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课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4 21:27: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共课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共课论文

技工学校教研考核通知

各技工院校:

为深化贯彻《国务院关于增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定见》精力,进一步进步技工院校教育质量,推进全市技工教育教育研讨任务,依据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能指点中间2011(151号)告诉精力,市人力资本和社会保证局职业教研与职业技艺判定指点中间将持续组织展开2012年全市技工教育教育研讨效果评选运动。现将相关事项告诉如下:

一、教研效果评选类别和主题

(一)本年教研效果评选类别为论文、课题、教案、课件四大类。

(二)论文、课题的选题要环绕国度对技艺人才培育的总体要求,着眼于深化技工教育教育变革和开展,主题为校企协作培育技艺人才、一体化课程教育变革、高技艺人才培育、新教法研讨、学生心思安康和班主任任务研讨等。选题要力图切近技工教育理论研讨、切近教育教育变革理论、切近教研效果转化运用。

教案和课件的选题要以技工院校教育纲要和教材为根据,以教育单位为全体,表现教育设计、学法剖析、教育进程设计等方面的立异,力图系统、精要、详细、适用、并富有启示性。

查看全文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

一、基于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的研究意义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只会理论而没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教学任务的,因此在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职后教育就必不可少。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可以提高在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效果和效率。而基于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突出了课程对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能切实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然而当前的课程体系存在教学模式、评价机制的方面的不足,限制了在职教师的职后能力培训,所以该课程的改革十分必要。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探讨

(一)课堂教学方面的改革

1.授课模式的转变:实施任务型教学,更多地让在职教师参与课堂。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轻的课程,是为了培养在职教师的教育技能。而在职后教育的授课模式中,以培训老师的讲解为主,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培训老师的,在职教师参与互动的机会很少,这样既会降低学员对课程的热情和兴趣,也会使得课堂效率大打折扣。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职后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在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不是填鸭式的讲课,应以在职教师的能力本位为核心,培训老师只是靠单纯的幻灯片演示,或按照书本照本宣科的讲解,而没有去培养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和能力本位的培养是冲突的。所以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讲课时,培训老师要减少自己的讲课时间,对课堂内容只需做简单的引导,然后针对每一堂课的中心内容,布置课堂小任务,让在职教师运用培训老师在课堂上所引导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现学现用,而不是被动地去听课,可以让听课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样才能更深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树立起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技术的理念,切实做到在能力本位的基础上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2.教学内容的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着不同的学科门类,包括数理化、语文、外语、历史地理等等门类,不同的门类其学科特点差别较大,而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只是一个笼统的体系,没有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展开,不同学科所采用的教育信息技术也有差异,如果只是统一的教学,采取统一模一样的教学课程内容,则会缺乏针对性,在职教师就很难将教育技术与自己的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不能够灵活的运用和创新,不利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例如外语类的课程,大部分内容是语音信息交流,所以在信息技术方面,使用音频技术较多,与之对应,对外语类专业的讲课内容就应该以音频技术为主,适合专业的教学实际。只有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培养出来的教师才能扎实掌握的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上灵活自如的运用自己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育技术的实用性,在实践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查看全文

教务处副处长个人工作总结

主要工作成绩和存在问题

一、新环境、新起点、新目标、新角色

新的起点,必须要保持长期一贯的敬业奉献精神,坚持和发扬勇于吃苦、做事干练、悉心全面、有张有持,在总结提炼中有所创新的养成性工作习惯;坚持团结合作、踏实做事、正直做人、相互补台的做事做人原则;立足本职、兼顾全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之道。基于这样一种心态,基本圆满地完成了工作目标和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无以权谋私和徇私舞弊的行为。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负责对新进教师进行有关教学管理制度文件的学习指导,并对新教师学习情况进行验收。

2、组织了系部教学档案的检查工作,对检查情况进行了汇报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

查看全文

教务处副处长个人工作小结汇报材料

一、新环境、新起点、新目标、新角色

新的起点,必须要保持长期一贯的敬业奉献精神,坚持和发扬勇于吃苦、做事干练、悉心全面、有张有持,在总结提炼中有所创新的养成性工作习惯;坚持团结合作、踏实做事、正直做人、相互补台的做事做人原则;立足本职、兼顾全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之道。基于这样一种心态,基本圆满地完成了工作目标和交办的其它临时性工作,无以权谋私和徇私舞弊的行为。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1、负责对新进教师进行有关教学管理制度文件的学习指导,并对新教师学习情况进行验收。

