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科学概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06:00: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工程科学概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工程科学概论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融合改革思考

摘要:文章以“金课”建设为目标,进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程融合改革,内容包括教学方式中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相融合、教学内容组织的点线相融合、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等多方面,全面提升课程质量。

关键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金课;融合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和核心单元。建设“金课”、消灭“水课”,其根本就在于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课程质量。建设“金课”不能仅依靠某一种方式,也不是多种教学方式的简单堆砌,应根据课程实际与学生特点,采用各种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方式,并将这些方法有效融合。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导论课。课程主要目的是建立学生对专业的初步认识,了解并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建立专业的第一印象,产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归属感,并对之后的学习、工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与规划。为使专业导论课既“热闹”———让学生喜欢听,又有“门道”———实现教学目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课程进行了融合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教学内容组织的“点线”融合

我校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课程是1学分、16学时,共8次课堂教学。常见的专业导论课的内容组织分为“线性串讲”和“专家点讲”两种方式。“线性串讲”是按照《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概论(第3版)》教材按部就班,每一部分都投入相对平均的时间,面面俱到。所谓“专家点讲”,是在8次课内请8位专家分不同的重点来讲。授课专家可以是校内的专家,也可以是行业领域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的专家。行业专家讲导论课的好处是贴近实际、比较生动,有丰富的案例,所以学生更愿意听,课堂氛围好。但是“专家点讲”的缺点在于系统性相对较差。由于学生没有专业理论基础,所以专家讲的东西相对来说学生能听懂的少,理解较为肤浅,更多的是听个热闹。“点线”融合的教学组织也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课堂授课仍然采用线性串讲。而在课后,教师准备不同的热点题目开设讲座,比如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新的室外给水设计标准、海绵城市、黑臭水体及农村污水处理等等。这是在课堂“线”的基础上加讲座的亮“点”。第二种,就是用3—4次课把给排水科学工程的核心内容相对系统地讲一遍,然后再用3—4次课讲热点问题。讲热点问题的时候,可以请行业专家或校内名家。“点线”融合的教学组织中会留出最后一次课讲解培养方案,具体讲授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以及三者的相互支撑关系,还有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的相互递进、承接、支持、支撑关系,让学生了解到每一门课和每一个环节,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都是有用的,都是有价值的,尽量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迷茫,建立方向。“点线”融合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用一条专业逻辑线串起若干个亮闪闪的点,是在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扩展[1]。其目标不是讲得多,而是让学生学得会。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基本的专业逻辑线索或梗概,从热点问题入手,介绍给排水科学工程的研究内容、专业知识结构以及就业方向等。

二、教学方式中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相融合

查看全文

教学方法感性认识论文

论文关键词:采煤概论;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感性认识

论文摘要:“采煤概论”是一门让非采煤专业学生学习有关煤矿专业知识的课程,它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较少的时间、精力,让学生去全面了解煤矿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煤矿的主要开采技术及与煤矿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工作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的统一。教师应掌握完备的科学教育体系,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采煤工程实践,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条件时,组织学生参加煤炭科技创新学习小组。

采煤概论是一门让非采煤专业学生学习有关煤矿专业知识的课程,它力争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较少的时间、精力,全面了解煤矿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煤矿的主要开采技术及与煤矿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也即是投入与产出的问题。如何以少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优秀的合格品,使非采煤专业学生学习“采煤概论”后,能够全面理解采煤知识理论,也即是非采煤专业学生在不对煤矿进行认识、生产实习的基础上,并且“采煤概论”的课时又少于“采煤学”课时的条件下,运用采煤基本理论解释、解决煤矿生产中日常出现的实际问题。

