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管理办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3 22:22: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个税管理办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计税方式分析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发放相关规定及实际发放工作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文章认为科研经费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本部门相关管理制度个税涉税条款的清理和检查;尽快修订现行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管理办法,让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计税条款与个税法同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适时动态调整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发放标准;全面加强和提升个税信息化建设,提升个税申报、清算和退税的便捷性。
【关键词】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个税
2017年9月4日,财政部颁发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管理办法》(财科教[2017]128号,以下简称《办法》)规定,由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列支的专家咨询费,全部以税后的方式进行发放,同时,专家咨询费的发放要求由发放单位按照国家税法有关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然而,201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下简称新个税法)开始实施,个税从原来的按月计征变为按年计征,同时将居民个人从境内取得的劳务报酬等四项所得纳入到居民个人综合性收入进行统一计税,这直接导致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在发放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时面临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发放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计税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无法真正执行税后发放标准,难以准确计税
根据《办法》第六条规定,由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列支的专家咨询费,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专家咨询费标准为1500—2400元/人天(税后),其他专业人员的专家咨询费标准为900—1500元/人天(税后),院士、全国知名专家可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的专家咨询费标准上浮50%执行。同时,《办法》第十三条还规定,专家咨询费的发放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比如,2020年3月1日专家甲在A单位取得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5000元,根据《办法》规定这5000元是税后金额。按2019年之前的《个税法》中关于劳务费个税管理规定及计算要求,A单位关于该项咨询费相关发放金额及应纳个税计算过程如下:假设单位A实际支付金额为X元,根据《办法》规定专家甲取得的为税后收入5000元,相关个税由A单位承担,根据2019年前的个税法中关于劳务费计算规定可列出计算等式X-(X-0.2x)×0.2=5000,经计算后X=5952.38(元)。也就是说,单位实际因此而支付的劳务费金额为5952.38元,其中专家甲实际获取税后收入5000元,学校为专家甲承担个人所得税支出952.38元。2019年1月1日新个税法开始实施,对居民个人所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四项所得(简称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同时,根据新个税法第六条关于应纳税所得额的界定,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就是指居民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并按照新的个税税率进行超额累进计税。因此,如果按照2019年新个税法规定要求,劳务费报酬所得按年度合并计算纳入个人综合所得计算个人所得税,作为发放单位A此时就面临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方面作为单位A,在发放时点2020年3月1日根本就无法获得专家甲从年初到该时点所取得个人收入数据,更无法获取专家甲本年度未来时间段所能取得的收入数据。而更为关键的是,根据新个税法按年度计算个人综合所得税的计税规则,即便单位A能及时获得专家甲当年度个人综合收入数据,同样的一笔咨询劳务费,在发放年度的不同发放时点,由于其当年累计综合收入的动态变化,根据其综合收入计算出来的该笔咨询劳务费应缴纳的个税也是一个动态数据。事实上,在新个税计税规则要求下,针对同一笔劳务收入,计税时点越是靠近劳务费发生当年年初,其计算出来的应纳税额通常会越低;越是接近年末,同样的金额计算出来的应纳税额可能就会越高。同时,根据《办法》规定,即便是同样职称和级别的人,如果二者就职单位不同,即便是在同一时点、同一单位领取同样金额的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由于发放专家咨询劳务费时点各自当年应税收入总额可能不一致,如果按《办法》要求采用个税法规定进行计税,发放单位实际为此支出的金额也极有可能不一致,这无疑会造成实际发放标准的混乱。也就是说,在实际工作中,《办法》规定的关于科研项目专家咨询费税后发放方式,在新个税法规定下不具有可行性,发放单位也无法对所发放的专家咨询费进行准确计税。