2、组织了系部教学档案的检查工作,对检查情况进行了汇报反馈,并提出整改建议;

3、针对信息类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关于信息类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相关分析》,力图从全局的角度、行业的视角,在对比分析中立足学院实际,把握我院专业建设的关键要素;

查看全文

“互联网+”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是切实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途径,是对专业课程知识的有益补充。通过对计算机公共课教学面临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利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具体包括改变教师观念、外部资源利用和内部资源构建三个方面,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阐述。经过实践教学,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公共课;社区模式;教学资源

创新教学方法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有力保障。计算机公共课是所有高校必需开设的课程之一,相关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均受到重点关注,因为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不仅是专业课的补充,更是计算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基础[1-3]。如何融入新思维、新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关键。“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发展的一种新业态,是互联网思维创新实践成果之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作用,提高效率。针对“互联网+”新思维,如何与教育相结合引起教育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2015年中国“互联网+”创新大会上,围绕“互联网+教育”展开讨论,并形成一致观点:“互联网+教育”不会取代传统教育,反而会让传统教育绽放出新活力[4]。基于此观点,作为高校教育践行者,如何充分利用该技术平台,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责无旁贷。笔者结合本校所开设的计算机公共课所面临现状,详细阐述基于“互联网+”思维构建创新教学方法框架,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1.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公共课作为高校各专业必开的基础课程,随着培养方案的不断完善修订,给实际教学带来许多挑战,也存在急需改革完善的地方。虽然各高校存在某些客观差异,但仍然存在某些共性问题。因此,笔者以所在学校为例结合几年来的实际教学观察、体会、交流总结,对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归纳总结,为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提供借鉴,做到有的放矢。具体存在问题分析如下:1.1.学分制给教学管理带来的影响。当前学分制已成为高校改革的主旋律,作为一线教师真切感受到学分制所带来的影响。在学分制环境下,教学班学生来自多个自然班,分属不同专业。笔者曾遇到一个教学班约有二十多个专业,四十几个自然班的学生,可称之为“杂牌班”。学生之间相互不熟悉,交流不多。这种现象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之间彼此存在自我封闭意识),学生之间难以形成交流和探讨氛围,因此传统的分组讨论和协作式学习[5]效果不佳;除此之外,也给日常教学管理带来挑战,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课后任务安排等难以及时传达。1.2.专业多样性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期望不一致。教学班打破班级界限、专业门槛,如何平衡因专业差异导致学生基础不同,以及对课程内容需求不一致是整个教学环节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面对此状况,大多数老师都会根据“短板理论”来安排教学内容,尽量保证大家能够理解所授的知识点。这种安排很难做到因地制宜或者是因材施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很难培育出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许多学校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为了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夯实专业基础,倾向于把有限的学时向专业课倾斜。在安排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计划时,基本上由外行指导,对计算机公共课在整个大学阶段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影响认识不够。众所周知,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除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计算思维能力提高。大量的专家学者均在呼吁或者强调,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独特重要。因此,少量的课时如何完成同样的教学内容,达到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这给授课教师带来挑战。综上可知,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大多数均是学分制环境下的大班教学,存在多种不一致现象,如何突破瓶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值得关注。

2.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探索思路

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数学建模竞赛探索

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于9月9日8时至9月12日8时举行。我院共有5个参赛队,15名学生参加比赛。经过连续72小时的艰苦比赛,在公共课教学部数学与统计教研室全体教师的辛勤指导下,5个参赛队都圆满完成了比赛任务。2017年1月,从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公布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广西赛区获奖名单的通知》(桂教高教[2016]87号)获悉,我院学生荣获全国专科组二等奖一项、广西赛区专科组一等奖一项。之所以取得这样的优异成绩,与我们赛前所做的充分准备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做好竞赛前的宣传组队工作

我院在大一新生入学第一年时会开设半学期的数学与管理以及半学期的统计学原理课程。我院数学与统计教研室的教师在教授这两门课程的过程中,会向学生普及有关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相关知识,包括简单介绍数学建模的方法以及数学建模的参赛过程。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参赛,在竞赛过程中锻炼、提高自己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学生主动报名外,我们也会挑选在这两门课程的期末考试中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竞赛组队。