一、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1.1提高非采煤专业学生感性认识的方法及课程教学大纲应改变的地方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发展过程总是经历了感性认识,再上升为理性认识,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采煤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采煤学”这门专业课之前,已让他们对煤矿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首先在大一学期末进行认识实习,即到各煤矿区进行参观,熟悉煤矿的各种生产设施、建筑物、构造物及其使用用途,对煤矿工业广场的布置及其地面工业广场与煤矿井下生产的关系有所了解,然后学生在大二学期末进行生产实习。在进行生产实习之前,先到矿业工程学院实验与教学中心的采煤模型?实习是在认识实习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煤矿的感性认识,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煤矿生产工艺过程,各种煤矿设备、设施的使用目的及运行情况,全面了解煤矿各种安全保障规章制度及措施。这时学生不只局限于地面参观,往往再下到煤矿井下,熟悉地下各种巷道的名称及开掘每种巷道的目的。学生往往深入到采煤一线一采煤工作面,观看采煤生产全过程。采煤专业学生对煤矿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之后,在大三上学期便开始学习专业课“采煤学”。在学习“采煤学”过程中,安排学生上实验课,即到矿业工程实验与教学中心采煤模型室上采煤模型课。教师借助形象的采煤模型向学生讲解“采煤学”中的一些较抽象、较难懂的采煤原理。非采煤专业的学生没有进行过对采煤的认识、生产实习,没有对煤矿的感性认识,如果要让非采煤专业的学生学好“采煤概论”这门课,就必须加强他们对煤矿的感性认识。非采煤专业学生对煤矿感性认识的充分程度,是非煤专业学生学好“采煤概论”课的前提。

查看全文

土木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这是一篇土木工程概论论文,本论文主要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及其团队考核方面的内容,土木工程概论论文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土木工程的了解和热爱,激发学习兴趣,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并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考核方式等方面,谈了课程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团队;考核方式

土木工程概论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专业及土木工程的主要类型,了解土木工程材料、设计及施工的一般概念,认识土木工程的基本建设程序及工程规范的基本轮廓,了解土木工程领域的新技术及发展趋势。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土木工程的了解和热爱,激发学习兴趣,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并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为了做好土木工程概论的课程教学,应加强课程建设,以下是几点思考。

一、教学内容要适应教学对象

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同时应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知识背景。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安排在大学教育的第一学期,授课对象是刚刚高中毕业的大学新生,对专业知识完全是未知和茫然的,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专业,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内容既应充分反应专业的主要内容,又应浅显易懂,并最好结合工程实例来介绍。

二、教学方法应有针对性

查看全文

工程管理概论课程思政教学与实践

摘要: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会议精神,对《工程管理概论》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并进行了教学实践。本文首先介绍了工程管理概论进行课程思政的改革思路,详细展示了课程思政的教学实验研究的过程,展示了教学改革的效果和意义,并进行总结与反思,以期《工程管理概论》教学改革的实施更加完善、健全。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程管理概论

一、工程管理概论“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工程管理概论》具有基础性功能,更具有思想教育的功能,其授课对象主要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工程管理概论》是新生接触工程管理专业的第一门基础课,同时也是正确认识并熟悉未来四年专业学习的一扇窗口[1]。大学阶段最为关键的一年就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此阶段正是孩子们树立正确观念的关键期,同时,此阶段的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未来的目标有着美好憧憬并伴随着一些迷茫与困惑,但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培养进行有机结合,既满足课程体系教学,也保证了学生跟随时代潮流,接触新鲜事物的需求,同时又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产生长远的影响,更好地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引领[2]。为了能让学生们在大学四年及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能够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进行,我们一定要在大一阶段做好学生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所以,对《工程管理概论》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非常必要且及时。

