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20:26: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公共服务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共服务管理

建立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由于“重工轻农”或“重城轻乡”的思想,我国在公共服务方面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两种制度”,导致了农村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方面差距悬殊。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到2020年要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这段表述对建立中国特色的城乡管理体系,尤其是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城乡社会公共服务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系统lT程,门类很多,既包括基本民生方面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保障性住房、基础设施,也包括公共安全方面的社会安全、消费安全、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在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既要强化重点,又要兼顾全面,分阶段、有重点、按步骤地逐步建立起重点突出、门类齐全、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是“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进一步推进.“十二五”时期继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建设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1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1国外对社会公共服务管理的研究

在国外。关于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的研究并不多。l9世纪后半叶,德国社会政策学派的代纳(Wagner)初步提出了公共服务的概念l_。美国教授汤玛斯伯尼斯顿研究了农村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财政问题.指出在农村和城市实施不同的教育、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是产生城乡差距和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原因[21。Knight等认为户籍制度赋予了城市居民在住房、医疗、养老及教育等方面的利益,劳动力的流动依然难以缓解城乡收人差距。Carter研究认为,城市倾向政策由于部门倾斜的收入转移以及在健康、住房和教育方面的支出不均等,都将对未来的经济增长不利网。

1.2国内对社会公共服务管理的研究

关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朱米均等[41提出以采用私人部门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为特征。关于新公共服务理论。马英l5}认为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对公共管理学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的。关于治理理论。李军鹏[61认为,应着重研究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体制,主张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公共管理模式.主张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与政府一道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马国芳等【提出了关于社会公共服务新趋势理论,认为政府理念应企业化,引进绩效目标管理。覃俊波等(2008)提出了关于社会公共服务管理“第i条道路”理论。田自学1、陆明远19]等学者也分别提出社会公共服务管理职能问题、体制机制创新趋势理论。关于城乡公共服务统筹供给问题。国家行政学院课题组㈣在考察了西方公共服务制度的安排后,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革意见。姜岩等…]指出从城市偏向政策向城乡关系平等和两个部门均衡发展转变关键点在于农民人数的大幅度减少以及城市居民占人口比重的提高。

查看全文

计生委加强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郑政办〔〕90号)要求,结合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原则,通过统筹规划、系统推进、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利和发展权利,促进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服务均等、和睦相处,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加快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通过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保障有力”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构建全区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实行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办公“一站式服务”;实现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公共资源合理有效配置。2011年,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2012年,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2013年,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率达到100%。

三、工作任务

查看全文

村委管控流动人口服务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原则,通过规划、系统推进、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机制,加强保障流动人口的权利和发展权利,促进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服务均等、和睦相处,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加快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通过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保障有力”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构建全区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实行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办公“一站式服务”;实现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公共资源合理有效配置。2011年,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2012年,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2013年,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率达到100%。

三、工作任务

(一)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统筹管理、综合决策工作机制

查看全文

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能力,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从管理向服务的重大转型,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使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享受同等待遇,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根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原则,以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为核心,以党政部门为主导,强化部门职责,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运行机制,维护流动人口基本权利和发展权利,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创造特色”的基本思路,探索构建“5+8”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模式(即推进宣传倡导、避孕节育、生殖健康、优生优育、奖励优待等五个方面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身份管理、子女受教育、就业创业及培训、医疗卫生、便民利民、帮扶救助、政治待遇、社会保障等八个方面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立以下目标:

1.近期目标:通过试点探索、有序推进和不断深化,到年末,全实现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所有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建立运转协调、保障良好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全员流动人口信息采录率、职能部门公共服务职责落实率、流入群众对服务均等化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