二、认真做好赛前培训工作

由于我院准备组5个队参加比赛,每队3人,总共召集了15人进行数学建模培训。组队完成后,我院给参赛队员在2016年上半年开设了数学建模基础、数学建模软件和数学建模论文写作指导三门课程。这三门课程就作为选修课计入参赛队员的选修课学分中。数学建模基础主要讲授什么是数学建模、数学建模的步骤、一些简单的数学建模应用实例。数学建模软件主要是教会学生使用办公软件Excel、数学软件Mathematica、统计应用软件SPSS来处理数据、解决问题。数学建模论文写作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在数学建模竞赛过程中掌握论文写作格式,顺利完成一篇高质量的竞赛论文。在开课之初,由学院部门主任上第一堂课,从总体上向参赛队员介绍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流程。培训以及参赛过程对参赛队员来说是智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通过鼓舞队员们的士气,队员们能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竞赛培训当中。在培训过程中,由于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畏难情绪,这时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耐心去安抚学生的情绪,把培训工作坚持下去。而且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培训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以便学生能够接受和消化这些知识。2016年下半学期开学,距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开始还有两周时间,为了不耽误学生的正常上课学习,学院教师利用这两周的晚上和周末的时间,组织学生集中学习历年数学建模竞赛专科组赛题,进入积极备战状态。

三、教师、学生全情投入参加数学建模竞赛

查看全文

药学专业课程培养体系

1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

由前述研究可知,药学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由前期与中药或药学专业相近培养的“方向性”人才,变成现代专业较强的“高级中药师、药师、制药工程师和药剂师专业性人才”[2]。根据国家教育部的中药、药学、制药工程及药物制剂本科专业教育质量标准,结合目前各专业办学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中药、药学、制药工程与药物制剂等专业的培养模式(目标)[1]分别是:①中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中药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中药开发、生产、检验、流通与管理等领域从事新药研究、中药材鉴别、中药成分提取、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检验、医药营销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②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药品开发、生产、检验、流通和管理等领域从事新药研究、药理实验与评价、药物剂型与制剂的设计和制备、药物分析检验、质量鉴定、临床合理用药指导以及医药营销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③制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中药制药及其工艺工程产业化技术等方面的科学原理、生产工艺技术、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中药制药等领域从事新药研发、新工艺研发、生产工艺工程设计、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改造以及质量控制等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④药物制剂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药物制剂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药物制剂及制剂技术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2]。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药学知识群结构特征及向化学-生物-社会-创新-药学模式的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构建。

2药学相关专业教育体系的确立和优化

2.1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根据目前社会对药学(本科)相关专业学生人才素质结构要求及教育培养模式变化,考虑各专业药学知识群特点,按“同公共、类基础、别专基、异专业”的原则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优化[1]。①按新世纪化学-生物-社会-创新-药学模式培养高级药学(本科)相关专业人才。“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为基本指导思想,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继承,发展,创新”三者并重,构筑药学(本科)专业的课程教育体系[3]。②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其中公共基础课应加强英语、计算机、人文社会素质应用能力的教育[4]。加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学基础教育。专业基础课应加强化学、生命科学知识的教育,可增设专业英语、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中药现代化研究方法学概论、植物成分分类学(或以选修课形式开出)。专业课主要是减少理论课时量,增加实验课时量,实行理论与实验课教学分离,实验课单独考核算成绩,同时根据各专业课的特点增加一些限选课程。③限选课,根据不同专业增加或调整生物科学、化学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与药物制剂科学知识的课程。④选修课,为弥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专业课不足,开设近90门选修课,由学校统一管理,包括人文社会、化学、生物、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医学临床、中医药文化、文献、中药材商品、中药种植、药厂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组成。2.2教材安排。公共课使用全国高等院校理科通用教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使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市科技出版社统编的规划教材;限选课使用统编教材,按各专业特点进行内容调节与修改;选修课教材由各位教师自己指定,大多为全国相应“理、工、医、农、文、史、哲”等本科专业统编教材。2.3教学原则、方法及形式。执行一定学年完成一定学分的指导性学年制,学生原则上在四年内修完所要求的课程和学分,并在修完所要求学分的基础上完成毕业实习及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获得学士学位。第一、二两年主要安排公共课及部分专业基础课,第三、四年主要安排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及毕业实习。课程教学主要原则是遵循理科(本科)学生的教育基本原则[5-7]:①科学性和经验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对药学(本科)专业学生应加强用现代科学阐述传统经验理论教育;②理论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增加学生的实际操作课时,基础课的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为2∶1,而专业课为1∶1,与专业关系紧密的课程的实验课应单独开设。③教师的指导性和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相结合原则,导师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进行教学;④药学专业知识性与其他现代科学相融合性结合原则,特别注重化学、生物学与信息科学对药学专业学生的影响;⑤信息反馈促进教学的形成性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各课程采用理论讲授,习题巩固,实验及实验报告书写,操作演示,实地参观,分组讨论,野外实习,自学等方法,具体方法依各门课程的特点要求而定。教学形式:各课程采用理论课、实验课、CAI式媒体教学,课外作业及辅导,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另外,教学过程应建立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反馈渠道。2.4实习教育。药学类各专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实习教育,其内容主要为综合和专题实习两部分[8-9]。学生在实习前进行为期2周的强化训练,其内容主要是专业课的具体实际操作训练,然后先分配到指定的实习单位进行综合训练,再选定指导教师进行专题的研究实习,实习单位有湖南中医药大学各教研室、学校各直属和非直属医院药剂科、湖南中医研究院中药所、长沙九芝堂制药有限公司、长沙骜马制药有限公司、湖南省药检所、长沙金沙制药有限公司、长沙市药检所、株洲药检所、湘潭药检所、湘潭制药有限公司、株州千金药业有限公司等二十余家省内及省外单位。