纳税评估监现代企业税收征管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明确纳税评估法律地位,促进纳税评估工作健康发展;建立专业化的纳税评估队伍,提高纳税评估质量;评估与征管查的有效互动,才能真正发挥纳税评估作用;合理测算评估指标预警值,使评估参照标准更具科学性;纳税评估工作要做好,必须有其他部门的密切配合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纳税评估缺乏法律层面的支撑、纳税评估人员很难把握其尺度、税收管理员是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主体、税收管理员日常忙于事务性工作,把主要精力用于税款征收上、对复核时发现的有问题的评估报告,认真开展复评、纳税评估工作并不是评估部门一个科室的事情,而是各个税务部门相互配合的事情、创新并不能丢掉我们过去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企业有些数据信息通过企业账目和实地核查并不能真正取得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纳税监控体系的日益完善,纳税评估作为改革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得以逐步发展并成为税收中期监控的有效手段,在现代税收征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和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使其更有效地为税收征管服务,是当前征管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税务纳税评估实践
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纳税监控体系的日益完善,纳税评估作为改革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得以逐步发展并成为税收中期监控的有效手段,在现代税收征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提高征管质量,优化征管模式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但随着经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和税收征管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纳税评估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使其更有效地为税收征管服务,是当前征管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纳税评估工作运行初期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明确纳税评估法律地位,促进纳税评估工作健康发展
到目前为止,对纳税评估作出最高法律解释的文件是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按照法的渊源来看,属于部门规章。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主要是针对税务机关内部衔接和工作要求所做的规定,不涉及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对于一线操作人员而言,最关心的是纳税评估的法律效力。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其适用《征管法》的有关规定,但实际上并没有法律依据,只能是一种推测而已。纳税评估缺乏法律层面的支撑,工作开展缺乏法律保障,而《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第二十六条却规定,从事纳税评估的工作人员,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徇私舞弊或者滥用职权,或为有涉嫌税收违法行为的纳税人通风报信致使其逃避查处的,或瞒报评估真实结果、应移交案件不移交的,或致使纳税评估结果失真、给纳税人造成损失的,不构成犯罪的,由税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纳税评估人员很难把握其尺度,从而造成纳税评估人员对纳税评估工作产生一种困惑。虽然《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底稿是税务机关内部资料,不发给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的依据。但是如果纳税人真正提出复议和诉讼,我们又拿什么应对呢?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有偷税嫌疑的,由于取得的是评估数据,而没有确凿的证据,纳税人不承认则税务机关很难予以确认,使纳税评估人员左右为难,移交证据不足,自查补税又怕日后通过其他检查方式确认为偷税行为,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可预见风险,产生对纳税评估工作性质的怀疑,很容易损伤纳税评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想使纳税评估工作真正发挥其效能,就必须在《征管法》中明确其法律地位和适用的法律条款,使纳税评估人员真正知道纳税评估工作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哪些方面是评估人员不该做的,做到责权利的有效统一,从而使纳税评估人员有的放矢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充分发挥纳税评估工作的职能作用,促进纳税评估工作健康发展。
税管理规范措施