查看全文

综治委人口管理若干意见

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切实做好我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现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流动人口持续增长,目前已逾百万,在其成为我市加快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的同时也为城市管理带来新的挑战,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繁重。加强新时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不仅是构建“平安”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政府强化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迫切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把其作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强化服务和管理并重意识,切实按照国家和省、市的部署要求,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努力把我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明确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公平对待、搞好服务、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工作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各部门齐抓共管、社区依法自治、群众广泛参与,将流动人口服务与房屋租赁服务有机结合,完善以证管人、以屋管人、以业控人的服务管理配套措施,推动涉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各项工作协调发展,为实施我市新的发展战略、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二)主要目标。加快建立并完善我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需要的组织网络、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社会化水平,实现由单一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由政府部门管理向社会化管理转变、由单纯的以证管人向以屋管人、以业控人和运用信息化手段服务管理转变、由治安管理型向城市统筹规划和综合管理模式转变;建立惠及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努力满足流动人口对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均等化的新期待,使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预防、控制和打击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活动能力不断增强,社会治安环境不断得到优化。

查看全文

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制弊端及策略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走访调研等研究方法,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体制弊端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及治理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指出,目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制的现实弊端主要体现为:机构设置“中间大底层小”,基层县、乡镇政府职能弱化;政府权力高度集中,基层乡镇权责失衡;简单套借上级政府机构职能定位,有职能无标准;相关制度法规弹性大,专项规范制度缺乏,基层规范制度不细化等。提出:完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管理机构设置,平衡基层政府管理权责,大力发挥非政府机构组织的作用,明确政府管理职能,制定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标准,加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制度法规建设,逐级细化相关制度规范等治理策略。

关键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制;治理

在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背景下,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无疑是学界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议题[1]。笔者认为,某种程度上而言,体育治理的问题,根本上还是体育体制改革的问题。因为,体制创新现时已成为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格局、获取体育事业新进步的不竭动力[2]。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而言,体制问题无疑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及核心问题,其不仅制约着当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效度和广度,而且决定着未来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远度和深度。虽然农村体育及其公共服务业已引起了部分体育学人的高度重视,相关研究成果也日益增多,但是,对影响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及发展的根本性、深层次的因素———体制性障碍问题,其研究还相对鲜见。诚然,在我国大力构建体育强国、推进体育治理现代化、建设与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现时背景下,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体制性障碍问题的研究,无疑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1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制的涵义及构成要素分析