3新的质量测试方法的确立

根据目前新的课程教育培养模式的要求及调查问卷分析结果,药学(本科)相关专业学生的质量测试方案应按下列原则确立[10]。①质量测试方案要反映药学(本科)专业人才新的素质知识结构及新的培养模式。②质量测试方案以修总学分为基本要求,以年级教师考评,学生互评,实习单位考评及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建立各课程的理论和实验(践)技能考试(查)体系(学校现有题库抽卷考试)为主,毕业考试,实习单位考核,毕业论文,年级综合基本素质评价为辅的全面质量测试方案体系。其中中药专业(本科)学生素质知识结构质量测试方案详见表1;课程考核按湖南中医药大学学生管理手册执行,总基分,详细考核办法;年级德育考核以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学生处考核办法为准。实习单位考核按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学生的评价表进行考核,由实习单位计分为准,见表2。论文考核以湖南中医药大学毕业论文评分要求为准。③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在现有手工试题抽卷考核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计算机随机出卷网络键盘考核体系,增强防弊性,实行真正的考教分离;限选课及选修课采用随堂考试或小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④跟踪进行实习单位及毕业后用人单位实际工作能力考核,建立人才教育后期效果的评价体系。

查看全文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5年6-9月,以山东、吉林、上海等10所高校2012-2014级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为访谈对象。纳入标准:全日制护理学硕士生,年龄30岁以下,言语表达清晰且知情同意者。样本量以受访者资料重复出现,不再呈现新主题为标准。一般资料:护理硕士生19人,女17人、男2人;年龄25-28岁,平均25.16岁;分布:山东8人,吉林4人,上海、福建各2人,北京、天津、武汉各1人;研究方向:临床护理13人,护理管理4人,护理教育2人;科学学位12人,专业学位7人。2.方法。(1)资料收集方法。采用质性研究现象学方法,通过与研究对象采取开放式深入访谈,获取受访者就读硕士期间学习需求的内心感受或真实体验。访谈提纲:①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年级、研究方向、学位类型。②硕士课程设置及课时比例是否合理或满足需求。③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适合硕士生。④就培养目标及课题研究而言,您认为临床实习科室安排如何?⑤期望学校或导师提供哪些帮助?⑥教学资源和条件能否满足其科研需要,您的课题研究经费来源。本研究因地域跨及范围较大,山东、北京、天津由研究者现场访谈;其他则由我校护理学院校友按照访谈提纲协助完成访谈。统一制定访谈标准、说明语、访谈前向访谈对象介绍研究目的及访谈保密原则;谈话时间40分钟左右;将访谈培训事宜及访谈提纲以录音+文字两种形式传送给其他地市访谈者,要求严格按程序访谈,做好录音和记录。(2)资料分析方法。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及时整理访谈资料,将录音内容逐一转化为文字,并按照S1-S19顺序编档。资料录入后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结合访谈记录对资料进行反复分析和凝练主题。