今年是新企业所得税法贯彻实施的第一年,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分类管理、优化服务、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防范避税”的24字企业所得税工作方针,针对当前企业所得税工作实际状况,现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企业所得税征管,谈一点浅见。
一、当前所得税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领导不够重视。由于历史原因,国税机关成立当初在企业所得税管理上辖户较少,只有少数税务干部涉及到这项业务,因此此项工作在整个国税工作中的份量较小、位次不高。随着2002年以后的政策调整,应当由我们国税机关所管辖的企业所得税纳税户与日俱增,税收规模和工作量也大大增加了,但到目前为止仍有不少单位的领导和同志,对于这种变化了的新情况没有及时调整自已的观念,没有对企业所得税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明显地存在着重增值税轻所得税的现象。
二是业务不够熟练。由于企业所得税这个税种自身设计的原因,其政策性较强、计算繁琐,对税务干部的业务素质要求更高,否则就难以胜任此项工作。但在现阶段的企业所得税工作中明显地曝露出精通所得税业务的人员极少,多数干部在企业所得税业务上有厌学的现象,其管理水平离实际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特别是对新所得税法的学习消极被动、一知半解。同时在企业中对所得税也存在有模糊认识和学习不够的问题,这就形成了外行管内行、外行管外行的工作局面。
三是监控不够严密。这包括对户籍的监控和对税基的监控都不够严密,特别是在户籍管理方面,2002年国务院实行企业所得税分享体制改革后,国家税务总局先后出台了国税发[2002]8号、国税发[2003]76号、财税[2006]1号、国税发[2006]103号文件,对企业所得税户籍管辖权问题多次进行了明确划分,但由于国税系统部分单位监管不力等原因,导致在所得税户籍管理上出现了严重的“阵地失守”问题,本该纳入我们国税系统管辖的户却没及时纳入管理;在税基监控方面,我们对一些企业有意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的问题表现得束手无策,纵容了企业帐面信息失真、申报严重不实的问题累累出现,“常亏不倒户”和“小额申报户”占了很大比例,实行核定征收的户中存在有明显地核定不实问题。
四是管理不够规范。目前,仅有省局2002年出台的《企业所得税规范管理办法》,且内容只涉及文书的设定、周转和时间限制等,对繁琐的所得税业务到底该如何统一规范,从而形成长久地工作模式,避免五花八门、各行其是,显得尤为迫切,特别是在新税法实施以后,按照新法规定的一些办法至今仍然缺失,诸如汇兑纳税办法等对实际工作都很重要,急需制定出台。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总的框架、粗线条的规定固然重要,但内容更加具体、明确制度办法也应尽快建立健全起来。
立体护税调研报告
历经12年分税制体制下的税收征管改革,我们依然面对着一个多年来致力于解决而一直尚未解决的课题——因税务部门在管理上“分兵把守”、“信息封闭”而导致税收管理与服务方面的缺失及税收执法与政策执行方面的不统一和不规范。按照谢旭人局长提出的税源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要求以及纳税人对税收管理部门日益强烈的税收服务规范化和统一化的呼吁。
近年来,常州市国税局立足构建和健全社会化协税护税管理体系,在税款解缴、税务登记、税务稽查、个体零星税源征管、所得税征收管理、涉外税务审计、纳税信誉等级评定、集中性税宣活动组织等“八大”领域,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实行了“联网解缴”、“联合登记”、“联合代征”、“联合管理”、“联合检查”、“联合审计”、“联合评定”、“联合税宣”的“八项”联合,初步形成了社会化协税护税管理格局,延伸了征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一、整合资源,健全立体化协税护税机制
建立社会化协税护税管理体系的目标是:建立健全以“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信息化支撑”的立体式、网络化的税源监控体系。其中,部门配合是核心。只有将目前分散掌握在各相关部门的大量涉税信息加以有效的整合利用,才能真正解决税收管理信息不对称、征管成本居高不下的矛盾。常州市国税局针对目前征管中最迫切需要掌握的信息资源,在协作对象上明确重点,加强与地税、工商、财政、银行、公安及区乡政府的配合与协作,着力构建一个税源信息共享渠道畅通、信息交换及时的协税护税组织网络。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在与地税部门的协作上,成立了由双方主要领导参加的国、地税协作领导小组,明确以征管处为牵头部门,各业务对口部门具体落实,形成两局“一把手”负总责,分工领导配合,各部门具体落实的工作制度。
二是建立联席会商机制。在具体协作工作中,分别与对方协作部门建立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和《情报交换制度》,其中,国地税双方原则上每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情报交换会,在新政策贯彻实施及新的管理性举措出台前,均要求及时向对方通报和反馈各自重要活动安排和工作部署,协调处理具有共性的重大问题。