学界较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体制是机构与规范两个基本要素所组成的结合体或统一体[3]。所谓公共服务体制,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4]。据此,结合当前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和管理由各级政府部门主导的实际来看,笔者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制定义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事业的各级政府组织管理机构及相关规范和制度的总称。从上述界定不难发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制的构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各级政府管理机构,二是由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各级政府管理机构制定的相关规范和制度。从其管理机构设置来看,当前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管理机构主要由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相关管理机构组成。根据2009年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体育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09]23号),从其对国家体育总局内设机构职能的规定可见,代表中央政府具体承担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管理机构实则为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5]。在国务院及国家体育总局的统一领导下,省、地(市)、县(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体育行政部门,主管、推动着本行政区各项体育工作[6]。各省(市)体育局是各省级政府主管本省体育工作的直属机构。以湖北省为例,湖北省体育局下属的群众体育处,具体负责对全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管理,明确指出有指导和推动农村体育发展的职能[7]。从其职能定位来看,主要依据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的职能定位,但其与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制定的职能内容颇为相似,只是职能管理的范畴仅限于湖北省内。地市级体育局是地市级政府管理全市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湖北省荆州市体育局目前有局机关编制21名,下属5个二级单位,干部职工214人,局机关内设6个职能科室。其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相关职能规定的表述几乎与上级部门的职能规定完全一样。其下属群众体育科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相关职能也与湖北省体育局群体处的规定一样,只是笼统地指出具有指导和推动农村体育发展的职能[8]。县(市)体育局是县级政府管理全县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以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为例,公安县体育局的机构级别相当正科级,为公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所属事业单位,其农村体育公共服务职能的相关规定为:推进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和体育公共服务[9]。无疑,其相关职能规定的表述与上级湖北省体育局以及荆州市体育局的相关规定高度一致。其下属群众体育科的相关职能规定为:指导和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可见,其下属群众体育科的相关职能规定与上级机构的相关职能定位也是如出一辙。我国乡镇政府体育管理机构设置比较复杂,一般根据各乡镇的工作特点而定,各乡镇的机构设置也不完全一样,有的设置为文体站,有的设置为综合站,有的设置为文化服务中心等。如前面列举的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其下属乡镇1990年至2003年期间成立了体育站或体育办公室,与文化站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2003年后更名为乡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课题组调研走访中发现,公安县下属乡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一般配置有1-2名工作人员,且不少是由兼职人员担任,中心常常处于“闭门状态”,中心工作职责鲜少予以明文规定,其实际工作也是文多体少。事实上,基层文体机构合并重组导致其体育服务职能弱化的现象在全国已较为普遍。从相关规范和制度建设来看,就国家层面而言,国家制定有关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及其公共服务建设的相关规范制度和准则始于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可谓拉开了相关规范和制度建设的帷幕。至今,我国有关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相关规范制度和准则在不断增多,符合当前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要求。然而,尽管有关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相关规范和制度建设日益得以加强,但是,在当前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体育强国的背景下,还尚未见到专门针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专项制度规范。此外,就地方层面来看,省级政府对于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有关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文件,一般能给予及时回应,但对于部委及其司局文件,有时则情况迥然。以湖北省为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为贯彻实施国家及中央政府颁布的有关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相关规范制度和准则的文件精神,湖北省委省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也颁布了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相关的规范制度和准则。例如,1995年国务院下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及2006年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文件规章,与之相对应,湖北省均制定了相关文件予以贯彻落实。然而,对于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2002年颁发的《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却尚未见湖北省政府及湖北省体育局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或意见。查阅发现,河南省、安徽省等省级政府也未针对《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制定相应制度规范予以回应。可见,仅从制度规范的制定层面看(暂不论其实施成效),对于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规定,一般省级政府会不折不扣地“遵照执行”,而对于平级的相关部委及其下属司局的意见,省级政府常常只是“转发或参照执行”,并安排相应厅局予以处理。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也有利于省级政府部门工作的创新。调研中发现,地市、县、乡镇三级政府主要以接收、传达上级政府的文件精神为主。就湖北省下属的地市、县、乡镇政府而言,除了近年来湖北省下属的地市县级政府普遍制定了《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以及针对《“健康湖北”全民行动计划(2011-2015年)》[10]了相应制度文件外,鲜少见制定专门针对基层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专项制度规范。而对于最基层的乡镇政府而言,更多的则是按照县级政府的文件规划执行,鲜见制定更为细化的相关规范制度文件。尽管近年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在基层农村取得了累累硕果,然而遗憾的是,鲜少见基层乡镇政府制定专门针对基层农村体育发展及其公共服务建设的专项制度规范。按理说,从省到地市,再到县乡,越是基层政府,越接近农村,对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及其公共服务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越宜得以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这样才能保证一个良好的政策在基层农村有效施行。无疑,这是今后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及其体系建设进程中有待予以完善的一个重要问题。

2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制现有弊端分析

查看全文

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预案

根据《省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浙人口计生领办〔〕4号)、《转发市人口计生委关于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的通知》(甬政办发〔2010〕272号)精神,在继续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暂住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政办发〔2008〕93号)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方针,以扩大计生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优化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质量为目标,加快构建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计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努力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促进融合。要立足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流动人口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对流动人口实行与户籍人口同服务、同管理,使流动人口融入当地镇(街道)、村(社区),实现流动人口与当地村(居)民的和谐相处。

(二)公平合理,基本均衡。坚持底线公平、机会均等,切实保障流动人口育龄夫妇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权利,保障享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着力缩小与户籍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查看全文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要点

2014年全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要以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继续深入贯彻《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办法》、《市关于进一步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深入开展的实施意见》和相关文件精神,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能力和水平,为实现“3785”目标,打造美丽、和谐、幸福首善之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组织机构建设。进一步健全各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完善职责分工,切实把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及时调整充实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领导机构,健全办事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加强流入和流出各部门间的协作配合,依托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平台,形成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更大合力。