二、结果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深度分析,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学习需求凝练以下主题。1.增设专业特色课程。访谈对象普遍感到:研究生课程设置欠合理,学位公共课和基础课设置较多,而专业特色课程或护理研究相关课程少。S1:我校护理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医学研究生基本相同,公共课和基础课较多,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如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病理、自然辩证法等,而对于护理研究、循证护理、高级护理实践等护理研究生感兴趣的课程没有安排或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护理综合、护理新进展,没有实际安排授课或辅导。2.增加科研相关课程学时。多数研究生提出:课时比例不妥,应减少公共课学时,增加科研相关课程学时。S1:公共课较易理解,可减少学时或合并,增加科研相关课程如医学科研设计、医学统计学、医学文献检索等课时数;这些课程相对较难,希望讲授理论的同时增加实践机会。3.关注护理学生课堂表现。部分访谈对象提出:高校硕士生专业基础课合堂授课,老师所列举的实例都是针对医学生,几乎不涉及护理,使得课程内容与护理专业脱节。S5:对于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而言,教师授课以医学生为主可以理解,但应适度关注护理学生,备课时搜集相关护理实例,以满足护生需求。4.创设实践体验的机会。有访谈者认为:作为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在教学组织中应当多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S10:我校部分老师教学方式单一,传统讲授占据首位;希望老师根据课程内容采取多种方式,如医学统计学或统计软件,可将教师的科研论文作为实例,呈现原始数据,使学生贯穿理解论文的基础上,进行原始数据的统计处理,增加体验机会。5.引导课题研究思路。多数访谈对象认识到:首次接触课题,科研思路的引导是其主要需求之一。S3:我是研三即将毕业的学生,刚涉及科研几乎都没有思路,迫切需要导师正确引导。回顾学习历程清晰记得三年前,导师要求去图书馆查阅文献,仔细研读文章,从中提炼问题,尝试撰写综述;在撰写综述过程中,获知某一研究领域已知和未知,从中发现被前人忽略的问题,进而选题得以解决;这样既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培养了科研思维能力。6.营造学术交流氛围。学院定期举办前沿讲座、学术报告、召开研究生例会,跟随导师参加学术交流这是研究生翘首期盼的。S12:我曾跟随导师去北京参加国际会议,并在大会上交流发言,那次经历弥足珍贵。7.安排与自身研究方向相匹配实习科室。访谈中科学学位研究生普遍涉及:临床实践安排应当以研究方向相关科室为主,以利于实习中从事研究,收集整理资料;在此基础上再安排其他重点科室实习。S15:科学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同,但我们轮转的科室基本一致,我认为实习科室应与自身研究方向匹配。8.开展就业指导。访谈的部分研究生感到:研三就业最为困惑,请求学校相关部门及导师重视就业指导。S3:未来工作悬而未定、研三各种纠结涌上心头,如何参加应聘以及准备哪些资料,此时期盼学院组织研究生就业报告会或求职经验交流会;更期望学院将每届研究生求职的各类材料留档,为学生提供借鉴。9.改善研究条件。有的访谈对象分别提到了图书资料、统计软件、电脑及经费等研究条件欠缺。

三、讨论

以上主题说明我国护理硕士生教育尚存缺陷,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创设满足学生需求、利于自主学习的教育情境。1.优化课程设置,构建护理科学学位课程和MNS特色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其培养目标和定位不同,课程设置有所侧重。多数访谈对象提出课程设置或课时比例欠合理,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吻合[2-3]。王晓燕等提出护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需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符合国家护理人才需求和疾病谱变化,同时体现实践性特点,与研究方向和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设置学位课程,并将临床实践、学术活动和论文撰写列为必修课程[4]。也有学者提出建立一套区分于护理科学学位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且具有MNS特色的课程体系,设置精而深的护理专业课程,涵盖临床护理、护理管理、科研教学及不同专科护理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5]。可见研究生课程设置及课时匹配各高校不一,结合我国实际全面构建护理科学学位课程和MNS特色的课程体系,是亟待研究的课题。2.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采取多样化课堂教学策略。改善研一专业基础课合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实现合—分—合式课堂教学结构,有分有合相互兼顾相互统一,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制定具有专业差异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学习参与度。3.培养高水平的护理师资队伍,推进研究生“专业化教学”。护理学专业已认定为一级学科,但发展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有学校仍依托于医学师资,欲实现护理“专业化教学”,必须创建高水平的护理师资队伍。4.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研究方向为基础,统筹制定个性化的临床实习方案。就临床实习而言,访谈结果临床实习与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脱节。王喜华等研究提出护理硕士点可根据研究生意愿,在综合考虑学校特点和硕士生研究方向等基础上统筹安排,制定科学合理的个性化临床实践方案[6]。李继平等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临床实践训练内容设计安排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区分不明显,能力培养侧重点不明确,专科护理特点不突出;并提出基于个人专业经历与研究方向的临床实习轮转设计[7]。因此研究生临床实践应根据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统筹制定个性化的临床实习方案。5.正确引导研究思路,多渠道搭建交流平台,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导师应按照护理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结合每位学生自身特点,量身定制培养指导计划;多渠道搭建交流平台,运用新媒体网络技术促进中外研究生交流。6.成立研究生就业指导团队。全面搜集就业信息,掌握就业相关知识,了解用人单位对护理研究生的应聘要求;邀请毕业生介绍就业签约经验,积累借鉴签约资料,为提升就业实力打好基础。