现代税收中期监控纳税评估开展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明确纳税评估法律地位,促进纳税评估工作健康发展;建立专业化的纳税评估队伍,提高纳税评估质量;评估与征管查的有效互动,才能真正发挥纳税评估作用;合理测算评估指标预警值,使评估参照标准更具科学性;纳税评估工作要做好,必须有其他部门的密切配合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纳税评估作为改革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得以逐步发展并成为税收中期监控的有效手段、对于一线操作人员而言,最关心的是纳税评估的法律效力、税收管理员是开展纳税评估工作的主体,科学配置税收管理员成为纳税评估最关键的保障基础、专业化评估机构建立起来以后,纳税评估工作并不是评估部门一个科室的事情、企业有些数据信息通过企业账目和实地核查并不能真正取得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纳税监控体系的日益完善,纳税评估作为改革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得以逐步发展并成为税收中期监控的有效手段,在现代税收征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和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使其更有效地为税收征管服务,是当前征管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税务纳税评估实践
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纳税监控体系的日益完善,纳税评估作为改革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得以逐步发展并成为税收中期监控的有效手段,在现代税收征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提高征管质量,优化征管模式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但随着经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和税收征管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纳税评估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使其更有效地为税收征管服务,是当前征管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纳税评估工作运行初期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明确纳税评估法律地位,促进纳税评估工作健康发展
到目前为止,对纳税评估作出最高法律解释的文件是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按照法的渊源来看,属于部门规章。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主要是针对税务机关内部衔接和工作要求所做的规定,不涉及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对于一线操作人员而言,最关心的是纳税评估的法律效力。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其适用《征管法》的有关规定,但实际上并没有法律依据,只能是一种推测而已。纳税评估缺乏法律层面的支撑,工作开展缺乏法律保障,而《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第二十六条却规定,从事纳税评估的工作人员,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徇私舞弊或者滥用职权,或为有涉嫌税收违法行为的纳税人通风报信致使其逃避查处的,或瞒报评估真实结果、应移交案件不移交的,或致使纳税评估结果失真、给纳税人造成损失的,不构成犯罪的,由税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纳税评估人员很难把握其尺度,从而造成纳税评估人员对纳税评估工作产生一种困惑。虽然《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底稿是税务机关内部资料,不发给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的依据。但是如果纳税人真正提出复议和诉讼,我们又拿什么应对呢?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有偷税嫌疑的,由于取得的是评估数据,而没有确凿的证据,纳税人不承认则税务机关很难予以确认,使纳税评估人员左右为难,移交证据不足,自查补税又怕日后通过其他检查方式确认为偷税行为,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可预见风险,产生对纳税评估工作性质的怀疑,很容易损伤纳税评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想使纳税评估工作真正发挥其效能,就必须在《征管法》中明确其法律地位和适用的法律条款,使纳税评估人员真正知道纳税评估工作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哪些方面是评估人员不该做的,做到责权利的有效统一,从而使纳税评估人员有的放矢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充分发挥纳税评估工作的职能作用,促进纳税评估工作健康发展。
有关纳税工作评估与操作思考
[论文关键词]税务纳税评估实践
[论文摘要]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纳税监控体系的日益完善,纳税评估作为改革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得以逐步发展并成为税收中期监控的有效手段,在现代税收征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和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使其更有效地为税收征管服务,是当前征管改革的重要课题。