二、工程管理概论“课程思政”改革思路与原则

(一)拟解决的主要思政问题

查看全文

石油化工概论通识教育研究

[摘要]石油能源的经济开发与高效利用是石化类高等院校的主要特色研究领域,石油能源也是当今时代国家快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石化特色的高等院校要通过石油化工概论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使该类高等院校的学生能够对石油能源的勘探、开发、开采、储运与炼化等整个石油行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有整体性、概括性的认知,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石油能源开发及石油能源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增强理工科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关键词]石油化工;课程建设;通识教育;工程;能源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工作人员到大量的石油石化相关企业走访调研并经过学校领导班子讨论研究后,决定以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指导思想,“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给本校所有专业本科生开设一门通识教育课程石油化工概论。石油化工概论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较多,知识覆盖面较广,学科知识交叉密集。该课程简要概述了石油能源行业从产业链上游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到产业链中游的油、气资源储运环节,再到产业链下游的油、气炼化加工环节等的主要内容。因为该课程本身知识面覆盖较广,同时又要理论联系实际,并与我校国家级石油化工产业链实物仿真实训基地相结合,这就对课程讲授的理论、实践及课堂丰富性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自然增加了课程建设的难度。石油化工概论课程组通过师资队伍建设,理论与仿真实训基地教学内容相结合,自主编撰课程教材,授课过程中借助动态网络教学资源等多种方法与手段,积极推进该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已经为学校及社会培养了一批带着“油味”特色的学生,得到了学生及其家长还有教育行业专家的一致好评,以及社会企业的认可。在学校领导班子的指导下,课程的建设会加快脚步,并努力将其建设成为本校与精品示范课程,努力为用人单位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并为其他石油化工高等院校开设类似课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属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在同类高等院校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师资队伍水平是高等学校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校间人才流动频繁,各高校更应努力培养本校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石油化工概论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结合我校石油石化的专业特色与行业基础,从全校范围内选择一支专业素质高、现场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带领年轻骨干教师建设该课程的师资队伍,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较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既定目标[1]。(二)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1.课程带头人建设。以人才强校为战略,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学校成立人才引进领导小组,挂靠在人才引进办公室。课程带头人建设工作组通过校内选拔推荐及面向国内外引进高等人才等方式,确定多名课程带头人。课程带头人具有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经验、企业挂职锻炼的经历,同时具有较高的石油化工教育理论水平、专业理论水平,以及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并且掌握行业前沿动态,能够引导课程建设方向,并建立了由教授级教学名师及行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带头人队伍。课程建设过程中多次推荐课程带头人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会议,组织课程带头人撰写石油化工概论课程的建设规划、培养方案等,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建设中的领军作用。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在课程带头人的引领下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优化的骨干教师队伍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从以上几方面入手,尽快培养在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课程建设团队,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师资队伍来建设该课程。通过从全校相关专业范围内选拔及院系推荐的方式来选择优秀教师,其中,从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石油工程专业选择了5名教师,从油气储运专业选择了4名教师,从石油化工学部选择了10余名优秀教师。为建设优质的通识教育课程,鼓励并推荐这些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通过课程带头人的指引及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处的监督,提升这支优秀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每年暑假定期安排这些教师到石油勘探、石油开发、油气储运及石油化工方面的企业进行短期的实践,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假期期间鼓励教师参加国内短期的现代化教育能力培训等,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并于2015年起派送多名博士研究生到石油石化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这就为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了特殊的人才,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我校的贡献[2]。3.外聘教师队伍建设。为弥补本校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经验相对缺乏而且现场工艺知识更新速度相对较慢的缺点,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在课程建设期内,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下属分公司聘用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丰富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主要围绕石油勘探、石油开采、石油储运、石油开发与石油炼化加工等主题到校内开讲座,使学生加深对石油化工概论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将所学的内容与现场实际有更深入的结合。我校又相继与辽宁省盘锦市的长城钻探工程公司、测井公司建立石油测井实习基地,与辽宁省本溪国家地质博物馆建立本溪地质实习基地,与辽宁省盘锦市长城钻井一公司建立钻井实习基地等。这些实习基地的现场经验丰富的专家也会受邀到我校开讲座。4.师德师风建设。课程建设的基础是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具备“正己、敬业、爱生、奉献”的师德修养。每位教师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要加强文化修养、丰富知识,满足课程建设需要,把石油化工方向的知识精准地传授给学生;要爱岗敬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努力工作;要为人师表、廉洁奉公,树立良好形象;要与学生及其家长加强联系、互相配合,借助多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学校经常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及师德评比活动,本着育人先育德的精神,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真正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要兼顾师德水平与教育能力的提升,不断完善自己,为课程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与仿真实训基地教学内容相结合

查看全文

工业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要:工业设计概论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课,其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文章针对工业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当下面临的新挑战进行分析、总结,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作业三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提出探索性改进方案。

关键词:工业设计概论;教学改革;创新

工业设计概论作为工业设计本科教育的引导课程,承担着协助学生塑造专业思维模式、培养学生专业兴趣、拓展学生专业视野的重要教学任务,在新的时代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教育者有必要根据近年来工业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总结课程教学正在面临的新变化、新问题,通过寻找原有教学方式的不足,提出新的教学策略,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得到创新,以提高课程有效性和教学质量。

一、工业设计概论课程面临的新挑战

1.课程教学对象出现变化

工业设计在专业划分中从以前的文学转向工学,因为大类合科的教学要求,很多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对工业设计专业产生质疑,缺乏兴趣甚至抱有转专业的想法,错误地认为工业设计是一门艺术型设计课程,需要有绘画等艺术表现能力。他们在刚刚接触工业设计概论这门课时,表现出缺乏信心、学习不认真或积极性低下的特点,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