查看全文

与国外接轨护理教学设计思索

为适应现代社会和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护理教育不仅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要和国际接轨,努力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护理人才。因此,成都大学医护学院近年来努力寻求与国外合作的机会,引进国外先进的护理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最近,学院与荷兰汉斯大学护理学院合作,拟采用“2+2”的培养模式,培养面向荷兰乃至欧洲的护理人才,为国际护理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笔者在假期有幸到荷兰汉斯大学护理学院作学术交流,收集到汉斯大学的护理教学计划,并与国内教学计划对照研究。

一、我国与荷兰汉斯大学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比较

(一)培养目标

1•中国:护理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并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护理学理论和技能,具备教育、科研和管理的基本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护理人才。

2•荷兰汉斯大学:毕业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须有管理才能,有远见,能够处理复杂情形,知晓卫生保健及相关学科的新进展。具备良好的评判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明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毕业生是能够在欧洲劳务市场发挥作用的高级职业护士。

(二)基本要求

查看全文

大学数学累加式考试改革与实践

【摘要】数学学科的评价模式在现代信息化教育形势下,势必要进行改革,从而提升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兴趣及提高教学效果。本文根据发展性评价理论及重复提取模式,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公共课的特点,提出累加式考试方式的改革,并实现了发展性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建设,最终使累加式考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

【关键词】累加式考试;重复提取;发展性评价;双机热备

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对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刻影响。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作为教育部设立的首批七个“工科基础课程(数学)教学基地”之一,承担了多门数学公共课的教学与全校工科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任务。因此,在数学系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重点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机制。发展性评价,是相对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言的,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教学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教学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实施发展性评价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解决对学生进行多阶段、多单元的学习目标检测问题,累加式考核可以彻底与系统地解决上述关键问题。

一、改革的必要性

(一)累加式考核的必要性。目前,各高校都在为创建双一流学校,打造双一流学科而努力,而在世界顶级工科大学的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仅仅是做为平台和载体。那么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侧重考核内容,从而真正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累加式考试,就是将课程分几个阶段或多个环节来考察,通过多个得分进行累加得出最终的成绩。区别于传统的考试方式,累加式考试推行以大作业、小论文、口试、多次笔试等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从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向以问题牵引式的研究型自主学习转变。这两个转变正是高校大力推行累加式考试方法的初衷和最终目标。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卡皮克(JeffreyD.Karpicke)曾经提出“重复提取”理论,指出“反复提出胜过重复学习”,可见,多次测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更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长期以来高校往往是“一张考卷定成绩”,这势必造成死记硬背、一味追求“标准答案”等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做法在部分学生中成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累加式考试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必然选择,应该算是应运而生,而“重能力、求创新”是累加式考试的根本,摒弃“一张考卷定成绩”,表面上是考试形式的变化,实质上更是通过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在完成大作业、小论文等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从而提升能力、激发创新意识。考试方法的改革,以及与之同步推行的教学方法改革,都是以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最终目的。(二)目前数学公共课考核存在的普遍问题。数学作为一切学科的基础,特点是学习难度大、受众面广,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近年来在高校教学中引起重视,并提出了夯实基础,重视应用的目标。但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日常教学中,教师在黑板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大多以期末考试为主,“一考定乾坤”,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从此就“一落千丈”。所以,改变考核方式、增加考核次数、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是数学公共课考试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二、建设内容及实施方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