不断完善区、街道、社区(村)流动人口三级服务管理机制建设。整合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力量,强化“新市民”综合服务大厅功能,为流动人口实行“一站式”服务管理。街道、社区要做好创优“新市民服务管理站”和“新市民服务管理分站”示范点工作。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按照城区500︰1、农村800︰1的比例配齐配强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切实做好协管员的招录、培训、管理、使用、考核等相关工作,提高队伍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实行群防群治,充分发挥和调动基层组织、治保干部和治安积极分子作用,协助有关部门和流管站做好服务管理工作。

强化保障机制建设。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分担”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将各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经费、专职协管员工资和居住证成本性开支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的要求,保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费。

查看全文

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研究

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保管理社会化工作是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与民生安全、人民幸福生活紧密相关,关系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研究企业退休人员社保管理社会化工作,对于与保障民生工程的落实,全面提升公共管理服务水平,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长期以来,我国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都是以“企业办社会”形式,依托各类企业进行,企业承担各种员工福利,负担沉重。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也在改革,企业角色由多元角色向单一经济角色转变,以摆脱福利责任的负担,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单位养老模式的坚冰被打破,一大批退休人员失去了原单位的依托,从而亟需通过构建社会化服务管理体系,为退休人员提供管理与服务。经济发展作为政府关注的重心,要求政府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要求企业摆脱企业办社会的沉重支出负担,轻装上阵,聚精会神搞生产经营。实行政企分开,也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及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性问题。

一、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根据政策研究中对于企业落实最新政策文件要求必须完成的核心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的具体工作出发,联系主要的社会化理论,并根据对于陕西省、西安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要求,经过访谈得出企业和政府在实施完成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的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与问题进行研究,明确政策未来发展的主要导向,得出本研究的主要优化措施,以及对主要相关三方的合理化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深度访谈法。通过对SX省、XA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经办人员深入访谈,全面了解掌握企业和政府在实施完成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现状,对访谈得出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提出退休人员社会化事务经办的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并分析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为企业提出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移交工作提供实践借鉴和基础支撑。2.文献研究法。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查阅公共管理相关书籍,并登录中国知网、超星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数据库。同时通过搜索历年重要的政策文件进行文本分析,认真研究查阅政策文件、数据等得到本研究相关信息内容,系统研究党和政府关于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相关政策、文件,尤其特别要深入研究十八大以来国家关于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相关政策。归纳出全国范围内关于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存在的共性问题、经验,以及本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个性问题,深入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探究解决办法与优化策略。

查看全文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总结暨工作思路

一、贯彻《意见》,人的现代化研究取得初步成果

区委、区政府认真研究、领会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率先基本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意见》精神,组织区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具有我区特色的人的现代化的课题研究。初步形成了《关于落实以“人的现代化”加速新城建设的实施方案》和《打造活力社群,提高幸福指数,以率先基本实现人的现代化加速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报告,明确了我区基本实现人的现代化指标体系,确定了区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扩建升级、青春健康馆等一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项目,并纳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二、强化组织,人口服务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2年,全区紧紧围绕全年人口计生工作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有序顺利完成。

1、优生促进,幸福家庭建设惠及万家。制定了《区关于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的实施意见》,对1942人进行了免费孕前优生检查,目标完成率达102.2%。调整了区0-3岁婴幼儿早期发展领导协调小组,完善了工作方案,投入20多万元资金,向辖区内婴幼儿家庭赠送早期发展体验卡;成立了区级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中心,为辖区内0-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免费咨询服务。组织开展了《百场早期发展知识进社区》活动,举办各类幼儿健康讲座20多场。

2、幸福宜居,人口文化建设不断深化。全区布展各类户外计生宣传画120多幅,人口文化长廊12个,文化书屋(架)40多个。江心洲街道在人流量较大的民安路制作了35块高档次人口宣传标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人口文化宣传街。在兴隆街道的积极配合下,精心设计制作了乐山路人口文化社区,一期工程已峻工。全年有近700条信息被省市人口网站录用,区人口工作被省市电视台、报刊、网站报道7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