查看全文

石油工业概论课程体系探讨

摘要:近几年来,各石油类高校普遍为新生开设石油工业概论课,以帮助新生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专业,进而引导学生更快的适应大学学习。然而,面对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石油产业面临诸多问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何建设该课程教学体系使其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当前背景、教学重点调整、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对适应当前形势,提高教学质量有较好作用。

关键词:石油工业;概论课;教学重点;教学方式

石油工业概论课是为石油工程专业新生开设的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石油地质、勘探、钻完井、测井、油气田开发、采油采气、油气集输、石油加工等,涵盖石油从形成到开采再到炼制成品油的全过程,对学生了解石油工业,充分认识所学专业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国内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石油行业前景却不被看好而造成学生思想浮动,不重视该课程,使本来就面临困难的课堂教学更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

一、当前面临的困难

1.内容多,课时少。石油工业概论与其他专业概论课相比涵盖范围更广,基本涵盖了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石油化学工程等专业的教学内容,各高校普遍设置的课时仅为16—30学时,每个方面平均下来不足2个课时,在这么短的课时内,让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新生接触这么多内容对授课教师知识结构、授课技巧挑战很大。2.当前社会变革影响学生专业学习热情。近年来,一方面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低迷,国内石油企业利润迅速下降,员工待遇走低,对人才需求降低,高校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国内各行业收入持续增加,社会各行业对人才需求旺盛,特别是大城市就业相对容易,石油行业从业者经济收入较高的优势不复存在,而工作环境艰苦的劣势被无限放大,各石油高校报考热度下降,而在校学生对专业热情不断下降,对毕业后继续从事石油事业的热情下降,这也是各石油高校专业教育特别是入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3.石油资源枯竭论动摇学生信心。随着各类新能源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国内主力大油田开始进入开发中后期,产量开始下降,加之勘探难度逐渐增加,石油资源枯竭论开始在社会盛行,石油产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夕阳产业,进而影响在校生对专业的信心。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石油对于国家安全、经济中的地位树立学生信心,如何让学生科学认识石油行业未来的发展及其对从业者的要求让学生明确自身职责,进而如何对待四年学习是新生教育必须要做的工作。

二、教学重点设置

查看全文

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沙盘教学研究

工程管理专业是近年来,应社会建设的需求设立的的专业。随着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业务激增特别是高铁等技术输出带来了大量的国际工程。对项目经理的全面掌控能力要求提高,对建筑工程经济、建筑工程法规以及项目的实际管理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此可见,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对学生有较高要求的专业。

一、提升建筑工程管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学生,仅仅依靠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有局限性的。所以从教学目标上来考虑还是从以后的就业单位的要求来看,本专业学生必须对项目管理有融会贯通的的变通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依据课本教条的去搬用。根据对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有将近75%的学生在施工企业、咨询公司或是监理公司从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预算或者招投标工作。而实践能力是本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正是这样在教学中开展实践环节是把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经历联系起来的丝带,是学校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提高教学多样性的不可缺少的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工程的出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工程实践经历也逐步提高,为了让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步入社会能够很快的适应工地高难度快节奏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迫在眉睫。

二、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在教学实践中的引入

沙盘模拟是让学生通过各种项目管理里的角色以及和同组人员配合参与合作完成一个模拟工程。是从项目的调研开始--项目的立项--项目的合同签定--项目的实施过程--项目的最后完工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进行沙盘模拟操作的时候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有效贯通。在进行操作过程中,让每名学生根据要求代表一个施工岗位角色按要求完成各种实际操作,最后通过规则和软件来考核判定每个队伍的管理成果。沙盘管理模拟环节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前期策划阶段、执行阶段、收尾阶段。

查看全文

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论分析

摘要:为提高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供一个理解和讨论的参考文本。通过对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经验、形态特征、价值本源和标志元素等关键性问题的梳理,在“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循环往复中,进一步对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的相关结构状态作出检视和辨析。搭建起了一个可以理解和讨论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基本框架。有利于澄清思想认识,纠正实践偏差,深化设计概论“课程思政”教育理论及实践。

