此生发出对城市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查看全文

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建构论文

【摘要题】理论探讨

【正文】

法国艺术史与美学博士卡特琳·格鲁(CatherineGrout)著述的《艺术介入空间》(注:PourdeI’artdansnotrequotidian.(desoeuvresenmilieuurbain)/CatherineGrout.[法]卡特琳·格鲁著;姚孟吟译,《艺术介入空间》(都会里的艺术创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Pourdel’artdansnotrequotidian.)一书,从社会学、艺术学及文化学的多重视角,记叙和阐释了西方当代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建构中的某些方式和意义,它并非一部着重在纯粹的理论上进行抽象阐述的著作,而是借助对当代公共艺术的具体实践与观念的考察而进行的独到的评介。该著作中所阐述的公共艺术观念及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国内外相关著述中的理论见解。它通过40余件公共艺术介入都市空间的典型个案,向人们推介和剖析了具有创造性及观念艺术特征的都市公共艺术之现象和方式。这对于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之公共艺术建设,显然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尤其是对于当下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的深化,有着某些可贵的启示及借鉴的作用。

本文试对该著作的部分解读,概要地梳理和明晰其内在思想的倾向,以及对我们相关领域事业的显在启示,并为寻求我们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坐标增添某些参照和比较的对象。下面将以原作者的言说及观念为蓝本,并伴以本文笔者对相关问题的认知,从4个基本方面加以有限的解读和阐述。

一、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及“公共艺术”的再定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公共空间的认识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不再仅仅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中心广场、道路节点或公园、会所等场域。这些场所大多只是设计者或城市历史使之形成的一些实体空间,实际上它们在今日已经很少能够真正成为人们进行公共交流的场域,而人们更多地需要依据自身的环境条件、生活方式,创造出多样的乃至即兴的可供公众参与和互动的共享空间。况且,当代公共空间在相当的程度上已经隐形在诸如电子网络、电视、报刊等其他公共媒体之中,这使得公共空间形态(及社会政治学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形成了多元化、非物质化或非固定化的存在方式。同时,现实中的人们又永久地需求在真实的空间中进行面对面的群体生活和社会交流。因此,作为供市民大众了解复杂多样的世界和进行交流、聚会、娱乐及休闲的公共空间,就产生了各种相应的概念和形式,这显然是为了适应多元社会和现代技术的发展。

查看全文

公共资讯图书馆空间设计论文

1图书馆空间设计原则

空间设计是指在现有空间的基础上利用可变换和移动的设施对利用空间进行二次分割和功能再造。图书馆空间设计是根据服务流程的变化,以读者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对图书馆传统空间的再设计,使其动线规划、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更加完善,以提高空间利用率和用户满意度。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1)空间设计应充分尊重用户的使用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精神。空间设计方案应在用户利用倾向调查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体现读者的使用意愿,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2)图书馆空间设计应注重读者能动性的发挥,设计过程应开放和透明,鼓励和吸引不同需求的用户参与设计进程,彼此分享、共同讨论、推敲论证,空间设计在满足用户普适性需求的基础上,体现用户的个性化特点。(3)空间设计应采用用户体验和用户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模式,通过馆员和用户的交流、用户和用户之间的分享,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创新图书馆空间服务内容。(4)图书馆空间设计应注重结果评估。现行的图书馆服务创新往往关注“怎么做”,而对做的结果并未客观评价,而通过设计评估有助于认清设计链中的薄弱环节,有利于图书馆有针对性地提高和加强。

2台湾公共资讯图书馆的空间设计

台湾公共资讯图书馆馆长吕春娇在“新时代图书馆规划与发展趋势国际论坛”上就新馆的空间规划历程与政绩做出报告,并对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做法做出介绍,其成功的空间设计极大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2.1规划顺畅的用户、馆员和书籍动线

动线是建筑与室内设计的专业用语,将人在室内室外移动的点连合起来便成为动线,顺畅的动线设计能让进到空间中的人,在移动时感到舒服,没有障碍感。台湾公共资讯图书馆为避免盲区和死角,规划设计了读者、馆员、书籍3条层次化的空间动线。读者动线划分为管制区外动线、管制区内动线、由馆员引领的动线和楼梯动线。(1)读者管制区外电梯动线,包括从地下1、2层中央停车空间到一楼中央外大厅的动线及由东侧地下停车空间及自修阅览室至一楼东侧外大厅再到二楼国际会议厅/会议学习区的动线;(2)读者管制区内电梯动线,包括1-5楼的中央带串联动线及由2楼西侧多媒体区至3-5楼开架阅览区的动线;(3)由馆员引领从地下密集书库/报纸合订本区至一楼西侧再到二楼多媒体区的电梯动线;(4)读者楼梯动线,包括1-5楼的楼梯串联动线及2-5楼的多媒体区、开架阅览区串联动线。馆员动线分为电梯动线和楼梯动线。(1)馆员电梯动线又由3条动线构成,第一条是从地下停车空间至1楼行政服务入口收发柜台、2楼国际会议厅、3楼行销出版/公共事务组研究发展/公共服务联合办公室、4楼资讯组办公室、5楼行政支援办公室的行政动线;第二条是串联地下中央停车空间、外大厅、流通柜台、2-5楼中央区域带的动线;第三条是串联地下密集书库/报纸合订本区、1楼委外经营区、2楼多媒体区、3-5楼开架区域的动线。(2)馆员楼梯动线,即与读者楼梯空间的公用动线。书籍动线不同于读者动线和馆员动线纯粹的纵向性,它还涉及横向的动线设计,整个书籍动线由3条纵向动线及1条横向动线构成,且所有动线均为电梯动线。(1)3条纵向动线,第一条由地下密集书库/报纸合订本区至多媒体区、开架阅览区的动线;第二条串联流通服务台及3-5楼开架阅览区域的动线;第三条串联地下停车空间、行政服务入口收发柜台、馆藏发展与知识组织联合办公室的动线。(2)1条横向动线,特指横向连接3楼开架阅览区与馆藏发展与知识组织联合办公室的动线。

查看全文

演播空间研究论文

|网站首页|公共论文|经济论文|教育教学|法律论文|商务管理|行政管理|医学论文|艺术论文|理工论文|

|文史论文|学英语|范文|论文先生网社区|强力推荐!本站与百度合作新开频道>>>>论文知道

最新公告:没有公告

会员登录--会员注册--会员中心

|

艺术论文首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