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纳税监控体系的日益完善,纳税评估作为改革过程中的新生事物得以逐步发展并成为税收中期监控的有效手段,在现代税收征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提高征管质量,优化征管模式方面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但随着经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和税收征管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纳税评估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使其更有效地为税收征管服务,是当前征管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纳税评估工作运行初期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明确纳税评估法律地位,促进纳税评估工作健康发展
到目前为止,对纳税评估作出最高法律解释的文件是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按照法的渊源来看,属于部门规章。但《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主要是针对税务机关内部衔接和工作要求所做的规定,不涉及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对于一线操作人员而言,最关心的是纳税评估的法律效力。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其适用《征管法》的有关规定,但实际上并没有法律依据,只能是一种推测而已。纳税评估缺乏法律层面的支撑,工作开展缺乏法律保障,而《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第二十六条却规定,从事纳税评估的工作人员,在纳税评估工作中徇私舞弊或者滥用职权,或为有涉嫌税收违法行为的纳税人通风报信致使其逃避查处的,或瞒报评估真实结果、应移交案件不移交的,或致使纳税评估结果失真、给纳税人造成损失的,不构成犯罪的,由税务机关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纳税评估人员很难把握其尺度,从而造成纳税评估人员对纳税评估工作产生一种困惑。虽然《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底稿是税务机关内部资料,不发给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的依据。但是如果纳税人真正提出复议和诉讼,我们又拿什么应对呢?在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有偷税嫌疑的,由于取得的是评估数据,而没有确凿的证据,纳税人不承认则税务机关很难予以确认,使纳税评估人员左右为难,移交证据不足,自查补税又怕日后通过其他检查方式确认为偷税行为,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可预见风险,产生对纳税评估工作性质的怀疑,很容易损伤纳税评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想使纳税评估工作真正发挥其效能,就必须在《征管法》中明确其法律地位和适用的法律条款,使纳税评估人员真正知道纳税评估工作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哪些方面是评估人员不该做的,做到责权利的有效统一,从而使纳税评估人员有的放矢地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充分发挥纳税评估工作的职能作用,促进纳税评估工作健康发展。
二、建立专业化的纳税评估队伍,提高纳税评估质量
税收专业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论文
摘要:税收管理专业化不是简单的分类管理,不走税源管理部门单打独斗,不是一专到底,不是要管理不要服务,不是唯收入论成败。根据实践中的问题税收管理专业化而是应该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与层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努力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积极推动纳税服务专业化,全面推进管理专业化。
关键词:税收管理专业化管理模式专业化人才纳税服务专业化管理专业化
专业化管理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特点,通过建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充分运用其专业技能,实行分类管理和规模化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强化管理深度的目的。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所有制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市场分工越来越细的经济社会背景下,税收管理专业化是大势所趋。据笔者调研,20o7年娄底市国税局适应这种趋势,大力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着重改革管理的组织结构,按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户、所得税三个类别分设税源管理机构,实行针对性管理。专业化管理推行一年多来,收到了明显成效,税收征管质量得到一定提升,补办税务登记2836户,个体税收增长44.6O%,高出总收入增长水平20.42个百分点,所得税收人增长53.5%,高出总收入增长水平29.92个百分点。但是,总体来说,目前的专业化管理还只是“破冰”之举,尚未达到“融冰”、“化冰”的境界,专业化管理的深度、广度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尤其是在专业化管理方法、专业化管理手段、专业化管理目标等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本文拟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推进专业化管理纵深发展提出几点浅见,供工作中参考。
一、认识上应该厘清的几个问题