关键词:课程思政;设计概论;建构论;艺术设计专业;基本框架

当前,专业“课程思政”在各大高校有序推进,逐步深化,加速了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生长。设计概论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入门的核心课程,在培养应用复合型人才中,始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德育处于首位,建构高质量的设计概论“课程思政”,成为任课教师的一种教育责任与担当。正本清源,从逻辑上讲,设计概论“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思政”,它们在基本经验、形态特征、价值本源和标志元素等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对其进一步梳理,进行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根据专业“课程思政”的基本经验,建构设计概论“课程思政”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思政”的普遍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一)专业“课程思政”的普遍经验。专业“课程思政”在传播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聚焦用好课堂主渠道、促进教书与育人统一[1]等方面,成为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的范式。设计概论引入“课程思政”,将进一步强化和发挥它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1.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内涵。在“全课程、全员育人”的背景下,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关乎设计专业基础理论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教育和思政教育,课程目标与原初“纯课程”较之,在功能性质、目标任务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设计概论“课程思政”不是要新开设或新增设一门课程,不是在原课程中再附加一章或一节或一段思政教育内容,而是在知识育人基础上对原课程育人功能的重组重构,包括:(1)深度挖掘蕴涵于原课程中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强化“显性”(形态特征、标志元素)思政、细化“隐性”(价值本源)思政;“显性”与“隐性”并重,提升育人能力,形成综合功效。(2)开辟课程新场域,将课程育人落到实处,形成知识与育人并重,高度契合,从而使“隐性”思政“显性”化、“显性”思政“工具”化、“工具”思政“系统”化。2.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意义。它改变了设计概论“学科中心”的课程模式,将专业“课程思政”延伸到设计概论中;它遵循设计概论的特点,将专业“课程思政”的一般原理应用到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建构中;它整合设计概论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突出设计概论课程中专业知识蕴涵的育人价值,特别是整合那些对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人文艺术素养等有作全局整体发展意义的知识点。(二)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启示。专业“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为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和参考的范本。1.理论探索及成果。上海市部分高校深入贯彻和全面落实关于加强高校思政教育重要讲话,率先推出“全课程育人”方案,从而推动了多地高校专业“课程思政”理论研究的步伐。陆道坤的《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一文,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分工协作作出了明确界定;刘文红的《新闻传播课程思政论文集》一书,汇集起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孙在福、丰颖楠、齐海明的《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以〈立体构成〉为例》、以及王计平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研究——以〈环境设计原理〉课程为例》等一些文章,对艺术设计专业一些课程引入“课程思政”进行了诠释,从中管见其设计概论“课程思政”的雏形。遗憾的是,在论及专业“课程思政”大量文献中,由于研究者各自的任务目标及侧重不同,在如何建构某一门具体课程的“课程思政”上,并没有给出更进一步的阐释。2.实践经验及后果。专业“课程思政”从理论到实践,一些原先隐藏的问题先后显露出来,认识上的偏差,是将专业“课程思政”概念化和标签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一是负载了一些非“课程思政”本质的内容;二是偏离了专业课程标准和目标;三是削弱了“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和针对性。3.认识成果及启示。研究文献的积累,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学术界、教育界逐渐对专业“课程思政”的认识达成共识,“专业知识+思政教育”成为认识成果的“表达式”。通过可复制性,它在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了固化,在推出的一些精品特色课程中也有相应的体现。主要启示:(1)在认识上,专业“课程思政”与设计概论“课程思政”这对范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过程,是一个从一般到个别,实现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过程。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孕育于专业“课程思政”,有其共性,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具有自身的特点,是其个性。(2)在策略上,将设计概论“课程思政”建构放置到专业“课程思政”中检视,是一个从“适应”到“不适应”到“新的适应”的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设计概论“课程思政”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在检视、辨析中逐步明朗化。

二、依托专业“课程思政”的形态特征,建构设计概论“课程思政”

查看全文

思想与特色社会主义路径探析

一、引言

“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核心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阵地,教授大学生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教授这门课的一大难题和挑战。、教育部在2005年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自2005年起,各高职院校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对“概论”课教学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很多新的思路和教学方法,但效果不佳。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在如何提高“概论”课的教学质量上进行一些必要的探索。

二、高职“概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1.教材内容缺乏高职教育特性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的“概论”课均采用由教委统一编写的高等教育版的教材。教材主要介绍了思想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各理论体系、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作者简介:卢剑锋(1987—),男,广东陆丰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系,逻辑严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外交以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的建设问题等方方面面,理论性较强。就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概论”课因其理论性过强,缺乏高职教育特性,让学生有些“知难”,没有意识到该课程对自身的长远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这种状况的存在,必然导致学生缺乏持久的动力来完成“概论”课的学习任务[1]。

2.教学模式缺乏高职教育特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