1、专业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分类管理,而是全方位、立体型、深层次的专业化管理。有人认为,按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所得税纳税人进行了分类就是进入了专业化管理,这是错误的。分类是专业化管理必备条件,是基础,但不是全部。目前,我们的专业化管理还停留在浅层甚至表面上,形式上转型了,实质上还没转型,管理的手段、管理的方式、管理的程序还是老套路、老办法。在一般纳税人管理上,税源管理部门没有做进一步的细化、分工,也没有制定对应的管理办法,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在所得税管理上,缺少专门的税源监管,缺少多元化的信息网络,缺少专业的纳税评估;在个体税收管理上,税源底子、纳税人户籍还不是很清楚,税额调整方式还比较粗放,个体大户的征管还不是很到位。真正的专业化管理应该是专到了每个行业、每个税种、每个纳税人、每个工作点上,还应该有专门的办法、专门的手段、专门的目标。
2、专业化管理不是税源管理部门单打独斗,而是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相互联动。有些人一提专业化管理就认为是税源管理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因而置身事外。诚然,税源管理部门是专业化管理的主体,但是,其他部门也是专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化管理模式下,信息技术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支撑,征管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征管制度和办法,税政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政策服务,计统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统计分析,因此,不能把各类业务彼此割裂,而应该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明确分工、强化职责、密协协作,尤其要理顺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落实和完善税源管理良性互动机制。
建筑合同税收管理探析
一、目前建筑安装承包合同印花税征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负较低,容易被忽视。众所周知,印花税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它一直以来,始终作为一个低税负税种存在。这种较轻的税负在考验纳税人纳税意识的同时,极易被纳税人所忽视,建筑安装承包合同印花税亦不例外。目前在曹妃甸工业区施工的建筑队伍,规模各异,形式多样。除规模企业外,很多小建筑队、个体户对印花税知识知之甚少。这些纳税人并不排斥缴纳印花税,通常是抱着“缴不缴都无所谓”的态度,地税机关要求缴就缴,不要求也不再主动申报。同样,作为地税机关,在建筑业管理的过程中,主要精力肯定会放在流转税、所得税上,忽视印花税管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纳税地点不甚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于1988年出台后,虽然又经过修订,但通篇没有关于印花税纳税地点的条款。这种情况下,通常的理解就应当是纳税人机构所得地。而1989年当时的河北省税务局以〔89〕冀税二字第19号文件明确:“印花税应税行为发生时的地点即为纳税地点”。而印花税的应税行为是指《条例》所列举凭证的书立和领受行为。由此可理解建筑安装承包合同的应税地点应为合同签属地。而从现实情况看,合同签约地点可能在甲、乙双方或第三方任何一处,以该行为发生地确定纳税地点显然不准确。尤其对施工方来说,机构所在地和工程所在地双方地税机关似乎都有管辖权,但法律依据都不充分。作为一个税种要素,这种规定很不严谨。
(三)分转包合同印花税容易流失。一般区县建设中,受工程项目多少和工程规模大小影响,分转包形式并不太多,而对于曹妃甸这种正处在全面建设的新工业区来说,没有一个工程不涉及分、转包及再下一层次的分、转包。《实施细则》第三条第二款明确指出了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包括总包合同、分包合同和转包合同。由于税收宣传和征收管理的不到位,总承包企业所持分、转包合同,分包企业所持下一级的分、转包合同,极易忽视完税。
(四)完税时间滞后。印花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应纳税凭证在书立和领受时。目前我市对建筑安装施工企业建筑安装承包合同印花税管理上,自开票企业可能采取汇总缴纳、“三自”缴纳方式,而大多由地税机关代开票企业会在代开建筑业专用发票时缴纳印花税,这样由于企业内部合同(或工程)管理部门和会计部门的业务衔接或合同签订日期与拨付款日期档期过长,都会造成印花税完税时间的滞后。
二、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建筑合同印花税管理交流材料
一、目前建筑安装承包合同印花税征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负较低,容易被忽视。众所周知,印花税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它一直以来,始终作为一个低税负税种存在。这种较轻的税负在考验纳税人纳税意识的同时,极易被纳税人所忽视,建筑安装承包合同印花税亦不例外。目前在曹妃甸工业区施工的建筑队伍,规模各异,形式多样。除规模企业外,很多小建筑队、个体户对印花税知识知之甚少。这些纳税人并不排斥缴纳印花税,通常是抱着“缴不缴都无所谓”的态度,地税机关要求缴就缴,不要求也不再主动申报。同样,作为地税机关,在建筑业管理的过程中,主要精力肯定会放在流转税、所得税上,忽视印花税管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纳税地点不甚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于1988年出台后,虽然又经过修订,但通篇没有关于印花税纳税地点的条款。这种情况下,通常的理解就应当是纳税人机构所得地。而1989年当时的河北省税务局以〔89〕冀税二字第19号文件明确:“印花税应税行为发生时的地点即为纳税地点”。而印花税的应税行为是指《条例》所列举凭证的书立和领受行为。由此可理解建筑安装承包合同的应税地点应为合同签属地。而从现实情况看,合同签约地点可能在甲、乙双方或第三方任何一处,以该行为发生地确定纳税地点显然不准确。尤其对施工方来说,机构所在地和工程所在地双方地税机关似乎都有管辖权,但法律依据都不充分。作为一个税种要素,这种规定很不严谨。
(三)分转包合同印花税容易流失。一般区县建设中,受工程项目多少和工程规模大小影响,分转包形式并不太多,而对于曹妃甸这种正处在全面建设的新工业区来说,没有一个工程不涉及分、转包及再下一层次的分、转包。《实施细则》第三条第二款明确指出了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包括总包合同、分包合同和转包合同。由于税收宣传和征收管理的不到位,总承包企业所持分、转包合同,分包企业所持下一级的分、转包合同,极易忽视完税。
(四)完税时间滞后。印花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应纳税凭证在书立和领受时。目前我市对建筑安装施工企业建筑安装承包合同印花税管理上,自开票企业可能采取汇总缴纳、“三自”缴纳方式,而大多由地税机关代开票企业会在代开建筑业专用发票时缴纳印花税,这样由于企业内部合同(或工程)管理部门和会计部门的业务衔接或合同签订日期与拨付款日期档期过长,都会造成印花税完税时间的滞后。
二、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浅析税收专业管理的相关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税收管理专业化管理模式专业化人才纳税服务专业化管理专业化
[论文摘要]税收管理专业化不是简单的分类管理,不走税源管理部门单打独斗,不是一专到底,不是要管理不要服务,不是唯收入论成败。根据实践中的问题税收管理专业化而是应该进一步完善分类管理与层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努力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积极推动纳税服务专业化,全面推进管理专业化。
专业化管理是根据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特点,通过建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充分运用其专业技能,实行分类管理和规模化管理相结合的模式,达到加大管理力度、强化管理深度的目的。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所有制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市场分工越来越细的经济社会背景下,税收管理专业化是大势所趋。据笔者调研,20o7年娄底市国税局适应这种趋势,大力推行税收专业化管理,着重改革管理的组织结构,按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户、所得税三个类别分设税源管理机构,实行针对性管理。专业化管理推行一年多来,收到了明显成效,税收征管质量得到一定提升,补办税务登记2836户,个体税收增长44.6O%,高出总收入增长水平20.42个百分点,所得税收人增长53.5%,高出总收入增长水平29.92个百分点。但是,总体来说,目前的专业化管理还只是“破冰”之举,尚未达到“融冰”、“化冰”的境界,专业化管理的深度、广度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尤其是在专业化管理方法、专业化管理手段、专业化管理目标等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本文拟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推进专业化管理纵深发展提出几点浅见,供工作中参考。
一认识上应该厘清的几个问题
1、专业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分类管理,而是全方位、立体型、深层次的专业化管理。有人认为,按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和所得税纳税人进行了分类就是进入了专业化管理,这是错误的。分类是专业化管理必备条件,是基础,但不是全部。目前,我们的专业化管理还停留在浅层甚至表面上,形式上转型了,实质上还没转型,管理的手段、管理的方式、管理的程序还是老套路、老办法。在一般纳税人管理上,税源管理部门没有做进一步的细化、分工,也没有制定对应的管理办法,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在所得税管理上,缺少专门的税源监管,缺少多元化的信息网络,缺少专业的纳税评估;在个体税收管理上,税源底子、纳税人户籍还不是很清楚,税额调整方式还比较粗放,个体大户的征管还不是很到位。真正的专业化管理应该是专到了每个行业、每个税种、每个纳税人、每个工作点上,还应该有专门的办法、专门的手段、专门的目标。
2、专业化管理不是税源管理部门单打独斗,而是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相互联动。有些人一提专业化管理就认为是税源管理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因而置身事外。诚然,税源管理部门是专业化管理的主体,但是,其他部门也是专业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化管理模式下,信息技术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支撑,征管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征管制度和办法,税政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政策服务,计统部门应提供专业化的统计分析,因此,不能把各类业务彼此割裂,而应该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明确分工、强化职责、密协协作,尤其要理顺综合管理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落实和完善税源管理良性互动机制。